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8:31
清史不闻“文字狱”

刘启恕



  “文字狱”在清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清代进步文人龚自珍尚且沉痛指出。今天却有人曲意绕过这沉重一页。此乃完整的“清史”学术吗?大概只算凑凑热闹的“戏说”而已!
  清三代钳制言论、束缚士林的“书案”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且拿某清史“专
  家”匍匐膜拜、赞不绝口的康熙而言:1663年的庄廷■明史案,为康熙朝第一件禁书大案,牵连700家,斩首1000余人,发配的不计其数;戴名世的《南山集》言论,让康熙大为震怒,1712年遂以“大逆”罪,戴名世凌迟处死,弟兄叔侄斩首,妻儿充奴;作序的大名士方苞等人处以重刑,一并获罪,方孝标虽早已故去,仍要掘棺剉尸,生死无人逃脱;1728年发生的吕留良诗文案,更有大批生灵惨遭杀戮。这是一个文化幼稚的统治集团以一种幼稚的思想文化控制理论,转化为一道基本国策而恶性造成的一种急于求成的幼稚举动,不惜精心构筑一道恐怖的高墙,任何花卉奇葩都失去生存的空间,这同清初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样,将诛杀持久地进行下去。说什么“文字狱维持了社会稳定”、“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等等呓语,尚存一丝人性、一点人权观吗?满清遗老与日本勾结,在沈阳复辟“满洲国”,这大概也算“维持了社会稳定”。
  禁书的残酷代价,不仅导致千万人无辜死亡,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可谓千古浩劫!由于社会发展滞后,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所深刻揭露、反映的正是所谓“康乾盛世”。在那几个大帝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封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为朝廷的圭臬。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化各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交易!《红楼梦》揭示出“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内在腐朽,看到的正是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自诩“清史”专家,你敢面对“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
  “再造几千间茅屋,将在大宅子里仰慕尧舜的高士都拉出来,给住在那里面”(鲁迅语),这才可以“各得其所”。既然我们的清史“专家”鼓噪“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那么你为何不“剃发易服”,反而挟洋自重?大概是缺少了“一种交流形式”,所以老脸上才挨了一耳光,这一掌是否对“坛”有一点儿震撼呢?清史不闻“文字狱”

刘启恕



  “文字狱”在清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清代进步文人龚自珍尚且沉痛指出。今天却有人曲意绕过这沉重一页。此乃完整的“清史”学术吗?大概只算凑凑热闹的“戏说”而已!
  清三代钳制言论、束缚士林的“书案”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且拿某清史“专
  家”匍匐膜拜、赞不绝口的康熙而言:1663年的庄廷■明史案,为康熙朝第一件禁书大案,牵连700家,斩首1000余人,发配的不计其数;戴名世的《南山集》言论,让康熙大为震怒,1712年遂以“大逆”罪,戴名世凌迟处死,弟兄叔侄斩首,妻儿充奴;作序的大名士方苞等人处以重刑,一并获罪,方孝标虽早已故去,仍要掘棺剉尸,生死无人逃脱;1728年发生的吕留良诗文案,更有大批生灵惨遭杀戮。这是一个文化幼稚的统治集团以一种幼稚的思想文化控制理论,转化为一道基本国策而恶性造成的一种急于求成的幼稚举动,不惜精心构筑一道恐怖的高墙,任何花卉奇葩都失去生存的空间,这同清初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样,将诛杀持久地进行下去。说什么“文字狱维持了社会稳定”、“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应该称喜”等等呓语,尚存一丝人性、一点人权观吗?满清遗老与日本勾结,在沈阳复辟“满洲国”,这大概也算“维持了社会稳定”。
  禁书的残酷代价,不仅导致千万人无辜死亡,而且成为中华民族深重灾难,可谓千古浩劫!由于社会发展滞后,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所深刻揭露、反映的正是所谓“康乾盛世”。在那几个大帝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封建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为朝廷的圭臬。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化各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交易!《红楼梦》揭示出“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内在腐朽,看到的正是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糜烂、卑劣和腐朽,“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自诩“清史”专家,你敢面对“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
  “再造几千间茅屋,将在大宅子里仰慕尧舜的高士都拉出来,给住在那里面”(鲁迅语),这才可以“各得其所”。既然我们的清史“专家”鼓噪“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那么你为何不“剃发易服”,反而挟洋自重?大概是缺少了“一种交流形式”,所以老脸上才挨了一耳光,这一掌是否对“坛”有一点儿震撼呢?
鸟作者,自己瞎了眼在这里意淫。幸亏这姓刘的臭文人手里没权,不然又是一个制造文字狱的刁吏。

