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一个典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59:51
看书不求甚解,结果现在只知道这样的事却不知道是发生在谁身上的了,不知道有没有高人能帮忙回忆起来
   X窃国,召史官Y来写这件事,Y照实写了某某谋逆,X大怒杀掉了该史官Y,换其长子,依旧写其谋逆,又杀掉,换二子,还是照旧,于是X感叹,我是要留骂名于千古了,作罢。看书不求甚解,结果现在只知道这样的事却不知道是发生在谁身上的了,不知道有没有高人能帮忙回忆起来
   X窃国,召史官Y来写这件事,Y照实写了某某谋逆,X大怒杀掉了该史官Y,换其长子,依旧写其谋逆,又杀掉,换二子,还是照旧,于是X感叹,我是要留骂名于千古了,作罢。
你说的好象是崔杼弑齐庄公与太史伯的故事,又好象是赵盾与董狐的故事,两个故事比较相似,可能记混了
你说的好象是崔杼弑齐庄公与太史伯的故事,又好象是赵盾与董狐的故事,两个故事比较相似,可能记混了
]]
崔杼的自杀在当时的齐国应该是个悲剧。
赵盾的事情是这样的:

春秋 宣公二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左传: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孤,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感叹这个是赵盾。
看你的描述,说崔杼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有几个区别。
崔杼弑齐庄公的故事:齐庄公与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崔杼便利用棠姜把庄公诱到家里杀了,又立庄公的弟弟公子杵臼为景公,为了掩盖自己弑主的丑行,命令齐国太史伯将庄公之死记为死于疟疾,太史伯不从,反而在史书上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于是崔杼就把他杀了,命令太史伯的弟弟仲来写,不从,又把仲杀了,又命令三弟叔来写,又不从,于是再杀。到了太史伯的最后一个弟弟太史季那里,崔杼问道::“汝三兄已杀,汝独不爱性命乎?若更其语,当免汝。”季答道:“据事直书,史氏之职也。失职而生,不如死!”崔杼没有办法,只好任凭太史季如实记下其弑君的恶行。
至于说感叹“我要骂名千古了”的,说的好象是赵盾,而非崔杼。不过赵盾没有弑君篡位,也没有杀史官,只是与史官争辩觉得自己理亏才发出感叹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闾丘婴以帷缚其妻而栽之,与申鲜虞乘而出,鲜虞推而下之,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其谁纳之?”行及弇中,将舍。婴曰:“崔、庆其追我!”鲜虞曰:“一与一,谁能惧我?”遂舍,枕辔而寝,食马而食。驾而行,出弇中,谓婴曰:“速驱这!崔、庆之众,不可当也。”遂来奔。
  崔氏侧庄公于北郭。丁亥,葬诸士孙之里,四翣,不跸,下车七乘,不以兵甲。
  晋侯伐齐,以报朝歌之役。齐人以庄公说,使隰鉏请成。庆封如师,男女以班。赂晋侯以宗器、乐器。自六正、五吏、三十帅、三军之大夫、百官之正长、师旅及处守者,皆有赂。晋侯许之。
  二十七年,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娶东郭姜,生明。东郭姜以孤入,曰棠无咎,与东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废之,而立明。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偃与无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与强怒,将杀之。告庆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无咎与偃是従,父兄莫得进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庆封曰:“子姑退,吾图之。”告卢蒲弊。卢蒲弊曰:“彼,君之仇也。天或者将弃彼矣。彼实家乱,子何病焉!崔之薄,庆之厚也。”他日又告。庆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难,吾助女。”
  九月庚辰,崔成、崔强杀东郭偃、棠无咎于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众皆逃,求人使驾,不得。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余犹可。”遂见庆封。庆封曰:“崔、庆一也。是何敢然?请为子讨之。”使卢蒲弊帅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宫而守之,弗克。使国人助之,遂灭崔氏,杀成与强,而尽俘其家。其妻缢。弊复命于崔子,且御而归之。至,则无归矣,乃缢。崔明夜辟诸大墓。辛巳,崔明来奔,庆封当国。
  崔氏之乱,申鲜虞来奔,仆赁于野,以丧庄公。
这样看来,还是《左传》记载的更详细些。
受教了受教了:b
赵盾那个不是啊,那个是因为赵穿杀主的时候,他自己逃亡速度不够快,没有跑出国,所以要背骂名。
是齐国的事.
可惜这种史官再也看不见了。

