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安 徽 的 没 落 与 出 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51:58
安 徽 的 没 落 与 出 路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那时,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合肥作为省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而原省会安庆一带自古则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沿线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皆为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并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随后,依据中央的战略意图,安徽省的领导层即确立了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淮为重点、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战略。在1950年——1984年之间安庆、芜湖二地的财政总收入为78.3亿元,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9.62亿元,净上缴国家省财政58.8亿元。而在这期间合肥、淮南、淮北三地的财政总收入为78.9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90.51亿元,不但一分没有上缴,反而从国家和省里得了11.59亿元,事实证明,这种“抽血”似的发展使得安徽在经济上陷入了衰落的泥潭。毛主席在建国初期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中都将安徽视为“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列(《毛泽东全集》中有收录), 而建国之初的安徽在经济上的确属于中等发达的省份,但如今的安徽似乎已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为国家的战略安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方面局势趋向缓和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第一要务。但是,安徽的决策者们依然固守着50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制订的那套经济发展模式,空想着构造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画地为牢和故步自封,致使皖江流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关键起步阶段成为决策上的空白,皖江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及同饮一江水的苏南地区。马鞍山和铜陵有所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资源性城市,芜湖在近些年靠者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相比较马铜芜而言,安庆和池州则不如人意。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皖江流域默默无闻!民国时期商业经济灿烂一时的皖江流域只在寂寞中徘徊!与此同时,省里继续给予合肥和沿淮城市巨大的经济投入。以致于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的位次持续下滑,到了2005年“十五计划”末,安徽省的人均GDP在全国仅排第25位!
  安徽要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皖江的建设!皖江是安徽的“龙脉”,皖江和其他地方的经济比起来,皖江不仅基础好得多,而且开放性高,发展空间广大,还有连接华东沿海和华中腹地的重要区位条件。而且沿江的任何一个省份都是以沿江经济带为主:江苏的苏南,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宜昌等等——哪个不是围绕着长江做文章,这是规律!纵观长江流域,安徽的东面江苏的沿江早已形成一个城市明珠带;安徽的西面湖北省的长江流域也不可小看,“武汉城市群”发展迅猛;成都、重庆正联手将“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江西也在重点建设从九江到景德镇的“沿江工业走廊”。长江流域惟独安徽段经济大面积塌陷,即使以发展最好的芜湖而论,长江大桥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得以建设,大大落后于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安徽省内对皖江流域的经济投入寥寥无几,长江的黄金水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皖江不富,安徽经济何以腾飞?合肥作为政治中心,如果一味单为自身投资,其效益比是较差的,应在区位优势明显的皖江沿岸重点投资发展。省会不一定是经济重心,这在全国很多省份已经有先例了!
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1年初,小平同志在上海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此时,安徽的决策者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了“黄金水道”——长江的对于安徽的巨大意义,于是,全省的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渐由沿淮偏向沿江,并且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方针,重点支持马鞍山和芜湖二市,二市果然不负重望,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迅速崛起。到目前为止,马鞍山和芜湖二市仅用了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就大大超越了皖北沿淮城市50多年的经济成就。而沿淮的蚌埠作为上世纪50年代全省工业布局大调整后确立的安徽工业重心,在50年代曾一度有过年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4的辉煌,但到了60年代年工业产值就降为了全省工业总产值1/5,而现在蚌埠的年工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不到7%了——这是有悖于规律后的必然结果。尽管安徽奉行了40余年的重北轻南的发展策略,但在2005年中国600多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在安徽的城市里排在前列的除省会合肥(第36位)外其它的全是安徽南部的沿江城市,它们依次为:芜湖(第45位)、马鞍山(第62位)、滁州(第108位)、铜陵(第109位)、安庆(第110位)。而在2005年中国600多座城市的人均GDP排行榜上,安徽省进入前200名五座城市除合肥(第82位)外,又全是安徽南部的沿江城市,他们依次为:马鞍山(第60位)、芜湖(第90位)、铜陵(第97位)、安庆(第168位)。特别是马芜铜宜地区,以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4%的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众多事实已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始,安徽实行的以沿淮为重心,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模式的失败,以及沿长江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确实具有沿淮河地区没有的众多优势,而安徽也必须走以沿江发展带动全省发展的道路!
  经历了数十年持续衰退的安徽,如今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东边,以上海、江苏、浙江为基础“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方面经济指数皆超出安徽数倍之多,而上海、南京、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三极城市,其综合实力之雄厚、首位度之高,远非省会合肥可及;在西边,河南近些年发展迅猛(其2005年经济总量已突破一万亿,位列全国第五,约为安徽的两倍),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经济状况也好于安徽,而且郑州、武汉、重庆三市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了1670亿、2200亿和3000亿,华中三极的态势日趋凸显,“中三角”呼之欲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的发展,使得安徽边境靠近江浙的城市坐不住了,“离心效应”日趋增强。于是,马鞍山、滁州祈愿着南京直辖,以便被划入直辖后的南京。黄山则一直在努力融入“浙江经济区”,徽杭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从黄山到杭州仅需两个多小时),大大拉进了黄山与浙江的距离。而江苏南京已直接将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纳入了“南京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之内;在皖北,淮北、宿州等地又被纳入了江苏省打造“徐州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当中。安徽正面临着自建省以来从未有过的窘境!在经济版图上,安徽已开始呈现“四分五裂”的态势。夹在“两大三角经济圈”之中的安徽将何去何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发展水平和首位度都垫底的合肥将如何面对?
   2005年初,郭金龙出任安徽省委书记,一上台便提出“东向发展”战略,把省会合肥和沿江的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这五座城市确立为率先崛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引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重点打造“皖江城市带”,使其与已现雏形的“合巢芜城市带”联为一体,并且着力于合肥滨湖新城区的建设,斥巨资在巢湖边修建合肥港,扩建巢湖与长江之间的水道,使合肥由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虽然,把“合肥由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的举动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些不惜“血本”,但却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安徽现在意识到了沿长江地区的重要!2005年底,铁道部已将建设南京至安庆沿江城际铁路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与南京至上海城际铁路同步建设且相连,使之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主干交通在安徽的延伸,并成为规划中沿长江快速铁路的一部分。沿江铁路的建设把沿江各城连成一线,成为并行长江的一大交通要道,这对于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应抓住这一大好有利时机推动沿江城市跨江发展,这对安徽全省经济的带动乃至于国家中部崛起的整体战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巢湖、池州等地空守着沿江地区而短时期内却尚无能力开发,而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城市又为行政区划所缚缺少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民间要求将巢湖所辖的无为、和县和池州所辖的东至分别划于芜湖、马鞍山和安庆等地区的呼声由来已久,省里应顺势而为,将目前这种“划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转变为“跨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使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成为连接东部沿海“长三角城市群”和中西部腹地“武汉、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纽带!  

