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与官僚体系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03:22
萧武

昨晚努力奋斗了一会,总算是把吴同志的回忆录里关于文革的部分基本上看完了。说是基本上,是因为其实文革还没结束,就是看到九一三之后他被抓了。通过吴同志的叙述,我也重新认识了文革期间的政治斗争线索。

在建国后形成的政治体系里,政治干部与军事干部已经基本上分开,行政官僚集团与军功集团大体上形成了一个均势。政治干部逐渐转型为行政官僚,军队里也迅速地官僚化,形成了一个军事官僚集团。行政官僚集团与军事官僚集团之间的分工合作,就形成了建国后的官僚体系。这两个集团之间虽然也有经常性的矛盾冲突,但整体上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虽然中间经历了高饶事件、反右、反教条主义、庐山会议等等,但这个均势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变的,一直在变的只是处于这个结构中的人在变动,人事变动并没有对这个结构形成太大的冲击。

随着这个结构形成,也就出现了文革中所谓的“17年黑线专政”,这里所谓的黑线其实也就是官僚体系。在这个结构中,行政官僚明显处于优势,而军事官僚处于劣势。所以军事官僚是不太满意的,时常会有反抗行动。最典型的就是庐山会议。而庐山会议的结果表明,在没有战争的状态下,军队已经从国家的日常政治生活中退出去了,军事官僚集团的地位也就相应地下降了。

文革第一阶段,也就是三支两军之前,文革的主要对象是行政官僚们。这一阶段,军事官僚体系虽然也有参与,但更多的只是观望,卷入并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军事官僚体系实际上也对行政官僚们长期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主导军事官僚体系的老帅们在政治上相对而言比较谨慎,趋于保守。但是,随着行政官僚体系的逐渐垮塌,军事官僚体系在政治上的卷入也越来越深。同时,由于中央文革急于冲击军事官僚体系,军事官僚体系与行政官僚体系开始结盟,行政官僚体系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军事官僚体系,而军事官僚体系也越来越多地支持行政官僚与中央文革斗争。二月逆流就很明显地表现了这种结构下的冲突,中央文革为一方,军事官僚与行政官僚为另一方,双方直接冲突。不过,二月逆流的结果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原来的军事官僚在中央的代表中央军委的老帅们靠边站了,另一方面却是在地方上军队实际上接管了原由行政官僚拥有的权力。最明显的是,许多军区司令员都兼任了本省或本地区的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这样,在原来的老军头们倒下的同时,新的军头们不仅继承了原来的军事官僚体系的权力,而且有相当程度的扩大。

而在另一边,即中央文革一方,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群众造反运动在七二零之后进入低潮,以王关戚的被捕为标志,中央文革在与军事官僚的斗争中实际上已经输掉了一个回合。这一时期,虽然看起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中央的地位仍然在上升,但实际上失去了群众基础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与官僚体系对抗的武器,因此在斗争中只好经常性地借助于毛主席的权威。到九大时,军事官僚体系的权力达到了顶点,按照吴法宪的回忆录所说,军队代表占九大代表的一半以上,而文革造反派与原来的行政官僚体系的代表加起来还不到一半。在这种实力对比失衡的条件下,江青等人实际上无法替代行政官僚来约束军事官僚,以致于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居然站到了军事官僚体系一边去,汪东兴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在此情况下,军事官僚仍然没有满足,意图彻底清除文革新势力。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派与康生、张春桥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军事官僚体系驱逐文革新势力的最后决战。

作为文革中崛起的新军事官僚体系在九一三之后土崩瓦解了,老行政官僚体系里的一部分人被重新起用,登上政治舞台。不过,老军事官僚体系并没有得到恢复,而是一批立场相对模糊、政治上倾向于中立的人开始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度靠边站了的叶吕端重新成为军委实际上的负责人,而其他老帅并没有被一起重新起用。而重新获得权力的行政官僚体系也没有完全恢复,只是恢复了一部分人的权力,而是一批政治立场模糊的人进入了最高权力中心。这些新崛起的代表人物便是吴德、纪登奎、陈锡联和许世友等人。但是他们也未能形成对老行政官僚的有效制约,老行政官僚在1971年到1976年迅速膨胀,直至最后形成“右倾翻案风”。文革新势力在此过程中虽然地位也在上升,但是政治经验并没有增加多少,在与老官僚体系的斗争中仍然处于下风。文革新势力的政治不成熟将政治上中立的等人推向了老官僚一边,而中立派也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致于最后发生了怀仁堂政变。

