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架空设想,清看看是否实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02:21
我的想法是对历史作最少的改动,其他的让历史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进。这是第一部分,到中俄战争。请各位看看有没有不可能做到的部分,如果发现请指正。
1、1885年7月,受到中法战争中法军舰队威胁和《中日天津条约》的刺激,清政府向英、德两国追加定购5艘装甲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后因财政原因取消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的订货。(这一部分属于历史事实,清政府确实有定购,但后来全部取消,架空中由于慈禧早死颐和园停建空出经费,所以保留小半)
2、1886年4月,慈禧太后病死,醇亲王奕眧任摄政王,李鸿章接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另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架空内容,慈禧提前死亡,奕昭任摄政王无精力管理海军衙门,李鸿章由海军衙门会办升任总理)
3、1889年5月,北洋舰队订购军舰回国,共计拥有4艘装甲战列舰,10艘装甲巡洋舰,成为东亚第一海军。(历史上北洋舰队88年成军,91年后停止购买炮弹,未添置一舰。这里李鸿章有权有钱,且忧患意识比其他人强,所以北洋舰队的训练会好一些,起码没有伪劣炮弹)
4、1891年,醇亲王奕眧病死,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891-94年,日本相继建成5艘松岛级装甲巡洋舰,确立了挑战清国的战略方针。1893年,清政府面对日本威胁向德国定购2艘勃兰登堡级装甲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日本获悉后,决心趁军舰尚未建成抢先下手与清国开战。(日俄战争中,日本人获悉俄军将有6艘战列舰下水加入太平洋舰队后,就决心提前开战。日本吉野号、秋津州号由装甲巡洋舰改为海防舰,以保证经费)
5、1894年2月,朝鲜全罗道起义,6月,清政府派兵镇压。7月16日,《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历史史实)
6、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清军撤回国内。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战损4艘装甲巡洋舰,日本舰队损失2艘海防舰4艘巡洋舰,丧失黄海制海权,但仍保有2艘海防舰12艘巡洋舰,其中2000吨以上军舰4艘。按照战前大本营会议确定的乙号作战方针,日本陆军固守平壤,海军力保朝鲜海峡海运线。(除黄海海战结果外均为历史事实。由于军舰数目增加、训练稍强、无假冒伪劣炮弹、部分环状速射炮,清军取胜理所应当)
7、北洋舰队由于缺少装甲巡洋舰,无法完成封锁朝鲜海峡的任务。1894年11月,宋庆统领2万清军进攻日军鸭绿江防线未果。12月,清军增兵至5万,由湘军宿将刘坤一率领,跨过鸭绿江进攻平壤,被日军击退。1895年1月,北洋舰队与日军舰队爆发济州岛海战,击沉日军2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日军大本营下令撤出朝鲜日军,与清政府和谈。3月,中日签订《汉城协定》,日本承认朝鲜为清朝属国,撤出全部在朝日军,赔偿清政府白银2000万两(以琉球代替)。(日本大本营丙号预案就是海战失利,撤出朝鲜驻军,陆军固守海岸线,《汉城协定》基本与此吻合,唯有赔款/琉球除外。我是根据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的表现来判断他对于领土非常敏感,从日后戊戌变法看也希望富强而受尊重,所以假定他会要求收回琉球。日本由于海军损失,无法顾及海外,所以同意。济州岛海战类似于日德兰海战,日军以小舰队引诱清军巡洋舰队意图歼灭,结果清军主力舰队随后赶到,日军失利。在甲午战争中,清国陆军于日本陆军相去甚远,所以无法突破平壤防线)
8、1895年,面对甲午战争中陆军不堪一击的现实,清政府派长芦盐运使胡橘芬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聘德国人为教官。12月,荣禄改派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建陆军。(历史事实)1896年,向德国定购的2艘勃兰登堡级装甲战列舰回国,增订2艘。
9、1897年,俄罗斯强行租借长崎,德国租借鹿儿岛,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平分九州岛为各自势力范围。英日签订《伦敦条约》,支持日本发展军备。(历史上俄德两国曾经协定,俄国租借旅顺,德国租借青岛。架空中甲午战争日本战败,急于获得不冻港的俄国和需要海外基地的德国当然不会放过,虽然日本已经废除了全部条约,但是缺乏实力也只能再次接受。英国扶持日本对抗俄国是史实。还是有点心虚,哪位给分析一下这段是否可能)
10、1902年,袁世凯出任练兵处会办大臣,大肆扩充新军。1904年,北洋新军六镇7万人全部编成,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全部依照德国规范。(历史事实,不过都提前了一年,理由是甲午战争胜利的信心、没有三国干涉还辽下面对俄国的戒心、没有赔款导致的经费充足、慈禧死亡导致的朝政相对开明)
11、1904年,俄国入侵清国,试图占领东北及朝鲜,清廷派袁世凯统领北洋新军及东北各军共计20万人迎战,双方在长春至延吉一线展开拉锯战。1904年12月,中俄爆发黄海海战,北洋舰队4艘战列舰4艘铁甲舰迎战俄军6艘战列舰,北洋舰队战败,被封锁于旅顺军港。1905年2月,俄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清军坚守济南。英国远东舰队干涉,联合北洋舰队切断俄军海上运输线。10月,清军占领海参崴。11月,中俄签订和约,中国收回苏维埃港以南地区;废除俄国在中国的特权。(俄国要占领东北和朝鲜是历史事实,为此才有日俄战争。俄国入侵只能沿中东铁路南下以保证补给。清军主力集结于关外,俄军试图直接在山东登陆以威胁北京。李鸿章惧怕北洋舰队损失禁止舰艇出海,和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一样。英国当时在远东的主要对手就是俄国,如果俄军占领济南将直接导致清朝退缩,从而让俄国占领东北、朝鲜、日本,俄国将获得远东的主动权。英国舰队以受清政府雇用的名义保护北洋舰队,依靠威慑迫使俄国舰队不敢迎战,从而使北洋舰队切断俄军海上补给,山东俄军被迫撤离。与日俄战争不同,中俄战争的主要焦点不是日本海军能否获得制海权,从而让陆军登陆辽东半岛,中俄陆上接壤,主要问题是双方陆军的胜负。尤其在英国保护北洋舰队之后,俄国无必要派遣第二太平洋舰队前来,所以予以取消。主要问题是清军能否战胜俄军、俄国是否会让战争扩大。如果清军当时没有能力占领海参崴,那么设定为清军将俄军逐出领土,中俄恢复战前国界,合约中不收回土地)

