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CW怎么都是榴弹枪管在步枪管上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38:26
OICW怎么都是榴弹枪管在步枪管上方?这样岂不是变相的瞄准线很高吗?!
    把榴弹枪管放在下方。步枪的供弹具我看P90那样的更好,要是能贴卡在枪
一侧就更好了,这样把握把后面腾给榴弹夹,让榴弹枪管更长些能打的更远更
准。OICW怎么都是榴弹枪管在步枪管上方?这样岂不是变相的瞄准线很高吗?!
    把榴弹枪管放在下方。步枪的供弹具我看P90那样的更好,要是能贴卡在枪
一侧就更好了,这样把握把后面腾给榴弹夹,让榴弹枪管更长些能打的更远更
准。
早期各家的竞争方案中,印象中有一家是枪管在上的,现在获选的这家,当初是双管并联
]]
看一看银河战队杀虫虫的步枪,就不觉得这枪太大了!相比来看,太渺小了!
SS动画版的枪不太大,很帅.:D
看到这枪,我就想起星河舰队里面,地球军步兵用的那枪,就是个头比这个大点~~~
装什么子弹啊,直接一个20MM榴弹口就足够了!自卫配一把MP7
LZ放心,TG爆出2张图都是枪在上榴弹在下,想必TG版的OICW那是枪在上榴弹在下
楼上那两张不会就是传说中05式的原型枪吧.......[:a3:] [:a3:]
原帖由 MoveMove 于 2008-7-25 19:03 发表
楼上那两张不会就是传说中05式的原型枪吧.......[:a3:] [:a3:]



05应该不可能是TG版OICW的,就算是老美都还没搞定的东西,虽然偶的KC是红的,但也不认为TG在3年前就能弄得出来
戴白手套 的我记得是本坛的 云裂
楼主提的问题不错!质疑也是正确的。可是很难简单把这现象说清楚。只是基本可以解释为:上榴下枪,是相对技术难度较小而且人机工程相对较好的布局。我最推荐的是上枪下榴,枪的弹匣采取横置或者竖置。
   下面是我过去写的一些东西,楼主感兴趣可以看看。
   “根据上述四条构型原则,所以能供选择的高性能枪/榴结合武器的构型就比较有限。比如,如果选择常见的有托步枪结合枪挂榴弹发射器的原则,动能模块的枪管明显偏短,将位于榴弹模块发射管后面不少,带来精度问题,此构型整体重心将明显偏前,甚至比常规枪挂榴弹发射器还恶化,对榴弹手操作火控系统极为不利。第二种构型与无托步枪结合枪挂榴弹发射器相同,由于动能模块相对更靠后,所以精度问题可能更严重,重心位置有所缓解,但是整枪还带来无托枪支的很多固有人机工程学缺陷,也不甚合理。第三种构型与第一种类似,是我个人设想的方案之一,改用横置冲锋枪弹匣或者立置冲锋枪弹匣来实现动能模块枪管的前移,榴弹模块采用有托形式。此方案可以解决动能模块精度问题,但是整枪重心最靠前,榴弹手更难以操作。第四种是榴弹模块采用无托结构,前下方加挂动能模块。此方案重心位置较合理,动能模块精度不受影响,尺寸不大,无托结构的榴弹模块的人机工程不太差,系统操作性不错,是法国未来单兵武器计划、美国OICW计划和瑞典SSW计划的一致选择构型。可是该布局的致命弱点是整枪的动能模块的瞄准基线非常高,而实战中身体正面暴露过多无疑对使用动能模块自卫射击极为不利。尤其是STK集团参与SSW计划的方案中,5.7毫米冲锋枪实际使用的瞄准基线高度目测值在23厘米以上!难以想象士兵如何去习惯和忍受这样的特殊的布局带来的别扭和危险。第五种构型也是我个人设想的方案之一,如图所示,是前述第三种方案与第四种方案的结合,动能模块使用立置冲锋枪弹匣或上置弹筒供弹具,枪口位于榴弹模块之前,射击精度不受影响,榴弹模块则位于下方,采用无托结构。此方案完全具备第四种方案的各种优点,而且完全避免动能模块瞄准基线过高的缺点。不足之处是如果使用立置弹匣,火控、瞄准系统的布置会受到一些限制。在研究布局构型的过程中,上述5种方案我都考虑过,并进行了长时间深入分析,最后我个人决定推荐自己设计的第五种构型。
说起来,首先我必须指出:上置弹匣和弹筒设计早已不是什么不可靠的新鲜事物。上置弹匣的典型代表是澳大利亚的澳司登冲锋枪,也是二战名枪之一,同构型的机枪则更多,二战时捷克、英国、法国、丹麦、日本都有上置弹匣的轻机枪,如著名的ZB26和布伦系列。苏联的弹盘机枪RPD其实也是此类,著名设计师斯通纳的甚至在60年代的大毒蛇轻机枪上也沿用了上置弹匣。上置弹筒的设计在美国现代卡利科冲锋枪上首次得到应用,如今我国的长风CF05冲锋枪也是如此,并已经在武警部队得到应用。可以说,上置供弹具的设计在动能连发武器上几乎没有什么可行性的设计难度,是十足的经典设计。现在改用弹容量更大的小口径冲锋枪弹匣,由于子弹重量极轻,其实还缓解了弹匣偏高使全枪重心偏高的问题(注:40发5.7毫米弹才不过20发左右的5.56毫米弹的重量,5.56毫米弹比起二战的机枪弹又要轻不少,40发双排小口径冲锋枪弹匣重量更轻,子弹更细,长度上不会比二战的20发机枪弹匣长多少)。所以,读者自然不必怀疑上置弹匣和弹筒设计的可行性。为什么我抓着不好看的上置弹匣和弹筒设计不放呢?因为如果动能模块供弹具下置,自然就与榴弹模块间产生了空间矛盾,就不会出现这第五个构型方案了,而另外四种构型显然都不尽合理。(附简单草图介绍)
有人会注意到,在美国的OICW计划中,HK公司曾推出过左右并联的方案。显然此方案最大的麻烦是系统宽度很大,难以操作。再仔细分析,该方案恐怕在射击控制上也有缺陷。因为榴弹模块发射的弹丸相对质量大,初速低,在出管口前就产生相当的后坐,如果抵肩处左偏或者右偏,将影响整个系统的瞬间姿态,使弹丸发生横向偏斜,产生相当命中误差。同理,对动能模块来说抵肩板也是歪向一边的,左右并联方案对动能模块的中、长点射和连射也有影响。所以,左右并联方案更难以在高性能枪/榴结合武器上得到应用。
这个好象就这个样子了```设计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