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搬中国文化的日本为何无宦官与科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01:22
揭开日本“大化革新”序幕的,正是一批目睹中国繁荣盛世的遣唐使及学问僧。在这批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日本大量甚至全盘的吸收中国文化。然而,日本所接受的唐风文化中,却没有科举制及宦官制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五九二年推古天皇即位,次年圣德太子执政,制订《冠位十二阶制》、《宪法十七条》,这是日本大化革新的先声。六○七年遣使朝隋,次年再派遣隋使,高向玄理(?~六五四,六四○年回国)、旻(?~六五三,六三二年回国)、南渊请安(六四○年回国)等留学生、学问僧一行八人同行,这些人在隋、唐生活二、三十年,目睹中国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兴隆,学成回国后受执政当局的重用。大化二年(六四六年)孝德天皇在中大兄皇太子主政及诸位留学生协助下,颁《改新之诏》,开始著名的“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时,日本毫无保留而且快速地全盘学习大唐文化,但没采用大唐的宦官制度及科举制度。为什么?这有时被认为是日本史上之谜。


大概不需要宦官


没采用,可能是“不愿”采用,也有可能是“不需要”采用。若说是不愿采用,则当时日本必已有更高的价值判断,才能认为中华文化在那两点上“不好”,所以不愿采用。以当时大唐帝国初期的国势,及大化革新的热切来看,如说日本当时已有更高的价值判断,似乎不太合理。而且当时日本虽已统一,但尚未有文字,才由部落蜕变不久,其统治制度可能不甚健全,不像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秦统一中国也有八百多年,制度完备。日本人当时应该不是“不愿”采行才对。


首先必须了解的是,宦官制度是男女不平等的产物。除了少数例外,男人天性不只以一妻为满足,做国王或皇帝的掌握全国绝对权力之后,势必想要“拥有”且“独占”多位妻妾。为了独占,不使其它血统混入龙种中,最好不要让她们有机会接触到别的男子,以免妄生男女之情,惹是生非,所以这些妻妾都必须被监禁起来。妻妾一多,就有管理及基本生活必需的问题,如果让别的女仆来管理这些妻妾,便有不易分清妻妾与女仆的困扰,而且女性体力较弱,难做粗重工作。最好是由其它男性来管理,这才有去势的男性为宦官的制度产生。


了解宦官制度产生的男性至上之社会与生物背景,再加上一些基本史料,就可恍然大悟。原来日本自第三十三任推古天皇于公元五九二年登基开始,到四十八任称德天皇公元七七○年死亡为止的十六任天皇一七八年中,恰有一半八任达八十五年是女天皇在位。大化革新时之三十六任孝德天皇虽为男性,然其前任皇极和后任齐明为同一人重祚的女天皇,为大化革新时的孝德天皇之姊。当时女天皇势力那么强盛,男天皇也就不能多妻,宦官制度自然“不需要”采行。


科举与中央政府结构的关系


至于为什么不采行科举制度的问题,必须分析当时大和朝廷的政治现实。这可从邪马台国的历史背景说起。


依中国史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梁书》等的记载,公元二世纪末,日本已建立了“邪马台国”,统治不少小国,独霸一方。史书记载:“汉灵帝光和年中(按:公元一七八~一八三),倭国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建都于邪马台……卑弥呼女王在其北方特置一大率,检察诸国,诸国畏惮之。大率常治伊都国,于国中有如刺史。”女王统治各国的方式是在各国置一类似刺史的大率,检察诸国,而不是直接统治。


这种做法有现实的必然性,因为强而有力的直接统治,必须有许多条件的配合。在当时尚未有文字,且交通不甚方便,所以命令无法有效传达,远处叛变也难于应变。骑射术在大和朝廷才传入,卑弥呼女王因而无法建立像现代一样直接统治广大土地的中央政府。


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下半,日本已建立大和政权,统一全日本。公元四二一年开始,倭王赞至武等前后共五位倭王不断进贡中国并受封。倭王武更于公元四七八年写一篇国书上表宋顺帝,载于《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之《倭国传》,是现在所存日本史最早的文章。

中国史书上这五位倭王不只统一日本,建立大和政权,还善骑射,远征高句丽,开创日本史上第一个文化盛世的古坟文化。大和政权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大化革新,才蜕变成律令国家。


大和政权统治全日本,承袭了邪马台国的一项特色,就是地方分权。其统治方法为氏姓制度。


所谓“氏”,乃各地方长久以来自然形成的豪族;所谓“姓”,乃大和朝廷强大起来能主宰各氏后,所分配给各氏,以明其在大和政权主宰下的尊卑地位及权利责任分配之名分者,所以氏与姓必须分开了解。


