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奸细”说质疑——纠正历史的不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48:14
秦桧“奸细”说质疑

                  顾吉辰

    宋高宗建炎元年四月,金兵驱虏徽、钦二帝北上,把张叔夜、何桌、林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官员均一并押走。四年十月,唯秦桧由金归宋。
    在秦桧归宋问题上,我国的学术界有一种几乎是定论的观点,认为秦桧是由金人怀
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故意将他纵回宋朝的“奸细”和“间谍”。秦桧归宋后的一系列议和主张和杀害岳飞等举措,其源盖始于此。为了让历史事实来回答上述问题,我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将有关问题的资料,移腊于后,且略加分析。不当及错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认为秦桧是金人纵之回宋的“奸细”说的古籍记载,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简称《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注文2s:
          朱胜非《闲居录》云:秦桧随敌北去,为大帅达资任用,至是与其家俱得归。桧,王氏婿也。王仲山有别业在济南,金为取千铢解其行,然全家来归,碑仆无
    故。人知其非逃归也。
    二、林泉《野记》云(上述《要录》注引):
        桧在大金,为徽宗作书上尼玛以结和议。尼玛喜之,赐钱万贯,绢万匹。建炎四年,大金攻楚州,乃使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伴得和议为内助。桧至涟水军城丁棋寨,诸将多曰:“两军相拒,岂全家厚载造朝者?必大金使来阴坏朝廷,宜速诛之,以绝后患。”
    三、王明清《挥座录余话》卷二云:
        秦桧之初自虏中还折,泥海至楚州。楚守杨揍子才疑以为伪,即欲斩之。馆客管当可者,谓按曰:“万一果然,朝廷知之匪便。不若津遗赴行在,真假自辨矣。搔于是遣人阴加防闲,护送至会稽。会之既相,访寻当可,官其二子。按屏 迹天台,不敢出击者遗二十年。
    四、《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注文案语云:
        秦桧得归,此事体不小,而诸书所记,参差不齐。王明清《余话》所云,尤为谬误。案史,杨搔以绍兴三年二月除知楚州,去此已久。又桧未尝至山阳。《日历》中亦不见管当可事。不知明清何所据也。适(指洪适撰其父皓《行述》)以为桧留尼玛所草檄谕降,此时尼玛在云中,何由使桧草檄,或即达奋使之。桧以为丁撰拒已不见。若尔,桧专国时,棋必反死矣。而擅朝之初,即荐之涟水军,后用为府羚办,积官遥郡观察使,权震一时。不知但感其不杀之恩,或又有曲折而收之以灭口也。故此事尤可疑。苟知张邵所奏,谓桧自中京间行南归,则无是理。桧与何桌、林傅、司马朴同被为,三人不得归,而秦独得归,此可疑一也,自中京至燕千里,自至燕楚州二千五百里,岂无防禁之人,而蹄河越海,并无几察?此可疑二也。桧自谓随军至楚,定计于食顷之间,向使金人初无归桧之意,第令随军,则质其家属必矣。胡为使王氏偕行?此可疑三也。张邵所奏,谓桧衣褐憔悴,盖被执而训童读。而桧自叙乃云,刘靖欲杀己以图其囊索,既有囊索,岂是奔舟?此可疑四也。夫以桧初归见上之两言,始相建明之二策,与得政所为,前后相符,牢不可破,岂非桧在金廷,尝倡和义,而达奋纵之使归邪?今亦未敢臆决,故悉附见下方。余见十一月丙午。
    五、《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五注引《金国南迁录》云:
          天会八年,诸臣虑宋君臣复优,思有以止之。普王曰:“.准遗彼臣先归,使其顺我。”忠烈王曰:“·准张孝纯可。”忠献王曰:“此事在我心里三年矣,只有一秦桧可用。我喜其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外虽拒而中常委曲顺从。桧始终言南自南,北自北。因说许某着手时,只依这规模。分别今若纵之归国,彼必得志。”
    六、《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五注引《脚气集》云:
        金诸大臣会于柳林,议遣秦桧归国,言彼得志,我事可济。至计果得行,废杀诸将,而南北之势定。金亦德之,誓书有“不轻易相”语。桧亦发宇文虚中事以报之。
    七、《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云:
        桧之归也,自言杀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朝士多谓桧与桌、傅、朴同构,而桧独归,又自燕至楚二千八百里,阶河越海,岂无讥柯之者,安保杀监而南?就令从军挞懒,金人纵之,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偕?
