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英雄传之张议潮与沙洲归义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01:38
作者:镇魂曲
来源:http://bbs.hefei.cc/viewthread.php?tid=1008208

751年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和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失去了对西域和河西的控制权,吐蕃和回鹘乘势而起,成为西域和河西的新统治者。郭历史学家和翦历史学家的门徒们不停地努力证明少数民族对发展生产力起了不成比例的巨大而不可代替的作用,可是吐蕃贵族们却没有与他们合作的意思,他们对烧杀抢掠的兴趣显然大于发展生产力。吐蕃统治期间,河西地区经济、生产停滞不前;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各族贫民皆为奴隶,整个河西暗无天日,一片荒凉破败景象。开成年间(836~840),唐使者赴西域,途中看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于吐蕃的唐人见到唐使者的旌节,夹道欢迎,流着泪大呼:“皇帝是否还记得陷于吐蕃的生灵?”河西人说话口音略有变化,可是衣服装束仍然不变。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故国。张议潮(799~872)就是于799年在处于吐蕃残暴统治下的沙州(今敦煌)出生的。他出身于当地豪门,从小亲眼目睹,也许还亲身感受过河西人民的悲惨境况,于是以纵横西域的唐朝名将封常清为偶像,立下了打倒吐蕃反动派的志向。

张议潮一直在努力学习兵法和武艺,积蓄力量并等候时机。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磨遇刺身死。郎达磨无子,他的权臣立其妃子三岁的侄子乞离胡为赞普。许多人都不服,导致国内叛乱四起。藏文的史书记载,这些叛乱“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最后吐蕃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即论恐热)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河西人民生灵涂炭,尚恐热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大批屠杀青壮年,残害老弱,用槊挑着婴儿为戏,焚毁房屋,使得五千里间都成为白地,激起了河西人极大的愤慨。这时吐蕃内部又发生饥荒和将领叛乱,唐朝廷决定乘此机会收复河湟地区。847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军于盐州大破尚恐热,848年十二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击败吐蕃军,收复了和原州和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七关以及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张议潮的机会来了。

英雄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否把握住机会,张议潮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本地豪杰安景旻、阎英达的帮助下,联结当地豪门索氏、李氏,率领沙州各族人民于848年揭竿而起,《资治通鉴》说他“帅众被甲噪于州门,唐人皆应之,吐蕃守将惊走,议潮遂摄州事”。看起来似乎轻松愉快,其实取得起义的胜利远远比这艰难得多,根据《张淮深碑》,张议潮经过浴血奋战,使用计谋,多次白刃交锋,才获得了胜利。不久他又攻下了瓜州(安西)。占领瓜州后,张议潮在自己多年前就已经定下的“阴结豪英归唐”的思想指导下,立即派了十队使者,携带十份同样的表章,分十路奔赴长安报捷,以示对唐王朝的忠心。其中还有一路是由和尚组成的,因为吐蕃笃信佛教,和尚易于通行。敦煌莫高窟的大和尚悟真就是其中之一,他后来还因为送信有功被封为“京城临坛大德”。十路人中大多数都没有到达,只有走东北道的一路,才经过千辛万苦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帮助下,于850年到达长安。这两年中,张议潮以沙州为根据地,整训军队,发展生产。851年,他发起进攻,连克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部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岷县)九州之地。八月,他派遣其兄张议谭等29人,奉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图籍入长安告捷,至此,除凉州外,陷于吐蕃之手近百年的河西之地终于复归唐朝所有。唐朝廷接到图籍和捷报后,下诏褒奖张议潮等人,十一月,下令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十一州,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张议潮身兼节度使、管内观察使、营田支度使等职位,手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可这些只是唐朝廷开出的空头支票。唐朝廷此时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已经无力给他任何援助,只是封给张议潮官职,把包袱完全扔给他。河西之地此时仍然危机四伏,南面的吐蕃虽败,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卷土重来;北面的回鹘则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吐蕃的叛军和变民则结成许多股流寇,不停地劫掠河西各地。张议潮一方面发展内政,首先,在辖区内全面恢复唐制,废除部落制,重建县乡里;重新登记人口、土地,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恢复唐朝服装,推行汉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两项措施迎合了沙州等地汉人怀恋大唐故国的心理,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归义军政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部分继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参加政权。这些措施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对于具有强大政治、经济、社会势力的佛教,他们首先废除了吐蕃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唐制。并通过削减寺产限制其依附人口的发展,通过“分都司”削弱了都僧统的政治经济权力,以后又通过控制僧官的任免权使沙州僧官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寺院依附人口的减少导致寺院经济衰落,一些原由寺户上役时从事的工作逐渐被各种租户和雇工所代替,以沙弥为代表的下层僧徒承担的劳务开始增多。高利贷收入在寺院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上述几方面措施的实行使归义军政权取得了内部的稳定,为其在河西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其次,兴修水利,整修农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设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第三,恢复中断百年的丝绸之路,使内地、河西地区和西域的经济交流日臻频繁。另一方面,朝朝秣马,日日厉兵,领导河西人坚决地打击侵略。856年,张议潮击败吐谷浑王的进犯,追击一千里,擒获三名吐谷浑宰相,当场斩首示众,俘获三百余人,牛羊驼马二千余头。六月六日,他击败来犯的回鹘军,夺取驼马万余匹。张议潮统治期间,一直没有中断过和异族的作战。

