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称将推动世行与中国合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6:50
2008年02月06日01:40 新京报

  昨日,在获悉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消息之后,本报记者通过电话与林先生进行了对话。在他看来,这既是荣誉也是挑战。

  自称“如履薄冰”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这一任命?

  林毅夫:对世行来说,这更是历史性决策,通过任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世行可以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对我个人是个很大的荣誉了,当然也有相当大的挑战,现在我要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了。

  新京报:有评论认为,你被任命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是为了让中国的发展经验能在非洲地区发挥作用。你怎么看这样的评论?

  林毅夫:世行非常需要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面对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在这种限制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这是世行从发展中国家选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最重要的意义。

  我到世行之后,非常乐意地说明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和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在什么地方,会把这些经验与非洲进行沟通。在发展转型时期,还要让所有的人共同分享发展的好处。

  新京报:中国的转型经济发展经验会给你在世行的角色带来哪些经验?

  林毅夫:我从发展中国家来,这样就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的自己的理解,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切身体验,了解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方式,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克服世行在减贫扶贫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将推动世行与中国合作

  新京报:你此前都跟世界银行有哪些交往?

  林毅夫:我跟世界银行的接触比较早,1986年我从芝加哥大学毕业暑假就是在那实习的。回国后也承担过一些世行的项目,也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新京报:你对在世行的工作都有哪些打算和计划安排?

  林毅夫:首要的就是进行调查研究,和世行的多位经济学家一道,选好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反映发展中国家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揭示他们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和中长期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然后,共同探讨合适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解决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

  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将在非洲,推动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比如中国和世行在共同解决非洲发展问题上能够携手发挥更大作用。

  “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新京报:有人用传奇来形容你的个人经历,你怎么评价你的个人经历?

  林毅夫:其实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新京报:你从台湾来,如果有机会回台湾,你会回去吗?

  林毅夫:个人希望如果有机会能够回家,因为家乡永远是最美的。不过将来能不能回去,还不取决于我想不想回去。

  本报记者 郭少峰2008年02月06日01:40 新京报

  昨日,在获悉林毅夫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消息之后,本报记者通过电话与林先生进行了对话。在他看来,这既是荣誉也是挑战。

  自称“如履薄冰”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这一任命?

  林毅夫:对世行来说,这更是历史性决策,通过任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者,世行可以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对我个人是个很大的荣誉了,当然也有相当大的挑战,现在我要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来形容了。

  新京报:有评论认为,你被任命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是为了让中国的发展经验能在非洲地区发挥作用。你怎么看这样的评论?

  林毅夫:世行非常需要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真正的需求是什么、面对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在这种限制条件下的机遇和挑战又是什么。这是世行从发展中国家选任首席经济学家的最重要的意义。

  我到世行之后,非常乐意地说明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和中国社会发展转型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在什么地方,会把这些经验与非洲进行沟通。在发展转型时期,还要让所有的人共同分享发展的好处。

  新京报:中国的转型经济发展经验会给你在世行的角色带来哪些经验?

  林毅夫:我从发展中国家来,这样就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的自己的理解,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切身体验,了解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方式,把握其特点和规律,克服世行在减贫扶贫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将推动世行与中国合作

  新京报:你此前都跟世界银行有哪些交往?

  林毅夫:我跟世界银行的接触比较早,1986年我从芝加哥大学毕业暑假就是在那实习的。回国后也承担过一些世行的项目,也担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新京报:你对在世行的工作都有哪些打算和计划安排?

  林毅夫:首要的就是进行调查研究,和世行的多位经济学家一道,选好研究方向和研究题目,反映发展中国家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揭示他们最重要的限制条件和中长期最重要的挑战和机遇。然后,共同探讨合适的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解决问题,并进行理论创新。

  上任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将在非洲,推动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比如中国和世行在共同解决非洲发展问题上能够携手发挥更大作用。

  “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新京报:有人用传奇来形容你的个人经历,你怎么评价你的个人经历?