    以上诸书是目前人们认定秦桧是金人故意放回南宋的“奸细”、“间谍”云云的主要依据。但是,如果稍加分析的话,就感到认定秦桧必是“奸细”,恐怕事实根据是不足的。
    第一,朱胜非《间居录》云“全家来归,蝉仆亦无故”,而据此即得出“人知其非逃归也,的结论,这明显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据《宋史》卷三六二《朱胜非传》云:“胜非与秦桧有隙,桧得政,胜非废居八年”。其所著《闲居录》即在这个废居八年中撰成,字里行间,不满与反对秦桧也是必然的。又据《朱胜非传》云:“胜非,张邦昌友婿也。始,邦昌膺位,胜非尝械其使,及金人过江,胜非请尊礼邦昌,录其后以谢敌”。而秦桧则是一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的。这样,也给朱胜非中伤秦桧一个借口。
    第二,《宋人轶事汇编》注引《金国南迁录》云:天会八年,诸臣虑宋君臣复仇,忠献王认为可使秦桧归宋,“纵之归国,彼必得志”云云。其实,《金国南迁录》所记,妄语甚多,不能相信。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云:“《金人南迁录》一卷。称伪著作郎张师颜撰。顷初见此书,疑非北人语,其间有晓然傅会者,或日华岳所为也。近扣之汁人张总管翼,则云岁月皆抵悟不合,盖证其妄”。这是作者陈振孙经过认真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然《金人南迁录》是一本谬误百出的书,其对秦桧的叙述,也多有“晓然傅会”的成分,不能以此认定。
    第三,《挥崖录余话》卷二云“秦桧之初自虏中还朝,巩海至楚州。楚守杨挨子才疑以为伪,即欲斩之。馆客管当可者,谓挨日:……不若津遣赴行在,真假自辨矣。王明清的这段记载,讹误亦多,与史实不合。据《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案语云:“王明清《余话》所云尤为谬误。案史,杨挨以绍兴三年二月除知楚州。去此已久。又桧未尝山阳。《日历》中亦不见管当可者。不知明清何所据也。”又据《要录》卷六三《绍兴三年二月癸巳》条云:“左通直郎杨撰直秘阁、知楚州。楚州自残破后,久不置守,枢密院言撰才可用,遂除职而命之。”注云:“此可见王明清所云撰欲斩秦桧事谬误。”李心传驳正诚是。
    第四,《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注文案语注引张邵奏言四点可疑之处,这是朝士怀疑秦桧充当金国“奸细”的典型。事实上通过分析,均属猜测之词,而推测或猜测终究不能代替事实。赵牲之《遗史》云:“秦桧初以不颐立张邦昌,遭尼玛拘执北去,并其妻王氏同行,随行者有小奴砚童、小脾兴儿、御史台街司翁顺而已。至金国,见金小主文烈帝,高其不附立异姓之节,以赐其弟达责为任用。任用者,执事也。达责亦高其节,甚相亲信。金人许随南官迁徙之人各逐便。砚童、兴儿、翁顺皆不欲舍桧去,乃共约同死生,遂不相离。金人欲用达责提兵而南也,命桧以任用偕行。桧密与妻王氏为计。至燕山府,留王氏,而己独行,故为喧争日:‘我家翁父使我嫁汝时,有货财二十万贯,欲使我与汝同甘苦,尽此平生。今大金国以汝为任用而乃弃我于途中耶!’喧争不息。达责之居与桧之居邻比,声相闻,达费之妻一车婆闻之,诣王氏问其故。王氏具以告,一车婆日:‘不须虑也。大金国法令许以家属同行。今皇帝为监军,亦带家属在军中。秦任用何故留家属在此而不同行也?’自之达贵,达贵遂令王氏同行。桧为随军转运。在孙村浦寨中,楚城陷,孙村寨金人争趋入楚州。桧密约孙静于淮岸,乘纷纷不定,作催淮阳军、海州钱粮为名,同王氏、砚童、兴儿、翁顺及亲信高益恭等数人,令静挂席而去。”赵姓之《遗史》说明这样几点情况:
1、金人委用秦桧,出于秦桧不愿立张邦昌,高其名节。
2、奴蟀等人同行,均因‘不欲舍桧去,,‘乃共约同死生”,这是主仆之情,导致共同返宋。
3、王氏随桧一道南下,这是“桧密与妻王氏为计”所致,同时又得到达贵之妻一车婆的帮忙。
4、秦桧等人逃离金人之地,实是一则利用金兵陷楚城、兵荒马乱、百姓逃离、“纷纷不定”的时机;二则打着“随军转运”的合法旗号,到淮阳军、海州催钱粮为名,顺利逃离金营;三则桧令孙静“挂席而去”,制造某些假象,得以自己脱身。从赵牲之《遗史》所述,情节具体,内容合理,且赵牲之似乎与秦桧无任何关系,他的记载应当可信。而张邵奏言则以猜测为多,无事实为据。