 2006年4月,中央以“中发〔2006〕10号”文件的形式刊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在6月,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正式出台。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皖江岸线资源开发作为皖江开发的重点之一,要将全部岸线资源的三成以上用于工业与港口开发,建设临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江港口群。沿江产业密集带将着力发展大运量、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化工业,形成多个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使沿江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安徽工业化的“脊梁”,同时将建设以芜湖、安庆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现代港口群。而《规划纲要》对皖江地区发展的定位是“两带一群两网”:除临江产业密集带外,规划明确皖江地区要建设沿江城镇密集带,目标是到2010年,使皖江地区45%以上的人都过上城市化的生活,基本将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建成充满活力、创业与人居环境俱佳的现代化城市。在对建设沿江港口群进行部署的同时,规划纲要明确皖江地区要建设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网和综合物流网,明确提出皖江地区要构建便捷通达的综合运输网、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以及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到2010年,使得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芜铜宜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现行水平相当,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第一方阵”引领全省的作用!
  
  我写此文之目的,并非要贬低合肥或者其它什么地方,其实合肥等作为安徽的一部分,同样是当时不怎么懂经济的决策者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
  
  但愿安徽从此一路走好!!安 徽 的 没 落 与 出 路  
  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为了“断绝”这种想法,使安徽的领导们安心建设合肥,1958年,毛主席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那时,毛主席之所以执意要将合肥作为省会,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台湾岛上的国民党蒋氏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而原省会安庆一带自古则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沿线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皆为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合肥是作为军事价值存在的,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从一定意义上说,合肥能成为安徽省会主要是“军事政治”的产物,而并没有多少经济发展上的考量!
  随后,依据中央的战略意图,安徽省的领导层即确立了以合肥为中心、以沿淮为重点、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战略。在1950年——1984年之间安庆、芜湖二地的财政总收入为78.3亿元,同期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9.62亿元,净上缴国家省财政58.8亿元。而在这期间合肥、淮南、淮北三地的财政总收入为78.92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90.51亿元,不但一分没有上缴,反而从国家和省里得了11.59亿元,事实证明,这种“抽血”似的发展使得安徽在经济上陷入了衰落的泥潭。毛主席在建国初期的一些讲话和文章中都将安徽视为“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列(《毛泽东全集》中有收录), 而建国之初的安徽在经济上的确属于中等发达的省份,但如今的安徽似乎已成了“贫困”的代名词! 安徽为国家的战略安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世纪80年代后,在各方面局势趋向缓和的时代大背景下,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第一要务。但是,安徽的决策者们依然固守着50年代特殊时代背景下制订的那套经济发展模式,空想着构造所谓的“合肥经济圈”和“沿淮经济带”。正因为经济发展战略上的画地为牢和故步自封,致使皖江流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关键起步阶段成为决策上的空白,皖江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及同饮一江水的苏南地区。马鞍山和铜陵有所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是资源性城市,芜湖在近些年靠者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相比较马铜芜而言,安庆和池州则不如人意。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皖江流域默默无闻!民国时期商业经济灿烂一时的皖江流域只在寂寞中徘徊!与此同时,省里继续给予合肥和沿淮城市巨大的经济投入。以致于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各省份中的位次持续下滑,到了2005年“十五计划”末,安徽省的人均GDP在全国仅排第25位!
  安徽要有大的发展,必须重视皖江的建设!皖江是安徽的“龙脉”,皖江和其他地方的经济比起来,皖江不仅基础好得多,而且开放性高,发展空间广大,还有连接华东沿海和华中腹地的重要区位条件。而且沿江的任何一个省份都是以沿江经济带为主:江苏的苏南,湖南的长、株、潭,湖北的武汉、宜昌等等——哪个不是围绕着长江做文章,这是规律!纵观长江流域,安徽的东面江苏的沿江早已形成一个城市明珠带;安徽的西面湖北省的长江流域也不可小看,“武汉城市群”发展迅猛;成都、重庆正联手将“成渝城市群”打造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江西也在重点建设从九江到景德镇的“沿江工业走廊”。长江流域惟独安徽段经济大面积塌陷,即使以发展最好的芜湖而论,长江大桥于20世纪90年代末才得以建设,大大落后于九江长江大桥的建设。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安徽省内对皖江流域的经济投入寥寥无几,长江的黄金水道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皖江不富,安徽经济何以腾飞?合肥作为政治中心,如果一味单为自身投资,其效益比是较差的,应在区位优势明显的皖江沿岸重点投资发展。省会不一定是经济重心,这在全国很多省份已经有先例了!
