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批德国《明镜》周刊反华报道 人民网记者在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31:26
2007年11月09日13:21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8月27日,德国《明镜》周刊07年第35期刊登了一篇题为《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封面文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许多虚假数据大肆诽谤和污蔑中国广大留德学人是中国在德国偷盗技术的间谍,引起了广大留德学人的强烈反响和不满,他们要求“增进了解、减少偏见”,“公开讨论、讲事实、反误导”。人民网驻德国记者吕鸿作为第一个报道此事件的中国记者,经继续跟踪事件进展,敬请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媒体不断出现大量对中国非常负面的报道,而尤以德国《明镜》周刊8月27日的歪曲报道达到顶峰。这篇题为《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封面文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许多虚假数据大肆诽谤和污蔑中国广大留德学人是中国在德国偷盗技术的间谍,引起了广大中国留德学人的强烈反响和不满,他们强烈要求“公开讨论、讲事实、反误导”,以达到“增进了解、减少偏见”之目的。

  


  旅德华人拟起诉德国《明镜》周刊

  10月20日,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讲事实·反误导”专题讨论会。与会人士一致表示要坚决回击德国《明镜》周刊不久前所刊登的反华文章,并成立一个法律诉讼联络小组,拟就此向德国法院提出法律诉讼。

  深刻认识德国《明镜》周刊反华报道的危害性

  11月2日德国华人社团1日在法兰克福再次举行联席会议,具体讨论落实首次会议确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舆论反击、示威抗议和法律诉讼。会议发表了题为《反误导·反煽仇·卫尊严·维权益》的新闻公报。公报说:会议认为,德国某些媒体的反华声浪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位德国朋友展示了他收集剪辑的自今年2月以来多家报纸发表的十来篇反华报道。由于媒体的错误导向,不少商界华人已体验到这种负面造势的影响,可见舆论误导的危害性,对此在德华人决不能漠然视之。

  


  一个在德留学、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华侨就上述《明镜》周刊文章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独家专访,并写了一篇题为《“傲慢的棕色”反华攻讦》文章,现摘录刊登如下:

  
“傲慢的棕色”反华攻讦

  带着题为《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具有挑逗性色彩封面的第35期《明镜》周刊在2007年8月27日出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我作为一个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黄色”中国人,仔细拜读了这部“明镜制造”的“007系列故事”中新的一集――《沙粒原理》。

  但是,最初的好奇与震惊过后,我却失望不已,这部作品连一本三流的间谍小说的水平都不及。虽然编辑和封面设计师们显然很注重商业效果,可能也通过封面照和正文阅读所能产生的某种007气氛效果达到了提高发行量的目的,但是,从新闻角度来看,作者们却既没有拿出确凿证据,也没有提供严密论证,以令其对中国军队实施网络攻击的指责能够真正成立。文中只不过存在对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垃圾邮件的逻辑含糊的猜测,说它们来源于中国几个城市中的计算机,但却没有向读者解释,为何被发现的木马病毒就被记到中国军队的帐上,尽管中国成千上万的个人计算机经常成为每天在全球流转传播的蠕虫和木马病毒的受害者,并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它们的中转者。而全世界有青少年和业余黑客以攻击政府网页来展示其胆量与乐趣,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但这个编造得很蹩脚的所谓中国对德国网络战的故事并非这个剧本所设想的高潮。其作者的真正企图是通过调查报告、采访报道和投机观点的混杂,在产品仿冒案件和奇怪的中国网络战之间诱发出一种臆想的联系,以这种联系来诬蔑80万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国家经济间谍,而对此他们除了含糊的投机猜测与自相矛盾的说法之外并没有证据。这些作者在他们的文章中承认:“当然并非每个(中国的)留学生、博士生或客座教授都是情报员,可能其中仅有少数人是(间谍)。只是问题在于:反谍机关不知道它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间谍)。”据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这些作者所给出的80万所谓海外华人间谍的天文数字又是从何推导出来的呢?!   这些作者巧妙地试图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混淆起来,以便为他们站不住脚的海外华人间谍理论提供论据。但是,如果对自己故乡的合法且值得尊重的爱国主义的自豪之情已然成为对违法间谍活动产生嫌疑的理由,那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许多德国政治家公开号召爱国呢?巴登符腾堡州的宪法保卫局局长约翰纳斯·施马尔策尔在《明镜》周刊的采访中将海外华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归结于他们对允许出国而产生的感激之情。这种说法简直全盘颠倒了事实,因为20年以来,中国人在他们出国问题上早已不再受自己国家的阻碍,反而是在申请签证和居留问题上遭遇到工业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困阻。西方作为人权中重要组成部分宣扬的旅行自由并不对来自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适用。尽管如此,施马尔策尔的论调在许多德国民众中仍会听来可信,因为他们受到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儒家哲学的歪曲也属于这些作者的巧妙手段,通过这种歪曲,他们给德国读者臆造出一种中国产品仿冒的文化根源。但是,从历史上看,经济间谍活动其实是欧洲人的发明,而非中国人的文化财富。几百年前,一位来自女神欧罗巴之国的传教士盗走了中国瓷器的秘方。在一次我参加的活动中,前外交部长克劳斯·金克尔实事求是地承认,知识产权侵权是一个全球存在的问题,单方面指责中国是不公正的。《时代》周报曾有一篇很长的有关“中国”仿冒产品的报道,这些仿冒产品是按德国公司“奇伯”的订单制造的。中国的制造商并不知道,下订单的德国公司可能已经侵犯了第三者的权利。全球化将这些案件转嫁到了中国人的头上。《时代》周报的文章插图显示,在德国海关没收的假冒产品统计数据中,来自美国——一个在这里被看作高度发达的法治国家和知识产权积极保护者的国度——的仿冒产品占有两位数的百分比。而美国软件公司“甲骨文”对德国SAP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意大利赛车队法拉利对英德迈凯伦·梅赛德斯提起的经济间谍指控都还仍属新发的案件。

