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美国导弹打卫星: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1:25:26
来源:宋宇军事时空http://syu-junshi.blog.sohu.com/

    2008年2月21日(北京时间)上午11时26分许,部署在夏威夷附近海域的美海军“伊利湖”号“宙斯盾”巡洋舰,对空发射了一枚“标准-3”型拦截导弹。3分钟后,导弹准确击中了海平面上空约247公里处运行的失控的“美国-193”NROL-21型卫星的燃料舱,在卫星被击毁的瞬间出现了巨大的火球,表明燃料舱很可能发生爆炸。
    这次美军导弹打卫星,体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把太空、空中、地(水)面全作战空间连成整个作战体系来实施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实际上是一种大空间作战。为保证导弹打卫星成功,在发射导弹的前几天,美空军基地、太空司令部以及战略司令部的工作人员,使用陆、海、空和天基的各种雷达探测器对卫星进行跟踪,测算其飞行轨迹以及最佳的拦截位置。同时,美海军专门对3枚“标准-3”导弹的热导引头进行了改装,并调整“宙斯盾”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软件。可见,美军导弹打卫星综合集成了了天基、空基、陆基、海基的侦测、导航、通信和指挥等精确作战手段,形成一个覆盖全维空间的大的网络体系,快节奏地实施精确打击。与中国2007年1月导弹打卫星相比,美国导弹打卫星更加突出了动态性、快速性、精确性和进攻性的咄咄逼人的挑战姿态。中国是陆基(西昌)发射导弹,通过爆炸产生碎片摧毁卫星,美国是海基(“宙斯盾”巡洋舰)发射导弹,精确击中了卫星的燃料舱。未来中美对抗,其中的焦点是太空对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在太空对抗中处于优势。
    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是未来太空作战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是在网络中心战理论指导下的太空作战。未来太空作战,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极大检验,太空战理论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美军网络中心战,是以信息网络为中心,依托高性能信息网络对战场感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及所有参战部队甚至作战平台等各类作战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同时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高速度、快节奏地展开,以谋求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作战理论。美军2020年太空战理论包括四大作战概念: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量集成、全球伙伴关系。控制空间,是指确保进入空间和在空间运行的自由,以及必要时确保阻止敌方利用空间的能力;全球交战,是指对全球的全面监视、全球导弹防御和在空间运用力量;全面力量集成,是指将空间力量及从空间获取的信息与陆海空三军力量集成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全球伙伴关系,是指利用民用、商用空间力量增强军用空间力量。2001年11月,美空军发布了《空军作战条令2-2.1:太空对抗作战》。太空对抗作战条令指出,太空对抗作战是控制太空制高点,实现和保持太空优势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太空对抗作战有防御性和进攻性两种作战样式,它们都依赖于强大的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贯穿于战术、战役和战略层次战争的太空对抗作战,是由全部联合部队(太空、空中、陆上、海上、信息或特种部队)进行的。太空态势感知对在地面和太空环境运用的太空能力做尽可能详尽的特征描述,使防御性和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成为可能,并为各种太空活动奠定基础。