阎崇年关于文字狱的言论

文字之狱,古已有之。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清代文字狱的一个特点是,除君主这个敏感点之外,又多了一个民族的敏感点。于是,辛亥鼎革,狂飙飞舞,这个敏感的民族情结,一直影响到今天。

                                                   ——《康熙大帝》,第203页

    康熙朝的文字狱,给后人一些什么思考呢?

    第一,事后进行反思。清朝入关后第一代君主顺治帝,初年因皇叔多尔衮摄政,同时又正值平息国内反清势力,根本无暇也无法关注到知识分子的文字问题。康熙帝继位后,中原地区,形势稳定。四大臣辅政,政策有变化。“明史狱”发生,是一个标志。康熙帝亲政后,以崇儒重道为国策,以文化作手段,表示尊重知识分子,对于一些怀有民族思想的遗老遗臣,基本上采取怀柔手段——亲自祭拜孔子,诏举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取士,修纂《明史》等,以笼络汉族名士、化解反清情绪。重视学校教育,发展文化事业,视士人为社会中坚,从而使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与其合作,入仕于清朝。

    戴名世案的处理,与“明史”狱相比,既有不同——轻重大不相同;也有相同——文字兴狱相同。戴名世案处理后,雍正帝尚在潜邸,他阅《滇黔纪闻》和《南山集》二书及案卷后,看到书中有尊弘光、隆武、永历等南明年号的字句,认为:“虽皆非臣子之所宜言,实无悖逆之语,当时刑部复旨,亦未谓此外更有违碍之词,故亦以为冤。”雍亲王即位后,雍正元年(1623年)特诏:凡此案牵连隶旗籍者,尽得释归。但方登峄未蒙赦,便与子方世济先后郁死于卜魁流放地。乾隆四年(1739年),《明史》修成。后乾隆帝下令改修《明史》,特谕:“甲申以后存福王年号,丙戌以后存唐王年号,戊子以后存桂王年号。”由此看来,《南山集》是清朝一大冤案。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字狱,既有相同的一面——进行思想与文字钳制,以维护皇权统一;又有不同的一面——康熙朝的文字狱案都是因干犯正统意识或是影响到皇权稳固而兴起的,与乾隆朝因只言片语或琐碎细故而小题大做有很大不同。

    第二,历史纵横比较。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对康熙朝文字狱进行思考。

    先从纵向看。康熙朝发生两起较大的文字狱。前一起“明史”案发生在康熙帝亲政之前,他时年才十岁,由四大臣辅政,对文人思想异端的镇压是残酷的,但康熙帝不负直接的政治责任;后一起《南山集》案是在康熙帝亲政后、且在六十大寿之年,在处理上既有情感因素,又有理性色彩。

    其情感因素,主要表现在天子皇权独尊,满洲特权独享。比如,此案牵扯到方孝标,方孝标因做过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故称方学士。此前有一个案子:吴三桂叛乱时方学诗受伪职,三桂失败后,伪官皆伏法,惟学诗在逃。而此案刑部疏奏据《南山集》原文,称方孝标为方学士,北方“士”与“诗”同音,满文又同为一字,康熙帝览阅满文疏曰:是非漏网之方学诗邪?欲将方学士(方孝标)从重处理。

