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风雷奏响强国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39:53
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风雷奏响强国梦”

2013年05月0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5月9日电 (于杰 兰小红)山峦如黛,沐浴在初夏的晨霭中。站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之巅,眺望4000亩原野之上,只见塔吊林立、车流奔涌、机械轰鸣,一片红红火火的大建设场面。
  开工3年来,科研试验新区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19座风洞陆续开工,3座风洞顺利建成,17栋办公生活营房拔地而起,配套保障系统已完成工程总量70%……
  以苦为乐,把蓝图变为现实
  “风洞建设、设备搬迁、综合办公楼,场场是攻坚战,个个是硬骨头。”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负责人如此描述新区建设当前的形势。
  在新区首座开工设备——多功能结冰风洞建设现场,点点滴滴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
  “能参加这座世界级风洞建设,是我一生的荣耀,再苦再累都值得。”和风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高工胡洪学眼睛里闪烁着特别的光彩。
  再高明的安装工艺,也难以保证数以万计的部件万无一失。一批风洞“医生”,时刻在现场负责工艺设备质量监理。作为第一批入驻新区的建设者,胡洪学放下风洞试验专家的身份,扎根质监岗位一干就是3年。在防腐作业现场,工人利用高压气体将石英砂喷到钢铁表面,顿时黑烟弥漫,四处弥漫着呛人的味道。不等烟雾散去,胡洪学就手持强光手电带头冲进去,对所有作业区特别是隐蔽部位进行细致检查,不敢有丝毫疏忽。截止目前,他们已发出50余份质量整改单,及时排除了问题和隐患。
  工艺设备组组长张林,是某风洞建设的总负责人。这座风洞不仅工程量创纪录,仅钢结构就达4000多吨,而且建设工期十分紧张,从开工到竣工仅有三年零五个月。作为总负责人,他担子上的压力可想而知。3年来,随时都处于“紧绷”状态,连出差也是星夜兼程。一次,张林带队外出调研,5天时间有3个晚上在火车上度过。“几个厂家离得远,白天调研,晚上赶火车,正好不耽误工作,连旅馆钱都省了。”
  眼下,风洞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更是忙碌不停,时刻都守在工地上。“根本没时间管家里的事。”言语之中,他流露出对家人的一丝愧疚。办公桌一角的相框,是他可爱女儿的照片,这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选择了把对家人的深爱藏在心底。
  新区弱电工程负责人何海,被大家笑称为“光杆司令”。说是负责人,但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新区所有单体建筑的弱电工程都只有他一个人管。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早年过世,外地的母亲又不幸患上尿毒症,孩子才7个月大,爱人也要上班。一边是新区建设抽不开身,一边是家庭的重担,忠孝怎么两全?何海果断作出决定,把母亲接到身边,把孩子送给40公里外的岳父母照顾。
  “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日子总会越来越好。”何海欣慰地说,现在母亲病情基本稳定,孩子在快乐成长,由他负责的10个单体、4个总图外线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
  攻坚克难,创新脚步不停息
  年过七旬的“科技创新模范”刘政崇,是中国风洞设计领域的最高权威,曾经设计了十余座大型风洞设备。而今,面对新区风洞设计任务,他也感到十分棘手,因为每一座新风洞都是前所未有,有太多的技术难关亟待攻克。
  拿结冰风洞来说,它是研究飞机结冰现象的特种风洞,在国内甚至亚洲都是一片空白。风洞要模拟结冰,最关键的设备就是喷嘴,作为风洞喷雾系统的核心设备,国外严密封锁。况且如何实现上千个喷嘴的合理调节控制,确保水滴粒径、均匀度等达到试验需求,也是世界上的大难题。刘政崇带领科研人员从零起步,边摸索、边实践,开展了大量设计研究工作,还积极借智引力,通过技术合作,终于成功研制出喷嘴设备。
  “说是建设风洞,倒不如说是研究风洞,一切都是全新的。”某子系统负责人余永生深有感触。
  根据试验需要,要模拟零下40度的温度确保模型结冰,同时又要最大程度减少导流片结冰对试验流场的影响。破解“冰与火”的矛盾,必须要研制防除冰系统。中心科研人员经过分析论证,创造性地提出某配装新方法,与传统方法比,除冰效率更高。然而,由于工艺十分复杂,国内最优秀的厂家也从未加工过此类设备,中心科研人员与生产厂家一起想办法、改方案,大家边研究、边试制,终于研制出新型导流片。
  除冰系统,还只是风洞建设18个子项之一,与此一样,其他17个子项,同样无一例外的是高难度的研究课题。
