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粤系63军的覆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9:13
       

  窑湾战斗,是淮海战役第1阶段,我军由追击转对仓卒转入防御之敌急袭的一次成功战例。创造了在解放战争中,我军1个纵队在两昼夜多的时间内全歼敌军1个军的范例。

1948年11月6日晚,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向盘踞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发起进攻,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我两大野战军的协同进攻,让国民党军一时摸不清我军意图,急令所属部队迅速向徐州地区收缩。11月7日,黄百韬第7兵团5个军11个师共约12万人开始向西撤退。主力第25、44、64、100军经运河大桥撤退,第63军则经窑湾渡运河西撤,担任兵团侧翼掩护。为防我军跟踪过河,不待担任第7兵团左翼掩护任务的63军撤过运河,黄伯韬便下令将运河铁桥炸毁,将船只尽数破坏。63军被丢弃在运河以东,与第7兵团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系,其势态孤立突出。

63军系广东余汉谋的部队,战前从南京、芜湖一带调到淮海战场。军长陈章是当年10月初由62军副军长任上调升的。该军大多数官兵是广东人,初到苏北、鲁南,水土不服,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日增,逃兵日多,无法遏止。

  陈章没有周密研究窑湾方面情况,便急令152师455团及152师、186师工兵连先行赶到窑湾架设浮桥,并在窑湾镇西岸占领桥头阵地,其余各部待委九绥靖区李延年部通过新安镇后,再开往窑湾渡河向碾庄圩撤退。

11月7日,152师主力开到窑湾镇,但由于我华野11纵一部已经开到窑湾镇运河西岸,截断了国军退路,并不断袭扰,用交叉火力封锁河面,国军架设浮桥的企图未能得逞。

11月8日17时,陈章率63军军部和直属队撤离新安镇,企图经窑湾西渡运河。当天午夜,华野9纵在沂河边的堰头集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由于63军直属队驻地分散,彼此相距甚远,事先毫无警戒,因此被9纵突袭后仓皇应战,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激战至次日拂晓, 63军后卫第454团和456团一个营损失过半,余部溃乱,无法收拢掌握。11月9日8时,华野指挥部命令华野1纵立即向窑湾方向开进,力求追歼63军于运河东岸。

华野1纵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翼翔指挥下(1纵司令员叶飞因患黑热病而在济南休养,未能参加淮海战役),他向粟裕保证由1纵在两天之内单独负责解决63军。

接到命令后,1纵不顾半个月来急行军的疲劳,紧紧咬住逃敌,穷追不舍。经过近百里的追击,终于在11月9日傍晚将敌63军紧紧地包围于窑湾地区。

窑湾镇,西临运河,北靠沂河,位于两河会合之处,南、西、北三面被运河环抱,镇东面有一条3、4米高的围墙,墙外有的外壕和水塘相连。镇四周地形开阔,多小村落。镇内有居民约3000余人,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先后在这里筑有防御工事。

63军逃至窑湾后已是夜晚,镇中居民早已逃避一空,只能搜劫些芋头杂粮充饥。眼见当晚无法渡河西逃,同时又惧怕紧紧尾追的我军将其歼灭于运动之中,军长陈章乃放弃西渡运河的计划,决定固守待援,仓卒转入防御,不分昼夜加修工事,并控制了周围3公里的大小村庄。其具体的部署是:以窑湾镇土堤围为主阵地,以窑湾镇西面运河和北面小河流为依托,以土堤围前个村庄为前进阵地。以152师两个团防守土堤围北门东端至东门、南门西端,并以南门为防御重点,456团余部为师预备队;以186师557团和558团(欠1营)防守小东门和北门及其以北地区,558团1营为师预备队;以186师556团(欠1个营)为军预备队,位于天主堂(窑湾镇中)军指挥所附近。63军搜索营在镇内各街口构筑地堡,在房屋内挖枪眼,作巷战准备。各师均派出一定兵力控制防区3公里内各村落为外围据点。
  
