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桥梁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4:54


渭水三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座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河上,是三座多跨木梁木柱桥。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中渭桥全长约合525米,宽约13.8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750根木柱桩组成了67个桥墩,68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7.72米,中间桥孔跨径达9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然后铺上木桥面,桥两侧设雕花木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呈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两端桥堍〔tù兔〕上竖立着华表、镇水妖石件、石灯柱等,作示标、照明之用。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的秦昭王,秦始皇时又作了改建和加固。修桥是为了把渭河南面的兴(长)乐宫和北面的咸阳宫联系在一起,用渭河象征天上银河,架桥南渡以效法牵牛星座,以显赫天子的超凡。到了汉朝,又重修了中渭桥,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刘邦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诛除诸吕,并率领群臣在中渭桥迎候代王刘恒(汉文帝)入长安即位。汉将李广利出兵匈奴时,丞相刘屈氂为他祖道送行,至渭桥而别。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汉时,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在渭桥下列队相迎,汉宣帝登上渭桥时,人们高呼万岁。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焚毁了中渭桥,魏文帝曹丕修复了它。唐武德末年(626年)突厥颉利可汗寇泾州进至西渭桥的北面,唐太宗李世民出玄武门到了桥的南面,隔着渭水与颉利交谈,并结盟于西渭桥上。由此可知,在汉唐时代,渭水三桥是送往迎来的重要交际场所。咸阳地区文管会在七十年代初发掘了唐朝东渭桥的遗址。该桥座落在今天渭河耿镇公社周家大桥,桥宽约20米,桥梁基础由青石砌成。青石一般长1米,宽0.5米,厚0.2米。青石之间有用铁水浇铸的铁栓板相连,石缝中灌以铁水,石头之间打有松木桩,规模之大,施工之精细,在古代世界桥梁史上也是罕见的。
       西安的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东北二十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自汉朝建桥后,两千年间一直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所在,所以李白《忆秦娥》词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千百年来屡毁屡建,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化了九个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跨梁桥。桥长近400米,67孔,每孔净跨6米左右,桥宽约7米。桥墩由六根石柱组成;每根石柱用四层石磙叠砌,底部用石盘承托,石盘下打了十一根柏木梅花形桩;六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把六根石柱合成一体,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是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型墩。又在桥墩之间和桥墩上下游各4米宽的河床内筑有厚约1米的白灰三合土护底铺砌,以防止冲刷桥基。1957年将它改建为公路桥时,曾对桥墩、桥基进行了科学鉴定,发现桩木未朽,石墩牢固,河床护底完整无损,可以承受60吨坦克或载重卡车的荷载,高超的造桥技艺令人惊叹。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它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实际上化了六年另八个月。桥长360丈,宽1.5丈,有47个桥孔的长石梁桥,共化费了一千四百万文。造桥时,首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估计这条石堤长500余米,宽25米左右,高3米以上。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它为“筏形基础”。然后再在矮石堤上,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为了使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不能沿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办法,因为铸铁件很快会被海水腐蚀。而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利用它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把松动、散置的石块、条石胶聚成一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别开生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不准在万安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法律。最后,又利用潮水的涨落,把重达7~8吨的石梁一根接一根地架设到桥墩上,把桥建成。也因此,万安桥开创了古代世界浮运架梁的记录。“闽中桥梁甲天下”。这是对南宋时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的真实写照。由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南宋政治中心又南迁临安(今杭州),万安桥的建成为大量建造滨海长大石梁桥提供了技术与桥工等,所以南宋时,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仅《泉州府志》中就记载了一百十座,其中五里以上的长桥有四、五座。特别是在绍兴年间(1131~1162年),每年都要造一华里以上的石梁桥,为建桥史上所罕见。这个时期所建的石梁石墩桥无论在长度、跨度、重量、建造速度、施工技术、桥型和桥梁基础等方面部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
      
         
         
         
         
         
     安平桥俗称五里西桥,座落在晋江县安海公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化了十四年才建成,总长811丈,五华里多,362孔,为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据《安平志》记载,因桥太长,建桥时就在桥上造了五座亭子,以便行人少憩〔qì气〕。而且一桥分属两县,桥中“水心亭”作为晋江县和南安县的分界。在郑州黄河大铁桥于1905年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安平桥一直是我国最长的桥梁。
       安平桥
      