1990年,国家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1年初,小平同志在上海指出:“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此时,安徽的决策者们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了“黄金水道”——长江的对于安徽的巨大意义,于是,全省的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渐由沿淮偏向沿江,并且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方针,重点支持马鞍山和芜湖二市,二市果然不负重望,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迅速崛起。到目前为止,马鞍山和芜湖二市仅用了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就大大超越了皖北沿淮城市50多年的经济成就。而沿淮的蚌埠作为上世纪50年代全省工业布局大调整后确立的安徽工业重心,在50年代曾一度有过年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4的辉煌,但到了60年代年工业产值就降为了全省工业总产值1/5,而现在蚌埠的年工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不到7%了——这是有悖于规律后的必然结果。尽管安徽奉行了40余年的重北轻南的发展策略,但在2005年中国600多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上,在安徽的城市里排在前列的除省会合肥(第36位)外其它的全是安徽南部的沿江城市,它们依次为:芜湖(第45位)、马鞍山(第62位)、滁州(第108位)、铜陵(第109位)、安庆(第110位)。而在2005年中国600多座城市的人均GDP排行榜上,安徽省进入前200名五座城市除合肥(第82位)外,又全是安徽南部的沿江城市,他们依次为:马鞍山(第60位)、芜湖(第90位)、铜陵(第97位)、安庆(第168位)。特别是马芜铜宜地区,以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4%的生产总值和26.7%的财政收入。众多事实已证明,从20世纪50年代始,安徽实行的以沿淮为重心,皖北带动皖南的发展模式的失败,以及沿长江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确实具有沿淮河地区没有的众多优势,而安徽也必须走以沿江发展带动全省发展的道路!
  经历了数十年持续衰退的安徽,如今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东边,以上海、江苏、浙江为基础“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各方面经济指数皆超出安徽数倍之多,而上海、南京、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三极城市,其综合实力之雄厚、首位度之高,远非省会合肥可及;在西边,河南近些年发展迅猛(其2005年经济总量已突破一万亿,位列全国第五,约为安徽的两倍),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经济状况也好于安徽,而且郑州、武汉、重庆三市的经济总量分别达到了1670亿、2200亿和3000亿,华中三极的态势日趋凸显,“中三角”呼之欲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江苏、浙江的发展,使得安徽边境靠近江浙的城市坐不住了,“离心效应”日趋增强。于是,马鞍山、滁州祈愿着南京直辖,以便被划入直辖后的南京。黄山则一直在努力融入“浙江经济区”,徽杭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从黄山到杭州仅需两个多小时),大大拉进了黄山与浙江的距离。而江苏南京已直接将滁州、马鞍山、芜湖等地纳入了“南京都市经济圈”的范围之内;在皖北,淮北、宿州等地又被纳入了江苏省打造“徐州都市经济圈”的规划当中。安徽正面临着自建省以来从未有过的窘境!在经济版图上,安徽已开始呈现“四分五裂”的态势。夹在“两大三角经济圈”之中的安徽将何去何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发展水平和首位度都垫底的合肥将如何面对?
   2005年初,郭金龙出任安徽省委书记,一上台便提出“东向发展”战略,把省会合肥和沿江的马鞍山、铜陵、芜湖、安庆这五座城市确立为率先崛起,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引领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阵“!重点打造“皖江城市带”,使其与已现雏形的“合巢芜城市带”联为一体,并且着力于合肥滨湖新城区的建设,斥巨资在巢湖边修建合肥港,扩建巢湖与长江之间的水道,使合肥由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虽然,把“合肥由一个内陆城市转变为一个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的举动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有些不惜“血本”,但却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安徽现在意识到了沿长江地区的重要!2005年底,铁道部已将建设南京至安庆沿江城际铁路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与南京至上海城际铁路同步建设且相连,使之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主干交通在安徽的延伸,并成为规划中沿长江快速铁路的一部分。沿江铁路的建设把沿江各城连成一线,成为并行长江的一大交通要道,这对于安徽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应抓住这一大好有利时机推动沿江城市跨江发展,这对安徽全省经济的带动乃至于国家中部崛起的整体战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巢湖、池州等地空守着沿江地区而短时期内却尚无能力开发,而马鞍山、芜湖、安庆等城市又为行政区划所缚缺少更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民间要求将巢湖所辖的无为、和县和池州所辖的东至分别划于芜湖、马鞍山和安庆等地区的呼声由来已久,省里应顺势而为,将目前这种“划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转变为“跨江而治”的行政区划模式,使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成为连接东部沿海“长三角城市群”和中西部腹地“武汉、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纽带!  

