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33:45
3.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作为中国的新皇帝,忽必烈要求远东的其他诸国对他表示效忠,按传统的中国政策(无论是值得肯定或是否定),这些国家被看成它的天然的卫星国。
  高丽尽管已经由蒙古人驻守,但是,仍处于经常反叛的状况。高丽朝廷已经撤退到与汉城遥遥相望的江华小岛上,并在岛上指挥抵抗①。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典作为人质到蒙哥宫廷。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这位年轻的王子回国统治高丽,他还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从此,高丽王朝通过与元朝王室的这一联姻成了一位顺从的属臣。

  忽必烈还要求日本表示效忠。日本摄政王北条时宗(1251-1284年在位)两次拒绝(1268年和1271年)。忽必烈于1274年派出由15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远征军,向日本群岛进发,军队在高丽东南海岸上船,夷平了对马岛和壹歧岛,在下关附近九州岛上的博多(吕崎)湾登陆。但是草原骑兵们不习惯这些海上远征。况且,他们的打算仅仅是由他们构成入侵军的核心,军队的主体则是由特别厌战的中国人和高丽人组成的辅助军。无论如何,隐蔽在麦诸基要塞附近的九州的大名们奋力抵抗,结果在经历了短时的退却(据说是受中国火炮逼迫)之后,他们迫使入侵者退回船上。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条时宗的拒绝。忽必烈在长期备战之后,于1281年6月派出更大的船队进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国-高丽人组成的军队,他们分别在九州博多(吕崎)湾及肥前省的鹰岛和平卢登陆。但是,这一次,蒙古军(完全离开了他们的环境)和中国-高丽军(几乎没有军事价值)还是未能抵挡住日本人的愤怒。尤其是1281年8月15日的一场可怕的飓风驱散或摧毁了蒙古舰队,蒙古部队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杀。

  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进展也好不了多少。这一地区当时被分为四大国:安南国(包括东京平原和很久以后成为法属的安南国、即今北越的东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占婆国(曾是法属安南的中部和南部,即今南越地区),它在种族上属马来亚-波利尼西亚人(Malayo-polynesian),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婆罗门教和佛教);柬埔寨国,或称高棉,属于纯高棉种人,文化上同样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缅甸国,在人种上属缅甸-藏族,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宗教是佛教;缅甸的白古属国,是纯高棉种人,信佛教。1280年,在忽必烈使者的威逼之下,占婆国的摩诃罗阇[国王]陀罗诺曼四世接受蒙古人的保护,但是该国人民拒绝承认该国被划分成中国的行政区(1281年)。接着,忽必烈又派出一小支军队,由速客秃(汉译名唆都)统率,经海路从广州到占婆,唆都攻占占婆都城佛誓(1283年),在今平定附近。然而,蒙古军未能战胜占婆的游击军,被迫回到船上。1285年,忽必烈派大军进入印度支那--这次是由谅山过东京平原--由忽必烈之子脱欢(Toghon或Toghan)统率,他攻打安南人。脱欢在北件附近获胜,继续进军河内,但以后在三角洲的异隆战败,退回中国。与此同时,速客秃企图在南方从后面攻东京。他在占婆港登陆后,北上去义安和清化,与脱欢会师,但是,在特基特湾遭到安南人的袭击,并被杀死(1285年)。1287年,又一支新的蒙古军经东京平原,再次占领河内,但是,蒙古军仍未能守住该城,只得撤离河内。安南王陈仁宗(1278-1293年在位)成功地抵抗了各次攻击,胜利地返回都城。然而,在1288年,他明智地承认自己是忽必烈的属臣。由于他拒绝亲自前往北京朝见,忽必烈决定扣留他的使臣陶子奇(1293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皇帝终于与从前的"叛臣"和解(1294年)。占婆国王也履行了封臣的义务。

  1277年,蒙古人在缅甸夺取了八莫海峡,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开了(马可·波罗生动地描述了这次战役,在战争中,蒙古弓箭手们更好地利用了缅甸战象)。1283-1284年,他们再次入侵缅甸,缅甸统治者蒲甘王那罗梯河波帝(1254-1287年在位)弃都而逃。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战争期间,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缅甸都城蒲甘,他们掠夺蒲甘城。1297年,蒲甘新王乔苴为避免灾难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属臣。1300年,在缅甸小掸邦首中间为蒲甘王位的继承发生争吵,为恢复秩序,蒙古人再一次干涉缅甸事务。

  蒙古人的影响一直到达柬埔寨。1296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帝派使团到柬埔寨,使团成员中有周达观,他留下了关于这次旅行的一部游记。从1294年起,清迈和速古泰两个泰族王国都成了元朝的属国。