     公元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位于漳州市东四十里的柳营江(九龙江)上,现桥长285米,25孔,桥高约15米,1933年起已利用旧桥墩桥基改建为公路桥。它采用了悬挑四层的石墩以增大桥下净孔,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7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梁桥。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要开采、运输、架设如此巨大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至于七百多年前人们是如何建成虎渡桥的,至今还是个谜。
       虎渡桥
      
         
      
         洪水中的虎渡古桥
         
         虎渡桥的巨大石梁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大石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净跨37.02米,拱矢高度7.23米,矢高与拱跨相比,还不及1∶5,属于坦拱。大约于隋朝开皇末、大业初(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李通等建成,到今天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余年,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英国李约瑟教授认为“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并指出“弓形拱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发明之一”,“李春的敝肩拱桥的建造是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祖先”。千百年中,赵州桥一直是石拱桥最大跨度的保持者,直到法国于1339年建成净跨45.5米,宽3.9米的拱桥时才被打破,保持了七百三十余年,但该桥桥宽还不到赵州桥的一半;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大桥跨度60米,才超过了赵州桥。石拱桥另一个技术指标矢跨比,赵州桥也保持了近千年的世界记录,直到佛罗伦萨的圣三一桥于1567年建成为止。用现代力学原理(十九世纪才形成的弹性拱理论)对赵州桥进行计算和验核,发现由于在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和采用30厘米厚的拱顶薄填石后,使拱轴线(一般就是拱圈的中心线)和恒载压力线甚为接近,造成拱圈各个横截面上均受压力或受到极小的拉力,这就充分发挥了拱圈石不怕压就怕拉的特性。二线要重合是现代拱桥设计的基础,千年以前的赵州桥能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令人惊愕。1979年有关单位对赵州桥的桥台及基础作了实地钻探勘查,发现桥基不是常说的承载力尚好的粗砂,而是承载能力只为34T/M2的轻亚粘土,也未发现桥台后面有长后座或用桥桩等方法加固桥台,厚仅为1.549米的料石桥台,直接搁置在天然地基上。桥位处老土(河床3.5米以下)为一般第四纪冲积层,地质稳定,土质均匀,修桥时未拢动原土层。如此大的石拱桥,仅用很小的桥台,又建在勉强能承载桥梁自重的地基上,竟能够维持千年不坠,这在古今中外的建桥史上所罕见。即便是今天要建造这样的大桥,也是十分困难的。
      赵州桥
      
         

    宝带桥在苏州东南葑门外六里,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年—819年),因唐剌史王仲舒捐献宝带资助建桥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多孔古石拱桥。全桥总长近317米,有53孔,共长249.8米,北端砌驳引道23.2米,南端砌驳引道43.8米。桥宽4.1米。桥堍为喇叭形,桥端宽6.1米。桥堍两端所存石狮、石塔为南宋时的物件,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的桥形就是今天的式样。宝带桥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南段(名江南河)边上的一座纤道桥,元朝僧人善住经过此桥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宝带桥二十七与二十八孔之间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成的,宽度为2.23米,为其他墩宽的三倍多,而且比其他墩长80厘米,上面还放置着“镇妖”石塔一尊,成了可靠屏障。这种墩今天称为刚性墩,因它能承受单向拱推力,亦叫单向推力墩。现在建造多孔连拱桥时,每隔3至5孔必须建造一座刚性墩。这种墩不仅宝带桥有,江苏吴县的行春桥(九环洞桥)等也有,说明五百年前我国桥工已形成了这样的概念,这是桥梁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宝带桥桥跨(最大跨为6.95米)与墩宽比是11.6∶1,从而使桥下泄水面积达85%,居世界古拱桥的首位。古罗马及欧洲的古石拱桥都采用厚墩,如十三世纪初建成的英国老伦敦桥,桥跨与墩宽的比竟达1.3∶1(34呎:26呎),阻水面积大,桥型显得笨重。直到十八世纪法国桥梁大师贝龙(1708~1774年)从理论上证明桥跨与墩厚比可以大到12∶1~10∶1,欧洲才出现薄墩桥,但还不及宝带桥桥墩薄。使我们清晰地看清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
      宝带桥
      

     蒲津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年),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年),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在整个宋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蒲津渡遗址出士的唐开元铁牛,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宏(长3.32米左右)、份量之重(柱、座计内、轻者45吨,重者可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铁牛铸造于唐朝开元12年,即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建蒲津桥,铁牛下面“熔铁为山”,使铁牛、铁人、铁山成一体,成为桥的“固地锚”,再用铁索连接两岸,铺设木板,建成了沟通山西、陕西的铁索桥。铸造浮桥共用去铁16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其中每个铁牛重达60至70余吨,这在唐代是一座非常浩大的工程,中国桥梁专家唐寰澄说:唐代铁牛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永世无价之宝。
       唐 蒲津浮桥作为“固地锚”的铁牛、铁山和铁人(铁人为维、汉、蒙、藏等不同的民族)
     