  仓皇逃到窑湾后,绝粮断炊,饥寒交迫,军心更加动摇。
  
  1纵根据窑湾的地形特点和敌人仓促布防、立足未稳、工事不坚、士气低落、军心动摇的情况,决心不予敌以喘息机会,采取急促勇猛的战斗行动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为此,纵队在行进间即令1、2、3师,分别由东、北、东南三面包围压缩敌人,首先肃清外围。同时做好不经调整部署,即可转入总攻的一切准备,务于12日前全歼窑湾之敌。
  
11月9日19时,1纵2师、3师开始逼近窑湾外围地区,并于当晚完成对敌包围。9日入夜,1纵从北、东、南三面接敌,以急促猛烈的战斗行动,向敌发起进攻,不给其以喘息之机。63军是仓促转入防御,战斗力较弱,工事很不坚固,企图逐村抵抗,消耗迟滞解放军。

1纵计划10日肃清外围,完成总攻准备,11日16时发起总攻,力争在12日拂晓前全歼该敌。

具体的攻击部署是:纵队成1个梯队,实施多路连续突击,既有利于迅速达成分割包围,又便于各个歼敌。对敌外围据点之攻,注意选择敌弱点,勇猛穿插,断敌退路,从侧背威胁敌人。总攻时,各师成3个梯队,均只选择1个突破口,突破后,第1梯队团迅速巩固和扩大突破口,第2和第3梯队团迅速跟进投入战斗。同时,某一点达成突破后,对友邻的突破也起到了策应的作用。纵深战斗时,采取小群多路突击,连续突击,分割包围。

2师为纵队右翼,在师长程业棠、政委张文碧率领下,于10日夺取臧口、祠堂至渡口段河堤,肃清南圩庄、吴场地区之敌。总攻时,自吴场由北向南攻击,歼灭窑湾北部西部之敌,并向东南发展。与1师打通联系。该师负责派出一部兵力西渡沂河占领钱口、两口地区,威胁敌之侧背,防敌西逃。

1师为纵队中路,在师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率领下,于10日夺取大杨庄、小刘宅、圩场地区,歼灭该地区之敌。总攻后,由东向西攻入窑湾,消灭窑湾中部之敌,并向纵深和两翼发展,与左右邻打通联系。

3师为纵队左翼,在师长陈挺、政委邱相田率领下,于10日肃清陆营、头湾地区之敌。总攻时,自头湾攻入窑湾,由东南向西北发展进攻,协同友邻消灭南部之敌。

纵队侦察营于10日晚西渡运河,占领韩湾地区河堤,以火力牵制敌人,防敌渡河西逃。

窑湾战斗,分为肃清外围、突破前沿和纵深战斗3个阶段。

2师前卫第5团于9日晚攻占臧口、洪兴场区后,师部命令其向沂河以西进攻,由第六团接替其任务,继续肃清外围之敌。但由于5团未等6团到达即向西进攻,致使该地复为敌军占领。第六团到达后展开两个营攻击,于10日零时攻占臧口、祠堂两地,当日18时至23时,又先后攻占南圩庄、吴场地区,并迫使洪兴场之敌弃守逃窜。22时,第五团进占西钱口子地区。战至11日凌晨3时,窑湾北部外围之敌全被2师肃清。

1师前卫第2团于9日黄昏进占上吴场、小刘宅地区。随即部署1个排在上吴场箝制大扬场之敌,以1个营的兵力向小上窑进攻,于9日23时30分占领。大扬场守敌1个营被迫逃窜,被我2团3营歼灭。1师于10日5时攻占圩场。至此,其当面外围9个村落均被肃清。

3师展开2个团肃清外围之敌。8团向陆营、阎场攻击,7团沿运河河堤由南向北攻击。8团于10日1时占领阎场,7团于9日21时占领三湾,23时占领二湾,10日拂晓在二湾抗击敌反冲击,激战至傍晚才将头湾之敌歼灭。