氏乃有血缘关系的各家,扩及于无血缘关系而有地缘关系的各家,所自然建立起具有同族意识的团体,其本家之首长为“氏上”,其成员称为“氏人”。氏与朝廷关系密切者,则由氏上率领氏人一起为大和朝廷的大王服务。氏各拥有田庄为氏的共同财产,并各拥有称为部或部曲的隶属民以耕种于其上。氏内的各家尚有所谓的家内奴隶。氏之名称有以出身地命名者,如葛城、苏我,有以其在朝廷的职务命名者,如大伴、物部等。


姓乃朝廷所赐给各氏以别其尊卑序列者,由尊而卑依序有六等:臣、连、君、别、造、直等。臣乃与大王有姻亲关系者,如葛城氏、苏我氏等皆以臣为姓;连乃世代臣服于朝廷的豪族,如大伴氏、物部氏、中臣氏等皆以连为姓。臣、连中之有力者称为大臣、大连,分担国政。


这些拥有氏与姓的豪族,以大王为中心,一起支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至于朝廷的各种较专门事务性职务,则由“伴造”担任。伴造是有专门技能的氏,其部属称为伴,伴之下还有称为“品部”的职业部民。伴造率其伴与品部,以执行其特殊职务。当时由中国、朝鲜移民而来的渡来人,因为有特别技能的关系,多半成为伴造。例如韩锻冶部、锦织部、陶部、服部、玉造部、土师部等,会写汉文的知识分子也属于伴造。


地方行政方面,大和朝廷统一日本之前各地原为许多小国,这些小国被大和朝廷平定而臣服后,有一部分被朝廷改编为地方行政单位,由原来的国王担任首长,继续管辖其属民,应朝廷的要求而贡方物及提供劳役。这些首长依其与大王的关系,分别被赐与直姓、造姓等,并依其国之大小,给予“国造”、“县主”、“稻置”等名分。到了五世纪时,地方豪族支配下的人民也成为隶属于大王家的“名代”或“子代”。此外,各地尚有大王的直辖地,称为“屯仓”,由被称为“田部”的农民耕种,并委托国造管理。


由上可知,大和朝廷不论中央政府的各氏姓,或地方政府的各小国,都由大和朝廷的大王与各豪族分享政权,所谓大和朝廷“统一”日本,是各地方原有势力听命于大王而已。


中日体制不同


中国历史上,与日本的这种统治方式最接近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一个政府要能强而有力地统治广大的地区,除了该政府组织需严密有效率之外,还要有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配合。在经济力不足以养活一个庞大的政府及军队,交通条件不足以迅速将军队运至全国各地时,若要统治一个幅员广大的领土,最聪明的办法,如果不是像卑弥呼置大率、大和政权的大王与各豪族分享政权,就是周朝所施行的封建制度了。周武王及周公以武力平服全国后,分封其兄弟或近亲到各地去当诸侯,统治各地方。各诸侯对中央的义务只有贡方物或有事时协助征讨而已。


周朝消灭原有的国家,而邪马台国的女王乃大乱后以宗教方式产生,而不是以武力产生的。卑弥呼未婚,也无子女可像周王一样分封各国当诸侯。因此可想见邪马台国并没有消灭各地诸侯国,而是用宗教力量使各国畏惮。至于大和政权,也只是以“姓”的名分收编各地的“氏”族,即使少数国家被大和朝廷平服的,朝廷也是再派原来国王为该地方的首长。所以大和政权可以说只是“收编”原来的豪族而已。


周朝分封的各国,到战国时代相互并吞,结果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天下“书同文、行同轨”,统一度量衡,中国真正变成“一个”国家。各地的首长都是中央政府派去的,与原来各国的统治阶级完全无关。这种秦始皇式的“统一”,成为后世中国历史的常态。而这种统一,在日本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不只邪马台国没有,大和政权没有,鎌仓幕府、室町幕府及丰臣秀吉的统一日本,也都是“大和式的”,不是“秦始皇式的”。简言之,日本史上虽然也有一族“消灭另一族”的现象,但从未有过某一族必须“消灭所有其它各地方势力”才能获得国家政权的例子。日本中央政府之统治或征服各地方,并没有包含消灭其原有地方势力的观念。而这点不一样,就决定了后来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发展,有不同的历史规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由汉朝开始,汉高祖刘邦乃平民出身,数年之间统一天下。要能有效统治这么巨大的大汉帝国,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及一大群官僚。中央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吏,及数个层级地方政府的首长、官员们,总数不下数万人,绝不是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家族所能的独享,刘邦家族势必借助全国优秀的人才来共同统治。所以,汉朝及其后世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由全国人民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于是由汉朝开始就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方法,例如开设学校、公府辟召、郡国荐举、九品中正法等等,到了隋唐才发展成科举考试。


