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的关键 中国面临500年来第4次重要战略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49:17
大洋网讯 中国在近500年的历史上曾经面对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在这面前,中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因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三次结果的异同,直接导致了中国在这500年历史上国际地位的沉浮。目前,中国又面临着第四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历史赋予这一代中国人的庄严使命。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大航海,无法持续的壮举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分界点,因为随着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了黄金、地图和无限的梦想,更给全社会生产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然而,当时的东亚和西欧,其基本条件差不多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绘当时的中国:在1500年前后的世界上,东亚,尤其是中国,具有比西欧更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更为强大的国家实力。

  前1500年左右,处于明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封建经济发达,科学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各国,仅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就可见一斑:明朝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

  然而,这样规模的航海行为却只是成为了帝国展示实力和传播恩泽的途径。在没有形成如同西方的“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之前,这种缺乏经济利益推动的航海就如同无源之水,自然没有也不可能带动经济飞跃、技术革新、国家发展和社会的根本变革。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几乎有着相同的条件: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被强制打开了国门。最重要的是,两国都已意识到,东方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

  但是,两国发展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的洋务派,不但积极推行开放市场,兴办工业,引进技术,发展贸易等洋务政策,而且还试图参照西方国家制度进行本国的制度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和军事近代化。正是他们确定了“西学为体”的方向,成为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于是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迅速改变了原来的状况,并在之后的战争中接连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反观中国,虽然中国的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了这次机会,并且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改革派力量也很努力地进行近代军事力量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能够彻底地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革新,而是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被动地逐步扩大对西方摹仿的领域。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打击,而随后的戊戌变法的夭折也令中国政治领域改良的希望基本破灭。随后多次国内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冷战格局,夹缝中成长

  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战略机遇。在这次战略机遇期中,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

  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是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苏联对峙创造的发展空间,寻求政治和军事负担的减轻;另一方面借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提供的机会,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令国家的经济水平呈飞跃性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了“日本奇迹”、“汉江奇迹”和“东南亚奇迹”等一系列的经济腾飞,并使亚太成为了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经济圈。

  中国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自身独立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走与日本、韩国相同的道路,但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这一重大的机会。中国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并发射了人造卫星;到冷战结束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这次机遇对中国来说,仍然只能说是抓住了一半,在一段时期里,内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财富。

  第四次战略机遇期持续稳定增长

  本世纪的前20年,是中国面临的第四次战略机遇期。抓住这次机遇,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经济参考报林玉 实习生勾晓峰)大洋网讯 中国在近500年的历史上曾经面对过三次重大的国际战略机遇期。在这面前,中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因而其结果也是不同的。这三次结果的异同,直接导致了中国在这500年历史上国际地位的沉浮。目前,中国又面临着第四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是历史赋予这一代中国人的庄严使命。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大航海,无法持续的壮举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将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分界点,因为随着1500年前后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了黄金、地图和无限的梦想,更给全社会生产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然而,当时的东亚和西欧,其基本条件差不多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绘当时的中国:在1500年前后的世界上,东亚,尤其是中国,具有比西欧更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更为强大的国家实力。

  前1500年左右,处于明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封建经济发达,科学技术也领先于世界各国,仅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就可见一斑:明朝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

  然而,这样规模的航海行为却只是成为了帝国展示实力和传播恩泽的途径。在没有形成如同西方的“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之前,这种缺乏经济利益推动的航海就如同无源之水,自然没有也不可能带动经济飞跃、技术革新、国家发展和社会的根本变革。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初开国门,中日洋务竞赛

  第二次战略机遇期出现在19世纪末,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几乎有着相同的条件:处在封建王朝的晚期,长期的闭关锁国,被强制打开了国门。最重要的是,两国都已意识到,东方必须向西方学习,也差不多同时开始学习西方。

  但是,两国发展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日本的洋务派,不但积极推行开放市场,兴办工业,引进技术,发展贸易等洋务政策,而且还试图参照西方国家制度进行本国的制度改革,主要表现为行政和军事近代化。正是他们确定了“西学为体”的方向,成为了日本近代化成功的基础。于是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迅速改变了原来的状况,并在之后的战争中接连打败了中国和俄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

  反观中国,虽然中国的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也意识到了这次机会,并且以洋务派为代表的改革派力量也很努力地进行近代军事力量的发展。但改革并没有能够彻底地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革新,而是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被动地逐步扩大对西方摹仿的领域。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造成巨大的打击,而随后的戊戌变法的夭折也令中国政治领域改良的希望基本破灭。随后多次国内战争与两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去不返,直到冷战格局形成。

  第三次战略机遇期冷战格局,夹缝中成长

  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对中国来说,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三次战略机遇。在这次战略机遇期中,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又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

  这些国家,虽然各自的发展轨迹不尽相同,但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是一方面利用美国与苏联对峙创造的发展空间,寻求政治和军事负担的减轻;另一方面借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提供的机会,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令国家的经济水平呈飞跃性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先后出现了“日本奇迹”、“汉江奇迹”和“东南亚奇迹”等一系列的经济腾飞,并使亚太成为了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经济圈。

  中国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自身独立发展的需要,不可能走与日本、韩国相同的道路,但在冷战时期,也较好地利用了这一重大的机会。中国进行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初步建成了中国的工业体系;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核力量并发射了人造卫星;到冷战结束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但这次机遇对中国来说,仍然只能说是抓住了一半,在一段时期里,内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财富。

  第四次战略机遇期持续稳定增长

  本世纪的前20年,是中国面临的第四次战略机遇期。抓住这次机遇,中华民族必将迎来伟大复兴的光辉时代。(经济参考报林玉 实习生勾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