  林毅夫:其实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传奇色彩。

  新京报:你从台湾来,如果有机会回台湾,你会回去吗?

  林毅夫:个人希望如果有机会能够回家,因为家乡永远是最美的。不过将来能不能回去,还不取决于我想不想回去。

  本报记者 郭少峰
林毅夫简历

  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

  第7、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

    主角聚焦

  林毅夫的学术观点曾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高级智囊

  世界银行的此次任命,将林毅夫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再次拉入大众视野。此前,林毅夫“即将获任”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外界公认为代表着“中国力量”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增加。林毅夫是国内公认的顶尖经济学家之一,也被认为是中央政府经济政策的高级智囊。近年来,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接受采访外,林毅夫较少在公开场合针对重大经济政策发表看法,只在学术场合进行纯学术类的演讲。

  传奇经济学家

  林毅夫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公开资料显示,他曾经是金门马山驻军的一名连长,1979年5月的一个夜晚,抱着两个篮球从金门岛跳海游到了距离两千米外的厦门,随后进入北大学习经济学。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北大指定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林毅夫担任舒尔茨的翻译。林毅夫凭借出色的英语以及才气赢得了舒尔茨的信任。

  不久,舒尔茨将林毅夫推荐到了美国芝加哥大学。1982年林毅夫正式进入芝加哥大学跟随舒尔茨学习,成为这位专注于农业经济以及发展经济学大师的关门弟子。

  林毅夫不负恩师期望,博士论文《中国的农村改革:理论与实证》被舒尔茨誉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

  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

  在学术界获得声誉的同时,林毅夫更将经济学看做经世济民之学,正如他所说“研究我国的经济现实,进行理论创新,不仅能够使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贡献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可能迎来一个经济学大师辈出的时代”。

  推崇“比较优势”

  林毅夫曾经这样谈及其学术方向和整体思路的,“我感兴趣的是中国的现代化,想了解改革前为什么体制是那样,改革之后体制应该如何变革”。

  “他最主要贡献还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特别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代表的赶超战略转型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带来的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评价说。

  在1988年前后,经过了对中国举国体制、赶超战略的反思,林毅夫逐渐形成了他比较系统的思想,建立了以要素禀赋、政府的发展战略及其内生形成的政策制度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而这也成为理解他的经济学思路和政策建议的核心。

  新中国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被他称为“典型的赶超战略”,片面发展国家资源相对匮乏的产业,从而形成了扭曲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形成了资源计划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他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超越战略。

  他自此引申出其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理论的著名命题,一个国家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一个国家的发展政策应该以提高要素禀赋结构的水平为目标。

  具体到中国来讲,“最关键的是必须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即充分利用中国当前劳动力多且相对便宜的优势,去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

  这一改革主张在随后几届政府中的影响力逐渐体现,林毅夫连续四届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更被认为是政府重要经济智囊之一。

  认同渐进改革

  由于其思想体系中对要素禀赋的强调,林毅夫的整体发展战略思想中产权改革并不处于核心内容。

  在总结东欧等转轨国家的经验之后,他也反对“休克疗法”,主张渐进式的改革,因此他的学术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相对承认历史现实,为政府渐进式改革提供了空间。

  按西方的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国有制度。林毅夫则认为,产权是否私有与企业自生能力并无必然关系,“市场先于产权”是“企业自生能力”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他发现的国有企业的关键问题不在产权,而在于其政策性负担,“只有把政策性负担剥离,才能谈到产权改革”。

  按照他的观点,私有化并不能解决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是否透明有效。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并不能断言就是无效的,而在针对杨小凯提出“后发劣势”等理论界的论战中,林毅夫利用其资源禀赋学术,从比较优势观点来支持中国的渐进式改革。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奇迹式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再保持二三十年,并认为中国未来甚至会赶上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本报记者 张诚
资料图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主任林毅夫教授
起义人士:D :D
呵呵,看来基础教育还是台湾好高等教育还是要看大陆的啊:D
我估计他是个CIA。(没有诽谤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