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医事之——他们的身体怎么了? ~~~~~~~~~~~~柯棣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8:18:05
柯棣华死于猪肉囊虫?
吃了一顿没有完全煮熟的猪肉,可能是感染的原因

《健康时报》 ( 2008-7-14 第19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xinsrc_02201051605375311309910.jpg

  70年前,也就是1938年的8月,一支由5名印度医生组成的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华”字,冒着纷飞的战火给中国军民治病。而其中最出色的医生———柯棣华,则永远长眠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70年后,中国印度联合医疗队成立,他们踏着柯棣华曾经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行,帮助那些需要医疗帮助的人们。柯棣华用他的牺牲,架起了两国友谊的桥梁。接过白求恩的班1940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在河北唐县军城隆重召开白求恩追悼大会。为了纪念白求恩同志,军区决定将卫生学校改名“白求恩卫生学校”。


  在此之前,颠簸了两天一夜,柯棣华等五人一行,于9月25日到达长沙。不料,没过几天,国民党决定放弃长沙,他们只得再向武汉转移。在长沙,到处是被日军飞机轰炸过的瓦砾。许多尸体因无人收敛,发出难闻的臭味,这惨不忍睹的景象,使柯棣华更加痛恨日本侵略者。  在长沙时,他们还遇到这样一件生气的事,当他们暂时分配在国民党陆军医院工作时,有的官员竟将他们从印度带来的好药拿到黑市变卖,不顾士兵的死活牟取暴利,令柯棣华他们非常气愤。

  在重庆,为了表达他们援华的决心,五位印度大夫请中印友好协会会长、印度国际大学毕业的谭云山博士给他们各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在队长爱德尔的建议下每个人名后边都加上个“华”字,以表示中印的伟大友谊。队长爱德尔为爱德华,卓克尔为卓克华,木克吉为木克华,巴苏为巴苏华,柯棣尼斯为柯棣华。

  1940年6月21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陵墓落成仪式,柯棣华、巴苏华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在白求恩的墓前献上了花圈。献完花圈后,脱帽向白求恩大夫遗像三鞠躬。在这一年中柯棣华正式进入了晋察冀军区的根据地,在唐县葛公村开始了他的救护工作。救护所设在战场前沿柯棣华和巴苏华把战地救护所设在了最前沿,救护伤员。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轰”的一声巨响,炸毁了救护所的一个墙角,手术台的屋顶被震得七零八落,灰土刷刷地往下掉。他坚决不同意后撤,说道:“如果救护所离前线很远,这对我们来说是安全了,但对流血牺牲的战士来说,不知道要增加多少痛苦。”他不顾敌人密集的炮火,继续紧张给伤员动手术,战斗进行了两天多。柯棣华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在其他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给80多个伤员做了救护手术。

  当时根据地被敌人严密封锁,药品和医疗器械奇缺,主要的药品就是“三水”:咸药水、红药水、紫药水。重伤员的治疗遇到了很多困难。

  有个重伤员是挺进军九团的一个连长。右大腿负伤,造成粉碎性骨折。做了几次手术,但由于医疗条件极差,感染严重,每天换药都有不少脓液,加上长期卧床,右腿浮肿得很厉害。若继续进行一般性治疗,势必陷入恶化而死亡。

  再次手术是在当天下午进行的,没有在上午手术的主要原因是怕日本鬼子扔炸弹。糟糕的是那天没有粮食了,早上每人只喝了两碗菠菜汤,到了中午运输车回来,只运回来几袋麦粒,现磨面也不赶趟了,所以手术前每人只好又吃了一顿煮麦粒。

  手术在一间民房里进行。一块布帐子,一张用木板子临时搭起来的手术床,两盏汽灯,除此什么也没有。因为伤员的创口靠近鼠蹊部,不能用止血带,身体非常虚弱,为了尽量减少出血,便采用逐层切开结扎止血法。由于柯棣华大夫的极端认真负责,加上高明的医术,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手术后为了防止意外,没有马上把患者抬回病房,柯棣华大夫在手术室亲自护理他。柯棣华大夫不时给他拭痰,检查心肺情况。患者完全清醒后,得知柯棣华大夫一夜守护在自己身边时,他紧握着柯棣华大夫伸出的手,颤抖得说不出话来。柯棣华死于猪肉囊虫?
吃了一顿没有完全煮熟的猪肉,可能是感染的原因

