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发动机的艰辛研制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2:09:25
<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2005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沈阳一航动力所诞生。中国一航将该型发动机定名为"太行"。太行,乃巍峨之山,山势雄伟,名关林立,号称"天下之脊"。"太行"发动机研制面临的技术基础薄弱、研制风险大、设备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犹如一座座险峰陡隘,需要一航人攀登和攻克。太行,乃文明之山,"女娲补天"造福人类,泽被万物,推进文明。愚公移山,矢志不渝,感天动地。"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凝聚了一航人百折不挠的无畏精神,传承了一航人航空报国、激情超越、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文化精髓。太行,乃英雄之山。抗战前线,烽火雄起,太行山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英雄战史。英雄的一航人卧薪尝胆18年,终于走出了中国人自行研制发动机之路,广大参研人员为了型号成功,奉献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却始终不曾动摇振兴中国航空动力的坚强意志。太行,乃胜利之山,中国革命的胜地西柏坡就位于太行山东麓。"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同时也预示着全体参研人员将以"太行"发动机为新起点,不负国家、民族的重托,继续高擎"航空报国"的旗帜,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续写航空发动机事业新的辉煌。2005年11月,当"太行"发动机的最后一项重要试验---长久初始寿命试车胜利完成,喜讯传到首都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李长春以及中央军委首长郭伯雄、曹刚川、陈炳德做出重要批示,向参研单位职工表示热烈祝贺。这么多的中央首长对一个型号如此关怀和重视,这在航空工业50多年的历史中是少有的。"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中国一航的重任,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行业几代人的夙愿。情结在痛苦之后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心中凝聚无穷的力量,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20世纪50、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正蹒跚起步,百业待兴,在战争的硝烟中建立起来的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发动机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难点。中国一航动力所从1961年建所之初就致力于研制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当时涡扇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同志们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只能按照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开始着手研制。经过20年的努力,相当于国外二代发动机水平的涡扇6,历经"三下四上五转移",初步达到成熟阶段。由于配装的飞机型号下马,涡扇6发动机失去了使用对象,不得不终止研制。1981年在大连旅顺口召开的型号总结会上,一航动力所总师李志广满怀深情地对涡扇6发动机研制历程做了总结,20年的不懈追求,牺牲了一代人最宝贵青春年华的发动机,却无用武之地,参研人员的心血付之东流,台上的李老总心痛得热泪长流,整个会场悄无声息,台下参会的同志也都为这个型号潸然泪下……在人类有动力飞行之前,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外航空工业发展有先进的基础工业作为支撑。在拥有雄厚技术基础情况下,每年还要投巨资进行多种部件和整机的预先研究,国外研制一台新型发动机费用约在10亿~20亿美元。而建国初期中国航空工业与基础工业一同起步,航空发动机行业既没有预先的科学研究,也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中,又要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研制工作环境很不稳定,再加上航空发动机研制较飞机研制周期要长,因此型号下马是必然的。80年代中期起,世界航空强国开始为第四代战斗机研制新一代的发动机。我国发动机行业技术能力、工业基础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航空发动机设计者们不甘落后,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涡扇6发动机虽然下马,但在涡扇6的基础上,同志们对涡扇发动机有了初步尝试,积累了经验,研制能力进一步提高,锻炼成长了一支队伍。广大科研人员有强烈愿望---研制出先进的航空动力报效祖国,为中国空军的装备研制出自己的型号,为拥有一颗强健的"中国心"而拼搏!天机"太行"发动机不是为研制而研制,国防急需我们的发动机成为空军的装备。至高决策---一发配两型是天大的事。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航空发动机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1986年1月,邓小平同志批示肯定了发动机行业老专家发展涡扇发动机的建议。一航动力所与兄弟单位一起,开始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研制。1987年至1993年,在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的大力支持下,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斗,一航动力所克服了基础薄弱、条件不足等种种困难,完成了"太行"验证机阶段的研制工作,并以配装我国一新型飞机的技术状态转入原型机研制。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情况下要用"太行"发动机配装新型飞机试飞有很大风险,且这一飞机为单发方案,发动机装飞机试飞前,除必须进行大量地面试车考核外,还需要经过飞行台试验才行。