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和:“太行”发动机研制对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7:15:07
更新时间:2008-2-21  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张恩和    编辑录入:xf  点击数:197
http://www.avicon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0

    航空工业是国防科技工业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它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航空发动机被视为飞机的“心脏”,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机动性、航程、有效载荷、安全等性能,直接影响军用飞机的作战能力和出勤率。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就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也就不能有独立的空防力量。因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工业,非常重视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事业。

    我们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简称“六O六所”、“一航动力所”)是我国第一个大中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中心。自1961年建所46年来,先后研制了10多种型号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中涡喷-7甲(乙)发动机已装备部队;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昆仑”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定型,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由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走上了自主创新研制先进航空动力的新阶段。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太行”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从涡喷到涡扇、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历史性跨越,对于摆脱我国航空动力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对于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和加强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我从1965年开始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1987年起担任“太行”发动机行政副总指挥,1991年底任该型号总设计师。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太行”发动机从诞生、成长到成熟的整个历程,亲身体味了中国自主创新研制先进航空动力的种种艰辛,深切感受到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时不我待。

    回顾20余年研制“太行”发动机的历程,我感到它对于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建设创新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关键是人,没有人才队伍根本就干不成事儿。国防科工委张云川主任曾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要求凝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要把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任务,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1.注重培养,放手使用人才。

    中国一航林左鸣总经理说过,“一个企业家的真正历史使命,就是做出一个优秀的队伍出来。要以愚公移山的恒心,前赴后继地、不间断地塑造培养优秀人才。要非常重视让年轻人走到前台挑重担。”近些年来,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大了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力度,力图使专业技术队伍保持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梯次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各专业大学生,如果只是呆在办公室里看书本,没有实践的机会,是成长不起来的。必须给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同志压担子,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充实到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的重要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增长才干。根据不同人员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进行合理调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加强培训,增长创新能力。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要求科技人员必须始终了解前沿技术、掌握知识动态、运用最新工具、具备创新技能。因此,要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增长其创新能力。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同时充分发挥老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在不影响科研生产的前提下,要想尽办法将一些青年技术骨干选送到相关专业院校和出国进修。请专家学者为科技人员举办先进技术知识讲座,开展技术交流。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中,按照上述培养人才思路,我们带出了一支队伍,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各个层次的技术领导、发动机设计人员、型号研制管理人员等。一批年富力强、精通专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的中青年管理人才已走上领导岗位,占领导干部总数的80%,各级中青年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骨干已占总数90%以上。这为我国今后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力量。

二、搭建创新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中国一航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集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之一就是要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平台,推动建立以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为特点的基础能力体系,以支持多类多种研发项目的快速开发和商业成功。这是中国一航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快速成长的正确选择。

1.抓好预研,储备技术,搭建创新的技术平台。

    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难度大。为了掌握研制技术、减少研制风险,国外航空发达国家在型号立项前,就已储备好所需的关键技术,只是在型号上集成而已。即型号立项时,与发动机相关的关键技术、材料工艺、试验条件等已基本具备。如美国每年平均为一个型号投入经费3~4亿美元,采用实施专项计划的办法,进行多种部件和整机的预先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与国外的情况正相反,我国只有型号立项之后才能够启动这些相关技术或条件的建设,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使得我国发动机行业不仅技术基础薄弱,工程试验经验积累不够,试验设备、加工设备缺乏,而且材料和工艺相对落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们研制“太行”的过程非常艰难,常常需要临阵攻关,影响到了项目的进度。如果之前能做好技术储备, “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周期还能缩短。

    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科技发展一定要重视预先研究,加强技术储备。第一,要做足预研投入。预先研究的资金即使当时不投入,在进行型号研制时也得投入。而当进入型号研制再投入时可能所需资金会成倍增长。不仅如此,往往这种“临时抱佛脚”性质的攻关,最终会影响到型号研制的进度,因为型号研制的难点就集中在这些关键性的技术上。第二,要在型号研制之前考虑好,研制项目将会有哪些关键的技术,包括先进设计、新型材料、新工艺等,按照规划一步步向前推进。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预研性质的APTD计划,表明了大家对预先研究工作的重视。

