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整理)敦煌归义军政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6:45
自行整理网络上的资料和一些书本上的资料,供大家讨论

   提到归义军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提到日本电影《敦煌》里与西夏汉军联合对抗西夏元昊敦煌曹氏大概各位就能想起来了,说到归义军军的历史就不得不说张氏和曹氏,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约宋仁宗景三年(1036)的沙州地方政权。沙州即自汉至隋的煌郡,唐初改名为沙州,下辖煌﹑寿昌二县,州治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

沙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口。唐在沙州城内驻有豆卢军四千三百人,隶属于河西节度使(驻凉州)。

安史之乱时,唐朝征调陇右﹑河西诸军入援内地,吐蕃乘虚进攻陇右﹑河西,约在广德二年(764)或稍后攻陷凉州(今甘肃武威),大历元年(766)又陷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唐移河西节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内地的交通被阻绝,但沙州人民仍坚守其地,直到德宗贞元三年(787)才投降。从此沙州被吐蕃贵族统治六十余年。

  张议潮,沙州人,其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张议潮出生在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因此在青年时代就忧国忧民。宪宗元和十年(815),17岁的张议潮抄下一首《无名歌》来表达对吐蕃统治的不满和对落蕃民众的同情。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吐蕃王庭发生内乱,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也发生起义。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横行河西,“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的暴行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使他的部下离心离德,加之吐蕃国内正值灾荒,河、陇各地吐蕃兵防空虚。此时的唐王朝也决心收复河湟,并不断取得胜利。张议潮借此机会,“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终于举起了义旗。

  张议潮在沙州广泛组织、团结各方面力量,其骨干主要来自敦煌的名门望族、释门教首及僧徒和豪杰义士三个方面;集众“募兵”,发动起义。大中二年(848),经过浴血奋战,张议潮起义军一举收复了沙州。于是立即题笺修表,差押高进达等入长安奏报,唐宣宗闻讯,慨然赞叹“关西出将,岂虚也哉”。其时,河西其他地区仍在蕃手,所以为了向唐王朝告捷,张议潮共派了十队使者携表奔赴长安,只有走东北道的一支使团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帮助下于大中四年抵京。到大中五年,张议潮又收复了肃、甘、伊等州,并派其兄张议谭等29人奉十一州图籍入长安告捷;至此,除凉州外,陷于蕃手近百年的河西故地重归大唐。

  张议潮赶走吐蕃镇将,在敦煌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政权后。遣使取道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南缘)上表唐朝,报告沙州的归复。接着,张议潮又遣兄张议潭携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朝廷,这表明河西地区又重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大中十二年八月,张议潮东征凉州,咸通二年,收复凉州。咸通四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由张议潮兼领。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但此时唐王朝国力日衰,并不能对河西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经营,河西又面临吐蕃、回鹘等部的威胁,使得经营河西的重任落在张议潮的肩上。经过长期的斗争,至咸通七年(866)十月,河西地区终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咸通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行前命其侄张淮深主持归义军军政事务。张议潮“束身归阙”,留居京师,咸通十三年卒于长安(867),张淮深继续抗击回鹘的骚扰。但唐朝并不给淮深节度使旌节,此时西迁的回鹘侵扰甘、肃,甚至瓜州。乾符三年(876),西州回鹘攻占伊州。而张淮深屡次遣使唐朝,求授旌节均未能如愿,光启二三年(887),张淮深遣三批使者入唐求授旌节,唐朝不予,引起了瓜沙内部对张淮深的不满。文德元年(888)十月,唐朝最终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但归义军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大顺元年(890),张淮深及夫人、六子同时被杀。张淮深的叔伯兄弟张淮鼎继任节度使,但大顺三年,淮鼎既卒,托孤子张承奉于索勋。索勋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并得到唐朝的认可。乾宁元年(894),张议潮女即李明振妻张氏率诸子灭索勋,立侄张承奉为节度使,李氏三子分别任瓜、沙、甘三州刺史,执掌归义军实权。到895年底,李氏家族势力达到鼎盛,排挤张承奉而独揽了归义军大权。李氏家族的行为引起了一些瓜沙大族的反对,于是沙州出现了一场倒李扶张的政变。乾宁三年,张承奉夺回归义军实权,任归义军节度副使,但此时由于归义军内乱,归义军的辖境已缩至瓜、沙二州。光化三年(900)八月,唐朝授予张承奉归义军旌节,与于阗国的外交也获得了成功天复七年(907),张承奉在得知唐朝灭亡后,自称白衣帝,建立西汉金山国。“西”乃指其国所居之方位,它是以中国为坐标的;“汉”乃是言其国民族之属性;“西汉”连用,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处之阿尔金山。金山国虽锐意进取,想收复失地,但在战争中屡遭失败。金山国建立的当年,回鹘多次对其进行打击,企图把金山国扼杀在摇篮里。有一次,敦煌东界的防线都被突破,回鹘军长驱直入,直抵敦煌城东安营扎塞。金山国天子则亲自披甲上阵,著名将领阴仁贵、宋中丞,张舍人等奋力应战,才把入侵的回鹘赶回甘州。911年,回鹘大举进攻金山国,金山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力衰微,不得不与回鹘立城下之盟:回鹘可汗是父,金山国天子是子。从此,张承奉被迫取消“西汉金山国”国号和“圣文神武白帝”、“天子”之号,并在甘州回鹘的恩准下,屈尊降格而改建为诸侯郡国——敦煌国。张承奉对回鹘的臣服,使他丧失了在瓜沙地区的威望。

