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德国如果在41年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苏德战场会是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33:34
现在的史料披露在41年夏天,德军所向披靡,当时莫斯科方向的防卫力量并不足以挡住德军的进攻,如果德军集中力量于中路的话,攻下莫斯科并不困难。但是希特勒为了尽快消灭苏联的西南方面军,不顾德军将领的反对把中路的很多力量调到基辅方向去了,后来有很多人说是希特勒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因为在南线虽然吃掉了西南方面军,但是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间已经错过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那时德军集中于中路向莫斯科挺进的话,它的侧翼就会暴露给西南方面军,这对大兵团行动应该是很不利的。而且攻下了莫斯科苏联也不会投降,大不了再临时找个地方做首都就是了。反正当时虽然德国投入了几百万人,但是苏联的面积实在是太大,德国也只能把精锐力量集中在一处,用兵难免捉襟见肘!
其实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德国在当时还不如把兵力集中在北线全力夺取列宁格勒或者集中于中路占领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全国的铁路枢纽和政治中心,占领它的意义就不用说了。列宁格勒如果占领,当时的西方国家就无法通过北冰洋给苏联运军火了,而且在北方得手以后还可以把兵力调到其他方向去。德军虽然在基辅消灭了100万红军,单是苏联的人力资源实在是比德国丰富的多,这个消耗它是可以忍受的。现在的史料披露在41年夏天,德军所向披靡,当时莫斯科方向的防卫力量并不足以挡住德军的进攻,如果德军集中力量于中路的话,攻下莫斯科并不困难。但是希特勒为了尽快消灭苏联的西南方面军,不顾德军将领的反对把中路的很多力量调到基辅方向去了,后来有很多人说是希特勒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因为在南线虽然吃掉了西南方面军,但是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间已经错过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果那时德军集中于中路向莫斯科挺进的话,它的侧翼就会暴露给西南方面军,这对大兵团行动应该是很不利的。而且攻下了莫斯科苏联也不会投降,大不了再临时找个地方做首都就是了。反正当时虽然德国投入了几百万人,但是苏联的面积实在是太大,德国也只能把精锐力量集中在一处,用兵难免捉襟见肘!
其实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德国在当时还不如把兵力集中在北线全力夺取列宁格勒或者集中于中路占领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全国的铁路枢纽和政治中心,占领它的意义就不用说了。列宁格勒如果占领,当时的西方国家就无法通过北冰洋给苏联运军火了,而且在北方得手以后还可以把兵力调到其他方向去。德军虽然在基辅消灭了100万红军,单是苏联的人力资源实在是比德国丰富的多,这个消耗它是可以忍受的。
打到莫斯科 斯大林会不会跑
希特勒犯过很多错误,但是南下打基辅并没有错。
是基辅重要还是莫斯科重要对于苏联或是对于德国来说都很难说。
莫斯科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了,只说基辅的,乌克兰是苏联重要的粮食产地和工业原材料产地,而且还连通着高加索地区,那里有石油,显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列宁格勒,41年那会西方还没有展开大量的援助,真正大量援助的时候,这个城市是被德军围困的,所以根本不能得出:“列宁格勒如果占领,当时的西方国家就无法通过北冰洋给苏联运军火了”
应该首先攻下列宁格勒,因为列宁格勒兵力最薄弱 ,然后就可以解放北方集团了
当时的战争态势,怎么能不南下基辅呢?中央集团军群态势太突出,南方集团军群进展又太慢,放着近百万苏军在侧背,怎么能放开胆子去进攻莫斯科?为了消灭这个威胁,不得不调动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南下。
原帖由 worker2006 于 2008-7-13 09:20 发表
现在的史料披露在41年夏天,德军所向披靡,当时莫斯科方向的防卫力量并不足以挡住德军的进攻,如果德军集中力量于中路的话,攻下莫斯科并不困难。但是希特勒为了尽快消灭苏联的西南方面军,不顾德军将领的反对把中路 ...