  最后,忽必烈于1293年1月派出3万人的远征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爪哇的主要统治者是爪哇岛东部的谏义里王。由中国将领史弼、高兴率领的蒙古军由于另一位爪哇首领土罕必阇耶[拉登·韦查耶]的援助,在满者伯夷附近打败了谏义里王。蒙古军攻占了敌人的都城谏义里,或者称达哈,但是,土罕必阇耶在此之后转而反对蒙古人,迫使蒙古军返回船上。于是,土罕必阇耶在解放了爪哇岛之后,建满者伯夷国。
http://fxylib.znufe.edu.cn/gwlishjddwzxyd/草原/079.htm3.忽必烈对日本、印度支那和爪哇的战争


  作为中国的新皇帝,忽必烈要求远东的其他诸国对他表示效忠,按传统的中国政策(无论是值得肯定或是否定),这些国家被看成它的天然的卫星国。
  高丽尽管已经由蒙古人驻守,但是,仍处于经常反叛的状况。高丽朝廷已经撤退到与汉城遥遥相望的江华小岛上,并在岛上指挥抵抗①。然而,1258年高宗[王瞮]遣世子王典作为人质到蒙哥宫廷。忽必烈继任大汗后,送这位年轻的王子回国统治高丽,他还使他成为自己的女婿。从此,高丽王朝通过与元朝王室的这一联姻成了一位顺从的属臣。

  忽必烈还要求日本表示效忠。日本摄政王北条时宗(1251-1284年在位)两次拒绝(1268年和1271年)。忽必烈于1274年派出由150艘船只组成的舰队,载着远征军,向日本群岛进发,军队在高丽东南海岸上船,夷平了对马岛和壹歧岛,在下关附近九州岛上的博多(吕崎)湾登陆。但是草原骑兵们不习惯这些海上远征。况且,他们的打算仅仅是由他们构成入侵军的核心,军队的主体则是由特别厌战的中国人和高丽人组成的辅助军。无论如何,隐蔽在麦诸基要塞附近的九州的大名们奋力抵抗,结果在经历了短时的退却(据说是受中国火炮逼迫)之后,他们迫使入侵者退回船上。

  1276年,忽必烈重申要日本效忠的要求,再次遭到北条时宗的拒绝。忽必烈在长期备战之后,于1281年6月派出更大的船队进攻日本,一支由45,000蒙古人和120,000中国-高丽人组成的军队,他们分别在九州博多(吕崎)湾及肥前省的鹰岛和平卢登陆。但是,这一次,蒙古军(完全离开了他们的环境)和中国-高丽军(几乎没有军事价值)还是未能抵挡住日本人的愤怒。尤其是1281年8月15日的一场可怕的飓风驱散或摧毁了蒙古舰队,蒙古部队失去了根基,或者被俘,或者被杀。

  忽必烈在印度支那的进展也好不了多少。这一地区当时被分为四大国:安南国(包括东京平原和很久以后成为法属的安南国、即今北越的东京平原北部),它更多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占婆国(曾是法属安南的中部和南部,即今南越地区),它在种族上属马来亚-波利尼西亚人(Malayo-polynesian),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婆罗门教和佛教);柬埔寨国,或称高棉,属于纯高棉种人,文化上同样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缅甸国,在人种上属缅甸-藏族,文化上属印度文化,宗教是佛教;缅甸的白古属国,是纯高棉种人,信佛教。1280年,在忽必烈使者的威逼之下,占婆国的摩诃罗阇[国王]陀罗诺曼四世接受蒙古人的保护,但是该国人民拒绝承认该国被划分成中国的行政区(1281年)。接着,忽必烈又派出一小支军队,由速客秃(汉译名唆都)统率,经海路从广州到占婆,唆都攻占占婆都城佛誓(1283年),在今平定附近。然而,蒙古军未能战胜占婆的游击军,被迫回到船上。1285年,忽必烈派大军进入印度支那--这次是由谅山过东京平原--由忽必烈之子脱欢(Toghon或Toghan)统率,他攻打安南人。脱欢在北件附近获胜,继续进军河内,但以后在三角洲的异隆战败,退回中国。与此同时,速客秃企图在南方从后面攻东京。他在占婆港登陆后,北上去义安和清化,与脱欢会师,但是,在特基特湾遭到安南人的袭击,并被杀死(1285年)。1287年,又一支新的蒙古军经东京平原,再次占领河内,但是,蒙古军仍未能守住该城,只得撤离河内。安南王陈仁宗(1278-1293年在位)成功地抵抗了各次攻击,胜利地返回都城。然而,在1288年,他明智地承认自己是忽必烈的属臣。由于他拒绝亲自前往北京朝见,忽必烈决定扣留他的使臣陶子奇(1293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皇帝终于与从前的"叛臣"和解(1294年)。占婆国王也履行了封臣的义务。