吐蕃的残兵败将节节败退,最后集中于凉州的姑臧。凉州是河西重镇,唐前期一直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所在地,吐蕃统治时期将统辖河西东部的重兵屯于此地。为实现对河西和陇右的有效控制,张议潮于858年八月率番汉军7000余人东征凉州,经过三年奋战,终于在861年攻下凉州。863年,唐朝廷设凉州节度使,统凉、洮、西、鄯、河、临六州,以张议潮兼任节度使。

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朝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廷的势力终于可以达到陇右。此时唐朝廷则开始对张议潮的势力发展非常担心,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他进行防范。张议潮看出了唐朝廷对他的忌惮,于是将归义军的军政事务交给了其兄张议谭之子张淮深,于867年、自己69岁时入长安,作为变相的人质。唐朝廷对他加官赐爵,封为左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南阳郡开国公,赐田千畦,宅于宣阳坊,庄于义谷川。872年,张议潮卒于长安宣阳坊私第,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终年74岁。唐朝廷诏赠太保,葬他于素滻南原。

张议潮统治下的河西有十一州四千里之地,户口接近百万,军队既有以战斗力强闻名的陇西健儿,也有回鹘和吐蕃族的精兵,实力超过唐朝任何一个藩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自立为王也无人能奈何得了他,可他却毅然把百战得来的土地交回到了唐朝廷手中。他心向祖国,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为祖国收复了大片国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当然,有的历史学家不一定会这样想,那就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啦),“无私”二字,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脚。敦煌遗书中存有其就学时所抄《无名歌》、《邓县尉判》、《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及不许交易书》、《封常清谢死表闻》、《佛说无量寿宗要经》、《释如来稻芊经》等。

张淮深继任后,基本沿用张议潮的旧制。890年,他由于内部政变,和其妻、子一起被杀。当地豪族索勋篡权,两年后,嫁给李明振的张议潮第十四女又与诸子合力除掉了索勋,最后是李氏家族倾覆,张议潮之孙张承奉重任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的内乱给活动在其周边和辖区内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久甘州被回鹘攻占,占据肃州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凉州因有甘、肃二州相隔,实际上亦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至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归义军实际控制的已仅有瓜沙二州了。张承奉不甘坐守瓜沙,想用武力恢复归义军兴盛时的旧疆,并于910年建立了“西汉金山国”,自称至文神武天子。但在911年被甘州回鹘击败,被迫认回鹘可汗为父,成为甘州回鹘政权的附庸。914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更名议金)取代了张承奉,恢复了归义军称号,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把持在曹氏家族手中,直到1036年被西夏吞并。

引用资料:《中国通史》、刘进宝:《敦煌历史文化》。作者:镇魂曲
来源:http://bbs.hefei.cc/viewthread.php?tid=1008208