   914年,曹议金(又名曹仁贵)取代张承奉,废金山国,去王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遣使甘州,娶回鹘可汗女为妻,又嫁女给甘州回鹘可汗,与其和亲。贞明四年(918),遣使后梁,受到封赠。同光三年(925),乘甘州回鹘汗位交替之机,进行征讨,使其屈服。新立的回鹘可汗娶曹议金之女,成为曹议金的子婿。由于曹议金对内对外关系处理的得当,此时的归义军实力有所恢复。长兴二年(931),曹议金号称“令公”、“拓西大王”,归义军成为独立王国。934年,曹议金女下嫁于阗王李圣天。

  清泰二年(935),曹议金卒,其子曹元德继位。沙州入朝中原的使臣在甘州被劫,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破裂。天福四年(939),曹元德卒,弟曹元深继位,曹议金妻、回鹘夫人掌握归义军实权,称“国母”。沙州使臣随后晋册封于阗王的使团入朝,并与甘州回鹘修好。

   天福九年(944),曹元深卒,弟曹元忠即位。曹元忠是归义军节度使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文化比较昌盛的一个时期。曹元忠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与中原的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保持联系,使瓜州地区得以稳定发展。开宝三年(970),于阗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发生战争,于阗王曾写信向归义军求援。开宝七年(974),曹元忠卒,侄曹延恭即位。九年(976),曹延恭卒,弟曹延禄即位。

   曹元忠以后的归义军政权开始逐步衰落。东西方两支回鹘势力不断侵扰敦煌,归义军辖内也出现了矛盾。咸平五年(1002),瓜沙军民不满曹延禄的统治,围攻军府,曹延禄及弟延瑞自杀,族子曹宗寿即位。宋朝承认了曹宗寿,此时,归义军开始与辽朝通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位。1036年,西夏攻占沙州,归义军政权基本结束。

   归义军政权时的内政,主要是恢复或改变旧制。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即取消了吐蕃时期的部落、将制,恢复重建唐前期的州县乡里制。开始时恢复的是10个乡,另外新出现一个赤心乡,共11个乡,即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平康乡、龙勒乡、玉关乡、洪池乡、洪闰乡、效谷乡、赤心乡、慈惠乡。这只是归义军前期敦煌诸乡的基本情况,实际上这一时期敦煌县乡的建置要更为复杂。此后,还出现了通颊乡和退浑乡。在土地制度方面,归义军政权建立之初,就开始调查人口、土地,分配无主荒地,尽可能地恢复唐制。唐中叶以后,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归义军时期的私有土地包括官僚地主占地、寺田和小自耕农的民田。私有土地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请射和买卖两个途径实现的。此外,这时的土地所有者之间可以任意对换土地。在赋税制度方面,归义军政权在重新登记人口和调整土地的基础上,还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即据地出税的制度,主要包括地子、官布和柴草三项。这些对内的统治政策既体现着当时唐宋时期的共同特征,也具有归义军政权的自身特点。自行整理网络上的资料和一些书本上的资料,供大家讨论

   提到归义军很多人不太了解,但提到日本电影《敦煌》里与西夏汉军联合对抗西夏元昊敦煌曹氏大概各位就能想起来了,说到归义军军的历史就不得不说张氏和曹氏,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约宋仁宗景三年(1036)的沙州地方政权。沙州即自汉至隋的煌郡,唐初改名为沙州,下辖煌﹑寿昌二县,州治煌(今甘肃敦煌县城西)。