  1277年,蒙古人在缅甸夺取了八莫海峡,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开了(马可·波罗生动地描述了这次战役,在战争中,蒙古弓箭手们更好地利用了缅甸战象)。1283-1284年,他们再次入侵缅甸,缅甸统治者蒲甘王那罗梯河波帝(1254-1287年在位)弃都而逃。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战争期间,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缅甸都城蒲甘,他们掠夺蒲甘城。1297年,蒲甘新王乔苴为避免灾难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属臣。1300年,在缅甸小掸邦首中间为蒲甘王位的继承发生争吵,为恢复秩序,蒙古人再一次干涉缅甸事务。

  蒙古人的影响一直到达柬埔寨。1296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帝派使团到柬埔寨,使团成员中有周达观,他留下了关于这次旅行的一部游记。从1294年起,清迈和速古泰两个泰族王国都成了元朝的属国。

  最后,忽必烈于1293年1月派出3万人的远征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爪哇的主要统治者是爪哇岛东部的谏义里王。由中国将领史弼、高兴率领的蒙古军由于另一位爪哇首领土罕必阇耶[拉登·韦查耶]的援助,在满者伯夷附近打败了谏义里王。蒙古军攻占了敌人的都城谏义里,或者称达哈,但是,土罕必阇耶在此之后转而反对蒙古人,迫使蒙古军返回船上。于是,土罕必阇耶在解放了爪哇岛之后,建满者伯夷国。
http://fxylib.znufe.edu.cn/gwlishjddwzxyd/草原/079.htm
俺对忽必烈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和同族兄弟之间的战争,对攻宋战役知道得还不如他与海都之间的长期战争来得多。书上看过蒙古曾入侵爪哇,但未言其翔,今日看到坛上有论及蒙元的,一时兴起,从《草原帝国》中转了这一段,哪位高手能言其翔否?
灭宋以后蒙军的战事大多乏善可陈,内部关系也很微妙
http://www.e56.com.cn/publish/dianzi/html/m062.htm
这里有段稍微多点的内容
俺看到有这么个说法,忽必烈灭宋后,投降的宋军有几十万人之众,忽必烈不放心,对印支、朝鲜、日本等地的战争很大程度是以毒攻毒之策,感觉似乎有点道理。
我觉得投降的宋军似乎不应该有几十万,宋蒙交战,宋军动用的部队一般都是数万级别的,最后玩命时,孙虎臣也不过只有7万人而已,崖山那所谓浮尸10多万,就算真有那么多,我估计很多也是临时拼凑出来的。
宋军投降的大多成了新附军,包括什么券军,手号军,盐军之类的

加上投降的张世杰余部,能超过10多万,大部分让范文虎给葬送到日本了。

打这几仗,本质上还是蒙元的穷兵黩武的本性,不只是汉军损失大,蒙古色目也死了不少

像李恒,索都这样的大将把命都丢了
忽必烈主要是缺乏稳固的内部支持,他的兄弟阿里不哥在东北和她打得不可开交,蒙哥汗后裔察合台后裔也和他打得不可开交,至少浪费了30年时间,否则他对越南、缅甸、日本、爪哇的战争应该能得到胜利的。
崖山那些人真有那么多最多也就是民兵,不是死看失败了也得逃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11-29 21:53 发表
崖山那些人真有那么多最多也就是民兵,不是死看失败了也得逃


家眷可能占大多数,据说当时还在争论去不去安南。如果当时还有兵力,去海南暂住,到案南打一片天地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受理已经没什么兵力,去了安南,难保不会遇到像南明小朝廷在缅甸的遭遇。
感觉忽必烈是在借刀杀人.
灭宋以后蒙军的战事大多乏善可陈
打日本,对于江南军有可能是借刀杀人,

打越南就不一定了,那是下了大力了,连云南,海南的少数民族军队都动用了,

好像大理的段兴智就是在这次战争中死于王事的
那也可以认为对南方少数民族借刀杀人啊,呵呵,不过由于蒙古军在北方汗族争位内耗的利害,否则大批蒙古军南下不是不可能的!:D
当时的南方少数民族也算第四等南人的.
南方分地方,有一些地方是不算进"南人"的
对于忽必烈手里面到底能掌握都少蒙古人持怀疑态度,