还记得苏联的全称吗?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虽然这个联盟是靠中央强权维系的。
当苏德战争伊始,苏联境内的很多人民都自发为德军提供情报——为什么?因为希望民族解放。

德军如果占领莫斯科,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攻占了红色帝国的首都,对于瓦解苏维埃联盟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LZ不能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考虑。
原帖由 gasturbine77 于 2008-7-14 13:20 发表
当时的战争态势,怎么能不南下基辅呢?中央集团军群态势太突出,南方集团军群进展又太慢,放着近百万苏军在侧背,怎么能放开胆子去进攻莫斯科?为了消灭这个威胁,不得不调动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力量南下。



感觉这位老兄是静态的观察方法。

其实,当德军中路向莫斯科挺进时,将吸引苏联南翼部队向中央靠拢——当时实际情形是苏联被德国快速闪电战打晕了,完全是被动防御,缺乏整体综合协防的能力。一旦苏联南翼动起来,也将有利于德军南线军团的推进。
原帖由 布衣鲜卑 于 2008-7-14 13:51 发表



感觉这位老兄是静态的观察方法。

其实,当德军中路向莫斯科挺进时,将吸引苏联南翼部队向中央靠拢——当时实际情形是苏联被德国快速闪电战打晕了,完全是被动防御,缺乏整体综合协防的能力。一旦苏联南翼动 ...

当中央集团军向北推进时,越来越长的侧翼暴露在南线红军面前。万一苏军以少部队牵制南方集团军,大部队攻击中央集团军那薄弱的侧翼,这就是马恩河的翻版。
还是忍耐一下,先打下列宁格勒,比较现实一点。
呵呵,其实我们都是纸上谈兵。真实的历史已经发生了,而且就在那里摆放着。
直接突进莫斯科是不是上上策不好说,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所谓的红色帝国首都云云,我觉得这种政治意义的事是不能当作确论来说的。日本人天天都想打得委员长投降,政治解决中国问题,偏偏委员长骨头出奇地硬,宁可跑到重庆去都不肯投降。

不过合围基辅在当时而言至少不是败笔,OKW无法预见是否能够夺占莫斯科,但是基辅方面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摆在那的。歼灭敌人的重兵集团,消除中央集团军的侧翼威胁,夺取乌克兰方面的资源,这都是很实在的利益,而且对于德国来说也不是不重要。
原帖由 TUMING 于 2008-7-13 09:33 发表
打到莫斯科 斯大林会不会跑



当时苏共中央已经把政府相关资料文件等转移到后方的古比雪夫。斯大林不跑是为了稳准军心,再打最后一战。结果他打赢了。
虽然德军有进攻莫斯科的实力,就怕不能迅速拿下来,对于莫斯科,苏联人是有死守的准备和决心的.攻坚战开打,时间一长的话,变数就大了.
争夺石油资源是德军的一个重要目标。德军为了这个目标必然要打开南方的通道。
当年拿破仑就进入了莫斯科,俄国输了吗?第二次英美战争时,白宫都被烧了,美国投降了?像中俄美这样的大国指望打下首都就会降,不现实。
原帖由 lich_jin 于 2008-7-15 08:55 发表
当年拿破仑就进入了莫斯科,俄国输了吗?第二次英美战争时,白宫都被烧了,美国投降了?像中俄美这样的大国指望打下首都就会降,不现实。



当年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在圣彼得堡。美国也只是刚刚建立,民众对于首都本质上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苏联就不同了,因为它是靠强权维系的共和国联盟。如果莫斯科沦陷,不仅对于它本身,对于共产国际都是巨大的打击。
战争是政治的辅助手段。
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关键是德国消灭不了美国的生产力,无耻苏联只要靠美国援助就可以和德国继续死耗下去了.
如果后勤线只能保障100万军队的话,集中200万军队也没有,还是只有100万军队的战斗力。公路铁路又不能一下子变出来,而且德国的后勤管理的效率低下得可以。
原帖由 rottenweed 于 2008-7-15 12:15 发表
如果后勤线只能保障100万军队的话,集中200万军队也没有,还是只有100万军队的战斗力。公路铁路又不能一下子变出来,而且德国的后勤管理的效率低下得可以。

游击队的破坏对后勤影响也很大吧.
原帖由 lins1919 于 2008-7-15 12:49 发表

游击队的破坏对后勤影响也很大吧.

