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三部曲奏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0:26:39
大连建两栖直升机攻击舰

                                        2004-02-24 11:57:26


  


  众所周知,中国造船业经一轮重组、兼并之后。 已经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两大集团。一北一南,划江而治。

  长江以北是CSIC的地盘儿,旗下的知名企业有大连造船厂、武昌造船厂以及渤海造船厂(葫芦岛)等。 长江以南则是CSSC的势力范围。旗下的知名企业有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广船国际以及黄埔造船厂等大型企业。

  目前,中国在役的22艘驱逐舰中有15艘是在70年代的第二次造舰高潮建造的。大多到了换装的时候,加之中国国势日隆,科技发展。大江南北掀起造舰高潮。

  笔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大连造船厂作为中国造船业的龙头老大,能够按照中、英、挪、美、德、日等船级社和各种国际规范与标准设计、制造、修理各种类型船舶及各种船用、陆用机电设备,产品的技术、质量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无论工艺水平、生产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以及设计能力都堪称中国之最。为何反倒被江南造船厂和渤海造船厂(葫芦岛)抢了风头?为何在出了167之后就再无大手笔了呢?

  现在有答案了:大连造船厂已经开工建造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PD——中国航母三部曲终于奏响了。

  ★★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PD★★

  资料不多:只知道19000吨,大型直通式甲板,岛式上层建筑,坞井可同时容纳三艘大型气垫登陆艇,2003年底开工,尚未下水。

  需要指出的是:“19000吨”这一数据是从大连造船厂传出来的。进过船厂的人都知道:造船人口中的排水量指的是标准排水量,也就是说大连所造的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应在25000吨上下。

  日本计划建造的准航母“直升机驱逐舰”标排13500吨,满载排水量16000吨。

  韩国韩进重工集团正在为韩国海军建造的两艘准航母LP-X“两栖直升机攻击舰”满载排水量18000吨。韩国海军直言:“在有事时,LP-X可改造为轻型航母,并可搭载美国正在研制的F-35。”

  意大利海军“加利波的”号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13850吨。

  泰国海军“差可里?纳吕贝特”号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11544吨。

  韩国准航母LP-X“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装载量是700名海轮陆战队员+10架大型直升机(可同时起降5架大型直升机)。舰尾设有坞井,可同时容纳2艘快速气垫登陆艇10多辆坦克及两栖装甲车辆。
大连的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装载能力绝不会低于韩国LP-X的水平。

  虽然中国近期陆续建造下水了多艘4800吨级的072A大型坦克登陆舰(LST),但是这种“直登”式的LST的两栖作战能力与“均衡装载”的大连19000吨舰LPD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大连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服役,98式(50吨)以及96式(40吨)这样的重型坦克车辆将随之出现在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序列之中。PLA的两栖作战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

  大连19000吨舰LPD的动力应是“柴-柴联合动力”CODAG(Combined Diesel and Gas Turbine)毕竟这是船坞登陆舰的发展趋势。美国最新的“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LPD就是CODAG。不过不知道柴油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听说了吗?054使用的柴油机是从法国进口的。汉和情报评论2003年11月10日专电:法国国防部以及法军事工业界权威的消息来源都对平可夫独家透露S.E.M.T.PIELSTICK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054型护卫舰提供了最新型柴油机。目前仅有两个国家的护卫舰配备了这种柴油机。

  ★★中国航母三部曲★★

  大连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PD的开工,使扑朔迷离的中国航母发展思路渐渐清晰——应为“三部曲”的形式(或曰:三步走。)

  第一步:

  于2003年建造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 ,对航母的建造与使用积累初步的经验,并制定战术。(这一步是不可逾越的) 另外,与单纯的反潜直升机母舰相比,具有“均衡装载能力”的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更适合我国台湾以及南海诸岛的作战需要。

  第二步:

  2010年前后建造四至六万吨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带蒸汽弹射器的那种) ,事实上“2010年”这个时间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半岛拍着脑门儿自己想出来的。 2003年胡锦涛说:“2010年之前,中国不太可能建造航空母舰。”(自己体会吧。)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最新一期披露:“1999年上海造船厂推出自主设计的航舰方案(9935型),排水量约四万八千吨,可搭载包括俄制苏恺30MKK在内等三十至四十架舰载机。正式形成航舰战斗群的时间预计在2010年左右完成。”

  第三步:

  建造八至十万吨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时间不详,但却是国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此说来,停泊在大连的“瓦良格”将不会“起死回生”,只是PLA用来分析研究的。

  ★★中国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使用及作战想定★★
  大家不要总是想着突破第一岛湖链,第二岛湖链的。美日联盟二十年之内是不能动的(摩擦是会有的,但不能搞战略决战。)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实力从整体上全面超越对手之前就贸然进行战略决战是危险的。国力使然,别叫劲。不过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个“期限”绝对不会是〈大话西游〉中周星驰所“希望”的“一万年”。

  中国海军现实的作战目标应集中于中国至中东产油国的海上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注意:是“中国南海”而不是“南中国海”,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台湾海峡——中国大陆

  这条航线上集中了近期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领海)完整的三大热点:台湾、南沙群岛与印度。

  台湾和南沙群岛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是专家。大连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生逢其时。PLA引以为豪,傲视天下的陆军将不再望洋兴叹。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罗马的“乌鸦战舰”是怎样帮助罗马打败强大的迦泰基的吧。

  虽然,近年来台独势力沉渣泛起,东盟国家又有意建立所谓“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区”(Zone of Peace , Freedom and Neutrality——ZPFN)使南沙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均属螳臂当车。

  其实台湾的陈水扁既不傻也不疯,他看得很清楚:在PLA羽翼未丰之时,拉美国下水,台独尚有一搏。如果让大陆照现在的势头平平安安发展20年,到时候美国就是发清国之兵武装干预,也阻挡不了统一的大势了。不过陈水扁忘了——小布什也不傻。(虽然也不聪明)

  至于印度,半岛想引用一段日本军事专家的文章(独立于中印以外的第三方的观点应该更客观一些)

  河内山中俊发表于〈海上力量〉杂志文章:“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军备,以提高其国家地位并将整个印度洋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对于印度这样贫穷的国家来说是没有出路的。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海军舰艇都加强了在印度洋的活动,以此打破印度海军谋求地区优势的努力,而且美国的利益所在也使印度海军的这种图谋难以奏效。中国与印度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无论印度怎末掩饰,1962年边界战争中的惨败都使其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心生畏惧。中国强大的武装力量完全可以通过陆路进入印度,这也是其无法与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抗衡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大量军备投资并没有让印度获得多少明显的战略利益,但其依然乐此不疲的发展军备。在抑制印度谋求地区霸权的问题上,日本、中国、美国和欧洲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与合作基础,因此无论印度海军如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日本人这话可真够伤阿三自尊心的——够狠!)
中国航母三部曲奏响--大连建两栖直升机攻击舰(4)
2004-02-24 11:57:26


  

  下面这个〈中国航母发展大事年表〉都是报纸杂志以及网路上已公开的信息,绝对没有“泄密”的问题。半岛摘录并整理如下。都是些客观事实,没有主观的判断和分析。供感兴趣的兄弟们品评。也许对了解中国航母的发展思路会有几分用处。

  ★★中国航母发展大事年表(1958——2000)★★

  1958年6月21日

  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提出了核潜艇、航天、★航母等设想。毛泽东的初步设想被详细研究。但是现在还没有相关资料证明中国实质启动过航母计划。

  已故总理周恩来曾说,这一生看不到中国自制航空母舰,他一辈子感到“不甘心”。

  1979年8月2日

  邓小平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海军。”

  1979年

  中国的军事人员参观了CV61突击者号,这是PLA的人员第一次登上航母。在同年,海军在南海遭遇“明斯克”号航母。

  70年代末

  中国与英国进行了接触,谋求获取"鹞"式。当时的报道估计购买70-80架,于80年代中期交付,结果就是常见的"种种原因"而流产。首先是价格问题,不过这可以谈,英国同意出口"鹞",但是不同意合作生产。在80年,计划破产,中国停止进行引进"鹞"式飞机的谈判。

  1981年购买英国42级导弹驱逐舰计划流产 ,然后海军准备引进42级技术改造051,计划是6-9艘,最终谈判未果。

  1983年

  香港媒体率先爆出中国航母想象图。想象图上的垂直起降型(CVHG)2万吨级航母被估计在85年服役。190X40X8m,30kn,20-25架垂直起降飞机与直升机,机库170X25m,甲板180X30m。

  这是当时最可信的直接资料了。图上是前后各一个升降机,8个直升机起降区,小斜角起飞甲板。右侧的舰桥中间一体化烟囱,后部一个格桅,舰桥前后各一个8联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烟囱前面的最高处一个远程雷达。此图是根据中国航母遥控试验模型(太湖边的无锡702所试验水池里被发现)为基础,综合当时的消息给出的。

  舰载机是海鹞与大山猫,重型直升机超黄蜂,防空导弹是海标枪。这些在现在都是有案可查的。海军对海狼很有兴趣,但是英国不卖,海标枪也很有兴趣,当时苦于没钱买。大山猫是另外的情况,79年计划购买直升机,70架BEEL212/412,价格都谈妥了,大山猫先询价,英国不愿意卖,卡价钱,突然杀进法国,居然同意转让技术,上了直九。不过海军还是想要大山猫的
 1982年

  澳大利亚购买英国的尊严级航母“墨尔本”号退役,85年卖到韩国,又转售给中国,在广州被拆卸,海军第一次可以详细了解航母的结构了。国外认为中国此时启动了航母的预先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

  1986年

  邓小平启动863计划的。

  80年代末

  完成1024工程——青岛东南40公里处的海军基地,可以停泊重型航母。

  1988年

  中越南沙海战发生前,当时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看完敌情资料后也慨然说出,“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