2.完善体系,规范设计,搭建创新的知识平台。

    科学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如航空技术发达国家的发动机研制、生产程序十分规范,只要严格按规程操作,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做得很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了国外的公司,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参与到新的发动机设计中去。而在我国发动机研制领域,知识的积累和设计规范的建立不够完善,很多是依靠老科研人员的经验、记忆搞研究,不利于技术的延续、存储和创新。

    因此,切实加快发动机设计体系建设,是实施发动机技术创新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积累显性知识,开发隐性知识,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为提升综合设计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强大的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建立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企业外部各机构之间、企业与各用户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企业新知识的产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们所通过“昆仑”、“太行”发动机的研制,逐步强化发动机设计规范、流程和标准建设,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型号研制,提升了整个队伍的科研水平。

3.加强合作,引进智力,搭建创新的合作平台。

    当今科技体系复杂庞大,特别是航空工业,产品研制多是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很难由个人甚至一个企业单独实现。这就需要团队共同来完成。团队可以是企业内部跨部门的,可以是跨企业的,可以是跨地区的,甚至可以是跨国度的。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互补,发挥优势。

    要积极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借助“外脑”和“外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对外和对内技术合作,扩大同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联系,聘请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和院士做顾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跟踪国外相关型号研制情况和先进技术,邀请外方高级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并开展一些项目的联合研制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关键试验设备和技术的水平,有力地培养、锻炼我们的技术队伍。如“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就是由一航动力所担任总设计师单位,一航黎明、一航西航等几百个单位、近十万人参加,涉及航空、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多个厂、所通力合作的成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三、完善创新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保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一个相对完备且动态优化的软硬件创新条件。

1.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拥有一整套完善的设计、测试、计算、试验、试制、生产等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是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孵化器”。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一航等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所不断加强发动机研制软硬件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研制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要增强试制生产快速反应能力。发动机的研制与飞机不一样,飞机一次生产几架就行了,而发动机必须分批次生产,每一个批次生产后都要做试验,必须要加快生产周期,争取更多的试验时间。“太行”的发展过程表明,增强零件试制生产能力、缩短试制周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增强产品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发动机实现设计定型并不意味着研制任务的结束,它只是发动机全寿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型号批量装备并形成有效战斗力以后,才能算是取得真正的成功。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和解决问题是科技创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认识的再提高和深化,它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因此,定型以后,科研人员还必须做好后续工作,对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快速反应,为生产方、用户方做好技术服务,尽快实现型号的完全成功。

四、拓展创新路径,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关键

    在国外加强技术封锁、国内基础相对薄弱、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如何依托现有的基础,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探索一条技术创新的路径,不断拓展技术成功、产品应用的渠道,是科技人员需要时刻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1.循序渐进,科学决策,拓展技术成功渠道。

    型号研制技术复杂,风险巨大。因此,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科学决策,规避风险。如我们在“太行”发动机研制中采取分段决策的策略,先开展验证机后开展原型机研制,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是第一次,虽然相应延长了研制时间,但避开了项目研制中大的风险。在发动机的匹配问题上,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为避免用“太行”发动机装配新型飞机试飞的风险,我们采用了以“太行”发动机配装成熟机型的方案,同时,以成熟的发动机装配新型飞机,取得了飞机、发动机研制的双赢。

2.一个型号,系列发展,拓展产品应用渠道。

    大家知道,以一个成功的机型为基础,向各个领域拓展,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进,从而开发出系列发展的型号,不仅规避了研制风险,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是产品创新的最佳途径。美国B-1轰炸机用的F101发动机,其核心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核心机基础上系列发展的多种型号,被广泛应用到战斗机、客机、军/民用运输机等多种飞机上。

    “太行”发动机性能优越,发展空间大。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将它的应用范围扩大,实现系列发展,尽可能地使其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在原型机的基础上派生出多型发动机。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派生研制出燃气轮机,其综合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同档功率燃机的先进行列,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轻型燃气轮机,主要用作海军舰船动力,也可用作发电、热电联供及其它机械驱动。

五、营造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动力

    创新的关键靠人,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自觉主动的人。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引航、凝聚和催化。

