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一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8:22
]]
很可惜,当年没搞成。其实一个人的飞船并不难搞。
想起了上面坐政委的故事;P ,不过看着现在的神舟还是满欣慰的:D :victory:
有点像水星号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8-9-11 17:25 发表
很可惜,当年没搞成。其实一个人的飞船并不难搞。

曙光一号是双人,最开始方案设计时曾考虑要上五个人(当时的观念是人越多越先进),后因难度太大放弃,最后确定上两人方案(因为飞船上必须要有一名政委),一宇航员一政委,上天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诵读毛语录。楼上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撼天记 烈火天车》这一集,里面有当时714工程参试人员的回忆。
水星是单人的,而且没有服务舱,这个跟双子星座一样:D
用长二丁打啊:o
老外太马虎了,CZ-2D都打反了
这个长二丁不一定是现在的长二丁,如果曙光计划完成长二丁的编号没准就给它了;P
偶最敢兴趣的是飞船连逃逸救生塔都没有,那真是个无畏的年代啊!;funk
可能是弹射座椅:D
原帖由 kongjing817 于 2008-9-11 17:35 发表

曙光一号是双人,最开始方案设计时曾考虑要上五个人(当时的观念是人越多越先进),后因难度太大放弃,最后确定上两人方案(因为飞船上必须要有一名政委),一宇航员一政委,上天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诵读毛语录。楼 ...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2427319o1p6.html
这个当时要下决心继续下去,最早能那年上人?
原帖由 jerrygen 于 2008-10-23 20:06 发表
这个当时要下决心继续下去,最早能那年上人?

应该71年72年左右顶多73年吧.........................
]]
最初有过1人设计,火箭基于DF5,运载能力有限
后来有5人设计,火箭基于DF6,运力富裕
最终的2-3人方案(也就是做了的那个),火箭还是基于DF6的
讨论一下,如果当时主席一声令下,在狂热的政治激情和无所顾忌的财政投入下,曙光号哪年能上天?1973?1975?
原帖由 鱼缸养龙 于 2008-10-26 18:50 发表
讨论一下,如果当时主席一声令下,在狂热的政治激情和无所顾忌的财政投入下,曙光号哪年能上天?1973?1975?

拜托,毛主席从来没干过什么所谓的“狂热的政治激情和无所顾忌的财政投入”,整个航天计划基本都是稳妥谨慎的,力所能及的。而且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国家财政是都有盈余的。
你这样说,好像共产党只是靠什么狂热的,无所顾忌的东西才胜利似的。可能吗!
现在的中国联盟就能够达到目的了,这样的方案恐怕没什么用武之地了!
还是像水星号一些~
]]
参考一下: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9日,卫星在太空运行了47圈之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顺利实现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回收。至此,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从轨道上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曾经于1974年9月首次发射试验,它的代号叫“尖兵一号”,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负责发射,但因为那时候的人都热衷于搞政治运动,运载火箭控制系统俯仰速率陀螺通道的一根导线有暗伤,点火起飞后受到振动而造成短路,运载火箭稳定系统未接到该通道的输出信号,损失了运载火箭和卫星,使中国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上天时间被迫推迟了一年。
继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初战告捷后,中国航天人倍受鼓舞,又攻克了变轨、再入大气层、防热和回收等技术难关研制返回式卫星。返回式卫星同普通卫星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要准确地返回地面,这是发展载人航天必备的基础技术,而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就为日后的神舟载人航天飞船提供了最核心的返回技术,中国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代号“尖兵一号”,重1700公斤,当时对它的测控不是全球实时监控,只能在经过我国国土上空时,由地面站进行指控,但不影响最后它他接受返回的指令,可见,曙光号也可以在没有远洋测控船队的支持下,实现返回。
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研制的近地轨道运载器,研制起始时间是1970年。
长征二号系列由长征二号(1974年首次发射)、长征二号C(1982年首次发射)、长征二号E(1990年首次发射)、长征二号D(1992年首次发射)等4种型号组成。其中长征二号已于1979年停止生产,正在使用的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有长征二号C、长征二号E和长征二号D3种型号。
长征二号、长征二号C和长征二号E的研制单位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D的研制单位是上海航天局。
长征二号系列总体参数 (起飞重量T/运载能力KG)
长征二号 190 1800
长征二号C 192 2400
长征二号E 462 9200
长征二号D 237 3100
长征二号飞行记录 (有效载荷KG、近地、远地、基地)
  1 1974.11.5 试验星 -- -- -- -- -- -- 失败①
  2 1975.11.26 返回式卫星 1790 177 479酒泉 --
  3 1976.12.7 返回式卫星 1812 159 489 酒泉 --
  4 1978.1.26 返回式卫星 1810 167 509 酒泉 --
  长征二号C飞行记录
  1 1982.9.9 返回式卫星 1783 177 410 酒泉
  2 1983.8.19 返回式卫星 1842 175 410 酒泉
  3 1984.9.12 返回式卫星 1809 178 414 酒泉
  4 1985.10.21 返回式卫星 1809 175 409 酒泉
  5 1986.10.6 返回式卫星 1800 176 402 酒泉
  6 1987.8.5 返回式卫星 1819 175 400酒泉
  7 1987.9.9 返回式卫星 2076 208 323 酒泉
  8 1988.8.5 返回式卫星 2129 208 313 酒泉
  9 1990.10.5 返回式卫星 2080 211 311 酒泉
  10 1992.10.6 返回式卫星 2080 210 329 酒泉
  -- -- 弗利亚   259 600 1725 --
  11 1993.10.8 返回式卫星 2099 209 300 酒泉
  长征二号D飞行记录