  ★1989年

  中国海军公开宣布了,在2000年以后的海上力量建设上以航母为重点。1992年,外电报道中国准备购买航母。

  1987年

  海军的飞行舰长班出现,从现役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中挑选出9人转为海军舰长专业学习。其中有马业隆、王仲才、王大忠,柏耀平等,年龄在24-30岁之间。历时3年半的学习。在93年的报道中称:“他们一定还会驾驶着固定翼舰载机重返蓝天的。”

  1989年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首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研制航母的议案,算是海军向中央渴望拥有航母的一次书面表态。

  80年代末

  708所以中远公司的“花园口”号滚装船为对象研制,完成将其改装为直升机母舰的设计,可以直升机训练,没有实际改装。

  这就是89年左右国外报道中的中国改装“花园口”号等两船为直升机母舰的消息来源。

  90年以后

  引进了俄国的技术人员与设备,在北方的一个海航机场建立陆上“滑跳板”起飞训练和一座模拟飞行甲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说明模拟飞行甲板已经启用,并采用了国产光学着陆系统。

  1992年10月31日

  中国外交部说,购买乌克兰航母毫无根据,讨论也不存在。

  1993年
  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中将赴俄考察了俄国的母舰制造技术与舰载机海上飞行技术,俄海军证实中国希望得到明斯克级设计图。94年海军司令弗.格罗莫夫上将与95年国防部长戈拉乔夫大将访华时,均表示愿意出售俄母舰相关技术给中国。

  1995年

  人大否决了一项3万吨级中型航母的计划。

  1995年

  西班牙巴赞造船公司向中国提供两种轻航母设计方案,SAC200的长221。8米,排水量23000吨,搭载轻型战机为主;SAC220长240米,排水量25000吨,26节,可搭载重型战机。两型航空母舰均配备两个长75米的弹射器,三条拦截索与一个紧急拦截网,两座升降机和一座弹药运输升降机,机库可容纳二十一架飞机。巴赞造船公司并提出,如采用军用与商业混合规格标准建造,造价能压低到3到4亿美元之间,并在五年内交船。西班牙同时愿意提供设计图纸,谈判开始以后不了了之,中国支付了300万美元的咨询费用。这可以认为是一次商业咨询。


  1997年

  由于96年台海危机。人大讨论了32000吨中型航母的计划,出于政治考虑而停止,但是确定了舰载机为苏-33、苏-34N与米格-29中间产生。

  1998年

  购入韩国的“明斯克”号航母,改建成公园。

  2000年

  “基辅”号到达中国,改建成公园。

  1998年

  “瓦良格”被澳门购买,称将改建为游乐场。但至今仍停泊在大连造船厂。大连建两栖直升机攻击舰

                                        2004-02-24 11:57:26


  


  众所周知,中国造船业经一轮重组、兼并之后。 已经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与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两大集团。一北一南,划江而治。

  长江以北是CSIC的地盘儿,旗下的知名企业有大连造船厂、武昌造船厂以及渤海造船厂(葫芦岛)等。 长江以南则是CSSC的势力范围。旗下的知名企业有江南造船厂、沪东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广船国际以及黄埔造船厂等大型企业。

  目前,中国在役的22艘驱逐舰中有15艘是在70年代的第二次造舰高潮建造的。大多到了换装的时候,加之中国国势日隆,科技发展。大江南北掀起造舰高潮。

  笔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大连造船厂作为中国造船业的龙头老大,能够按照中、英、挪、美、德、日等船级社和各种国际规范与标准设计、制造、修理各种类型船舶及各种船用、陆用机电设备,产品的技术、质量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无论工艺水平、生产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以及设计能力都堪称中国之最。为何反倒被江南造船厂和渤海造船厂(葫芦岛)抢了风头?为何在出了167之后就再无大手笔了呢?

  现在有答案了:大连造船厂已经开工建造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PD——中国航母三部曲终于奏响了。

  ★★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PD★★

  资料不多:只知道19000吨,大型直通式甲板,岛式上层建筑,坞井可同时容纳三艘大型气垫登陆艇,2003年底开工,尚未下水。

  需要指出的是:“19000吨”这一数据是从大连造船厂传出来的。进过船厂的人都知道:造船人口中的排水量指的是标准排水量,也就是说大连所造的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应在25000吨上下。

  日本计划建造的准航母“直升机驱逐舰”标排13500吨,满载排水量16000吨。

  韩国韩进重工集团正在为韩国海军建造的两艘准航母LP-X“两栖直升机攻击舰”满载排水量18000吨。韩国海军直言:“在有事时,LP-X可改造为轻型航母,并可搭载美国正在研制的F-35。”

  意大利海军“加利波的”号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13850吨。

  泰国海军“差可里?纳吕贝特”号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11544吨。

  韩国准航母LP-X“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装载量是700名海轮陆战队员+10架大型直升机(可同时起降5架大型直升机)。舰尾设有坞井,可同时容纳2艘快速气垫登陆艇10多辆坦克及两栖装甲车辆。
大连的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装载能力绝不会低于韩国LP-X的水平。

  虽然中国近期陆续建造下水了多艘4800吨级的072A大型坦克登陆舰(LST),但是这种“直登”式的LST的两栖作战能力与“均衡装载”的大连19000吨舰LPD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大连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服役,98式(50吨)以及96式(40吨)这样的重型坦克车辆将随之出现在中国海军陆战队的战斗序列之中。PLA的两栖作战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

  大连19000吨舰LPD的动力应是“柴-柴联合动力”CODAG(Combined Diesel and Gas Turbine)毕竟这是船坞登陆舰的发展趋势。美国最新的“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LPD就是CODAG。不过不知道柴油机是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听说了吗?054使用的柴油机是从法国进口的。汉和情报评论2003年11月10日专电:法国国防部以及法军事工业界权威的消息来源都对平可夫独家透露S.E.M.T.PIELSTICK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054型护卫舰提供了最新型柴油机。目前仅有两个国家的护卫舰配备了这种柴油机。

  ★★中国航母三部曲★★

  大连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LPD的开工,使扑朔迷离的中国航母发展思路渐渐清晰——应为“三部曲”的形式(或曰:三步走。)

  第一步:

  于2003年建造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 ,对航母的建造与使用积累初步的经验,并制定战术。(这一步是不可逾越的) 另外,与单纯的反潜直升机母舰相比,具有“均衡装载能力”的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更适合我国台湾以及南海诸岛的作战需要。

  第二步:

  2010年前后建造四至六万吨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带蒸汽弹射器的那种) ,事实上“2010年”这个时间并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半岛拍着脑门儿自己想出来的。 2003年胡锦涛说:“2010年之前,中国不太可能建造航空母舰。”(自己体会吧。)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最新一期披露:“1999年上海造船厂推出自主设计的航舰方案(9935型),排水量约四万八千吨,可搭载包括俄制苏恺30MKK在内等三十至四十架舰载机。正式形成航舰战斗群的时间预计在2010年左右完成。”

  第三步:

  建造八至十万吨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时间不详,但却是国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此说来,停泊在大连的“瓦良格”将不会“起死回生”,只是PLA用来分析研究的。

  ★★中国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的使用及作战想定★★
  大家不要总是想着突破第一岛湖链,第二岛湖链的。美日联盟二十年之内是不能动的(摩擦是会有的,但不能搞战略决战。)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实力从整体上全面超越对手之前就贸然进行战略决战是危险的。国力使然,别叫劲。不过以目前中国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个“期限”绝对不会是〈大话西游〉中周星驰所“希望”的“一万年”。

  中国海军现实的作战目标应集中于中国至中东产油国的海上航线。

  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注意:是“中国南海”而不是“南中国海”,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台湾海峡——中国大陆

  这条航线上集中了近期威胁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领海)完整的三大热点:台湾、南沙群岛与印度。

  台湾和南沙群岛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是专家。大连19000吨船坞两栖直升机攻击舰生逢其时。PLA引以为豪,傲视天下的陆军将不再望洋兴叹。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罗马的“乌鸦战舰”是怎样帮助罗马打败强大的迦泰基的吧。

  虽然,近年来台独势力沉渣泛起,东盟国家又有意建立所谓“和平、自由和中立地区”(Zone of Peace , Freedom and Neutrality——ZPFN)使南沙问题进一步国际化,复杂化。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均属螳臂当车。

  其实台湾的陈水扁既不傻也不疯,他看得很清楚:在PLA羽翼未丰之时,拉美国下水,台独尚有一搏。如果让大陆照现在的势头平平安安发展20年,到时候美国就是发清国之兵武装干预,也阻挡不了统一的大势了。不过陈水扁忘了——小布什也不傻。(虽然也不聪明)

  至于印度,半岛想引用一段日本军事专家的文章(独立于中印以外的第三方的观点应该更客观一些)

  河内山中俊发表于〈海上力量〉杂志文章:“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军备,以提高其国家地位并将整个印度洋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对于印度这样贫穷的国家来说是没有出路的。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海军舰艇都加强了在印度洋的活动,以此打破印度海军谋求地区优势的努力,而且美国的利益所在也使印度海军的这种图谋难以奏效。中国与印度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无论印度怎末掩饰,1962年边界战争中的惨败都使其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心生畏惧。中国强大的武装力量完全可以通过陆路进入印度,这也是其无法与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抗衡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大量军备投资并没有让印度获得多少明显的战略利益,但其依然乐此不疲的发展军备。在抑制印度谋求地区霸权的问题上,日本、中国、美国和欧洲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与合作基础,因此无论印度海军如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日本人这话可真够伤阿三自尊心的——够狠!)
中国航母三部曲奏响--大连建两栖直升机攻击舰(4)
2004-02-24 11:57:26


  

  下面这个〈中国航母发展大事年表〉都是报纸杂志以及网路上已公开的信息,绝对没有“泄密”的问题。半岛摘录并整理如下。都是些客观事实,没有主观的判断和分析。供感兴趣的兄弟们品评。也许对了解中国航母的发展思路会有几分用处。

  ★★中国航母发展大事年表(1958——2000)★★

  1958年6月21日

  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继续加强陆、空军建设以外,必须大搞造船业,大量造船,建设“海上铁路”,以便在今后若干年内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