至此,窑湾外围大部为我控制。
  
  为迅速全歼龟缩在窑湾镇的敌63军,11月10日上午,纵队经过研究决定:11日16时发动总攻。各师均成3个梯队,以1师担任主攻。并建立了各师炮兵群。1师配属一0五榴弹炮6门和山炮5门,2师配属75毫米野炮和山炮各3门,3师配属山炮6门。各突击队均建立了火力队(主要由迫击炮、重机枪组成)。纵队及师、团领导,总攻前都亲临敌前勘察地形,研究打法,选择突破口,周密部署兵力火力。
  
  11月11日下午16时30分,按预定计划,我军集中全部炮火向敌人主阵地和军指挥所猛烈轰击。顿时,镇内硝涸弥漫,到处起火,63军整个通讯联络网,全部被炮火破坏,上下左右之间联络均已中断,陈章对各部已无法控制,形同各自混战。63军炮兵营的几门山炮还未进入阵地就中弹被毁。

炮火准备约持续了1小时,1纵各部向63军主阵地发起了全面攻击。担任主攻的1师先头部队2团2连,乘敌火力点被我压制之机,迅速勇猛的连续炸开两道鹿砦和围墙,于17时一举突入小东门,并在半小时内打退敌人3次反冲击,巩固和扩大了突破口,为全师打开了进攻通路,荣获“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的光荣称号。2团乘胜在18时全部进入突破口,并分路西南、西北方向发展。随后,以第二梯队1团投入战斗,3团随后跟进。19时1团3营全部进入突破口后向西扩展,20时1营、2营和3团1营也相继进入突破口,向敌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从南门进攻的2师第1梯队第4团,因进攻前炮兵未能有效地压制敌军火力,且因地形不利,敌人顽抗,3次突击均未奏效。

3师因总攻开始前遭到敌军反击,失掉头湾阵地,迟至15时才夺回,重新调整部署后于20时发起总攻,两次突击均未奏效。

进入突破口的1师各部,击退了敌军的数次反冲击后,与敌展开了逐屋争夺,但进攻速度锐减。

纵队鉴于1师已经撕开了突破口,即令2师6团改由1师突破口进入战斗,向西北扩展,直插北门,策应第四团。21时,在6团配合下,4团经过4次突击,终于突破北门,随即以第3梯队5团进入北门突破口,倾全力向南进攻,并与1师部队会合于镇中心。

1师各团运用穿插分割战术向敌纵深发展进攻,1团向西扩展,逼近敌军指挥所。2团于23时30分进至大东门。

鉴于3师仍未突破南门,纵队令其第2梯队3师9团改从大东门突破。该团在1师2团的策应下,于12日凌晨1时由大东门突入,并乘胜向西发展,8团随即也投入战斗。

但是,敌63军老兵多,加上不了解我军的俘虏政策,在我军突破后仍负隅顽抗,妄图固守待援。
  
  1纵经过调整部署,以更加迅猛的动作向敌纵深实施突击,扩张战果。1师在廖师长、曾政委的灵活指挥下,充分发挥了随伴火炮和炸药的威力,与敌展开了反复冲杀,逐屋争夺。该师2团5连与敌人激战中,伤亡很大,全连只剩下20个人,仍然顽强地战斗着。他们高呼“冲进指挥所,活捉敌军长”的口号,一直冲杀到敌军部,并机智地利用俘虏喊话,宣传我军政策,一次俘敌200余人,荣获“窑湾战斗第二大功连”的光荣称号。
  
  在我军发起窑湾攻击战斗时,徐州之敌以3架飞机数次向六十三军阵地空投粮食和弹药,促使该敌作绝望挣扎,以延缓其覆灭的命运。我军指战员经秋风扫落叶之势,从东、南、北3个方向席卷窑湾镇,逼使残敌纷纷向我投降。63军建制混乱,勤杂部队、散兵游勇拥塞街头,混乱不堪。被我压缩于窑湾镇的西南角,敌军长陈章见大势已去,待援无望,慌忙带领卫兵向运河逃窜,企图利用木板泅水,顺流南下,通过窑湾镇包围圈外后再登岸逃命。可是,刚逃到河边,便遭到运河西岸我截击部队密集火力扫射,陈章及186师副师长伍少武均中弹毙命。

