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陈悦 驳《北洋水师,剥下你虚伪的脸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01:13
先来原文
《北洋水师,剥下你虚伪的脸皮》原文
       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引为耻辱的战争,中日双方的吨位和战力都相当,却打了个五比零的惨败。为了给自己心理找一个平衡点,那些老学究们就总结了很多的理由,翻翻中学历史书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造颐和园。海军武器质量低劣、舰龄老化。同时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我们,卖给我们的都是次品和哑弹,掺了很多的沙子。而且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因为弹药储备不足没带齐武器弹药,但是我们的北洋水师仍然用着劣势装备和优势的敌人英勇作战,出现了一大批如丁汝昌、邓世昌等宁死不降者,但因为有方伯谦那样的怕死鬼出现,海战打了个大败。于是乎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被捧为民族英雄,慈禧、李鸿章、方伯谦之流则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全体人民聚在一起就缅怀烈士,痛骂汉奸,充分获得了心里的满足。和那一句""不是皇军无能,是土八路太狡猾了""的解围心理如出一辙。
       先看看那些冠冕堂皇、不堪一击的理由吧。
  ⒈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⒉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希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
  ⒊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
  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相距五千三百三十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十七时四十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 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他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我又看到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 ""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
  ⒋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不如日本吗?
  ""定远""级战列舰共二艘,即""定远号""、""镇远号"",一八八五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七千三百三十五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三百五十六毫米,舷侧为三百零五毫米,甲板为七十六毫米,舰桥为二百零三毫米,装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四门三百零五毫米二十五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三具三百八十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二十一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
  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 都是五千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 ""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⒌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
  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三百零五毫米炮四门,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济远""双联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两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炮,""经远""、""来远""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两门,""致远""、""靖远""三门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平远""一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日本舰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二门,毫无用处的三百二十毫米固定炮一门(这是日本舰队的最大败笔,后面会有介绍)""比睿""、""赤城""、""扶桑""为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西京丸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奇袭舰队""吉野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浪速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高千穗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秋津洲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六门,""千代田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门。
  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
  ""定远""和""镇远""装备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三百二十九公斤,抛射火药九十一点九九公斤,初速五百米/秒,射程只有三海里(五千五百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一百六十五公斤,命中速度三百米/秒,一枚就可以把四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五小时战斗中有十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但是如此大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是双方在两三公里内直瞄射击的结果。
  看看双方的攻击效果:
  ""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的""吉野号""。而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三至六倍。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想不到命中率低的速射炮居然比命中率高的重炮效果还要好?就象冲锋枪的命中率比狙击步枪还要高?鱼雷是新型的水下武器,威力比同重量的炮弹要大好几倍。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吉野号"" 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
  但是,北洋海军平时进行军事演习时,无论是用舰炮还是用鱼雷进行实弹射击,都能在行进间命中目标。李鸿章在光绪十七(一百九一年)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就说:""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夜以鱼雷六艇,试演泰西袭营阵法,兵舰整备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
  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
  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作豆腐渣来建设的呢?
  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一八五三年,十六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一八六一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一八六八年,三十二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 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一八七四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一八七七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一八八八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 ""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大家都非常崇拜的丁汝昌的手下邓世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军舰快被击沉的时候指挥战舰向""吉野号""撞去。被""吉野号""的鱼雷击沉。他和他的狗一齐被淹死了。这就怪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带着狗来干什么?由他和狗的感情上看他们呆的时间还不短。看来我们的邓世昌将军平时经常在军舰上遛狗了。而且别人都不以为诧,反以为是风雅。不知道现在的省长市长们到哪里开会的时候牵着两条狗去,恐怕官职马上就要丢了吧。而在他丁老人家眼里却见怪不怪。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方伯谦的案子。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倒霉的方伯谦成了冤大头。但是关于方伯谦是否怕死至今还没有公论,更多的可能是方被抓成了丁汝昌的替死鬼。当时方伯谦的主要罪状是在甲午海战前的丰岛海战中挂白旗逃跑,在黄海海战中又带头逃跑并撞沉了""扬威号""。除了撞沉了""扬威号""是自摆乌龙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对海军规则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海战中打白旗和撤离战斗是常有的事情,不能算投降。因为一艘军舰造价昂贵,形成战斗力很不容易,例如美日中途岛大海战中日本比美国多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导致了日本海军元气大伤。所以在海战中一直有这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战斗中受了重伤,可以打撤退旗的。就象现在打仗不攻击野战医院的道理一样。当时""吉野号""为了要求停止攻击连大清龙旗都挂了。而在黄海海战中战线拉的很长。主将受重伤,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因为日本当时也跟着运兵船。中国的"" 平远""""广丙""及""福龙""艇尾追日舰运兵船。打的早就不知去向。大家都在混战,没法联系,""济远""撞沉了""扬威号""后自己也受了伤,和""广甲""一齐脱离了队型也是可以原谅的。日本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号""也在战斗不久撤离了战场。""来远""、""靖远""受重创后撤退到浅滩,战场一度仅余""定远""、""镇远""两舰与日舰""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号""激战。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 ""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日本舰队。
  日本唯一的失误就是为了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在其主力舰""松岛""、""岩岛""、""桥立号""上装备了固定式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个大败笔,无法移动的火炮在这种作战中毫无用处,反而降低了行进速度和徒增危险。后来""定远""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导致大爆炸,使得日军旗舰也撤离战场。
  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黄海海战失败后,日本获得了制海权,在威海卫战役全歼了北洋水师的剩余兵力,丁汝昌等畏罪自杀。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正是这场关键的战争引出了八国联军的前奏、抗日战争的惨状和五十年的殖民历史。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但总括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而战前李鸿章因颐和园等工程挪用海军款致不足更新装备之数更仅不过区区六百万两而已。一着之差,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至今,重读这段历史怎能不令人悲叹.先来原文
《北洋水师,剥下你虚伪的脸皮》原文
       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海战一直是我中华民族引为耻辱的战争,中日双方的吨位和战力都相当,却打了个五比零的惨败。为了给自己心理找一个平衡点,那些老学究们就总结了很多的理由,翻翻中学历史书可以看到,主要原因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造颐和园。海军武器质量低劣、舰龄老化。同时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我们,卖给我们的都是次品和哑弹,掺了很多的沙子。而且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因为弹药储备不足没带齐武器弹药,但是我们的北洋水师仍然用着劣势装备和优势的敌人英勇作战,出现了一大批如丁汝昌、邓世昌等宁死不降者,但因为有方伯谦那样的怕死鬼出现,海战打了个大败。于是乎丁汝昌、邓世昌、林泰曾等被捧为民族英雄,慈禧、李鸿章、方伯谦之流则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全体人民聚在一起就缅怀烈士,痛骂汉奸,充分获得了心里的满足。和那一句""不是皇军无能,是土八路太狡猾了""的解围心理如出一辙。
       先看看那些冠冕堂皇、不堪一击的理由吧。