90年代初期,通过进一步引进合作,新型飞机又有了国外成熟发动机配装试飞。当时,国内仅有的飞行台寿命已经到期,而且飞行包线也太小。刚接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的张恩和副所长在琢磨这个问题:"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飞行平台进行领先试飞?张恩和经历了涡扇6发动机整个研制过程,涡扇6下马后,他曾主抓全所民品开发工作。面对"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领先试飞问题,在张恩和的心中,既有民品开发过程中形成,要抓牢市场的深深烙印,又有经历过涡扇6下马的痛楚,他深感选择合适的试飞平台太重要了,否则失去装机对象,悲剧就会重演!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飞机直接装备部队,为降低配装飞机的研制风险,张恩和适时地提出了“太行”发动机以国外飞机为平台的领先试飞方案,并组织了所内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可行性论证。1993年3月,一航动力所向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报告,申请提供一架我国引进的飞机作为飞行平台对“太行”发动机进行领先试飞。1995年6月7日,刚刚落成的一航动力所技术协调中心的二楼多功能厅内,国防科工委、总装、空军、海军等上级领导,在饶有兴致地听了张恩和总师的汇报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曹刚川传达了中央军委的重要决定。他说:“‘太行’发动机一是配新型歼击机,二是作某型飞机的后继动力。所以,‘太行’发动机的成败和周期,不但关系到新歼,也关系到引进的飞机有没有成效。这是关系到中央下的决心对不对的问题。如果搞砸了,不仅影响新歼,某型飞机也完了,就是说我们的决心下错了,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我们和你们一起进监狱。由于军委已经决定将‘太行’发动机作为后继动力,因此,‘太行’发动机是两种飞机成败的关键。空军下一步建设就立足这个发动机了,两只脚都踩在这条船上了,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重中之重。大家都要认识到责任的重大。……这是不是也作为一个军令状。”曹刚川语出惊人,“太行”发动机的命运在这一刻发生重大转折,如果研制成功,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如果研制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此时的张恩和总师和所有参研人员一样,既感到心中的无比喜悦,又感到重任在肩……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太行”发动机装进被选定的飞机。做好发动机与飞机的协调是最大的难题,1997年发动机进入最艰难的突击阶段。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由于与飞机配套,飞机不能改或者只能作简单的改动,主要技术问题都要由发动机研制方来解决。在金属样机设计之前,时任一航动力所所长的海宜德、总师张恩和带领科研人员来到一航沈阳所与时任所长的刘春义、总师李明等进行首次技术协调,从气动和结构两个方面论证了发动机装飞机的具体途径。由于“太行”发动机主体尺寸比飞机原发动机大,滑油箱超限、滑油率超限、加力喷口调节器超限,道道难题摆在一航动力所人面前。张恩和总师天天跟在装配厂房,他指挥大家把发动机的外涵道放在装配厂房的地上,一件一件往上摆附件。在装配的关键时刻,张恩和在装配架上爬上爬下,一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发动机架子上落到地上,身子一下子翻下去,头撞在装配架的横梁上,鲜血很快流了下来,张总当场昏了过去,现场的同志把他送到医院,经过及时抢救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问的头一件事:“发动机附件排好没有?”为了满足设计要求与指标,总体设计室进行了外部设计工作,三次带队到空军调研,多次更改方案。解决了加力筒体转5度、加力点火器超限、后机匣改装、重新安排外部管路与附件等难题。国外用了6个回合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我们的设计师在2~3个回合内设计出图,完成了装入飞机总体方案。1998年9月,在一航沈阳所、一航沈飞、一航黎明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配装飞机的全尺寸金属样机制造和装配,仅用1个半小时装飞机成功,进一步证明了“太行”发动机可与飞机相匹配,为胜利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阵痛历经艰难万险,成就伟大事业,航空发动机设计征途上历尽艰难曲折,岁月中饱尝苦涩的滋味。“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研制中先后发生各种技术问题和故障200多项,研制中几次大的故障,一度使研制工作陷入困境。在上级领导的坚定支持下,广大参研人员顶住了巨大压力,夜以继日,激情进取,攻克道道难关,使研制工作峰回路转,高歌猛进。2003年以来,“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由于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不小差距,加上质量管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制工作几度陷入困境。先后经受了两次大的考验:一次是发动机在试车时,发生了高压压气机四级盘破裂事故;第二次是在高空台模拟试验和调整试飞中,先后暴露出一些技术问题,飞机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试飞中,5个起落出现3次“特情”,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和被动局面,引起了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年的夏天,三秦大地浓绿一片,酷热依旧。配装“太行”发动机的战鹰带着巨大的轰鸣,风驰电掣从试飞现场起飞,进行规定试飞的科目,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飞行员果断处理,飞机安全着地返厂。“太行”发动机空中停车,这引起上上下下极大震动!虽然试飞员及时化险为夷,但是给一航动力所敲响了警钟,“太行”发动机在空中出现重大问题,研制工作一下子陷入被动局面,盛夏的骄阳似火,人们的心中更是火上浇油,情况确实令人忧虑,这个型号发动机到底该怎样进行下去?“太行”发动机研制情况危急!