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最后的可汗——步履蹒跚的圣战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19:53
作者:班布尔汗
 
  公元十三世纪,一股狂飙突起,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一个又一个老大帝国被摧枯拉朽,一个又一个民族改变了原先的走向,或自愿或被迫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生灵涂炭,文明浩劫的时代。
  这个时代,属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

  无论对蒙古当年的扩张如何评价,赞叹也好,诅咒也罢,当狂飙渐渐平息,留下来的,便是一个人们所熟悉的概念:从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蒙古帝国正式成型,到1258年,旭列兀西征建立伊尔汗国,通常所说的蒙古四大汗国便并立于世了。

  读史首先要了解一个大概,若是大概来说,四大汗国的说法是最简明扼要总结蒙古历史的概念,对于看以后的延伸发展也是很好的参照点。

  然而严格来看,蒙古帝国的扩张与西周的建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用武装殖民的方式向外扩展土地,然后再分封给兄弟子侄[1]。西周分封208国,蒙古虽没有这么多,却也远远不只四个。例如,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分封给他的二弟哈撒尔和三弟合赤温,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格,这些东道诸王也是有完全的领地统治权,严格来说也可算作是汗国。还有术赤的封地后来便分化成为金帐、白帐、蓝帐汗国,各自的发展演变都不相同。而各汗国随着时间推移,子孙众多,又再有分封,就更难数计。

  当然,西周的武装拓殖并不单纯是征服和掠取财富,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形式,融合一个新的族群和文化。蒙古在这方面来说就不可比拟了。

  忽必烈建都大都,定国号为元,有了中国皇帝和蒙古大汗的双重身份后,蒙古,就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成为了“国家群”。这个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经过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之后,在公元14世纪和15世纪相继衰落,到16世纪中后期,“蒙古国家群”尚还存活的成员已经很少了:窝阔台汗国败亡最早,1310年被察合台汗国吞并;地域最为广大,并有名义宗主权的元帝国于1368年灭亡;1380年,忽必烈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灭亡;金帐汗国灭亡于1502年;察合台汗国在131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1370年被铁木尔帝国取代,东察合台汗国坚持到1570年也最终改朝换代。

  但有两个成员的生命力较强,改名换姓的一直生存到17世纪,直到他们最后在历史上消失,成吉思汗子孙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个,是元帝国的后继者——北元,1635年灭亡于后金。
  另一个,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国”更为合适,察合台汗国的继任者——叶尔羌汗国。
  作者:班布尔汗
 
  公元十三世纪,一股狂飙突起,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一个又一个老大帝国被摧枯拉朽,一个又一个民族改变了原先的走向,或自愿或被迫寻找新的发展之路。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生灵涂炭,文明浩劫的时代。
  这个时代,属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

  无论对蒙古当年的扩张如何评价,赞叹也好,诅咒也罢,当狂飙渐渐平息,留下来的,便是一个人们所熟悉的概念:从1225年,成吉思汗划分诸子封地,蒙古帝国正式成型,到1258年,旭列兀西征建立伊尔汗国,通常所说的蒙古四大汗国便并立于世了。

  读史首先要了解一个大概,若是大概来说,四大汗国的说法是最简明扼要总结蒙古历史的概念,对于看以后的延伸发展也是很好的参照点。

  然而严格来看,蒙古帝国的扩张与西周的建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用武装殖民的方式向外扩展土地,然后再分封给兄弟子侄[1]。西周分封208国,蒙古虽没有这么多,却也远远不只四个。例如,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分封给他的二弟哈撒尔和三弟合赤温,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格,这些东道诸王也是有完全的领地统治权,严格来说也可算作是汗国。还有术赤的封地后来便分化成为金帐、白帐、蓝帐汗国,各自的发展演变都不相同。而各汗国随着时间推移,子孙众多,又再有分封,就更难数计。

  当然,西周的武装拓殖并不单纯是征服和掠取财富,而是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形式,融合一个新的族群和文化。蒙古在这方面来说就不可比拟了。

  忽必烈建都大都,定国号为元,有了中国皇帝和蒙古大汗的双重身份后,蒙古,就不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成为了“国家群”。这个群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经过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之后,在公元14世纪和15世纪相继衰落,到16世纪中后期,“蒙古国家群”尚还存活的成员已经很少了:窝阔台汗国败亡最早,1310年被察合台汗国吞并;地域最为广大,并有名义宗主权的元帝国于1368年灭亡;1380年,忽必烈亲弟弟旭烈兀建立的伊尔汗国灭亡;金帐汗国灭亡于1502年;察合台汗国在1314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1370年被铁木尔帝国取代,东察合台汗国坚持到1570年也最终改朝换代。

  但有两个成员的生命力较强,改名换姓的一直生存到17世纪,直到他们最后在历史上消失,成吉思汗子孙才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一个,是元帝国的后继者——北元,1635年灭亡于后金。
  另一个,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国”更为合适,察合台汗国的继任者——叶尔羌汗国。
 (一)一分再分的汗国
  