12日凌晨1时,南门守敌投降,窑湾战斗胜利结束。1纵结束战斗后于13日渡过运河,向狼山前进,参加阻击徐州方面对黄百韬的增援。

至此,广东余汉谋系统的第63军,被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了。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华野1纵共歼敌63军2个师5个团,毙伤俘敌13772人,俘敌63军副参谋长陈文瑞、152师师长雷秀民、152师副师长黎天荣,454团团长涂致远,152师副师长兼456团团长李友庄、557团团长叶伯刚、556团团长黎安福,给予敌黄百韬兵团以沉重打击,创造了用急袭战法,以1个纵队兵力歼敌1个军的战例。为我华野完成淮海战役第1阶段的作战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野战军首长的通令嘉奖。

  窑湾战斗,是淮海战役第1阶段,我军由追击转对仓卒转入防御之敌急袭的一次成功战例。创造了在解放战争中,我军1个纵队在两昼夜多的时间内全歼敌军1个军的范例。

1948年11月6日晚,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向盘踞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刘峙集团发起进攻,揭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

我两大野战军的协同进攻,让国民党军一时摸不清我军意图,急令所属部队迅速向徐州地区收缩。11月7日,黄百韬第7兵团5个军11个师共约12万人开始向西撤退。主力第25、44、64、100军经运河大桥撤退,第63军则经窑湾渡运河西撤,担任兵团侧翼掩护。为防我军跟踪过河,不待担任第7兵团左翼掩护任务的63军撤过运河,黄伯韬便下令将运河铁桥炸毁,将船只尽数破坏。63军被丢弃在运河以东,与第7兵团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系,其势态孤立突出。

63军系广东余汉谋的部队,战前从南京、芜湖一带调到淮海战场。军长陈章是当年10月初由62军副军长任上调升的。该军大多数官兵是广东人,初到苏北、鲁南,水土不服,士气低落,厌战情绪日增,逃兵日多,无法遏止。

  陈章没有周密研究窑湾方面情况,便急令152师455团及152师、186师工兵连先行赶到窑湾架设浮桥,并在窑湾镇西岸占领桥头阵地,其余各部待委九绥靖区李延年部通过新安镇后,再开往窑湾渡河向碾庄圩撤退。

11月7日,152师主力开到窑湾镇,但由于我华野11纵一部已经开到窑湾镇运河西岸,截断了国军退路,并不断袭扰,用交叉火力封锁河面,国军架设浮桥的企图未能得逞。

11月8日17时,陈章率63军军部和直属队撤离新安镇,企图经窑湾西渡运河。当天午夜,华野9纵在沂河边的堰头集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由于63军直属队驻地分散,彼此相距甚远,事先毫无警戒,因此被9纵突袭后仓皇应战,无法组织有效抵抗。激战至次日拂晓, 63军后卫第454团和456团一个营损失过半,余部溃乱,无法收拢掌握。11月9日8时,华野指挥部命令华野1纵立即向窑湾方向开进,力求追歼63军于运河东岸。

华野1纵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翼翔指挥下(1纵司令员叶飞因患黑热病而在济南休养,未能参加淮海战役),他向粟裕保证由1纵在两天之内单独负责解决63军。

接到命令后,1纵不顾半个月来急行军的疲劳,紧紧咬住逃敌,穷追不舍。经过近百里的追击,终于在11月9日傍晚将敌63军紧紧地包围于窑湾地区。

窑湾镇,西临运河,北靠沂河,位于两河会合之处,南、西、北三面被运河环抱,镇东面有一条3、4米高的围墙,墙外有的外壕和水塘相连。镇四周地形开阔,多小村落。镇内有居民约3000余人,素有苏北“小上海”之称。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先后在这里筑有防御工事。