  毛泽东提出了核潜艇、航天、★航母等设想。毛泽东的初步设想被详细研究。但是现在还没有相关资料证明中国实质启动过航母计划。

  已故总理周恩来曾说,这一生看不到中国自制航空母舰,他一辈子感到“不甘心”。

  1979年8月2日

  邓小平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化战斗能力的海军。”

  1979年

  中国的军事人员参观了CV61突击者号,这是PLA的人员第一次登上航母。在同年,海军在南海遭遇“明斯克”号航母。

  70年代末

  中国与英国进行了接触,谋求获取"鹞"式。当时的报道估计购买70-80架,于80年代中期交付,结果就是常见的"种种原因"而流产。首先是价格问题,不过这可以谈,英国同意出口"鹞",但是不同意合作生产。在80年,计划破产,中国停止进行引进"鹞"式飞机的谈判。

  1981年购买英国42级导弹驱逐舰计划流产 ,然后海军准备引进42级技术改造051,计划是6-9艘,最终谈判未果。

  1983年

  香港媒体率先爆出中国航母想象图。想象图上的垂直起降型(CVHG)2万吨级航母被估计在85年服役。190X40X8m,30kn,20-25架垂直起降飞机与直升机,机库170X25m,甲板180X30m。

  这是当时最可信的直接资料了。图上是前后各一个升降机,8个直升机起降区,小斜角起飞甲板。右侧的舰桥中间一体化烟囱,后部一个格桅,舰桥前后各一个8联防空导弹发射装置。烟囱前面的最高处一个远程雷达。此图是根据中国航母遥控试验模型(太湖边的无锡702所试验水池里被发现)为基础,综合当时的消息给出的。

  舰载机是海鹞与大山猫,重型直升机超黄蜂,防空导弹是海标枪。这些在现在都是有案可查的。海军对海狼很有兴趣,但是英国不卖,海标枪也很有兴趣,当时苦于没钱买。大山猫是另外的情况,79年计划购买直升机,70架BEEL212/412,价格都谈妥了,大山猫先询价,英国不愿意卖,卡价钱,突然杀进法国,居然同意转让技术,上了直九。不过海军还是想要大山猫的
 1982年

  澳大利亚购买英国的尊严级航母“墨尔本”号退役,85年卖到韩国,又转售给中国,在广州被拆卸,海军第一次可以详细了解航母的结构了。国外认为中国此时启动了航母的预先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

  1986年

  邓小平启动863计划的。

  80年代末

  完成1024工程——青岛东南40公里处的海军基地,可以停泊重型航母。

  1988年

  中越南沙海战发生前,当时海军司令员刘华清看完敌情资料后也慨然说出,“不搞航母,我死不瞑目”。

  ★1989年

  中国海军公开宣布了,在2000年以后的海上力量建设上以航母为重点。1992年,外电报道中国准备购买航母。

  1987年

  海军的飞行舰长班出现,从现役海军航空兵飞行员中挑选出9人转为海军舰长专业学习。其中有马业隆、王仲才、王大忠,柏耀平等,年龄在24-30岁之间。历时3年半的学习。在93年的报道中称:“他们一定还会驾驶着固定翼舰载机重返蓝天的。”

  1989年

  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首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研制航母的议案,算是海军向中央渴望拥有航母的一次书面表态。

  80年代末

  708所以中远公司的“花园口”号滚装船为对象研制,完成将其改装为直升机母舰的设计,可以直升机训练,没有实际改装。

  这就是89年左右国外报道中的中国改装“花园口”号等两船为直升机母舰的消息来源。

  90年以后

  引进了俄国的技术人员与设备,在北方的一个海航机场建立陆上“滑跳板”起飞训练和一座模拟飞行甲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说明模拟飞行甲板已经启用,并采用了国产光学着陆系统。

  1992年10月31日

  中国外交部说,购买乌克兰航母毫无根据,讨论也不存在。

  1993年
  海军司令员张连忠中将赴俄考察了俄国的母舰制造技术与舰载机海上飞行技术,俄海军证实中国希望得到明斯克级设计图。94年海军司令弗.格罗莫夫上将与95年国防部长戈拉乔夫大将访华时,均表示愿意出售俄母舰相关技术给中国。

  1995年

  人大否决了一项3万吨级中型航母的计划。

  1995年

  西班牙巴赞造船公司向中国提供两种轻航母设计方案,SAC200的长221。8米,排水量23000吨,搭载轻型战机为主;SAC220长240米,排水量25000吨,26节,可搭载重型战机。两型航空母舰均配备两个长75米的弹射器,三条拦截索与一个紧急拦截网,两座升降机和一座弹药运输升降机,机库可容纳二十一架飞机。巴赞造船公司并提出,如采用军用与商业混合规格标准建造,造价能压低到3到4亿美元之间,并在五年内交船。西班牙同时愿意提供设计图纸,谈判开始以后不了了之,中国支付了300万美元的咨询费用。这可以认为是一次商业咨询。


  1997年

  由于96年台海危机。人大讨论了32000吨中型航母的计划,出于政治考虑而停止,但是确定了舰载机为苏-33、苏-34N与米格-29中间产生。

  1998年

  购入韩国的“明斯克”号航母,改建成公园。

  2000年

  “基辅”号到达中国,改建成公园。

  1998年

  “瓦良格”被澳门购买,称将改建为游乐场。但至今仍停泊在大连造船厂。
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辉煌之梦

                            -晨枫、强卫华-

    世纪之交临近了。在这历史转折时期,追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荣辱兴衰,展望中国21世纪的战略环境和目标,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21世纪将是蓝色的世纪,中国的崛起必须采取面向海洋的战略,而海洋战略的实现则呼唤着中国发展建设蓝水海军和制海制空的中坚力量-中国航母战斗群。

    第一章、面临海洋世纪:中国的战略环境和目标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康乾盛世,沉湎于在亚洲大陆将大清疆域拓展到多达二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伟业,然而在海洋方面却无所作为,实行闭门锁国的“禁海令”。在地球另一侧的欧洲则沉浸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倍增的喜悦之中,那些背靠欧洲大陆、濒临大西洋的民族,特别是那个地处大洋中的大不列颠帝国,早已把扩展的方向移向蓝色的海洋,凭籍着在蓝水大洋上巡弋的船坚炮利的舰队,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的梦想。在分别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欧亚大陆两端,不同的战略发展方向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西方“蛮夷”民族强盛起来,东方曾以四大发明奉献于人类的民族却衰落下去。

    在上个世纪之交时期,是中国蒙受屈辱、历尽劫难的悲惨岁月。新老帝国主义列强接二连三的侵华战争割裂了中国的国土,损耗了中国的元气,后起的日本则在甲午战争中全歼了北洋水师和中国陆军主力,粉碎了中国复兴的希望。那个曾用海军纹银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的慈禧太后,在甲午战败后也不得不叹息:中国的衰弱受欺,在于无强大水师。新的世纪的来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光明和希望,随之而来的是八国联军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华民族更深重的灾难。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狂潮之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在本世纪历尽沧桑,终于再度开始崛起,尽管尚未达到辉煌,但却象美好的晨曦一样,驱散着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坎上的阴霾,温暖着中华儿女期待中国崛起的赤诚之心。然而,在中国处于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切不可陶醉其中而飘然,对新世纪所面临的不利战略环境和挑战掉以轻心,而应善谋对策,迎接挑战。

    在新世纪来临之前,在战略态势方面,中国已经完成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战略调整:稳定陆界。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在几乎全部陆地边界实现了空前的稳定,与过去曾经交战或大军对峙的邻国,如俄国、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印度以及越南、蒙古等均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消除了边境地区军事对峙,数万公里的陆地边界成为和平交往的纽带。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背靠欧亚大陆、濒临太平洋的国家来说,这一战略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经济等意义。因为,它基本上消除了中国面临陆上强国与海上强国两面夹击的战略困境的可能性;解除了陆地方向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军事压力;为中国沿边内陆的经济发展和开展经贸往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除这些之外,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它使中国有可能腾出主要战略注意力和资源,实施面向海洋的海洋战略。实施海洋战略,不仅是世界强国发展的成功战略,也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选择,而且是中国所处战略环境的需要,更是中国国脉所系和崛起之必然。

    在战略范畴内,既有总体性的大战略(GrandStrategy),又有各类别的战略。在此,仅就中国在海洋方向的战略环境和新世纪的海洋战略目标做一些探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其战略注意力和资源不得不主要集中于朝鲜战争,失去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为新中国完整的海防奠基的历史性机会。从此,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封锁,美海军协防台湾海峡,控制着制海权,中国的海防仅限于近岸沿海区域。60年代越战期间,中国周边沿海主要由美国舰队控制,以便提供越战海空战斗支援和保障海上运输航道。因此,可以说,从建国起到70年代初这一时期内,且不论中国的内部条件,仅海洋方向的外部条件就极为险恶,中国海军在此阶段期间难以有大的作为和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这长达四分之一世纪中长期困在近海所形成海洋意识淡薄的后遗症则是令人遗憾的。

    70年代中期是中国海洋战略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在南中国海、北部湾,美军从越南撤退出现了该海区制海权的“真空”;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美军逐渐退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海上冲突也已停息。在这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可喜的是,在已故著名战将、当时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指挥下,南海舰队和海南军区官兵,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会,在1974年1月护航护渔的巡航中,以精悍的海军小编队和陆军小分队,击退南越海军编队,并成功地实施海陆协同登陆战斗,一举收复西沙群岛,为伸张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海权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历史性功绩。可悲的是,处于“文革”内乱中的中国,在“批林批孔”、“唯此为大”的迷茫中,半途而废,未能乘胜收复当时处于海权“真空”状态的南沙群岛。而随着美军撤离越南海域,越南翻脸不认人,诡称由于需要中国援助抗美战争,所以做为权宜之计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美国人撤走了,其对中国主权的承认就抛进了南中国海,于是,开始抢占“真空”状态中的南沙群岛。其他周边国家也不甘落后,纷纷加入了抢占南沙群岛、建立实际控制的行列中。就在这段不长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南沙群岛被迅速瓜分、占领,形成了多国占领、主权要求交叉的错综复杂局面,严重损害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周边海域的主权,留下了无穷的后患。稍微令人感到宽慰的是,中国在1988年3月的一次军事与外交密切配合的典范性行动中,成功地收复永暑、华阳、东门、南薰、渚碧、赤瓜礁共6个南沙岛礁,建立了伸张中国主权和海权的南沙前进阵地。从此,中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们以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和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守卫着中国在南沙群岛的神圣海洋国土。然而,形势不容乐观,南中国海蕴藏的资源令早已侵占南沙的外国垂涎三尺,不仅加紧掠夺南海资源,而且变本加利,以驱赶、枪杀等强硬手段对付这片海域的本来主人--中国渔民。迄今为止,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善良、忍让主张并没有得到善意的回应,或仅仅停留在外交官的嘴皮子上而已。而那些侵蚀中国海权的国家却我行我素,贪婪地加紧掠夺中国的南海资源。