    防御性太空对抗作战是通过采取主动和被动行动,以保护美国及盟友的太空能力免遭敌方攻击和干扰,从而保护美国/盟友利用太空能力达成其优势。防御性太空对抗作战以敌方的太空对抗能力为目标,以确保利用太空能力和太空作战的自由。太空对抗作战可对攻击美国太空资产的举动起到威慑作用。强大的太空对抗传递这样的信息:潜在对手若攻击美国的太空资产,必将受到惩罚。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能够使敌方相信,隐蔽利用太空系统或攻击友军的太空系统都是不可能的。经验证的防御性太空对抗能力可使敌方相信,对太空系统发动攻击将是无效的,也不会显著削弱美国的作战能力。
    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是通过阻止敌方利用太空获取优势。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采用各种永久性的和/或可恢复的手段,将敌方的太空能力(太空系统、地面系统、通信链路或者第三方的太空能力)作为打击目标。欺骗、干扰、拒止、降低和摧毁表示以敌方太空系统为目标时,所达到的各种预期作战效果。当敌方对太空能力越来越依赖时,太空对抗作战将能够产生直接影响敌方作战能力的效果,并能够在战略、战役、战术层次上作战。拒止敌方的太空能力能够扰乱其有效组织、协调、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
    美军未来25年太空力量的基本发展战略是保持和改进现有装备,积极开发创新装备,用“全谱(Full Spectrum)”太空力量运用能力保持不对称优势。其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强太空能力在联合军事行动中的倍增器作用;在继续保持核威慑力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全球打击力量;以中段防御为基点向末段防御和助推段防御发展的多层拦截导弹防御能力;在发展太空态势感知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防御性和进攻性太空对抗系统;发展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航天发射系统,提高有效载荷快速响应和快速启用能力。
    太空对抗作战条令体现出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的基本特征,即太空、空中、陆上、海上、信息全维空间的无缝链接、以打击敌方作战能力为目的的基于效果作战、指挥控制自动化和武器装备智能化。具体来说,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把美军的空天(aerospace)一体战理论扩展为陆、海、空、天、信息一体战理论,无缝技术把陆、海、空、天、信息连接为一体,探测器网络、指挥控制网络、交战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互连互通,形成整体合力。不同军种、部署在不同空间的武器平台和火力单元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及时交换战场信息,按照统一的火力计划实施精确打击。现行的通信网络主要有国防通信系统、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和国防卫星通信系统。依托网络化指挥平台,指挥员可以针对太空战场出现的情况,将各军种各空间的作战力量,临时组合在一起,在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对敌方太空武器或空间站,快速决定性地实施精确打击。未来中美太空对抗作战,中国若想夺取制天权,就必须同时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即全面夺取大空间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以保证夺取制天权。如果不能全面夺取大空间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就必须同时夺取两个以上的与太空作战最直接最紧迫联系的其它空间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从战略战术上讲,中国可采取大空间机动和精确化奇袭的太空游击战,利用高精度武器系统,出其不意地攻击美军全部空间的关键节点、通讯设施、航天飞机、卫星、雷达和空间站,夺取和打破美军网络中心化的太空战优势。