  ⒈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⒉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希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
  ⒊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
  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相距五千三百三十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十七时四十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 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他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我又看到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 ""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
  ⒋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不如日本吗?
  ""定远""级战列舰共二艘,即""定远号""、""镇远号"",一八八五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七千三百三十五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三百五十六毫米,舷侧为三百零五毫米,甲板为七十六毫米,舰桥为二百零三毫米,装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四门三百零五毫米二十五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三具三百八十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二十一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
  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 都是五千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 ""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⒌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
  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三百零五毫米炮四门,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济远""双联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两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炮,""经远""、""来远""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两门,""致远""、""靖远""三门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平远""一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日本舰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二门,毫无用处的三百二十毫米固定炮一门(这是日本舰队的最大败笔,后面会有介绍)""比睿""、""赤城""、""扶桑""为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西京丸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奇袭舰队""吉野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浪速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高千穗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秋津洲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六门,""千代田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门。
  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
  ""定远""和""镇远""装备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三百二十九公斤,抛射火药九十一点九九公斤,初速五百米/秒,射程只有三海里(五千五百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一百六十五公斤,命中速度三百米/秒,一枚就可以把四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五小时战斗中有十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但是如此大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是双方在两三公里内直瞄射击的结果。
  看看双方的攻击效果:
  ""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的""吉野号""。而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三至六倍。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想不到命中率低的速射炮居然比命中率高的重炮效果还要好?就象冲锋枪的命中率比狙击步枪还要高?鱼雷是新型的水下武器,威力比同重量的炮弹要大好几倍。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吉野号"" 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
  但是,北洋海军平时进行军事演习时,无论是用舰炮还是用鱼雷进行实弹射击,都能在行进间命中目标。李鸿章在光绪十七(一百九一年)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就说:""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沿途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夜以鱼雷六艇,试演泰西袭营阵法,兵舰整备御敌攻守,并极灵捷,颇具西法之妙。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驶行之际命中及远。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
  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
  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作豆腐渣来建设的呢?
  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一八五三年,十六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一八六一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一八六八年,三十二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 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一八七四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一八七七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一八八八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 ""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大家都非常崇拜的丁汝昌的手下邓世昌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军舰快被击沉的时候指挥战舰向""吉野号""撞去。被""吉野号""的鱼雷击沉。他和他的狗一齐被淹死了。这就怪了,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带着狗来干什么?由他和狗的感情上看他们呆的时间还不短。看来我们的邓世昌将军平时经常在军舰上遛狗了。而且别人都不以为诧,反以为是风雅。不知道现在的省长市长们到哪里开会的时候牵着两条狗去,恐怕官职马上就要丢了吧。而在他丁老人家眼里却见怪不怪。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方伯谦的案子。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倒霉的方伯谦成了冤大头。但是关于方伯谦是否怕死至今还没有公论,更多的可能是方被抓成了丁汝昌的替死鬼。当时方伯谦的主要罪状是在甲午海战前的丰岛海战中挂白旗逃跑,在黄海海战中又带头逃跑并撞沉了""扬威号""。除了撞沉了""扬威号""是自摆乌龙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对海军规则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海战中打白旗和撤离战斗是常有的事情,不能算投降。因为一艘军舰造价昂贵,形成战斗力很不容易,例如美日中途岛大海战中日本比美国多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导致了日本海军元气大伤。所以在海战中一直有这个不成文的约定,如果战斗中受了重伤,可以打撤退旗的。就象现在打仗不攻击野战医院的道理一样。当时""吉野号""为了要求停止攻击连大清龙旗都挂了。而在黄海海战中战线拉的很长。主将受重伤,基本上都各自为战。因为日本当时也跟着运兵船。中国的"" 平远""""广丙""及""福龙""艇尾追日舰运兵船。打的早就不知去向。大家都在混战,没法联系,""济远""撞沉了""扬威号""后自己也受了伤,和""广甲""一齐脱离了队型也是可以原谅的。日本的""比睿""、""赤城""、""西京丸号""也在战斗不久撤离了战场。""来远""、""靖远""受重创后撤退到浅滩,战场一度仅余""定远""、""镇远""两舰与日舰""松岛""、""千代田""、""岩岛""、""桥立""、""扶桑号""激战。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 ""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日本舰队。
  日本唯一的失误就是为了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在其主力舰""松岛""、""岩岛""、""桥立号""上装备了固定式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个大败笔,无法移动的火炮在这种作战中毫无用处,反而降低了行进速度和徒增危险。后来""定远""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导致大爆炸,使得日军旗舰也撤离战场。
  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黄海海战失败后,日本获得了制海权,在威海卫战役全歼了北洋水师的剩余兵力,丁汝昌等畏罪自杀。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正是这场关键的战争引出了八国联军的前奏、抗日战争的惨状和五十年的殖民历史。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但总括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而战前李鸿章因颐和园等工程挪用海军款致不足更新装备之数更仅不过区区六百万两而已。一着之差,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至今,重读这段历史怎能不令人悲叹.
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暂不作推论,先就文章本身分段评点一下:
        ——⒈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从开篇就可看出此文作者对历史及当时海军的发展和基础知识缺乏认识。
       清政府创立北洋海军,名义上每年有数百万两拨款,但这笔钱都是由各省解交的,一般都不能足额解到,能有个几十万,李鸿章就要谢天谢地了。加上后期海军经费被挪用于颐和园工程,以及停购外洋船炮等事件影响,北洋海军的经费一直都是不很充裕的。
       作者认为“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非常巧合,这恰恰是当时的守旧、顽固派的主张,正应为如此,中国的海军才得不到发展经费,无法继续购买快船、快炮,仅仅能维持现状而已。殊不知,19世纪后期,世界海军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家一日千里,我们抱残守缺,直到1894甲午爆发,黄海一战,中日两国海军间的这种巨大差距就彻底暴露出来。当然,战败的责任只能是海军的错、李鸿章的错,守旧、顽固派此时早已摇身一变,成为正义凛然、义气如云的“主战派”了,他们会指责丁汝昌无能、李鸿章该杀,而绝不会去想,中国的军力为何落后如此。由此来看,空谈误国,一点不假,这也是中国做实事人的悲哀。
       作者知道“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不过作者并不知道清末甲午之前中国是个什么样的财政状况?左宗棠西征耗去的银子,可以再买三个北洋舰队,老太后的生日、小皇帝的婚礼,各地的灾荒、等等等等都需要用钱,中国真的那么有钱?君不见每年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留向外洋,“银荒”指的是什么?至于战后赔款2个亿,要知道那时可是刀架在脖子上呀,面对催命鬼似的日本、英国,借高利贷也要赔呀(据不完全统计,清政府为赔款给日本,共向各国借款3亿余两白银,中国之后为偿还这笔高利贷,需支付本金加利息共计7亿余两白银)
       文中称“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作者大概看过李鸿章那篇奏折,但没有真正看懂。李鸿章是哀求小皇帝,如果实在不能给北洋全军换装速射炮,那就少拨点钱,“竭力匀凑”,至少拨个30多万给定远等舰买几门快炮吧。最终这份奏折上落下了“该衙门知道”五个鲜红的大字,再就没了下文,作者有兴趣,还可以去档案馆里看看这份原件。皇帝既然不给钱,老李只好自己想办法,最后四处腾挪,好不容易买了一批机关炮,“聊胜于无”。插句题外话,甲午战争打响后,小皇帝异常激动,先是因为一连3天都听不到海军打沉日本军舰的消息,而愤愤然要杀丁汝昌,及至明白天朝海军存在的劣势时,急忙责问李鸿章,为什么以前不买快船快炮!大家想象一下,你们是李鸿章,面对这种责问,会是个什么心情。小皇帝做事风风火火,立刻下令拨款200万给海军买船,可问题到了这个时候,哪个国家还会卖船给你。
北洋舰队当时面临的局势,不是维持现状就能应对的!
⒉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希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

