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朽木不可雕”,与海上画家商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46:04
先引用海上画家关于“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典故的理解:
“关于朽木不可雕也的本来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释义
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 地步。
故事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他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其实这个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似是而非.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 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一样的文字,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前后意思完全不同.
按照我个人的翻译,前两句,就是意思宰予身体素质太差了,有的课程不合适他.于是孔子就开始感叹,我曾经听到有这样的人,我就确认有这样言行的人,现在总算看见有这样的人,所以我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
而孔子也曾认识到,如宰予,颜回这样身体素质差的人,也许不能完成全部的六艺课程,也就是军事部分.但是由于人生病,困苦,所以经常躺卧在床上,所以有很多时间思考,也就比普通人思维更清晰,也更深入.而这个时候,儒家弟子中就开始文武分化.并不是因为儒家要分,而是人有不同.
另外,在穿汉服参加射礼的时候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
如果射箭不中,就会被罚酒一杯.而在古代,酒是给病人喝的,用来疗养身体的,被罚酒,潜台词就是"你有病,一边呆着去."可见周礼中,射箭的能力是一般男子都该中的,而且是基本的军事技能要求.”先引用海上画家关于“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典故的理解:
“关于朽木不可雕也的本来意思
出处《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释义
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 地步。
故事
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可是不久,宰子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他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就从宰子起,我改变了态度。”
其实这个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似是而非.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 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一样的文字,不同的理解,会导致前后意思完全不同.
按照我个人的翻译,前两句,就是意思宰予身体素质太差了,有的课程不合适他.于是孔子就开始感叹,我曾经听到有这样的人,我就确认有这样言行的人,现在总算看见有这样的人,所以我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
而孔子也曾认识到,如宰予,颜回这样身体素质差的人,也许不能完成全部的六艺课程,也就是军事部分.但是由于人生病,困苦,所以经常躺卧在床上,所以有很多时间思考,也就比普通人思维更清晰,也更深入.而这个时候,儒家弟子中就开始文武分化.并不是因为儒家要分,而是人有不同.
另外,在穿汉服参加射礼的时候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
如果射箭不中,就会被罚酒一杯.而在古代,酒是给病人喝的,用来疗养身体的,被罚酒,潜台词就是"你有病,一边呆着去."可见周礼中,射箭的能力是一般男子都该中的,而且是基本的军事技能要求.”
我觉得画家的那个理解有待商榷。朽木粪土之说是指身体不好的理解太过牵强了,听其言观其行一段画家的翻译也不对,“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你的理解:“我曾经听到有这样的人,我就确认有这样言行的人,现在总算看见有这样的人,所以我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首先,“于”字并没有“听,听说”的意思。试翻孔子的这段话“原先我了解一个人,都是听他的言谈如何我就相信他会像自己说得那样去做;而现在我了解一个人,除了听他怎么说我还要看看他到底怎么做。我之所以要改变就是因为我认识到了还有像宰予这一类(言行不一的人)。”
宰予昼寝解释为身体不好,有失牵强,睡懒觉的情况很多身强体壮的人都会有。《论语》或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等可靠文献里都没有宰予身体不好的记述。
第三,如果孔子仅仅是因为宰予身体不好就说出“朽木粪土”如此严厉的批评,那与他一贯的言行不符。就如你列举的颜回至少从记载来看身体比宰予差多了。而孔子对他的评价呢?见下面的记述: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身体更差甚至未出师就已早逝的颜回何以得到孔子如此高的评价?如果孔子只是因为宰予的身体差就给与“朽木粪土”的评价,那颜回岂不是更当得上这个“朽木粪土”了?
孔子培养的毕竟不是“屠夫”相对于身体,他更重视的是培养弟子的品行和修养。颜回之所以得到孔子如此高的评价正是因为他具有诸多让孔子欣赏并且及其认同的品行。而宰予,位列孔门言语科,虽然辩才出众、巧舌如簧,但是孔子对他的最终评价几乎就是这个“朽木不可雕也”。难道孔夫子也厚此薄彼?非也,宰予的人品,除了昼寝事件之外也多有表现。《论语•阳货》中记载宰予曾经对孔子提出的“三年之丧”的制度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改为一年,孔子因此说他“不仁”。宰予还曾经为难孔子问他,“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有人落于井,救之,自然是仁义之事,但是入井即有生命之虞,所以宰予提出了“其从之也?”这个两难问题。孔子显然对宰予这样的问题很不满,所以说怎么能这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可“逝”,即前往而救,是应该的,但不可“陷”,即不可自陷井中,非但救不了人,反而害了自己。孔子接着说,人可骗之以理之所有,但不可昧之以理之所无。即这样的事情在道理上是有的,而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不可无事生事。除此之外,《论语》还有多处可以找到宰予与孔子间尖锐的对话,从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宰予与孔子在道德、政治、处事、礼仪等诸多问题上都有很大的抵触。孔子可以说一直以来多次为宰予的言行而失望,再加上孔门所推崇的待人接物的核心价值是真诚,在孔子眼里宰予显然缺乏这样的品德,所以有了如此的评价。
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可见,宰予的问题并不是身体,而是思想、道德,孔子哀叹的不是“六艺”能不能学全,而是品德可不可“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