    在中国的东海、黄海海域,中国的大陆架和大面积海域面临外国的主权要求和控制。二次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陆架公告]中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从此,开始了“蓝色圈地”的冲击波。许多国家宣布自已的大陆架。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明确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于是沿海国家纷纷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地球上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专属经济区。人类由陆地上的寸土必争转向海洋上的寸海必争,海洋国土不再仅仅是12海里领海和岛屿。于是,黄海和东海北部,一些邻国不同意国际法所强调的自然延伸原则,要求按中间线划界,从而使中国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临争议;在东海,日本是与中国相向的不共架国,但日本以其非法控制的钓鱼岛为基准线,硬说与中国共架,要求与中国平分东海大陆架,企图占领中国2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时至今日,在归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有150万平方公里被外国提出主权要求而处于争议之中,其中相当部分已经被外国实际控制或蚕食分割,这些海洋国土的面积相当于上个世纪沙俄从中国割去的陆地疆域的总和。

    大陆与台湾在台湾海峡的对峙和反台独的斗争是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国家走向统一还是分裂的重大挑战。何去何从,对中国海洋战略态势至关重要。分裂与战争的前景,尽管是国人所不愿见到的,但却不可排除其可能性。如若出现国家分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不幸,而且会出现极为不利的海洋战略环境,就连中国沿海区域都会被台湾海峡所阻断。反之,不论和平或战争达成统一,都将会在海洋方向出现前所未有的有利海洋战略态势。台湾海峡将不再是两岸对峙前线,而将会成为中国人的海上“运河”;中国将冲出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束缚,直面太平洋。这对于巩固中国海防,伸张中国海权,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任,其意义将是极其深远的。

    综上所述,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战略环境是严峻的。如果听任海洋方向的不利局势继续下去,如果继续被困在近海,中国的崛起从何谈起?中国的海权如何得到伸张?中国的海洋权益如何保障?一个只有“黄水”海军的国家,又怎能赢得别国对其海权的尊重,又有何资格侈谈成为世界强国或实施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呢?

    就海洋战略而言,长期以来直至现在,中国一直实行“近海防御”的海上战略。

    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战略在建国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中国的海军力量的水平和海洋战略环境是基本上适应的,并在一段时期内曾对海军装备发展起到过发展牵动作用。此外,建国后中国的战略注意力和国防资源长期放在陆地方向的重大安全威胁上,如50年代的朝鲜战争,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战争,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中苏边境军事对峙,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等等。这种情况在客观上限制了海洋方面的发展,即使有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实行“近海防御”战略是合乎情理的。再者,中国的军事舰船及其相关工业水平不高,国力不强,只能制造近海小型海军舰船,且不具备向国外购置大舰的客观条件和财力。从这个角度看,“近海防御”战略与海军装备的水平也是相适应的。

    自80年代以来,有关海上战略的情况和条件开始发生变化:

    -在中国陆界空前稳定的同时,但海洋国土受侵和争议情况日益严重,中国海洋权益和资源受到外国侵占。有关周边海洋国家对争夺海洋控制权的认识早,行动快,已抢先控制了争议海岛和海区。与此相配合,这些国家的海军空军装备现代化迅速,其海空力量至少在争议海区已对中国海军履行保护中国海洋权益的任务构成威胁;

    -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成为中国战略核力量“三位一体”的重要支柱之一。战略导弹核潜艇在外于戒备状态时,显然不易停滞在近海,而应向大洋深处机动待命,而且必要时需要攻击核潜艇护航到蓝水海域。这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近海防御”的概念和海域;

    -中国海军为配合洲际导弹试射等远洋任务,已经不时组成编队远航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面舰船编队已经初步进入蓝水海域;

    -中国军事舰船工业已有长足进步,民用船舶工业更是先行一步。中国的大连造船厂已建成长365米、宽80米、高12.17米,可建造30万吨级船舶的超大型船坞。中国已经能够制造超大型民用船舶,军用舰船工业也已有了建造中型战舰的成功经验,基本具备向建造大型军舰发展的潜力;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以来,国际上海洋国土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建立使海洋国土范围超出了近海海域范围;

    -台独势力羽翼渐丰,海洋方向出现国家统一或分裂的严峻局面。制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近海防御”已力所不逮,而需要进攻性两栖作战能力和中远程制海制空能力。

    -美国航母战斗群摆出武装干涉台湾海峡的架式,在台湾附近海域向中国炫耀武力。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海洋战略环境在客观上显露出“近海防御”战略已经不能有效地保卫中国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海军新的使命和作战需要;已经失去了对海军装备发展的战略牵动作用;已经落后于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变化。鉴此,值此世纪之交之际,中国亟需进行海洋战略审议,发展制定适应中国海洋战略环境、有利于发展建设21世纪中国海军的新战略。

    中国的海上战略自然要由中国自己制定。这里,做为一种探讨和提示,列举一下应考虑的海洋战略目标:

(1)、重视海洋,面向海洋,经略海洋,建立起对中国300万平方海里海洋国土的有效控制和管辖;

(2)、强化海权意识,维护中国海域的主权和海权,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让”的决心和意志对待岛屿与海域争议,在力争和平解决的同时,不排除以军事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收复失地,绝不允许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悲剧在中国的海洋国土上重演;

(3)、捍卫国家统一,保持对台独的军事威慑,确保对台独分裂国家的行为给予毁灭性打击、夺取台湾海峡制空制海权和发起登陆的两栖作战的能力;

(4)、推进海洋防御控制线至中国专属经济区外沿,并逐步加大西太平洋方向海洋防御纵深,建立蓝水海洋防御能力,在西太平洋的和平与安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西太平洋海上强国。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展建设强大的蓝水海军和海上空中力量。鉴此,发展建设强大的蓝水海军和海上空中力量是实施海洋战略的需要,是21世纪的召唤,是兴海权、固海防的根本,是中国强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崛起之不可或缺的保障。
第二章、航母战斗群--实现海洋战略的中坚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军是中国几代人的宿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就开始从无到有地建立海军,并毅然将苏联贷款的一半拨给海军。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新中国海军已经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然而,对照建立强大海军的宿愿,想想中华民族对建立海洋国家尊严的期待,看看现代军事科技与海军装备的发展,应该说,相比之下,中国海军落后了,要不辜负建设强大海军的期待,就必须奋起直追。

    海洋及海上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海上空中力量以及海上制空权对于制海权的重要性也已经为主要海军国家所认同。舰载机的空中打击力量犹如舰艇作战能力的延伸。没有海上空中打击力量,没有海军航空兵提供作战海区空中预警和远程反潜搜索,要在脱离岸基力量支援的情况下遂行现代化海战任务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是一个幸运地拥有辽阔海洋的国家,但是,中国的海军航空兵目前仅拥有岸基飞机和少量舰载直升机。岸基飞机受作战半径、指挥控制等诸因素限制,在中国海洋防御外沿海区,如南沙海区、钓鱼台海区等海区执行任务常常是鞭长莫及或是仅能象征性地作短暂停留,很难或不能为舰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更难以夺取制空权。舰载直升机武备薄弱,速度慢、航程短,仅适应于执行有限的反潜、运输和救护等任务,其作战能力远不及固定翼飞机,无法遂行制空任务。

    鉴此,发展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是中国海洋防御以及海军发展的实际需要。

    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将会在提升中国海军制空制海战斗力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到中国海军能否有效地为中国沿海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保驾护航,能否有效地捍卫中国的海洋权益,能否在国家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说到底,能否在未来海战中取得胜利,稳固地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了取得未来反侵略海战中的胜利,中国海军迫切需要建设自已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当代航空母舰集高新科技装备于一身,聚数千海空官兵于一舰,构成了强大的海空作战力量。航空母舰首先是海上浮动机场,即舰载机的作战平台,各类性能先进的舰载机可遂行对空、对舰、反潜攻击,也可对沿海陆地实施空中打击;此外,航母还是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对陆地目标实施打击的作战平台,并且拥有各类反舰、防空武器系统。航空母舰与其担任护卫任务的各类舰只组成的战斗群,以其强大的制海制空全方位作战能力成为海上力量的中坚,稳居“海上霸主”的宝座。然而,这一地位的取得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同海军战略和装备发展的挑战。