到1980年,陈锡联、汪东兴、吴德、李德生、纪登奎等人退出历史舞台,为老官僚体系的恢复重建立下汗马功劳的中立派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以徐向前卸任国防部长为标志,老的军事官僚体系实际上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样,老官僚体系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完成了对政治领域的统一。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即使是在老官僚体系的权力下降到谷底的时候,老官僚们也没有像军事官僚体系或其他势力一样完全退出过历史舞台,比如陈云、李先念等人,始终都在政治舞台的中心。萧武

昨晚努力奋斗了一会,总算是把吴同志的回忆录里关于文革的部分基本上看完了。说是基本上,是因为其实文革还没结束,就是看到九一三之后他被抓了。通过吴同志的叙述,我也重新认识了文革期间的政治斗争线索。

在建国后形成的政治体系里,政治干部与军事干部已经基本上分开,行政官僚集团与军功集团大体上形成了一个均势。政治干部逐渐转型为行政官僚,军队里也迅速地官僚化,形成了一个军事官僚集团。行政官僚集团与军事官僚集团之间的分工合作,就形成了建国后的官僚体系。这两个集团之间虽然也有经常性的矛盾冲突,但整体上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虽然中间经历了高饶事件、反右、反教条主义、庐山会议等等,但这个均势基本上是稳定的,不变的,一直在变的只是处于这个结构中的人在变动,人事变动并没有对这个结构形成太大的冲击。

随着这个结构形成,也就出现了文革中所谓的“17年黑线专政”,这里所谓的黑线其实也就是官僚体系。在这个结构中,行政官僚明显处于优势,而军事官僚处于劣势。所以军事官僚是不太满意的,时常会有反抗行动。最典型的就是庐山会议。而庐山会议的结果表明,在没有战争的状态下,军队已经从国家的日常政治生活中退出去了,军事官僚集团的地位也就相应地下降了。

文革第一阶段,也就是三支两军之前,文革的主要对象是行政官僚们。这一阶段,军事官僚体系虽然也有参与,但更多的只是观望,卷入并不深。这一方面是因为军事官僚体系实际上也对行政官僚们长期不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主导军事官僚体系的老帅们在政治上相对而言比较谨慎,趋于保守。但是,随着行政官僚体系的逐渐垮塌,军事官僚体系在政治上的卷入也越来越深。同时,由于中央文革急于冲击军事官僚体系,军事官僚体系与行政官僚体系开始结盟,行政官僚体系开始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军事官僚体系,而军事官僚体系也越来越多地支持行政官僚与中央文革斗争。二月逆流就很明显地表现了这种结构下的冲突,中央文革为一方,军事官僚与行政官僚为另一方,双方直接冲突。不过,二月逆流的结果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原来的军事官僚在中央的代表中央军委的老帅们靠边站了,另一方面却是在地方上军队实际上接管了原由行政官僚拥有的权力。最明显的是,许多军区司令员都兼任了本省或本地区的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这样,在原来的老军头们倒下的同时,新的军头们不仅继承了原来的军事官僚体系的权力,而且有相当程度的扩大。

而在另一边,即中央文革一方,随着大规模大范围的群众造反运动在七二零之后进入低潮,以王关戚的被捕为标志,中央文革在与军事官僚的斗争中实际上已经输掉了一个回合。这一时期,虽然看起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在中央的地位仍然在上升,但实际上失去了群众基础的他们已经没有了与官僚体系对抗的武器,因此在斗争中只好经常性地借助于毛主席的权威。到九大时,军事官僚体系的权力达到了顶点,按照吴法宪的回忆录所说,军队代表占九大代表的一半以上,而文革造反派与原来的行政官僚体系的代表加起来还不到一半。在这种实力对比失衡的条件下,江青等人实际上无法替代行政官僚来约束军事官僚,以致于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居然站到了军事官僚体系一边去,汪东兴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在此情况下,军事官僚仍然没有满足,意图彻底清除文革新势力。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一派与康生、张春桥的冲突实际上就是军事官僚体系驱逐文革新势力的最后决战。