了解日本史的这个现象,就可知道为什么大化革新没有采用大唐科举制度了。因为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全部统治官僚都是地方大小豪族留任,根本不必中央政府派人去,大化革新时的日本不必像唐朝一样需要由人民挑选出一大群的统治官僚,所以日本“不必”也“不能”采用科举制度。揭开日本“大化革新”序幕的,正是一批目睹中国繁荣盛世的遣唐使及学问僧。在这批知识分子的推动下,日本大量甚至全盘的吸收中国文化。然而,日本所接受的唐风文化中,却没有科举制及宦官制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公元五九二年推古天皇即位,次年圣德太子执政,制订《冠位十二阶制》、《宪法十七条》,这是日本大化革新的先声。六○七年遣使朝隋,次年再派遣隋使,高向玄理(?~六五四,六四○年回国)、旻(?~六五三,六三二年回国)、南渊请安(六四○年回国)等留学生、学问僧一行八人同行,这些人在隋、唐生活二、三十年,目睹中国国力的强盛、文化的兴隆,学成回国后受执政当局的重用。大化二年(六四六年)孝德天皇在中大兄皇太子主政及诸位留学生协助下,颁《改新之诏》,开始著名的“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时,日本毫无保留而且快速地全盘学习大唐文化,但没采用大唐的宦官制度及科举制度。为什么?这有时被认为是日本史上之谜。


大概不需要宦官


没采用,可能是“不愿”采用,也有可能是“不需要”采用。若说是不愿采用,则当时日本必已有更高的价值判断,才能认为中华文化在那两点上“不好”,所以不愿采用。以当时大唐帝国初期的国势,及大化革新的热切来看,如说日本当时已有更高的价值判断,似乎不太合理。而且当时日本虽已统一,但尚未有文字,才由部落蜕变不久,其统治制度可能不甚健全,不像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自秦统一中国也有八百多年,制度完备。日本人当时应该不是“不愿”采行才对。


首先必须了解的是,宦官制度是男女不平等的产物。除了少数例外,男人天性不只以一妻为满足,做国王或皇帝的掌握全国绝对权力之后,势必想要“拥有”且“独占”多位妻妾。为了独占,不使其它血统混入龙种中,最好不要让她们有机会接触到别的男子,以免妄生男女之情,惹是生非,所以这些妻妾都必须被监禁起来。妻妾一多,就有管理及基本生活必需的问题,如果让别的女仆来管理这些妻妾,便有不易分清妻妾与女仆的困扰,而且女性体力较弱,难做粗重工作。最好是由其它男性来管理,这才有去势的男性为宦官的制度产生。


了解宦官制度产生的男性至上之社会与生物背景,再加上一些基本史料,就可恍然大悟。原来日本自第三十三任推古天皇于公元五九二年登基开始,到四十八任称德天皇公元七七○年死亡为止的十六任天皇一七八年中,恰有一半八任达八十五年是女天皇在位。大化革新时之三十六任孝德天皇虽为男性,然其前任皇极和后任齐明为同一人重祚的女天皇,为大化革新时的孝德天皇之姊。当时女天皇势力那么强盛,男天皇也就不能多妻,宦官制度自然“不需要”采行。


科举与中央政府结构的关系


至于为什么不采行科举制度的问题,必须分析当时大和朝廷的政治现实。这可从邪马台国的历史背景说起。


依中国史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梁书》等的记载,公元二世纪末,日本已建立了“邪马台国”,统治不少小国,独霸一方。史书记载:“汉灵帝光和年中(按:公元一七八~一八三),倭国乱,更相攻伐,历年无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弥呼,年长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众,于是共立为王,建都于邪马台……卑弥呼女王在其北方特置一大率,检察诸国,诸国畏惮之。大率常治伊都国,于国中有如刺史。”女王统治各国的方式是在各国置一类似刺史的大率,检察诸国,而不是直接统治。