63军逃至窑湾后已是夜晚,镇中居民早已逃避一空,只能搜劫些芋头杂粮充饥。眼见当晚无法渡河西逃,同时又惧怕紧紧尾追的我军将其歼灭于运动之中,军长陈章乃放弃西渡运河的计划,决定固守待援,仓卒转入防御,不分昼夜加修工事,并控制了周围3公里的大小村庄。其具体的部署是:以窑湾镇土堤围为主阵地,以窑湾镇西面运河和北面小河流为依托,以土堤围前个村庄为前进阵地。以152师两个团防守土堤围北门东端至东门、南门西端,并以南门为防御重点,456团余部为师预备队;以186师557团和558团(欠1营)防守小东门和北门及其以北地区,558团1营为师预备队;以186师556团(欠1个营)为军预备队,位于天主堂(窑湾镇中)军指挥所附近。63军搜索营在镇内各街口构筑地堡,在房屋内挖枪眼,作巷战准备。各师均派出一定兵力控制防区3公里内各村落为外围据点。
  
  仓皇逃到窑湾后,绝粮断炊,饥寒交迫,军心更加动摇。
  
  1纵根据窑湾的地形特点和敌人仓促布防、立足未稳、工事不坚、士气低落、军心动摇的情况,决心不予敌以喘息机会,采取急促勇猛的战斗行动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为此,纵队在行进间即令1、2、3师,分别由东、北、东南三面包围压缩敌人,首先肃清外围。同时做好不经调整部署,即可转入总攻的一切准备,务于12日前全歼窑湾之敌。
  
11月9日19时,1纵2师、3师开始逼近窑湾外围地区,并于当晚完成对敌包围。9日入夜,1纵从北、东、南三面接敌,以急促猛烈的战斗行动,向敌发起进攻,不给其以喘息之机。63军是仓促转入防御,战斗力较弱,工事很不坚固,企图逐村抵抗,消耗迟滞解放军。

1纵计划10日肃清外围,完成总攻准备,11日16时发起总攻,力争在12日拂晓前全歼该敌。

具体的攻击部署是:纵队成1个梯队,实施多路连续突击,既有利于迅速达成分割包围,又便于各个歼敌。对敌外围据点之攻,注意选择敌弱点,勇猛穿插,断敌退路,从侧背威胁敌人。总攻时,各师成3个梯队,均只选择1个突破口,突破后,第1梯队团迅速巩固和扩大突破口,第2和第3梯队团迅速跟进投入战斗。同时,某一点达成突破后,对友邻的突破也起到了策应的作用。纵深战斗时,采取小群多路突击,连续突击,分割包围。

2师为纵队右翼,在师长程业棠、政委张文碧率领下,于10日夺取臧口、祠堂至渡口段河堤,肃清南圩庄、吴场地区之敌。总攻时,自吴场由北向南攻击,歼灭窑湾北部西部之敌,并向东南发展。与1师打通联系。该师负责派出一部兵力西渡沂河占领钱口、两口地区,威胁敌之侧背,防敌西逃。

1师为纵队中路,在师长廖政国、政委曾如清率领下,于10日夺取大杨庄、小刘宅、圩场地区,歼灭该地区之敌。总攻后,由东向西攻入窑湾,消灭窑湾中部之敌,并向纵深和两翼发展,与左右邻打通联系。

3师为纵队左翼,在师长陈挺、政委邱相田率领下,于10日肃清陆营、头湾地区之敌。总攻时,自头湾攻入窑湾,由东南向西北发展进攻,协同友邻消灭南部之敌。

纵队侦察营于10日晚西渡运河,占领韩湾地区河堤,以火力牵制敌人,防敌渡河西逃。

窑湾战斗,分为肃清外围、突破前沿和纵深战斗3个阶段。

2师前卫第5团于9日晚攻占臧口、洪兴场区后,师部命令其向沂河以西进攻,由第六团接替其任务,继续肃清外围之敌。但由于5团未等6团到达即向西进攻,致使该地复为敌军占领。第六团到达后展开两个营攻击,于10日零时攻占臧口、祠堂两地,当日18时至23时,又先后攻占南圩庄、吴场地区,并迫使洪兴场之敌弃守逃窜。22时,第五团进占西钱口子地区。战至11日凌晨3时,窑湾北部外围之敌全被2师肃清。