1.营造氛围,宽容失败。

    开创性的工作总是有风险的。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它的研制过程是一个由“设计——试验——修改设计——再试验”一直到定型的过程。在试验和试飞中必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客观规律。而在研制过程中,试验做得越充分,问题暴露和解决得越彻底,设计定型后发动机的可靠性就越好,使用就更加安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一代名机就产生了。因此,研制中的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

    我们所过去曾研制过一个技术水平和斯贝差不多的发动机,在三次上马、四次下马、五次转移试制地点之后,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使发动机因匹配对象下马未能形成装备,十几年功亏一篑,令人万分惋惜。这样的遭遇对于发动机事业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必须至上而下地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科研人员要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支持,多一些鼓励。鼓励他们敢于冒险和打破常规的精神,倡导“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再干”的理念,形成人人勇于创新、人人重视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气氛。

2.建立机制,激励创新。

    鼓励创新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科学。要有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机制,才能真正、全面地起到激励作用。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多方位创新奖励机制,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你追我来赶、后浪推前浪的创新局面。

    要大力倡导一种正确的思想,使每位员工都能勇于开拓,追求第一,不断前进,不断超越。以革新的眼光审视一切,形成人人争先、永不满足、永不服输、永不懈怠的氛围和环境。要鼓励多渠道成才,引导“家”、“长”、“匠”的分离,根据不同层次设立技术、技能系列岗位,并给予相应的岗位待遇,使个人在事业上始终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如在“太行”发动机研制关键时期,设立攻关创新奖100万元,对试飞、攻关、试验、试车、装配五大战区进行一次性奖励。从2004年起,每两年评聘一批所级技术专家和技能带头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0000元或5000元的津贴,实行动态管理。

    站在全新的起点,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更新时间:2008-2-21  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张恩和    编辑录入:xf  点击数:197
http://www.avicon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0

    航空工业是国防科技工业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它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航空发动机被视为飞机的“心脏”,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飞机的飞行速度、飞行高度、机动性、航程、有效载荷、安全等性能,直接影响军用飞机的作战能力和出勤率。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航空发动机事业,就没有独立自主发展的航空工业,也就不能有独立的空防力量。因此,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发展航空工业,非常重视发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事业。

    我们中国一航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简称“六O六所”、“一航动力所”)是我国第一个大中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中心。自1961年建所46年来,先后研制了10多种型号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中涡喷-7甲(乙)发动机已装备部队;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昆仑”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设计定型,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由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走上了自主创新研制先进航空动力的新阶段。第一台自行设计研制的“太行”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设计定型,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从涡喷到涡扇、从中等推力到大推力、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历史性跨越,对于摆脱我国航空动力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对于发展我国航空工业和加强空军武器装备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我从1965年开始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1987年起担任“太行”发动机行政副总指挥,1991年底任该型号总设计师。几十年来,我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太行”发动机从诞生、成长到成熟的整个历程,亲身体味了中国自主创新研制先进航空动力的种种艰辛,深切感受到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时不我待。

    回顾20余年研制“太行”发动机的历程,我感到它对于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建设创新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关键是人,没有人才队伍根本就干不成事儿。国防科工委张云川主任曾指出,“要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要求凝聚、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要把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保障科技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任务,作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

1.注重培养,放手使用人才。

    中国一航林左鸣总经理说过,“一个企业家的真正历史使命,就是做出一个优秀的队伍出来。要以愚公移山的恒心,前赴后继地、不间断地塑造培养优秀人才。要非常重视让年轻人走到前台挑重担。”近些年来,军工企事业单位加大了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力度,力图使专业技术队伍保持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梯次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各专业大学生,如果只是呆在办公室里看书本,没有实践的机会,是成长不起来的。必须给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同志压担子,及时把符合条件的充实到各级领导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的重要岗位,让他们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增长才干。根据不同人员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进行合理调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加强培训,增长创新能力。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要求科技人员必须始终了解前沿技术、掌握知识动态、运用最新工具、具备创新技能。因此,要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增长其创新能力。要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同时充分发挥老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传、帮、带”作用。在不影响科研生产的前提下,要想尽办法将一些青年技术骨干选送到相关专业院校和出国进修。请专家学者为科技人员举办先进技术知识讲座,开展技术交流。