大多数蒙古军户基本不脱离草原,这帮人和反叛势力的关系很密切

内调参加历次战争的蒙古色目的探马赤军官兵也就是4个万户府的,

京畿使用的类似于宋朝禁军的侍卫亲军大半都是汉人。

别说南方战争,就是北方西北大多数军队也是汉军。
四等人的说法纯粹是臆测,没有明确的实证。而且所谓的南方少数民族么,其中的纳西族可是对蒙古人有大功的,看看丽江王府级的土司府吧!
四等人的出处大概是<辍耕录>里的说法,也有可能是出自后世明人的笔记里.在后世的史学著作中还是比较认可这个分法的,不过在元朝时期似乎没有这么一个四等人法
查了一下,投降的南宋军队情况,

南宋末年各部兵有70多万人,

但是大部分被元军消灭或击溃。

收留的新附军大约20多万

其中手号军有8万多,盐军6千多,

编入侍卫亲军的南军士兵2万多人

其余的大部分都扔到日本去了
四等人没有专门的法令,一般按照投靠的先后的顺序来定的,

蒙古自身也分上下蒙古
好像南方地区的四川也就不属于"南人"
云南、四川的汉族都是汉人,不是南人,因为归附的时间早。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1-29 22:28 发表
对于忽必烈手里面到底能掌握都少蒙古人持怀疑态度,

大多数蒙古军户基本不脱离草原,这帮人和反叛势力的关系很密切

内调参加历次战争的蒙古色目的探马赤军官兵也就是4个万户府的,

京畿使用的类似于宋朝禁军 ...



另外还要考虑的是,海上力量主要靠的是汉军、朝鲜军,而蒙古作统帅,汉军、朝鲜军只能任副统帅,术业有专攻......,渔民识海上天气,牧民么不知道台风的利害!在这里鄙视以下某个大学同学,老和我争论哪得风大,说新疆大风可以吹翻火车(这倒没错),但是他不知道台风也可以做到,而且过之无不及!:D 希望这厮不要在军委办坏事了!:D
XCXY老兄是哪里人
江西人,在深圳。
悲哀啊...:(
另外还要考虑的是,海上力量主要靠的是汉军、朝鲜军,而蒙古作统帅,汉军、朝鲜军只能任副统帅,术业有专攻......,渔民识海上天气,牧民么不知道台风的利害!在这里鄙视以下某个大学同学,老和我争论哪得风大,说新疆大风可以吹翻火车(这倒没错),但是他不知道台风也可以做到,而且过之无不及! 希望这厮不要在军委办坏事了!

===========大家只知道台风厉害,知不知道其实航海更怕冬天?
原帖由 舰船之剑啸黄沙 于 2007-12-3 12:48 发表
另外还要考虑的是,海上力量主要靠的是汉军、朝鲜军,而蒙古作统帅,汉军、朝鲜军只能任副统帅,术业有专攻......,渔民识海上天气,牧民么不知道台风的利害!在这里鄙视以下某个大学同学,老和我争论哪得风大,说新 ...



古代靠风帆行驶可能怕冬天的东北季风,可惜现在影响不大,也就是风高浪急,不会置人死地。
  最后,忽必烈于1293年1月派出3万人的远征军从泉州出发到爪哇。爪哇的主要统治者是爪哇岛东部的谏义里王。由中国将领史弼、高兴率领的蒙古军由于另一位爪哇首领土罕必阇耶[拉登·韦查耶]的援助,在满者伯夷附近打败了谏义里王。蒙古军攻占了敌人的都城谏义里,或者称达哈,但是,土罕必阇耶在此之后转而反对蒙古人,迫使蒙古军返回船上。于是,土罕必阇耶在解放了爪哇岛之后,建满者伯夷国。


郑和船队后来到达爪哇,还看到了元军作战的遗迹:

    杜板番名赌斑,地名也。此处约千余家,以二头目为主。其间多有中国广东及漳州人流居此地。鸡、羊、鱼、菜甚贱。海滩有一小池,甘淡可饮,曰是圣水,传言大元时命将史弼、高兴征伐闍婆,经月不得登岸,船中之水已尽,军士失措。其二将拜天祝曰:“奉命伐蛮,天若与之则泉生;不与则泉无。”祷毕,奋力插轮海滩,泉水随枪插处涌出,水味甘淡,众饮而得全生。此天赐之助也,至今存焉。

    杜板一村,亦地名也。海滩有水一泓,甘淡可饮,称曰圣水。元时使将史弼、高兴因征其国,经月不下雨,舟中乏粮,军士失措。史、高二将拜天祝曰:“奉命伐蛮,如天与水即生,不与之则死。”祝之,插枪碱苦海滩,其泉水随枪涌出,水味甘甜,众军汲而饮之。乃令曰:“天赐助尔。”兵威大振,喊声奋杀,番兵百万馀众悉皆败走。遂已登岸,随杀随入,生擒番人煮而食之,至今称为中国能食人也。获囚酋长归国,服罪放归,改封为爪哇国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