    第五,至于《宋史·秦桧传》所载朝士对秦桧南归的怀疑。这是《宋史》撰修者抄撮了张邵的上述奏言或移录了《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注文的案语。所以它是承袭之说。
    第六,宋代不少著名史学家对秦桧“奸细”说大多持否定态度。为说明问题,今移录于下。
    1.李心传《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
月辛未》条言:
        是日,秦桧自楚州孙村归于涟水军丁棋水寨。初,金人以桧请存赵氏,执还燕山。既而从二帝之上京。上皇之遗金书请和也。桧与闻之。(注事见二年六月)逮二帝东捉韩州,金主足高其节,以踢左监军昌为任用。任用者,扰执事也。昌之提兵南犯也,命桧以任用偕行。桧欲因是南归,而其妻王氏在燕,惧不得去,乃阳与桧争。昌妻闻之以告。由是得与王氏俱行。昌至淮阴,以桧为参谋军事,又以为随军转运使。及楚城垂破,桧虑为敌所用,乃荐陈邦光、李涛可以任使。桧尝以舟人孙静可任,遂与密谋。城破之三日,以催海州、淮阳军钱根为名,与王氏及减搜砚童、兴儿、御史台街司翁顺及亲信高益恭等数人,入小舟,令静挂席而去。至涟水军界,为撰退者所得,将执缚而杀之。桧知水寨尚为国家宁,乃告之曰:“我御史中丞秦桧也。”寨兵皆乡民,不晓其说,且谓所获奸细,稍凌辱之。桧曰:“此中有士人否?当知我牲名。”时王安道者,为酒护,众呼示之。安道徉为识桧,长揖之曰:“中垂良苦。”众信之,乃不杀。至旦,渴撰于军中。其下诸将招与饮。有副将刘靖者,欲杀桧而取其贯。桧知而责之,靖不得发。桧遂发海赴行在。
   李心传注云:“此以赵牲之《遣史》及桧《北征纪实》参修。”
    《要录》卷三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条云:
        秦桧入见。初,桧发涟水军寨,权军事丁棋令参议王安道、冯由义转行,前二日至行在。桧自言杀监己者奔舟来归,朝士多疑之者。而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桧善,力荐其忠,乃命先见宰执于政事堂。里日,引对。桧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湘。”遂建议讲和。且乞上致书左监军昌求和。……丁未……朝请郎试御史中丞致仕秦桧试礼部尚书,踢银帛二百匹两。范宗尹等进呈桧所草国书。上曰:“桧朴忠过人,联得之喜而不寐。盖闻二帝母后消息,而又得一佳士也。古者兵交,使在其中,第难作国书,姑令刘光世作私书与。”宗尹言,桧初归用乏,欲踢银帛。又言桧旧除资政殿学士,欲以经筵留之。上曰:“未须如此,且与一事简尚书。”桧请以本身合得恩泽,授王安道、冯由义等官,寻并改京扶。而舟人孙静亦补承信郎。始朝廷虽数遣使,然但且宁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盖自桧始。
《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所记内容与李心传《要录》同。在李氏笔下,秦桧并不是一名金人‘奸细”,秦桧只是开宋金议和之始。换句话说,秦桧是主和派,不是抗战派。
    2.徐梦萃《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二《建炎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前御史中丞秦桧将家属自虏寨逃归至涟水军丁旗水寨》条同《要录》。唯使用了“逃归”二字。这说明秦桧不是由金人“纵之使归”,而是“忠”宋逃归。又据十月二十八日秦桧至行在除礼部尚书条云’“……发遣桧还行在。令秀才王安道、冯由义伴行。由义字子仪。既至行在,士论疑之。范宗尹、李回奏其忠而荐其才。张守尝为密州州学教授,桧亦尝为之,故首称桧为可用。上甚喜,即除礼部尚书。桧具辞免赐,诏不允,日:‘卿顷者当干戈之际,有社援之言,以忠信笃敬而行蛮貂之邦,以靖共正直而为神明之听。四年去国,万里还邦。乃升常伯之联,用示匪躬之劝。昔钟仪之留晋国不忘南音,苏武之在匈奴常持汉节。方卿所守未足为难,况乎践昨之初,已有族资之诏。夺安车之高志,加秘殿之隆召。今兹之除,盖理前命,褒崇非过,何以辞为’?”高宗赵构的诏令,虽有饰词,但不是一点也没有合理的成份。
    3。熊克《中兴小记》卷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条云:
        前御史中丞秦桧自敌中归,时朝士
    多疑之,帷右仆封范宗尹及同知枢密院
    事李回力荐其忠。丙午,桧入甘,仍进
    其所与金将达兰书。……戊申……上谓
    宰执曰:“秦桧忠朴可用,肤昨为之喜而
    不寐,盖闻二圣诸后起居而又得一佳士
    也。”范宗尹曰:‘桧在沙漠四年,昨至都
    堂议事,气不少衰。”李回曰:“桧旧首除
    资殿学士,可以经延留之。”上曰:‘未须
    如此。”遂除礼部尚书。上又以桧初归用
    乏,踢之银、绢各二百。
从熊克的记载看,他仅云“秦桧自敌中归’,也未认定他是一名“奸细”。
    第七,人们还必须看秦桧自己撰述的((J匕征纪实》。是书已佚,唯李心传《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注引它。现抄录于左。
        寨中日夜经管,无以为计,欲宿留
    以侯后便,恐或逼招楚城,又恐城破被
    用。乃荐陈邦光、李侍、蔡敦礼辈,以
    为可以任使。又为言楚州福小不足深讨
    之意,皆所以求自免也。城既破,夜欲
    因众竞利之时,奔马西还,而金人已先
    潜伏以备城中通人。明日,见诸刻木,以
    谓旦夕竿入城中,乃定计登舟,遣使再
    访操舟辈。两日不可得。前后见前所共
    议者,引至幕中,结约相定,遂欲推牛
    相劳,而谈复再变矣,度非此时,他日
    未有方便,急约云中所还往者张炳郎中。
    其人医多效,往往军中相识,遂托以寻
    觅水手,以取篙裁,为刺舟之计。适会
    张亦欲往,遂定计于食项之间,躬诣舟
    人,责以负约,仍许重贿,可否决在今
    夕,以死断之。议遂坚决无疑矣。是夜,
    登舟,行六十里,来日,宿丁家寨南,次
    日,至下寨,具状谓统制公。彼扰未信,
    再宿,引至中寨,会统制丁棋抱疾,其
    次诸将见约同饮。有副将刘靖者,宿议
    相图以取囊受,偶先闻之,乃于席半指
    刘,斤其阴计。刘自知计已方露,不复
    有言。晓乃亲诣丁棋帐中,乘醉欲卧,
    以示无疑,而丁不果纳,遂还舟中。会
    天宁节近,乃约诸将至僧舍祝延,示以礼法。
    《北征纪实》乃秦桧所撰,虽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但具体情节,恐非亲身经历者很难杜撰。如果认为这是“谎言”,也是难以信服众人的。
    第八,对于秦桧返宋的问题,当时朝士虽有像张邵等人提出怀疑,但也有不少宰执重臣认为秦桧归宋是忠于赵宋的表现。范宗尹、李回等人就说秦桧“其思”,“尽破群疑”。张守也“称桧为可用”。李刚则写书启赞扬秦桧“精忠许国”,“立大节于宗社倾危之秋”,“直谅公忠,久孚中外”。高宗赵构更称秦桧“忠朴过人”,犹如汉代“苏武”。有些先生认为,这是很多人惑于秦桧过去的表现,根本没想去审查他三四年中的政治经历。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事情的另一方面可以考察。秦桧被俘之前,他是主战的。他在《上钦宗论边和三事》中,认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示怯,以自整削”。在金军攻破开封前夕,宋廷百官会议对策,秦桧仍然主战,反对割去太原等地。金军攻下开封后,以武力劫持文武百官,强迫官僚拥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秦桧作为御史中丞,带头在马伸起草的反对状上签名。被俘至北方后,金人高其名节,先后被金人留用并赐钱绢,这不能以此认定秦桧已变节投降,这也许是秦桧“取信于敌”的一种策略,为他的日后南逃做掩护。这种事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
    至于为什么当时一些古籍记载秦桧是“内奸”、“间谍”云云,一种来自金国统治集团故意放出的信息与舆论,一种来自南宋政府内部不满乃至反对秦桧专权的官僚所制造的言词。这种舆论和记录,掩盖了秦桧效忠赵宋王朝的心愿,相反,变成了一名金人纵归赵宋的“奸细”,这是历史的不公,今天有必要加以质疑和考辨。秦桧“奸细”说质疑

                  顾吉辰

    宋高宗建炎元年四月,金兵驱虏徽、钦二帝北上,把张叔夜、何桌、林傅、秦桧、司马朴、陈过庭等官员均一并押走。四年十月,唯秦桧由金归宋。