        
        

        
        
        
         

渭水三桥——中渭、东渭和西渭桥,座落在咸阳故城附近的渭河上,是三座多跨木梁木柱桥。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中渭桥全长约合525米,宽约13.8米,接近南京长江大桥汽车道宽度;它由750根木柱桩组成了67个桥墩,68个桥孔,平均每孔跨径7.72米,中间桥孔跨径达9米;在木柱桩群上加盖顶横梁组成排架墩,再在排架上搁置大木梁,然后铺上木桥面,桥两侧设雕花木栏杆。中间桥孔高而大,两边桥孔低而小,呈八字形,既能使高大楼船顺利通过,又可以迅速排除桥面雨水,防止腐朽。两端桥堍〔tù兔〕上竖立着华表、镇水妖石件、石灯柱等,作示标、照明之用。这座桥始建于战国时的秦昭王,秦始皇时又作了改建和加固。修桥是为了把渭河南面的兴(长)乐宫和北面的咸阳宫联系在一起,用渭河象征天上银河,架桥南渡以效法牵牛星座,以显赫天子的超凡。到了汉朝,又重修了中渭桥,增建了东渭桥和西渭桥。刘邦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诛除诸吕,并率领群臣在中渭桥迎候代王刘恒(汉文帝)入长安即位。汉将李广利出兵匈奴时,丞相刘屈氂为他祖道送行,至渭桥而别。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朝汉时,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在渭桥下列队相迎,汉宣帝登上渭桥时,人们高呼万岁。东汉末年董卓入关时焚毁了中渭桥,魏文帝曹丕修复了它。唐武德末年(626年)突厥颉利可汗寇泾州进至西渭桥的北面,唐太宗李世民出玄武门到了桥的南面,隔着渭水与颉利交谈,并结盟于西渭桥上。由此可知,在汉唐时代,渭水三桥是送往迎来的重要交际场所。咸阳地区文管会在七十年代初发掘了唐朝东渭桥的遗址。该桥座落在今天渭河耿镇公社周家大桥,桥宽约20米,桥梁基础由青石砌成。青石一般长1米,宽0.5米,厚0.2米。青石之间有用铁水浇铸的铁栓板相连,石缝中灌以铁水,石头之间打有松木桩,规模之大,施工之精细,在古代世界桥梁史上也是罕见的。
       西安的灞桥。灞桥位于西安东北二十里的灞水上,是一座石柱墩木梁桥。自汉朝建桥后,两千年间一直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所在,所以李白《忆秦娥》词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千百年来屡毁屡建,直到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化了九个月才建成了今天的多跨梁桥。桥长近400米,67孔,每孔净跨6米左右,桥宽约7米。桥墩由六根石柱组成;每根石柱用四层石磙叠砌,底部用石盘承托,石盘下打了十一根柏木梅花形桩;六根石柱顶端盖上一根石梁,把六根石柱合成一体,形成了今天所说的石排架墩,是桥梁史上最早的一种轻型墩。又在桥墩之间和桥墩上下游各4米宽的河床内筑有厚约1米的白灰三合土护底铺砌,以防止冲刷桥基。1957年将它改建为公路桥时,曾对桥墩、桥基进行了科学鉴定,发现桩木未朽,石墩牢固,河床护底完整无损,可以承受60吨坦克或载重卡车的荷载,高超的造桥技艺令人惊叹。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濒临海湾的大石桥。它始建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实际上化了六年另八个月。桥长360丈,宽1.5丈,有47个桥孔的长石梁桥,共化费了一千四百万文。造桥时,首先在江底沿着桥梁中线满抛大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作为桥墩的基址。估计这条石堤长500余米,宽25米左右,高3米以上。这种桥基的开创,是建桥史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称它为“筏形基础”。然后再在矮石堤上,用一排横、一排直的条石砌筑桥墩。为了使桥基或桥墩的石块连成一体,不能沿用以前用腰铁或铸铁水来连结的办法,因为铸铁件很快会被海水腐蚀。而在石堤附近的海面上散置贝壳类软体动物——牡蛎,利用它附生在岩礁或别的牡蛎壳上的特点,把松动、散置的石块、条石胶聚成一体。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别开生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此,不准在万安桥附近捕捉牡蛎就成了历代沿用的一条法律。最后,又利用潮水的涨落,把重达7~8吨的石梁一根接一根地架设到桥墩上,把桥建成。也因此,万安桥开创了古代世界浮运架梁的记录。“闽中桥梁甲天下”。这是对南宋时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的真实写照。由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南宋政治中心又南迁临安(今杭州),万安桥的建成为大量建造滨海长大石梁桥提供了技术与桥工等,所以南宋时,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石墩桥。仅《泉州府志》中就记载了一百十座,其中五里以上的长桥有四、五座。特别是在绍兴年间(1131~1162年),每年都要造一华里以上的石梁桥,为建桥史上所罕见。这个时期所建的石梁石墩桥无论在长度、跨度、重量、建造速度、施工技术、桥型和桥梁基础等方面部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万安桥又名洛阳桥
      