    作者这里接触到了一些史料,不过仍是老毛病,没把史料看透彻,看的范围更嫌不够。
    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我这里仅指弹头),不光外国人没错,任何人都没错。作者如果有兴趣研究一下克虏伯炮,就会发现,当时确确实实有掺沙子的炮弹,而且还很规范,掺多少都有规定。这当然不是为了造假骗中国人的银子(也谈不上骗中国的钱,这种炮弹都是咱们自己造的,要骗也是自己骗自己),这种炮弹的名字叫作实心弹,北洋海军日常用来打靶的。现在有些文字中称这种炮弹为穿甲弹,但和现代意义的穿甲弹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只是名称相同而已。
虽然说实心弹的来路问题解决了,但这并不表明北洋舰队弹药供应上不存在问题。
    黄海海战时,最有效的炮弹是开花弹,即爆破弹,北洋舰队缺少的就是这种炮弹。原因在哪里?有两个,一个是没钱,进口是最方便的途径,不过没有钱就什么都没法说了。第二个,没有技术。没错,当时中国国内开了大大小小那么多机器局,但技术不过关,造出的大开花弹质量不好,只能造些实心弹而已。
    接着,借作者“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的问题,简要说一下北洋舰队弹药的构成。黄海海战前,北洋舰队中的榴弹,即开花弹,大都是早期从国外购买的,有的甚至是买军舰时带回来的,后来限于经费原因和户部的停购外洋枪炮折,几乎没有补充。平时训练,水兵们都舍不得使用这种炮弹,但尽管如此,这些炮弹到黄海海战时,剩下的数量已很有限了,而且因为年代太旧,炮弹的质量也成了问题。北洋舰队中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天津机器局生产的炮弹,最初津局主要生产实心弹,后来因为外购炮弹无望,便赶鸭子上架,让他们生产开花弹(小开花弹,即短弹),因为技术不过关,造出来的炮弹质量问题太多,而且产量不高,废品率不少,天津机器局的负责人张士珩为此曾头疼不已。一些有关甲午的著作中,提到的那种要用锉刀锉的炮弹就是他们的产品。对于这些炮弹,北洋水师本是不会接收的,但问题炮弹短缺实在太严重了,只能下令分批退回津局检验、锉小外径,返工后再运来。所以黄海海战时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即北洋军舰上炮弹带不够,而基地里面却还堆了不少,堆在基地里的,就是尚未来得及送回工厂返工的