蘇聯的天氣和路況對后勤的影響更大,蘇聯的游擊隊從來沒有對德國的軍隊造成過大麻煩。
感觉斯大林格勒战役会出现莫斯科版。
乌克兰的重要性可以看看后来双方在那里进行了多少会战
与德军合作的基本上是苏联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波罗地海被苏联新征服的国家,苏联的核心是俄罗斯,只要俄罗斯不灭苏联就跨不料的
为什么这么多百度贴吧里地东西在这里可以看到……
可能是因为暑假吧
只要有美国的生产力加上苏联的版图和人口,德国随便先打哪里都是徒劳.:D
原帖由 Manx 于 2008-7-15 14:48 发表

蘇聯的天氣和路況對后勤的影響更大,蘇聯的游擊隊從來沒有對德國的軍隊造成過大麻煩。
“巴格拉季昂”战役中也没有吗?
还是本论坛那句名言,历史不能假设,架空讨论没有意义

还不如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更合理的进攻计划是什么,可能对今后的战略制定有借鉴意义
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发展核武器;P
拿破仑拿下莫斯科不是一样败了?俄罗斯对于德国太大了,无法一口吃下去.
据说进攻莫斯科那条线上的补给已经接近极限,无法集中更多的力量。
也有人认为是德军自己后勤组织和管理糟糕,前方在打仗后方工厂还在实行一班制
结论  
  德国侵苏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无与伦比的一场作战行动,其后勤问题错综复杂,工作量大得令人难以想象,而德军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却是极其简陋的。如果说德军曾经非常接近于达到自己的目标,那与其说是由于准备工作的卓越,不如说是由于部队及其指挥官们贡献一切力量,忍受极大艰苦,以及因陋就简,克眼困难的决心与毅力。  
  要征服俄国,德军的力量从来就是不足的,这主要不是指作战部队,而是指原料、物资储备和运输工具。据估计,如果单用汽车一种工具,为进至莫斯科(更不必说要到达更远的,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至伏尔加河一线)所需的车辆至少是德军实际使用的车辆数的10倍。与此同时,最终肩负着后勤主要重担的铁道兵,不仅从某种意义上说装备很差,缺乏训练,而且数量也非常不足。铁路决不是一种有足够灵活性,能支持一场闪击战的工具,这一点已从1914年的战争,甚至1870年的战争得到充分证明。但是,撇开整个铁路网不说,即使德国把它的全部资力都集中在汽车上,其军队的摩托化水平,大概也远远达不到单凭汽车就能进行侵俄战争的程度。  
  多亏将大部分汽车集中使用于4个坦克集群之后,加之步兵在战争初期没有太多的战斗任务,德军才得以使其先头部队在北边到达卢加,南边到达德涅泊河,中央到达斯摩棱斯克。至于作战行动在这些点上陷于停顿,这是在战前即已预料到的。在北方集团军群,建立新基地的工作拖得太久,致使夺取列宁格勒的希望化为泡影。在南方集团军群,因后方困难太多,不得不在完全没有正常基地的情况下发起新的进攻,结果德涅泊河东岸的作战行动总是处于勉强维持的境地,终于在没有达成作战目标的情况下停顿下来。在中央集团军群,建立前进基地用去了两个月的绝大部分时间,即使这样,还是有些非常重要的物资(首先是备件、轮胎和发动机油)供应不足。关于轮胎供应,其数量之小只能用“荒谬可笑”四个字加以形容。  
  毫无疑问,后勤状况使得中央集团军群不可能于8月底进军莫斯科,最多只能派一支由14至17个装甲师、摩托化师和步兵师组成的兵力去执行这一任务。而这样一支部队,即使在1941年9月,其力量是否足以突破莫斯科的防御阵地,也是大成问题的。此外,既然莫斯科门户地区不象乌克兰那样适于机动部队作战,那么,就连第2坦克集群会不会得到物资补给也是值得怀疑的。当然,如果陆军总司令部不把古德里安派往基辅,将大大减少其坦克的磨损,并且有可能加快第2集团军的休整补充。不过,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并未受到这一行动的影响,因为它们的物资补给来自另一条铁路。但这条铁路的效能同样是很低的,因而迟至9月26日,中央集团军群的油料储备量实际上还在下降。所以说,人们通常估计,由于希特勒定下了把占领乌克兰摆在夺取莫斯科之前的决心,使其对莫斯科的进攻延迟了6个星期之久,这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如果说有所推迟,充其量不过一两个星期而已。  
  为进攻莫斯科筹建后勤基地的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证明有些人提出的另一种设想也是不正确的,即:希特勒不应分散其兵力沿三条不同的轴线发起进攻,而应集中全力攻打莫斯科,这一方案从后勤角度看是行不通的,因为道路和铁路太少,无法保障这样庞大的一支兵力。事实上,10月初集中70个师展开进攻就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困难,特别是在铁路运输和油料保障方面。如果兵力再增加一倍,要建立一个有足够保障能力的前进基地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阻碍德军进占莫斯科的诸因素中,道路泥泞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不错,恶劣的天候确实使德军的进攻推迟了两三个星期,但必须记住,早在泥泞季节开始之前很久,铁路运输的危机就已经发展起来了。10月间,铁路效能低得无可救药;同时,由于国内缺油,几乎无油可以供应部队。如果没有这次铁路运输的中断,包克也许是可以早一个星期发起攻击的。后来,当严寒到来时,其对铁路运输的影响比对汽车运输的影响更加严重。11月间汽车运输虽然规模有限,但仍在起重要作用;而铁路运输由于机车短缺,已减少到几乎是无足轻重的地步。  
  鉴于道路泥泞无疑是导致德军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提出,德军不该把它的后勤放在轮式车辆的基础之上,而应以使用履带车辆为主。不错,只有履带车辆才能在10月间越过莫斯科的通路。但是,如果提出装甲师的3,000多台车辆通通都应是这种类型的履带车辆,那就是根本不了解这一时期德国战争机器的工作情况。毫无疑问,德国人无力生产这样多的履带车辆,即便他们有力量生产,也绝无希望供应充足的油料和备件,因为这两项物资都是非常短缺的。的确,履带车辆所需的油料和备件数量太大,所以一直到了今天,尽管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当年德军所能设想的最大限度,但世界上还是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用履带车辆来运载补给物资的全部或大部。  