作为文革中崛起的新军事官僚体系在九一三之后土崩瓦解了,老行政官僚体系里的一部分人被重新起用,登上政治舞台。不过,老军事官僚体系并没有得到恢复,而是一批立场相对模糊、政治上倾向于中立的人开始出现在政治舞台上,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度靠边站了的叶吕端重新成为军委实际上的负责人,而其他老帅并没有被一起重新起用。而重新获得权力的行政官僚体系也没有完全恢复,只是恢复了一部分人的权力,而是一批政治立场模糊的人进入了最高权力中心。这些新崛起的代表人物便是吴德、纪登奎、陈锡联和许世友等人。但是他们也未能形成对老行政官僚的有效制约,老行政官僚在1971年到1976年迅速膨胀,直至最后形成“右倾翻案风”。文革新势力在此过程中虽然地位也在上升,但是政治经验并没有增加多少,在与老官僚体系的斗争中仍然处于下风。文革新势力的政治不成熟将政治上中立的等人推向了老官僚一边,而中立派也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以致于最后发生了怀仁堂政变。

到1980年,陈锡联、汪东兴、吴德、李德生、纪登奎等人退出历史舞台,为老官僚体系的恢复重建立下汗马功劳的中立派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以徐向前卸任国防部长为标志,老的军事官僚体系实际上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样,老官僚体系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完成了对政治领域的统一。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即使是在老官僚体系的权力下降到谷底的时候,老官僚们也没有像军事官僚体系或其他势力一样完全退出过历史舞台,比如陈云、李先念等人,始终都在政治舞台的中心。
毛泽东文革:在毛天下与党天下之争中同归于尽

李劼

内容提要:十年文革乃是毛泽东的文革。作为史无前例的千古一帝,毛泽东集秦始皇与陈胜、吴广于一身。毛泽东在帝王史上的的另一个史无前例,乃是集帝王和圣贤这两个角色于一身。毛泽东不仅手握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拥有以前的帝王所从来没有拥有过的话语,或者说,思想体系。



1949年,毛泽东成功地领导共产党夺得了天下。1966年,毛泽东又同样成功地把共产党的天下,变成了毛泽东的天下。即以毛泽东、江青夫妇为核心的家天下或曰毛天下,取代了共产党的党天下。毛泽东的文革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毛泽东的权力和毛泽东的话语、毛泽东的帝王之尊与毛泽东的造反有理、毛泽东的思想和毛泽东的乌托邦,最后全都同归于尽。
这种分析方法绝不赞同
用毛SUN的矛盾来说就是搞错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毛SUN和各个可能威胁到他地位的人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管你是从哪个体系出来的,都是一批批整倒,而且常用手法是用这批打倒那批,然后再放倒这批。
最后华国锋都冒出来了

这些官场矛盾是永远存在的长期现象,以常为怪也就是以常为怪,就是把文革这种特殊历史时期当成了一般情况。说白了就是想给减罪,分散焦点。
增强个人罪责的实质,是为减轻制度罪责。换句话说,缺乏历史常识的人们看重的不是独裁体制,而是独裁者。通过强调独裁者罪责,才能让独裁机制逃离指责。

右翼强调的是个人独裁与党专制的分别,认为党专制总要比个人独裁好些,迫不得已情况下宁愿选择党专制。

左翼强调的是人民民主与党专制的分别,认为任何形式的专制独裁都不可取,民主与专制水火不容,不可能妥协。
无聊的东东
刘少奇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司令部
但伟大领袖自己当年就说过消灭了资本主义可以再搞的话,那么这个话是不是真理?
]]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1:14 发表






这才叫缺乏历史常识,对一个新生还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国家来说,把焦点放在制度上不是可笑吗
无非就是绕着圈子想减轻一人之责而已

什么左右翼更是扯蛋,严重脱离论坛实际,没有研究问题乱下结论。一般 ...