这引起了中央军委首长、总装、国防科工委、空军等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总装的领导专程来到中国一航,与总经理刘高倬等同志进行座谈,谈话时间很短,语气也很平缓,但是集团公司领导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来沈阳前的那天晚上刘高倬总经理失眠了。这几天他一直在火车、飞机上奔波,火车就要进沈阳了,从车窗向外望去,天地一片安详宁静,北国的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明净的天空偶有云朵,太阳在地平线上还没升起,伴着一些云雾,但还是看得出半圆的轮廓。刘总攥了攥拳头,一股强烈的自信力不禁从心底慢慢升华开来。刘高倬总经理到沈阳后,在一航动力所分别召集了副总师以上干部和中层领导干部两个层次的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当前‘太行’发动机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家要振作精神,把压力变为动力,要有干劲,有历史责任感,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除了全力做好技术层面工作外,管理层面、文化层面也要下非常大的功夫”。从这年的国庆节开始,一航动力所一边深入进行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整顿,一边针对发动机出现的故障,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具体攻关措施,成立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委员会和重大技术问题咨询组,组成三个攻关组,在所内、阎良及沈飞联合攻关,针对“太行”发动机试验、试飞中暴露的技术问题,以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为指导思想,做好“两条线”的工作。在“太行”发动机攻关的最关键时刻,刘总把发动机事业部主任找到办公室,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军委曹副主席的指示,破釜沉舟,志在必得,坚决把这个型号发动机拿下来!”为此,发动机事业部的领导和空军、行业的专家、领导组成故障分析组,亲自到一航动力所坐镇指挥。他们深入到忙碌的“太行”发动机装配厂房,与全体参研职工共同加班,针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刘总也多次风尘仆仆专程到所检查布置“太行”发动机攻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说:“‘太行’发动机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下定决心研制成功”。一航动力所与行业内外的专家共同分析排故对策,并进一步做好故障研究和故障分析工作,先后完成17份故障计算、研究、分析报告。经过4个月的精心努力,排故的发动机经过了改进措施设计、加工和试验验证,并进行了排故措施验证评审,将排故措施落实后,重新装配恢复生产,落实排故措施的发动机并于年底前交付试飞院,继续进行设计定型前的试飞工作。超越瑞雪过后涌动的是春潮,它更是一航人年复一年在心中揣着的刻骨铭心的光荣与梦想,心血乃至生命托起的天梯———振兴祖国的航空动力事业。东风过后尽芳菲。<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元2005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沈阳一航动力所诞生。中国一航将该型发动机定名为"太行"。太行,乃巍峨之山,山势雄伟,名关林立,号称"天下之脊"。"太行"发动机研制面临的技术基础薄弱、研制风险大、设备条件不足等诸多困难,犹如一座座险峰陡隘,需要一航人攀登和攻克。太行,乃文明之山,"女娲补天"造福人类,泽被万物,推进文明。愚公移山,矢志不渝,感天动地。"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凝聚了一航人百折不挠的无畏精神,传承了一航人航空报国、激情超越、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文化精髓。太行,乃英雄之山。抗战前线,烽火雄起,太行山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英雄战史。英雄的一航人卧薪尝胆18年,终于走出了中国人自行研制发动机之路,广大参研人员为了型号成功,奉献了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却始终不曾动摇振兴中国航空动力的坚强意志。太行,乃胜利之山,中国革命的胜地西柏坡就位于太行山东麓。"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为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同时也预示着全体参研人员将以"太行"发动机为新起点,不负国家、民族的重托,继续高擎"航空报国"的旗帜,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续写航空发动机事业新的辉煌。2005年11月,当"太行"发动机的最后一项重要试验---长久初始寿命试车胜利完成,喜讯传到首都北京,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李长春以及中央军委首长郭伯雄、曹刚川、陈炳德做出重要批示,向参研单位职工表示热烈祝贺。这么多的中央首长对一个型号如此关怀和重视,这在航空工业50多年的历史中是少有的。"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中国一航的重任,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行业几代人的夙愿。情结在痛苦之后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心中凝聚无穷的力量,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20世纪50、6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正蹒跚起步,百业待兴,在战争的硝烟中建立起来的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航空发动机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难点。中国一航动力所从1961年建所之初就致力于研制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当时涡扇发动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同志们在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只能按照时任总参谋长罗瑞卿"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开始着手研制。