谈地理优势对蜀汉军事战略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1:35
我把蜀汉分为两个阶段,以孙权夺取荆洲为分界。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就分析了荆洲的地理“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他看出了荆洲是一个四面连通的地盘,处在一个交通中心的位置,而他没有具体说的是:荆洲被长江划分成南北两部分,这两部分又被汉江,湘江等河流划分成更小的小块。荆洲是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西面是山脉,通过长江和益洲相连,东面是平原丘陵和孙权的江东接界,北面是淮河与黄河流域,当时是曹操的地盘,南面是“南海”当时是属于蛮荒之地。四面有两面有着强大的诸侯势力,而这两面都没有山脉或是江河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是一个难守易攻的地区。所以诸葛亮称荆洲可以为家,但还需“基业”。益洲大概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周边都是群山,只有东面有长江水道,而且从益洲流出,四面的敌人如想进攻,必须考虑到坎坷山路对大规模军事调动的影响。行军,运粮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能走的路只有那么几条,守卫者只要以少数军队卡住几个隘口,就足以起到万夫莫开的效果。所以诸葛亮把益洲称为基业,确实有他的道理。
  
   而在拥有荆益两洲,包渴汉中以后呢?诸葛亮提出了他的战略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两路进兵,隆中对向来为兵家所逅病的,就是这一点。毛泽东评点说: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是隆中队的战略错误。当然诸葛亮在这句话前面又加了个“天下有变”这就表明诸葛亮对他自己两路进兵的想法也有前提,“天下有变”到底是何意?我不得而知。总之诸葛并不是认为必须分兵的。
  
  刘备夺汉中以后,即令关羽领兵北上,攻打樊城等地,刘备在夺取汉中以后,却没有从汉中进发,直取关中,这其中道理,怕是刘备军当时困伐战损过甚,不足以兵进关中。关羽一开始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被徐晃挫败,两军进入对峙。此时孙权却出兵突袭了荆洲,关羽的大军失去后方,很快瓦解,关羽本人也被抓获并被斩首。
  
  这以后是后期,隆中对里的战略已经不再适用了。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和关羽如何兄弟情深,那是文学家的虚造,刘备失荆洲之后,先忙着称帝,以证明他是汉的合法接班人,然后才出兵荆洲,称帝之后,显然和曹魏是不可能合作的了,出兵荆洲,又和孙权动手,两个拳头打人。刘备所依仗的,也就是益洲这块地方实在安全,曹魏轻易攻不近来,可以放手和孙权一博。而刘备的想法,大概是先取荆洲,而后逼孙权臣服,然后再伐魏。
  
  东和孙权,前提是荆洲的归属必须解决,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不同。
  
  刘备出兵之时,诸葛亮守家,说明诸葛在刘备的心目中,有如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公开出面谏阻伐吴,公开反对最激烈的是赵云和黄权。诸葛亮私下里说,如果有法正在,或许可以劝阻刘备。在诸葛亮的心目中,早已抛弃了当初两路进兵的思想,而是从益洲汉中出发,先取陇上即现在甘肃东部地区,再东下进逼长安。
  
  诸葛亮为何不取荆洲?凭借益洲的地理优势,对曹魏取守势,对东吴取攻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啊。
  
  我猜测诸葛亮是对荆洲不感冒了,他看到关羽伐魏,孙权就去抄后路,当然知道伐吴也可能被魏国抄后路,就算取得荆洲,继续东进,就有被曹军截后路的危险,如果转而攻魏,吴国也一定会再打荆洲的主意。就算守荆洲而不进攻,也要有重兵防守。荆洲就是诸葛亮眼里的鸡肋,与其取,不如不取。还可卖个空头人情给孙权。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这条路,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也没有更好的路了。
  
  出陇上,进兵关中,一则陇上关中不与东吴接界,不易被人趁火打劫。益洲与荆洲的边界也不是轻易能越过的,当初刘备入川是被刘章放进来的,如果强攻,很难突破巴山和云贵高原进入益洲。二则陇上是关中的后门,关中又是中原的后门,拿下关中后,把住函谷关,关中是很难被攻破的。比荆洲难守易攻之地不同。三则关中的长安具备极大的政治意义,这是荆洲比不了的。
  