 2006年4月,中央以“中发〔2006〕10号”文件的形式刊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沿干线铁路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以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为重点,形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在6月,历时两年多编制的《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正式出台。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将皖江岸线资源开发作为皖江开发的重点之一,要将全部岸线资源的三成以上用于工业与港口开发,建设临江产业密集带和沿江港口群。沿江产业密集带将着力发展大运量、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化工业,形成多个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使沿江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安徽工业化的“脊梁”,同时将建设以芜湖、安庆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现代港口群。而《规划纲要》对皖江地区发展的定位是“两带一群两网”:除临江产业密集带外,规划明确皖江地区要建设沿江城镇密集带,目标是到2010年,使皖江地区45%以上的人都过上城市化的生活,基本将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建成充满活力、创业与人居环境俱佳的现代化城市。在对建设沿江港口群进行部署的同时,规划纲要明确皖江地区要建设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网和综合物流网,明确提出皖江地区要构建便捷通达的综合运输网、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以及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到2010年,使得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芜铜宜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现行水平相当,率先在全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发挥出“第一方阵”引领全省的作用!
  
  我写此文之目的,并非要贬低合肥或者其它什么地方,其实合肥等作为安徽的一部分,同样是当时不怎么懂经济的决策者和那个特殊时代的牺牲品!
  