经过20年的努力,相当于国外二代发动机水平的涡扇6,历经"三下四上五转移",初步达到成熟阶段。由于配装的飞机型号下马,涡扇6发动机失去了使用对象,不得不终止研制。1981年在大连旅顺口召开的型号总结会上,一航动力所总师李志广满怀深情地对涡扇6发动机研制历程做了总结,20年的不懈追求,牺牲了一代人最宝贵青春年华的发动机,却无用武之地,参研人员的心血付之东流,台上的李老总心痛得热泪长流,整个会场悄无声息,台下参会的同志也都为这个型号潸然泪下……在人类有动力飞行之前,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国外航空工业发展有先进的基础工业作为支撑。在拥有雄厚技术基础情况下,每年还要投巨资进行多种部件和整机的预先研究,国外研制一台新型发动机费用约在10亿~20亿美元。而建国初期中国航空工业与基础工业一同起步,航空发动机行业既没有预先的科学研究,也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文革"中,又要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研制工作环境很不稳定,再加上航空发动机研制较飞机研制周期要长,因此型号下马是必然的。80年代中期起,世界航空强国开始为第四代战斗机研制新一代的发动机。我国发动机行业技术能力、工业基础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航空发动机设计者们不甘落后,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涡扇6发动机虽然下马,但在涡扇6的基础上,同志们对涡扇发动机有了初步尝试,积累了经验,研制能力进一步提高,锻炼成长了一支队伍。广大科研人员有强烈愿望---研制出先进的航空动力报效祖国,为中国空军的装备研制出自己的型号,为拥有一颗强健的"中国心"而拼搏!天机"太行"发动机不是为研制而研制,国防急需我们的发动机成为空军的装备。至高决策---一发配两型是天大的事。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航空发动机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1986年1月,邓小平同志批示肯定了发动机行业老专家发展涡扇发动机的建议。一航动力所与兄弟单位一起,开始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研制。1987年至1993年,在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的大力支持下,经过6年多的艰苦奋斗,一航动力所克服了基础薄弱、条件不足等种种困难,完成了"太行"验证机阶段的研制工作,并以配装我国一新型飞机的技术状态转入原型机研制。然而,在当时的技术情况下要用"太行"发动机配装新型飞机试飞有很大风险,且这一飞机为单发方案,发动机装飞机试飞前,除必须进行大量地面试车考核外,还需要经过飞行台试验才行。90年代初期,通过进一步引进合作,新型飞机又有了国外成熟发动机配装试飞。当时,国内仅有的飞行台寿命已经到期,而且飞行包线也太小。刚接任"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的张恩和副所长在琢磨这个问题:"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飞行平台进行领先试飞?张恩和经历了涡扇6发动机整个研制过程,涡扇6下马后,他曾主抓全所民品开发工作。面对"太行"发动机如何找到合适的平台进行领先试飞问题,在张恩和的心中,既有民品开发过程中形成,要抓牢市场的深深烙印,又有经历过涡扇6下马的痛楚,他深感选择合适的试飞平台太重要了,否则失去装机对象,悲剧就会重演!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飞机直接装备部队,为降低配装飞机的研制风险,张恩和适时地提出了“太行”发动机以国外飞机为平台的领先试飞方案,并组织了所内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可行性论证。1993年3月,一航动力所向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报告,申请提供一架我国引进的飞机作为飞行平台对“太行”发动机进行领先试飞。1995年6月7日,刚刚落成的一航动力所技术协调中心的二楼多功能厅内,国防科工委、总装、空军、海军等上级领导,在饶有兴致地听了张恩和总师的汇报后,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曹刚川传达了中央军委的重要决定。他说:“‘太行’发动机一是配新型歼击机,二是作某型飞机的后继动力。所以,‘太行’发动机的成败和周期,不但关系到新歼,也关系到引进的飞机有没有成效。这是关系到中央下的决心对不对的问题。如果搞砸了,不仅影响新歼,某型飞机也完了,就是说我们的决心下错了,这就是对人民的犯罪,我们和你们一起进监狱。由于军委已经决定将‘太行’发动机作为后继动力,因此,‘太行’发动机是两种飞机成败的关键。空军下一步建设就立足这个发动机了,两只脚都踩在这条船上了,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这是关键中的关键,重中之重。大家都要认识到责任的重大。……这是不是也作为一个军令状。”曹刚川语出惊人,“太行”发动机的命运在这一刻发生重大转折,如果研制成功,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如果研制失败,后果不堪设想,此时的张恩和总师和所有参研人员一样,既感到心中的无比喜悦,又感到重任在肩……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太行”发动机装进被选定的飞机。做好发动机与飞机的协调是最大的难题,1997年发动机进入最艰难的突击阶段。这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由于与飞机配套,飞机不能改或者只能作简单的改动,主要技术问题都要由发动机研制方来解决。在金属样机设计之前,时任一航动力所所长的海宜德、总师张恩和带领科研人员来到一航沈阳所与时任所长的刘春义、总师李明等进行首次技术协调,从气动和结构两个方面论证了发动机装飞机的具体途径。由于“太行”发动机主体尺寸比飞机原发动机大,滑油箱超限、滑油率超限、加力喷口调节器超限,道道难题摆在一航动力所人面前。张恩和总师天天跟在装配厂房,他指挥大家把发动机的外涵道放在装配厂房的地上,一件一件往上摆附件。在装配的关键时刻,张恩和在装配架上爬上爬下,一不小心一脚踩空,从发动机架子上落到地上,身子一下子翻下去,头撞在装配架的横梁上,鲜血很快流了下来,张总当场昏了过去,现场的同志把他送到医院,经过及时抢救苏醒过来,他睁开眼睛问的头一件事:“发动机附件排好没有?”为了满足设计要求与指标,总体设计室进行了外部设计工作,三次带队到空军调研,多次更改方案。解决了加力筒体转5度、加力点火器超限、后机匣改装、重新安排外部管路与附件等难题。国外用了6个回合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我们的设计师在2~3个回合内设计出图,完成了装入飞机总体方案。