    说到炮弹,再补充一点。当时的北洋舰队并不像后人想象的那么业余。舰队中设有专门负责军火质量的官员(此公名陈恩焘,海军留学生,曾担任“定远”舰军官,根据他后代提供给本站的照片、资料,近期网站上会对这位先生做个介绍)。而且对于弹药检验,制度非常严,根据北洋舰队克虏伯炮弹的验收规则记载,每运来1000枚炮弹,要从中抽取2枚试验,如有1枚有质量问题,会按五十取一进行抽检,如又有问题,则整批1000枚将全部拒收。
⒊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
  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相距五千三百三十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十七时四十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
      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 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他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我又看到了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根据徐建寅的统计数字,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 "济远"、"广丙"七舰的存舰存库炮弹,仅开花弹一项即达三千四百三十一枚。其中,供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使用的炮弹有四百零三枚,二百一十毫米口径炮弹九百五十二枚,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一千二百三十七枚,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炮弹三百六十二枚,六英寸口径炮弹四百七十七枚。黄海海战后,又拨给北洋海军三百六十枚开花弹,其中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一百六十枚,二百一十、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炮弹各一百枚。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



    ——作者这段文字就显得太业余了。
    黄海海战没人说是偷袭战,都说是遭遇战,这点无须作者论证。不过,作者把遭遇和有条不紊两个词连到一起,就令人十分不解了。当时连后世史家称为早有准备的日本舰队都十分慌张,更不用说回航途中的北洋舰队了,何以谈得上有条不紊?说当时双方舰队对遭遇不甚意外,到更贴切些。
作者声称“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先回答作者的问题,因为当时那次登陆行动规模较大,而且据海关军舰侦察报告,日本舰队经常在黄海出没,所以清廷才派北洋舰队主力护航,以防不测,所以才会选择相对比较安全的大东沟登陆,没有跑到仁川去捅马蜂窝,难不成作者想象中,当时只要派一、两艘军舰?那咱们的陆军弟兄可又要遭殃了。


    “七月二十五日中日已经开战,九月十七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五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五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这个问题作者可以看看上面关于炮弹的部分,徐建寅统计到的炮弹数字,先不谈徐建寅统计的数字,有多少黄海之后运到威海的。且说说徐建寅没提到的发射药包,当时的情况是,克虏伯有弹无药,阿姆斯特郎有药无弹,丁汝昌拍电报催发射药包,回复是来不及赶制,实在要,你们自己把原料领回去包装吧。没有发射药,铁弹有什么用?扔出去?这种情况下,没弹药的责任是谁的呢。
    “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共发射一百九十七枚十二英寸(三百零五毫米)口径炮弹,半数是固体弹。战至最后,"定远"、"镇远"弹药告竭,分别仅余十二英寸口径钢铁弹三发、两发。
  呵呵,一艘战舰带了一百零二发三百零五毫米炮弹。光"定远"上面的炮弹就足够把两国所有的舰艇给报销了。还说什么弹药储备不足? ”
这里作者总算接触到“固体弹”这个名词了,发射出去的半数都是不能爆炸的实心弹呀。要是都换成开花弹,会是个什么结局?
至于一艘战舰带了102发305炮弹,分到各个炮位还剩多少?305大炮基教弹药可是200发,弹药很充足吗?
    至于作者说道光定远上的炮弹就足以把两个舰艇都报销了。抛开开花弹和实心弹的区别不谈。莫非北洋军舰上的炮弹都是导弹?这可不是玩游戏呀。了解克虏伯炮操作方法的朋友会知道,这种火炮的瞄准装置非常简单,水兵大致对准方向,然后根据桅杆上了望兵报告的敌我距离调整俯仰,接下来三点一线就发射出去了。操纵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在几千米的距离上,烟雾笼罩中,打高航速的军舰,难度由此可以想见。
——⒋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不如日本吗?
  "定远"级战列舰共二艘,即"定远号"、"镇远号",一八八五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七千三百三十五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三百五十六毫米,舷侧为三百零五毫米,甲板为七十六毫米,舰桥为二百零三毫米,装甲共重一千四百六十一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四门三百零五毫米二十五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三具三百八十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二十一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
  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 都是五千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 "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作者再次表现出了他知识的贫乏。
    海军作战可不是比体重。解放军用小炮艇打沉大军舰,蒋介石岂不是要气死,太不合规则了嘛,明明我的吨位大,就应该我赢,世界上有这样的海战?珍珠港被日本小飞机炸沉的大战列舰岂不是冤比海深,我装甲那么厚,火炮口径那么大,怎么能被你打沉!明显作弊嘛。
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综合战斗力。