  但愿安徽从此一路走好!!
这两天怎么了,老提安微。
CORE 是安徽人
还有版主对安庆的极度不友好
原帖由 lengi 于 2008-7-5 23:21 发表
CORE 是安徽人
还有版主对安庆的极度不友好

我对安庆也很不友好。:D
放心吧楼主,合肥没前途的~~~
原帖由 有还无 于 2008-7-5 23:30 发表

我对安庆也很不友好。:D

没必要吧
大哥
安庆招你惹你了?要是有安庆人得罪你了什么的我替他道歉行了不。安庆已经被安徽,合肥压得活不下去了,本来国家规划好的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的铁路为华东第三通道的,又被合肥抢去了,改成了蚌埠合肥铜陵 温州。安庆还指望着这条铁路打破现在断头铁路的窘境呢,它这么弄不是坑我们安庆600万人民么~
每个人都是爱自己家乡的对吧~
我靠,沿江铁路又泡汤了?;funk
沿江铁路到池州断了
离安庆就20公里了
安庆说自己掏钱给接上,这样安庆去长三角就不用走合肥绕了
结果硬是不准~
原帖由 lengi 于 2008-7-5 23:39 发表

没必要吧
大哥
安庆招你惹你了?要是有安庆人得罪你了什么的我替他道歉行了不。安庆已经被安徽,合肥压得活不下去了,本来国家规划好的阜阳-六安-安庆-景德镇的铁路为华东第三通道的,又被合肥抢去了,改成了蚌埠 ...

你可以向年纪大一点的人打听一下,90年代有个“安庆市第四百货公司”在干什么。;funk
估计从那时候起,就有不少人对安庆就很不友好了。:D
我是安徽的,报个名。
谁说安徽没出路的啊,[:a16:]
是不是卖了假货了?
90年代什么时候
我没有听说过安庆市第四百货公司啊~
只有安庆百货大楼
现在成了安庆新百
我在工作中认识不少安徽人,大家探讨安徽的情况时,都觉得从环境上没什么劣势,但是总觉得缺点东西。也许是思维上的差距吧。
原帖由 该用户名已存在 于 2008-7-5 23:51 发表
我是安徽的,报个名。
谁说安徽没出路的啊,[:a16:]

兄弟
我也是安徽的
你不会没有在西祠天涯上面看过这样的文章?
只要你不是合肥的~就是兄弟
合肥的对沿江兄弟没有敌意的
也都是兄弟~
安徽,湖南,江西几个难兄难弟,中部塌陷啊!:')
原帖由 lengi 于 2008-7-5 23:53 发表
是不是卖了假货了?
90年代什么时候
我没有听说过安庆市第四百货公司啊~
只有安庆百货大楼
现在成了安庆新百

嘿嘿,“卖”什么东西倒没听说,“买”了不少东西是真的。我那时才知道,原来这世界上还有明骗明抢你居然还没辙的事,只好躲得远远的。:L
我虽然是蚌埠的
但每天看到蚌埠的还有安徽的 那些论坛天天叫着合肥抽了蚌埠的 血
的帖子也不感冒!自己发展不好,怪不了别人

安庆也一样!
原帖由 华夏明珠 于 2008-7-6 00:02 发表
我虽然是蚌埠的
但每天看到蚌埠的还有安徽的 那些论坛天天叫着合肥抽了蚌埠的 血
的帖子也不感冒!自己发展不好,怪不了别人

安庆也一样!

去过蚌埠,也有很多认识的安徽人,感觉安徽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不差,安徽人也很聪明,很勤奋。怎么就发展不起来呢?
原帖由 有还无 于 2008-7-5 23:56 发表
我在工作中认识不少安徽人,大家探讨安徽的情况时,都觉得从环境上没什么劣势,但是总觉得缺点东西。也许是思维上的差距吧。

安徽要交通有交通,要资源有资源,地理位置也不错,商业文化也很好,人口也不少,也勤劳
为什么就搞不好呢,唉
原帖由 华夏明珠 于 2008-7-6 00:02 发表
我虽然是蚌埠的
但每天看到蚌埠的还有安徽的 那些论坛天天叫着合肥抽了蚌埠的 血
的帖子也不感冒!自己发展不好,怪不了别人

安庆也一样!

