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民国关税政策看蒋介石是否民族主义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32:52
敝人近日研究民国经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抗战之前的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靠关税支撑的。民国关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以上。在我看来,这方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是从财政角度考虑的。
左大培先生在其著作《混乱的经济学》中,以19世纪的拉美国家为例,对从财政角度考虑的关税政策作过深入分析。他指出,出于财政收入考虑的关税政策,与出于保护和促进本国产业的目的的关税政策,有这样几个不同:
1、为保护本国的产业而征收的高关税是“禁止性”的,也就是让进口商进口的越少越好,最好根本不进口。而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征收的关税则需要进口数量达到相当大的数量,以保证可以收取尽可能多的关税。因此出于财政目的的关税政策不能为本国的产业提供保护,虽然有时看起来其税率很高。
2、由于关税政策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的,因此一旦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好转,政府就没有动力继续维持搞关税政策。特别是当这些国家的经济有所发展,出口增加后,国内的购买力有所增强,政府由于关税收入增加而愿意降低进口税率,因而让关税更加失去产业保护的作用。
他的结论就是:仅仅根据财政收入的情况来制订关税政策是无比短视的,拉美国家之所以在19世纪后期相继沦为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像美国一样成为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它们的关税政策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的,没有更深远的眼光
我认为,他的这个评论,基本可以照搬来评价国民政府30年代的关税政策。国民政府30年代关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到70%这个惊人数字的事实告诉我们,国民政府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保护本国产业的问题。仅此一条,就足以否定所谓蒋是“民族主义者”的说法。敝人近日研究民国经济,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抗战之前的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靠关税支撑的。民国关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70%以上。在我看来,这方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是从财政角度考虑的。
左大培先生在其著作《混乱的经济学》中,以19世纪的拉美国家为例,对从财政角度考虑的关税政策作过深入分析。他指出,出于财政收入考虑的关税政策,与出于保护和促进本国产业的目的的关税政策,有这样几个不同:
1、为保护本国的产业而征收的高关税是“禁止性”的,也就是让进口商进口的越少越好,最好根本不进口。而为增加财政收入而征收的关税则需要进口数量达到相当大的数量,以保证可以收取尽可能多的关税。因此出于财政目的的关税政策不能为本国的产业提供保护,虽然有时看起来其税率很高。
2、由于关税政策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的,因此一旦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好转,政府就没有动力继续维持搞关税政策。特别是当这些国家的经济有所发展,出口增加后,国内的购买力有所增强,政府由于关税收入增加而愿意降低进口税率,因而让关税更加失去产业保护的作用。
他的结论就是:仅仅根据财政收入的情况来制订关税政策是无比短视的,拉美国家之所以在19世纪后期相继沦为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像美国一样成为发达国家,就是因为它们的关税政策是从财政收入的角度考虑的,没有更深远的眼光
我认为,他的这个评论,基本可以照搬来评价国民政府30年代的关税政策。国民政府30年代关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到70%这个惊人数字的事实告诉我们,国民政府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保护本国产业的问题。仅此一条,就足以否定所谓蒋是“民族主义者”的说法。
经济史这块,眼下正在恶补。先说自己常识性的认识。