    ——⒌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  
    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三百零五毫米炮四门,两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济远"双联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两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炮,"经远"、"来远"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两门,"致远"、"靖远"三门二百一十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平远"一门二百五十四毫米炮,两门一百五十毫米炮。日本舰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二门,毫无用处的三百二十毫米固定炮一门(这是日本舰队的最大败笔,后面会有介绍)"比睿"、"赤城"、"扶桑"为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西京丸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奇袭舰队"吉野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八门,"浪速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高千穗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六门,"秋津洲号"一百五十毫米速射炮四门、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六门,"千代田号"一百二十毫米速射炮十门。
    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


    北洋舰队难道全是由铁甲舰组成的?
    说速射炮对战列舰没有效果,“致远”为何冲出“定远”之前,“定远”、“镇远”上的熊熊大火又是怎样几成危殆之势。
    黄海海战中有这样的场景,北洋舰队军舰上弹如雨下,而日本军舰上却可以从容行走。这就是射速快的优势,这就是炮位多的优势,这么大的差距,难道还不是一边倒。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
     "定远"和"镇远"装备的三百零五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三百二十九公斤,抛射火药九十一点九九公斤,初速五百米/秒,射程只有三海里(五千五百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一百六十五公斤,命中速度三百米/秒,一枚就可以把四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五小时战斗中有十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但是如此大武器的命中率只有二十分之一,这还是双方在两三公里内直瞄射击的结果。 ——


    命中率二十分之一的数据不知道作者如何推算得到的。
    关于克虏伯炮的操作方法,以及射击的难度,上文已经说过,不在赘述。
    作者在统计中国大口径火炮命中率的同时,不妨关心一下日本海军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是多少,关心一下同时代的海战史,甚至之后的海战史。


    ——看看双方的攻击效果:    

    "定远"、"镇远"的三百零五毫米舰炮发射了一百九十七发钢弹,其中有十发命中目标;其他各种口径舰炮发射了四百八十二发炮弹,只有五十八发炮弹击中日舰,而五十八发中有二十二发击中日舰航速最快的"吉野号"。而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三至六倍。清舰队一分钟射击三十二点八发炮弹,命中三点二八发;日本舰队发射一百九十三点三发炮弹,命中二十八点九发"。想不到命中率低的速射炮居然比命中率高的重炮效果还要好?就象冲锋枪的命中率比狙击步枪还要高?鱼雷是新型的水下武器,威力比同重量的炮弹要大好几倍。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吉野号" 发射的鱼雷一发就导致"致远号"瞬间解体。那么中国的海军在做什么呢?
  让我们看看时在日舰"西京丸"上指挥作战的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的《回忆录》文中描述:""福龙"号鱼雷艇全速冲向"西京丸"舰首,发射出一枚鱼雷。当时逼近敌舰约三十米,两目睹此情,本舰已无法躲避,我也只好闭目待毙,谁知鱼雷竟然从舰底穿过。" 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 ——


    作者这里开始关心鱼雷战术了。
    问题是,日本海军自己都说从未在海战中使用过鱼雷,何以谈到“日本海军充分发挥了鱼雷的作用,效果不俗”呢?
    关于“福龙”艇的数发不中,先说一下北洋舰队鱼雷的供应问题。
    鱼雷作为当时的新型兵器,颇得李鸿章青睐。但后来也遭遇和炮弹供应一样的问题,即无法从国外获得,而国内制造的质量太差,当时,江南制造局等都仿造过,无奈技术不过关,皆告失败。因此鱼雷的供应情况比炮弹更严重,国内完全不能自行制造,北洋舰队所装备的,也大都是早年随军舰一起买回来的。
   这些鱼雷,平时用操雷头进行打靶、练习,战时改装战雷头。经过数年的使用、磨损,加上可能的保养不当(经常入水使用会对鱼雷内部机械有损害,每次使用后都必须即使保养。北洋舰队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后来被编入了教材。军舰训练时发射了一条鱼雷,后来没能回收,数十天后才被打捞回来,鱼雷的壳子还算完好,问题是里面的机器已经没用了),黄海海战时这批鱼雷的状况已经颇令人担心。
    作者给福龙艇数发不中找的原因是,“呵呵,原来我军发射鱼雷的时候忘了给鱼雷定深!”不过,如果作者看了北洋舰队的鱼雷教材,恐怕就笑不出来了。鱼雷可是在工厂里就预先定深的!中国购买鱼雷时,生产黑头鱼雷的刷次考甫工厂的技术人员就提醒过中国官员,鱼雷兵器威力虽大,但并不十分可靠,海水密度不同,就会影响攻击的精度,需要工厂随时调校。因此,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当时的鱼雷技术还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样,在甲午战争中,日本攻击“定远”也是数发才一中。
    另外再讲一个当时德国海军鱼雷艇教材上的常识。因为考虑到鱼雷的不可靠,教程规定,鱼雷艇作战必须多艇协同,从不同角度发射鱼雷,类似一种狼群战术。另外书中规定,鱼雷兵作战,得抱着“自杀”的决心(因为当时鱼雷的射程太近),人人都得随时注意准备好救生圈。
    在反思中国鱼雷军官的技术能力同时,也应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鱼雷。
——这个叛军出身的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十二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四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八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