这位兄弟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安徽人其实都不傻,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有些偏。
自己是有责任
可把总是把无能的领导
饭桶的领导往安庆搞
一呆就是7 ,8年
安庆能发展吗?
90年代末的陈某人
当安庆书记那么久
说出来你们都不信,那是98年
他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安庆所有的国有全民集体的企业职工一个人最少缴3000块钱,(有的5000)美其名曰实行股份制,有利于企业发展。而那个时候好多工厂都是半停产状态,一个双职工家庭要弄来6000-10000块钱
多么不容易啊~~他这不明显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么。我们敬爱的陈书记才不管这些呢天天躲在马山宾馆吃板栗~
幸好后来中央派来一个赵市长,为我们安庆做了些好事,4年前就升到省里当副省长了,那是他的本事,可是对我们安庆人来说,却不是好事,一个强悍能干的市长还没彻底放开手脚把安庆搞好,就离开了~~~~~~郁闷
原帖由 淮海老狼 于 2008-7-6 00:06 发表

安徽要交通有交通,要资源有资源,地理位置也不错,商业文化也很好,人口也不少,也勤劳
为什么就搞不好呢,唉

前两年路过安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安徽的高速公路不少,但是在接壤的地方确是明显差异。比如合肥-南京的高速公路,你坐在车上闭的眼睛就能判断出是在安徽还是在江苏。:$
夜游神还是很多的,热天睡不着,
唉,安徽大概各级政府有问题,我们皖北和苏北比都差很多,
大家资源地理人,都差不多,就差户口登记的省份不一样,
原帖由 lengi 于 2008-7-6 00:12 发表
自己是有责任
可把总是把无能的领导
饭桶的领导往安庆搞
一呆就是7 ,8年
安庆能发展吗?
90年代末的陈某人
当安庆书记那么久
说出来你们都不信,那是98年
他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安庆所有的国有全民集体的企 ...

原来我也和安徽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回良玉在安徽干的时间也不短,跟江苏呆的时间差不多,怎么安徽就干不出来呢?:L
从南京会来或从武汉回来
先睡觉睡得好好的
然后车子突然颠簸起来了
就知道进入安徽境内了~
哈哈
可都是在高速公路哦~~~~~~~
所以啊,所有在外面奋斗的安徽兄弟,要是发达了,或者发迹了,不要忘记了家乡还需要你来好好建设~~~~
原帖由 有还无 于 2008-7-6 00:15 发表

原来我也和安徽的朋友探讨过这个问题。回良玉在安徽干的时间也不短,跟江苏呆的时间差不多,怎么安徽就干不出来呢?:L

回良玉在的时候,卢荣景还在,名字有点忘,不知道记错么,
说真的!
最该抱怨的是宿州,有了煤矿以后就把有煤矿的地方分出去自立门户
剩下宿州现在一个烂摊子
也没见宿州发那么多牢骚!
如果淮北不独立出去,现在宿州应该也不错吧!

安徽是烂,烂在了区划上,第一,喜欢分家,喜欢谁有了钱就分家!自己过日子
宿州的淮北分出去了,池州的铜陵分出去了
分出去的都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了,宿州、池州却老样子
还有就就是 淮南、蚌埠这样的城市竟然不辖自己的母县
去辖别的地方,造就了城市内部不和,认同感不强,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自己内部不和在发展规划上就有了障碍!

蚌埠市起先是在凤阳县的蚌埠镇的基础上建成的蚌埠市,但蚌埠市不辖凤阳县
淮南市是在怀远县的淮南三镇基础上建立的淮南市,却不辖怀远。

凤阳对蚌埠有认同感,县城离蚌埠市区十五公里,却被离凤阳上百公里的滁州管辖,搞的蚌埠往东的市区建设几乎没有前进,以前就在马村,现在还在马村,倒是往西由席家家沟快到怀远界了,就是因为蚌埠辖怀远,不辖凤阳。
怀远离蚌埠虽然近点,但淮南和怀远毕竟原先是一家的,现在把他们分开,已经让淮南人早就忘了,淮南是怀远县的淮南三镇,是怀远县的淮南。现在的淮南搞的对怀远没有认同了,却对不是自己管辖的寿县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寿县曾经是历史上淮南国的都城,把淮南的市名跟以前的淮南国拉上了关系!
原帖由 lengi 于 2008-7-6 00:16 发表
从南京会来或从武汉回来
先睡觉睡得好好的
然后车子突然颠簸起来了
就知道进入安徽境内了~
哈哈
可都是在高速公路哦~~~~~~~
所以啊,所有在外面奋斗的安徽兄弟,要是发达了,或者发迹了,不要忘记了家乡还需要 ...