沙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口。唐在沙州城内驻有豆卢军四千三百人,隶属于河西节度使(驻凉州)。

安史之乱时,唐朝征调陇右﹑河西诸军入援内地,吐蕃乘虚进攻陇右﹑河西,约在广德二年(764)或稍后攻陷凉州(今甘肃武威),大历元年(766)又陷甘州(今甘肃张掖)﹑肃州(今甘肃酒泉),唐移河西节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内地的交通被阻绝,但沙州人民仍坚守其地,直到德宗贞元三年(787)才投降。从此沙州被吐蕃贵族统治六十余年。

  张议潮,沙州人,其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张议潮出生在吐蕃占领敦煌时期,他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因此在青年时代就忧国忧民。宪宗元和十年(815),17岁的张议潮抄下一首《无名歌》来表达对吐蕃统治的不满和对落蕃民众的同情。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吐蕃赞普郎达磨遇刺身亡,吐蕃王庭发生内乱,吐蕃本部的奴隶平民也发生起义。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横行河西,“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尚恐热的暴行激起了河西人民的极大愤慨,也使他的部下离心离德,加之吐蕃国内正值灾荒,河、陇各地吐蕃兵防空虚。此时的唐王朝也决心收复河湟,并不断取得胜利。张议潮借此机会,“论兵讲剑,蕴习武经,得孙武、白起之精,见韬钤之骨髓。……知吐蕃之运尽,誓心归国,决心无疑”,终于举起了义旗。

  张议潮在沙州广泛组织、团结各方面力量,其骨干主要来自敦煌的名门望族、释门教首及僧徒和豪杰义士三个方面;集众“募兵”,发动起义。大中二年(848),经过浴血奋战,张议潮起义军一举收复了沙州。于是立即题笺修表,差押高进达等入长安奏报,唐宣宗闻讯,慨然赞叹“关西出将,岂虚也哉”。其时,河西其他地区仍在蕃手,所以为了向唐王朝告捷,张议潮共派了十队使者携表奔赴长安,只有走东北道的一支使团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帮助下于大中四年抵京。到大中五年,张议潮又收复了肃、甘、伊等州,并派其兄张议谭等29人奉十一州图籍入长安告捷;至此,除凉州外,陷于蕃手近百年的河西故地重归大唐。

  张议潮赶走吐蕃镇将,在敦煌建立了以汉人为主的政权后。遣使取道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梁素海东南缘)上表唐朝,报告沙州的归复。接着,张议潮又遣兄张议潭携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朝廷,这表明河西地区又重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大中十二年八月,张议潮东征凉州,咸通二年,收复凉州。咸通四年,唐王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由张议潮兼领。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但此时唐王朝国力日衰,并不能对河西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经营,河西又面临吐蕃、回鹘等部的威胁,使得经营河西的重任落在张议潮的肩上。经过长期的斗争,至咸通七年(866)十月,河西地区终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咸通八年,议潮入朝长安,行前命其侄张淮深主持归义军军政事务。张议潮“束身归阙”,留居京师,咸通十三年卒于长安(867),张淮深继续抗击回鹘的骚扰。但唐朝并不给淮深节度使旌节,此时西迁的回鹘侵扰甘、肃,甚至瓜州。乾符三年(876),西州回鹘攻占伊州。而张淮深屡次遣使唐朝,求授旌节均未能如愿,光启二三年(887),张淮深遣三批使者入唐求授旌节,唐朝不予,引起了瓜沙内部对张淮深的不满。文德元年(888)十月,唐朝最终授张淮深归义军节度使旌节,但归义军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大顺元年(890),张淮深及夫人、六子同时被杀。张淮深的叔伯兄弟张淮鼎继任节度使,但大顺三年,淮鼎既卒,托孤子张承奉于索勋。索勋自立为归义军节度使,并得到唐朝的认可。乾宁元年(894),张议潮女即李明振妻张氏率诸子灭索勋,立侄张承奉为节度使,李氏三子分别任瓜、沙、甘三州刺史,执掌归义军实权。到895年底,李氏家族势力达到鼎盛,排挤张承奉而独揽了归义军大权。李氏家族的行为引起了一些瓜沙大族的反对,于是沙州出现了一场倒李扶张的政变。乾宁三年,张承奉夺回归义军实权,任归义军节度副使,但此时由于归义军内乱,归义军的辖境已缩至瓜、沙二州。光化三年(900)八月,唐朝授予张承奉归义军旌节,与于阗国的外交也获得了成功天复七年(907),张承奉在得知唐朝灭亡后,自称白衣帝,建立西汉金山国。“西”乃指其国所居之方位,它是以中国为坐标的;“汉”乃是言其国民族之属性;“西汉”连用,意为西部汉人之国。“金山”又名金鞍山,在敦煌西南,即今甘、青、新三省交界处之阿尔金山。金山国虽锐意进取,想收复失地,但在战争中屡遭失败。金山国建立的当年,回鹘多次对其进行打击,企图把金山国扼杀在摇篮里。有一次,敦煌东界的防线都被突破,回鹘军长驱直入,直抵敦煌城东安营扎塞。金山国天子则亲自披甲上阵,著名将领阴仁贵、宋中丞,张舍人等奋力应战,才把入侵的回鹘赶回甘州。911年,回鹘大举进攻金山国,金山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力衰微,不得不与回鹘立城下之盟:回鹘可汗是父,金山国天子是子。从此,张承奉被迫取消“西汉金山国”国号和“圣文神武白帝”、“天子”之号,并在甘州回鹘的恩准下,屈尊降格而改建为诸侯郡国——敦煌国。张承奉对回鹘的臣服,使他丧失了在瓜沙地区的威望。