  通过这篇《明镜》文章的一张插图及其附属的照片标题,这些作者声称,中国“间谍活动作为国民经济的兴奋剂”造就了像经济枢纽上海这样的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将中国的进步贬低为从他人那儿偷来的诀窍,而拒不承认勤奋的、在创新方面并不逊色的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成就,这种论调在德国政治与社会心理上显然是舒适合宜并有利用价值的。

  某些德国人头脑里的这种针对亚洲崛起者的狂妄猜疑与骄横来自于“晒成棕色者的”傲慢与社会偏见,其部分根源可在西方富裕社会中残留的昔日殖民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中找到,这种意识使其只能想象在发展中国家的海滩上扮演“度假国王”,而不能做到平等看待和尊重奋发向上的竞争对手。我仍记忆犹新的是,在1980和1990年代,类似的针对日本竞争者的嫉妒情绪与不明指责,如何在德国媒体和社会阶层中散播。当时在西方工业国家中,日本人被当作“黄祸”。人们同样带有陈见地怀疑,日本访问者通过他们的相机偷走了德国的技术,尽管这种投机猜测实际上几乎不可能符合事实。认为仅仅通过几张捕捉到其外形的照片,就能搞明白机械、汽车或飞机等高度复杂的技术与构造上的秘密,简直就是精神错乱。历史表明,西方世界的傲慢与恶意诋毁并未能阻挡来自于日出之国的竞争者在广泛的科技领域的赶超。我相信,这种未获成功的手法如今也同样难以成功对付中国。

  “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德国的缔造者将这一基本权利确立在《基本法》第一条中。对海外华人是间谍的指责,剥夺了在德国勤劳而和平生活着的华人少数民族的尊严。在这篇《明镜》文章中使用的题为“无力抵御秘密的要求”的照片,近乎是对该照片中可见到的克姆尼茨中国留学生们的诽谤与诬蔑。难道这一不可让弃的基本权利现在对侨居德国的中国人不适用了?我但愿得到的回答不会是。

  