  由于1941年入侵俄国的德国国防军毕竟还是一支资源极为有限的穷军队,所以,从后勤的观点来看,其获胜的希望首先寄托在铁轨、车轮和履带三者的正确平衡上面。只要我们承认德军在1941年取得的胜利是一切时代中最重大的胜利之一,同时再对其后勤体制作一番细致的考察,就可看出,他们基本上是实现了这种平衡的,他们的实际作法可能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佳解决办法。假如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允许德国采取一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征服俄国,那么,他们可能会更多地依靠铁路来进行保障。另一方面,如果德国有更强大的汽车工业,那么,汽车和履带车辆在战争中就可能起更大的作用。但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能力开始建设一支完全摩托化军队的交战国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  
  以上所述不能理解为德军的后勤计划工作和组织工作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已经作得尽善尽美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这从下面的事例即可看出。运输系统一分为二,分别由运输部长和军需部长掌管,而仅由总参谋长对他们的职能进行协调,这样的安排是很不适当的,它造成无穷无尽的磨擦。军需系统的组织结构也不妥善,因为它使各集团军群司令官没有自己的补给机构,只能夹在陆军总司令部和各集团军军需官之间左右为难。这些军需官不接受司令官的命令,而只听从军需部长工作队的指挥。  
  在制订战争计划时,曾过多地指望缴获和利用俄国的铁路车辆。由于实际缴获的机车和车厢达不到所需的数量,就不得不将俄国铁路改成德国轨距。这一工作虽然从技术上说不算很难,但所需铁道兵的数量超过了德军的实有量,结果只得同时并用德国铁路与俄国铁路,二者之间的转载站成为经常发生堵塞的地点,这种转载站不断地向前推进,而堵塞问题始终未能解决。铁路修建部门和铁路运营部门之间缺乏密切协作,前者常常忽视了后者的要求。  
  进入俄国后的铁路运输,其计划和管理很不完善。波兰的统治者弗兰克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直到1941年11月,军方才得以使他接受把军用列车摆在绝对优先地位的要求。没有足够的人员进行列车的卸载,为此不得不使用战俘。交通管制非常松懈,因而有些列车被拦路劫走,有些完全失踪。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同当地人员交往困难。一条铁路从完成改轨到正式通车,常常因不应有的缘故拖延了很长时间。制度缺乏灵活性,在变更发车计划的问题上尤其如此。担任线路警戒任务的兵力严重不足。  
  由于野战宪兵数量太少,公路交通管制始终是个薄弱环节,有时造成相当严重的磨擦。特别在战争刚开始时,一些预定用来补充快速兵团的箱装物资常常一连几天停在原地不能运走。而在莫斯科会战期间,对很少几条道路的争夺达到了灾难性的地步。汽车运输连组织得很差,陆军总司令部没有集中掌握足够的运力。部队总是试图不经过正常的补给渠道来解决物资短缺问题,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彻底根除的弊病。另一方面,还是这些部队,明显地表现出不愿同补给勤务部门合作,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它们建制车辆的作用。尽管这些车辆容易受到敌人火力的损害,但其实际损失却少于负担过重的“重型运输队”。集团军军需官在战利品管理方面不能对师实施正常的控制,以至有些部队擅自占用大量缴获车辆,而另一些部队,特别是后勤单位,则深感车辆严重短缺。汽车运载的各类物资比例,原来是依据错误的计算确定的,弹药太多,油料太少。结果造成油料短缺,而弹药则不得不丢在战场上,因为载运弹药的汽车无油可加。正当包克即将开始对莫斯科进行决定性的进攻之时,上面竟然莫明其妙地从他的“重型运输队”调出5,000吨宝贵的运力给伦斯德。仅此一例,即可说明对载重汽车连的使用有时是很不恰当的。  
  在德国国内,对汽车损失率的预计太乐观了。他们原来打算在整个战争期间对原有运输部队的汽车不作任何新的补充。在安排生产的优先顺序时,把机动车辆(包括坦克)同其备件分割开来也很不妥当。这是因为希特勒热衷于追求数量,并坚持认为,建立新的运输单位较之补足原有单位的建制更为有利。因此,备件供应不足,而交旧领新的规定也经常造成部队与补给部门之间的磨擦。修理勤务的组织也不妥善,因为德军预计在车辆需要普遍进行一次大修之前战争就将结束,所以大部分修理机构留在了国内。  
  当我们列举所有这些缺点的时候,必须注意全面地看问题。后勤只是战争艺术的一部分,而战争本身也只是人类社会之间的政治关系所能采取的众多形式之一。1941年,德国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它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打败俄国是大可怀疑的。然而,既然希特勒未能同英国达成政治解决,又不能用军事手段消除其危害性,那么,很难看出他还有什么别的出路。同俄国打仗可能是一场冒险,但是,即使他们并不相信苏联的进攻已迫在眉睫,他们仍然不会怀疑进行一场反对苏联的战争是第三帝国的生存所必需的。这场战争的失败,原因不在后勤,而在别的方面,包括战略犹疑不决,指挥机构松散,以及对本来就少的力量作了不应有的分散。我们一方面承认德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后勤领域的成就,因而它能打到几乎望得见克里姆林宫的地方;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正是上述的因素对它的失败起了重要的作用,其责任不在希特勒,而在陆军总司令部。对于后勤,以及对于战略和分队战术之间的其他一切事务,元首是完全不过问的。这些事务据说占了全部战务的十分之九,而在这些事务中所犯的错误,除个别一两点外,都要归咎于哈尔德及其总参谋部。至于希特勒,就连他在1941年战局中所作的最重要的决定,即不让古德里安进军莫斯科,而将其派往乌克兰的决定,在后勤方面也已证明是正确的,它同推迟进攻俄国首都一事显然并不相干。但是,在战争中,小事情常常有大关系。在许多这类事情上,德军受到了战争的考查和检验,结果证明是很不够格的。  