    基于效果作战是把敌人看作一个政治军事系统,只要使这个系统失能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与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消耗敌有生力量和兵器的作战方式相比,基于效果作战不主张彻底消灭敌人,而要求能够有效控制敌人,使敌人的作战力量不能或难以发挥作用,从而迫使敌人服从己方的意志。基于效果作战是基于预期国家安全结果去筹划军事行动而不是仅仅攻击目标消灭敌方兵力,强调全面调配国家综合实力,影响敌方决策者感知和意愿,降低甚至消除威胁,以及使用更少的武器打击更少的目标,降低伤亡和附带损伤。2001年版太空作战条令引入了基于效果作战概念,认为战役级基于效果作战的重点在于,空军部队司令官如何将国家指挥当局和联合部队司令官的战略意图转化为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作战行动。这次美国导弹打卫星,就是典型的基于效果作战,极大地震惊了全世界,特别是震慑了俄罗斯、中国、伊朗等拥有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而美军此次仅仅使用了导弹防御系统中的一套分系统,即“海基中段高空拦截”系统,美军的其他导弹拦截手段同样具有潜在的反卫星能力,比较典型的就是“陆基中段高空拦截”导弹。这种导弹如果垂直发射,其有效距离可以达到6000多公里,可对在1200公里高度以下运行的低轨道卫星形成威胁。
    美军C4ISR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设备与指挥人员相结合,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把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综合集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辅助指挥员快速完成目标识别、目标指示、威胁判断、目标跟踪、作战方案选择、命令传达和武器控制等任务。美军以“标准-3”拦截导弹所代表的“海基中段高空拦截”系统,虽然在过去进行的14次试验中取得了12次成功的纪录,但美国内一直对防御系统能否真正拦截来袭导弹存在疑虑,因为在过去的试验中,靶弹的类型、发射时间和飞行轨迹等重要情报并没有反映战场的真实情况。而这次,美军面临的是一种相对不确定的状态,所有情报信息必须通过其整套防御系统网络来搜集,与实战相差无几。失控卫星的飞行速度要比弹道导弹快得多,至少达到每秒7.5公里,而且“标准-3”导弹的攻击方式并非弹头爆裂式碎片杀伤,而是动能弹头的撞击式杀伤。美军能够如此精准地将卫星摧毁,可见其指挥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之高。
    在武器装备智能化方面,美国“标准-3”导弹动能弹头在导弹发射后的短时间内便与导弹弹体分离,动能弹头通过固体转向和姿态控制系统(SDACS)参与操控导弹的方向,SDACS不断调整动能弹头的方向以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弹头。在执行反导作战任务时,“标准-3”通过其自身配备的红外制导装置确定来袭弹头的具体位置,利用自身的末端机动能力,以每秒4公里(相当于人造卫星速度的一半)的速度撞击并摧毁对方弹头。现有SDACS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器,同时控制动能弹头,在已经进行的8次飞行试验中有7次成功拦截目标。未来SDACS的设计将合并现有的推进器,并为动能弹头增加辅助推进和机动的能力。在陆上测试中,向SDACS传送模拟的动能弹头飞行控制命令以评估设计的有效性。中国导弹智能化弹头,必须同时具备干扰、欺骗、精准打击的高技术性能,在中美太空对抗作战中,高效率地躲避、削弱或毁伤美国“标准-3”导弹弹头。来源:宋宇军事时空http://syu-junshi.blog.sohu.com/

    2008年2月21日(北京时间)上午11时26分许,部署在夏威夷附近海域的美海军“伊利湖”号“宙斯盾”巡洋舰,对空发射了一枚“标准-3”型拦截导弹。3分钟后,导弹准确击中了海平面上空约247公里处运行的失控的“美国-193”NROL-21型卫星的燃料舱,在卫星被击毁的瞬间出现了巨大的火球,表明燃料舱很可能发生爆炸。
    这次美军导弹打卫星,体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即把太空、空中、地(水)面全作战空间连成整个作战体系来实施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实际上是一种大空间作战。为保证导弹打卫星成功,在发射导弹的前几天,美空军基地、太空司令部以及战略司令部的工作人员,使用陆、海、空和天基的各种雷达探测器对卫星进行跟踪,测算其飞行轨迹以及最佳的拦截位置。同时,美海军专门对3枚“标准-3”导弹的热导引头进行了改装,并调整“宙斯盾”系统的计算机控制软件。可见,美军导弹打卫星综合集成了了天基、空基、陆基、海基的侦测、导航、通信和指挥等精确作战手段,形成一个覆盖全维空间的大的网络体系,快节奏地实施精确打击。与中国2007年1月导弹打卫星相比,美国导弹打卫星更加突出了动态性、快速性、精确性和进攻性的咄咄逼人的挑战姿态。中国是陆基(西昌)发射导弹,通过爆炸产生碎片摧毁卫星,美国是海基(“宙斯盾”巡洋舰)发射导弹,精确击中了卫星的燃料舱。未来中美对抗,其中的焦点是太空对抗。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在太空对抗中处于优势。