    自1910年美国人伊利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试验始,飞机上舰已有八十余年历史。但那时的航母受限于舰载机性能低下,还只能做为辅助舰只,海战的主力战舰仍是战列舰。因此,尽管美国航空先驱米歇尔在演习中仅几分钟就将一缴获的德国重巡洋舰炸沉海底之后,飞机在海战中的作用仍未被充分认识。到二战时期,飞机性能的提高改进、机载武器威力增大使得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地位上升,其做为海战主力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英国皇家海军在塔兰托港的胜利使海军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上空中力量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发展使用航空母舰。
    日本“联合舰队”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对珍珠港发动的偷袭,就是大规模使用航母舰载机取得重大战果的突出例子,山本五十六因美国航母不在珍珠港而未能歼灭之而仰天长叹。然而,彻底转变“大舰巨炮”的旧观念并非朝夕之功。英国皇家海军围歼“俾斯麦”号之战即是一例。当“光荣”号和“皇家方舟”号上相继起飞的“旗鱼”式飞机用鱼雷击伤了“俾斯麦”号后,皇家海军并未继续轰炸,而是等待主力舰队的“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赶上,将其击沉。日本也建造了空前绝后的拥有460毫米大炮排水量高达七万二千吨的“大和”号及“武藏”号巨无霸战列舰,在美国海军飞机和潜艇夹攻下,一无建树,葬身海底。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太平洋战场。尽管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大都在珍珠港遭到厄运,但幸免于难的美国航空母舰却在随后的海战中成为海战中坚。珊瑚海海战可算是航母之间的前哨战。大规模的航母编队进行海上决战是美日中途岛海战,美国以损失一艘航母的代价取得了击沉四艘日本航空母舰的重大胜利。从此,日本帝国海军一蹶不振。而美国航母在太平洋、在莱特湾、冲绳等地,更是大显神威。此时,航母的作战使命已经扩充到反潜,攻击陆上目标和支援两栖作战等。

    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考验,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海上空中力量已经稳居海战中坚地位,“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已成为广泛认同的结论。战后,随时着舰载机技术、导弹技术、核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飞跃发展,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今天的航母已远非二战时的航母所能比拟。美国海军发展战略始终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由中型航母向攻击力更强的大型航母发展,由具有无限续航力的核动力航母逐步取代常规动力航母。时至今日,美国拥有12个大型航母,其新建造的核动力航母已达十万吨以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海上“超级大国”,并稳居海上霸主宝座。美国海军从朝鲜到越南到海湾,基本上都是把航母用作流动机场,为美军参战提供了强大的海空战斗支援;在与前苏联的海上争霸中,独领风骚,为美国赢得了海上霸主地位。如前所述,航母的主要攻防武器是各类舰载机。简单来讲,有什么样的飞机,就能遂行什么样的任务。从初始辅佐战列舰的任务至今,航母的作战使命,编成及战术运用已主要在美国海军手中得到大幅度发展。

    现代航母的作战使命主要包含:

1)争夺战区制空权,为舰队和上陆的海军陆战队提供可靠的空中保障。航母是取得海上制空权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手段。这是航母的传统使命,也是现代航母的首要使命。尽管如此,除英阿马岛战争外,战后现代航母尚未被真正用于舰队防空实战。美国海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护航作战可勉强算入此类。

2)争夺战区制海权,消灭敌海上有生力量,保护己方海运及兵力投送。与争夺制空权相似,夺取制海权也是航母的主要使命。与一般水面舰艇相比,航母的舰载机攻击力强大,作战范围较广,行动方式也较灵活。但是,自战后以来,鉴于没有爆发大海战,航母在当代大海战中争夺制海权的作用尚有待实战检验。仅有的战例都和利比亚的“女战神”相似,即航母对中小舰艇。结果是航母一边倒的胜利。

3)舰载机攻势反潜作战,在大洋及接近敌方的海域消灭或阻挠敌核弹道导弹潜艇发射核导弹,拦阻敌核动力攻击潜艇进入己方重要海上通道。二战及战后的经验表明,飞机是海上反潜极为有效的办法。至今,机载吊放声纳和空投声纳浮标仍以其难以匹敌的效费比而为各国海军所青睐。反潜为英国“无敌”级和前苏联航母的主要作战使命,同时亦为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重要作战使命之一。冷战期间,美英舰队经常在北大西洋甚至巴伦支海演练攻势反潜作战。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也经常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对马、津轻和宗谷海峡演练。

4)攻击摧毁岸基重要目标。在本土外作战中,在空军战机不具备临近机场的条件下,航空母舰可与空军远程战略轰炸机协同作战,对敌陆上目标发动攻击。而且,航母与陆基机场相比,虽起降难度大,但具有较好的隐蔽性、机动性和不易受攻击等优点。航母可以在海上机动,可以前出至打击目标附近,或後退至远海安全海域。航母的机动性也可增加攻击机群的突然性。美国海军航母在战后的实战应用多属此类,如朝鲜、越南、巴拿马、海湾等战争。

5)投送兵力、支援两栖作战。航母在制空制海权上的巨大威力及其打击陆上浅近和纵深目标的能力,使它成为两栖作战的天然中坚。战后自仁川、苏伊士到格林纳达、索马里,几乎所有重大两栖作战中都有航母的身影。近年来,航母开始直接参加两栖兵力投送。“罗斯福”号(“尼米兹”级第四舰)已开始试点搭载6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和配属的6架CH-53D“海种马”式及4架UH-1N“休伊”式直升机。如此搭载时,航母飞行联队必需撤下两个战斗机中队。“艾森豪威尔”号也在海地维和期间,撤下所有舰载机,换载陆军第10山地师和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将其投送海地执行维和任务。英国“无敌”级航母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搭载一个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营。航母还曾被用于紧急情况下撤退人员,如越南、利比利亚。

6)和平时期在冲突地区显示武力,发挥威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显示武力大概是战后航母最成功的作用。航母具有极为灵活机动的兵力投送能力,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便于在实力外交中灵活应用。与部署陆空军所涉及的复杂政治、外交、特别是后勤保障的困难相比,航母的这一优势极为显著。但不是所有航母都可用来显示武力,坚强实力后盾必不可少。美国海军可以派“独立”号和“尼米兹”号战斗群来台湾海峡显示武力,英国皇家海军要是派小型航母“无敌”号来香港显示武力就有点可笑了。航母战斗群的其它作战使命可为上述使命的组合,如维和行动、执行禁飞禁航区、实行海空封锁、掩护己方潜艇突防和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潜艇待机发射区域,等等。航母战斗群的编成及战术运用航母虽然威力巨大,但是那威力对中远距离更为有效。这一点航母有点像关公,那把青龙大刀使人一般不易接近。但一旦敌手钻将进去,来一个贴身格斗或暗箭潜射,那把青龙大刀就不那么游刃有余了。

    所以,航母出航时,总是以战斗群形式出现,前呼后拥,左夹右持。因为航母毕竟也是敌方打击的重点高价值目标。航母战斗群的编成随作战对象,作战海区,作战使命和敌方威胁而定。以美国航母战斗群为例,一般情况下,每个航母战斗群配有担任防空、反潜和护卫任务的2-4艘导弹巡洋舰、导弹驱逐舰或导弹护卫舰,1-2艘攻击核潜艇,以及支援补给舰。每艘航母配备一个舰载机联队,一般含24架F-14A/B/D,24架F/A-18C/D,10架A-6E(将被F/A-18E/F)取代,4架E-2C,4架KA-6A加油机,4架EA-6B电子战机,6架S-3C反潜机,6架SH-3或SH-60B直升机。航母战斗群的作战部署以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为原则,意在全面夺取战区水面、水下、空中和电磁控制权。

    兵力配置一般分外中内层。外层为远距离防御层,配置在距航母185-450公里处,由卫星、E-2C(距航母185公里)和舰载雷达提供侦察预警,325公里外的2-5架F-14担任攻势防空,执行对来袭的敌机或巡航导弹远程警戒和截击任务;F/A-18、A-6E和“战斧”巡航导弹实行反舰对地攻击(可远达1000公里以外),S-3C(400公里以外)和岸基P-3C(1000公里以外)担任远程反潜。有时可另派1艘攻击核潜艇先于编队3-4天隐蔽出航,执行探路和驱潜任务。中层为区域防御层,配置在距航母50-185公里处,仍由E-2C和舰载雷达提供预警,防空兵力为165公里外的F-14和F/A-18及舰载宙斯盾系统,反舰手段为机载和舰载的“鱼叉”和反舰型“战斧”导弹。

    区域反潜的主力为编队前侧方100-185公里处的攻击核潜艇,有时还在编队後方50公里处配置另1艘攻击核潜艇,以防敌潜艇尾追偷袭。在未配置潜艇的扇面内,由距航母30-40公里处的担任反潜任务的护航舰用拖曳声纳进行概略搜索,然後引导反潜直升机抵近搜索,定位攻击。所有反潜兵力按区域协同防御原则作战,以避免误伤或漏网。内层为点防御层,设在距航母50公里以内,以自卫防空反潜为主。防空主力为舰载宙斯盾系统,北约海麻雀和密集阵近防火炮及电子对抗措施,反潜主力为反潜护航舰只及舰载反潜直升机,反潜兵器为“阿斯罗克”反潜导弹,Mk46鱼雷和水声对抗措施。护航舰只一般呈环形配置,以确保防空网无空隙。此外,环形配置也无需因航母收放飞机迎风转舵而调整队形。

    在高威胁时,可沿威胁方向前出40-50公里作前沿布置。航母配置于编队中心。支援补给舰主要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舰队油船和弹药船等。它们航渡时常与航母一起配置于战斗群中心,战斗时有时留在战区外缘,与少数护卫舰艇编成补给编队。

    其它国家海军没有那麽阔气,一般只有相当于美国海军的中层和内层防御,在使用上也以反潜和舰队防空为主,反舰对地打击为辅。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多将航母舰长定为海军上校军衔,并要求有在航母上飞过800-1200个起落,4000-6000小时飞行时间,有担任过飞行中队长或航母舰载机联队长的经验。航母战斗群指挥官(少将衔)也多是海军舰载航空兵出身。由此看来,若干年前中国海军选拔一批优秀飞行员进入舰艇学院学习并到舰艇任职,是有超前培养人才的考虑。
第三章  海军发展方向的论战和实践