   914年,曹议金(又名曹仁贵)取代张承奉,废金山国,去王号仍称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遣使甘州,娶回鹘可汗女为妻,又嫁女给甘州回鹘可汗,与其和亲。贞明四年(918),遣使后梁,受到封赠。同光三年(925),乘甘州回鹘汗位交替之机,进行征讨,使其屈服。新立的回鹘可汗娶曹议金之女,成为曹议金的子婿。由于曹议金对内对外关系处理的得当,此时的归义军实力有所恢复。长兴二年(931),曹议金号称“令公”、“拓西大王”,归义军成为独立王国。934年,曹议金女下嫁于阗王李圣天。

  清泰二年(935),曹议金卒,其子曹元德继位。沙州入朝中原的使臣在甘州被劫,归义军与甘州回鹘的关系破裂。天福四年(939),曹元德卒,弟曹元深继位,曹议金妻、回鹘夫人掌握归义军实权,称“国母”。沙州使臣随后晋册封于阗王的使团入朝,并与甘州回鹘修好。

   天福九年(944),曹元深卒,弟曹元忠即位。曹元忠是归义军节度使中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文化比较昌盛的一个时期。曹元忠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并与中原的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保持联系,使瓜州地区得以稳定发展。开宝三年(970),于阗与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韩王朝发生战争,于阗王曾写信向归义军求援。开宝七年(974),曹元忠卒,侄曹延恭即位。九年(976),曹延恭卒,弟曹延禄即位。

   曹元忠以后的归义军政权开始逐步衰落。东西方两支回鹘势力不断侵扰敦煌,归义军辖内也出现了矛盾。咸平五年(1002),瓜沙军民不满曹延禄的统治,围攻军府,曹延禄及弟延瑞自杀,族子曹宗寿即位。宋朝承认了曹宗寿,此时,归义军开始与辽朝通使。大中祥符七年(1014),曹宗寿卒,子曹贤顺即位。1036年,西夏攻占沙州,归义军政权基本结束。

   归义军政权时的内政,主要是恢复或改变旧制。归义军政权建立后,即取消了吐蕃时期的部落、将制,恢复重建唐前期的州县乡里制。开始时恢复的是10个乡,另外新出现一个赤心乡,共11个乡,即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平康乡、龙勒乡、玉关乡、洪池乡、洪闰乡、效谷乡、赤心乡、慈惠乡。这只是归义军前期敦煌诸乡的基本情况,实际上这一时期敦煌县乡的建置要更为复杂。此后,还出现了通颊乡和退浑乡。在土地制度方面,归义军政权建立之初,就开始调查人口、土地,分配无主荒地,尽可能地恢复唐制。唐中叶以后,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归义军时期的私有土地包括官僚地主占地、寺田和小自耕农的民田。私有土地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请射和买卖两个途径实现的。此外,这时的土地所有者之间可以任意对换土地。在赋税制度方面,归义军政权在重新登记人口和调整土地的基础上,还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即据地出税的制度,主要包括地子、官布和柴草三项。这些对内的统治政策既体现着当时唐宋时期的共同特征,也具有归义军政权的自身特点。
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关于唐代的“营田”及“营田使”,学术界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何汝泉先生《唐代使职的产生》、①宁志新先生《唐朝营田使初探》②等,都对“营田使”的有关问题,尤其是“营田使”的产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冯培红先生《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考》③一文,利用敦煌文书,对唐前期、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做了比较深入地探讨。