这种做法有现实的必然性,因为强而有力的直接统治,必须有许多条件的配合。在当时尚未有文字,且交通不甚方便,所以命令无法有效传达,远处叛变也难于应变。骑射术在大和朝廷才传入,卑弥呼女王因而无法建立像现代一样直接统治广大土地的中央政府。


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下半,日本已建立大和政权,统一全日本。公元四二一年开始,倭王赞至武等前后共五位倭王不断进贡中国并受封。倭王武更于公元四七八年写一篇国书上表宋顺帝,载于《宋书》卷九十七《夷蛮传》之《倭国传》,是现在所存日本史最早的文章。

中国史书上这五位倭王不只统一日本,建立大和政权,还善骑射,远征高句丽,开创日本史上第一个文化盛世的古坟文化。大和政权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大化革新,才蜕变成律令国家。


大和政权统治全日本,承袭了邪马台国的一项特色,就是地方分权。其统治方法为氏姓制度。


所谓“氏”,乃各地方长久以来自然形成的豪族;所谓“姓”,乃大和朝廷强大起来能主宰各氏后,所分配给各氏,以明其在大和政权主宰下的尊卑地位及权利责任分配之名分者,所以氏与姓必须分开了解。


氏乃有血缘关系的各家,扩及于无血缘关系而有地缘关系的各家,所自然建立起具有同族意识的团体,其本家之首长为“氏上”,其成员称为“氏人”。氏与朝廷关系密切者,则由氏上率领氏人一起为大和朝廷的大王服务。氏各拥有田庄为氏的共同财产,并各拥有称为部或部曲的隶属民以耕种于其上。氏内的各家尚有所谓的家内奴隶。氏之名称有以出身地命名者,如葛城、苏我,有以其在朝廷的职务命名者,如大伴、物部等。


姓乃朝廷所赐给各氏以别其尊卑序列者,由尊而卑依序有六等:臣、连、君、别、造、直等。臣乃与大王有姻亲关系者,如葛城氏、苏我氏等皆以臣为姓;连乃世代臣服于朝廷的豪族,如大伴氏、物部氏、中臣氏等皆以连为姓。臣、连中之有力者称为大臣、大连,分担国政。


这些拥有氏与姓的豪族,以大王为中心,一起支配着中央与地方政府。至于朝廷的各种较专门事务性职务,则由“伴造”担任。伴造是有专门技能的氏,其部属称为伴,伴之下还有称为“品部”的职业部民。伴造率其伴与品部,以执行其特殊职务。当时由中国、朝鲜移民而来的渡来人,因为有特别技能的关系,多半成为伴造。例如韩锻冶部、锦织部、陶部、服部、玉造部、土师部等,会写汉文的知识分子也属于伴造。


地方行政方面,大和朝廷统一日本之前各地原为许多小国,这些小国被大和朝廷平定而臣服后,有一部分被朝廷改编为地方行政单位,由原来的国王担任首长,继续管辖其属民,应朝廷的要求而贡方物及提供劳役。这些首长依其与大王的关系,分别被赐与直姓、造姓等,并依其国之大小,给予“国造”、“县主”、“稻置”等名分。到了五世纪时,地方豪族支配下的人民也成为隶属于大王家的“名代”或“子代”。此外,各地尚有大王的直辖地,称为“屯仓”,由被称为“田部”的农民耕种,并委托国造管理。


由上可知,大和朝廷不论中央政府的各氏姓,或地方政府的各小国,都由大和朝廷的大王与各豪族分享政权,所谓大和朝廷“统一”日本,是各地方原有势力听命于大王而已。


中日体制不同


中国历史上,与日本的这种统治方式最接近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度。一个政府要能强而有力地统治广大的地区,除了该政府组织需严密有效率之外,还要有经济、交通等条件的配合。在经济力不足以养活一个庞大的政府及军队,交通条件不足以迅速将军队运至全国各地时,若要统治一个幅员广大的领土,最聪明的办法,如果不是像卑弥呼置大率、大和政权的大王与各豪族分享政权,就是周朝所施行的封建制度了。周武王及周公以武力平服全国后,分封其兄弟或近亲到各地去当诸侯,统治各地方。各诸侯对中央的义务只有贡方物或有事时协助征讨而已。


周朝消灭原有的国家,而邪马台国的女王乃大乱后以宗教方式产生,而不是以武力产生的。卑弥呼未婚,也无子女可像周王一样分封各国当诸侯。因此可想见邪马台国并没有消灭各地诸侯国,而是用宗教力量使各国畏惮。至于大和政权,也只是以“姓”的名分收编各地的“氏”族,即使少数国家被大和朝廷平服的,朝廷也是再派原来国王为该地方的首长。所以大和政权可以说只是“收编”原来的豪族而已。