个人认为,有没有发展本国产业的打算,与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密切相关。如果入不敷支,而且产业基础薄弱,应该允许政府有个相对较长的调整期和过渡期。
我所知道的,政府当时财政收入主要是靠江苏、浙江、广东等几个省份,具体数据我稍后再帖上来。
北伐后,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实际上控制的区域和领域还有限。
所谓统一,其内涵就是指几个方面:军队的统率、财政收入的上缴、外交事务的集中,以及关税统一由中央政府安排。
]]
是的。我以前帖出的那个《蒋介石是否真正“不抵抗”?》,原本的构思是以国防委员会为例,来看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只是后来大家都比较喜欢论蒋,那个主题早被引到爪哇国去了,既然大伙儿喜欢,就顺其自然吧。我以后再出专帖,专论国防委员会。
镭射兄从经济史的财政税收角度来展开,当然是很好的视角,大家互相补充,互相参照,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研究分析。
国民政府是怎么考虑关税的?
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他们是怎么考虑的,而在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实质,真正的根源就是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关系问题。
是否民族主义者的判断,不能光从经济史作结论。
还要结合从军事史、思想史上去挖根源,国际外交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
有时候不是他不想保护本国产业,而是保护不了。这不是为老蒋开脱,而是就事论事,尊重历史,尊重当时的现实条件。
战争准备,说穿了就是物质和生产力的准备。因此,要进行战争准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备战促生产”,这就需要对本国的产业——特别是钢铁、能源、化工等战略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而扶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关税保护——通过关税壁垒将外来的竞争者阻挡在国门之外,将国内市场优先保证本国产业的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备战。
相比之下,如果我上面的分析无误,国民政府根本没有发展本国产业——特别是战略产业——的任何意图,那么国民政府就谈不上有什么“备战”。不知林总以为如何?
西方列强同意取消治外法权是什么时候?镭射兄查到的是1943年,都是在汪伪政府宣布“废除”之后。
那为什么要等到全面抗战打了六年才争取到呢?抗战前有没有这个条件去争取呢?接受苏联援助,对争取列强取消治外法权,有没有影响呢,多大的影响呢?这些都互相关联,都需要我们研究。
再有,国民政府特别是蒋介石的对日政策是怎么样的呢?基于怎么一种判断?现在知道他最担心的就是几天之内就把老本打光了,是惧日怯战。这样的思想状态下,有多少空间会去考虑和实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呢?有疑问。
原帖由 zlaser 于 2008-6-7 11:38 发表
战争准备,说穿了就是物质和生产力的准备。因此,要进行战争准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抓备战促生产”,这就需要对本国的产业——特别是钢铁、能源、化工等战略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而扶持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关税保 ...

我手里有个当年某时全国钢铁、能源、化工等行业状况的单子,但我最关注是却是电厂产能和电力设施设备的状况。因为如果没有电,上述重工业就只是个画饼,更何况这个饼一点都算不上有多大。那么电力工业的发展基础在哪里呢?可以顺藤摸瓜。
这个课题很大,也很有研究价值,希望有更多懂行的朋友加入进来,大家共同探讨。
经济史一窍不通,关于关税只知道李泰国、赫德、安格联、梅乐和的名字。
坐下听课记笔记。
^_^关于民族英雄二炮公,现在还有新证据没有了,比如“128抗战真相”这种?
林总,我觉得你似乎有走题的倾向。因为我在这里谈的是“产业政策”,而非某个具体产业的产能。对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来说,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是走向强大的必要条件。而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大笔的资金投入,二是强有力的市场保护。国民政府在这两个方面的成绩,才是我现在关注的重点。
]]
军政费用巨大,这是考虑关税政策的前提

蒋介石只控制江浙五省而要支撑中央政府开支,入不敷出是现实
]]
^_^炮党的军政费用能和我北洋比?
北洋公务员发薪都得用关盐作保,民族资本工矿企业纺织造船发展如何?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6-7 13:00 发表
哈哈,我这国粉还没登场,几句劝就给人说趴下了。
前提和结果没有明显关系,水帖了。

不对。
通论不能代替具体史实的论证,从关税政策看领导人的政治属性,是从一个特定角度以补充宏大叙事的空洞。
如果没有各个专门史,光是从通论到通史,那史学岂非成了无本之木?
我前面提出的疑问,目的在于拓题,如果是具体批驳,需要拿出具体数据来论证才是的。
是的是的,没错。我失言了,呵呵
我做了N年外贸,又喜欢研究民国,他这个逻辑太牵强,很难展开的。
这个标题是根据我的建议改的,原文标题应该是论文形式的,记得好像叫《从关税政策看国民党政权》。
看来还是镭射自己起的标题好。
那就看川大的《1920、30年代的中国》
20年代说北洋和党争,30年代就说币值改革和关税
原帖由 jkkkjkski1 于 2008-6-7 16:44 发表
那就看川大的《1920、30年代的中国》
20年代说北洋和党争,30年代就说币值改革和关税