751年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的失败和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失去了对西域和河西的控制权,吐蕃和回鹘乘势而起,成为西域和河西的新统治者。郭历史学家和翦历史学家的门徒们不停地努力证明少数民族对发展生产力起了不成比例的巨大而不可代替的作用,可是吐蕃贵族们却没有与他们合作的意思,他们对烧杀抢掠的兴趣显然大于发展生产力。吐蕃统治期间,河西地区经济、生产停滞不前;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各族贫民皆为奴隶,整个河西暗无天日,一片荒凉破败景象。开成年间(836~840),唐使者赴西域,途中看见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于吐蕃的唐人见到唐使者的旌节,夹道欢迎,流着泪大呼:“皇帝是否还记得陷于吐蕃的生灵?”河西人说话口音略有变化,可是衣服装束仍然不变。即使几十年过去了,当地人民仍念念不忘故国。张议潮(799~872)就是于799年在处于吐蕃残暴统治下的沙州(今敦煌)出生的。他出身于当地豪门,从小亲眼目睹,也许还亲身感受过河西人民的悲惨境况,于是以纵横西域的唐朝名将封常清为偶像,立下了打倒吐蕃反动派的志向。

张议潮一直在努力学习兵法和武艺,积蓄力量并等候时机。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磨遇刺身死。郎达磨无子,他的权臣立其妃子三岁的侄子乞离胡为赞普。许多人都不服,导致国内叛乱四起。藏文的史书记载,这些叛乱“初发难于康,寝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最后吐蕃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即论恐热)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而大打出手,河西人民生灵涂炭,尚恐热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大批屠杀青壮年,残害老弱,用槊挑着婴儿为戏,焚毁房屋,使得五千里间都成为白地,激起了河西人极大的愤慨。这时吐蕃内部又发生饥荒和将领叛乱,唐朝廷决定乘此机会收复河湟地区。847年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军于盐州大破尚恐热,848年十二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击败吐蕃军,收复了和原州和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七关以及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张议潮的机会来了。

英雄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能否把握住机会,张议潮做到了这一点。他在本地豪杰安景旻、阎英达的帮助下,联结当地豪门索氏、李氏,率领沙州各族人民于848年揭竿而起,《资治通鉴》说他“帅众被甲噪于州门,唐人皆应之,吐蕃守将惊走,议潮遂摄州事”。看起来似乎轻松愉快,其实取得起义的胜利远远比这艰难得多,根据《张淮深碑》,张议潮经过浴血奋战,使用计谋,多次白刃交锋,才获得了胜利。不久他又攻下了瓜州(安西)。占领瓜州后,张议潮在自己多年前就已经定下的“阴结豪英归唐”的思想指导下,立即派了十队使者,携带十份同样的表章,分十路奔赴长安报捷,以示对唐王朝的忠心。其中还有一路是由和尚组成的,因为吐蕃笃信佛教,和尚易于通行。敦煌莫高窟的大和尚悟真就是其中之一,他后来还因为送信有功被封为“京城临坛大德”。十路人中大多数都没有到达,只有走东北道的一路,才经过千辛万苦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帮助下,于850年到达长安。这两年中,张议潮以沙州为根据地,整训军队,发展生产。851年,他发起进攻,连克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部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岷县)九州之地。八月,他派遣其兄张议谭等29人,奉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图籍入长安告捷,至此,除凉州外,陷于吐蕃之手近百年的河西之地终于复归唐朝所有。唐朝廷接到图籍和捷报后,下诏褒奖张议潮等人,十一月,下令于沙州建立归义军,统领十一州,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特进,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