附:
清政府挪用海军经费考证,来自于甲午史料网站:
  从1886年起的3年中海军340万两海军开办经费几乎全部被挪用。而每年400万的常年经费以“挪拨”等名义每十时至少提取30万两用于修园子。1885年户部和海军衙门以筹措海军经费为名卖官鬻爵,美其名曰“海防报效捐”共筹措300万两最后也被挪用。再有就是李鸿章以办海军名义让各省督抚认交的款子,其中两广总督张之洞认筹100万;两江总督曾国荃认筹70万;湖广总督裕禄认筹40万;四川总督刘秉璋认筹20万;江西巡抚德馨认筹20万;直隶总督李鸿章认筹20万总计270万两陆续解往天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供颐和园工程使用。以上各笔款项总共不下2000万。如购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买11艘;如购买“来远”这样的巡洋舰可买24艘。
  注意,这些全部是清政府拨款用于发展海军的费用,且大部分在1886年后。就是说,如果没有慈禧,这些钱已经用于海军,虽然免不了贪污,但是还是能给海军的。

北洋海军的建设,来自北洋名人堂: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海军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成军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一方面是慈禧太后挪用经费修建颐和园,另一方面当时的户部尚书***拒绝为海军提供经费。而李鸿章本人还是很重视海防的,也比较现实有才干。架空中慈禧太后死亡,户部尚书下台,看好李鸿章、任过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奕昭出任摄政王,李鸿章的权力比历史上稍大、有没有制肘,海军的建设会好一些。

军舰造价,网友by党卫军的文章:
  1880年末,定远级铁甲舰船体建造价格是620万马克,共折合白银116.6万两。也就是说,1两白银折合德国马克5.315792362元。定远级两艘总共消耗白银340万两,其中包括船体、火炮、弹药、装备和其他杂项等等。曾经听说有人指责李凤苞同志曾经贪污了60万两,虽然实际未必是实话,但是当时主办官员贪污是肯定有的,说不定李鸿章也不干净。权且减去60万两,相当于280万两。共折合德国马克1488万元。如果取重修颐和园消耗白银600万两,那么这些白银总共可建造4艘定远级。1906年,德国首级无畏型战列舰拿骚级每艘造价大约4000万马克,相当于183万英镑,如果仍使用1880年的汇率,换算成白银则相当于752万两白银。距离颐和园的600万也就差150多万。英国无畏级战列舰的造价为178万英镑,与比拿骚级稍稍少一点。
  慈禧死后颐和园停建,600万两白银归还海军,正好建造2艘铁甲舰,2艘装甲巡洋舰。

日本队甲午战争的预案,来自观沧海军事网:
  日本大本营根据未来海战的胜负,制定了三条作战大方针:第一,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第三,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并以海军防守日本沿海。