    战后苏联海军内部曾爆发一场“航母无用论”的大论战,回顾一下苏联海军的航母大辩论对本文是有益的。

    自60年代苏联奉行的“火箭核战略”起,苏联的海军战略在作战思想上一直包括在大海战中使用核武器。航母在核攻击面前生存确实是个问题。核弹道导弹、核反舰导弹、核水雷、核鱼雷,不一而足,难以招架。航母的“浮动棺材”论源出于此。另一方面,苏联海军强调潜艇的作用,以抗衡美国海军的海空优势。但苏联潜艇噪音较大,声纳探测距离较短,易受敌方攻击。为此,现代苏联海军奠基人戈尔什科夫提出水下、水面和空中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各自的优势互补,增加己方打击兵力的突防机率。系统工程里“整体大于部份之和”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战术对中国海军反击强敌入侵时也很有参考价值,但这种协同作战方式要求舰队具有有效的远程预警、打击和中远程制空防空能力。目前只有航母能提供这样的能力。

    同时,由于“互相确保摧毁”(MAD,MutuallyAssuredDestruction),核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海上相持能力和海空控制能力越来越重要,航母的优越性就一发显得突出。马岛海战证明了单纯依靠防空导弹并不能保障舰队安全。同时,航母在和平时期显示武力对实力外交的作用,是任何其它水面舰艇或核潜艇所无法替代的。

    苏联海军由70年代初起,先后建造和布署了“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法国也在冷战后军费剧减时,坚持投入巨资,建造“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尽管航空母舰有技术复杂,造价高昂,目标暴露,易受攻击等缺点,航空母舰也不能单独决定海战胜负,战后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航空母舰作为海上中坚的地位未变,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变。这是因为尚未有一种海战新武器系统具备航空母舰那样的整体性,综合战力和效用。此外,航空母舰常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综合象征,不仅在海战中,而且在外交和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中国航母战斗群在东海和南海巡弋时,中国将不再需要依靠声明来维护海权。在航母本身发展上,美国和西方海军内部也存在大小航母之争。论战结果,美国海军坚定了对大型航母的信念,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则建造了小型航母。应该指出,除海军军事思想不同外,航母舰型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核技术水平等有着密切关系。

    航母的主要攻防武器是各种舰载机,自然吨位越大,载机越多,威力也越大。大型航母除载机多外,载机型号也强,功能也全面。单航母战斗群即可形成重大打击能力,双航母或多航母战斗群可与一般中小国家的整个海空力量相对抗。但舰越大,造价和使用费越高(一艘“尼米兹”级的建造经费可用来建造八艘“无敌”级),保护越不容易,也越容易吸引敌人集中兵力实施打击。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数量也是重要的。一个海军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航母,在部署上会觉得捉襟见肘,使用灵活性和效果大打折扣。大规模部署大型航母必须有强大国力作后盾。目前只有美国海军装备大型航母(一般八万吨以上)。

    小型航母(三万吨以下)的特点正好相反。造价较低,舰数就可以较多,部署可以较灵活。但小型航母飞行甲板较小,一般局限于搭载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难于搭载大型预警机和反潜机,远程预警和打击威力显得不足,更适合于反潜,巡逻和有限制空制海作战。低威胁时可用一两艘小型航母为主的特混舰队,高威胁时再多加几艘,以数量弥补质量。但这种多航母特混舰队也有好处,可以分散部署航母来增加覆盖面积和避免一失俱失。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起落不受风向限制,也不需要航母全速前进,有利于保持战斗队形。

    中型航母(一般四万到六万吨左右)自然在大小上为大型和小型航母的折衷。其威力虽略于大型航母,但远强于小型航母。与小型航母不同,中型航母可搭载常规起降固定翼飞机,包括大型预警和反潜机,性能不让大型航母,只是数量略少。集中若干艘中型航母,用数量弥补质量时,中型航母可真正与大型航母一战。既使在数量形不成优势时,中型航母也可依托远程陆基航空兵,对敌大型航母形成极大威胁。

    美国海军是坚定的大舰派,英国皇家海军及西班牙、意大利、泰国海军是小舰派。巴西、阿根廷和印度海军也属小舰派,但它们的小型航母均为英国手里买来的二手货。如有足够的财力和技术,至少印度会选择中型航母。法国和苏联(现为俄罗斯)则走中间道路,即建造和部署中型航母。“戴高乐”号和“库兹涅佐夫”号均为此类。

    除常规的航母外,各国海军也在探索非常规的路子。两栖坞式登陆舰(LPD,LHD,LPH或LHA)具有宽大的平甲板,供机降登陆部队登机使用。用于反潜作战时,这些平甲板也可供反潜直升机起降。有些两栖坞式登陆舰(如美国的“硫磺岛”,“塔拉瓦”和“黄蜂”级)有通长平甲板,坞舱可停放飞机,还有舷侧升降机,适合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使用。事实上,“黄蜂”级在设计时已考虑到反潜和反舰制海的功能。但作为舰载机的作战平台只是这类舰只的次要作战使命,它们的威力和航母相比尚不可同日而语。英美海军也在探索用滚装集装箱船改装简易航母的路子。

    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紧急改装了四艘商船,向南大西洋运送了约80架飞机,为飞机加油近千次,并为数十架飞机提供维修支援。目前仍保留“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购置改装费用仅为“无敌”级的1/4)在现役。

    美国海军也从七十年代起实施“阿拉帕霍”计划,研究战时迅速将集装箱船改装为简易航母的方案。还有更加非常规的方案,如浮岛方案。这是将许多类似近海石油钻井平台的预制模块联接成一个半刚性的整体,在上面铺设跑道,建造机库和指挥控制设施。浮岛本身没有动力,需要借助拖轮在海上机动。各国海军界对浮岛方案褒贬不一,主要争议之处在于其生存能力。目前尚无任何海军拟建造浮岛。新技术的挑战航母的建造费用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长寿命的武器平台。

    在各国的航母中,三五十年舰龄的并不鲜见。换句话说,今天建造的航母必须考虑今后三五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挑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军事技术中最引入注目的动向之一,当属隐身技术。所谓隐身,并非真正从雷达上消失,只是雷达不易在远距离上看清。麻烦就麻烦在,对于航母来说,发现低空突防的攻击机或反舰导弹并作出反应,本来已经时间局促,雷达探测距离再一缩短,和各国正在研制和已部署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结合在一起,就更不好办。

    俄罗斯从八十年代起,就在“现代”级及其它战舰上装备SS-N-22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已研制成功的C-301及法国和德国正在合作研制ANNG也均为超音速反舰导弹。反隐身和反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一段时间内会是各国海军的重大研究课题。同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反舰导弹可能装有电子对抗装置,或采用机动分导弹头,以增加突防机率。另外,随着反舰导弹的普及,饱和攻击将不再是大国海军独有的战术。除反舰导弹外,水雷也是航母的一个大敌。

    事实上,除“斯塔克”号外,战后几乎所有美舰战损都是由水雷造成的。反导技术近二十年来已有长足进步,但反水雷技术相对来说进步不大。好在航母通常活动于深海,水雷威胁相对较小。但如果航母进逼浅近水域,而且由于收放飞机需要全速前进,水雷就可成为重大威胁。另一个威胁是来自水下的潜艇。战后反潜技术虽然进步很大,潜艇技术进步更大。核动力,不需要空气的常规动力,消音瓦及消音涂料,喷水推进和磁流体推进等,使潜艇更难发现。反潜防御远非万无一失。虽然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家能保持部署侦察卫星。法国已在积极行动,准备发射自己的“太阳神”侦察卫星。中国也已多次发射回收式侦察卫星。

    可以预见,未来三五十年里,更多的国家会有能力独力或借助商业运载火箭发射侦察卫星。届时,航母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蔽出击和战术突然性会越来越困难,只有没有侦察卫星的人吃亏。航母战斗群对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的依赖也可成为敌方乘虚而入的机会。最近关于美国“武库舰”(ArsenalShip)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有人断言,武库舰将取代航空母舰而成为海上霸主,这可算是对航空母舰王位宝座的最新挑战了。实际上,武库舰只是一艘装满各种导弹的发射平台,并不具备目标截获和作战指挥能力,只能别人“指哪打哪”,完全依赖外界提供敌我交战态势信息,易受敌方干扰,自卫反潜防空能力也很差。有鉴于此,既使武库舰建造成功,断言“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过时还是为时过早。

    当然,对航母来说,新技术带来的并非全是坏消息。隐身技术也可用于军舰。法国“拉法叶”级护卫舰(即台湾的“康定”级)采用紧凑简洁的上层建筑,据称雷达反射面积与一艘500吨的渔船相似。在建的“戴高乐”号也采用形态怪异的多面体上层建筑设计,意在减小雷达反射面积。导弹的轻小型化和智能化也使未来的航母可装载更多,威力更大,更高性能的各种导弹。激光和粒子束武器将使反导弹技术发生一场革命。光能可在瞬间内达到目标,从而大大简化火控系统设计。微波脉冲可使吸波型的隐身结构或隐身涂料自找苦吃。但这些新技术目前尚未达到可供实战使用的水平。
第四章  现实与未来-中国航母蓝图畅想

    显然,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发展和海上防御的需要,中国需要自己的航母。但与美法等国不同,基于有限国力和国家利益的区域性,中国不需要用航母来争夺全球大洋制海制空权或实行全球力量投送。中国航母将主要用来遂行中远海制海制空和反潜作战,支援中近海两栖作战。如遇强敌,可依托远程陆基航空兵和潜艇进行作战。大型航母固然威力巨大,但耗费和政治及技术风险也巨大。以中国近期内国力和技术水平来看,大型航母似不现实。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可供实战使用的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只有AV-8B鹞式系列一种(雅克-38已退役,雅克-141已夭折),自行开发则远非易事。以目前美英中关系,中国购买或组装大批鹞式并获得可靠零备件供应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小型航母尽管对中国海军有吸引力,但真正建造的可能性并不大(纯直升机型除外)。中型航母具有足够威力,政治和技术上风险也适中,最为适合中国国情。外界谣传中国正向乌克兰,法国和西班牙等求购中型航母,看来仅仅是谣传而已。乌克兰的“瓦良格”号为“库兹涅佐夫”级第二舰,92年下水,因苏联解体,资金无落,硒(“舟”字旁一个“西”)装一直没有完成,泡在海里那么久未作保护,重新启用非朝夕之功。如没有俄罗斯的合作,完成硒装也会有很多困难。法国的“克莱孟梭”号小了些,法国“超军旗”战斗机(其实是攻击机)太老,美国的F/A-18又不可能,买来了也无用。西班牙的SC-2000方案更小,只有象征性意义,实用价值不大。如此,建造4到6万吨级左右的中型航母应该是中国航母首制舰的方向。如要常年部署在海上,2艘有点局促,4艘则较充裕,2个战斗群驻扎南海,2个驻扎东海和黄海,南北可通过台湾海峡或外洋呼应。