     更可悲的是,统治者更是一蟹不如一蟹,远不及古人的气量。
可惜很多史官不懂军事~
:( :( :o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崔抒是个笨蛋,一直杀下去,杀到没人写...
看看毛,七八年来一次,看丫的头多还是我的运动多!哼:@
原帖由 瘦翻译 于 2008-1-24 00:26 发表
可惜这种史官再也看不见了。

     更可悲的是,统治者更是一蟹不如一蟹,远不及古人的气量。

是啊,多一些这种人,我们现在就能看到更加准确的历史了。
这还是要怪唐太宗开了不好的先例。
书”同声。一字之差,其意甚远。 :D
原帖由 zhaangc 于 2008-1-24 22:34 发表

哈哈,帮主认错字啦。崔杼,杼,读zhu,阴平声,与“朱”同声,不是抒。抒读音shu,与“书”同声。一字之差,其意甚远。 :D
嗯,你眼尖,不过他就是个不敢杀史官的脓包,比咱太祖差远了!
这个。。。:L F22大大也太右派了,这个貌似不挨边
怎么不挨边,吴晗的事挨不挨?
吴晗实质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要是其在朱家父子或康乾时代,一样可能出这个祸!,老毛是帝王作风重了,但
把中国那时的时代局限性都归到他一人不太公平把。
其实总觉得崔杼这个人心底里是个君子气重一些的人,从他连放晏婴两马不予追究就能看出来。
]]
原帖由 lich_jin 于 2008-1-24 22:56 发表
吴晗实质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要是其在朱家父子或康乾时代,一样可能出这个祸!,老毛是帝王作风重了,但
把中国那时的时代局限性都归到他一人不太公平把。

这个,这个,怎么说呢,其实那样说有点在栽赃帝王作风,因为帝王作风恰恰是不主张杀士人的。尤其是正宗世家帝系,基本上很少干这种蛮来的傻事。往往是开国、兴业的,军阀起家,杀人多,使用武力出身,自己杀惯了,也不太在意,把士人名流也当一般草芥一样乱砍。
原帖由 zhaangc 于 2008-1-24 23:21 发表

这个,这个,怎么说呢,其实那样说有点在栽赃帝王作风,因为帝王作风恰恰是不主张杀士人的。尤其是正宗世家帝系,基本上很少干这种蛮来的傻事。往往是开国、兴业的,军阀起家,杀人多,使用武力出身,自己杀惯了, ...


    宋太祖轶事2则。
     《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若泰山。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
     又一日,后苑挟弓弹雀,有臣僚叩殿称有急事,上急出见之。及闻所奏,乃常事。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钺斧柄撞口,两齿坠焉。徐伏地取齿置怀中,上怒曰:‘汝将此齿去讼我耶?’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乃知宋初史书核实,朝廷尚知畏憚如此。

     由此可见,至少在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史官都是很够格的。
     其次,统治者气量,完全是个人因素。
   

     题外话,一直觉得宋朝几个皇帝属于比较可爱的人物。太祖,仁宗都是比较有人情味的人。
原帖由 瘦翻译 于 2008-1-24 23:55 发表


    宋太祖轶事2则。
     《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 ...

宋朝在御史舆论上可是典范,舆论监督的力量很强大,整个社会的话语权都在这股舆论力量的手中啊。“春秋列国御史者,恐亦不及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