    在“太行”发动机的研制中,按照上述培养人才思路,我们带出了一支队伍,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各个层次的技术领导、发动机设计人员、型号研制管理人员等。一批年富力强、精通专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的中青年管理人才已走上领导岗位,占领导干部总数的80%,各级中青年专业技术带头人和骨干已占总数90%以上。这为我国今后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力量。

二、搭建创新平台,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中国一航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集团,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之一就是要建设技术与产品研发平台,推动建立以基础性、系统性、完整性为特点的基础能力体系,以支持多类多种研发项目的快速开发和商业成功。这是中国一航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快速成长的正确选择。

1.抓好预研,储备技术,搭建创新的技术平台。

    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难度大。为了掌握研制技术、减少研制风险,国外航空发达国家在型号立项前,就已储备好所需的关键技术,只是在型号上集成而已。即型号立项时,与发动机相关的关键技术、材料工艺、试验条件等已基本具备。如美国每年平均为一个型号投入经费3~4亿美元,采用实施专项计划的办法,进行多种部件和整机的预先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储备。与国外的情况正相反,我国只有型号立项之后才能够启动这些相关技术或条件的建设,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使得我国发动机行业不仅技术基础薄弱,工程试验经验积累不够,试验设备、加工设备缺乏,而且材料和工艺相对落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们研制“太行”的过程非常艰难,常常需要临阵攻关,影响到了项目的进度。如果之前能做好技术储备, “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周期还能缩短。

    现实的教训告诉我们,科技发展一定要重视预先研究,加强技术储备。第一,要做足预研投入。预先研究的资金即使当时不投入,在进行型号研制时也得投入。而当进入型号研制再投入时可能所需资金会成倍增长。不仅如此,往往这种“临时抱佛脚”性质的攻关,最终会影响到型号研制的进度,因为型号研制的难点就集中在这些关键性的技术上。第二,要在型号研制之前考虑好,研制项目将会有哪些关键的技术,包括先进设计、新型材料、新工艺等,按照规划一步步向前推进。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预研性质的APTD计划,表明了大家对预先研究工作的重视。

2.完善体系,规范设计,搭建创新的知识平台。

    科学研究是有规律可循的。如航空技术发达国家的发动机研制、生产程序十分规范,只要严格按规程操作,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做得很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了国外的公司,就能很快进入状态,参与到新的发动机设计中去。而在我国发动机研制领域,知识的积累和设计规范的建立不够完善,很多是依靠老科研人员的经验、记忆搞研究,不利于技术的延续、存储和创新。

    因此,切实加快发动机设计体系建设,是实施发动机技术创新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通过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体系,积累显性知识,开发隐性知识,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为提升综合设计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撑。同时,要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强大的知识库、数据库、模型库,建立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企业外部各机构之间、企业与各用户之间的知识网络,促进企业新知识的产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们所通过“昆仑”、“太行”发动机的研制,逐步强化发动机设计规范、流程和标准建设,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型号研制,提升了整个队伍的科研水平。

3.加强合作,引进智力,搭建创新的合作平台。

    当今科技体系复杂庞大,特别是航空工业,产品研制多是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很难由个人甚至一个企业单独实现。这就需要团队共同来完成。团队可以是企业内部跨部门的,可以是跨企业的,可以是跨地区的,甚至可以是跨国度的。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互补,发挥优势。

    要积极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借助“外脑”和“外力”推动技术创新。加强对外和对内技术合作,扩大同各大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广泛联系,聘请行业内外知名专家和院士做顾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跟踪国外相关型号研制情况和先进技术,邀请外方高级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并开展一些项目的联合研制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关键试验设备和技术的水平,有力地培养、锻炼我们的技术队伍。如“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就是由一航动力所担任总设计师单位,一航黎明、一航西航等几百个单位、近十万人参加,涉及航空、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多个厂、所通力合作的成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三、完善创新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保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具备一个相对完备且动态优化的软硬件创新条件。