    在秦桧归宋问题上,我国的学术界有一种几乎是定论的观点,认为秦桧是由金人怀
着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故意将他纵回宋朝的“奸细”和“间谍”。秦桧归宋后的一系列议和主张和杀害岳飞等举措,其源盖始于此。为了让历史事实来回答上述问题,我不揣学识浅陋,仅就读书所得,将有关问题的资料,移腊于后,且略加分析。不当及错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认为秦桧是金人纵之回宋的“奸细”说的古籍记载,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简称《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注文2s:
          朱胜非《闲居录》云:秦桧随敌北去,为大帅达资任用,至是与其家俱得归。桧,王氏婿也。王仲山有别业在济南,金为取千铢解其行,然全家来归,碑仆无
    故。人知其非逃归也。
    二、林泉《野记》云(上述《要录》注引):
        桧在大金,为徽宗作书上尼玛以结和议。尼玛喜之,赐钱万贯,绢万匹。建炎四年,大金攻楚州,乃使乘船舰全家厚载而还,伴得和议为内助。桧至涟水军城丁棋寨,诸将多曰:“两军相拒,岂全家厚载造朝者?必大金使来阴坏朝廷,宜速诛之,以绝后患。”
    三、王明清《挥座录余话》卷二云:
        秦桧之初自虏中还折,泥海至楚州。楚守杨揍子才疑以为伪,即欲斩之。馆客管当可者,谓按曰:“万一果然,朝廷知之匪便。不若津遗赴行在,真假自辨矣。搔于是遣人阴加防闲,护送至会稽。会之既相,访寻当可,官其二子。按屏 迹天台,不敢出击者遗二十年。
    四、《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注文案语云:
        秦桧得归,此事体不小,而诸书所记,参差不齐。王明清《余话》所云,尤为谬误。案史,杨搔以绍兴三年二月除知楚州,去此已久。又桧未尝至山阳。《日历》中亦不见管当可事。不知明清何所据也。适(指洪适撰其父皓《行述》)以为桧留尼玛所草檄谕降,此时尼玛在云中,何由使桧草檄,或即达奋使之。桧以为丁撰拒已不见。若尔,桧专国时,棋必反死矣。而擅朝之初,即荐之涟水军,后用为府羚办,积官遥郡观察使,权震一时。不知但感其不杀之恩,或又有曲折而收之以灭口也。故此事尤可疑。苟知张邵所奏,谓桧自中京间行南归,则无是理。桧与何桌、林傅、司马朴同被为,三人不得归,而秦独得归,此可疑一也,自中京至燕千里,自至燕楚州二千五百里,岂无防禁之人,而蹄河越海,并无几察?此可疑二也。桧自谓随军至楚,定计于食顷之间,向使金人初无归桧之意,第令随军,则质其家属必矣。胡为使王氏偕行?此可疑三也。张邵所奏,谓桧衣褐憔悴,盖被执而训童读。而桧自叙乃云,刘靖欲杀己以图其囊索,既有囊索,岂是奔舟?此可疑四也。夫以桧初归见上之两言,始相建明之二策,与得政所为,前后相符,牢不可破,岂非桧在金廷,尝倡和义,而达奋纵之使归邪?今亦未敢臆决,故悉附见下方。余见十一月丙午。
    五、《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五注引《金国南迁录》云:
          天会八年,诸臣虑宋君臣复优,思有以止之。普王曰:“.准遗彼臣先归,使其顺我。”忠烈王曰:“·准张孝纯可。”忠献王曰:“此事在我心里三年矣,只有一秦桧可用。我喜其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外虽拒而中常委曲顺从。桧始终言南自南,北自北。因说许某着手时,只依这规模。分别今若纵之归国,彼必得志。”
    六、《宋人轶事汇编》卷一五注引《脚气集》云:
        金诸大臣会于柳林,议遣秦桧归国,言彼得志,我事可济。至计果得行,废杀诸将,而南北之势定。金亦德之,誓书有“不轻易相”语。桧亦发宇文虚中事以报之。
    七、《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云:
        桧之归也,自言杀金人监己者奔舟而来。朝士多谓桧与桌、傅、朴同构,而桧独归,又自燕至楚二千八百里,阶河越海,岂无讥柯之者,安保杀监而南?就令从军挞懒,金人纵之,必质妻属,安得与王氏偕?
