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朝鲜战争的十点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3:12:21
一、对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清醒认识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美苏对抗,爆发的起因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头脑发热,怀着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政治和军事冒险。苏联本来没有资格冒险,因为它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美国,而且二战中失血过多,这是美军仁川登陆后苏联不敢直接出兵的原因,也是中国参战初期苏联不敢派空军的原因。基于朝鲜战争的这种政治本质,中国是否参战就应十分审慎,应该从一种明智的外交战略出发作出抉择。遗憾的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年,中国政府就选择了所谓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战略对抗的苏联一方,这是一年后参与朝鲜战争的政治前奏。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朝鲜军队开始溃败,苏联对中国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中国接纳北朝鲜的流亡政府,苏联自知在朝鲜问题上失算,没能进一步只好退一步,让出朝鲜半岛。谁成想中国替它出了头,帮它维持了战略对抗的均势,因此,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但是由于专制政体的愚蠢本性,苏联10年后疏远了中国这个重要的政治盟友,20年后,精明的美国开始和中国亲近,后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二、中国是否受到直接威胁
    接到准备参战的命令,部队基层是不大情愿的,部队官兵的思想具有农民特征,在本国为土地革命牺牲,积极性很高,去外国为别的国家打仗,是没有动力的。最高领袖提出了一个很有鼓动力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前半句是真,后半句为虚。美国当时既没有入侵中国的实际计划,也没有入侵中国的远景规划,中国出兵时,美国飞机对鸭绿江对岸的目标肆意轰炸,却唯独不炸江上的桥梁,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这一点予以提及。事实上美国严格遵循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把它作为美苏对抗的一场热身赛,美国决不希望有第三国参与这场热身赛。
    美国的错误在于没有遵循有理有节的原则,想再进一步,如果它恢复三八线后止兵,在政治上、道义上收获已经很大了,军事上因为歼灭了北朝鲜军队的主力也很安全。
三、政治目标、战争目标定得过高
    二次战役后美国伸出和谈的橄榄枝,中国提出了谈判条件,主要是两条:美军退出台湾、恢复中国和联合国席位。二次战役虽然推进到了三八级附近,但美军主力未损,这时提出美国在近乎战败情况下才能接受的条件,无疑是太高了。美国此时提出和谈,是已经意识到了在朝鲜纠缠下去是不明智的,愿意遵守三八线原则,颇有诚意。而最高领袖却认为美国和1945年的蒋介石一样,是为打而谈,最高领袖的头脑中大打的意愿很强,并不重视和谈,在美国不能应允两项条件后,在军事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命令打一场政治仗,即抹掉三八线原则的第三次战役。美国看到中国立足于打,也就奉陪下去了。
    至于中国参战的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斯大林和金日成的冒险空想达成实现。第四次战役后,最高领袖还讲:不消灭美军几个师,它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这反映出领袖对朝鲜战争的实质仍无清醒的认识,对美军的实力与长处仍无切实了解,在战略上仍然盲目乐观。主导领袖思维的是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压倒资本主义,中国内战的红色胜利在朝鲜应该同样能够复制。
四、对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缺乏认识。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是一个主体国,对是否介入战争,尤其是介入的程度应该老成持重。中国的军事统帅和政治统帅却没有表现出老成持重,彭总在商议是否出兵的会议上说打烂了就当新中国晚成立几年,最高领袖在杜鲁门发出核威慑之后丝毫不以为意。在战争消耗越来越大之后,兵力上要轮番作战,经济上要一切为了前线,还动员人民捐献,以卫国战争的消耗来打一场局部战争,很不明智。想当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急令中共全军北上牵制日军,中共领导层抗命不从,因为服从就会打光手中的武装力量,一贫如洗了。如今苏联并不奢望中国出兵,中国不仅出兵,而且要以举国之力大打,当了家不记苦日子,有资格挥霍人力物力了,有忘本之嫌。