1998年9月,在一航沈阳所、一航沈飞、一航黎明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配装飞机的全尺寸金属样机制造和装配,仅用1个半小时装飞机成功,进一步证明了“太行”发动机可与飞机相匹配,为胜利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阵痛历经艰难万险,成就伟大事业,航空发动机设计征途上历尽艰难曲折,岁月中饱尝苦涩的滋味。“太行”发动机的研制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研制中先后发生各种技术问题和故障200多项,研制中几次大的故障,一度使研制工作陷入困境。在上级领导的坚定支持下,广大参研人员顶住了巨大压力,夜以继日,激情进取,攻克道道难关,使研制工作峰回路转,高歌猛进。2003年以来,“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由于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不小差距,加上质量管理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制工作几度陷入困境。先后经受了两次大的考验:一次是发动机在试车时,发生了高压压气机四级盘破裂事故;第二次是在高空台模拟试验和调整试飞中,先后暴露出一些技术问题,飞机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试飞中,5个起落出现3次“特情”,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和被动局面,引起了上上下下和方方面面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年的夏天,三秦大地浓绿一片,酷热依旧。配装“太行”发动机的战鹰带着巨大的轰鸣,风驰电掣从试飞现场起飞,进行规定试飞的科目,发动机突然空中停车,飞行员果断处理,飞机安全着地返厂。“太行”发动机空中停车,这引起上上下下极大震动!虽然试飞员及时化险为夷,但是给一航动力所敲响了警钟,“太行”发动机在空中出现重大问题,研制工作一下子陷入被动局面,盛夏的骄阳似火,人们的心中更是火上浇油,情况确实令人忧虑,这个型号发动机到底该怎样进行下去?“太行”发动机研制情况危急!这引起了中央军委首长、总装、国防科工委、空军等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总装的领导专程来到中国一航,与总经理刘高倬等同志进行座谈,谈话时间很短,语气也很平缓,但是集团公司领导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来沈阳前的那天晚上刘高倬总经理失眠了。这几天他一直在火车、飞机上奔波,火车就要进沈阳了,从车窗向外望去,天地一片安详宁静,北国的秋色正浓,暑气已消,明净的天空偶有云朵,太阳在地平线上还没升起,伴着一些云雾,但还是看得出半圆的轮廓。刘总攥了攥拳头,一股强烈的自信力不禁从心底慢慢升华开来。刘高倬总经理到沈阳后,在一航动力所分别召集了副总师以上干部和中层领导干部两个层次的会议,他语重心长地说:“当前‘太行’发动机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大家要振作精神,把压力变为动力,要有干劲,有历史责任感,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克服!除了全力做好技术层面工作外,管理层面、文化层面也要下非常大的功夫”。从这年的国庆节开始,一航动力所一边深入进行管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整顿,一边针对发动机出现的故障,进行深刻分析并提出具体攻关措施,成立重大技术问题决策委员会和重大技术问题咨询组,组成三个攻关组,在所内、阎良及沈飞联合攻关,针对“太行”发动机试验、试飞中暴露的技术问题,以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为指导思想,做好“两条线”的工作。在“太行”发动机攻关的最关键时刻,刘总把发动机事业部主任找到办公室,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军委曹副主席的指示,破釜沉舟,志在必得,坚决把这个型号发动机拿下来!”为此,发动机事业部的领导和空军、行业的专家、领导组成故障分析组,亲自到一航动力所坐镇指挥。他们深入到忙碌的“太行”发动机装配厂房,与全体参研职工共同加班,针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刘总也多次风尘仆仆专程到所检查布置“太行”发动机攻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说:“‘太行’发动机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下定决心研制成功”。一航动力所与行业内外的专家共同分析排故对策,并进一步做好故障研究和故障分析工作,先后完成17份故障计算、研究、分析报告。经过4个月的精心努力,排故的发动机经过了改进措施设计、加工和试验验证,并进行了排故措施验证评审,将排故措施落实后,重新装配恢复生产,落实排故措施的发动机并于年底前交付试飞院,继续进行设计定型前的试飞工作。超越瑞雪过后涌动的是春潮,它更是一航人年复一年在心中揣着的刻骨铭心的光荣与梦想,心血乃至生命托起的天梯———振兴祖国的航空动力事业。东风过后尽芳菲。
<p>2005年“太行”发动机研制到了总攻的决战时刻。在3月6日一航动力所召开的“太行”发动机设计定型工作动员誓师大会上,一航发动机事业部领导为“太行”发动机技术攻关、试飞、试车、试验、装配五大战区授战旗并进行誓师动员,副总师刘国玉、张绍基、张连祥、李健榕、孙志岩、董玉玺等战区技术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明确“项目副总师负责制”、“项目问责制”。一航动力所党委强调全所工作做到“三个一切”:一切有利于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切服务于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切服从于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个庄严的承诺承载着一份神圣的职责。各战区分别举行誓师和签名大会,全体参研人员在鲜红的战旗下庄严宣誓。技术攻关战区———在上级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驻厂所军代表的积极参与、全力支持与配合下,全体参研人员克服基础弱、底子薄等困难,矢志不渝,顽强拼搏,激流勇进,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成果。