义和团的问题:
  义和团问题起源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划分山东为势力范围,山东居民受到教会的压迫起来反抗。架空中甲午战争获胜,德、俄将矛头转向日本,山东等地并不是势力范围,所以义和团不会兴起。我的想法是对历史作最少的改动,其他的让历史按照自己的规律前进。这是第一部分,到中俄战争。请各位看看有没有不可能做到的部分,如果发现请指正。
1、1885年7月,受到中法战争中法军舰队威胁和《中日天津条约》的刺激,清政府向英、德两国追加定购5艘装甲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后因财政原因取消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的订货。(这一部分属于历史事实,清政府确实有定购,但后来全部取消,架空中由于慈禧早死颐和园停建空出经费,所以保留小半)
2、1886年4月,慈禧太后病死,醇亲王奕眧任摄政王,李鸿章接任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另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架空内容,慈禧提前死亡,奕昭任摄政王无精力管理海军衙门,李鸿章由海军衙门会办升任总理)
3、1889年5月,北洋舰队订购军舰回国,共计拥有4艘装甲战列舰,10艘装甲巡洋舰,成为东亚第一海军。(历史上北洋舰队88年成军,91年后停止购买炮弹,未添置一舰。这里李鸿章有权有钱,且忧患意识比其他人强,所以北洋舰队的训练会好一些,起码没有伪劣炮弹)
4、1891年,醇亲王奕眧病死,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891-94年,日本相继建成5艘松岛级装甲巡洋舰,确立了挑战清国的战略方针。1893年,清政府面对日本威胁向德国定购2艘勃兰登堡级装甲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日本获悉后,决心趁军舰尚未建成抢先下手与清国开战。(日俄战争中,日本人获悉俄军将有6艘战列舰下水加入太平洋舰队后,就决心提前开战。日本吉野号、秋津州号由装甲巡洋舰改为海防舰,以保证经费)
5、1894年2月,朝鲜全罗道起义,6月,清政府派兵镇压。7月16日,《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签订。(历史史实)
6、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甲午战争爆发。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清军撤回国内。9月17日,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战损4艘装甲巡洋舰,日本舰队损失2艘海防舰4艘巡洋舰,丧失黄海制海权,但仍保有2艘海防舰12艘巡洋舰,其中2000吨以上军舰4艘。按照战前大本营会议确定的乙号作战方针,日本陆军固守平壤,海军力保朝鲜海峡海运线。(除黄海海战结果外均为历史事实。由于军舰数目增加、训练稍强、无假冒伪劣炮弹、部分环状速射炮,清军取胜理所应当)