五、有违“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是抗战时期创造出的一项很好的政治军事策略,建立主体国之后,应该发展成大的国家政治军事策略。如果在第二次战役后止兵,朝鲜战事结束,中国获得的政治军事利益已经足够,付出的伤亡不到最后实际结局的四分之一,物质上的消耗也不大,尤其是在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中将获得一个更适当的位置。
六、对自身短处和敌方长处认识缓慢
    对于中国军队的优点参加朝鲜战争的各国军队都有所赞誉,本文既为反思,则专谈短处。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中国军队的弱势主要表现为三点:打击能力弱、机动能力慢、后勤补给贫乏。第二次战役中国军队对美军基本达成战役合围,却不能大建制吃掉美军,原因就在于已经咬住的不能尽快吃掉,相距不远的无法追上咬住,前两项弱点尽显。第三次战役时中国军队距后方基地已远,后勤补给贫乏的弱点也显现出来,部队只能打7天,7天后则呈强弩之末。而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上的弱点被敏锐的里奇微查觉到,中国军队被动地投入到事实上由美军发动的第四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作战,中国军队打击能力弱更加突显,8个团围攻六千人的美法联军,付出不小的伤亡仍不能吃掉对手。砥平里作战表明中国军队不可能大建制消灭美军,而这一点中国的政治统帅和参战的主要军事将领在第五次战役后才认识到。
    至于美军的长处则正好相反:打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后勤补给充裕。第四次战役中美军反击,中国军队有的军打阻击两天就撑不住撤下来,能撑下来的战后要补两万新兵,伤亡之大可想而知;美军一旦形势不利,跑得很快,步行的中国军队追不上,一部美军如果被困,临近美军救援迅速,中国军队无法致敌于死地。面对经常饿肚子、省弹药的中国士兵,美军却是吃穿不愁,弹药充足。
    回顾国内战争,那句总结语“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加大炮”非常不妥,国民党军那几百架飞机、几百辆坦克散在广阔的国土上,每个战区能有多少?每次战役能有多少?国民党军说白了也是小米加步枪,而且到了三大战役米也不够吃了。面对新的对手,老的经验不灵是很自然的,只有尽快认识新对手的特点,才能在新的战争中少损失,多受益。
七、轮番作战问题
    轮番作战是对伤亡过大的因应,原有部队因伤亡无法继续作战,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需要投入比原有更多的兵力,于是不得不持续派兵。国内战争时期不可能轮番作战,条件不允许,也没打过消耗那么大的仗。朝鲜战争中伤亡过大说明战争消耗超出了本国对局部战争的负担能力,轮番作战的本质是国家以全面战争的投入来参与一场局部战争。轮番作战的最大弊端是新部队不熟悉对手的特点,不熟悉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在作战中导致无谓的损失。
八、第五次战役问题
    第五次战役是一场败仗,是一次不应该发动的战役。战役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歼灭美军几个整师”,战役目标就定错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战役的经过几乎是第三次战役加第四次战役的翻板,战役的第一阶段主动进攻,结果和第三次战役一样,占了城地,没歼灭对方多少兵力。第二阶段是再次进攻后转入防御,这回又吃了第四次战役那样的苦头,面对具有优势火力和机动力的美军反击,损失超过了第四次战役。美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却显得成熟,先以迅速的撤退消耗中国军队的粮弹,再以快速有力的反击杀伤对手的有生力量,连横城反击战那样的机会也没给对手留下。
    三兵团180师的折损是发动第五次战役的直接恶果,三兵团是轮番作战的新部队,折损180师主要责任在三兵团指挥部,兵团司令王近山对朝鲜战争的特点没有切身感受,拿着国内战争时的经验来指挥作战,尤其要命的是骄傲自满,战前满不在乎地说:就美军那点兵力,还不够一场淮海战役打的。180师的厄运是撤退命令晚下了24小时造成的,在战场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三兵团的指挥层对美军反击的快速性缺乏心理准备,在收拢部队问题上紧迫意识不足,如果保全部队的弦绷紧点就会早下命令让180师回撤。另外命令180师掩护兵团伤员撤退的命令语焉不详,也有渎职之过,命令“就地”停下掩护,毫无军事专业性可言,180师一“就地”就蹲在了汉江南岸,后来渡江北撤时江水上涨,仅被急流冲走的就有600人之多,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三兵团的这一命令也加以提及。
    第五次战役的另一后果是战线被美军北推,战役停止线在战役发起线北面相当一段距离处。