周朝分封的各国,到战国时代相互并吞,结果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天下“书同文、行同轨”,统一度量衡,中国真正变成“一个”国家。各地的首长都是中央政府派去的,与原来各国的统治阶级完全无关。这种秦始皇式的“统一”,成为后世中国历史的常态。而这种统一,在日本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不只邪马台国没有,大和政权没有,鎌仓幕府、室町幕府及丰臣秀吉的统一日本,也都是“大和式的”,不是“秦始皇式的”。简言之,日本史上虽然也有一族“消灭另一族”的现象,但从未有过某一族必须“消灭所有其它各地方势力”才能获得国家政权的例子。日本中央政府之统治或征服各地方,并没有包含消灭其原有地方势力的观念。而这点不一样,就决定了后来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发展,有不同的历史规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由汉朝开始,汉高祖刘邦乃平民出身,数年之间统一天下。要能有效统治这么巨大的大汉帝国,需要一个庞大的机构及一大群官僚。中央政府大大小小的官吏,及数个层级地方政府的首长、官员们,总数不下数万人,绝不是平民出身的汉高祖家族所能的独享,刘邦家族势必借助全国优秀的人才来共同统治。所以,汉朝及其后世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由全国人民中挑选出优秀的人才?于是由汉朝开始就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方法,例如开设学校、公府辟召、郡国荐举、九品中正法等等,到了隋唐才发展成科举考试。


了解日本史的这个现象,就可知道为什么大化革新没有采用大唐科举制度了。因为大和政权“统一”日本,全部统治官僚都是地方大小豪族留任,根本不必中央政府派人去,大化革新时的日本不必像唐朝一样需要由人民挑选出一大群的统治官僚,所以日本“不必”也“不能”采用科举制度。
倭人还曾琢磨着借西人以利国民基因~~~~~自然对基因安全无所谓了;P ;P

另外类似科举的,后来应该有的吧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名义上是天皇,实际上是实力强大的将军……
看看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就会明白日本为啥没宦官,人家不在乎,有淫乱的传统
何况日本对于中国文化并不全是照搬,是有选择的学习,儒学的“仁”便是被日本人有意忽略的。
在基因学说没有发现之前,日本人还曾经想过多食牛肉以增强国民体质。总之是一个疯狂的民族。
日本是中国文化圈中的另类,其社会结构其实更接近欧洲中世纪而不象中国,在明治维新以前,从没有象中国那样真正统一过。欧洲也没出现宦官和类似科举的制度嘛,欧洲没有宦官是因为基督教规定一夫一妻,日本似乎是因为天皇的弱小。欧洲和日本没有科举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有远比中国强大的士族观念,因为君主弱小,所以贵族阶层强大,统治阶层由名门贵族所垄断,平民百姓要想爬到上层,难于登天。中国古代有大量平民寒士成为大人物的例子,而日本只有一个丰臣秀吉,还是借助乱世才发生的。
原帖由 慕容道明 于 2008-2-4 20:36 发表
日本是中国文化圈中的另类,其社会结构其实更接近欧洲中世纪而不象中国,在明治维新以前,从没有象中国那样真正统一过。欧洲也没出现宦官和类似科举的制度嘛,欧洲没有宦官是因为基督教规定一夫一妻,日本似乎是因为 ...

传说织田信长的老丈人乃是卖油郎出身而精通枪术的强悍角色哦.....虽然不太可能是真的,但是日本人就喜欢这样说.....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2-4 21:17 发表

传说织田信长的老丈人乃是卖油郎出身而精通枪术的强悍角色哦.....虽然不太可能是真的,但是日本人就喜欢这样说.....

  斋藤道三哦……唉,有点想念周瑜同学嘞……
人太少,需要JJ来繁殖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2-4 21:17 发表

传说织田信长的老丈人乃是卖油郎出身而精通枪术的强悍角色哦.....虽然不太可能是真的,但是日本人就喜欢这样说.....