         
         
         
         
         
     安平桥俗称五里西桥,座落在晋江县安海公社。始建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化了十四年才建成,总长811丈,五华里多,362孔,为世界上少见的古长桥,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据《安平志》记载,因桥太长,建桥时就在桥上造了五座亭子,以便行人少憩〔qì气〕。而且一桥分属两县,桥中“水心亭”作为晋江县和南安县的分界。在郑州黄河大铁桥于1905年建成以前的七、八百年中,安平桥一直是我国最长的桥梁。
       安平桥
      
     公元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位于漳州市东四十里的柳营江(九龙江)上,现桥长285米,25孔,桥高约15米,1933年起已利用旧桥墩桥基改建为公路桥。它采用了悬挑四层的石墩以增大桥下净孔,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达207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梁桥。即使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要开采、运输、架设如此巨大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至于七百多年前人们是如何建成虎渡桥的,至今还是个谜。
       虎渡桥
      
         
      
         洪水中的虎渡古桥
         
         虎渡桥的巨大石梁
         
              

     河北赵县的赵州桥,又名大石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圆弧弓形石拱桥,净跨37.02米,拱矢高度7.23米,矢高与拱跨相比,还不及1∶5,属于坦拱。大约于隋朝开皇末、大业初(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李通等建成,到今天已有一千三百七十余年,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英国李约瑟教授认为“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并指出“弓形拱是从中国传到欧洲去的发明之一”,“李春的敝肩拱桥的建造是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祖先”。千百年中,赵州桥一直是石拱桥最大跨度的保持者,直到法国于1339年建成净跨45.5米,宽3.9米的拱桥时才被打破,保持了七百三十余年,但该桥桥宽还不到赵州桥的一半;1959年建成的湖南黄虎港大桥跨度60米,才超过了赵州桥。石拱桥另一个技术指标矢跨比,赵州桥也保持了近千年的世界记录,直到佛罗伦萨的圣三一桥于1567年建成为止。用现代力学原理(十九世纪才形成的弹性拱理论)对赵州桥进行计算和验核,发现由于在拱肩上挖了四个小拱和采用30厘米厚的拱顶薄填石后,使拱轴线(一般就是拱圈的中心线)和恒载压力线甚为接近,造成拱圈各个横截面上均受压力或受到极小的拉力,这就充分发挥了拱圈石不怕压就怕拉的特性。二线要重合是现代拱桥设计的基础,千年以前的赵州桥能在实践中加以解决,令人惊愕。1979年有关单位对赵州桥的桥台及基础作了实地钻探勘查,发现桥基不是常说的承载力尚好的粗砂,而是承载能力只为34T/M2的轻亚粘土,也未发现桥台后面有长后座或用桥桩等方法加固桥台,厚仅为1.549米的料石桥台,直接搁置在天然地基上。桥位处老土(河床3.5米以下)为一般第四纪冲积层,地质稳定,土质均匀,修桥时未拢动原土层。如此大的石拱桥,仅用很小的桥台,又建在勉强能承载桥梁自重的地基上,竟能够维持千年不坠,这在古今中外的建桥史上所罕见。即便是今天要建造这样的大桥,也是十分困难的。
      赵州桥
      
         