听到一个故事,虽然没去证实,但看到实际情况也许是真的:前两年江苏修南京至徐州的高速公路,因为路过天长,所以江苏要求安徽修境内的路段,安徽觉得既然是江苏的公路,应该江苏掏钱修,最后江苏一气之下,把路过安徽的道路全部架空,居然没留出口。这里不讨论江苏人小气,但是安徽为了这点小利放弃了大好的机会,实在有点因小失大。
所以我觉得,安徽人因该多想想,也许换个想法,情况就不一样了。
]]
现在从迁都至迁省会了。
老指望靠地利过活,请参考一下一些古城,几百年前是古代交通要冲,所以十分繁华热闹,结果现代公路铁路等运输措施不在意这些古城作为交通枢纽的时候,这些古城立马衰落!

香港作为南方的大港,长期的自由贸易区,两任特首却都有很迫切的危机感,那就是这种靠交通便利带来的经济收益,完全有可能因为交通路线的改变而改变!比如两岸直航后,台湾经香港到大陆的物流人流将急剧下降,这对香港之前过于侧重港口物流的经济模式危胁多大?

所以连续两任特首都在鼓吹香港要搞科技产业、创意产业,要办好大学和科研机构。

安徽基本上处于中国腹地,到东部沿海和西部各地都很便利,还想怎么样?搞些有自主品牌的产业出来,那才是百年基业!

瑞士高原山区国家,古代交通极不便利(和我国的云南、四川、西藏以及外国如尼泊尔类似),但是它通过科技与传统手工业的结合,搞成了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的精密仪器仪表工具,不知道多滋润!

安徽芜湖搞成了奇瑞,这就是芜湖的百年基业!

不要都指望去做二道贩子,有点创意吧!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7-6 01:11 发表
老指望靠地利过活,请参考一下一些古城,几百年前是古代交通要冲,所以十分繁华热闹,结果现代公路铁路等运输措施不在意这些古城作为交通枢纽的时候,这些古城立马衰落!

香港作为南方的大港,长期的自由贸易区, ...

说的非常非常的对!!!!!!!
安徽人不团结,我觉得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7-5 17:11 发表
老指望靠地利过活,请参考一下一些古城,几百年前是古代交通要冲,所以十分繁华热闹,结果现代公路铁路等运输措施不在意这些古城作为交通枢纽的时候,这些古城立马衰落!

香港作为南方的大港,长期的自由贸易区, ...

说得好,支持你:handshake
原帖由 XBOX 于 2008-7-5 17:40 发表
安徽人不团结,我觉得

南北各地民风和语言差别太大了
现在只要一提XXX地经济发展问题,一律是"思维问题"

我觉得这就和一谈军事差距就归结到"人的问题"上一样,属于假大空的谈话方式.固然我们不是决策者,说了改变不了什么,但起码也不能说的太泛泛了,那样的话论坛还有什么意义?反正一律回复思维问题和人的问题就可以了
归根到底,现在任何地区任何行业都充斥着浮躁。个个都想“短平快”,这个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年房地产热火朝天的局面。作为一个地方,发展经济目前看来最快速的莫过于发展房地产,而这个又严重依赖于交通、环境等地理因素。江浙沪的发展,表面是商业繁荣,深层是产业布局。上海很明显是向金融中心发展,所以摈弃了传统的工业(上海的工业、纺织业曾经独领风骚);浙江的大量民营资本也从初期的小打小闹中在考虑转型,不少已经积极向产业链上游进军(吉利);江苏在向高科技工业发展(无锡尚德)。固然“无商不富”,但是商业的基础是需要建构在工业产业基础上的。否则,倒买倒卖,做二道贩子,只能一时赚点小钱。中国和四小龙不一样,中国的地位决定中国经济不能依赖给别人打工。美国固然商业发达,但是美国经济的真正核心在于金融和高科技,换句话说,他在指定了整个世界的经济规则,同时拥有独一无二的产品(高技术),纯粹出于卖方市场。这样基础上的商业,才是健康长远的商业模式。而不是靠进口产品,卖到国内赚差价;或者帮人打工,赚工钱。

岂止是安徽一省,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避免拉美化的最重要措施就是必须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靠房地产和加工业是不足以支撑整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比如奇瑞、吉利,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而且需要很长时间,需要非常的耐心。发展自己的知识产权,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对GDP增长做出贡献的,而GDP增长率现在又几乎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现在的环境下,要我说,安徽即使把环境弄得再好,交通再发达,再建几个工业园区,进来的也只是产业链的低端,要说好处,最明显的莫过于房地产的发展了。