还以为你前面的发言是故意打趣呢,原来埋有伏笔。
帮忙介绍下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思路。
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评价一直是比较高的,关税自主以后,很快入超扩大的趋势就开始被遏制,并特别是日货受的打击较大。
我国政府到1929年才开始收回关税自主权,很快占全国外贸三分之一的东北海关又落入敌手(易帜之前是东北军阀独立的,不对中央负责,好歹也是中国人的),然后是八年抗战。这期间很短,来不及形成长期趋势,另外实际上蒋委员长对外贸政策可以说一窍不通,所知甚微,这方面也没见过他讲过什么个人见解,都是假手于人。要想反映其政权性质,个人性质实在过于曲折。

关税收入占财政大头,由于我国主要是入超,这反而说明政府对进口的控制。
民族产业如上面几位讲的,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发展起来的,通过外贸政策来调节更需要时间来体现,按我国那时的时局,哪有余暇?

一般来说,按我国当时落后农业国实际,应该是田赋收入占财政大头才对,但由于上面朋友说的中央实际控制的地方并不多,但外贸政策内地的军阀却只有追随(东北靠海除外,其它靠海军阀如广东时间不长,靠陆境也有军阀,但陆运比例很小)所以就出现这种情况。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6-7 16:48 发表

还以为你前面的发言是故意打趣呢,原来埋有伏笔。
帮忙介绍下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思路。

^_^06年南京民国史研究会的论文集
关于经济史方面的主要集中在宋子文货币改制上……但是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来自台湾
所以就有“币值统一促进了政权的统一,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爱国热情”这类的炮棍调子
而大陆则喜欢研究伪国民政府期的基层政体和行政区划
日本韩国学者则是喜欢研究宁汉合流和汪伪产生形成,所以这部分涉及40年代的内容也被归入1930年代中国这个论文集了
是部好书,但是3册一共要200大洋,不够狠心的还是继续霸占图书馆公共资源吧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6-7 16:48 发表

还以为你前面的发言是故意打趣呢,原来埋有伏笔。
帮忙介绍下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思路。

^_^还是那句话,现在吹捧炮党伪南京国民政府的,分明是意识形态教育毒害多了,
以为政党政权非此即彼,选择性失明无视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再者有些动辄称“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他们以为伪南京国民政府是什么东西?
北洋为人诟病的不过就是滥借外债和庚子金法郎
但是这些都是满清的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北洋通过参加欧战也获得了德奥俄赔款的免除以及英法美的部分减免
北洋时期内战烈度低,波及省份亦少,
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自然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例如上海的棉纺轻工业,长江中游的矿产冶炼,沪埠的造船,化工,制药
可是等到了民国13,14年就爽了,为了镇压工会炮党把上海的社会治安交给了青红帮,
31年东三省沦陷后,日本的浪人黑龙会在东北华北勒索绑票,青红帮和蓝衣社在上海苏杭勒索绑票,两地的民族产业纷纷被充公或者是变成黄金荣等的家产,为了消除企业的工会背景就要引入黑道背景,当真是神奇无比,无比神奇
所谓“黄金十年”扩大了矿石猪鬃这些所谓“战略性”原材料物资的出口,增加了纱厂的纱锭数量,实际上无非就是出口生产原材料和半场品,缺乏深加工能力
结果沪埠船厂这类本该扶持的民族企业反倒由于缺乏政府支持性投入而失去竞争力了
抗战一搬迁破坏沉塞,到头来更是一穷二白,屁都不剩
把我北洋民国家底败光
还是大城市好啊。
我们这里的图书馆?这类专业书藉加起来还没我家那么多呢。
原帖由 jkkkjkski1 于 2008-6-7 20:24 发表

^_^还是那句话,现在吹捧炮党伪南京国民政府的,分明是意识形态教育毒害多了,
以为政党政权非此即彼,选择性失明无视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再者有些动辄称“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的,他们以为伪南京国民政府是什么东西 ...