我们不准备对唐五代的营田进行全面研究,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归义军时期的营田情况加以探讨。
关于营田,据《资治通鉴》卷248大中三年(849)八月条载:

(八月己丑),诏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五年不租税。自今京城罪人应配流者皆配十处(王永兴注:十处指三州、七关),四道将吏能于镇戍之地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四道指泾源、邠宁、灵武、凤翔)。宋白曰:史臣曰:营田之名,盖缘边多隙地,蕃(番)兵镇戍,课其播殖以助军须(需),谓之屯田。其后中原兵兴,民户减耗,野多闲田,而治财赋者如沿边例开置,名曰营田。行之岁久,不以兵,仍招致农民强户,谓之营田户。复有主务败阙犯法之家,没纳田宅,亦系於此。自此诸道皆有营田务。

-----------------------
① 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② 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2期.
③ 载《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4期。

王永兴先生认为:《旧唐书·宪宗纪》中的罢诸道节度使所带的支度营田使这一措施,反映了全国各地普遍设置了营田。而《资治通鉴》中宋白引史臣曰一段,乃唐人记唐事,应该是可靠的。“营田务”是专门名词,它是经营屯田的专设机构,营田户是属于营田务的耕种屯田的农民。①
----------------------------
① 参阅王永兴《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见王永兴著《陈门问学丛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对此,杨际平先生认为,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一种官田系统。唐后期的屯田继续存在,并未转化为营田。“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屯田乃常称为‘营田’,这就是‘营田’的广义而言。屯田与狭义的‘营田’(户部营田务的营田)则是不容相混的两个概念。屯田与狭义营田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屯田的田地通常连成一片,每屯三五十顷;营田务田土一般来自没官田、绝户田,多数都是分散,不可能置屯;其二是屯田耕以官兵(包括士兵家属),营田务的营田则耕以民(就唐五代而言,乃是耕以营田户,而不是州县的编户齐民)。公元820年前后至五代十国,耕以官兵的屯田与耕以营田户的营田曾长期共存,为互相平行的两个官田经营系统。营田务的营田因其田土零散,客观上就难以转化为屯田,而原先耕以官兵的屯田,也未见转化为户部营田之显例。”①

关于“屯田”与“营田”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我们不作辨析。在这里需着重说明的是,“营田”之“营”并非一定是“营田务”经营之土地,也并非一定是“屯田”之土地,而是指“经营”、“耕种”田地。这一点已经学者们指出,如卢向前先生认为:“营”在当时含有经营之意,并非为“营田”所专用。②李宝通先生亦认为,“营田”之“营”,本为经营之义。因此,“营田”与“力田”、“耕田”、“垦田”、“种田”等词相比,似倾向于有组织有计划或有一定规模的耕垦农田。③

敦煌文书中所见归义军时期的“营田”,也主要是指经营、耕种土地。

归义军政权是一个特殊的藩镇,其一切制度也与藩镇相同或相似。据《唐会要》卷78《节度使》载:

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张敬忠,又加经略使。十二年十月,除王君臭,又加长行转运使,自后遂为定额也。

由此可知,河西节度使兼任本道支度营田使。

------------------------------
① 详见杨际平《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载《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② 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第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③ 参阅李宝通《唐代屯田研究》第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初,景云开元间,节度支度营田等使,诸道并置,又一人兼领者甚少。艰难以来,优宠节将,天下拥旄者,常不下三十人,例衔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其边界藩镇,增置名额者,又不一。前后六十余年,虽尝增减官员及使额,而支度营田,以两河诸将兼领,故朝廷不议停废。①

从此记载可知,唐中期开始,诸道普遍设置了支度营田使。“从开元二年起,唐朝政府陆续规定各道的节度使兼任营田使。……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至少有34个方镇的节度使兼任营田使,约占当时方镇总数(48个)的70%”。②如姜师度“神龙初,累迁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③崔隐甫“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④宋庆礼“开元中,累迁贝州刺史,仍为河北支度营田使”。⑤

----------------------------
① 《唐会要》卷七八《节度使》。中华书局本下册第1434页。
② 宁志新《唐朝营田使初探》,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2期。
③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良吏传·姜师度》,中华点校本第4816页。
④ 《新唐书》卷一三0《崔隐甫传》,中华点校本第4497页。
⑤ 《旧唐书》卷一八五下《良吏传·宋庆礼》,中华点校本第4812页。