我的理解,安徽一省的发展也好,整个中国的发展也好,目前最需要的是平和的心态,眼光要长远,必须长远,为了将来的发展打一个扎实的产业结构基础,即使牺牲暂时的GDP,从长远看,也是值得的。当然,我知道,这样做的副作用就是,一些地区和一些群众很难迅速脱贫致富,这也是一对巨大的矛盾。
既要维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又要布局长远规划;既要眼前暂时利益,也要长远的利益;既要崛起,又不能靠掠夺,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据说安徽江苏浙江这几个省的分界现在的样子,纯粹是出于政治考虑。
原本苏南浙北和皖南一代,风俗相近,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可以成立一个江南省的,唐代好似这里都属于江南东道。只是唐代之后江南经济越来越发达,对于国家经济贡献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是这样,元明清以来的中央越是倾向于把长江三角洲分治,免得一省坐大。
这个有很多例子的,比如当年划省,本来可以沿淮一省,包括淮南淮北徐州。沿江一省,包括安庆芜湖直到松江也就是现在的上海,这样从交通便利,风俗和经济水平都是最合适的,但是偏不横切这一刀,偏要纵向切一刀。还有,清代浙江省和江苏省一个归闽浙,一个归两江。这两个最发达省份绝不会一个总督辖制。

近代经济发展好的多沿海,这是最最优势的条件,比如福建,在从前是无法和安徽比的,但现在也在安徽前面。不过安徽也有机会啊,沿江也是个优势。特别沿江和皖南一代一定要设法融入到长三角中去。长三角别管是上海,江苏还是浙江的城市,这些年以来越来越内聚,说有统一趋势也不为过的。说不定以后又出个江南省,呵呵。
宿州少个淮北算什么?30年前邓小平来到徽州,在徽州地委领导陪同下登了黄山,说“你们要有雄心壮志,要将黄山的牌子打出去,要将徽州建成全国最富的地方”;陶行知在80年前就将徽州比之瑞士,并遗憾家乡虽有瑞士的天时与地利,却“没人尽瑞士之人事”,寄希望未来要有一个“通盘筹划”,建立“万年不拔之基”,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来的新徽州很欢迎大家来登黄山、游练水,凭吊朱晦庵、戴东原。”并以至诚之意敬告,“千万不要辜负新安大好山水。”后来怎么样?安徽省把歙县的黄山公社(也就是黄山风景区)划给当时还属池州地区管的太平县(估计根据跟太平某些人说的一样,就是拿尺子从地图上量汤口到太平近,要都这么简单不用考虑地形,高速公路都做直线岂不更好?),成立个所谓的省直辖“小黄山市”,旅游收入省里和太平分,这样的好事,太平当然求之不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视之为安徽自大清建省以来最科学最功德无量的壮举(估计就跟日本人认为一战后巴黎和会后把中国的山东交给日本是最合理最利于大东亚和平一样)。至于黄山原来的属县歙县自然不服,跟徽州地委三天两头跟省里闹,何况黄山自古从南面徽州这边上,要我们徽州为别人开路扫地,让太平和省里捞钱,傻子也不会干。结果最后因为徽州不配合,省里没办法,又把太平交由徽州代管,徽州为防夜长梦多,又提出要改黄山市(理由简单,别人可以拿了我们的黄山叫黄山市,我们作为黄山的主人更可以叫)歙县更看到了盼头,不断提出收回汤口的要求。安徽省里一看不妙,就使出一招更卑鄙更无耻的办法,在成立地级黄山市的同时把歙县的工业区(岩寺一带)单独划出来,成立个徽州区,让汤口和母县歙县不再相连,这下好了,作为徽州历来府治和首邑的歙县算是被安徽省里一竿子撸到底了,旅游区没了,工业区也没了,歙县的经济算是到位了,占全市人口近一半的歙县人终于尝到了对抗伟大光荣正确的安徽省的下场了。正因为此,我们徽州人对名字有一半出自我们的安徽省算是彻底死了心,也知道这个省是靠不住地.
现在许多人喜欢把领袖的话断章取义,就如太祖回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的信中确实说过"合肥不错,居皖之中",但现在某些人故意把后边一句"从长计议,芜湖较优"给藏去了
偶是淮南的 淮南是从怀远、定远和寿县三个县各划出来一块,后来又辖了凤台县,最近又加了长丰县的七个乡。。。。。。
淮南人对寿县的确比对怀远有感情,不过淮南东部的本地人大多祖籍怀远。

安徽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发展思路上的,完全没必要搞什么都以合肥为中心,最简单例子的就是公路,我从淮南去南京,走国道和省道走要比上高速从合肥绕还近几十公里、还省一百多块钱的过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