张议潮身兼节度使、管内观察使、营田支度使等职位,手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可这些只是唐朝廷开出的空头支票。唐朝廷此时政治腐败、国力衰弱,已经无力给他任何援助,只是封给张议潮官职,把包袱完全扔给他。河西之地此时仍然危机四伏,南面的吐蕃虽败,仍然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卷土重来;北面的回鹘则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吐蕃的叛军和变民则结成许多股流寇,不停地劫掠河西各地。张议潮一方面发展内政,首先,在辖区内全面恢复唐制,废除部落制,重建县乡里;重新登记人口、土地,按照唐制编制新的户籍,制定新的赋税制度;恢复唐朝服装,推行汉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两项措施迎合了沙州等地汉人怀恋大唐故国的心理,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对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归义军政权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已汉化者编入乡里,与汉人杂居。吐蕃化较深者部分继承吐蕃制度,仍用部落的形式进行统治,尊重他们的习俗。同时吸收少数民族头面人物参加政权。这些措施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对于具有强大政治、经济、社会势力的佛教,他们首先废除了吐蕃时期的僧官制度,恢复唐制。并通过削减寺产限制其依附人口的发展,通过“分都司”削弱了都僧统的政治经济权力,以后又通过控制僧官的任免权使沙州僧官逐渐依附于世俗政权。寺院依附人口的减少导致寺院经济衰落,一些原由寺户上役时从事的工作逐渐被各种租户和雇工所代替,以沙弥为代表的下层僧徒承担的劳务开始增多。高利贷收入在寺院收入构成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大。上述几方面措施的实行使归义军政权取得了内部的稳定,为其在河西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其次,兴修水利,整修农田,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设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由于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第三,恢复中断百年的丝绸之路,使内地、河西地区和西域的经济交流日臻频繁。另一方面,朝朝秣马,日日厉兵,领导河西人坚决地打击侵略。856年,张议潮击败吐谷浑王的进犯,追击一千里,擒获三名吐谷浑宰相,当场斩首示众,俘获三百余人,牛羊驼马二千余头。六月六日,他击败来犯的回鹘军,夺取驼马万余匹。张议潮统治期间,一直没有中断过和异族的作战。

吐蕃的残兵败将节节败退,最后集中于凉州的姑臧。凉州是河西重镇,唐前期一直将其作为河西节度使所在地,吐蕃统治时期将统辖河西东部的重兵屯于此地。为实现对河西和陇右的有效控制,张议潮于858年八月率番汉军7000余人东征凉州,经过三年奋战,终于在861年攻下凉州。863年,唐朝廷设凉州节度使,统凉、洮、西、鄯、河、临六州,以张议潮兼任节度使。

866年二月,张议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鹘首领仆固俊克复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与吐蕃大将尚恐热交战,大败吐蕃军,并斩杀尚恐热,传首京师。吐蕃余众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袭击,再败,吐蕃遂衰亡。河西肃清,使唐朝廷无西顾之忧,唐朝廷的势力终于可以达到陇右。此时唐朝廷则开始对张议潮的势力发展非常担心,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他进行防范。张议潮看出了唐朝廷对他的忌惮,于是将归义军的军政事务交给了其兄张议谭之子张淮深,于867年、自己69岁时入长安,作为变相的人质。唐朝廷对他加官赐爵,封为左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南阳郡开国公,赐田千畦,宅于宣阳坊,庄于义谷川。872年,张议潮卒于长安宣阳坊私第,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终年74岁。唐朝廷诏赠太保,葬他于素滻南原。

张议潮统治下的河西有十一州四千里之地,户口接近百万,军队既有以战斗力强闻名的陇西健儿,也有回鹘和吐蕃族的精兵,实力超过唐朝任何一个藩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自立为王也无人能奈何得了他,可他却毅然把百战得来的土地交回到了唐朝廷手中。他心向祖国,以无比的勇气和决心为祖国收复了大片国土,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当然,有的历史学家不一定会这样想,那就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啦),“无私”二字,可以说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脚。敦煌遗书中存有其就学时所抄《无名歌》、《邓县尉判》、《讽谏今上破鲜于叔明、令狐峘等请试僧尼及不许交易书》、《封常清谢死表闻》、《佛说无量寿宗要经》、《释如来稻芊经》等。

张淮深继任后,基本沿用张议潮的旧制。890年,他由于内部政变,和其妻、子一起被杀。当地豪族索勋篡权,两年后,嫁给李明振的张议潮第十四女又与诸子合力除掉了索勋,最后是李氏家族倾覆,张议潮之孙张承奉重任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的内乱给活动在其周边和辖区内的少数民族提供了可乘之机,不久甘州被回鹘攻占,占据肃州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凉州因有甘、肃二州相隔,实际上亦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至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归义军实际控制的已仅有瓜沙二州了。张承奉不甘坐守瓜沙,想用武力恢复归义军兴盛时的旧疆,并于910年建立了“西汉金山国”,自称至文神武天子。但在911年被甘州回鹘击败,被迫认回鹘可汗为父,成为甘州回鹘政权的附庸。914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更名议金)取代了张承奉,恢复了归义军称号,此后归义军政权一直把持在曹氏家族手中,直到1036年被西夏吞并。

引用资料:《中国通史》、刘进宝:《敦煌历史文化》。
很早前好象有人贴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