九、运动战、阵地战问题。
    在国内战争中适合打运动战,因为解放军的机动性优于国民党军。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打运动战却显得吃力,原因就在于美军机动性强于中国军队,在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里中国军队抓不住美军主力,多次证明了这一点。运动战不好打,阵地战就成了或许可行的选择,如果第四次战役后,以增加后的兵力打阵地战,损失会小些,消耗美军的兵力会多些,还会在三八线以南保有一些土地。
十、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四个层次解析朝鲜战争
    伐谋:有人著长文论述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受益最大,锻炼了军队,改善了装备,赢得了苏联的援助,提高了国际声望。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中国是兵法的故乡,军队已经锻炼了20多年,美军对八路军的战术也高看一眼,斯大林对中国的将领也佩服之至,这样的军队少参与一次战争就不能担负国防了?如果中国接纳金日成的流亡政府,苏联在退后一步的情况下能不倚重中国?156个工业项目能少一个?一批批的军事装备苏联会不舍得?事实上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反而让苏联有所顾忌,在海军装备的输送上颇显吝啬,肖劲光去苏联商议海军军购,给周恩来发电“他们给我们的是破烂”,周恩来复电“破烂也要”,而同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海军军售却很大方。苏联给中国的破烂岂止是舰艇,在北朝鲜已经安全的情况下,苏联供应中国的T34坦克是二战中用过的,上面弹痕明显。如果中国像印度学习中立外交政策,不但苏联忙着给东西,西方国家也会来示好,国际声望想不提高都难。朝鲜战争中印度在东西方集团中奔走调停,颇受器重,也为日后印度两头吃作了铺垫,这个好角色中国更适合担任,只是由于中国积极参战而让印度拣了便宜。
    伐交:第二次战役后的外交斡旋非常重要,如果伐交成功,中国就能在政治、军事上达到利益最大化。可惜中国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袖犯了左倾幼稚病,错失了这一伐交良机。
    伐兵:如果在第四次战役后遵循局部战争原则,放弃运动战,选择阵地战,在军事上将多得而少失。
    攻城: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是典型的攻城。事实上指挥层还策划了第六次战役,由于对方的防御日益坚固,再发动进攻会导致更大的伤亡,所以未付诸实施。是无法承受的伤亡让领导层改变了参加朝鲜战争的初始目标,作出了现实的选择,因朝鲜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民族主义情绪的人应该多想想那些无谓牺牲的中国士兵,他们是战争最基本的承受者。一、对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清醒认识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美苏对抗,爆发的起因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头脑发热,怀着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政治和军事冒险。苏联本来没有资格冒险,因为它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美国,而且二战中失血过多,这是美军仁川登陆后苏联不敢直接出兵的原因,也是中国参战初期苏联不敢派空军的原因。基于朝鲜战争的这种政治本质,中国是否参战就应十分审慎,应该从一种明智的外交战略出发作出抉择。遗憾的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前一年,中国政府就选择了所谓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战略对抗的苏联一方,这是一年后参与朝鲜战争的政治前奏。美军仁川登陆后北朝鲜军队开始溃败,苏联对中国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要中国接纳北朝鲜的流亡政府,苏联自知在朝鲜问题上失算,没能进一步只好退一步,让出朝鲜半岛。谁成想中国替它出了头,帮它维持了战略对抗的均势,因此,苏联是朝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但是由于专制政体的愚蠢本性,苏联10年后疏远了中国这个重要的政治盟友,20年后,精明的美国开始和中国亲近,后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参与朝鲜战争并不是最佳的选择。
二、中国是否受到直接威胁