    以上诸书是目前人们认定秦桧是金人故意放回南宋的“奸细”、“间谍”云云的主要依据。但是,如果稍加分析的话,就感到认定秦桧必是“奸细”,恐怕事实根据是不足的。
    第一,朱胜非《间居录》云“全家来归,蝉仆亦无故”,而据此即得出“人知其非逃归也,的结论,这明显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据《宋史》卷三六二《朱胜非传》云:“胜非与秦桧有隙,桧得政,胜非废居八年”。其所著《闲居录》即在这个废居八年中撰成,字里行间,不满与反对秦桧也是必然的。又据《朱胜非传》云:“胜非,张邦昌友婿也。始,邦昌膺位,胜非尝械其使,及金人过江,胜非请尊礼邦昌,录其后以谢敌”。而秦桧则是一直反对金人立伪张邦昌的。这样,也给朱胜非中伤秦桧一个借口。
    第二,《宋人轶事汇编》注引《金国南迁录》云:天会八年,诸臣虑宋君臣复仇,忠献王认为可使秦桧归宋,“纵之归国,彼必得志”云云。其实,《金国南迁录》所记,妄语甚多,不能相信。据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伪史类》云:“《金人南迁录》一卷。称伪著作郎张师颜撰。顷初见此书,疑非北人语,其间有晓然傅会者,或日华岳所为也。近扣之汁人张总管翼,则云岁月皆抵悟不合,盖证其妄”。这是作者陈振孙经过认真调查得出的结论。显然《金人南迁录》是一本谬误百出的书,其对秦桧的叙述,也多有“晓然傅会”的成分,不能以此认定。
    第三,《挥崖录余话》卷二云“秦桧之初自虏中还朝,巩海至楚州。楚守杨挨子才疑以为伪,即欲斩之。馆客管当可者,谓挨日:……不若津遣赴行在,真假自辨矣。王明清的这段记载,讹误亦多,与史实不合。据《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案语云:“王明清《余话》所云尤为谬误。案史,杨挨以绍兴三年二月除知楚州。去此已久。又桧未尝山阳。《日历》中亦不见管当可者。不知明清何所据也。”又据《要录》卷六三《绍兴三年二月癸巳》条云:“左通直郎杨撰直秘阁、知楚州。楚州自残破后,久不置守,枢密院言撰才可用,遂除职而命之。”注云:“此可见王明清所云撰欲斩秦桧事谬误。”李心传驳正诚是。
    第四,《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注文案语注引张邵奏言四点可疑之处,这是朝士怀疑秦桧充当金国“奸细”的典型。事实上通过分析,均属猜测之词,而推测或猜测终究不能代替事实。赵牲之《遗史》云:“秦桧初以不颐立张邦昌,遭尼玛拘执北去,并其妻王氏同行,随行者有小奴砚童、小脾兴儿、御史台街司翁顺而已。至金国,见金小主文烈帝,高其不附立异姓之节,以赐其弟达责为任用。任用者,执事也。达责亦高其节,甚相亲信。金人许随南官迁徙之人各逐便。砚童、兴儿、翁顺皆不欲舍桧去,乃共约同死生,遂不相离。金人欲用达责提兵而南也,命桧以任用偕行。桧密与妻王氏为计。至燕山府,留王氏,而己独行,故为喧争日:‘我家翁父使我嫁汝时,有货财二十万贯,欲使我与汝同甘苦,尽此平生。今大金国以汝为任用而乃弃我于途中耶!’喧争不息。达责之居与桧之居邻比,声相闻,达费之妻一车婆闻之,诣王氏问其故。王氏具以告,一车婆日:‘不须虑也。大金国法令许以家属同行。今皇帝为监军,亦带家属在军中。秦任用何故留家属在此而不同行也?’自之达贵,达贵遂令王氏同行。桧为随军转运。在孙村浦寨中,楚城陷,孙村寨金人争趋入楚州。桧密约孙静于淮岸,乘纷纷不定,作催淮阳军、海州钱粮为名,同王氏、砚童、兴儿、翁顺及亲信高益恭等数人,令静挂席而去。”赵姓之《遗史》说明这样几点情况:
1、金人委用秦桧,出于秦桧不愿立张邦昌,高其名节。
2、奴蟀等人同行,均因‘不欲舍桧去,,‘乃共约同死生”,这是主仆之情,导致共同返宋。
3、王氏随桧一道南下,这是“桧密与妻王氏为计”所致,同时又得到达贵之妻一车婆的帮忙。
4、秦桧等人逃离金人之地,实是一则利用金兵陷楚城、兵荒马乱、百姓逃离、“纷纷不定”的时机;二则打着“随军转运”的合法旗号,到淮阳军、海州催钱粮为名,顺利逃离金营;三则桧令孙静“挂席而去”,制造某些假象,得以自己脱身。从赵牲之《遗史》所述,情节具体,内容合理,且赵牲之似乎与秦桧无任何关系,他的记载应当可信。而张邵奏言则以猜测为多,无事实为据。