  至于休养生息?休养生息的前提是吴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两败俱伤,否则的话,休养的时间越长,对蜀就越不利,一洲之地是无法和魏吴相抗衡的。而孙权降魏之后,再想指望鹬蚌相争,自己来做鱼翁就是空想了。
  
  诸葛亮在平定孟获之后,就着手进行北伐,第一次北伐因为张颌占领街亭而失败。此后十几年里,诸葛亮又数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但凭借益洲的地理优势,魏国的优势兵力只能固守,很难反攻。其间曹真曾兵进斜谷,因道路难行而折回。诸葛亮一样遇到了地形给他造成的麻烦,运粮不便始终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还在占领的地区实行屯田。但最后诸葛亮病死前线,军心不稳,杨仪只能退回益洲。
  
  此后姜维又发动了几次进攻,但也遭到失败。
  
   司马昭上台后,任用钟会,邓艾等人伐蜀,邓艾走小路,一举拿下成都,而钟会则被挡在剑阁,陷入相持。这又是地理优势起了作用。(不禁想起魏延,三国志上说他随诸葛亮出征,常常要求给他一支人马分道进攻,诸葛亮坚决不同意,或许真是怀疑他的忠诚度。邓艾伐蜀成功,旋即被钟会所擒,死于乱军之中。而钟会最后也造了反。)
  
  如果蜀国加强对阴平的警戒,刘蝉的皇帝还能作许多年。我把蜀汉分为两个阶段,以孙权夺取荆洲为分界。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就分析了荆洲的地理“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他看出了荆洲是一个四面连通的地盘,处在一个交通中心的位置,而他没有具体说的是:荆洲被长江划分成南北两部分,这两部分又被汉江,湘江等河流划分成更小的小块。荆洲是丘陵和平原为主的地形,西面是山脉,通过长江和益洲相连,东面是平原丘陵和孙权的江东接界,北面是淮河与黄河流域,当时是曹操的地盘,南面是“南海”当时是属于蛮荒之地。四面有两面有着强大的诸侯势力,而这两面都没有山脉或是江河可以有效阻挡敌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是一个难守易攻的地区。所以诸葛亮称荆洲可以为家,但还需“基业”。益洲大概就是现在的四川盆地,周边都是群山,只有东面有长江水道,而且从益洲流出,四面的敌人如想进攻,必须考虑到坎坷山路对大规模军事调动的影响。行军,运粮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能走的路只有那么几条,守卫者只要以少数军队卡住几个隘口,就足以起到万夫莫开的效果。所以诸葛亮把益洲称为基业,确实有他的道理。
  
   而在拥有荆益两洲,包渴汉中以后呢?诸葛亮提出了他的战略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两路进兵,隆中对向来为兵家所逅病的,就是这一点。毛泽东评点说: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是隆中队的战略错误。当然诸葛亮在这句话前面又加了个“天下有变”这就表明诸葛亮对他自己两路进兵的想法也有前提,“天下有变”到底是何意?我不得而知。总之诸葛并不是认为必须分兵的。
  
  刘备夺汉中以后,即令关羽领兵北上,攻打樊城等地,刘备在夺取汉中以后,却没有从汉中进发,直取关中,这其中道理,怕是刘备军当时困伐战损过甚,不足以兵进关中。关羽一开始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被徐晃挫败,两军进入对峙。此时孙权却出兵突袭了荆洲,关羽的大军失去后方,很快瓦解,关羽本人也被抓获并被斩首。
  
  这以后是后期,隆中对里的战略已经不再适用了。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和关羽如何兄弟情深,那是文学家的虚造,刘备失荆洲之后,先忙着称帝,以证明他是汉的合法接班人,然后才出兵荆洲,称帝之后,显然和曹魏是不可能合作的了,出兵荆洲,又和孙权动手,两个拳头打人。刘备所依仗的,也就是益洲这块地方实在安全,曹魏轻易攻不近来,可以放手和孙权一博。而刘备的想法,大概是先取荆洲,而后逼孙权臣服,然后再伐魏。
  