    接到准备参战的命令,部队基层是不大情愿的,部队官兵的思想具有农民特征,在本国为土地革命牺牲,积极性很高,去外国为别的国家打仗,是没有动力的。最高领袖提出了一个很有鼓动力的口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口号前半句是真,后半句为虚。美国当时既没有入侵中国的实际计划,也没有入侵中国的远景规划,中国出兵时,美国飞机对鸭绿江对岸的目标肆意轰炸,却唯独不炸江上的桥梁,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这一点予以提及。事实上美国严格遵循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把它作为美苏对抗的一场热身赛,美国决不希望有第三国参与这场热身赛。
    美国的错误在于没有遵循有理有节的原则,想再进一步,如果它恢复三八线后止兵,在政治上、道义上收获已经很大了,军事上因为歼灭了北朝鲜军队的主力也很安全。
三、政治目标、战争目标定得过高
    二次战役后美国伸出和谈的橄榄枝,中国提出了谈判条件,主要是两条:美军退出台湾、恢复中国和联合国席位。二次战役虽然推进到了三八级附近,但美军主力未损,这时提出美国在近乎战败情况下才能接受的条件,无疑是太高了。美国此时提出和谈,是已经意识到了在朝鲜纠缠下去是不明智的,愿意遵守三八线原则,颇有诚意。而最高领袖却认为美国和1945年的蒋介石一样,是为打而谈,最高领袖的头脑中大打的意愿很强,并不重视和谈,在美国不能应允两项条件后,在军事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命令打一场政治仗,即抹掉三八线原则的第三次战役。美国看到中国立足于打,也就奉陪下去了。
    至于中国参战的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把斯大林和金日成的冒险空想达成实现。第四次战役后,最高领袖还讲:不消灭美军几个师,它是不会退出朝鲜的。这反映出领袖对朝鲜战争的实质仍无清醒的认识,对美军的实力与长处仍无切实了解,在战略上仍然盲目乐观。主导领袖思维的是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压倒资本主义,中国内战的红色胜利在朝鲜应该同样能够复制。
四、对朝鲜战争是局部战争的定位缺乏认识。
    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已经是一个主体国,对是否介入战争,尤其是介入的程度应该老成持重。中国的军事统帅和政治统帅却没有表现出老成持重,彭总在商议是否出兵的会议上说打烂了就当新中国晚成立几年,最高领袖在杜鲁门发出核威慑之后丝毫不以为意。在战争消耗越来越大之后,兵力上要轮番作战,经济上要一切为了前线,还动员人民捐献,以卫国战争的消耗来打一场局部战争,很不明智。想当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急令中共全军北上牵制日军,中共领导层抗命不从,因为服从就会打光手中的武装力量,一贫如洗了。如今苏联并不奢望中国出兵,中国不仅出兵,而且要以举国之力大打,当了家不记苦日子,有资格挥霍人力物力了,有忘本之嫌。
五、有违“有理有利有节”原则
    “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是抗战时期创造出的一项很好的政治军事策略,建立主体国之后,应该发展成大的国家政治军事策略。如果在第二次战役后止兵,朝鲜战事结束,中国获得的政治军事利益已经足够,付出的伤亡不到最后实际结局的四分之一,物质上的消耗也不大,尤其是在美苏对抗的世界格局中将获得一个更适当的位置。
六、对自身短处和敌方长处认识缓慢
    对于中国军队的优点参加朝鲜战争的各国军队都有所赞誉,本文既为反思,则专谈短处。在朝鲜战争的第一年,中国军队的弱势主要表现为三点:打击能力弱、机动能力慢、后勤补给贫乏。第二次战役中国军队对美军基本达成战役合围,却不能大建制吃掉美军,原因就在于已经咬住的不能尽快吃掉,相距不远的无法追上咬住,前两项弱点尽显。第三次战役时中国军队距后方基地已远,后勤补给贫乏的弱点也显现出来,部队只能打7天,7天后则呈强弩之末。而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上的弱点被敏锐的里奇微查觉到,中国军队被动地投入到事实上由美军发动的第四次战役。第四次战役中的砥平里作战,中国军队打击能力弱更加突显,8个团围攻六千人的美法联军,付出不小的伤亡仍不能吃掉对手。砥平里作战表明中国军队不可能大建制消灭美军,而这一点中国的政治统帅和参战的主要军事将领在第五次战役后才认识到。
    至于美军的长处则正好相反:打击能力强、机动能力强、后勤补给充裕。第四次战役中美军反击,中国军队有的军打阻击两天就撑不住撤下来,能撑下来的战后要补两万新兵,伤亡之大可想而知;美军一旦形势不利,跑得很快,步行的中国军队追不上,一部美军如果被困,临近美军救援迅速,中国军队无法致敌于死地。面对经常饿肚子、省弹药的中国士兵,美军却是吃穿不愁,弹药充足。
    回顾国内战争,那句总结语“小米加步枪胜过飞机加大炮”非常不妥,国民党军那几百架飞机、几百辆坦克散在广阔的国土上,每个战区能有多少?每次战役能有多少?国民党军说白了也是小米加步枪,而且到了三大战役米也不够吃了。面对新的对手,老的经验不灵是很自然的,只有尽快认识新对手的特点,才能在新的战争中少损失,多受益。
七、轮番作战问题
    轮番作战是对伤亡过大的因应,原有部队因伤亡无法继续作战,下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需要投入比原有更多的兵力,于是不得不持续派兵。国内战争时期不可能轮番作战,条件不允许,也没打过消耗那么大的仗。朝鲜战争中伤亡过大说明战争消耗超出了本国对局部战争的负担能力,轮番作战的本质是国家以全面战争的投入来参与一场局部战争。轮番作战的最大弊端是新部队不熟悉对手的特点,不熟悉现代化战争的特点,在作战中导致无谓的损失。