1师前卫第2团于9日黄昏进占上吴场、小刘宅地区。随即部署1个排在上吴场箝制大扬场之敌,以1个营的兵力向小上窑进攻,于9日23时30分占领。大扬场守敌1个营被迫逃窜,被我2团3营歼灭。1师于10日5时攻占圩场。至此,其当面外围9个村落均被肃清。

3师展开2个团肃清外围之敌。8团向陆营、阎场攻击,7团沿运河河堤由南向北攻击。8团于10日1时占领阎场,7团于9日21时占领三湾,23时占领二湾,10日拂晓在二湾抗击敌反冲击,激战至傍晚才将头湾之敌歼灭。

至此,窑湾外围大部为我控制。
  
  为迅速全歼龟缩在窑湾镇的敌63军,11月10日上午,纵队经过研究决定:11日16时发动总攻。各师均成3个梯队,以1师担任主攻。并建立了各师炮兵群。1师配属一0五榴弹炮6门和山炮5门,2师配属75毫米野炮和山炮各3门,3师配属山炮6门。各突击队均建立了火力队(主要由迫击炮、重机枪组成)。纵队及师、团领导,总攻前都亲临敌前勘察地形,研究打法,选择突破口,周密部署兵力火力。
  
  11月11日下午16时30分,按预定计划,我军集中全部炮火向敌人主阵地和军指挥所猛烈轰击。顿时,镇内硝涸弥漫,到处起火,63军整个通讯联络网,全部被炮火破坏,上下左右之间联络均已中断,陈章对各部已无法控制,形同各自混战。63军炮兵营的几门山炮还未进入阵地就中弹被毁。

炮火准备约持续了1小时,1纵各部向63军主阵地发起了全面攻击。担任主攻的1师先头部队2团2连,乘敌火力点被我压制之机,迅速勇猛的连续炸开两道鹿砦和围墙,于17时一举突入小东门,并在半小时内打退敌人3次反冲击,巩固和扩大了突破口,为全师打开了进攻通路,荣获“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的光荣称号。2团乘胜在18时全部进入突破口,并分路西南、西北方向发展。随后,以第二梯队1团投入战斗,3团随后跟进。19时1团3营全部进入突破口后向西扩展,20时1营、2营和3团1营也相继进入突破口,向敌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从南门进攻的2师第1梯队第4团,因进攻前炮兵未能有效地压制敌军火力,且因地形不利,敌人顽抗,3次突击均未奏效。

3师因总攻开始前遭到敌军反击,失掉头湾阵地,迟至15时才夺回,重新调整部署后于20时发起总攻,两次突击均未奏效。

进入突破口的1师各部,击退了敌军的数次反冲击后,与敌展开了逐屋争夺,但进攻速度锐减。

纵队鉴于1师已经撕开了突破口,即令2师6团改由1师突破口进入战斗,向西北扩展,直插北门,策应第四团。21时,在6团配合下,4团经过4次突击,终于突破北门,随即以第3梯队5团进入北门突破口,倾全力向南进攻,并与1师部队会合于镇中心。

1师各团运用穿插分割战术向敌纵深发展进攻,1团向西扩展,逼近敌军指挥所。2团于23时30分进至大东门。

鉴于3师仍未突破南门,纵队令其第2梯队3师9团改从大东门突破。该团在1师2团的策应下,于12日凌晨1时由大东门突入,并乘胜向西发展,8团随即也投入战斗。

但是,敌63军老兵多,加上不了解我军的俘虏政策,在我军突破后仍负隅顽抗,妄图固守待援。
  
  1纵经过调整部署,以更加迅猛的动作向敌纵深实施突击,扩张战果。1师在廖师长、曾政委的灵活指挥下,充分发挥了随伴火炮和炸药的威力,与敌展开了反复冲杀,逐屋争夺。该师2团5连与敌人激战中,伤亡很大,全连只剩下20个人,仍然顽强地战斗着。他们高呼“冲进指挥所,活捉敌军长”的口号,一直冲杀到敌军部,并机智地利用俘虏喊话,宣传我军政策,一次俘敌200余人,荣获“窑湾战斗第二大功连”的光荣称号。
  
