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中非友谊桥梁的人们--中国专家的援非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59:00
2008年04月19日 17:16新华网   作者: 王优玲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王优玲)1956年,我国派出第一批援非专家。从此,来自医疗、农业、水利、电力、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援非专家,陆续来到广袤的非洲大地,以专业、敬业、坚韧、奉献的精神,默默谱写了一曲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之歌。
左云起已逾古稀之年。回忆起自己援非的30年,他不禁心生感慨。环境艰苦、交通不便、远离亲人,这些困难都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但他坚持下来了,在援外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奋斗着,圆满地完成了援非任务。
从事援外工作前,左云起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从事广播专业技术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非经援工作。1981年,他第一次来到刚果(布),担任刚果(布)议会大厦广播扩声专业组组长,向非洲兄弟尽其所能传授技术、倾其所有提供帮助。1996年10月,60岁高龄的左云起重返刚果(布),执行我国援刚果(布)朱埃电台大修项目。
朱埃电台位于布拉柴维尔南郊的朱埃山上,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左云起却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组员们每天都乐呵呵的,别的专家组和华人华侨也愿意上山来找他聊天,朱埃电台因此还多了一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左家庄”。就这样,左云起从60岁一直干到68岁,直到朱埃电台项目完成。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援外事业,左云起呆在父母、妻儿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父亲去世时,他在贝宁体育中心工作,无法送终;母亲去世时,他在加纳工作,没能尽孝。每当想起这些,左云起就心生愧疚。
2002年9月,他回国采购设备期间,老伴心脏病复发,被送进医院急救。领导再三让左云起退票或改票,等老伴病情稳定后再回布拉柴维尔。左云起的老伴知道后说:“老左这个人我了解,叫他走吧。你们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听到老伴的话,左云起含着热泪登上了飞机。
30年的援非生涯给家庭带来了缺憾,但中非人民却永远不会忘记他。2003年在朱埃电台大修项目移交仪式上,刚果(布)政府授予他共和国骑士勋章,这是萨苏总统第一次亲自为一个外国人授勋。
情系援非30年,左起云的援非生涯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国的援非事业仍在继续,像左起云那样为援非事业尽心尽力的专家将继续涌现,推动我国的援非事业向前发展。
与疾病抗争 女设计师始终坚守尼日尔工程一线
2006年6月24日,对于饱受旱灾折磨的尼日尔津德尔市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成千上万的人们身着民族服装会聚到津德尔市刚刚落成的标志性建筑——钻石形高位水塔前,庆祝我国援尼日尔津德尔市供水工程竣工,感谢中国援建的供水工程解决了困扰津德尔市60年的供水难题。
为建好这一凝结中尼两国人民友谊的供水工程,我国援外工程建设者们顽强拼搏,始终坚守在工程建设第一线,付出了艰辛劳动。援尼供水工程的设计总负责、设计代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凤兰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炎热、荒漠、干渴、贫穷。”杨凤兰这样描述尼日尔。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缺水少粮,灾害频繁,经济落后,疟疾等传染性疾病时常流行。在近三年的项目考察设计过程中,杨凤兰多次前往尼日尔现场考察,收集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报告。援尼供水工程开工后,她主动请缨担任项目现场设计代表,在项目工地工作了整整20个月。
杨凤兰是工地上唯一的女性,她连续16个月吃住在工地,奔波在工地的每一个角落,贯彻设计意图,解答有关问题,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一位设计代表应尽的职责。
“援尼供水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市政工程,涉及诸多专业,可她都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援尼供水项目施工监理组这样评价杨凤兰。
由于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中,加之劳累和疾病,杨凤兰的身体虚弱不堪,抵抗力下降,长期服用抗疟疾药物,也使她的肝脏受损肿大。她成为尼日尔当地病菌携带者。在尼日尔工作期间,杨凤兰两次感染疟疾,持续高烧至41℃,口鼻流血,一度神志不清。病情稍有好转,她便立刻去工地察看施工情况。有一次,刚刚病愈,她颤巍巍地坚持要上水塔查看工程质量,大家心疼她,都劝她不要亲自看了。可她却说:“不看不放心,我不能不看。”