    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是未来太空作战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是在网络中心战理论指导下的太空作战。未来太空作战,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极大检验,太空战理论是对网络中心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美军网络中心战,是以信息网络为中心,依托高性能信息网络对战场感知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及所有参战部队甚至作战平台等各类作战资源进行综合集成,同时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高速度、快节奏地展开,以谋求信息优势、决策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作战理论。美军2020年太空战理论包括四大作战概念:控制空间、全球交战、全面力量集成、全球伙伴关系。控制空间,是指确保进入空间和在空间运行的自由,以及必要时确保阻止敌方利用空间的能力;全球交战,是指对全球的全面监视、全球导弹防御和在空间运用力量;全面力量集成,是指将空间力量及从空间获取的信息与陆海空三军力量集成起来,以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全球伙伴关系,是指利用民用、商用空间力量增强军用空间力量。2001年11月,美空军发布了《空军作战条令2-2.1:太空对抗作战》。太空对抗作战条令指出,太空对抗作战是控制太空制高点,实现和保持太空优势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太空对抗作战有防御性和进攻性两种作战样式,它们都依赖于强大的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贯穿于战术、战役和战略层次战争的太空对抗作战,是由全部联合部队(太空、空中、陆上、海上、信息或特种部队)进行的。太空态势感知对在地面和太空环境运用的太空能力做尽可能详尽的特征描述,使防御性和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成为可能,并为各种太空活动奠定基础。
    防御性太空对抗作战是通过采取主动和被动行动,以保护美国及盟友的太空能力免遭敌方攻击和干扰,从而保护美国/盟友利用太空能力达成其优势。防御性太空对抗作战以敌方的太空对抗能力为目标,以确保利用太空能力和太空作战的自由。太空对抗作战可对攻击美国太空资产的举动起到威慑作用。强大的太空对抗传递这样的信息:潜在对手若攻击美国的太空资产,必将受到惩罚。太空态势感知能力能够使敌方相信,隐蔽利用太空系统或攻击友军的太空系统都是不可能的。经验证的防御性太空对抗能力可使敌方相信,对太空系统发动攻击将是无效的,也不会显著削弱美国的作战能力。
    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是通过阻止敌方利用太空获取优势。进攻性太空对抗作战采用各种永久性的和/或可恢复的手段,将敌方的太空能力(太空系统、地面系统、通信链路或者第三方的太空能力)作为打击目标。欺骗、干扰、拒止、降低和摧毁表示以敌方太空系统为目标时,所达到的各种预期作战效果。当敌方对太空能力越来越依赖时,太空对抗作战将能够产生直接影响敌方作战能力的效果,并能够在战略、战役、战术层次上作战。拒止敌方的太空能力能够扰乱其有效组织、协调、指挥军事行动的能力。
    美军未来25年太空力量的基本发展战略是保持和改进现有装备,积极开发创新装备,用“全谱(Full Spectrum)”太空力量运用能力保持不对称优势。其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强太空能力在联合军事行动中的倍增器作用;在继续保持核威慑力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全球打击力量;以中段防御为基点向末段防御和助推段防御发展的多层拦截导弹防御能力;在发展太空态势感知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防御性和进攻性太空对抗系统;发展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航天发射系统,提高有效载荷快速响应和快速启用能力。