  吕鸿视点:众所周知,新闻以事实说话为第一准则,但是,一向强调所谓新闻事实的一些德国媒体动辄将发生的事件和中国或者中国人联系起来,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其用意何在?奉劝那些负面反华报道该休矣,因为,不符合事实的负面报道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损害该媒体本身在德中两国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声誉。2007年11月09日13:21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8月27日,德国《明镜》周刊07年第35期刊登了一篇题为《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封面文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许多虚假数据大肆诽谤和污蔑中国广大留德学人是中国在德国偷盗技术的间谍,引起了广大留德学人的强烈反响和不满,他们要求“增进了解、减少偏见”,“公开讨论、讲事实、反误导”。人民网驻德国记者吕鸿作为第一个报道此事件的中国记者,经继续跟踪事件进展,敬请关注。
一段时间以来,德国媒体不断出现大量对中国非常负面的报道,而尤以德国《明镜》周刊8月27日的歪曲报道达到顶峰。这篇题为《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封面文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和许多虚假数据大肆诽谤和污蔑中国广大留德学人是中国在德国偷盗技术的间谍,引起了广大中国留德学人的强烈反响和不满,他们强烈要求“公开讨论、讲事实、反误导”,以达到“增进了解、减少偏见”之目的。

  


  旅德华人拟起诉德国《明镜》周刊

  10月20日,中国留德学者学生团体联合会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讲事实·反误导”专题讨论会。与会人士一致表示要坚决回击德国《明镜》周刊不久前所刊登的反华文章,并成立一个法律诉讼联络小组,拟就此向德国法院提出法律诉讼。

  深刻认识德国《明镜》周刊反华报道的危害性

  11月2日德国华人社团1日在法兰克福再次举行联席会议,具体讨论落实首次会议确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即:舆论反击、示威抗议和法律诉讼。会议发表了题为《反误导·反煽仇·卫尊严·维权益》的新闻公报。公报说:会议认为,德国某些媒体的反华声浪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位德国朋友展示了他收集剪辑的自今年2月以来多家报纸发表的十来篇反华报道。由于媒体的错误导向,不少商界华人已体验到这种负面造势的影响,可见舆论误导的危害性,对此在德华人决不能漠然视之。

  


  一个在德留学、工作和生活了20多年的华侨就上述《明镜》周刊文章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独家专访,并写了一篇题为《“傲慢的棕色”反华攻讦》文章,现摘录刊登如下:

  
“傲慢的棕色”反华攻讦

  带着题为《黄色间谍——中国如何侦盗德国技术》的具有挑逗性色彩封面的第35期《明镜》周刊在2007年8月27日出版,这显然不是偶然的。我作为一个在德国生活了多年的“黄色”中国人,仔细拜读了这部“明镜制造”的“007系列故事”中新的一集――《沙粒原理》。

  但是,最初的好奇与震惊过后,我却失望不已,这部作品连一本三流的间谍小说的水平都不及。虽然编辑和封面设计师们显然很注重商业效果,可能也通过封面照和正文阅读所能产生的某种007气氛效果达到了提高发行量的目的,但是,从新闻角度来看,作者们却既没有拿出确凿证据,也没有提供严密论证,以令其对中国军队实施网络攻击的指责能够真正成立。文中只不过存在对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垃圾邮件的逻辑含糊的猜测,说它们来源于中国几个城市中的计算机,但却没有向读者解释,为何被发现的木马病毒就被记到中国军队的帐上,尽管中国成千上万的个人计算机经常成为每天在全球流转传播的蠕虫和木马病毒的受害者,并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它们的中转者。而全世界有青少年和业余黑客以攻击政府网页来展示其胆量与乐趣,这也是众所周知的。