“援外工程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不能出半点差错。我们是代表中国在尼日尔搞项目,要处处维护国家的形象,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国家的声誉。”杨凤兰说。
疟疾克星用“中国经验”助非控疟
非洲是疟疾发病的重灾区,每年有100万儿童死于疟疾。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虫媒传染病控制专家组成员高琪,积极参与了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的援助。
2003年,他到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喀麦隆等3国,为35个非洲国家的官员和专家进行援非疟疾防治培训;2005年至2006年,他三次作为中国的疟疾专家,去非洲10个国家进行中国援非疟疾项目可行性调研。“对非洲有关人员进行抗疟培训,是有效控制非洲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非培训一定要真诚、用心、有特色。”高琪说。
2002年起,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了6期援外疟疾技术培训/官员研修班。作为寄研所的负责人,高琪以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组织教学,受到学员们交口称赞。
参加培训的非洲官员有些曾经在欧美等国学习进修过,拥有高学历的学员也不在少数。仅仅安排普通的教学活动,是很难让他们信服和接受。因此,高琪及其同伴便想出不少方法来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培训效果。
江苏省曾是我国主要疟疾流行区,目前在苏北一些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偶有间日疟的局部暴发。培训期间,高琪把学员们带到苏北农村进行现场培训。通过参观,中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用较短时间就消除了恶性疟、控制了间日疟的事实,让学员们心服口服,也极大树立了他们战胜疟疾的信心。
每期培训班(研修班),高琪都要担任三分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他还是我国所有国际热带病培训班、疟疾技术研修班的主讲教师之一,教学、科研、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人员汪伟说:“我家在安徽,吃住都在所里,高所长家也在无锡,可他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周末、节假日总能在所里找到他。”
2006年11月,胡主席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我国将为非洲援建30个抗疟中心。高琪作为我国主要疟疾专家前往非洲,为我国首个援非疟疾防治中心的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他指挥工人铺设管道,安装水槽,购买家具,配置仪器,并亲自安装调试电脑,测试实验数据。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紧张工作,援非抗疟实验室的室内建设终于完成。2007年2月1日,中国援非第一个抗疟实验室在利比里亚揭幕。2008年04月19日 17:16新华网   作者: 王优玲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王优玲)1956年,我国派出第一批援非专家。从此,来自医疗、农业、水利、电力、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援非专家,陆续来到广袤的非洲大地,以专业、敬业、坚韧、奉献的精神,默默谱写了一曲源远流长的中非友谊之歌。
左云起已逾古稀之年。回忆起自己援非的30年,他不禁心生感慨。环境艰苦、交通不便、远离亲人,这些困难都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但他坚持下来了,在援外战线上兢兢业业地奋斗着,圆满地完成了援非任务。
从事援外工作前,左云起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从事广播专业技术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非经援工作。1981年,他第一次来到刚果(布),担任刚果(布)议会大厦广播扩声专业组组长,向非洲兄弟尽其所能传授技术、倾其所有提供帮助。1996年10月,60岁高龄的左云起重返刚果(布),执行我国援刚果(布)朱埃电台大修项目。
朱埃电台位于布拉柴维尔南郊的朱埃山上,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左云起却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在他的鼓舞和带动下,组员们每天都乐呵呵的,别的专家组和华人华侨也愿意上山来找他聊天,朱埃电台因此还多了一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左家庄”。就这样,左云起从60岁一直干到68岁,直到朱埃电台项目完成。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援外事业,左云起呆在父母、妻儿身边的时间屈指可数。父亲去世时,他在贝宁体育中心工作,无法送终;母亲去世时,他在加纳工作,没能尽孝。每当想起这些,左云起就心生愧疚。
2002年9月,他回国采购设备期间,老伴心脏病复发,被送进医院急救。领导再三让左云起退票或改票,等老伴病情稳定后再回布拉柴维尔。左云起的老伴知道后说:“老左这个人我了解,叫他走吧。你们留住他的人,也留不住他的心。”听到老伴的话,左云起含着热泪登上了飞机。
30年的援非生涯给家庭带来了缺憾,但中非人民却永远不会忘记他。2003年在朱埃电台大修项目移交仪式上,刚果(布)政府授予他共和国骑士勋章,这是萨苏总统第一次亲自为一个外国人授勋。