    其理性色彩,康熙帝亲自处理的《南山集》案,和四辅政大臣处理的“明史”案相比,略为理性,略为慎刑,体现了康熙帝为政以宽、为刑以慎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漫长的处理过程,最后还是理胜于情、法胜于理,仅处死戴名世与方孝标(已死剉尸)两个人。这样一来,“得恩旨全活者三百余人”。康熙末年的这件文字狱,比起初年的庄氏史案,实在“格外开恩”,处罚很轻了。康熙帝不想得罪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借以表现他个人的威中有恩。

    第三,学界存在分歧。清史界对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有三种意见。

    其一,批判观点。认为康熙朝文字狱开了清朝镇压知识分子的恶劣先例,后来演变为雍正、乾隆的大兴文字狱。其实庄廷、戴名世二人著作中,并没有什么严重诋毁清朝的“大逆”之语,只是方孝标的书中说到南明永历政权不算是伪朝,戴名世的书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号,又揭露了康熙帝杀掉“明太子”的真相;以倾向明朝的视角叙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对南明诸王寄予同情。

    其二,维护观点。认为康熙帝对方孝标、戴名世的打击、处理是正确的、必要的。一个政权存在了七十年,仍然不承认其合法性是不能允许的。无论是满族祖先的谥号、庙号、年号,都得被尊重、被承认,戴名世犯了这些忌讳,当然应该受到处罚。

    其三,执中观点。认为康熙帝对《南山集》案的处理,有醇有疵,体现了康熙帝的整体形象。康熙帝一生中的一大失误,以文字罪人并予以严厉处理的文字狱案,仅此一起,同后来雍正、乾隆两帝滥兴文字狱比较起来,并不可等同看待。

    总之,康熙帝尊崇儒家文化的政策,产生了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影响:其积极方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力量的凝聚,因为大家都修身齐家,对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弘扬,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消极方面,为维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又对汉族知识分子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汉族的民族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

   总之,清朝的文字狱,贻祸之烈,悬垂久远!

                                            ——《康熙大帝》,第210—212页

    第三,中华文化传承。清朝帝王为了钳制知识分子的思想,镇压异端、打击政敌,实行文字狱。清代文字狱始于顺治、康熙,发展于雍正,大行于乾隆,约计百起。康熙朝主要有《南山集》案一起。这是应当批评的。

                                              ——《康熙大帝》,第279—280页
原帖由 hejzhb 于 2008-11-20 22:23 发表
清史不闻“文字狱”

刘启恕

;P



  “文字狱”在清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清代进步文人龚自珍尚且沉痛指出。今天却有人曲意绕过这沉 ...


现在不是剔发易服么?难道你穿的是汉、满、蒙、回、藏、壮、维等等装束么?留的是束发、单辫发(满)、双辫发(蒙)、多辫发(藏)么?
废什么话啊!;P
原帖由 xcxy 于 2008-11-20 23:09 发表
现在不是剔发易服么?难道你穿的是汉、满、蒙、回、藏、壮、维等等装束么?留的是束发、单辫发(满)、双辫发(蒙)、多辫发(藏)么?
废什么话啊!;P




表面上看剔发易服很正常,现今还有格格衫呢
但这和当年实际里留发不留头是不一样的

在你眼里,
如今外文系里学日文的,
和伪满,日占台湾普及日文
是一码事?
楼主也真是没事找事
有这几号臣民在,

你就别指正"神圣"清朝的不足了
随他们聊以自慰吧
文字狱,是满清的专利么?:o
如果文人们不能证明自己在没“文字狱”时颇有出息的。那我们就无从判断文字狱是“杀人刀”抑或是“苍蝇拍”了。通常老百姓会很高兴少养一些“百无一用的东西”。
原帖由 朱宇 于 2008-11-21 10:12 发表
文字狱,是满清的专利么?:o

  他最牛 朱和尚都不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