  但这个编造得很蹩脚的所谓中国对德国网络战的故事并非这个剧本所设想的高潮。其作者的真正企图是通过调查报告、采访报道和投机观点的混杂,在产品仿冒案件和奇怪的中国网络战之间诱发出一种臆想的联系,以这种联系来诬蔑80万海外华侨华人为中国国家经济间谍,而对此他们除了含糊的投机猜测与自相矛盾的说法之外并没有证据。这些作者在他们的文章中承认:“当然并非每个(中国的)留学生、博士生或客座教授都是情报员,可能其中仅有少数人是(间谍)。只是问题在于:反谍机关不知道它们当中有多少人是(间谍)。”据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这些作者所给出的80万所谓海外华人间谍的天文数字又是从何推导出来的呢?!   这些作者巧妙地试图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混淆起来,以便为他们站不住脚的海外华人间谍理论提供论据。但是,如果对自己故乡的合法且值得尊重的爱国主义的自豪之情已然成为对违法间谍活动产生嫌疑的理由,那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许多德国政治家公开号召爱国呢?巴登符腾堡州的宪法保卫局局长约翰纳斯·施马尔策尔在《明镜》周刊的采访中将海外华人强烈的爱国主义归结于他们对允许出国而产生的感激之情。这种说法简直全盘颠倒了事实,因为20年以来,中国人在他们出国问题上早已不再受自己国家的阻碍,反而是在申请签证和居留问题上遭遇到工业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困阻。西方作为人权中重要组成部分宣扬的旅行自由并不对来自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适用。尽管如此,施马尔策尔的论调在许多德国民众中仍会听来可信,因为他们受到冷战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儒家哲学的歪曲也属于这些作者的巧妙手段,通过这种歪曲,他们给德国读者臆造出一种中国产品仿冒的文化根源。但是,从历史上看,经济间谍活动其实是欧洲人的发明,而非中国人的文化财富。几百年前,一位来自女神欧罗巴之国的传教士盗走了中国瓷器的秘方。在一次我参加的活动中,前外交部长克劳斯·金克尔实事求是地承认,知识产权侵权是一个全球存在的问题,单方面指责中国是不公正的。《时代》周报曾有一篇很长的有关“中国”仿冒产品的报道,这些仿冒产品是按德国公司“奇伯”的订单制造的。中国的制造商并不知道,下订单的德国公司可能已经侵犯了第三者的权利。全球化将这些案件转嫁到了中国人的头上。《时代》周报的文章插图显示,在德国海关没收的假冒产品统计数据中,来自美国——一个在这里被看作高度发达的法治国家和知识产权积极保护者的国度——的仿冒产品占有两位数的百分比。而美国软件公司“甲骨文”对德国SAP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意大利赛车队法拉利对英德迈凯伦·梅赛德斯提起的经济间谍指控都还仍属新发的案件。

  通过这篇《明镜》文章的一张插图及其附属的照片标题,这些作者声称,中国“间谍活动作为国民经济的兴奋剂”造就了像经济枢纽上海这样的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将中国的进步贬低为从他人那儿偷来的诀窍,而拒不承认勤奋的、在创新方面并不逊色的中国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成就,这种论调在德国政治与社会心理上显然是舒适合宜并有利用价值的。

  某些德国人头脑里的这种针对亚洲崛起者的狂妄猜疑与骄横来自于“晒成棕色者的”傲慢与社会偏见,其部分根源可在西方富裕社会中残留的昔日殖民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中找到,这种意识使其只能想象在发展中国家的海滩上扮演“度假国王”,而不能做到平等看待和尊重奋发向上的竞争对手。我仍记忆犹新的是,在1980和1990年代,类似的针对日本竞争者的嫉妒情绪与不明指责,如何在德国媒体和社会阶层中散播。当时在西方工业国家中,日本人被当作“黄祸”。人们同样带有陈见地怀疑,日本访问者通过他们的相机偷走了德国的技术,尽管这种投机猜测实际上几乎不可能符合事实。认为仅仅通过几张捕捉到其外形的照片,就能搞明白机械、汽车或飞机等高度复杂的技术与构造上的秘密,简直就是精神错乱。历史表明,西方世界的傲慢与恶意诋毁并未能阻挡来自于日出之国的竞争者在广泛的科技领域的赶超。我相信,这种未获成功的手法如今也同样难以成功对付中国。

  “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德国的缔造者将这一基本权利确立在《基本法》第一条中。对海外华人是间谍的指责,剥夺了在德国勤劳而和平生活着的华人少数民族的尊严。在这篇《明镜》文章中使用的题为“无力抵御秘密的要求”的照片,近乎是对该照片中可见到的克姆尼茨中国留学生们的诽谤与诬蔑。难道这一不可让弃的基本权利现在对侨居德国的中国人不适用了?我但愿得到的回答不会是。

  


  吕鸿视点:众所周知,新闻以事实说话为第一准则,但是,一向强调所谓新闻事实的一些德国媒体动辄将发生的事件和中国或者中国人联系起来,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其用意何在?奉劝那些负面反华报道该休矣,因为,不符合事实的负面报道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损害该媒体本身在德中两国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声誉。
对这些污蔑,就是根本不要辩解,辩解就上了当了, 直接打官司起诉他,要他举证,看他以后还敢不敢
好,正义之士终于行动了
起诉阿  不是法制化国家吗
这下哈德的人呢?出来冒个泡啊!
他不动还好,越动越抹黑.
不是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吗,自己做好一点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