有北洋政府才有“五四运动”啊,那比后来的此党彼党宽容多了。
什么时候弄篇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原创出来?
别藏着掖着的,老对着别人痒处痛处下毒手。
;P
原帖由 林苑竹 于 2008-6-7 20:28 发表

有北洋政府才有“五四运动”啊,那比后来的此党彼党宽容多了。
什么时候弄篇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原创出来?
别藏着掖着的,老对着别人痒处痛处下毒手。
;P

那是因为北洋政府压根就不知道啥叫新闻管制。而此党彼党都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而且彼党的宣厂厂长可不是一般的大牛。
^_^不止是54运动,北洋从来不就教职员的政治倾向进行政治甄别,不然李大钊等人也不可能进校任教,怕是早都被戴季陶赶跑回家吃自己了
有一点弄错了,那次民国史研讨会好像是05年在成都开的
此前对于北京政府的研究属于学术冷门,而且很多情况下都是附属于党史等学科
真正开始对民国北京政府研究也是90年代后才开始,学术出版物也是近两年才多起来的,此前由于为了奉承孙行者,所以从袁慰亭到段芝泉吴子玉统统被打进另册,加上此前台湾的党史机构就是意识形态大本营,除了骂“共菲”基本不干别的
所以羊奎松那种“党史”专家才能混进去充数,跑到历史系去给人家搞党史讲座
而这次因为是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所以论文的严谨性高多了,羊教授那种喜欢和对岸学者互相吹捧的党史专家自然就无缘与此
楼主的意思是说国民政府不注意保护国内的产业,一是当时国家都没有统一稳定下来,国家都还没保护好,很难有力量保护国内的民族产业。二是当时中国和西方的贸易政策,受到从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和西方签订的许多条约的制约,废除修改是有一个艰难的谈判过程的。
看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就是说这个人爱国不爱国,很专一强烈的爱国的人,才是民族主义者,中正先生是达标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努力,无论成败,他尽力了。
如果大家想学习分析政治事件,那就要多注意用利益分析法,因为利益是政治的内在驱动力,看一个人为什么做什么事情,通过利益分析法来辨别真假对错,是最有效的办法。
北洋政府是1912-1928年,除了头两年闹了一下共和,后面就一直处在纷乱之中,也就是这两年由于革命党人推动,通过议会颁布了一些开明进步的法令条例。但由于后来政令都难以统一,国家难以有效系统地进行管理,大部分都名存实亡。
几个时期一代不如一代,各地大小军阀林立,混战不已,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根本顾不上对人民进行思想上的控制,而且好多位大总统都是贩夫走卒出身,手下实力人物也大抵如此,还不懂怎么进行精细统治。
说白了,就是一段相对真空期,而不是统治者有多进步和开明。
欢迎你发帖专门讨论。
看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就是说这个人爱国不爱国,很专一强烈的爱国的人,才是民族主义者,中正先生是达标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努力,无论成败,他尽力了。
===========================
^_^
妙,虽然孙大炮先生先后投奔了满清,在华列强,太君和苏俄,向多方面推销出卖自己
但是由于此前几次标的都未成功,所以孙行者依旧是纯洁的,依然是个爱国者
北洋政府是1912-1928年,除了头两年闹了一下共和,后面就一直处在纷乱之中,也就是这两年由于革命党人推动,通过议会颁布了一些开明进步的法令条例。但由于后来政令都难以统一,国家难以有效系统地进行管理,大部分都名存实亡。
====================================
^_^这两年由于革命党推动?
对了对了,元年口口声声要约法,要宪政,结果二年就派人同中原土匪白朗勾结,封其为“讨贼复汉军中原招讨大元帅”,结果白朗军立马烧杀抢掠抢到了洋人头上,孙大炮这时候怕是记不得当年他说什么“拳匪倡乱皆系满清唆使”时的丑态了,敢问这次是谁在教唆指使?……
要宪政,要民主,不要军人揽政独裁?好,结果孙大炮回过头成立军政府,自封“陆海军大元帅”,又说什么,“人民愚昧,民智未开”,必须得由孙大圣自己举行“军政,训政”方可实施宪政。亏他还说北方乃是军人揽政,祸国独裁。^_^原来鼓吹“民智未开,素质低下”反对立行普选宪政的还有孙行者他自己啊!
至于杀害同志再栽赃嫁祸给政敌这类鬼蜮伎俩更是屡见不鲜……