  1 1992.8.9 返回式卫星 2592 176 351 洒泉
  2 1994.7.3 返回式卫星 2755 176 359 洒泉
期待高人们来捧场!!
]]
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重量近4吨,曙光号不会轻到哪的,而长征2号C型运载火箭载荷只有2.4吨,首飞时间是在1982年。
]]
显然,曙光号是参考了美国的“双子星座”号飞船,不是“水星”号。但“水星号”的重量不超过2吨,和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尖兵一号”的重量相似。如果我国当时参照水星号的设计,那么,在1975年,用长征2号可以实现首次载人航天的飞行,参照尖兵一号的返回测控,我们也能实现飞船的返回。只是,起点太低,且风险也太大了,毕竟里头作上了活人,落点偏离400公里.........一旦死人,政治上得不偿失。
]]
]]
搜集了一堆世界上第一代和第二代载人飞船的资料,可以看出,美国的第一代宇宙船“水星”号性能不如苏联的同代“东方号”,即使是第二代的产品,也是“上升号”要优于“双子星座”。中国当时的目标,不可能只是为了解决有无问题,选择“水星号”的类似方案,也不需要用类似的“亚轨道”飞行方式来显示世界第三个具备载人航天的能力,毕竟三十年后“神舟”同样是世界的老三。
影响“曙光”号变成现实的技术难题,我认为还是运载火箭。长征2号的加大推力型号,如果采用捆绑火箭助推器的方式,在七十年代能实现吗?技术跨度大吗?
[:a1:] 没人搀和,没意思!!
DF-5全程试验前,TG火箭难说成熟,想想看CZ-2E少的可怜的成功率
原帖由 bigblu 于 2008-10-27 21:02 发表
DF-5全程试验前,TG火箭难说成熟,想想看CZ-2E少的可怜的成功率

其实,在全程实验后,也难说成熟,之后仍经历了失败。所以,火箭是“曙光”号失败的命门。如果摔死了航天员还不如干脆取消载人航天计划,应该下马时也是这么考虑的。
原帖由 鱼缸养龙 于 2008-10-27 20:49 发表
[:a1:] 没人搀和,没意思!!