发动机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先进部件技术和整机匹配技术,其中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上百项新材料、新工艺的成功应用,使发动机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高空小表速发动机加速慢的攻关中,很多参与技术攻关的同志长期驻守在高空台,一干就是几个月,他们的最大心愿是尽快拿出最好的攻关方案,解决面临的棘手难题。一航动力所控制领域的老专家张绍基同志,身患重病,仍带病参与制定了三套技术攻关方案。2004年初,张绍基同志不得不进行喉部肿瘤切除手术,腊月二十九在北京做完手术,大年初八就回到了工作岗位,投入到攻关方案的分析计算、调试试验中。在高空台整机试车调试现场,由于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张绍基身体虚弱,说话的声音十分微弱,同志们不忍心,劝他多休息,但被他婉言谢绝。同志们从张绍基坚毅的目光中体会到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切都要服从事业需要的坚强决心和意志……2005年2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一航发动机事业部第二次工作会上,中国一航副总经理兼发动机事业部主任在谈到“太行”发动机参研工作时激动地说:“有些老同志,不顾身体有病,仍然奋斗在一线,张绍基同志身患癌症,却坚持在高空台上跟大家一起熬夜攻关,这是在用身体扛着我们的发动机……”一航黎明在研制生产过程中,刻苦攻关,先后在新材料、新工艺上攻克了300多项厂、部级关键技术。其中,研制出的第Ⅳ级和Ⅷ级高压压气静子叶片,在国内首次实现了高温合金叶片的冷辊轧。研制成功的GH4169合金Ⅳ级至Ⅷ级静子叶片冷辊轧填补了国内高温合金叶片冷辊轧技术的空白。一航西航在生产车间现场组成了工艺、检验和工人“三结合”试制小组,全面完成风扇转子单元体、燃烧室联合单元体、低压涡轮厂轴等8大部件的研制生产任务,近550项零组件号,占到了“太行”发动机研制总任务量的35%左右。试飞战区———发动机设计制造完成后,需要通过飞行试验来暴露设计制造中的问题,验证各项功能和性能指标。“太行”发动机试飞中各参试单位强化管理,不放过一个飞行日,不放过一个可飞小时。在“太行”发动机定型试飞的三年里,从试飞团的团长、副团长、参谋长到大队长、试飞员都承担了太行发动机的试飞任务。从新机技术培训,地面机上实习,直到驾机驰骋蓝天,亲自品味新机的特性。一航动力所在一航试飞院等单位的全力配合下,精心组织跟飞工作,积极稳妥地解决试飞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技术问题,确保试飞安全。在阎良试飞现场,有一位女副总师李建榕,她是一航动力所试飞战区的技术负责人,安静而羸弱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火热的心,但处理现场应急问题时她风风火火,干净利落。飞行中,李健榕数次根据现场监视数据变化,向现场指挥和飞行员提出应急处理方案,增减飞行科目。主持分析解决了如地面喘振、空中异常响声、试车温度异常等试飞中遇到的多种技术问题。作为试飞战区的技术负责人,李建榕常常彻夜难眠,认真查看试飞中的各种数据,翻阅随身带去的高空台试验资料,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分析方法。外场工作条件艰苦,冬季严寒刺骨,炎夏酷热烤人,最热的2003年夏季她一次连续跟飞4个多月。一次她染上了严重的肺炎,但是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病情刚见好转,就毅然离开医院,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航试飞院“太行”发动机试飞总师马健和他的团队承担的地面试验多、台架试车多、攻关排故多、协调关系多是该项试飞最显著的特点。不言而喻,他们面临着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在艰难的调整试飞中,最难啃的是排除发动机“小发提前脱开”这块硬骨头,该故障频频出现,如同拦路虎威胁发动机定型试飞进度。关键时刻,马健组织所有参研单位,奋力攻关,全面排查。从分析故障开始,画出故障分析“树”,然后利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针对故障原因,攻关组围绕着改善起动机的环境条件进行认真分析,决定打开起动机附近的快卸口盖,这种办法果然奏效,连续起动三次,全部成功。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天起,马健就把安全质量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他自觉地把质量管理和控制纳入程序化管理轨道,要求每个参试人员自觉地按质量保证大纲去工作,发现故障和问题绝不放过。一次试飞中,发动机在空中出现了异常响声,影响到了日后飞行的安全。从试飞数据来分析,空中异常响声像喘振,马健和他的助理认真仔细分析发动机在空中所出现20多次异常响声的数据曲线,一条线一条线地排查,一个点一个点地分析。认真组织了几次现场分析研究,采取了一定的调整措施,但始终没有收到明显效果。转入定型试飞后,响声发生的频率并没有减小,因此,他们组织各相关单位、资深专家和工程科技人员再次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制订了一个排故实施方案,由集团公司发动机事业部主持对方案进行评审,并很快把调整措施贯彻到发动机上。通过试飞,验证这一措施无效。但是攻关组并没有灰心,再一次分析研究,肯定了攻关组前面的方案方向没有错,确定了新的着眼点,换用了新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在三年的试飞实践中,马健科学合理安排科研试飞与重大试验,从发动机的关键项目入手,狠抓薄弱环节,狠抓安全质量,把握全方位、全过程,缩短了试飞周期,提高了试飞效率,成功解决了诸多影响发动机试飞进度的关键问题。行家们说,飞机是设计出来的,更是试飞出来的,航空发动机也是一样,能否最后定型的关键还要靠试飞员进行空中实际验证飞行。空军试飞团选派了张景亭、李中华、邹建国和丁三喜四名优秀试飞员承担发动机的定型试飞任务,其中丁三喜又被团党委定为主力试飞员。2004年5月,“太行”发动机的试飞进入关键时期,然而参试人员却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飞机在高空小表速飞行时经常出现异响。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整个定型周期。为了找准问题,丁三喜驾驶装配新发动机的飞机再次跃上蓝天。在10000米的高空,飞机机身下部传出了几声连续的“哐、哐”的声音。这声音不是很大却很刺耳,因为它与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声音显得很不和谐。此刻,丁三喜非常兴奋,因为他终于判明了声音发出的准确位置———发动机进气道。飞机一落地,丁三喜就将这个情况告诉了马键。问题找准了,大家又一起投入到紧张的排故当中。经过理论分析和地面调试,问题的原因终于“浮出水面”。事后,有关领导对丁三喜说:“老丁,你真不简单,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准了问题”。