日本战国史中有很多这样小人物奋斗的历史.
卑弥呼?我萌!
原帖由 永远爱海军 于 2008-2-3 23:34 发表
在基因学说没有发现之前,日本人还曾经想过多食牛肉以增强国民体质。总之是一个疯狂的民族。

这个倒是没什么错吧?二战结束之前的日本人就是因为吃肉太少而矮小,后来人均身高体重大幅增长靠的都是肉和牛奶。
原帖由 che 于 2008-2-6 11:21 发表

这个倒是没什么错吧?二战结束之前的日本人就是因为吃肉太少而矮小,后来人均身高体重大幅增长靠的都是肉和牛奶。

 日本古代朝廷于八世纪首次发下「肉食禁令」,之后天皇又持续发下数次诏书,贵族阶级才完全改掉肉食习惯。而当时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学习文字,生病时也仰赖僧侣医治,在庶民眼里看来,僧侣是无所不能的「知识分子」,集众望于一身。因此,受僧侣教育影响的庶民阶级,也逐渐远离肉食。往后一千二、三百年左右,日本人一直没有吃肉食习惯。  
  
  然而,实际上真是所有日本人都不吃兽肉吗?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当然不可能。只是,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庶民们绝对不吃兽肉一事,倒是事实。例如生病时,或天生身体虚弱的人,人们会默许他们吃兽肉,甚至鼓励病人吃食这些「补品」。病人以外,则有一部份所谓的「美食家」,是支撑猎户生计的主顾。  
  12世纪日本开始进入战乱频繁是武士社会,首先上演的是同为天皇后裔的源,平两大武士集团的激烈战争。
  
  
    源平时代的人们究竟吃些什么?就从这个疑问着手调查吧!
  
    似乎,平家被击败的原因并不仅仅限于公卿化的腐败堕落,食物的差异也是其另一要因。对于此方面的深究,想必大家也是很有兴趣!
  
    治承四年(公元1180年),平家撤至水鸟的羽音,于此进行源平时代决定性的战役——“富士川合战”,恰恰是这一年,以京都、滋贺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发生史无前例的大干旱,饥谨顿起,连平日间农民们最珍惜的种子都被当作粮食吃掉,如此一来,第二年开始,连续三年颗粒无收,关西一带饿殍遍地,哀声四起(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啊!)。连续三年的大灾害,不仅夺去了无数下层农民的生命,也威胁到武家公方的统治。
  
    那么,平家和源氏的人们在此期间,究竟吃了些什么呢?
  
    首先介绍在饥谨发生前,有关于他们日常饮食的内容。
  
    平家作为武士阶层的同时,也慢慢地蜕变为高居庙堂的优雅公卿。贵族华丽般的生活已经浸淫他们的身心,原先朴素良好的生活习惯早已抛诸脑后,日常生活习惯等皆陷入病态的恶性循环。
  
    当然,他们的饮食在步入优越的贵族社会水准时,理所当然的产生不少贵族病。平家的人们常常喜欢所谓远方各国进贡的食品,而这些食品为了保质,盐份多且坚硬难以消化,比如,撒有大量盐份的咸鱼干,蒸干的玄米之类。平家人吃饭时,几乎不碰蔬菜,象征性的用筷子略夹一些而已。营养的失调可见一斑。
  
    由于佛教和迷信的束缚,往往导致营养不均衡,并且饮食在佛教思想中卑微的地位,常常控制住人们的欲望,不令摄取更多有益身心的营养。由此所引起的恶果大概就是政权灭亡的伏笔吧。
  
    《源氏物语》和《枕草子》对于饮食一事几乎不怎么提起(这可以与我国的《红楼梦》相对比)。平安末期的饮食生活中,肉食这一块渐渐谈出,常常连吃鱼都要禁止。在藤原家定的《明月记》中有着“得病就是因为吃了鱼,我耻于此事啊”这样的忏悔。文学中关于食物调理,味觉享受等事情,除了在日记以外,几乎没有更多的描述,这与今天媒体中铺天盖地的饮食文化介绍天壤之别。
  
    另外,平家的人们经常过着足不出户、运动不足的生活,并且不喜欢沐浴,豪不讲究个人卫生。特别是女性,由于住在内府深宅,不与外界接触,常常死于结核病,并且脚气和皮肤病也往往困扰着她们,而我们平时所看到如浮士绘上幽雅公卿的腐败生活,其实与现实相差很远。
  
    那么,与此对比的东国武士们的饮食生活又如何呢?
  