  试验段洞壁平整度和背景噪声消除技术,是影响声学风洞流场品质的两个关键要素。如果解决不好,风洞试验的数据精准度必然大打折扣。水磨石最能实现洞壁平整,前提是要打磨光滑,然而整个洞壁有好几万平米,且试验段顶部高达21米,无法引水湿润,只能“干磨”。现场数十名工人分区作业,伴着白茫茫的粉尘,磨石机的尖啸声经久不息。
  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科研人员始终驻扎现场,对型面平整度、形状、尺寸等进行严格检测,确保满足试验需求。在消声室设计上,他们创新性地在风洞里首次大面积运用吸声尖劈材料,实现了消除背景噪声的最佳效果。
  新区建设,巾帼撑起“半边天”
  初见陶珊,不敢相信她是怀着4个月身孕的人,只见她一会儿准备招投标文件,一会儿整理建设图纸,楼上楼下跑个不停。
  “领导和同志们关照我,不让我去工地,那我就把办公室的工作完成好。”说完,她略显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准妈妈幸福的笑容。她是第一批新区建设大军里仅有的几名女同志之一,主要负责新区房屋工程建设。
  基建工程组另一位女工程师李亚欧,同时管理10余个在建项目的电气安装工作,整天忙得连轴转。
  “小姑娘很细心,很负责,能吃苦”,说起李亚欧,施工现场的工人师傅们很是佩服。人孔井是总图外线电力管线埋设工程的重点,涉及墙体砌筑、模板、钢筋绑扎等多道工序,一旦疏忽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施工前,李亚欧总是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预先提出、及时整改,保证了施工质量。目前,已完成总图外线综合管沟3000多米,地下人孔井50余座。
  在新区首座建成投产的某大功率电弧风洞试验现场,工程师龚兰正紧张地进行某型号试验的筹备。瘦弱文静的她,就是这座风洞某子项目的主任设计师。
  她承担的某搬迁设备直流配电线路设计,由于电源需求特殊、运行工况复杂,给设计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龚兰一边消化土建设计图纸,一边结合电源配置实际研究设计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攻关,她一举解决了直流配电系统满足多座风洞设备电源需求和特殊运行参数等难点问题,顺利完成任务。
  “一个民族的梦,一条攀登的路,长路通银河,有甜也有苦。”在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忙碌的建设现场,《风雷之歌》一遍遍嘹亮唱响。这片风洞群的热土,正触摸着民族梦想,引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再创辉煌。(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5-09/4803836.shtml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风雷奏响强国梦”

2013年05月0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5月9日电 (于杰 兰小红)山峦如黛,沐浴在初夏的晨霭中。站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新区之巅,眺望4000亩原野之上,只见塔吊林立、车流奔涌、机械轰鸣,一片红红火火的大建设场面。
  开工3年来,科研试验新区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19座风洞陆续开工,3座风洞顺利建成,17栋办公生活营房拔地而起,配套保障系统已完成工程总量70%……
  以苦为乐,把蓝图变为现实
  “风洞建设、设备搬迁、综合办公楼,场场是攻坚战,个个是硬骨头。”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负责人如此描述新区建设当前的形势。
  在新区首座开工设备——多功能结冰风洞建设现场,点点滴滴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
  “能参加这座世界级风洞建设,是我一生的荣耀,再苦再累都值得。”和风洞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高工胡洪学眼睛里闪烁着特别的光彩。
  再高明的安装工艺,也难以保证数以万计的部件万无一失。一批风洞“医生”,时刻在现场负责工艺设备质量监理。作为第一批入驻新区的建设者,胡洪学放下风洞试验专家的身份,扎根质监岗位一干就是3年。在防腐作业现场,工人利用高压气体将石英砂喷到钢铁表面,顿时黑烟弥漫,四处弥漫着呛人的味道。不等烟雾散去,胡洪学就手持强光手电带头冲进去,对所有作业区特别是隐蔽部位进行细致检查,不敢有丝毫疏忽。截止目前,他们已发出50余份质量整改单,及时排除了问题和隐患。
  工艺设备组组长张林,是某风洞建设的总负责人。这座风洞不仅工程量创纪录,仅钢结构就达4000多吨,而且建设工期十分紧张,从开工到竣工仅有三年零五个月。作为总负责人,他担子上的压力可想而知。3年来,随时都处于“紧绷”状态,连出差也是星夜兼程。一次,张林带队外出调研,5天时间有3个晚上在火车上度过。“几个厂家离得远,白天调研,晚上赶火车,正好不耽误工作,连旅馆钱都省了。”