  在我军发起窑湾攻击战斗时,徐州之敌以3架飞机数次向六十三军阵地空投粮食和弹药,促使该敌作绝望挣扎,以延缓其覆灭的命运。我军指战员经秋风扫落叶之势,从东、南、北3个方向席卷窑湾镇,逼使残敌纷纷向我投降。63军建制混乱,勤杂部队、散兵游勇拥塞街头,混乱不堪。被我压缩于窑湾镇的西南角,敌军长陈章见大势已去,待援无望,慌忙带领卫兵向运河逃窜,企图利用木板泅水,顺流南下,通过窑湾镇包围圈外后再登岸逃命。可是,刚逃到河边,便遭到运河西岸我截击部队密集火力扫射,陈章及186师副师长伍少武均中弹毙命。

12日凌晨1时,南门守敌投降,窑湾战斗胜利结束。1纵结束战斗后于13日渡过运河,向狼山前进,参加阻击徐州方面对黄百韬的增援。

至此,广东余汉谋系统的第63军,被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了。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华野1纵共歼敌63军2个师5个团,毙伤俘敌13772人,俘敌63军副参谋长陈文瑞、152师师长雷秀民、152师副师长黎天荣,454团团长涂致远,152师副师长兼456团团长李友庄、557团团长叶伯刚、556团团长黎安福,给予敌黄百韬兵团以沉重打击,创造了用急袭战法,以1个纵队兵力歼敌1个军的战例。为我华野完成淮海战役第1阶段的作战任务,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野战军首长的通令嘉奖。
十九路军失败以后,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就真的没落了。。。
63军是余汉谋系粤军的5大主力之一。也是抗战时期,死守广东的主力部队。
参加过2次粤北会战,战绩还算可以。
在余汉谋系粤军当中出名擅长防守。
此文是站在解放军的角度去写的,事实上,远没有文中所说的秋风扫落叶的顺利。
更加没有《亮剑》里面说的李云龙一个师就将别人一个军搞定这么简单。
63军打得很顽强。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少麻烦。
有趣的是,解放军进攻部队中,有一只部队很特别,那就是两广纵队派出了一部分部队参加了攻击。
广东人和广东人在千里之外的淮海战场对决阿。有趣!
原帖由 molar 于 2008-9-2 11:01 发表
63军是余汉谋系粤军的5大主力之一。也是抗战时期,死守广东的主力部队。
参加过2次粤北会战,战绩还算可以。
在余汉谋系粤军当中出名擅长防守。
此文是站在解放军的角度去写的,事实上,远没有文中所说的秋风扫落 ...

余汉谋系粤军的5大主力?是哪几个啊?是不是62、63、64、65、66这5个军?
粤军在解放战争后期表现还是不错的,64军在淮海就打得很顽强,65军在西北,62军在华北,都是被当成主力使用的。
粤军在广东北部的群山中同日军作战也不弱。几次粤北作战都成功的防住了鬼子的进攻。
]]
没办法,本朝在大决战期间横扫中国的能力,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原帖由 十七郎 于 2008-9-2 19:24 发表
十九路军在上海打小日本时的表现也很不错。还发明了一招“撒豆成兵”。
粤军外战内行。。。:D :D

粤军内战就外行了吗?北伐的铁军第四军就是粤军。花生米第二次下野也是粤系主导的。粤军真废柴也不会让李宗仁亲自跑到广州去亲善陈济堂了。在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由于粤系精神领袖胡汉民的缘故,前期粤系和花生米一直保持合作状态。基本没有参与军阀混战。等后期东三省沦陷后,再挑起内战,就失去了道义。失败也是必然的。此非粤军不能战也。
嘿嘿,大兄误会了。。
我只说“粤军外战内行”,但没有说“粤军内战外行”,铁四军北伐时可是横扫一大片啊。。:D
粤军确实一度辉煌,但后来也衰落了,还是有其历史的原因滴。
原帖由 正宗沧浪客 于 2008-9-4 09:58 发表
粤军确实一度辉煌,但后来也衰落了,还是有其历史的原因滴。