    讲究饮食质量可以说是东国武士们的特征,他们摆脱了佛教、迷信的束缚,既吃鸟兽类等肉食,摄取大量动物性蛋白质,也常常喝味噌汤、吃梅干等一些酸咸类以助消化。
  
    并且,通过在东国大山中不懈的武艺锻炼和长途跋涉的修行,有着健康良好的生活。仅此一面,就可以比较出两家武士在体力上的差别。如女性般体格的平家武士,恐怕很难战胜强壮如牛般的东国武士。
再加上,从公元1180年开始的三年饥谨,仅发生在关西地区,东国却是一片丰收良景,形势更有利于源氏。不过,对于要备战筹集军粮的赖朝源氏来说,完全靠在东国收集粮草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准备数万军马的粮草变得非常困难。
  
    当时,士兵每人每天所需粮食为八合至一升,原则上自备,但进入长阵后则可由主君供给。大体上是干饭加水、汤之类浸泡着吃,其他的如味噌丸子是最适宜补充盐份的食物,这在战国时代可谓是至宝,信长、秀吉、家康夺取天下无不是靠此。
  
    给于士兵每人一日一升米,一万兵每日需要二百五十表,十万兵每日就必须两千五百表,再加上军马所需的大豆,一头每日约需三升(马比人吃得多)。如此考虑下来也是相当庞大的一个数字。
  
    接着,我们通过一些数据来旁证饮食的重要性。
  
    以下介绍的是各时代天皇、武将、一般人(公家、普通武士、僧侣等)平均寿命的差异。(事故及战死者剔除)
  
          天皇   武将   一般人
  平安前期:   54岁  62岁  61岁
  平安中期:   41岁  70岁  57岁
  平安后期:   38岁  66岁  64岁
  镰仓时代:   44岁  56岁  64岁
  
    可见平安中后期开始,自然死亡的年龄推前,这与当时耻于肉食的风尚脱不了干系。
  
    接着介绍各时代男性的身高
  
  绳文时代:159.1cm
  古坟时代:163cm
  镰仓时代:159cm
  室町时代:156.8cm
  江戸时代:157.1cm
  明治初期:155.3cm
  
    也不难看出身高从古坟时代起,以后逐渐降低,这与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有着莫大关联,
  
    如此,源平两家在食物摄取方面的不同所最终导致其命运的不同。所以,在政治、军事等问题的背景时,联系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也不无必要。  
  
  
  
  
  在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频繁,饮食也变得以服务武士为先。原先在公卿贵族中是不食用肉类的,肉类食品是没有身份的农民猎人才吃的。渐渐的公卿们变得营养不良,而什么都捕食的农夫或猎人就显得健康多了。打仗的武士们用自己的性命和身份相比,可能觉得是性命和肚子比较重要。而且鹿肉更是美味中的美味,因此就出现了名菜胡椒盐烧鹿肉。不过胡椒盐烧鹿肉不适合作为干粮,而且要做好这道菜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战场上就有些不合适了。一到打仗时,战士们就会把打仗所需的食物带到战场上去。因为握寿司在短时间内就能吃,而且也很容易能填饱空腹,所以被当成非常重要的粮食。握寿司是一种用米饭包着馅,外面再包一层海带一类东西的团子。虽然很容易能填饱肚子,可是也很容易使武士们口渴,武士们就携带着烤过  
  
  后的味噌块,上战场时只要把它溶于汤后便能饮用。于是在日本料理里面绝对不可或缺的味噌汤就诞生了。就一份味噌汤也能喝的津津有味的武士们来看,挂面就是份奢侈品了。挂面是室町时代以前从中国传入的,在当时除了酱油、酒之外,像柴鱼、昆布等的调味料也有发明,更增添了汤汁的美味。提到了面条,不能不说说甲斐之虎--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甲州军队所喜爱的食品就是把像是乌龙面一般的面条和蔬菜一起煮,然后用味噌来调味,这对于要用体力决胜负的军队士兵们是极有营养的。我们不能不考虑一下,当初在川中岛时,武田军撑了那么长的时间会不会就是因为面条的威力。  
  
  
  
  
  记得在电影《织田信长》里,描写正德寺会面的宴会上,信长和道三在唏里呼噜地就着泡菜喝稀饭。从这里可以看出可能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即使是所谓的宴会也不过只有如此的规模。但是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得知,在当时,稀饭和泡菜的确是比较普遍的食物,而且不仅仅是在早餐和晚饭时候。  
    接着介绍各时代男性的身高
  
  绳文时代:159.1cm
  古坟时代:163cm
  镰仓时代:159cm
  室町时代:156.8cm
  江戸时代:157.1cm
  明治初期:155.3cm
:D :D ;P
主要参考文献  
  “随军医师”主要参照了《明治前日本医学史・第三巻》(创伤疗治史)和《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医学史之研究》  
  “随军僧侣”参照了《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医学史之研究》(第九章•当代における戦伤病者の救护と宗教活动)  
  战场上的医疗常识举例(除金创治疗)  
  列出不包含金创治疗的战地医疗事项。这些已经在我个人读的书中有过记载,而且这些不是中世纪,而是进入江户时代后的产物,特别要留意的是《砦草》是江户时代后期的东西。  
  
