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英国金融时报:李金华:孤独的监督者退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58:00
作者: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林山

李金华选择《南方周末》发表“告别演说”。之前他多次出现在电视媒体里,如今他要卸任。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大夫乐于将“白纸黑字”作为自己在历史中的定格。李选择《南方周末》,这个向来被中国知识界所赞赏的媒体来道别公众——定格意味则更为浓厚。

不错,在过去的十年里,李金华面对强势政府部门时的特立独行,和民众的情感对话,以及“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个性,为他积累了巨大人脉。多年来,他一直为公众所欣赏。很少有这一职级的官员能获得如此褒奖,他也确实算得上官场上的“另类”。

中国的门户网站几乎都转载了这篇专访,有网民甚至称他为“最不该退的人”。至少一年以前,就有人担忧他的离任。这种担忧背后的尴尬现实是,中国每年几万亿的公共预算,将可能因他的离去而失去监督力量。

表面上看,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无不同。政府预算由议会来审查,只有经过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才算“合法”。但谁都知道,这种“合法”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 “背书”而已。比如,中国“预算法”规定,财政年度是从1月日开始,这意味着,当人大代表们在3月间聚齐来批准预算的时候,政府已经“爽”了三个月了。

如果某个西方国家的官员看到如此情景,会感慨中国的官员实在太幸福了。在西方,议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政府花钱,议员们会为每一分钱争得不可开交。而中国的议员们,几乎没有人把这当回事。

“两会”前夕,来自理论和实务界的四位学者在媒体上呼吁,人大代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讨论政府怎么花钱。“我们希望传播一种观念,人大开会最重的事就是要讨论政府怎么花钱。”他们希望“两会”代表们应打起精神来,监督5万亿财政收入的流向。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蔡定剑博士称,“即使所有改革都不做,把预算向社会公开就是最伟大的进步。”这可能让中国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们觉得蔡很没有志向,因为他们希望中国能一步跨入民主国家行列,但蔡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供职几十年,深知水深水浅。

他们的发言也曾经在网络上挂了几个小时,但很快便淹没在“两会”花絮中,人们被那些明星代表、委员的花边新闻所吸引。其实,代表们即使支持这些天真的学者也没用,“两会”十几天会期,真正讨论预算的只有半天时间,在几个小时里,几万亿的预算就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这些财政开支到底流向何方,即使上帝看到那几页纸的预算报告,也不会读懂。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个的庞大的“黑洞”,比如中共各级机构的开支都由国家财政负担,甚至民主党派、工青妇等团体的开支也要从这笔预算里开支。还有一些费用更不可能公之于众,比如要员的出行。

中国官员的“特别费”有多少?上帝也不知道。因此上述学者们呼吁,可以先把那些不敏感的开销公之于众,那些特殊费用可以先不公布,但这样的改革也注定很艰难,谁愿意失去支配财富又不承担责任的乐趣呢?除非他是傻瓜。

也有个别地方愿意冒险,比如广东,2004年,他们小心地公布了一部分政府预算,但代表们立即就发现,四个官办幼儿园要花掉2000万,于是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如此,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肯定广东做法,而当广东人将这一改革作为成绩讲述的时候,北京的一些领导人却担心,这样会使人大和政府关系变得紧张,并批评了广东的做法。

鲁迅曾说过,在中国,就是挪动一把椅子也要流血,其实在中国,任何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虽然不至流血,但利益已经牢固地和官员利益捆绑在一起。谁要是敢搬椅子,别人会拿椅子砸死他。

李金华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勇敢地挪动着一把把的椅子。而要命的是,真正能对政府乱花钱发挥点作用的就是李金华和他领导的审计署。如今,他就要离开,中国人开始担心,一个部门的风格会不会随领导人的离开而离开?谁将成为中国脆弱公共预算监督体系中的新李金华?作者: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林山

李金华选择《南方周末》发表“告别演说”。之前他多次出现在电视媒体里,如今他要卸任。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大夫乐于将“白纸黑字”作为自己在历史中的定格。李选择《南方周末》,这个向来被中国知识界所赞赏的媒体来道别公众——定格意味则更为浓厚。

不错,在过去的十年里,李金华面对强势政府部门时的特立独行,和民众的情感对话,以及“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个性,为他积累了巨大人脉。多年来,他一直为公众所欣赏。很少有这一职级的官员能获得如此褒奖,他也确实算得上官场上的“另类”。

中国的门户网站几乎都转载了这篇专访,有网民甚至称他为“最不该退的人”。至少一年以前,就有人担忧他的离任。这种担忧背后的尴尬现实是,中国每年几万亿的公共预算,将可能因他的离去而失去监督力量。

表面上看,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无不同。政府预算由议会来审查,只有经过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才算“合法”。但谁都知道,这种“合法”只不过是某种意义上的 “背书”而已。比如,中国“预算法”规定,财政年度是从1月日开始,这意味着,当人大代表们在3月间聚齐来批准预算的时候,政府已经“爽”了三个月了。

如果某个西方国家的官员看到如此情景,会感慨中国的官员实在太幸福了。在西方,议会的主要任务就是监督政府花钱,议员们会为每一分钱争得不可开交。而中国的议员们,几乎没有人把这当回事。

“两会”前夕,来自理论和实务界的四位学者在媒体上呼吁,人大代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讨论政府怎么花钱。“我们希望传播一种观念,人大开会最重的事就是要讨论政府怎么花钱。”他们希望“两会”代表们应打起精神来,监督5万亿财政收入的流向。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蔡定剑博士称,“即使所有改革都不做,把预算向社会公开就是最伟大的进步。”这可能让中国激进的自由主义者们觉得蔡很没有志向,因为他们希望中国能一步跨入民主国家行列,但蔡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供职几十年,深知水深水浅。

他们的发言也曾经在网络上挂了几个小时,但很快便淹没在“两会”花絮中,人们被那些明星代表、委员的花边新闻所吸引。其实,代表们即使支持这些天真的学者也没用,“两会”十几天会期,真正讨论预算的只有半天时间,在几个小时里,几万亿的预算就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这些财政开支到底流向何方,即使上帝看到那几页纸的预算报告,也不会读懂。但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个的庞大的“黑洞”,比如中共各级机构的开支都由国家财政负担,甚至民主党派、工青妇等团体的开支也要从这笔预算里开支。还有一些费用更不可能公之于众,比如要员的出行。

中国官员的“特别费”有多少?上帝也不知道。因此上述学者们呼吁,可以先把那些不敏感的开销公之于众,那些特殊费用可以先不公布,但这样的改革也注定很艰难,谁愿意失去支配财富又不承担责任的乐趣呢?除非他是傻瓜。

也有个别地方愿意冒险,比如广东,2004年,他们小心地公布了一部分政府预算,但代表们立即就发现,四个官办幼儿园要花掉2000万,于是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如此,大多数知识分子还是肯定广东做法,而当广东人将这一改革作为成绩讲述的时候,北京的一些领导人却担心,这样会使人大和政府关系变得紧张,并批评了广东的做法。

鲁迅曾说过,在中国,就是挪动一把椅子也要流血,其实在中国,任何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虽然不至流血,但利益已经牢固地和官员利益捆绑在一起。谁要是敢搬椅子,别人会拿椅子砸死他。

李金华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勇敢地挪动着一把把的椅子。而要命的是,真正能对政府乱花钱发挥点作用的就是李金华和他领导的审计署。如今,他就要离开,中国人开始担心,一个部门的风格会不会随领导人的离开而离开?谁将成为中国脆弱公共预算监督体系中的新李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