    宝带桥在苏州东南葑门外六里,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年—819年),因唐剌史王仲舒捐献宝带资助建桥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多孔古石拱桥。全桥总长近317米,有53孔,共长249.8米,北端砌驳引道23.2米,南端砌驳引道43.8米。桥宽4.1米。桥堍为喇叭形,桥端宽6.1米。桥堍两端所存石狮、石塔为南宋时的物件,明朝正统十一年(1446年)的桥形就是今天的式样。宝带桥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南段(名江南河)边上的一座纤道桥,元朝僧人善住经过此桥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借得他山石,还将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宝带桥二十七与二十八孔之间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成的,宽度为2.23米,为其他墩宽的三倍多,而且比其他墩长80厘米,上面还放置着“镇妖”石塔一尊,成了可靠屏障。这种墩今天称为刚性墩,因它能承受单向拱推力,亦叫单向推力墩。现在建造多孔连拱桥时,每隔3至5孔必须建造一座刚性墩。这种墩不仅宝带桥有,江苏吴县的行春桥(九环洞桥)等也有,说明五百年前我国桥工已形成了这样的概念,这是桥梁技术史上的一大成就。宝带桥桥跨(最大跨为6.95米)与墩宽比是11.6∶1,从而使桥下泄水面积达85%,居世界古拱桥的首位。古罗马及欧洲的古石拱桥都采用厚墩,如十三世纪初建成的英国老伦敦桥,桥跨与墩宽的比竟达1.3∶1(34呎:26呎),阻水面积大,桥型显得笨重。直到十八世纪法国桥梁大师贝龙(1708~1774年)从理论上证明桥跨与墩厚比可以大到12∶1~10∶1,欧洲才出现薄墩桥,但还不及宝带桥桥墩薄。使我们清晰地看清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惊人智慧。
      宝带桥
      

     蒲津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年),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年),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在整个宋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蒲津渡遗址出士的唐开元铁牛,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宏(长3.32米左右)、份量之重(柱、座计内、轻者45吨,重者可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铁牛铸造于唐朝开元12年,即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建蒲津桥,铁牛下面“熔铁为山”,使铁牛、铁人、铁山成一体,成为桥的“固地锚”,再用铁索连接两岸,铺设木板,建成了沟通山西、陕西的铁索桥。铸造浮桥共用去铁16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其中每个铁牛重达60至70余吨,这在唐代是一座非常浩大的工程,中国桥梁专家唐寰澄说:唐代铁牛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永世无价之宝。
       唐 蒲津浮桥作为“固地锚”的铁牛、铁山和铁人(铁人为维、汉、蒙、藏等不同的民族)
     
        
        

        
        
        
         
我知道灞桥赵州桥卢沟桥。。。
赵州桥真是神一般的存在
楼主要是配上图的话就好了
冰特凉 发表于 2011-5-21 00:06

        呵呵,我去试试找几张图配上。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1-5-21 16:24


    配上图后,整个帖子好看多了
辛苦了楼主
我也觉得越州桥的技术含量是最高的。


安济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有四个并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千载如一日,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江泽民参观柏林禅寺和赵州桥时看到的还是历史原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桥旁边仿建的赵州桥了。




赵州桥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1),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在世界桥梁史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然给我最深刻的还是小学课本的一篇文章的介绍,所有25岁以上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
    这回,我们终于来了。
    但是,桥已经不是1400年前的桥,在原址一座按原样仿建的赵州桥矗立在那里,依然雄伟,依然精妙。可惜的是商业气息甚重,门票新提价—25元,桥下的河被改道,只留一段死水。在赵州桥公园里的博物馆,大家才看到从隋代到宋,明,清各代遗留下来的桥梁残物,大块的花岗岩青石板,古老的车辙印,驴蹄印赫然在目,沧桑感油然而生。。。。。。
    赵州桥,我们来过。也就此别过


莫非赵州桥已经塌了?

安济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则在于它的“敞肩拱”的创造。在大拱的两肩,砌有四个并列的小拱,既增大流水通道,节省石料,减轻桥身重量,又利于小拱对大拱的被动压力,增强了桥身的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安济桥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受住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千载如一日,仍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江泽民参观柏林禅寺和赵州桥时看到的还是历史原桥,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桥旁边仿建的赵州桥了。




赵州桥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赵县,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1),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在世界桥梁史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然给我最深刻的还是小学课本的一篇文章的介绍,所有25岁以上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
    这回,我们终于来了。
    但是,桥已经不是1400年前的桥,在原址一座按原样仿建的赵州桥矗立在那里,依然雄伟,依然精妙。可惜的是商业气息甚重,门票新提价—25元,桥下的河被改道,只留一段死水。在赵州桥公园里的博物馆,大家才看到从隋代到宋,明,清各代遗留下来的桥梁残物,大块的花岗岩青石板,古老的车辙印,驴蹄印赫然在目,沧桑感油然而生。。。。。。
    赵州桥,我们来过。也就此别过


莫非赵州桥已经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