丁三喜笑着说:“这台发动机就像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了解它的脾气,就像了解我自己一样”。“只有把飞机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发动机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才能高标准地完成试飞任务”。这是丁三喜对新发动机试飞的感触。丁三喜曾在飞机座舱调温系统故障试飞时脚被冻的发痛、发麻,可他硬是在当天坚持完成了四个架次的飞行。他深深懂得,部队在迫切等待新装备,部队飞行员急需成熟的使用经验。是啊,试飞员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只有对试飞工作抱着最大的热情,才能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才能为试飞去奉献、去拼搏。长试、试验战区———试验是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太行”发动机的零部件试验范围之广、项目之全、时数之多,创国内发动机研制史之最,定型前的两项长试———设计定型持久寿命试车和长久初始寿命试车是对发动机使用可靠性最为苛刻的全面考核。总装、空装、中国一航领导多次强调要确保两项长试万无一失。一航动力所成立了由总设计师张恩和为组长,军代表参加的长试领导小组,确保指挥系统的顺畅运转及问题的及时处理;由总质量师系统牵头,一航动力所会同驻所军代表及各承制厂进行了严格的工艺质量复查,进行了大量的实物探伤,确保装机件的完好。发动机在上台调试之前,科研主线的同志们主动配合,对不放心问题组织专家进行逐条分析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预案及具体的解决措施,确保发动机的装配质量及试验安全。“太行”发动机进入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和长久初始寿命考核试车后,全体参试人员进入了决战状态。驻一航黎明总军代表杨善惠,一航动力所所长李勇、总师刘永泉、“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等每个阶段试车都亲临现场,及时解决和处理技术问题,做好长试组织工作,参试人员白天在现场认真密切关注参数变化情况,晚上到办公室加班,对白天试车数据进行认真处理分析,超负荷工作。试车间里聚精会神盯着屏幕观察试车数据曲线变化的一双双眼睛。无论工作有多累,一进试车间,观察发动机参数,作笔录,现场分析曲线,拷贝数据一个都不能少。就像大夫给病人切脉,在隆隆加力声中屏息凝神:一区、二区……供油正常、推力正常,T6、P6没问题,P31、B值,好,棒极了!在长试中,为了把滑油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清晰、明了,参试人员在试车现场做了一个大型的发动机滑油光谱随试车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该曲线共完成了近4000多个坐标点的标点、连线、绘图工作,通过同志们的仔细绘图,使得发动机每个阶段的光谱变化都一目了然,给总师、专家、参试人员在分析问题上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这些曲线对试车的同志很大鼓舞,因为光谱数据符合要求、变化平稳,说明发动机工作相当稳定,状态相当好。2005年11月10日,“太行”发动机的节日到了!“太行”发动机终于通过了设计定型前最后一道难关———长久初始寿命试车,40多天的试验一次通过,获得了飞向蓝天的通行证。上午10时整,一航动力所重点型号发动机长久初始寿命试车胜利完成,庆祝仪式在试验基地试车台举行,刘高倬总经理等领导来到试车台。10时20分,发动机启动试车程序,从慢车、加力再到慢车状态,发动机试车状态良好,各项参数稳定,刘高倬总经理亲手拉下停车的油门杆,顿时试车间内爆发出热烈掌声,与此同时,试车台外鞭炮齐鸣,似声声锣鼓、阵阵春雷,荡漾在全体参试人员的心头,到处洋溢着拼搏换来的胜利喜悦。中国一航领导与全体参研人员的心情一样激动,刘高倬总经理说,“太行”发动机对航空工业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一系列的飞机都需要“心脏”,党中央最关切的就是“心脏”、就是发动机。“太行”发动机的成功,已经超越了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需求。我们航空人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2005年岁末,隆冬绽放春蕾,全新的“太行”发动机横空出世!十八年来的呕心沥血,十八年来的精心呵护,十八年来的荣辱与共,为了这个“生命工程”的成长之路,航空人用生命之灯照亮它的前程。他们肩头扛起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内心铭刻的是一份神圣的使命,胸膛里燃烧的是一份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尾声“太行”发动机是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实现历史性跨越,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对于解决我军主战机种动力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加速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矢志不渝,创新超越”的“太行”精神是十八年来参研人员自强不息,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用生命、汗水、泪水总结出的实践经验,从“太行”发动机的精神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亲切关怀和国防科工委、总装、空军、海军等上级领导机关正确领导的结果。亲切的关怀化为无穷的动力,激励着广大参研人员矢志不渝、激情进取,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是“大集团”战略的集中体现。航空发动机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国一航“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大集团战略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施了发动机行业的整合。开展了大协作,行业内外通力合作,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密切配合,工作上无缝链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太行”发动机研制成功,是航空人自主创新的非凡壮举。在研制过程中,参研单位和参研人员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打破国际的严密封锁,参研单位在中国一航的统一部署下,大力开展思想观念的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文化建设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型号研制,从而实现了我国在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上新的历史性的重大跨越</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3月14日航空报