八、第五次战役问题
    第五次战役是一场败仗,是一次不应该发动的战役。战役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歼灭美军几个整师”,战役目标就定错的战役结果可想而知。战役的经过几乎是第三次战役加第四次战役的翻板,战役的第一阶段主动进攻,结果和第三次战役一样,占了城地,没歼灭对方多少兵力。第二阶段是再次进攻后转入防御,这回又吃了第四次战役那样的苦头,面对具有优势火力和机动力的美军反击,损失超过了第四次战役。美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却显得成熟,先以迅速的撤退消耗中国军队的粮弹,再以快速有力的反击杀伤对手的有生力量,连横城反击战那样的机会也没给对手留下。
    三兵团180师的折损是发动第五次战役的直接恶果,三兵团是轮番作战的新部队,折损180师主要责任在三兵团指挥部,兵团司令王近山对朝鲜战争的特点没有切身感受,拿着国内战争时的经验来指挥作战,尤其要命的是骄傲自满,战前满不在乎地说:就美军那点兵力,还不够一场淮海战役打的。180师的厄运是撤退命令晚下了24小时造成的,在战场形势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三兵团的指挥层对美军反击的快速性缺乏心理准备,在收拢部队问题上紧迫意识不足,如果保全部队的弦绷紧点就会早下命令让180师回撤。另外命令180师掩护兵团伤员撤退的命令语焉不详,也有渎职之过,命令“就地”停下掩护,毫无军事专业性可言,180师一“就地”就蹲在了汉江南岸,后来渡江北撤时江水上涨,仅被急流冲走的就有600人之多,洪学智在回忆录中对三兵团的这一命令也加以提及。
    第五次战役的另一后果是战线被美军北推,战役停止线在战役发起线北面相当一段距离处。
九、运动战、阵地战问题。
    在国内战争中适合打运动战,因为解放军的机动性优于国民党军。而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军队打运动战却显得吃力,原因就在于美军机动性强于中国军队,在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里中国军队抓不住美军主力,多次证明了这一点。运动战不好打,阵地战就成了或许可行的选择,如果第四次战役后,以增加后的兵力打阵地战,损失会小些,消耗美军的兵力会多些,还会在三八线以南保有一些土地。
十、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四个层次解析朝鲜战争
    伐谋:有人著长文论述参与朝鲜战争中国受益最大,锻炼了军队,改善了装备,赢得了苏联的援助,提高了国际声望。这种说法很值得商榷。
    中国是兵法的故乡,军队已经锻炼了20多年,美军对八路军的战术也高看一眼,斯大林对中国的将领也佩服之至,这样的军队少参与一次战争就不能担负国防了?如果中国接纳金日成的流亡政府,苏联在退后一步的情况下能不倚重中国?156个工业项目能少一个?一批批的军事装备苏联会不舍得?事实上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反而让苏联有所顾忌,在海军装备的输送上颇显吝啬,肖劲光去苏联商议海军军购,给周恩来发电“他们给我们的是破烂”,周恩来复电“破烂也要”,而同时期苏联对印度的海军军售却很大方。苏联给中国的破烂岂止是舰艇,在北朝鲜已经安全的情况下,苏联供应中国的T34坦克是二战中用过的,上面弹痕明显。如果中国像印度学习中立外交政策,不但苏联忙着给东西,西方国家也会来示好,国际声望想不提高都难。朝鲜战争中印度在东西方集团中奔走调停,颇受器重,也为日后印度两头吃作了铺垫,这个好角色中国更适合担任,只是由于中国积极参战而让印度拣了便宜。
    伐交:第二次战役后的外交斡旋非常重要,如果伐交成功,中国就能在政治、军事上达到利益最大化。可惜中国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袖犯了左倾幼稚病,错失了这一伐交良机。
    伐兵:如果在第四次战役后遵循局部战争原则,放弃运动战,选择阵地战,在军事上将多得而少失。
    攻城:第三次战役、第五次战役是典型的攻城。事实上指挥层还策划了第六次战役,由于对方的防御日益坚固,再发动进攻会导致更大的伤亡,所以未付诸实施。是无法承受的伤亡让领导层改变了参加朝鲜战争的初始目标,作出了现实的选择,因朝鲜战争的“胜利”而陶醉于民族主义情绪的人应该多想想那些无谓牺牲的中国士兵,他们是战争最基本的承受者。
暑假党……
原帖由 lin167716 于 2008-7-20 14:53 发表
一、对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清醒认识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美苏对抗,爆发的起因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头脑发热,怀着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政治和军事冒险。苏联本来没有资格冒险,因为它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美国, ...