什么原因?不介意你直接发到我邮箱里
原帖由 梁大牙 于 2008-9-2 15:09 发表

余汉谋系粤军的5大主力?是哪几个啊?是不是62、63、64、65、66这5个军?

民国定都南京后,粤军分成很多个小系统,有陈济棠系,陈策系,有张发奎系,有陈枢铭系等
铁四军就是张发奎、薛岳的看家部队。
19路军是陈枢铭的看家部队。
粤军就成功的军阀是南天王陈济棠,36年通日后,被部将余汉谋给下台。
抗战爆发时的余汉谋,拥有整个广东省的地盘(包括现在的海南省和广西自治区的沿海)
      陈济棠控制了广东的军政大局之后致力于稳定粤局,并创造了广东的小小经济奇迹。他整理赋税,奖掖实业,提倡国贸,保护农产,倡办交通,重视教育,与中央同步形成了广东的“黄金建省五年”。广东一省自鼎革之后即成为各路好汉尽情剥削的地区,从老桂系、孙中山、胡汉民到李济琛、广东的经济被搞的一塌胡涂,鹑衣百结。陈济棠从零开始,到1936年六一政变中央接掌广东的时候广东已经成为全国建设的模范省。笔者对陈济棠的眼光与能力深感折服。
  1935年广州港的吞吐量逼近1千万吨。抗战胜利之后资源委员会在广东最大的投资案是引进美资创办广东糖厂,陈济棠早在10年前就使粤糖外销!
  陈济棠在制造广东经济奇迹之时也锐意整军,陈伯公的手笔大到连南京都吓了一跳。南京编练德国装备的教导师,广东也同步练出来一个。
  南京与德国交易军火,商量建厂,陈伯公也向德国买了一个能量产重炮的琶江兵工厂。南京编训鱼雷快艇部队,伯公在黄埔建立雷艇基地。南京经营空军,伯公也练出一支质量精锐的广东空军。南京提倡国民兵训练,广东练出10余万后备军人。南京有陆军大学,广东有深造班;南京有黄埔军校,伯公有燕塘军校!
      到余汉谋掌管广东后,广东军有15万正规军,20万后备军。
      1937年7月7日抗战军兴,军委会抽调全国部队向上海集中应战,余汉谋总司令先后抽调了4个师又1个独立旅北上参战,广东部队在京沪战场上伤亡惨重。1938年军委会在广东重新整训的部队中又抽两个军北上投入兰封会战与南浔路会战。广东在全国的战略规画之中因为日军迟迟不进犯而成为一个次要战区,军委会逐渐视广东为一个兵力储存库,不断地将部队调往华中战事激烈的战区。广东本境的防务也因为部队不断地抽调而吃紧。在此同时广东也成为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对外物资转运的最重要路线。在上海与华北各埠先后沦陷之后,抗战所急需的物资几乎全由广州转运。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粤汉铁路在1936年开通了株州到韶关一段,使广东的物资能藉铁路运输直接运往武汉内地。这个优势是宁波、福州等港埠所不能相比的。
     其中最能打的是由1931年9月广东当局编成了第1集团军教导师转变过来的整68军。清一色德国式装备,德国顾问训练。参加了上海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南京保卫战中,只有两支部队逃出了日军的包围圈,一只是第74军,另外一只就是整编第68师,不过从广东出发的时候2万7千人的部队,最后撤到安徽的时候只剩下3千人不到了。68军就此沉沦
    五大主力部队应该是,独9旅,擅长防守的63军,能征善战的64军,反攻先锋65军,铜军66军,
我是广东人,好帖!
拜读,好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