1.加强硬件条件建设。

    拥有一整套完善的设计、测试、计算、试验、试制、生产等科研基础设施、设备,是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是技术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孵化器”。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一航等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所不断加强发动机研制软硬件建设,为进一步提高研制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一是要增强试制生产快速反应能力。发动机的研制与飞机不一样,飞机一次生产几架就行了,而发动机必须分批次生产,每一个批次生产后都要做试验,必须要加快生产周期,争取更多的试验时间。“太行”的发展过程表明,增强零件试制生产能力、缩短试制周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增强产品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发动机实现设计定型并不意味着研制任务的结束,它只是发动机全寿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在型号批量装备并形成有效战斗力以后,才能算是取得真正的成功。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和解决问题是科技创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认识的再提高和深化,它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因此,定型以后,科研人员还必须做好后续工作,对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快速反应,为生产方、用户方做好技术服务,尽快实现型号的完全成功。

四、拓展创新路径,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关键

    在国外加强技术封锁、国内基础相对薄弱、科研经费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如何依托现有的基础,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探索一条技术创新的路径,不断拓展技术成功、产品应用的渠道,是科技人员需要时刻思考和把握的问题。

1.循序渐进,科学决策,拓展技术成功渠道。

    型号研制技术复杂,风险巨大。因此,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科学决策,规避风险。如我们在“太行”发动机研制中采取分段决策的策略,先开展验证机后开展原型机研制,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史上是第一次,虽然相应延长了研制时间,但避开了项目研制中大的风险。在发动机的匹配问题上,也采取了相应的策略。为避免用“太行”发动机装配新型飞机试飞的风险,我们采用了以“太行”发动机配装成熟机型的方案,同时,以成熟的发动机装配新型飞机,取得了飞机、发动机研制的双赢。

2.一个型号,系列发展,拓展产品应用渠道。

    大家知道,以一个成功的机型为基础,向各个领域拓展,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进,从而开发出系列发展的型号,不仅规避了研制风险,而且大大提高了效率,是产品创新的最佳途径。美国B-1轰炸机用的F101发动机,其核心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个核心机基础上系列发展的多种型号,被广泛应用到战斗机、客机、军/民用运输机等多种飞机上。

    “太行”发动机性能优越,发展空间大。我们正在想方设法将它的应用范围扩大,实现系列发展,尽可能地使其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我们在原型机的基础上派生出多型发动机。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派生研制出燃气轮机,其综合技术指标位居世界同档功率燃机的先进行列,这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轻型燃气轮机,主要用作海军舰船动力,也可用作发电、热电联供及其它机械驱动。

五、营造创新文化,是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动力

    创新的关键靠人,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武装起来的自觉主动的人。国防科技工业的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引航、凝聚和催化。

1.营造氛围,宽容失败。

    开创性的工作总是有风险的。航空发动机研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它的研制过程是一个由“设计——试验——修改设计——再试验”一直到定型的过程。在试验和试飞中必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客观规律。而在研制过程中,试验做得越充分,问题暴露和解决得越彻底,设计定型后发动机的可靠性就越好,使用就更加安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一代名机就产生了。因此,研制中的失败和挫折在所难免。

    我们所过去曾研制过一个技术水平和斯贝差不多的发动机,在三次上马、四次下马、五次转移试制地点之后,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使发动机因匹配对象下马未能形成装备,十几年功亏一篑,令人万分惋惜。这样的遭遇对于发动机事业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必须至上而下地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科研人员要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支持,多一些鼓励。鼓励他们敢于冒险和打破常规的精神,倡导“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再干”的理念,形成人人勇于创新、人人重视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气氛。

2.建立机制,激励创新。

    鼓励创新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门科学。要有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机制,才能真正、全面地起到激励作用。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多方位创新奖励机制,使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形成你追我来赶、后浪推前浪的创新局面。

    要大力倡导一种正确的思想,使每位员工都能勇于开拓,追求第一,不断前进,不断超越。以革新的眼光审视一切,形成人人争先、永不满足、永不服输、永不懈怠的氛围和环境。要鼓励多渠道成才,引导“家”、“长”、“匠”的分离,根据不同层次设立技术、技能系列岗位,并给予相应的岗位待遇,使个人在事业上始终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如在“太行”发动机研制关键时期,设立攻关创新奖100万元,对试飞、攻关、试验、试车、装配五大战区进行一次性奖励。从2004年起,每两年评聘一批所级技术专家和技能带头人,分别给予每人每年10000元或5000元的津贴,实行动态管理。

    站在全新的起点,肩负神圣的使命,我们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