    不明白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对丁汝昌充满敌意,总是喜欢用一些恶毒的言语。
    “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
    作者的这段话我始终无法理解。“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十五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
    丁汝昌学了十五年海军,肯定比我们对海军更为了解,至于为什么没有采用作者说的“一条线列队”,自然有他的理由,作者多看看近年出版的论著就明白了。如果作者明白甲午战争之前最大的一次海战,以及近代军舰的设计思想和海军战术规范,就更容易明白横阵的原因了。
北洋舰队阵型的问题,写十本书都论不完,总之在读历史的时候,不要把古人想得太愚蠢。经历了十五年海军生涯的丁汝昌,在海军指挥上,会不如吾等纸上谈兵者?
   “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
    这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探讨。除了“定远”、“镇远”等舰的信号设施都被打坏外,应该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因为只是个不成熟的想法,所以尚只能自己慢慢推敲。不过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似乎眼界应该更开阔些,不应只是盯着丁汝昌。
——“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一八八六年八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 "定远"、"镇远"一八八五年才交付,舰龄不足十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


    作者又是个以讹传讹者。
    东乡平八郎是什么人?“定远”的主炮管多高?上面能晒衣服?要我肯定不会冒这个险,晒在栏杆上是正经。在衣物烘干设施尚未出现的近代,军舰上洗晒衣服均是在甲板之上,且不说日本海军自己,当时海军老大英国也是如此。东乡此说纯属别有用心。要怪北洋海军,也只能怪不注意时间地点,不应该在日本人门口晒衣服,不过那样,东乡恐怕又会说,定远舱内全是衣物,不注重保养机器了。
    至于炮管里面摸到一手灰。且不谈东乡手举起来有多高,北洋军舰的火炮都布置在什么位置。光看北洋水师的火炮操作章程就可以得知,炮口不用时都是用炮口塞或皮套遮护起来的,出国访问时更应该如此。更何况,北洋军舰每天都有数次擦洗火炮的作业。
    关于飞桥震塌说,更不值得一驳。丁汝昌的奏折、军机处的验伤报告、定远的图纸等等先不看。即使如作者所说,是因为不好好保养,那北洋舰队的镇远等舰呢?难道单单漏了定远,要谋杀丁军门?至于“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更是信口开河,黄海海战之前几个月,定远刚刚参加了一回大演习。不管是做样子也好,真操练也好,305可是真正开过炮的。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方伯谦的案子。为了推卸战败责任,倒霉的方伯谦成了冤大头。但是关于方伯谦是否怕死至今还没有公论,更多的可能是方被抓成了丁汝昌的替死鬼。当时方伯谦的主要罪状是在甲午海战前的丰岛海战中挂白旗逃跑,在黄海海战中又带头逃跑并撞沉了"扬威号"。除了撞沉了"扬威号"是自摆乌龙以外其他的都属于对海军规则完全不了解造成的。 ——

    方伯谦的问题是老问题,论坛上有位朋友对此颇有研究,比我更有发言权,再此就不赘述了。
    不过有一点要纠正一下,清政府从来没有因为方伯谦在丰岛海战的表现而追究过方。
    另外最近有两个较为有意思的发现:
    一来源自近代克虏伯炮的说明书,其中清楚记载,铁锤是克虏伯炮的随炮必备工具之一,当然,其最初用途肯定不是为了砸坏火炮。

    另一则发现来自刘公岛现存的“济远”舰210mm克虏伯钢箍套炮本身,在左侧那门炮的炮尾附近,有一处重物造成的砸痕,可能因为时间间隔太久,火炮又在海水中浸泡了漫长的岁月,这处呈暗红色的砸痕在锈蚀的炮身上如不加注意已不太容易分辨。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 "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日本舰队。  
  日本唯一的失误就是为了击穿"定远"和"镇远"的装甲,在其主力舰"松岛"、"岩岛"、"桥立号"上装备了固定式三百二十毫米的主炮。事实证明这是个大败笔,无法移动的火炮在这种作战中毫无用处,反而降低了行进速度和徒增危险。后来"定远"的一发炮弹击中了日军旗舰"松岛号"的弹药库导致大爆炸,使得日军旗舰也撤离战场。
  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黄海海战失败后,日本获得了制海权,在威海卫战役全歼了北洋水师的剩余兵力,丁汝昌等畏罪自杀。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正是这场关键的战争引出了八国联军的前奏、抗日战争的惨状和五十年的殖民历史。
  中国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两亿两和台湾岛,这些巨额赔款都是向英德法俄等国银行团借款偿付的,最后总计本息高达六亿两。但总括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而战前李鸿章因颐和园等工程挪用海军款致不足更新装备之数更仅不过区区六百万两而已。一着之差,影响中日两国命运至今,重读这段历史怎能不令人悲叹 ——


    这篇文章结束了,我也该结尾了,今天帖子发得太多,我可不是刻意灌水,大家见谅。
    这篇文章最早大概是在2000年的时候见到的,一直想进行反驳,一直未进行反驳。实在是这篇文章流传太广、影响太恶劣,所以今天说了一些一直以来想说的话,个中有偏激、谬误之处,还望大家海涵。
    甲午战争,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段极为惨痛的教训,有些朋友甚至不忍心再来看这段历史。在甲午之前,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在不断的挣扎、奋起,目的只有一个——“自强”,于是我们有了亚洲第一的海军,亚洲第一的船厂,亚洲第一的军工厂,亚洲第一的海军基地,亚洲第一的……,但这一切最终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甲午一战,印证了李鸿章的话,一切都是纸老虎也。