    总体设计

    目前世界上中型以上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前漂艏,方形艉,斜角平甲板,带大外漂的高干舷,右置岛式舰桥,闭式机库和舷侧升降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在此一一分析。航母还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如拦阻索(用于正常降落),拦阻网(用于紧急降落),助降系统等。除基本舰型外,最重要的设计参数要数吨位。如前所述,最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型航母,其吨位一般在四万到六万吨。一般要求航母搭载30-40架以上的战斗机(“尼米兹”级可载50架以上)。如中国选定J-10作为舰载机,则四万吨左右足矣。若选定苏-27(J-11),则需要六万吨左右。具体机型选择后文还要谈到。

    动力

    常规起降固定翼飞机需要借助航母迎风高速前进,来提高真风速,同时降低起飞着舰时机舰相对速度。驱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长期高速航行需要很大功率(“戴高乐”级为83,000马力,“库兹涅佐夫”级为200,000马力,“尼米兹”级更是高达260,000马力),一般船用柴油机和燃气轮机都有点力不从心。目前,这类大小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蒸汽轮机或核动力。核动力除可长时间高速航行而不需要补给燃料外,还不与航空燃料抢体积重量,不需要穿透舰体和甲板的烟囱,不会侵蚀舰上飞机和电子设备,红外特征也小。但核动力装置设计制造昂贵复杂,体积重量巨大,运行维护不易。再说,护航舰队仍需要不时补给燃料。蒸汽轮机动力具有功率大,扭矩强劲,热效率高和工作可靠的特点,其设计制造工艺也很成熟。其缺点是体积重量较大,需要烟囱,红外特征大,除燃料外,还需携带淡水。“戴高乐”级采用与“凯旋”级核潜艇相同的反应堆,大大节约了设计开发费用。

    中国正在俄罗斯的红宝石设计局帮助下,建造一级新的核潜艇。如新艇反应堆大小和功率合适,也不妨借用。但中国若以现用核潜艇反应堆效法,会有困难。“尼米兹”级和“戴高乐”级都只有2个反应堆,当然前者的要大一些。“戴高乐”级最高航速只有27节,而一般要求航母最高航速应达30节以上。假定中国核推进技术与“戴高乐”级相当,即300兆瓦热功率可产生83,000马力的推力,并假定中国航母将与“夏”级和“汉”级核潜艇共用90兆瓦核反应堆,则四万吨级中国航母就需要3-4个反应堆来推动,六万吨级更多,舰体布置上会有困难。研制全新核反应堆耗时费力,风险巨大。以苏联核动力技术之先进和苏联对军备投资的不遗余力,“库兹涅佐夫”级舍核动力不用而取蒸汽轮机动力,风险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以中国现有的锅炉和汽轮机制造能力,大功率舰用蒸汽轮机在技术上风险较小。大连建成的15万吨油轮用的就是蒸汽轮机动力。考虑到中国海军不必远涉重洋或全球部署,无限航程不太重要。据此,中国航母也以蒸汽轮机动力为宜。

    弹射起飞和滑跳起飞

    弹射器实际上是一个大蒸汽活塞,用来帮助飞机加速起飞离舰。蒸汽在瞬间释放时,推动活塞及连动的滑块,以3-4G将重达40吨的飞机在100米内由静止加速到高达175节的速度。每部弹射器弹射间隔为半到一分钟。但实际上,弹射一个攻击波(4架F-14,10架F/A-18,4架A-6E,1架EA-6B;1架E-2C先期升空)需25到32分钟。弹射器使重型高性能飞机上舰成为可能,但弹射器既大又重(100吨),设计制造昂贵复杂(目前只有美国一家),使用耗水量大(每弹射一次需耗淡水1.5-2吨),使用限制多(每日每部弹射器弹射平均不超过70-100次,4台折合每架飞机平均出动率1.2次/日),维修要求高(每弹射3000-3200次需海上停飞检修或返港检修),舰载机也必须极大地加强机体,从而增加重量。

    继英国在“无敌”级上首次加装艏跳板以帮助鹞式飞机重载短距起飞成功,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级安装了12.5度的艏跳板,将滑跳起飞推广到常规起降的苏-27等。实际上,美国也在80年代初用F-14,F/A-18和S-3成功地进行了陆上试验。滑跳起飞无需特殊设备,对机体结构要求低,陆基飞机上舰容易,其出动率和弹射起飞相当,可连续出动而无弹射器使用次数的限制,起飞离舰时飞机始终保持控制(弹射起飞时初期实际上是无控的),但要求飞机具有高推重比和短距起飞能力,起飞可能不能重载,高温环境下发动机推力下降,必须用喷水加力才能起飞。

    苏联海军长期未能为“库兹涅佐夫”级配套装备固定翼预警机,可能与此有关。考虑到中国不可能从美国获得弹射器,从别国购买(如法国)也会有备件问题,自力更生又耗时费力,另一方面,空军已装备的苏-27的改型已有上舰先例。权衡利弊,中国航母以采用滑跳起飞为宜。电子系统和武备任何航母都需要先进完善的指挥、通信、探测、火控等电子系统,不同之处是各舰的武备。和“尼米兹”级的3座8联装北约海麻雀和4座6管密集阵火炮相比,“库兹涅佐夫”级装备了4组SA-N-9(即海军型的SA-15Tor)舰空导弹垂直发射井,每组6个发射井,每井8枚,共192枚导弹,射程45公里(一说12公里);12枚垂直发射的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井口与飞行甲板齐平安装),射程450公里;4座弹炮一体的双联装30毫米高炮和红外制导舰空导弹(合称CADS-N-1,导弹射程8公里,海军型的SA-18通古斯卡Tunguska),另有3座AK-630双联装6管加特林高炮,可谓火力强大。但这不是什麽非驴非马或画蛇添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西方海军通常依赖大量搭载高性能舰载机作为主要进攻性和攻势防御武器,航母上仅装备自卫武器,如美国航母上的密集阵火炮和北约海麻雀导弹。苏联海军因为长期缺乏高性能舰载机,从“基辅”级开始,形成了用强大舰载导弹武器补充舰载机性能不足的传统,既使苏-33(亦称苏-27K,苏-27的舰载型)已能傲视群雄时也如此。在使用时,卡-31(亦称卡-27RLD)预警直升机将扫视周围海区并将数据传送回航母,苏-33将提供攻势和守势防空,航母和舰队中其它军舰则发射反舰和巡航导弹,攻击水面和地面目标。事实上,为苏-33加装反舰对地攻击能力并不难,苏-33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成制空为主,反舰对地为辅的双任务战斗机,兼带执行对中低威胁地面水面目标的任务。高威胁目标仍由导弹对付。考虑到中国海军反潜防空护卫能力不足,中国航母也以装备强大导弹火力为宜,细节后文还要谈到。

    第五章  海空利剑-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的选择与航母的假象作战使命以及战术应用密切相关。考虑到中国海军处于转型时期,海空潜单科和协同作战战术技术正在完善之中,航母的作战使命和战术应用以循序渐进为宜,可从防空为主向空地兼顾过渡。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也将相应选择。

    ★舰载战斗机

    舰载战斗机应具有优良的短距起飞性能、航程大、留空时间长、载弹量大、探测距离远、维修容易、可靠性高。机体和设备必须耐海水和盐雾腐蚀。一般应具有加强的起落架以适应大角度高下沉率着舰,和折叠式机翼以节约停机体积,还应带有着陆钩以强制缩短着陆距离。陆基飞机上舰需经过上述改装。中国在近期内不可能为航母专门研制攻击机(强-5太陈旧,性能也较低,不值得改装上舰),所以中国航母的战斗机必须兼有对地攻击能力。世界上可供上舰的战斗机不多,可供中国选择的更少。西方战斗机技术成熟,性能先进,但由于政治上或价格上的原因,中国不会问津。俄罗斯的苏-27和米格-29已成功上舰,但后者与中国现行装备体系不符。国产的和组装的战斗机中,歼-7Ⅲ和歼-8Ⅱ基本技术陈旧,不值得进一步改装上舰。FC-1要先进多了,但仍显单簿,载弹和性能不足以与强大优势之敌对抗。FC-1在中国装备体系中的不定地位,也为其担当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重任蒙上一层阴影。剩下的两个将是21世纪中国空军之花:歼-10和苏-27(中国代号为歼-11)。歼-10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海军情报局96年初的一份报告指出,歼-10将拥有“特别好的”机动性("particularlygood"agility),预计2003年左右服役。