    太空对抗作战条令体现出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的基本特征,即太空、空中、陆上、海上、信息全维空间的无缝链接、以打击敌方作战能力为目的的基于效果作战、指挥控制自动化和武器装备智能化。具体来说,网络中心化的太空作战把美军的空天(aerospace)一体战理论扩展为陆、海、空、天、信息一体战理论,无缝技术把陆、海、空、天、信息连接为一体,探测器网络、指挥控制网络、交战网络和信息传输网络互连互通,形成整体合力。不同军种、部署在不同空间的武器平台和火力单元相当于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可以及时交换战场信息,按照统一的火力计划实施精确打击。现行的通信网络主要有国防通信系统、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和国防卫星通信系统。依托网络化指挥平台,指挥员可以针对太空战场出现的情况,将各军种各空间的作战力量,临时组合在一起,在关键时间、关键地点,对敌方太空武器或空间站,快速决定性地实施精确打击。未来中美太空对抗作战,中国若想夺取制天权,就必须同时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和制电磁权,即全面夺取大空间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以保证夺取制天权。如果不能全面夺取大空间的控制权和主动权,就必须同时夺取两个以上的与太空作战最直接最紧迫联系的其它空间的控制权和主动权。从战略战术上讲,中国可采取大空间机动和精确化奇袭的太空游击战,利用高精度武器系统,出其不意地攻击美军全部空间的关键节点、通讯设施、航天飞机、卫星、雷达和空间站,夺取和打破美军网络中心化的太空战优势。
    基于效果作战是把敌人看作一个政治军事系统,只要使这个系统失能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与传统的大规模杀伤消耗敌有生力量和兵器的作战方式相比,基于效果作战不主张彻底消灭敌人,而要求能够有效控制敌人,使敌人的作战力量不能或难以发挥作用,从而迫使敌人服从己方的意志。基于效果作战是基于预期国家安全结果去筹划军事行动而不是仅仅攻击目标消灭敌方兵力,强调全面调配国家综合实力,影响敌方决策者感知和意愿,降低甚至消除威胁,以及使用更少的武器打击更少的目标,降低伤亡和附带损伤。2001年版太空作战条令引入了基于效果作战概念,认为战役级基于效果作战的重点在于,空军部队司令官如何将国家指挥当局和联合部队司令官的战略意图转化为与战略目标相一致的作战行动。这次美国导弹打卫星,就是典型的基于效果作战,极大地震惊了全世界,特别是震慑了俄罗斯、中国、伊朗等拥有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而美军此次仅仅使用了导弹防御系统中的一套分系统,即“海基中段高空拦截”系统,美军的其他导弹拦截手段同样具有潜在的反卫星能力,比较典型的就是“陆基中段高空拦截”导弹。这种导弹如果垂直发射,其有效距离可以达到6000多公里,可对在1200公里高度以下运行的低轨道卫星形成威胁。
    美军C4ISR采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设备与指挥人员相结合,对部队和武器实施指挥与控制的“人-机”系统,把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综合集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辅助指挥员快速完成目标识别、目标指示、威胁判断、目标跟踪、作战方案选择、命令传达和武器控制等任务。美军以“标准-3”拦截导弹所代表的“海基中段高空拦截”系统,虽然在过去进行的14次试验中取得了12次成功的纪录,但美国内一直对防御系统能否真正拦截来袭导弹存在疑虑,因为在过去的试验中,靶弹的类型、发射时间和飞行轨迹等重要情报并没有反映战场的真实情况。而这次,美军面临的是一种相对不确定的状态,所有情报信息必须通过其整套防御系统网络来搜集,与实战相差无几。失控卫星的飞行速度要比弹道导弹快得多,至少达到每秒7.5公里,而且“标准-3”导弹的攻击方式并非弹头爆裂式碎片杀伤,而是动能弹头的撞击式杀伤。美军能够如此精准地将卫星摧毁,可见其指挥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之高。
    在武器装备智能化方面,美国“标准-3”导弹动能弹头在导弹发射后的短时间内便与导弹弹体分离,动能弹头通过固体转向和姿态控制系统(SDACS)参与操控导弹的方向,SDACS不断调整动能弹头的方向以拦截来袭的弹道导弹弹头。在执行反导作战任务时,“标准-3”通过其自身配备的红外制导装置确定来袭弹头的具体位置,利用自身的末端机动能力,以每秒4公里(相当于人造卫星速度的一半)的速度撞击并摧毁对方弹头。现有SDACS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器,同时控制动能弹头,在已经进行的8次飞行试验中有7次成功拦截目标。未来SDACS的设计将合并现有的推进器,并为动能弹头增加辅助推进和机动的能力。在陆上测试中,向SDACS传送模拟的动能弹头飞行控制命令以评估设计的有效性。中国导弹智能化弹头,必须同时具备干扰、欺骗、精准打击的高技术性能,在中美太空对抗作战中,高效率地躲避、削弱或毁伤美国“标准-3”导弹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