    考其原因,有人认为慈禧卖国成性,殊不知这位老太后,正是中国海军建设的热心推动者,购买“定远”时,老太后居然会提醒中国海军注意保养维护,提醒刘步蟾等技术要精益求精,中国第一艘钢甲舰平远正是老太后力派众议的结果,老太后说过要提防日本,说过洋务为今日根本要务,说过“此仇何能一日忘记,但是要慢慢自强起来……断非杀一人烧一屋就算报了仇的”;还有人认为李鸿章该杀,避战的是他,签马关条约的是他,但就是这位李二先生,一生以“实事求是”为座右铭,第一个体会到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第一个体会到变法的迫切性,第一个指出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提醒中国人时时刻刻要有“征日之心”,大家见到的是他签马关条约,又有几个人见到过那字字泣血的电稿、信件,“洋人论势不论理”,没有实力,你就没有发言权,即使孔明在世,马关条约还会是那个样子。还有人认为,北洋水师是失败的罪魁祸首,丁汝昌愚昧无能,刘步蟾胆小怯懦,但又有几人能真正愿意仔细翻翻故纸堆,那里有一个你们完全不认识的丁汝昌,一个用英文、德文书写信件的丁汝昌……有一位泅水冒死游出刘公岛搬救兵的海军军官,是如何在陆军们面前嚎啕大哭,哀求救救海军……

    百年的历史转瞬即过,中国的国力也早非昔日能比。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我们是否应该更宽容、客观、更公正些呢?“平衡”,对于观看这场民族的悲剧是再必要不过了。但愿今日的评论,不会再象昨天的那样,成为后人的笑柄.
原文载于海军史研究联合论坛
http://www.cnhi.org/cnhi/dispbbs ... p;skin=0&Star=1
.....咳嗽,这个这个,下次你转贴的时候,记得把连接放在最前面哦.......
1.关于海军军费的问题,难道不是挪用了吗?有什么可辩的呢!
⒈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廷三十年来投资在建设舰队的全部经费也不过两千万两,战争失败后却向日本赔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和台湾岛,这么有钱那一年几十万两的训练费用怎么会拨不出?而且战前不仅自给有余,还准备拨银三十五万两,暂为""定远""、""镇远""二舰先购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口径的速射炮。可见,北洋水师不是穷的叮当响,就算不富裕,勒紧裤腰带还是可以维持现状的。况且这支舰队是李鸿章一手提拔出来的嫡系部队,相当与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有谁舍得把亚洲第一位的舰队给出卖?慈禧太后自己也不会愿意吧。

战争失利不是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吗?慈禧不是因为颐和园才挪用海军经费吗?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
原帖由 liuliufe75 于 2008-6-15 10:09 发表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对抗才是失败的主因


正解!
原帖由 liuliufe75 于 2008-6-15 10:09 发表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对抗才是失败的主因

当时倭寇算不上 工业文明吧?
原帖由 router 于 2008-6-15 09:10 发表
⒈据说战斗失利的大因素是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还有万恶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处处卖国求荣、克扣经费。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军舰和装备都买来了,光训练烧煤放炮保养发饷就可以了,还需要什么大规模的经费?清 ...

;P ;P ;P 谁告诉你慈禧挪用的是海军的军费?难道海军事务衙门仅仅就管海军吗?;P ;P ;P
那军费到哪里里去了呢?
我等接受的教育就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难道你还有什么狡辩的不成?
原帖由 点点730 于 2008-6-15 13:05 发表

当时倭寇算不上 工业文明吧?


新兴的资本主义与老大落后的封建主义之间的较量.
原帖由 router 于 2008-6-15 14:04 发表
我等接受的教育就是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难道你还有什么狡辩的不成?

;P ;P ;P 马克思主义政治故事真是耍人不偿命!你还是去搞清楚海军事务衙门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衙门再说吧!;P ;P ;P
海军事务衙门的收入还有哪些呀?难道还管理陆军?
原帖由 router 于 2008-6-15 14:03 发表
那军费到哪里里去了呢?

;P ;P ;P 老佛爷挪用的是海军事务衙门的经费,而北洋海军每年的200万两经费是直接从户部提取的!至于为什么没有一年是足额收到的——这恐怕你应该去问被马克思主义政治故事吹嘘为维新大佬的翁师傅了!;P ;P ;P
海军事务衙门的经费那是干什么的呀?
原帖由 router 于 2008-6-15 14:12 发表
海军事务衙门的收入还有哪些呀?难道还管理陆军?

你最好自己去查!我可不负责扫盲!
我可以提示你一下:海军事务衙门成立是为了和鬼子六把持的总理衙门抗衡,分总理衙门的权搞出来的机构!老佛爷是用七爷制衡六爷才批准建立海军事务衙门,所谓的海军事务,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
你说不清楚吧!
原帖由 router 于 2008-6-15 14:19 发表
你说不清楚吧!

自己没本事查就别怪人家说不清楚!
另外再提示你:马克思主义政治故事书上可没有!;P ;P ;P
原帖由 router 于 2008-6-15 14:17 发表
海军事务衙门的经费那是干什么的呀?