对新中国历史的考察,制度当然是焦点,至今如此。

你对你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均缺乏起码认知。
胖子给自己洗白的切入点:@
原帖由 f22 于 2008-3-2 21:25 发表
胖子给自己洗白的切入点:@


某个个人能否被洗白又有什么分别?个人没那么重要。

只要极权制度在,你确定托洛茨基就比斯大林好?就会少杀一些人?世界上难么多列宁主义国家,历代领导人个性各有不同,为什么结局都是一样?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1:20 发表


对新中国历史的考察,制度当然是焦点,至今如此。

你对你使用的任何一个概念均缺乏起码认知。

呵呵,这个回复一是嘴硬,二是用“你啥不懂,懒得跟你说”的模式借遁。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1:28 发表


某个个人能否被洗白又有什么分别?个人没那么重要。

只要极权制度在,你确定托洛茨基就比斯大林好?就会少杀一些人?世界上难么多列宁主义国家,历代领导人个性各有不同,为什么结局都是一样?

你又在用抬升前提的模式转移焦点,并且偷换了制度的内涵
帮你理一下思维:
我们讨论的就是在极权体制这个大背景下,某个人的作为,首楼不是在说国内的体系制度吗?你不要上升到全世界的极权体制这样的高度,说这个就是废话了,谁不知道?虚无等于啥都没说。
在这个前提下:
个人没那么重要---在朕即国家,国家即朕的时代,个人没那么重要?
人和人没区别啊,你以为托洛茨基比斯大林的神经粗壮?我看他在的话不一定挺得住纳粹。没有毛SUN,TG也还真走不过来,以后换个人荒唐程度可能就真不一样,哪个国家有我们玩的大?

以上统统没有证据。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1:33 发表

呵呵,这个回复一是嘴硬,二是用“你啥不懂,懒得跟你说”的模式借遁。


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因为交流的前提是常识基础和共识基础吧。

共识基础可以抛开不谈,但常识基础必须具备。
CPI狂涨,,,所以拥毛派就多了...很实在:victory: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1:49 发表

你又在用抬升前提的模式转移焦点,并且偷换了制度的内涵
帮你理一下思维:
我们讨论的就是在极权体制这个大背景下,某个人的作为,首楼不是在说国内的体系制度吗?你不要上升到全世界的极权体制这样的高度,说这 ...


一个是历史的层面,一个是现实评价的层面。你完全没弄懂两个层面的关系。

我已经讲过,你甚至不具备提出有技术含量问题的能力。
原帖由 hzh106 于 2008-3-2 22:10 发表
CPI狂涨,,,所以拥毛派就多了...很实在:victory:


某种程度上是这样。

因为人们不是从毛本身的角度理解毛,或者说,不是从历史上确实存在的毛理解毛。而是从自身的利益和立场出发理解毛。为什么说历史学是分层的?原因也就在这里。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1:28 发表


某个个人能否被洗白又有什么分别?个人没那么重要。

只要极权制度在,你确定托洛茨基就比斯大林好?就会少杀一些人?世界上难么多列宁主义国家,历代领导人个性各有不同,为什么结局都是一样?
多少总是有区别的,东欧就比苏联少死很多人,没有大肃反。古巴也没文革。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2:10 发表


一个是历史的层面,一个是现实评价的层面。你完全没弄懂两个层面的关系。

我已经讲过,你甚至不具备提出有技术含量问题的能力。

我看你是没话答了。随便你,网络之上,攻心而已,我继续打击:

是你自已在用前提不同另一个层面解释这个层面的问题。简单来说你是在用太空失重来反驳地球上的引力定律。明白吗?能玩酷耍派,还要能回到简明生动的例子上来,你行吗?
原帖由 f22 于 2008-3-2 22:22 发表
多少总是有区别的,东欧就比苏联少死很多人,没有大肃反。古巴也没文革。


是量的区别,不是质的区别。

这不妨碍自由派将所有列宁主义国家统称为反人类的极权主义。没说错吧。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2:22 发表

我看你是没话答了。随便你,网络之上,攻心而已,我继续打击:

是你自已在用前提不同另一个层面解释这个层面的问题。简单来说你是在用太空失重来反驳地球上的引力定律。明白吗?能玩酷耍派,还要能回到简明生动 ...