“节度使又例兼营田使及支度使。营田使主掌边境屯田,支度使负责军费开支。节度使例兼此二职,即又掌管军队的钱粮财政大权。”①敦煌归义军政权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藩镇,但在大政方针上仍遵循着中原王朝的制度,其营田使也基本上由归义军节度使例兼。但由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的特殊情况,其营田使所主掌的并非边境屯田,而主要是境内的土地分配、授予、请射、对换等。

归义军节度使例兼的营田使,也是由中原王朝授予的,如莫高窟第98号窟甬道北壁供养人像第一人题记:

故外王父前河西一十一州节度管內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食邑□(二) □ (千)户实□伍伯户……节授右神□(武)将军太保河西万户侯賜紫金鱼袋上柱国南阳郡张议潮一心供养。②

另外,P.3556(1O)《周故南阳郡娘子张氏墓志铭并序》有:

伯祖皇讳议潮,河西一十一州节度使、检校太保、右神武统军兼御史大夫、伊西庭楼兰金满等州节度观察处置、支度营田、押蕃落等使、特进、检校太保。③

--------------------
① 陈仲安、王素著《汉唐职官制度研究》第226页,中华书局1993年。
②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第32页,文物出版杜1986年出版。 .
③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以下简称《释录》)第五辑第l82—184页,其题目为《南阳郡张氏淮深女墓志铭并序》,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 ...
说到西夏,就想起李元昊这个三姓家奴。
我觉得说到他还是叫元昊比较好,他祖父尚能称自己姓李,而他父亲已经改姓赵了,到他以改回拓拔了事。
呵呵,有人想当然认为怛罗斯战役之后西域就落入阿拉伯帝国之手,还是多看看史料吧;P
东风君的整理真是绝鸟:D
还是看<敦煌>电影才知道有个张义潮的.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1-8 20:10 发表
呵呵,有人想当然认为怛罗斯战役之后西域就落入阿拉伯帝国之手,还是多看看史料吧;P


说我吗?:o
曹议金掌握金山国政权后,是向中原的后唐进贡并获得册封的。
资料在那里?能介绍一下吗?
张承奉于公元914年去世后,金山国大权被吏部尚书曹议金掌握。他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金山国”建制,恢复“归义军”称号,并遣使向中原的后唐王朝归顺,得到后唐的承认和册封,使得自己在敦煌地区的统治得到合法化。同时,通过与中原王朝建立政治联系,也能起到震慑其周边的回鹘等势力的作用。保持与中原王朝的臣属关系从此成为曹氏敦煌政权对外政策的基石,一直持续到宋朝建立。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1-8 20:17 发表


说我吗?:o

当然不是你啦,怎么会联系到自己身上去?:o
这个是那本书上的资料?
原帖由 孙大炮 于 2007-11-8 20:53 发表

当然不是你啦,怎么会联系到自己身上去?:o



你是说前两天那个帖吧?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1-8 20:54 发表
这个是那本书上的资料?

《沙海佛光—敦煌莫高窟漫笔》
沙州张氏政权-沙州曹氏政权,听说过,
第一次:小时候看一本古装连环画里面有个叫曹天胜的,不知是不是讲的沙州曹氏
第二次:看贺兰雪里面党项豪酋说元昊的祖辈被张议潮抓住杀了头.
第三次:看一本D版的介绍军事的街头文学里面较详细描述了中国历代王朝、民族沿革,里面就提到了沙州政权.
很感慨啊!沙州政权建立的艰辛,小宋真没用.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11-8 20:56 发表



你是说前两天那个帖吧?

前两天哪个帖?没注意到,怛罗斯战役之后西域就落入阿拉伯帝国之手这种说法在网上到处传,根本就是在想当然地,稍微看看史料难道那么难吗?
属于中晚唐的藩镇系列
这样的啊呵呵呵呵呵
宣宗这个小太宗可惜没能对宦官彻底清除,终究没能完成中兴
穿越小说《唐骑》写过沙州曹氏
感谢楼主。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了解
纵观归义军的历史,四个字:自己找死
cjdby000 发表于 2014-11-8 16:33
感谢楼主。对这段历史没有什么了解

这个政权没啥好说的,先天不足后天不良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撑了200年,按自然规律也该亡国了
这个地方政权能撑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很牛了
前些日子央视还播了个电视剧就是讲张潮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