情系援非30年,左起云的援非生涯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国的援非事业仍在继续,像左起云那样为援非事业尽心尽力的专家将继续涌现,推动我国的援非事业向前发展。
与疾病抗争 女设计师始终坚守尼日尔工程一线
2006年6月24日,对于饱受旱灾折磨的尼日尔津德尔市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成千上万的人们身着民族服装会聚到津德尔市刚刚落成的标志性建筑——钻石形高位水塔前,庆祝我国援尼日尔津德尔市供水工程竣工,感谢中国援建的供水工程解决了困扰津德尔市60年的供水难题。
为建好这一凝结中尼两国人民友谊的供水工程,我国援外工程建设者们顽强拼搏,始终坚守在工程建设第一线,付出了艰辛劳动。援尼供水工程的设计总负责、设计代表、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凤兰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
“炎热、荒漠、干渴、贫穷。”杨凤兰这样描述尼日尔。尼日尔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缺水少粮,灾害频繁,经济落后,疟疾等传染性疾病时常流行。在近三年的项目考察设计过程中,杨凤兰多次前往尼日尔现场考察,收集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报告。援尼供水工程开工后,她主动请缨担任项目现场设计代表,在项目工地工作了整整20个月。
杨凤兰是工地上唯一的女性,她连续16个月吃住在工地,奔波在工地的每一个角落,贯彻设计意图,解答有关问题,尽职尽责地履行着一位设计代表应尽的职责。
“援尼供水项目是一个综合性市政工程,涉及诸多专业,可她都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援尼供水项目施工监理组这样评价杨凤兰。
由于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中,加之劳累和疾病,杨凤兰的身体虚弱不堪,抵抗力下降,长期服用抗疟疾药物,也使她的肝脏受损肿大。她成为尼日尔当地病菌携带者。在尼日尔工作期间,杨凤兰两次感染疟疾,持续高烧至41℃,口鼻流血,一度神志不清。病情稍有好转,她便立刻去工地察看施工情况。有一次,刚刚病愈,她颤巍巍地坚持要上水塔查看工程质量,大家心疼她,都劝她不要亲自看了。可她却说:“不看不放心,我不能不看。”
“援外工程涉及面广,影响面大,不能出半点差错。我们是代表中国在尼日尔搞项目,要处处维护国家的形象,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影响国家的声誉。”杨凤兰说。
疟疾克星用“中国经验”助非控疟
非洲是疟疾发病的重灾区,每年有100万儿童死于疟疾。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虫媒传染病控制专家组成员高琪,积极参与了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的援助。
2003年,他到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喀麦隆等3国,为35个非洲国家的官员和专家进行援非疟疾防治培训;2005年至2006年,他三次作为中国的疟疾专家,去非洲10个国家进行中国援非疟疾项目可行性调研。“对非洲有关人员进行抗疟培训,是有效控制非洲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非培训一定要真诚、用心、有特色。”高琪说。
2002年起,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承办了6期援外疟疾技术培训/官员研修班。作为寄研所的负责人,高琪以科学、严谨、细致的态度认真组织教学,受到学员们交口称赞。
参加培训的非洲官员有些曾经在欧美等国学习进修过,拥有高学历的学员也不在少数。仅仅安排普通的教学活动,是很难让他们信服和接受。因此,高琪及其同伴便想出不少方法来调动学员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培训效果。
江苏省曾是我国主要疟疾流行区,目前在苏北一些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地区还偶有间日疟的局部暴发。培训期间,高琪把学员们带到苏北农村进行现场培训。通过参观,中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用较短时间就消除了恶性疟、控制了间日疟的事实,让学员们心服口服,也极大树立了他们战胜疟疾的信心。
每期培训班(研修班),高琪都要担任三分之一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他还是我国所有国际热带病培训班、疟疾技术研修班的主讲教师之一,教学、科研、管理任务十分繁重。
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人员汪伟说:“我家在安徽,吃住都在所里,高所长家也在无锡,可他几乎没有时间回家,周末、节假日总能在所里找到他。”
2006年11月,胡主席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我国将为非洲援建30个抗疟中心。高琪作为我国主要疟疾专家前往非洲,为我国首个援非疟疾防治中心的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他指挥工人铺设管道,安装水槽,购买家具,配置仪器,并亲自安装调试电脑,测试实验数据。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紧张工作,援非抗疟实验室的室内建设终于完成。2007年2月1日,中国援非第一个抗疟实验室在利比里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