;P ;P ;P 管全国的邮政、电报、铁路,就是不怎么能管海军!要是海军衙门能管海军——那么大清国的海军早就四海一心,没有什么北洋、南洋、福建、广东之分了!;P ;P ;P
《北洋水师,剥下你虚伪的脸皮》的作者很白痴——

拿这篇文章出来鞭尸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变成白痴!;P ;P ;P
海军衙门是形式上负责全国近代海军事务的核心中枢,是借原神机营的办公地点、人员组建的,因此带有浓厚的神机营背景。这个机构一般情况下给予南北洋大臣归属内南北洋水师及各省近代舰艇(福建船政和广东为较有规模者)以指导性指示外,参与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所谓的海军巨款案,即以建设海军为名要求各省额外支付中央资金260万两左右(有人说有400万两以上,这个我存疑,欢迎大家继续探求真相),实际上用在了颐和园工程上。不过这比费用不是挪用正常海军军费,而是朝廷借海军之名额外搜刮了一笔。
当然,海军衙门至少在形式上还不完全是颐和园工程处,虽然其首脑醇亲王是主持园工的,这个也要说清楚。
原帖由 panzergu 于 2008-6-15 14:24 发表

;P ;P ;P 管全国的邮政、电报、铁路,就是不怎么能管海军!要是海军衙门能管海军——那么大清国的海军早就四海一心,没有什么北洋、南洋、福建、广东之分了!;P ;P ;P

指导性指示还是有的。。。。
再说这个也不奇怪,理论上来说南洋应该也管福建和广东(顺便提一句,貌似应该不包括福建船政。福建船政水师和福建水师没有相互隶属关系),其实也指挥不动。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6-15 14:41 发表

指导性指示还是有的。。。。
再说这个也不奇怪,理论上来说南洋应该也管福建和广东(顺便提一句,貌似应该不包括福建船政。福建船政水师和福建水师没有相互隶属关系),其实也指挥不动。

清雪小姐注意一件事情,"装甲掷弹兵"是从德文直译过来的,意译应为"机械化步兵".貌似第三帝国没有机械化猫步兵吧;P
,而且德军很多机械化步兵部队都是精锐部队,尤其是那些党卫军,如果雪小姐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荣誉,那么请您换下称谓好吗?
陈悦可真会瞎编啊.
1 所谓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据现代学院派考证,实际为慈禧寄存,而飞挪用.
2 北洋水师是在出海巡逻时遭联合舰队偷袭,这已经有结论了.
原帖由 wuwang 于 2008-6-15 16:59 发表
陈悦可真会瞎编啊.
1 所谓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据现代学院派考证,实际为慈禧寄存,而飞挪用.
2 北洋水师是在出海巡逻时遭联合舰队偷袭,这已经有结论了.



翻案,翻案!
原帖由 wuwang 于 2008-6-15 16:59 发表
陈悦可真会瞎编啊.
1 所谓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据现代学院派考证,实际为慈禧寄存,而飞挪用.
2 北洋水师是在出海巡逻时遭联合舰队偷袭,这已经有结论了.


慈禧寄存,怎么寄存的?
原帖由 wuwang 于 2008-6-15 16:49 发表

清雪小姐注意一件事情,"装甲掷弹兵"是从德文直译过来的,意译应为"机械化步兵".貌似第三帝国没有机械化猫步兵吧;P
,而且德军很多机械化步兵部队都是精锐部队,尤其是那些党卫军,如果雪小姐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荣誉,那 ...

你这些东西即便拿到多年前的二战论坛,也会被拍扁。Panzergrenadiere未必是搭乘半履带装甲输送车的的,因为半履带装甲输送车从来就没有够过,许多装甲掷弹兵实际上是搭乘卡车的摩托化步兵。
强烈支持陈悦。不仅仅是同乡。
原帖由 panzergu 于 2008-6-15 14:26 发表
《北洋水师,剥下你虚伪的脸皮》的作者很白痴——

拿这篇文章出来鞭尸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变成白痴!;P ;P ;P



白痴,那些历史定性的东西无论某些人怎么否认也是不可的!
原帖由 wuwang 于 2008-6-15 16:59 发表
陈悦可真会瞎编啊.
1 所谓的"慈禧挪用海军军费"据现代学院派考证,实际为慈禧寄存,而飞挪用.
2 北洋水师是在出海巡逻时遭联合舰队偷袭,这已经有结论了.


瞎编?是谁瞎编了?

“现代学院派”是哪些人?海军军费没有被挪用?笑话。

“根据目前能够找到的清宫档案,海军衙门在1888年把45.3万两银挪至园工。次年,奕劻又决定每年从海军经费中腾挪30万两交颐和园工程处。至1894年共挪用180万两。1891年3月25日,奕劻奏称"查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衙门内腾挪三十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复将各省督抚认筹海军巨款二百六十万两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所得息银专归工用……惟每年拨工之款原属无多,各省认筹银两亦非一时所能解齐。钦工紧要,需款益急,思维至再,只有腾挪新捐暂作权宜之计,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输项下暂行挪垫,一俟津存生息集有成数,陆续提解臣衙门分别归款。"以后又从出使经费中挪垫了工程银100万两,申明从海军巨款260万两生息项下按年拨还。从这些数字统计,海军衙门经费有案可稽的腾挪共达325.75万两。1889年1月6日,海军衙门还在奏折中提到"余平、捐输二款,拟另款存储,专备工作之需。"根据海军衙门的规定,北洋海防经费的平余,划抵下一年度"定远"等八舰的粮饷油修经费,而海军衙门发放的八舰经费及东三省练兵饷,则由海军衙门拨付时扣除。有人统计,从1887年到1894年,海军衙门克扣南北洋将士员弁及东三省练兵饷的平余银,总数约达库平银86万两。按照余平专备"工作"之需的说法,这笔款子也被挪用于园工。
  此外,海防捐和新海防捐被挪至园工的,约在250~350万两之间。所有数字相加,海军衙门经费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总额,当不超过750万两。”——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北洋水师是在出海巡逻时遭联合舰队偷袭”?还“已经有结论了”?舰队辛苦为之保驾的5艘商船就这么被无视了,可悲啊。
路由器是不是要盖新房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