《健康时报》 ( 2008-7-14 第19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xinsrc_02201051605375311309910.jpg
  70年前,也就是1938年的8月,一支由5名印度医生组成的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华”字,冒着纷飞的战火给中国军民治病。而其中最出色的医生———柯棣华,则永远长眠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70年后,中国印度联合医疗队成立,他们踏着柯棣华曾经走过的道路继续前行,帮助那些需要医疗帮助的人们。柯棣华用他的牺牲,架起了两国友谊的桥梁。接过白求恩的班1940年1月5日晋察冀军区在河北唐县军城隆重召开白求恩追悼大会。为了纪念白求恩同志,军区决定将卫生学校改名“白求恩卫生学校”。


  在此之前,颠簸了两天一夜,柯棣华等五人一行,于9月25日到达长沙。不料,没过几天,国民党决定放弃长沙,他们只得再向武汉转移。在长沙,到处是被日军飞机轰炸过的瓦砾。许多尸体因无人收敛,发出难闻的臭味,这惨不忍睹的景象,使柯棣华更加痛恨日本侵略者。  在长沙时,他们还遇到这样一件生气的事,当他们暂时分配在国民党陆军医院工作时,有的官员竟将他们从印度带来的好药拿到黑市变卖,不顾士兵的死活牟取暴利,令柯棣华他们非常气愤。

  在重庆,为了表达他们援华的决心,五位印度大夫请中印友好协会会长、印度国际大学毕业的谭云山博士给他们各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在队长爱德尔的建议下每个人名后边都加上个“华”字,以表示中印的伟大友谊。队长爱德尔为爱德华,卓克尔为卓克华,木克吉为木克华,巴苏为巴苏华,柯棣尼斯为柯棣华。

  1940年6月21日,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的陵墓落成仪式,柯棣华、巴苏华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在白求恩的墓前献上了花圈。献完花圈后,脱帽向白求恩大夫遗像三鞠躬。在这一年中柯棣华正式进入了晋察冀军区的根据地,在唐县葛公村开始了他的救护工作。救护所设在战场前沿柯棣华和巴苏华把战地救护所设在了最前沿,救护伤员。突然,敌人的一颗炮弹“轰”的一声巨响,炸毁了救护所的一个墙角,手术台的屋顶被震得七零八落,灰土刷刷地往下掉。他坚决不同意后撤,说道:“如果救护所离前线很远,这对我们来说是安全了,但对流血牺牲的战士来说,不知道要增加多少痛苦。”他不顾敌人密集的炮火,继续紧张给伤员动手术,战斗进行了两天多。柯棣华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在其他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给80多个伤员做了救护手术。

  当时根据地被敌人严密封锁,药品和医疗器械奇缺,主要的药品就是“三水”:咸药水、红药水、紫药水。重伤员的治疗遇到了很多困难。

  有个重伤员是挺进军九团的一个连长。右大腿负伤,造成粉碎性骨折。做了几次手术,但由于医疗条件极差,感染严重,每天换药都有不少脓液,加上长期卧床,右腿浮肿得很厉害。若继续进行一般性治疗,势必陷入恶化而死亡。

  再次手术是在当天下午进行的,没有在上午手术的主要原因是怕日本鬼子扔炸弹。糟糕的是那天没有粮食了,早上每人只喝了两碗菠菜汤,到了中午运输车回来,只运回来几袋麦粒,现磨面也不赶趟了,所以手术前每人只好又吃了一顿煮麦粒。

  手术在一间民房里进行。一块布帐子,一张用木板子临时搭起来的手术床,两盏汽灯,除此什么也没有。因为伤员的创口靠近鼠蹊部,不能用止血带,身体非常虚弱,为了尽量减少出血,便采用逐层切开结扎止血法。由于柯棣华大夫的极端认真负责,加上高明的医术,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手术后为了防止意外,没有马上把患者抬回病房,柯棣华大夫在手术室亲自护理他。柯棣华大夫不时给他拭痰,检查心肺情况。患者完全清醒后,得知柯棣华大夫一夜守护在自己身边时,他紧握着柯棣华大夫伸出的手,颤抖得说不出话来。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柯棣华奋不顾身,一连三天三夜不睡觉,也不休息,抓紧时间,争分夺秒救治伤员。在连续13天的战斗中,柯棣华同他的两名助手和护士,为800多名伤员作了治疗,还对其中558人做了手术,有力地保障了战斗的胜利进行,创造了惊人的救治奇迹。战场上的“黑妈妈”因为柯棣华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对每一个患者都细心照顾,也是由于他皮肤黝黑的原因,根据地的好多人给他起了“黑妈妈”这样一个绰号。1942年的一天,柯棣华从军区司令部回医院,想弄点吃的,因为鬼子即将来“扫荡”,村子里空无一人,他好不容易买到几根油条,正要吃时,忽然从一间破屋里传出妇女的呻吟声,他急忙循声找去,只见一个难产的妇女因失血过多危在旦夕。