我在用什么解释什么?
我的原则很简单,史实层面,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
评价层面,多元主义,屁股决定。

而你的原则是什么?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2:25 发表


是量的区别,不是质的区别。

这不妨碍自由派将所有列宁主义国家统称为反人类的极权主义。没说错吧。
我是自
由派可我没这么说,起码卡达尔下的匈牙利还不算太坏。
原帖由 hzh106 于 2008-3-2 22:10 发表
CPI狂涨,,,所以拥毛派就多了...很实在:victory:


病再急,也不能乱投医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2:26 发表


我在用什么解释什么?
我的原则很简单,史实层面,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
评价层面,多元主义,屁股决定。

而你的原则是什么?

不要转移,回到你前面的帖子上去。你是不是搞错了层面?或者说你又在借遁?
你承认搞乱层面了,再说别的。
原帖由 f22 于 2008-3-2 22:32 发表
我是自
由派可我没这么说,起码卡达尔下的匈牙利还不算太坏。


你没这么说,不代表多数自由派不这么认为。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2:35 发表

不要转移,回到你前面的帖子上去。你是不是搞错了层面?或者说你又在借遁?
你承认搞乱层面了,再说别的。


你从一开始就没有层面概念。
即使在描述事实时候,你的屁股还翘得老高,没说错吧。

你完全缺乏描述与评价的常识。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2:38 发表


你没这么说,不代表多数自由派不这么认为。

你又搞错范畴!
我们比较的是极权体系下各国乱搞程度的不同,而各自国内有人不满那是单独一国内的问题。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2:40 发表


你从一开始就没有层面概念。
即使在描述事实时候,你的屁股还翘得老高,没说错吧。

你完全缺乏描述与评价的常识。

呵,随便。早已领教你的嘴硬和逃避。

还好,我已看出你的心虚。我们谁也不认识谁,也没有机会。我还是一句话,攻心为上。随便你嘴巴有多硬。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2:42 发表

你又搞错范畴!
我们比较的是极权体系下各国乱搞程度的不同,而各自国内有人不满那是单独一国内的问题。


你的头脑完全是混乱的。

可以去问问F22跟你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2:45 发表

呵,随便。早已领教你的嘴硬和逃避。

还好,我已看出你的心虚。我们谁也不认识谁,也没有机会。我还是一句话,攻心为上。随便你嘴巴有多硬。


这无所谓啊,你气你自己而已。

而我只认事实和证据,尽量不带入主观立场。
原帖由 f22 于 2008-3-2 22:22 发表
多少总是有区别的,东欧就比苏联少死很多人,没有大肃反。古巴也没文革。
原帖由 f22 于 2008-3-2 22:32 发表
我是自
由派可我没这么说,起码卡达尔下的匈牙利还不算太坏。


回赫尔姆林:
我们不是在横向讨论?见上。
原帖由 赫尔姆林 于 2008-3-2 23:05 发表


这无所谓啊,你气你自己而已。

而我只认事实和证据,尽量不带入主观立场。

既然大家都不急不气,这话何必再说。各自表述吧,观者自清。
每个人都是这样讲话,没有人会说自已不认事实和证据,或者只认三分之一,更不会强调自已是主观立场。
原帖由 落日圆 于 2008-3-2 23:41 发表

既然大家都不急不气,这话何必再说。各自表述吧,观者自清。
每个人都是这样讲话,没有人会说自已不认事实和证据,或者只认三分之一,更不会强调自已是主观立场。


明明你是在急啊。
如果不急的话,首先描述事实不就完了,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先入为主?你看我对这几个帖子有过仓促论断吗?

这说明你还是在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回顾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