http://www.warstudy.com/theory/modern/supplying_war/005.xml#a6
关键问题是初期打得太顺,希特勒不懂得游牧民族的袭扰、袭扰再袭扰战术!有点和金类似,金没办法搞定宋,就是因为金兀术不知道适可而止,看似追击的赵构逃到海上,但是金的后勤持续力已经没有了,军队的疲惫程度伤亡比例都已经无法忍受了,以至于有韩世忠黄天荡以少击多的胜利阻断了金兀术的强弩之末。但是如果和蒙元对金一样,在己方还有很强实力的时候,先退回来一些路程,这样己方的后勤部成大问题,而残破华北无法为金提供物资、人员,反倒是金在是否继续固守华北上举棋不定。同样残破的乌、白共和国的军事工业生产是一时半会恢复不了的,有可能还会诱使苏联军工为搬迁到哪里而举棋不定,影响军工生产的后劲!
若41年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二战提前二年结束,纳粹德国应该在基辅战役拉平战线后就地休整,构筑防线,准备过冬。来年春天再向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选一进攻。当然前提是开战前就要转入总动员并有一个打两年的整体计划。
原帖由 ddhj2366 于 2008-7-21 14:02 发表
若41年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二战提前二年结束,纳粹德国应该在基辅战役拉平战线后就地休整,构筑防线,准备过冬。来年春天再向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选一进攻。当然前提是开战前就要转入总动员并有一个打两年的整体计划。