  村干部要抬她进山,她觉得自己生命无望,不想再拖累大家了,执意不肯走。柯棣华不顾随时可能碰到日寇的危险,决心抢救这位产妇,于是他顺着进山的小路,说服几个埋伏在那里的游击队员,用担架把她抬到葛公村医院。

  柯棣华先回到医院,这时许多人奉命“坚壁清野”,柯棣华坚持要等那位产妇,领导最后决定派人同他一起留下来。不多时,那个妇女被抬到医院,柯棣华立即对她做了剖腹产手术,大人和婴儿得救了,这位妇女感动得泪如雨下。

  柯棣华房东家的一个女孩,得了寄生虫病,营养不良,面黄肌瘦。在食品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宁可以黑豆、野菜果腹,也要将不多的一份口粮长时间留给孩子,使这个孩子终于恢复了健康。1976年,柯棣华的妹妹在他生前居住过的地方访问,那个当年的病孩已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当她回忆起柯院长对她的关怀时,含着眼泪向柯棣华家属说起柯大夫生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个医生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永远留在中国的土地上柯棣华个子不高,面色黝黑,略瘦。身体并不壮实。

  据巴苏华回忆,柯棣华和巴苏华于1940年从晋东南出发前往晋察冀,5月路过晋南,可能在那里吃了一顿没有完全煮熟的猪肉,感染了绦虫。柯棣华以及柯棣华家族没有癫痫病史。可是1941年6月间,第一次出现癫痫样痉挛发作。由于当时医疗条件之所限,再加上环境艰苦、工作劳累、营养不良、体质较弱等各种因素,未能控制其早期病情的发展,致使病情突然恶化。1941年8月,敌人进攻时,柯棣华第一次病倒了,他打着寒战,以为是得了疟疾,就吃些药没有在意。

  由于战斗紧张,工作劳累,1942年第三季度,柯棣华的癫痫病屡屡发作。他在办公室工作时,病魔突然肆虐,他被摔倒在地上,昏迷过去。

  另一次,他再次犯病,这是一次大发作,他塞在嘴里的毛巾都被咬破了。两个小时以后,他才慢慢恢复了意识。他的病越来越重了。聂司令员得此消息,非常着急。指示马上组织专家会诊,弄清病因,千方百计进行治疗。柯棣华把那封信顺手夹到了正在研究的一本腹部手术图谱里。结果由于忙于手术,他还是忘记了。由于劳累和一再延误,失去了最佳的时机,以致最后药石无灵,病入膏肓。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柯棣华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此时他年仅32岁。
仔细鉴别“米猪肉”
健康时报记者孙为立

《健康时报》 ( 2008-7-14 第19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受访专家:朱昌亮,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会常务委员。

  擅长领域: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药性的分子基础。

  记者:柯棣华竟然死于小小的猪肉绦虫,作为著名的寄生虫研究专家,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此种寄生虫?


  朱:有一个错误要更正一下,柯棣华大夫是死于猪肉囊虫感染,不过这个猪肉囊虫是从猪肉绦虫生长而来。

  猪肉绦虫是扁平带状的2~4厘米的小虫,主要是寄生在猪或者牛体内,然后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经2~3个月发育为囊虫。含有囊虫的猪肉就是俗称的“米猪肉”。

  记者:您刚刚也说了,猪和牛都会感染绦虫,可为什么就只有吃米猪肉会有问题呢?

  朱:最常见的是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这两种绦虫病从症状到诊断、治疗都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猪肉绦虫病是吃了含囊虫的病猪肉而罹患的,而牛肉绦虫则是吃了含囊虫的病牛肉而罹患的。人对牛肉绦虫卵似有先天性免疫,故一般不发生牛绦虫病。

  记者:大家对米猪肉不陌生,但没听说吃米猪肉丧命,柯棣华大夫是怎么回事呢?

  朱:人吃了生的或未熟透的米猪肉后,可能患两种病,第一种是绦虫病,另外一种是囊虫病,囊虫可寄生在人的心脏、大脑、眼睛。长在眼睛就失明,长在大脑引发癫痫。治疗困难。夺去柯棣华生命的可能是囊尾蚴病。

  记者:米猪肉不能上市销售的,不过难保意外发生,鉴别方法都有哪些呢?

  朱:“米猪肉”一般不鲜亮,肥肉瘦肉及五脏、器官上都有或多或少米粒状的囊包。米猪肉易与脂肪筋块或油渣相混淆,买瘦肉时更要慎加区别,将瘦肉上的白点放在手心中用力搓揉,溶化了就是肉渣或脂肪,不化或迸裂即为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