<p>码字很辛苦,赞一个[em17]</p><p>一集团网站到现在还不更新[em16]</p>
<p>码字很辛苦,赞一个<img src="http://www.cjdby.net/Skins/Default/emot/em17.gif" align="middle" border="0" alt=""/></p><p>一集团网站到现在还不更新<img src="http://www.cjdby.net/Skins/Default/emot/em16.gif" align="middle" border="0" alt=""/></p><p></p><p>偶才没那个闲功夫,我也是从别的网站贴来的,哈哈</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刘大磊</i>在2006-3-15 11:54:00的发言:</b><br/><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广大科研人员有强烈愿望---研制出先进的航空动力报效祖国,为中国空军的装备研制出自己的型号,为拥有一颗强健的"中国心"而拼搏!天机"太行"发动机不是为研制而研制,国防急需我们的发动机成为空军的装备。至高决策---<strong><font color="#ff0000">一发配两型</font></strong>是天大的事。改革开放的大潮使航空发动机事业重新焕发了生机。......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飞机直接装备部队,为降低配装飞机的研制风险,张恩和适时地提出了“太行”发动机以<font color="#ff0000"><strong>国外飞机为平台的领先试飞方案</strong></font>,并组织了所内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可行性论证。</div><p></p><p><img src="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5-4/20054208443794605.jpg" border="0" alt=""/></p><img src="http://www.cjdby.net/UploadFile/2005-4/20054208512179801.jpg" border="0" alt=""/>
如果失败了是不是要蹲大狱
热烈鼓掌!!!
<p>好长啊.赞一个~~~</p><p>&nbsp;</p>[em01][em01][em01]
真是不容易
太行啊!!!
一口气看完...无法表达自己的兴奋和激动啊...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刘大磊</i>在2006-3-15 11:54:00的发言:</b><br/><br/>......2003年以来,“太行”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入决战决胜阶段。由于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还有不小差距,<font color="#ff0000"><strong>加上质量管理和工作作风</strong></font>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研制工作几度陷入困境。</div><p>606还是410? [em03] </p><p>太行的研制历程与昆仑有很多相似之处...</p>
"长久初始寿命试车,40多天的试验"这说明发动机的寿命不低于1000小时,是不是该这么理解?若是这样,则我们的发动机在使用寿命上还比较落后.
今后十五年将是沈飞唱主角了
推重比为9-10的发动机,正在四川研发。
是推比十的核心机,但推比十的大推型号还没立项呢,10A扩展到推比九甚至十是没问题的,
<p>是推比十的核心机,但推比十的大推型号还没立项呢,10A扩展到推比九甚至十是没问题的,</p><p></p><p>不敢苟同,如果那样F119为何不是从F110上发展而来?</p>
<br/>
[em03][em03][em03][em03]ddddddd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人民潜水员</i>在2006-3-16 13:20:00的发言:</b><br/>"长久初始寿命试车,40多天的试验"这说明发动机的寿命不低于1000小时,是不是该这么理解?若是这样,则我们的发动机在使用寿命上还比较落后.</div><p>你怎么理解的呀 </p><p>这是连续工作1000小时啊</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levins</i>在2006-3-21 17:55: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人民潜水员</i>在2006-3-16 13:20:00的发言:</b><br/>"长久初始寿命试车,40多天的试验"这说明发动机的寿命不低于1000小时,是不是该这么理解?若是这样,则我们的发动机在使用寿命上还比较落后.</div><p>你怎么理解的呀 </p><p>这是连续工作1000小时啊</p></div><p></p>中间有很多时间要停机维护检查的。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刘大磊</i>在2006-3-16 19:50:00的发言:</b><br/><p>是推比十的核心机,但推比十的大推型号还没立项呢,10A扩展到推比九甚至十是没问题的,</p><p></p><p>不敢苟同,如果那样F119为何不是从F110上发展而来?</p></div><p>要付出寿命代价,所以另起炉灶,10A改进目标是8.5,比较保守.</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爱来了</i>在2006-3-16 15:04:00的发言:</b><br/>推重比为9-10的发动机,正在四川研发。</div><p></p>不是说是在贵州吗??怎麽又是四川呢~~~~[em04][em04]
是在四川.
刚才看了另外一个帖子说的是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是不??~~~~[em04][em04]
好,顶一个,10的出生好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