  东和孙权,前提是荆洲的归属必须解决,这是刘备和诸葛亮的不同。
  
  刘备出兵之时,诸葛亮守家,说明诸葛在刘备的心目中,有如萧何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诸葛亮当时并没有公开出面谏阻伐吴,公开反对最激烈的是赵云和黄权。诸葛亮私下里说,如果有法正在,或许可以劝阻刘备。在诸葛亮的心目中,早已抛弃了当初两路进兵的思想,而是从益洲汉中出发,先取陇上即现在甘肃东部地区,再东下进逼长安。
  
  诸葛亮为何不取荆洲?凭借益洲的地理优势,对曹魏取守势,对东吴取攻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啊。
  
  我猜测诸葛亮是对荆洲不感冒了,他看到关羽伐魏,孙权就去抄后路,当然知道伐吴也可能被魏国抄后路,就算取得荆洲,继续东进,就有被曹军截后路的危险,如果转而攻魏,吴国也一定会再打荆洲的主意。就算守荆洲而不进攻,也要有重兵防守。荆洲就是诸葛亮眼里的鸡肋,与其取,不如不取。还可卖个空头人情给孙权。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北伐这条路,虽然他没有成功,但也没有更好的路了。
  
  出陇上,进兵关中,一则陇上关中不与东吴接界,不易被人趁火打劫。益洲与荆洲的边界也不是轻易能越过的,当初刘备入川是被刘章放进来的,如果强攻,很难突破巴山和云贵高原进入益洲。二则陇上是关中的后门,关中又是中原的后门,拿下关中后,把住函谷关,关中是很难被攻破的。比荆洲难守易攻之地不同。三则关中的长安具备极大的政治意义,这是荆洲比不了的。
  
  至于休养生息?休养生息的前提是吴魏发生大规模战争,两败俱伤,否则的话,休养的时间越长,对蜀就越不利,一洲之地是无法和魏吴相抗衡的。而孙权降魏之后,再想指望鹬蚌相争,自己来做鱼翁就是空想了。
  
  诸葛亮在平定孟获之后,就着手进行北伐,第一次北伐因为张颌占领街亭而失败。此后十几年里,诸葛亮又数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但凭借益洲的地理优势,魏国的优势兵力只能固守,很难反攻。其间曹真曾兵进斜谷,因道路难行而折回。诸葛亮一样遇到了地形给他造成的麻烦,运粮不便始终是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制造了木牛流马,还在占领的地区实行屯田。但最后诸葛亮病死前线,军心不稳,杨仪只能退回益洲。
  
  此后姜维又发动了几次进攻,但也遭到失败。
  
   司马昭上台后,任用钟会,邓艾等人伐蜀,邓艾走小路,一举拿下成都,而钟会则被挡在剑阁,陷入相持。这又是地理优势起了作用。(不禁想起魏延,三国志上说他随诸葛亮出征,常常要求给他一支人马分道进攻,诸葛亮坚决不同意,或许真是怀疑他的忠诚度。邓艾伐蜀成功,旋即被钟会所擒,死于乱军之中。而钟会最后也造了反。)
  
  如果蜀国加强对阴平的警戒,刘蝉的皇帝还能作许多年。
蜀汉从政治、军事、经济、人口等等各方面来说,都不可能统一中国。
蜀汉经过长年的战斗,已经占领了半个雍州,蜀汉败亡的关键,是姜维在陇西一战失败,不单雍州尽失,而且大部份经验丰富的蜀汉中下级军官均死于此役。而且,荆州在文化商业,早已和同属长江中下游的扬州联成一气,和益州倒有很大的差别。在孟达投魏后,汉水的航运已断,荆州已没太大的意义。
司马昭先生抓了刘后主先生后评价真是妙:人之无心一至此耶,终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这才是蜀汉亡国早晚的根本原因.
蜀汉由于连年征战,国力衰微,再加上摊上个阿斗,连佛祖都没有回天之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