后来政令都难以统一?后来是指什么时候?
孙大炮1925年还颠颠跑到北京去告诉吴子玉他要拥护中央呢
炮党自己什么时候政令统一过?宁汉一合流蒋二炮就要下野,27年编遣会议后按照“四大集团军”各自兵力决定中委席位,各地各自为政,不用说省长都是自行任免,所谓中央连县以下地方官都安插不了,派个特务都得打着调查统计的名义进去,民国17,18年中央“调查统计”的范围是……6个省!
在我看来,这是很明显的。
都有缺点,但显然我们讨论的东西都是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构成历史,成为议题。
不能说洪洞县没好人,大家都一球样。
我说的是北洋政府,也给出了时间范围。

你还是单独立论开帖吧,这样零敲碎打的,有时都忘了回你的帖。而且显得LZ议题失控多不好。
原帖由 国务顾问 于 2008-6-7 12:13 发表
军政费用巨大,这是考虑关税政策的前提
蒋介石只控制江浙五省而要支撑中央政府开支,入不敷出是现实

同样的问题红军也存在,而且红军占的是贫困地区,他们是如何支撑30万军队的消耗的,这个问题你思考过吗?
A_看一个人是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就是说这个人爱国不爱国,很专一强烈的爱国的人,才是民族主义者,中正先生是达标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强大而努力,无论成败,他尽力了。

B_如果大家想学习分析政治事件,那就要多注意用利益分析法,因为利益是政治的内在驱动力,看一个人为什么做什么事情,通过利益分析法来辨别真假对错,是最有效的办法。
======================================================================
看了两遍,还是觉得A和B是双重标准.

看人一个标准,看事件一个标准.然后选择有利的美化自己欣赏的,选择不利的丑化自己鄙夷的.
比如用利益分析法来分析楼主的结论,他辛苦的写了那么多,意思就是从关税来看,蒋不关心保护民族产业,所以蒋不是民族主义者。
那老夫要问楼主,蒋为什么不想关心保护民族产业?这一问楼主肯定蒙掉了,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蒋没有不保护民族产业的动机。
如果遇到胡搅蛮缠的,肯定会这样来回答,蒋代表的是买办阶层的利益,当然不会关心民族产业。那老夫再问你,蒋作为中国的领导人,全中国的东西都是他可以支配的,中国每强大一分,他这个领导人便多一分说话的底气,当领导人当的更滋润。他为什么要去代表买办阶层,把属于自己支配的东西给外国人而抽空自己的说话底气的来源?所以蒋也没有去代表买办阶层的动机,实际上在全球大分工的国际生产贸易体系中,扣住不平等条约的因素,买办阶层这个阶层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存在过。
再用利益分析法来分析毛泽东所谓的为了贫苦农民的所谓革命,先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你在学校时代,你想不想当班干部?肯定所有人都想,这是毫无疑问的。那请你回忆一下你自己想当班干部的那一刻,你的脑子里想的是当班干部有多少好处还是想着自己当了班干部班里的同学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当兵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每个人人生最大的乐趣是什么?不错,是升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升了,没有比这个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了。每个人决定改变职业,或到其他的另外一个地方的时候是为了什么?毫无疑问心里想着会有个更好的发展。
楼上的SB,你那番辩解同样也可以应用在你所鄙视的毛身上!:D
36楼刚说双重标准,37楼就来实践一把.................................................

真好.
即使因此失去关税收入这一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也在所不惜。国民政府在这方面毫无作为,“收回关税主权”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这样的做法,与“民族主义”可谓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