    目前已公开的主要是香港《广角镜》杂志上的一张飞机模型照片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用计算机根据卫星照片绘制的三面图,以及一些零星资料。两张照片不太一样,但一般认为,歼-10是一架单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单垂尾,采用机腹进气和无尾三角翼加近耦合全动鸭式前翼的气动布局,外形和以色列的“狮”(Lavi)相似。以色列和俄罗斯提供了技术援助,以致西方有人大声疾呼,歼-10是“狮”的翻版,美国技术误落敌手。其实不尽然,“狮”是下单翼,歼-10是中单翼;“狮”是固定式进气道,歼-10是带中心激波锥的二元可调进气道;“狮”用美制PW1120涡喷发动机(F-15上用的F-100发动机的涡喷型),推力91.7千牛顿(约9000公斤),空战推重比勉强超过1.0;歼-10用俄制或引进制造的与苏-27相同的AL-31涡扇发动机,推力122千牛顿(约12000公斤),空战推重比大大超过1.0;如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照片为准,差别更大。最重要的是,“狮”以对地攻击为主,制空为辅;歼-10以制空为主,对地攻击为辅。退一步讲,在沈飞-格鲁曼的“和平珍珠”计划破灭后,中国恐怕无人再会蠢到依赖美国技术来实现国防现代化。说道中央情报局的照片,显示的歼-10似乎隐身性能更好。进气口前移,进气道略带S形(涡轮叶片不至于一览无遗,隐身性较好);机头尺寸较大,略下勾,有点像苏-27;翼身融合体更加饱满,机翼内段后掠增加,形成双三角翼,有点像法国“阵风”。“广角镜”上的照片更接近“狮”。若以“狮”为参照,歼-10的最大起飞重量应在18吨左右,载弹量7吨左右,带1.5吨炸弹和导弹时,高-低-高作战半径可达1000公里以上。关于歼-10的雷达和武器系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最可能的有几种:以色列的Elta2032雷达带Rafael的正在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俄罗斯的PhazotronZhuk(甲虫)或更新更强的Zhemchoug(珍珠)雷达和VympelR-27半主动或R-77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及国产JL-10雷达和PL-11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以色列的系统原为“狮”所研制,集西方技术和以色列的实战经验之大成,系统小巧,可靠性好,空地性能兼顾,自带一体化的电子战能力。但远程性能不足,交货和备件供应易受国际政治影响。以色列空军已决定用这一系统替换F-16C/D上的APG-68雷达。俄罗斯系统的工艺和制作可能粗糙一点,但整体功能强,尤其是远程性能,抗干扰性和多目标交战性能出色。与空空性能相比,空地性能稍差,可靠性也可能有点问题。随着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和R-27空空导弹,中国已有此类系统的使用经验。外界对JL-10雷达所知甚少,只知道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探测距离约50-60公里。LY-60(地空型的PL-11)的模型在这此珠海航展中展出,但无具体技术数据,只知道它是基于意大利由美国“麻雀”改进而来的Aspide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考虑到国内技术现状,国产新系统在技术水平上可能尚不及以色列和俄罗斯的系统成熟,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不受制于人倒不失为一大优越性。权衡利弊,最终系统可能是三者的某种组合,甚至可达成某种互换性,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

    但不管怎麽样,最终系统必须与R-27,R-77和PL-11兼容。当然,歼-10不能直接上舰,需要经过前面提到的上舰改装。歼-10作为舰载战斗机也有不利之处。歼-10的载弹量和航程都不及苏-27。雷达受机头尺寸限制,性能可能也不及苏-27。单发动机一旦在起飞时或飞行中停车,极易失事。但单发战斗机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国的A-4,A-7和F-8及法国的“超军旗”等。歼-10作为全新设计,研制进度和技术可靠程度都有风险。但不是不可克服的。另一个候选为苏-27。苏-27为单座双发,双垂尾,常规布局,带大边条和翼身融合体。起飞重量22-30吨,载弹8吨以上,高-低-高作战半径1500公里。苏-27虽已服役十多年,但其机动性和武器性能出色、载弹量大、航程远(苏-27机内载油系数达40%,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至今仍不带外挂副油箱),仍是当今公认的世界上最优秀战斗机之一。苏-27的主要缺点是体积和重量大(航母上载不多),雷达反射面积也大,尤其是迎面雷达反射面积(既短又大的进气道使涡轮叶片一览无遗)。座舱设备也嫌陈旧。关于苏-27的公开资料甚多,本文不一一赘述。苏-27基本设计先进,改进潜力巨大。如矢量推力,保形油箱,隐身涂料等,开发歼-10所获得的先进座舱方面的经验也可用于苏-27。

    中国如不能从俄罗斯得到苏-33舰载型,则需要自己进行上舰改装,改装的技术风险不小于歼-10。选择歼-10还是苏-27取决于中国对于航母假想作战使命的考虑。歼-10对一般对手来说足够了,同样大小的航母也可多装载些飞机。但对付强敌,苏-27更有效一些,只是可能要少装载些飞机。为形成实质性的战斗力,飞机数量不可太少,一般以30-40架以上为宜。以“戴高乐”级和“库兹涅佐夫”级为参考,4万吨级和6万吨级航母可分别装载约40架歼-10或苏-27。简氏战舰一览说“库兹涅佐夫”级只装20多架苏-33(但同时装15架直升机),好像少了些。但俄罗斯声称战时载机可达60架,好像又多了些,不过没有指明型号。应该指出的是,既使“尼米兹”级的机库也只能容纳航母联队的一半,其余的留在甲板上,或在空中巡逻。所以简氏和俄罗斯的算法可以有很大差异,本文取一个折衷。至于歼-10和苏-27混装,鉴于两者的功用相近,意义不大,徒然损失装机数量。另一个思路是根据任务换装,如装载苏-27偏重远程防空以抵御强敌;对相对弱小之敌,换上歼-10以实行全面争夺制空制海权。考虑到中国海军最可能在海岸线1500海里以内作战,苏-27和歼-10的航程对航渡这段距离绰绰有余,根据任务换装可能不失为一个办法。

    ★预警机

    现役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只有E-2C一种,在研的有美国的ES-3(在S-3反潜机上背一个雷达天线)和乌克兰的安-71。出于政治原因,E-2C和ES-3可不予考虑。安-71出于种种原因,未被俄罗斯海军用在“库兹涅佐夫”号上。但安-71可作短距起降,大型圆形雷达天线罩架在前掠的垂尾顶上,但原型机尾部装了一台雅克-38上用的升力发动机,大概起飞时还是需要帮一把。安-71的雷达搜索距离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可达200公里,可同时跟踪120个目标,留空时间4.5-5小时。目前乌克兰将安-71作为岸基预警机推销,如果性能和价格合适,中国也不妨购买一些。否则,中国航母必须用直升机作为预警平台。英国的“海王AEW”预警直升机采用ThornEMI的“搜水”雷达,像一个大鼓一样悬挂在右边,不用时翻上收起。搜索距离160公里,留空时间4小时。俄罗斯的卡-31(亦称卡-29RLD)是基于卡-27共轴反转双桨反潜直升机,其平面雷达天线悬吊于机身下,回转搜索每分钟6转,不用时收起和机腹齐平。搜索距离100-150公里,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

    中国已购得“搜水”雷达,直-8大小也合适。否则可在舰载或陆基雷达基础上发展,像伊拉克把法国汤姆逊“虎”式雷达搬上伊尔-76一样。这里要提一句,受体积和载荷限制,上述预警直升机都只有预警能力,没有指挥能力。所有雷达数据均用高速数据链传送回航母,航母指挥部再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直升机一般雷达性能有限,留空时间也不够长。但可就近在友舰降落或悬停加油,以提高实际留空时间。为保持连续的海空监视,中国航母需要至少4架预警直升机。值得注意的是,苏-27的双座发展型苏-30的增强型雷达功能较强,后座可指挥4架雷达静默的苏-27隐蔽接敌。虽然这种组合全向预警能力有限,只可作为权宜之计,但和预警直升机结合起来,还是可以很有效。

    ★反潜机、加油机和电子战机

    若不计反潜直升机,除美国海军外,各国海军均无专用的反潜机,加油机和电子战机,中国也不可能在近期内为航母研制这些专用飞机。反潜直升机有效作战半径一般不超过50-100公里,但一般也够用了。加油可通过战斗机“夥伴”加油系统来实现,即加油机外挂一个带加油软管和接头的特大外挂油箱
这么好的帖子没人顶!
我来~~~~顶!!!!~~~~~~~~
长知识
好长……
晕  好老的帖子了 你还发呀 最早是一个叫半岛的发的 然后好多人都发了的啊 这个还加精呀 斑竹?
8错
還沒看完~~~  好長好長
好帖 支持 是军迷的 谁没有航母梦
留一些以后看
ding !
够长的!不过不错!翔实,可信!
真的在造了,怎么没一点动静呢?
河内山中俊发表于〈海上力量〉杂志文章:“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军备,以提高其国家地位并将整个印度洋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但是对于印度这样贫穷的国家来说是没有出路的。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海军舰艇都加强了在印度洋的活动,以此打破印度海军谋求地区优势的努力,而且美国的利益所在也使印度海军的这种图谋难以奏效。中国与印度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线,无论印度怎末掩饰,1962年边界战争中的惨败都使其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心生畏惧。中国强大的武装力量完全可以通过陆路进入印度,这也是其无法与中国在印度洋地区抗衡的重要因素。印度的大量军备投资并没有让印度获得多少明显的战略利益,但其依然乐此不疲的发展军备。在抑制印度谋求地区霸权的问题上,日本、中国、美国和欧洲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与合作基础,因此无论印度海军如何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日本人这话可真够伤阿三自尊心的——够狠!)
中国航母三部曲奏响--大连建两栖直升机攻击舰(4)
2004-02-24 11:57:26
鬼子有口才哈哈。。。。。。
酱紫
d
顶!!
好文章.
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海洋大国。航空母舰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让我们期待飘着中国海军军旗的航空母舰在世界各大洋上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帖子……
好文
楼主辛苦了!
楼主说的直升机坞登是这个吧?

好长!!
现实一点,中央应该把发展重点放在空军,不会有航母的
资料之全令人瞠目,呵呵,虽然大多都看过,甚至还有网友说以前有人转贴过此帖,但此帖实在是太经典了。我看了之后还收藏了,以后慢慢再品啊!
太经典了。
好帖
以下是引用dnacool在2004-4-4 11:42:00的发言:
现实一点,中央应该把发展重点放在空军,不会有航母的

空军??老兄,你别看多了军事杂志,看见上面都是说空军的多点就说重点在空军啊,从战略上来说海军和陆军远比空军重要啊
顶!
够好,顶一个[em07]
好文章!!!!!!!!!!!!!!!!!!!!!!!!
8错
长,顶!
不错
晕  好老的帖子了 你还发呀 最早是一个叫半岛的发的 然后好多人都发了的啊 这个还加精呀 斑竹?
dui ha
总是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要航母还是要核潜艇,我不知道这两者有什么冲突的,都有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