7、北洋舰队由于缺少装甲巡洋舰,无法完成封锁朝鲜海峡的任务。1894年11月,宋庆统领2万清军进攻日军鸭绿江防线未果。12月,清军增兵至5万,由湘军宿将刘坤一率领,跨过鸭绿江进攻平壤,被日军击退。1895年1月,北洋舰队与日军舰队爆发济州岛海战,击沉日军2艘海防舰2艘巡洋舰。日军大本营下令撤出朝鲜日军,与清政府和谈。3月,中日签订《汉城协定》,日本承认朝鲜为清朝属国,撤出全部在朝日军,赔偿清政府白银2000万两(以琉球代替)。(日本大本营丙号预案就是海战失利,撤出朝鲜驻军,陆军固守海岸线,《汉城协定》基本与此吻合,唯有赔款/琉球除外。我是根据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的表现来判断他对于领土非常敏感,从日后戊戌变法看也希望富强而受尊重,所以假定他会要求收回琉球。日本由于海军损失,无法顾及海外,所以同意。济州岛海战类似于日德兰海战,日军以小舰队引诱清军巡洋舰队意图歼灭,结果清军主力舰队随后赶到,日军失利。在甲午战争中,清国陆军于日本陆军相去甚远,所以无法突破平壤防线)
8、1895年,面对甲午战争中陆军不堪一击的现实,清政府派长芦盐运使胡橘芬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聘德国人为教官。12月,荣禄改派袁世凯到小站督练新建陆军。(历史事实)1896年,向德国定购的2艘勃兰登堡级装甲战列舰回国,增订2艘。
9、1897年,俄罗斯强行租借长崎,德国租借鹿儿岛,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平分九州岛为各自势力范围。英日签订《伦敦条约》,支持日本发展军备。(历史上俄德两国曾经协定,俄国租借旅顺,德国租借青岛。架空中甲午战争日本战败,急于获得不冻港的俄国和需要海外基地的德国当然不会放过,虽然日本已经废除了全部条约,但是缺乏实力也只能再次接受。英国扶持日本对抗俄国是史实。还是有点心虚,哪位给分析一下这段是否可能)
10、1902年,袁世凯出任练兵处会办大臣,大肆扩充新军。1904年,北洋新军六镇7万人全部编成,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全部依照德国规范。(历史事实,不过都提前了一年,理由是甲午战争胜利的信心、没有三国干涉还辽下面对俄国的戒心、没有赔款导致的经费充足、慈禧死亡导致的朝政相对开明)
11、1904年,俄国入侵清国,试图占领东北及朝鲜,清廷派袁世凯统领北洋新军及东北各军共计20万人迎战,双方在长春至延吉一线展开拉锯战。1904年12月,中俄爆发黄海海战,北洋舰队4艘战列舰4艘铁甲舰迎战俄军6艘战列舰,北洋舰队战败,被封锁于旅顺军港。1905年2月,俄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清军坚守济南。英国远东舰队干涉,联合北洋舰队切断俄军海上运输线。10月,清军占领海参崴。11月,中俄签订和约,中国收回苏维埃港以南地区;废除俄国在中国的特权。(俄国要占领东北和朝鲜是历史事实,为此才有日俄战争。俄国入侵只能沿中东铁路南下以保证补给。清军主力集结于关外,俄军试图直接在山东登陆以威胁北京。李鸿章惧怕北洋舰队损失禁止舰艇出海,和历史上的甲午战争一样。英国当时在远东的主要对手就是俄国,如果俄军占领济南将直接导致清朝退缩,从而让俄国占领东北、朝鲜、日本,俄国将获得远东的主动权。英国舰队以受清政府雇用的名义保护北洋舰队,依靠威慑迫使俄国舰队不敢迎战,从而使北洋舰队切断俄军海上补给,山东俄军被迫撤离。与日俄战争不同,中俄战争的主要焦点不是日本海军能否获得制海权,从而让陆军登陆辽东半岛,中俄陆上接壤,主要问题是双方陆军的胜负。尤其在英国保护北洋舰队之后,俄国无必要派遣第二太平洋舰队前来,所以予以取消。主要问题是清军能否战胜俄军、俄国是否会让战争扩大。如果清军当时没有能力占领海参崴,那么设定为清军将俄军逐出领土,中俄恢复战前国界,合约中不收回土地)

