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动力中心激波风洞试验室科学发展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4:57:50
中国空气动力中心激波风洞试验室科学发展纪实

2012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11月28日电 (占康)走进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激波风洞试验室,这里虽然仅仅是个不足30人的基层研究室,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国家重点型号试验任务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30余项。

  直面挑战激发凝聚力

  如果一个团队的骨干力量全被抽调走,会有什么后果?

  4年前,该激波风洞试验室就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当时,为发展某前沿技术,该室包括高工、研究生在内的20多个中青年骨干全被抽走,相当于减少3/5的中坚力量,只保留极少的骨干和一群年轻人。

  主力走了,怎么办?“人散,心不能散。”在重组后的第一次全室大会上,原室主任罗义成这样要求说。很快,该室通过与科技干部谈心交心,及时消除消极、迷茫的心态,把科研人员的斗志鼓起来;组织专家、骨干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原从事岗位、综合技能等进行评定分析后,重新定岗定责;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讲座、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广大年轻科技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担当重任。那些即将离开的技术骨干们,他们也将自己多年从事风洞试验研究积累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人,还与年轻人结成“1+1”联盟,随时解答年轻人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4年来,该室上下始终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据了解,仅今年以来,该室就已完成风洞试验1400余次,是过去任务量的5倍多。

  关键时刻凸显战斗力

  2008年5月,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刚刚步入正轨的激波风洞试验室又一次“重创”:大部分科研试验设施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坏。

  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在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该室领导冲锋在前,带领广大科技干部保护设备、抢救资料、恢复能力,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迅速打响。

  为尽快恢复设备运行,罗义成率领广大科技干部清查受损情况,制定重建方案、整理修复设备,大家住帐篷啃干粮,加班加点,提前完成恢复建设方案,并迅速进入现场展开攻关。为保证拆除旧厂房时设备不受损害,室领导带领技术骨干讨论不下10次,还与民工一起进入厂房,一起用海绵包裹设备,用钢管搭架子保护激波管。为了赶进度,大家起早贪黑,顶着骄阳,冒着细雨,每天工作不少于12小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该室两座风洞技术指标全部超过震前水平,满足了某重大工程研制的时间节点。

  近年来,随着空气动力研发中心新区建设任务全面启动,激波风洞试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成倍增加,重任之下战斗力也始终不减。

  内引外联提升创新力

  2011年10月,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康蒂斯教授,与激波风洞试验室科研人员就一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虽然交流时间不足3小时,但对该室科研人员来说却是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学会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这是该室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积极借智引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力的一个缩影。

  “搞科研如果没有创新力,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这是该室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力,他们提出“内外兼修、注重实践”的新思路。几年中,先后与中科院等建立协作关系,共同解决前沿技术难题;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机制,及时跟踪前沿技术发展动态;选派3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9名优秀科技干部到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跨单位组建高超声速气动理论研究、关键试验技术攻关等6个创新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相关领域技术攻关,积极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一系列培养举措,使科研人员的创新力大幅跃升。在“激波风洞磷光测热技术”课题研究中,激波风洞试验室高级工程师周嘉穗创新研发出标定和测试系统配套,对多种发光材料进行风洞试验验证,获得较为清晰的单色磷光热图,热流数据与传感器测量结果规律吻合。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首次型号试验。(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28/4366937.shtml中国空气动力中心激波风洞试验室科学发展纪实

2012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成都11月28日电 (占康)走进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所激波风洞试验室,这里虽然仅仅是个不足30人的基层研究室,却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国家重点型号试验任务100余项,解决关键技术难题30余项。

  直面挑战激发凝聚力

  如果一个团队的骨干力量全被抽调走,会有什么后果?