    第五,至于《宋史·秦桧传》所载朝士对秦桧南归的怀疑。这是《宋史》撰修者抄撮了张邵的上述奏言或移录了《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注文的案语。所以它是承袭之说。
    第六,宋代不少著名史学家对秦桧“奸细”说大多持否定态度。为说明问题,今移录于下。
    1.李心传《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
月辛未》条言:
        是日,秦桧自楚州孙村归于涟水军丁棋水寨。初,金人以桧请存赵氏,执还燕山。既而从二帝之上京。上皇之遗金书请和也。桧与闻之。(注事见二年六月)逮二帝东捉韩州,金主足高其节,以踢左监军昌为任用。任用者,扰执事也。昌之提兵南犯也,命桧以任用偕行。桧欲因是南归,而其妻王氏在燕,惧不得去,乃阳与桧争。昌妻闻之以告。由是得与王氏俱行。昌至淮阴,以桧为参谋军事,又以为随军转运使。及楚城垂破,桧虑为敌所用,乃荐陈邦光、李涛可以任使。桧尝以舟人孙静可任,遂与密谋。城破之三日,以催海州、淮阳军钱根为名,与王氏及减搜砚童、兴儿、御史台街司翁顺及亲信高益恭等数人,入小舟,令静挂席而去。至涟水军界,为撰退者所得,将执缚而杀之。桧知水寨尚为国家宁,乃告之曰:“我御史中丞秦桧也。”寨兵皆乡民,不晓其说,且谓所获奸细,稍凌辱之。桧曰:“此中有士人否?当知我牲名。”时王安道者,为酒护,众呼示之。安道徉为识桧,长揖之曰:“中垂良苦。”众信之,乃不杀。至旦,渴撰于军中。其下诸将招与饮。有副将刘靖者,欲杀桧而取其贯。桧知而责之,靖不得发。桧遂发海赴行在。
   李心传注云:“此以赵牲之《遣史》及桧《北征纪实》参修。”
    《要录》卷三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条云:
        秦桧入见。初,桧发涟水军寨,权军事丁棋令参议王安道、冯由义转行,前二日至行在。桧自言杀监己者奔舟来归,朝士多疑之者。而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桧善,力荐其忠,乃命先见宰执于政事堂。里日,引对。桧言:‘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湘。”遂建议讲和。且乞上致书左监军昌求和。……丁未……朝请郎试御史中丞致仕秦桧试礼部尚书,踢银帛二百匹两。范宗尹等进呈桧所草国书。上曰:“桧朴忠过人,联得之喜而不寐。盖闻二帝母后消息,而又得一佳士也。古者兵交,使在其中,第难作国书,姑令刘光世作私书与。”宗尹言,桧初归用乏,欲踢银帛。又言桧旧除资政殿学士,欲以经筵留之。上曰:“未须如此,且与一事简尚书。”桧请以本身合得恩泽,授王安道、冯由义等官,寻并改京扶。而舟人孙静亦补承信郎。始朝廷虽数遣使,然但且宁且和,而专与金人解仇议和。盖自桧始。
《宋史》卷四七三《秦桧传》所记内容与李心传《要录》同。在李氏笔下,秦桧并不是一名金人‘奸细”,秦桧只是开宋金议和之始。换句话说,秦桧是主和派,不是抗战派。
    2.徐梦萃《三朝北盟会编》卷一四二《建炎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前御史中丞秦桧将家属自虏寨逃归至涟水军丁旗水寨》条同《要录》。唯使用了“逃归”二字。这说明秦桧不是由金人“纵之使归”,而是“忠”宋逃归。又据十月二十八日秦桧至行在除礼部尚书条云’“……发遣桧还行在。令秀才王安道、冯由义伴行。由义字子仪。既至行在,士论疑之。范宗尹、李回奏其忠而荐其才。张守尝为密州州学教授,桧亦尝为之,故首称桧为可用。上甚喜,即除礼部尚书。桧具辞免赐,诏不允,日:‘卿顷者当干戈之际,有社援之言,以忠信笃敬而行蛮貂之邦,以靖共正直而为神明之听。四年去国,万里还邦。乃升常伯之联,用示匪躬之劝。昔钟仪之留晋国不忘南音,苏武之在匈奴常持汉节。方卿所守未足为难,况乎践昨之初,已有族资之诏。夺安车之高志,加秘殿之隆召。今兹之除,盖理前命,褒崇非过,何以辞为’?”高宗赵构的诏令,虽有饰词,但不是一点也没有合理的成份。
    3。熊克《中兴小记》卷九《建炎四年十一月丙午》条云:
        前御史中丞秦桧自敌中归,时朝士