谢谢您的资料。受用很多了。:handshake
小菜基础太差没办法掺和了。只能记笔记呵呵:P
总结一下,如果采用“水星”号的设计方案,重量控制在2吨以下,采用长征2号为载具,在愿意承担风险的情况下,我国的第一艘宇宙船(不载人)的飞行时间,在1975年左右。依据是“尖兵一号”。
如果走完第一步,研制可靠的大推力火箭,参照“双子星座”方案,时间在1982年左右。依据是长征2号C的进度。
你真牛!比照你这个进程,我觉得稳妥点87,88差不多了。
原帖由 xiashengqin 于 2008-10-27 21:51 发表
你真牛!比照你这个进程,我觉得稳妥点87,88差不多了。

问题在于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度,如果我国确定发展载人航天,自然会在项目牵引下,在七十年代研制大推力火箭。当时可用的是长征二号,以该火箭为芯级,捆绑固体或液体助推火箭,实现“双子星座”级别的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我觉得的在80年代前期能作到。当时,我国“巨浪”固体火箭也开始成熟,缩小尺寸,可以做助推器使用。
关键在于,我们放弃714工程后,相应的放慢了大推力火箭的研制,所以现在没有参考的型号,只能用长征2号C的进度来做依据。在八十年代,我国的火箭推力进步不大,也在于没有项目需求,到了九十年代,长二捆火箭的闪电进度,说明了我国航天科研的潜力和需求牵引的重要性。
现在看来,我们在七十年代放弃714工程,选择卫星是很现实的,但如果不放弃714工程,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带动还是会很大的。有所得就有所失吧!
其实,我觉得九十年代那次系统整顿很重要,就像共产党的延安整风一样,骄兵悍将,散兵游勇全给整顿好了,万人一心,席卷天下。当然到现在,无论是卫星还是载人航天,应该说是两全其美啦,我觉得做工程就应该这样,一定要有系统性,继承性,不骄不躁,不愠不火。老兄的分析很好,有理有据的,那你能否就用你现在的分析方法为印度的载人航天把把脉呢。我有一个问题,印度的GSLV他那个芯级液体发动机到底是只有一个,还是并联了几个。
印度的GSLV是个很特殊的玩意,他的芯级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助推器是液体的。具体资料如下:GSLV-D1运载火箭长达49米,重约401吨,由三级组成。第一级的主推进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燃料推进器之一,携带大约129至138吨HTPB燃料。其直径达2.8米,引擎是由M250马氏时效钢制成。助推器是一种使用HTPB燃料固体推进器的5级火箭,并且采用了复合喷嘴设计。助推火箭每级长约3.4米,直径2.8米。助推器推进器燃烧时间大概为107秒,并产生最大4628到4736千牛的推力。GSLV运载火箭在推进器喷射阶段的俯仰,偏航和翻滚控制是由安装在第四个捆绑助推火箭上的“单机舱集控系统”(EGC)( ±5° )完成的。GSLV-D1火箭的航行还有一个由S125二级喷射矢量控制系统(STIVC)提供的备用支援。此矢量控制系统使用高氯酸锶水溶液通过喷嘴产生推力,从而控制火箭姿态。此液体被存储在安装在固体推进器上的铝制容器里面,并有氮气加压。
    GSLV运载火箭装有四个捆绑式国产Vikas液体燃料推进器(L40)。此推进器源自阿里安娜火箭的Viking-2型推进器。火箭发射时,这些捆绑推进器在地面点火,从而能够增加第一集火箭的推力。每个L40推进器携带大概40吨自燃型燃料(UDMH+ N2O4),存储在2个相对的直径2.1米的容器内。反冲气流推进器绕少大概160秒钟左右,并能够产生680千牛的推力。DSLV-D2型运载火箭采用了功率增强型的Vikas推进器。此推进器在2001年12月进行了测试,并且能够产生58.5巴的膛压(其前辈为52.5巴)。这种新式推进器使用UH25(偏二甲基肼+水合肼的混合物)作为燃料,N2O4作为氧化剂,并且推进器上的新式高硅氧酚醛材料制作的喷嘴能够抵抗更长时间的烧蚀。据估计它能够增加7秒的ISP时间,能使GSLV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150千克。L40H推进器被用作捆绑火箭推进器,携带42吨的燃料,而L37.5H推进器则携带了39.5吨燃料,作为二级火箭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