附:
清政府挪用海军经费考证,来自于甲午史料网站:
  从1886年起的3年中海军340万两海军开办经费几乎全部被挪用。而每年400万的常年经费以“挪拨”等名义每十时至少提取30万两用于修园子。1885年户部和海军衙门以筹措海军经费为名卖官鬻爵,美其名曰“海防报效捐”共筹措300万两最后也被挪用。再有就是李鸿章以办海军名义让各省督抚认交的款子,其中两广总督张之洞认筹100万;两江总督曾国荃认筹70万;湖广总督裕禄认筹40万;四川总督刘秉璋认筹20万;江西巡抚德馨认筹20万;直隶总督李鸿章认筹20万总计270万两陆续解往天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供颐和园工程使用。以上各笔款项总共不下2000万。如购买“定远”这样的铁甲舰可买11艘;如购买“来远”这样的巡洋舰可买24艘。
  注意,这些全部是清政府拨款用于发展海军的费用,且大部分在1886年后。就是说,如果没有慈禧,这些钱已经用于海军,虽然免不了贪污,但是还是能给海军的。

北洋海军的建设,来自北洋名人堂:
  从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海军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成军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一方面是慈禧太后挪用经费修建颐和园,另一方面当时的户部尚书***拒绝为海军提供经费。而李鸿章本人还是很重视海防的,也比较现实有才干。架空中慈禧太后死亡,户部尚书下台,看好李鸿章、任过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的奕昭出任摄政王,李鸿章的权力比历史上稍大、有没有制肘,海军的建设会好一些。

军舰造价,网友by党卫军的文章:
  1880年末,定远级铁甲舰船体建造价格是620万马克,共折合白银116.6万两。也就是说,1两白银折合德国马克5.315792362元。定远级两艘总共消耗白银340万两,其中包括船体、火炮、弹药、装备和其他杂项等等。曾经听说有人指责李凤苞同志曾经贪污了60万两,虽然实际未必是实话,但是当时主办官员贪污是肯定有的,说不定李鸿章也不干净。权且减去60万两,相当于280万两。共折合德国马克1488万元。如果取重修颐和园消耗白银600万两,那么这些白银总共可建造4艘定远级。1906年,德国首级无畏型战列舰拿骚级每艘造价大约4000万马克,相当于183万英镑,如果仍使用1880年的汇率,换算成白银则相当于752万两白银。距离颐和园的600万也就差150多万。英国无畏级战列舰的造价为178万英镑,与比拿骚级稍稍少一点。
  慈禧死后颐和园停建,600万两白银归还海军,正好建造2艘铁甲舰,2艘装甲巡洋舰。

日本队甲午战争的预案,来自观沧海军事网:
  日本大本营根据未来海战的胜负,制定了三条作战大方针:第一,如海战获胜,夺得制海权,陆军则长驱直入,进攻北京;第二,如海战胜负未决,则陆军进占平壤,海军则维持朝鲜海峡的制海权;第三,若海战失败,则撤退朝鲜陆军,并以海军防守日本沿海。

义和团的问题:
  义和团问题起源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划分山东为势力范围,山东居民受到教会的压迫起来反抗。架空中甲午战争获胜,德、俄将矛头转向日本,山东等地并不是势力范围,所以义和团不会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