  《杂兵物语》  
  关于饮用水  
  敌方地区的井水不能喝,要喝河水。因为敌方地区的井大部分都被敌人用粪便污染过。喝其他的水也要当心,所以要用丝绸包上杏仁来过滤,或者用当地的田螺和其他干燥的易吸水的东西放在锅里,把水倒进去,上面澄清的部分就能喝了。  
  一人每日消耗食品量  
  水一升(约合1.8L)  
  米六合(约合0.6kg)  
  盐0.2合(约合19g)  
  
  对于带着伤员撤退的建议  
  为了能快速将伤员从战线上撤下来,应该预先携带长约一寻(约1.5m)宽一半的布。携带时,要在盔甲上系上带子。  
  另外,当弓箭和铁炮在射击的时候,要抱住伤员,以自己的身体做掩护。若要撤退很长的距离,那还是背着比较好一点。  
  
  《砦草》(参照《日本史小百科20・医学》p106)  
  
  鸟兽的肉,不可生吃。  
  在蔬菜中搁上盐,盐有去除诸毒的作用。  
  构筑阵地的时候避开湿地。湿地会致病。  
  构筑阵地的时候,要经常考察水源。  
  经常点燃篝火,能去除毒虫和寒气。  
  用烟熏萝卜,然后喝熏蒸出来的萝卜汁。  
  在野营的伙食中加上葱和蒜。特别是蒜,要常备。
记得以前某个片子里,北条氏康要喝第二碗用海鲜煮的汤就有人跳出来说当心得病云云.......
照此说来,我穿越时空到当年的日本也能当个“猛将兄”咯……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8-2-6 13:33 发表
照此说来,我穿越时空到当年的日本也能当个“猛将兄”咯……

你用洋铁皮敲一套盔甲,要是遇到的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兵(足轻出现之前),估计你还真有可能一骑挡千.....前提是你会骑马.....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2-6 11:30 发表
    接着介绍各时代男性的身高
  
  绳文时代:159.1cm
  古坟时代:163cm
  镰仓时代:159cm
  室町时代:156.8cm
  江戸时代:157.1cm
  明治初期:155.3cm
:D :D ;P



去打他们~~

不是和欺负小学生差不多~??;P ;P ;P ;P
其实,我个人认为,肉食也和性欲有关系,天天食素,可能需求也没那么大了.所以内宫规模不大,导致内廷的劳力需求也不大的原因吧.
原帖由 Suriel 于 2008-2-6 13:46 发表



去打他们~~

不是和欺负小学生差不多~??;P ;P ;P ;P

所以以前反日愤青曾经奚落日本人过.武大郎如果穿越到日本,就比神武天皇还英俊,人一高大,就帅了么.于是巨人武大郎就出现在日本历史中了.
原帖由 雪千寻 于 2008-2-6 13:38 发表

你用洋铁皮敲一套盔甲,要是遇到的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兵(足轻出现之前),估计你还真有可能一骑挡千.....前提是你会骑马.....

其实我更喜欢走“后宫”路线……
友情贴图,武田信玄的面条
A2.JPG
貌似有黄瓜,萝卜,山药和紫菜.还有菌菇.
原帖由 凤百羽 于 2008-2-6 14:20 发表

其实我更喜欢走“后宫”路线……

也就是日本成熟阶段的内宫路线了.
这个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的日本电影<啊修罗之瞳>里的病叶出击的那个男歌舞伎演员,疯狂的女粉丝在外大声建交"一滋莫""一滋莫""一滋莫"真的比现在明星还牛叉.
貌似后宫就是所谓的大奥吧......
如果这么说,有186的本尊如果 穿越,那凭着偶得骑术和老周的唐大刀,

混个人中吕布都是分分钟的事情拉:victory:
原帖由 天刑 于 2008-2-7 11:35 发表
如果这么说,有186的本尊如果 穿越,那凭着偶得骑术和老周的唐大刀,

混个人中吕布都是分分钟的事情拉:victory:

估计你会饿的发慌。
原帖由 海上画家 于 2008-2-7 11:41 发表

估计你会饿的发慌。


我刚才担心的是找不到能驮的动我的马.
就他们那些驴子大的动物,

难啊
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