    多疑之,帷右仆封范宗尹及同知枢密院
    事李回力荐其忠。丙午,桧入甘,仍进
    其所与金将达兰书。……戊申……上谓
    宰执曰:“秦桧忠朴可用,肤昨为之喜而
    不寐,盖闻二圣诸后起居而又得一佳士
    也。”范宗尹曰:‘桧在沙漠四年,昨至都
    堂议事,气不少衰。”李回曰:“桧旧首除
    资殿学士,可以经延留之。”上曰:‘未须
    如此。”遂除礼部尚书。上又以桧初归用
    乏,踢之银、绢各二百。
从熊克的记载看,他仅云“秦桧自敌中归’,也未认定他是一名“奸细”。
    第七,人们还必须看秦桧自己撰述的((J匕征纪实》。是书已佚,唯李心传《要录》卷三八《建炎四年冬十月辛未》条注引它。现抄录于左。
        寨中日夜经管,无以为计,欲宿留
    以侯后便,恐或逼招楚城,又恐城破被
    用。乃荐陈邦光、李侍、蔡敦礼辈,以
    为可以任使。又为言楚州福小不足深讨
    之意,皆所以求自免也。城既破,夜欲
    因众竞利之时,奔马西还,而金人已先
    潜伏以备城中通人。明日,见诸刻木,以
    谓旦夕竿入城中,乃定计登舟,遣使再
    访操舟辈。两日不可得。前后见前所共
    议者,引至幕中,结约相定,遂欲推牛
    相劳,而谈复再变矣,度非此时,他日
    未有方便,急约云中所还往者张炳郎中。
    其人医多效,往往军中相识,遂托以寻
    觅水手,以取篙裁,为刺舟之计。适会
    张亦欲往,遂定计于食项之间,躬诣舟
    人,责以负约,仍许重贿,可否决在今
    夕,以死断之。议遂坚决无疑矣。是夜,
    登舟,行六十里,来日,宿丁家寨南,次
    日,至下寨,具状谓统制公。彼扰未信,
    再宿,引至中寨,会统制丁棋抱疾,其
    次诸将见约同饮。有副将刘靖者,宿议
    相图以取囊受,偶先闻之,乃于席半指
    刘,斤其阴计。刘自知计已方露,不复
    有言。晓乃亲诣丁棋帐中,乘醉欲卧,
    以示无疑,而丁不果纳,遂还舟中。会
    天宁节近,乃约诸将至僧舍祝延,示以礼法。
    《北征纪实》乃秦桧所撰,虽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但具体情节,恐非亲身经历者很难杜撰。如果认为这是“谎言”,也是难以信服众人的。
    第八,对于秦桧返宋的问题,当时朝士虽有像张邵等人提出怀疑,但也有不少宰执重臣认为秦桧归宋是忠于赵宋的表现。范宗尹、李回等人就说秦桧“其思”,“尽破群疑”。张守也“称桧为可用”。李刚则写书启赞扬秦桧“精忠许国”,“立大节于宗社倾危之秋”,“直谅公忠,久孚中外”。高宗赵构更称秦桧“忠朴过人”,犹如汉代“苏武”。有些先生认为,这是很多人惑于秦桧过去的表现,根本没想去审查他三四年中的政治经历。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事情的另一方面可以考察。秦桧被俘之前,他是主战的。他在《上钦宗论边和三事》中,认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示怯,以自整削”。在金军攻破开封前夕,宋廷百官会议对策,秦桧仍然主战,反对割去太原等地。金军攻下开封后,以武力劫持文武百官,强迫官僚拥立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秦桧作为御史中丞,带头在马伸起草的反对状上签名。被俘至北方后,金人高其名节,先后被金人留用并赐钱绢,这不能以此认定秦桧已变节投降,这也许是秦桧“取信于敌”的一种策略,为他的日后南逃做掩护。这种事情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不是没有发生过。
    至于为什么当时一些古籍记载秦桧是“内奸”、“间谍”云云,一种来自金国统治集团故意放出的信息与舆论,一种来自南宋政府内部不满乃至反对秦桧专权的官僚所制造的言词。这种舆论和记录,掩盖了秦桧效忠赵宋王朝的心愿,相反,变成了一名金人纵归赵宋的“奸细”,这是历史的不公,今天有必要加以质疑和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