  眼下,风洞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更是忙碌不停,时刻都守在工地上。“根本没时间管家里的事。”言语之中,他流露出对家人的一丝愧疚。办公桌一角的相框,是他可爱女儿的照片,这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选择了把对家人的深爱藏在心底。
  新区弱电工程负责人何海,被大家笑称为“光杆司令”。说是负责人,但手下没有一兵一卒,新区所有单体建筑的弱电工程都只有他一个人管。他是家里的独生子,父亲早年过世,外地的母亲又不幸患上尿毒症,孩子才7个月大,爱人也要上班。一边是新区建设抽不开身,一边是家庭的重担,忠孝怎么两全?何海果断作出决定,把母亲接到身边,把孩子送给40公里外的岳父母照顾。
  “没有过不去的难关,日子总会越来越好。”何海欣慰地说,现在母亲病情基本稳定,孩子在快乐成长,由他负责的10个单体、4个总图外线项目已顺利通过验收。
  攻坚克难,创新脚步不停息
  年过七旬的“科技创新模范”刘政崇,是中国风洞设计领域的最高权威,曾经设计了十余座大型风洞设备。而今,面对新区风洞设计任务,他也感到十分棘手,因为每一座新风洞都是前所未有,有太多的技术难关亟待攻克。
  拿结冰风洞来说,它是研究飞机结冰现象的特种风洞,在国内甚至亚洲都是一片空白。风洞要模拟结冰,最关键的设备就是喷嘴,作为风洞喷雾系统的核心设备,国外严密封锁。况且如何实现上千个喷嘴的合理调节控制,确保水滴粒径、均匀度等达到试验需求,也是世界上的大难题。刘政崇带领科研人员从零起步,边摸索、边实践,开展了大量设计研究工作,还积极借智引力,通过技术合作,终于成功研制出喷嘴设备。
  “说是建设风洞,倒不如说是研究风洞,一切都是全新的。”某子系统负责人余永生深有感触。
  根据试验需要,要模拟零下40度的温度确保模型结冰,同时又要最大程度减少导流片结冰对试验流场的影响。破解“冰与火”的矛盾,必须要研制防除冰系统。中心科研人员经过分析论证,创造性地提出某配装新方法,与传统方法比,除冰效率更高。然而,由于工艺十分复杂,国内最优秀的厂家也从未加工过此类设备,中心科研人员与生产厂家一起想办法、改方案,大家边研究、边试制,终于研制出新型导流片。
  除冰系统,还只是风洞建设18个子项之一,与此一样,其他17个子项,同样无一例外的是高难度的研究课题。
  试验段洞壁平整度和背景噪声消除技术,是影响声学风洞流场品质的两个关键要素。如果解决不好,风洞试验的数据精准度必然大打折扣。水磨石最能实现洞壁平整,前提是要打磨光滑,然而整个洞壁有好几万平米,且试验段顶部高达21米,无法引水湿润,只能“干磨”。现场数十名工人分区作业,伴着白茫茫的粉尘,磨石机的尖啸声经久不息。
  在极其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科研人员始终驻扎现场,对型面平整度、形状、尺寸等进行严格检测,确保满足试验需求。在消声室设计上,他们创新性地在风洞里首次大面积运用吸声尖劈材料,实现了消除背景噪声的最佳效果。
  新区建设,巾帼撑起“半边天”
  初见陶珊,不敢相信她是怀着4个月身孕的人,只见她一会儿准备招投标文件,一会儿整理建设图纸,楼上楼下跑个不停。
  “领导和同志们关照我,不让我去工地,那我就把办公室的工作完成好。”说完,她略显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准妈妈幸福的笑容。她是第一批新区建设大军里仅有的几名女同志之一,主要负责新区房屋工程建设。
  基建工程组另一位女工程师李亚欧,同时管理10余个在建项目的电气安装工作,整天忙得连轴转。
  “小姑娘很细心,很负责,能吃苦”,说起李亚欧,施工现场的工人师傅们很是佩服。人孔井是总图外线电力管线埋设工程的重点,涉及墙体砌筑、模板、钢筋绑扎等多道工序,一旦疏忽就可能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施工前,李亚欧总是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预先提出、及时整改,保证了施工质量。目前,已完成总图外线综合管沟3000多米,地下人孔井50余座。
  在新区首座建成投产的某大功率电弧风洞试验现场,工程师龚兰正紧张地进行某型号试验的筹备。瘦弱文静的她,就是这座风洞某子项目的主任设计师。
  她承担的某搬迁设备直流配电线路设计,由于电源需求特殊、运行工况复杂,给设计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龚兰一边消化土建设计图纸,一边结合电源配置实际研究设计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攻关,她一举解决了直流配电系统满足多座风洞设备电源需求和特殊运行参数等难点问题,顺利完成任务。
  “一个民族的梦,一条攀登的路,长路通银河,有甜也有苦。”在中国空气动力研发中心忙碌的建设现场,《风雷之歌》一遍遍嘹亮唱响。这片风洞群的热土,正触摸着民族梦想,引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再创辉煌。(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5-09/4803836.shtml
这新闻居然没人顶
太长了,楼主每次都是发八股,还没有任何强调和总结,看着有点累,不过楼主辛苦了
TG威武霸气哦...
共和国的星河,祖国不会忘记!
终于想通了要搬出山里建新的风洞研究中心,看样子汶川大地震风洞群损失太大,影响了很多科研进程。其实在四川西部大山里的重点国防工程赶紧全迁出来,那里地处断裂带迟早还会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