  4年前,该激波风洞试验室就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当时,为发展某前沿技术,该室包括高工、研究生在内的20多个中青年骨干全被抽走,相当于减少3/5的中坚力量,只保留极少的骨干和一群年轻人。

  主力走了,怎么办?“人散,心不能散。”在重组后的第一次全室大会上,原室主任罗义成这样要求说。很快,该室通过与科技干部谈心交心,及时消除消极、迷茫的心态,把科研人员的斗志鼓起来;组织专家、骨干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原从事岗位、综合技能等进行评定分析后,重新定岗定责;组织开展专业技术讲座、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广大年轻科技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担当重任。那些即将离开的技术骨干们,他们也将自己多年从事风洞试验研究积累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人,还与年轻人结成“1+1”联盟,随时解答年轻人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

  上下齐心,其利断金。4年来,该室上下始终朝气蓬勃、干劲十足。据了解,仅今年以来,该室就已完成风洞试验1400余次,是过去任务量的5倍多。

  关键时刻凸显战斗力

  2008年5月,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刚刚步入正轨的激波风洞试验室又一次“重创”:大部分科研试验设施受到不同程度地损坏。

  关键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在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该室领导冲锋在前,带领广大科技干部保护设备、抢救资料、恢复能力,一场史无前例的“战役”迅速打响。

  为尽快恢复设备运行,罗义成率领广大科技干部清查受损情况,制定重建方案、整理修复设备,大家住帐篷啃干粮,加班加点,提前完成恢复建设方案,并迅速进入现场展开攻关。为保证拆除旧厂房时设备不受损害,室领导带领技术骨干讨论不下10次,还与民工一起进入厂房,一起用海绵包裹设备,用钢管搭架子保护激波管。为了赶进度,大家起早贪黑,顶着骄阳,冒着细雨,每天工作不少于12小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该室两座风洞技术指标全部超过震前水平,满足了某重大工程研制的时间节点。

  近年来,随着空气动力研发中心新区建设任务全面启动,激波风洞试验室承担的科研任务成倍增加,重任之下战斗力也始终不减。

  内引外联提升创新力

  2011年10月,来自国外著名大学的康蒂斯教授,与激波风洞试验室科研人员就一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虽然交流时间不足3小时,但对该室科研人员来说却是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视野,更学会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这是该室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积极借智引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力的一个缩影。

  “搞科研如果没有创新力,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这是该室负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力,他们提出“内外兼修、注重实践”的新思路。几年中,先后与中科院等建立协作关系,共同解决前沿技术难题;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定期互访交流机制,及时跟踪前沿技术发展动态;选派3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9名优秀科技干部到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跨单位组建高超声速气动理论研究、关键试验技术攻关等6个创新研究团队,深入开展相关领域技术攻关,积极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一系列培养举措,使科研人员的创新力大幅跃升。在“激波风洞磷光测热技术”课题研究中,激波风洞试验室高级工程师周嘉穗创新研发出标定和测试系统配套,对多种发光材料进行风洞试验验证,获得较为清晰的单色磷光热图,热流数据与传感器测量结果规律吻合。目前,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首次型号试验。(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28/4366937.shtml
高超声速风 洞
很快就有坛宠会拿日本60年代的那个破风洞来说事了,看好了,人家会说日本那个超音速风洞会工作30秒啦,中国的是零头~~
好新闻要天天有
个人认为亮点应该是这句:“4年前,该激波风洞试验室就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当时,为发展某前沿技术,该室包括高工、研究生在内的20多个中青年骨干全被抽走,相当于减少3/5的中坚力量,只保留极少的骨干和一群年轻人”
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4年前,该激波风洞试验室就遇到这样一个难题。当时,为发展某前沿技术,该室包括高工、研究生在内的20多个中青年骨干全被抽走,相当于减少3/5的中坚力量,只保留极少的骨干和一群年轻人

还是搞科研的人少,欧美基础科研的研究机构非常多,人员待遇好,非常稳定,不是太前沿的项目只是预算不足,不大会有人力不足的问题
leeone 发表于 2012-11-29 00:44
很快就有坛宠会拿日本60年代的那个破风洞来说事了,看好了,人家会说日本那个超音速风洞会工作30秒啦,中国 ...
那个最恶心了,希望已出现版主能够封了。胡说八道,太过分了。
发觉国家要发展真的是离不开理工科。韩国就是娱乐业太发达了,连个100公斤的火箭也上不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