别人已经全面动员,啤酒国要是还等的话那道不如一开始就和毛国和平共处下去,直到小胡子先研制出核蛋或充分消化整合西欧的牛逼工业再与美苏英日四大国争霸
原帖由 ddhj2366 于 2008-7-21 14:02 发表
若41年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二战提前二年结束,纳粹德国应该在基辅战役拉平战线后就地休整,构筑防线,准备过冬。来年春天再向莫斯科或斯大林格勒选一进攻。当然前提是开战前就要转入总动员并有一个打两年的整体计划。


你这个是从结果倒推回来的结论

现在的人当然可以如此判断
但当时的人恐怕不能这样想
原帖由 tomcat650093 于 2008-7-19 17:32 发表
拿破仑拿下莫斯科不是一样败了?俄罗斯对于德国太大了,无法一口吃下去.



拿破仑时期沙皇的首都并不在莫斯科,且当时莫斯科的政治意义并不如其后苏联时期那样重要。拿破仑当时是想和俄军主力决战,尾随至莫斯科。
原帖由 正义美国 于 2008-7-15 10:55 发表
这些都不是关键的,关键是德国消灭不了美国的生产力,无耻苏联只要靠美国援助就可以和德国继续死耗下去了.


你是美国人还是美粉?
美国是宇宙中最伟大、最强大的国家!;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