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学者看中国军人素质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42:31
]]
其后,中国军方始终在国内的政治旋涡中不停地寻求着发展的方向,但这一状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后才得以改变。1985年,邓小平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思想,做出了将注意力重新转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性决策。这对军队来说也意味着变革的开始,当年,中国第一所多军种、综合性军事教育机构——国防大学成立了。与此同时,新的军事人才培养思路疏通了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为军队输送高级人才的渠道,并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军官互相交流提供了机会。从这些年来解放军为适应信息化军事革命不断修改未来作战模式和对手,不断摸索和变更军事学说、条例条令和人事管理规范等现象,我们亦可看出当初的举措在20多年内取得的成效。1993年,中国最高领导层公布了新的安全战略方针,即新时期军事战略指导方针,将解放军自1985年以来所确定的 “打赢局部、有限战争”调整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紧接着在1999年,中国军方又发布了新一代作战条令,更侧重于为高技术条件下多军兵种联合实施的战役级作战行动提供指导。
打造新型军事人才

过去近15年来中国经济以两位数高速增长,为中国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后盾。而解放军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毛泽东时代臃肿庞大、以大规模低技术战争为导向的军队转型成一支灵活的高技术力量,以适应各种任务需求,这些任务涵盖了从威慑、多边维和行动、联合演习到打赢同等高技术对手等各类行动。虽然武器装备和各种硬件设施在解放军的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也应明确看到,各种硬件和外在的力量并不能全面体现解放军组织编制、军事学说和各种条令教范,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解放军官兵素质的变化情况。随着军事系统日趋复杂化以及解放军各军种官兵服役情况日渐差异化,中国军队系统中的个体因素(各级军官、士兵的培训、教育)已经成为解放军现代化进程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

多渠道培养高素质新型军官

自1985年中国军事战略调整以来,解放军主要通过两类渠道培训其新一代军事人才。一类是通过大约70余所正规军事院校培养,另一类则是借助地方高等教育系统为部队培训人才。目前,中国国内共有116所地方大学、研究机构与军队签订了联合培养国防人才的协议,并在全国范围,包括高级中学的教育系统内开展军训和操演。迄今每年进入军队的初级军官中,约有一半是由地方高等教育系统培养的,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以工科为主的毕业生。这一举措非常符合当前中国军方所倡导的“新世纪人才发展战略”,即更重视人才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并为各级优秀学员和技术专家提供高额奖学金和奖励。

考察未来解放军军官素质的另一个重点是其职务晋升状况。但决定一名军官未来能否得到升迁的因素仍然难以量化和标准化,如军官的人际关系或个性特点往往决定能否得到提拨,尽管这些因素从表面上看在决定个人升迁时起到的作用很小。目前,解放军将其现役军官分为五类:军事军官、政工军官、后勤军官、装备军官和专业技术军官。从公开资料获得的信息表明,解放军正在探索加大复合人才的培养力度,即培养“指挥与技术合一”的新型军事人才,但这一指标并未明确列入军官晋升的考查规范中。此外,解放军还在努力培养跨军兵种的各类联合指挥人才,比如通晓军事、后勤工作的军官或是在两个以上军种服役的复合型军官等。

以士官为重点优化兵员结构,提高兵员素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庞大的人力资源中,另一支重要力量则是日渐完善的士官群体,其人数在士兵中可占到相当的比例。每个被征召服义务兵役的士兵将在解放军中度过两年的服役时间,服役期满后根据自愿原则和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再延长其服役时间。对于一个希望转成士官的士兵来说,其专业技能日益成为决定性因素。解放军还为士官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培训机会,以拓宽和增强其专业技能。此外,士官还担负了更多以往由低级军官所负责的部队管理工作,这些任务在实行兵役制度改革前也由超期服役的第三年或第四年士兵兼任。对兵役制度改革和士官职业培训与教育的重视,显示出解放军决策层急于改变以往以义务兵为主体的军队结构,以适应未来的高技术战争。使士官真正成为"士兵之官"是一个突破性的创举,但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为满足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求,解放军还努力征召和保留更高素质的兵员。倘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那么这些努力终将产生效果,解放军的兵员结构也将迅速得到改变,一大批体能合格、智力优秀的年轻人将进入现役。每年9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务院会发布征兵令,中国境内七大军区及下属军分区、武装部根据辖区内的人口数量,按预定的员额征召有参军意愿的适龄青年入伍。兵员中约30%从城市征召,另约70%从农村中征召,但每年确切的征召数量仍无法通过公开渠道获悉。在征兵过程中,作为中国地方行政系统和国家军事系统的桥梁和中介,征集地的地方武装部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它负责从各自辖区内招集适龄青年,并决定新兵是进入解放军(陆、海、空、二炮)部队还是进入武警部队,

为保留住各类优秀的士兵和基层军官继续在军中服役,还需进一步改革解放军内的奖励机制。一方面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裕的财力以充实其高度专业化的军官队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间优厚待遇也对军队内各种优秀人才形成了巨大的诱惑,对解放军如何保留这些人才提出了挑战。为此,解放军近来大幅提高了低级军官、士官的薪资待遇(增长约80%-100%),并附加多项免税的津贴和补助。然而这些举措成效如何仍有待观察,由于薪资改革的时间不长,一时很难看出待遇的提高会有助于吸引高素质的兵员进入部队服役,并在其退役时保留住他们。而这也能从近两年入伍新兵中接受过地方正规高等教育的新兵寥寥无几的现象中得以证实。至于那些参军的新兵,他们的入伍动机以及普遍独子化的城市新兵能否经得起军队严酷考验等现实问题,在战争代价日趋高昂、中国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中仍是个未知数。

“信息化”成为解放军职业教育的重点。

对于各级作战部队而言,信息化要求部队能适应并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由于受21世纪初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军队发动的几场干脆利落的局部战争所刺激,解放军的军事职业教育系统越来越多地强调,各级军官在未来冲突或战争中必须适应高度信息化的战争环境和高层次的联合作战模式,以击败拥有类似技术的同等对手。在当前中国军事投入还算不上充足的情况下,军队的信息化训练模式有助于克服中国辽阔疆域所带来的地理上的限制,可在不大量耗费资源的前提下增强各级部队的重要作战技能。更重要的是,军队的信息化代表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的治军、建军观念,从逻辑上说是其科学发展观在军事方面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对解放军这样一支传统悠久,但起点较低的军队而言,信息化的实现不再遵循西方国家军队所走过的先机械化、再信息化的老路,而是更加强调充分利用现今复杂的指挥信息系统(C4ISR)和战场目标感知与侦察系统,走机械化与信息化齐头并进的赶超式、跨越式建军道路。中国军方决策层也高度重视信息化这一新理念,深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在未来战场环境中必能成为部队作战能力的倍增器,

而近期中国屡屡曝光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日益完善的军事在职教育体系和各种专业技术培训,也反映出解放军高层对未来信息化的急迫心情。比如,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初、中级军种指挥院校里,校方引进了更多军外的教授、讲师,教授学员了解最新的技术运用和有关信息化作战的内容。与此同时,院校学员的能力培养计划中还增加了大量贴近实战的技能要求和课程,此外大量基于实战案例的作战分析和兵棋推演也作为教学工具进入课堂。军事职业教育领域里的这些变化,显然是为弥补中国以往军事学说与实战环境之间的差距而采取的应急性举措,特别是高层已意识到解放军长久以来形成的高度统一指挥模式和缺乏深厚技术积淀的传统,在未来战场环境中对抗高技术强敌是极其危险的。
]]
不像是老外的手笔啊。
因为那是访问学者:D
当故事会看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