请注明:次乃转贴
:L 妙论啊看来暑假是真的到了。朝鲜战争的争论好像不是一天两天了。看看以前的文章吧。
楼主的发言很有说服力,真相终究会大百天下的.
不值一驳...
今天天气不错,楼主应该出去踏踏青,呼吸下大自然什么的。
今天南方下大雨,踏什么青啊
有没有新一点的思想??

不捞白不捞
我也来捞分...
被批臭的东西,在说已经没有意义了,捞分把。
我做3个俯卧撑去打酱油
不经大脑的胡说乱想!!!
理它做甚,捞分走人
LZ不看书吗?这么大的题目你不是第一搞的,看看别人的研究成果再说吧。:L
从整个过程看,ZG实际上是被迫加入战争,而原有对国军的作战经验不适应美军,再加上后勤不济,做的这样已经不容易
简直是搞笑!
美国一开始也没有确定要跨过三八线,占领全朝鲜的目标,但是麦克阿瑟就这么去干了。当美国政府在准备欢庆鸭绿江,让士兵回家过年的时候,麦克阿瑟等激进派已经在讨论要从中国东北划出一块地区,作为保卫李承晚政权不受“共产主义威胁”的隔离地带的可能性了。换言之,中国如果不主动出兵朝鲜,也很有可能被卷入进来,甚至是失掉东北的部分领土。
就是因为这样到处转贴的人,这种莫名其妙的话题才会一遍又一遍的从坟墓里面被扒出来再费半天劲埋回去……
光看了前两条就知道LZ被拍定了~:D
后面就不看鸟,今天吃得不错,吐了不划算~
可是我吐了
看LZ那一贴的尴尬,LZ都被喷怕了.请大家别再喷LZ了.
大家要欢迎新人
原帖由 lin167716 于 2008-7-20 14:53 发表
一、对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战略格局没有清醒认识
    朝鲜战争的本质是美苏对抗,爆发的起因是斯大林和金日成头脑发热,怀着占便宜的心理进行政治和军事冒险。苏联本来没有资格冒险,因为它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美国, ...

半吊子知识就来质疑,不如好好过暑假。

当年朝鲜境内水电站是东北工业复苏的重要能源,此外,朝鲜茂山铁矿是世界最大的单体矿,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资源。老金打成了,大家乐得其所,老金完蛋站不住,不打回去才怪,还要拼老命保北方
转历史区。
推荐看一本书,沈志华的中苏关系史纲
该吃药了
发去战沙罢
钵盂大师会封你做“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地
“建立主体国”:L

咱们的伟大领袖又不是老金。
复制,黏贴很爽吧:D
不厚道啊,转贴也不注明
啥都不说了,捞分。。。
应该转到水区,让大家捞分。
脑残的帖子,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看大家拍的起劲,俺也踩上一脚.:D
那个,LZ缺砖头盖房子就直说嘛。
这种弱智的人总是前赴后继,总有人出。
又是一位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学家啊
呵呵,常识性错误。后面几条还那么一点点道理,前面的简直胡扯
楼主这等水平也敢对抗美援朝妄加评论?!此贴实在不值一驳[:a13:] [:a13:] [:a13:]
不在朝鲜打,就在东北打。。。
看了两点就看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