  当今中国。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总是向往乡村的自然风光,爱慕那里的清新空气和绿色食品。在节假日,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去体验一下“农家乐”,都认为是很享受的选择。
  但要让他们抛弃城里的种种,彻底到乡村去永远呼吸新鲜空气吃绿色食品,他们是决不会答应的。
  毕竟我们还没有进化到城乡一体,完全没有壁垒的时代。
  700年前的察合台汗国,也是如此。

  当给予察合台汗国最大发展的笃哇可汗吞并窝阔台汗国,并将一直由元帝国直接管辖的天山南部和河中地区纳入自己版图的时候,可能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新归并的富庶农业区域,会使得自己的儿孙陷入无休止的内讧。

  农业文明必然要定居,而定居则必然出现城市。安定、舒适的城市生活,逐渐征服了察合台汗国的汗王们,不愿意再回到游牧生活方式去。他们接受了伊斯兰教,把宗教界和商业界的头面人物聚集在自己身边,开始渐渐推行中央集权。

  这没什么不对,应该是符合历史走向的。但是,察合台汗国的城市和农业还远没有达到强过游牧经济的程度。何况,坚守传统生活方式的蒙古军事贵族对于大汗的所作所为很是不满。这些掌握军权的人,对于不认可的事,是有足够的力量反抗的。
  1314年,笃哇汗的幼子怯伯将统治中心迁往河中,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统治。而他的哥哥也先不花则在军事首领的煽动胁迫下继续留在东部的草原。虽然怯伯仍然奉哥哥为汗,但汗国在实际上已经成为秉承不同文化的东西两部分。

  1346年,最后一任名义上的察合台汗合赞算端汗被巴鲁拉斯部埃米尔(将军)哈扎罕所杀,汗国正式分裂。西部由哈扎罕拥立的答失蛮察汗统治,在经历拜延忽里汗、合不勒汗两任汗王后,被铁木尔帝国取代。而东部的统治者则是朵豁拉惕部的埃米尔播鲁只拥立的秃黑鲁帖木尔汗。

  秃黑鲁帖木尔汗虽然是被权臣拥立,却并不甘心做傀儡。为了寻求支持,他在登基六年后,宣布皈依伊斯兰教,获得所有伊斯兰教徒的拥护。朵豁拉惕家族在大势所趋下,也不得不宣布信仰伊斯兰教。在君臣一心,上下互动,东察合台汗国十六万蒙古人最后都成为伊斯兰教徒[2]。

  1363年,秃黑鲁帖木尔汗病逝,其子也力牙斯火者继位,力图恢复对与西部的统治,但没能成功。在他去世后,播鲁只的弟弟哈马鲁丁发动叛乱,屠杀汗室成员18人,自立为汗。东察合台汗国“国内沦于纷争不已,混乱一团”[3],而此时还是西察合台汗国埃米尔,后来成为铁木尔帝国开国大帝的跛子铁木尔又趁乱频频入侵。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荒城故址败壁颓垣,悉皆荒秽,人多居山谷间。”[4]

  哈马鲁丁的篡位以及导致国家的破败,连自己家族的人都持反对态度。1389年,在一次抵抗入侵失败的撤退中,这位“僭汗”神秘“失踪”。播鲁只之子忽歹达拥立在大屠杀中幸存的秃黑鲁帖木尔汗幼子黑的儿火者为汗,使察合台家族复辟。

  忽歹达可说是东察合台汗国的霍光,一生中拥立过黑的儿火者、沙迷查干、马哈麻 、失儿马黑麻、纳黑失之罕 、歪思等 六位可汗,大权在握,对外与两个强邻铁木尔帝国和明帝国交好,对内经世济民,发展生产,使得东察合台汗国从内乱和战争中恢复过来。
  作为权臣要么篡位,要么难逃身死族灭。忽歹达忠于汗室,自然便不能避免不幸,在歪思汗时代,为了扩大汗权,最终将他排挤出汗廷。忽歹达被迫去麦加朝圣,并最后病死在那里。

  1432年,歪思汗病逝,两个儿子争位内讧。长子羽努斯在铁木尔帝国支持下占据汗国西部,次子也先不花占据东部,而朵豁拉惕家族的首领阿巴. 癿乞尔则在自己家族的世袭领地“向阳地”[5]独立,不听从任何一方。
  汗国分裂成三部分,已经是天下大乱了。岂料,羽努斯汗因为爱慕城市文化,在达什干建都,遭到贵族反对,拥立其次子阿黑麻逃到“蒙古斯坦”[6]为汗,后吞并“维吾尔地”[7],以吐鲁番为首都。羽努斯汗所统治的地区也一分为二。

  羽努斯汗在1487年去世后,其长子马合木继位。没过几天太平日子,便在1502年遭到灭亡铁木尔帝国的乌兹别克汗国昔班尼汗的进攻。虽然已经是各立门户,但阿黑麻汗仍然感念兄弟之情,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率军前去支援。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可这次偏偏四手难敌双拳,两位可汗的联军仍然遭到惨败。阿黑麻汗回到阿克苏后,可能是感到窝囊,不久病死。
  在败于昔班尼汗的战斗中,一位年仅14岁的王子的大腿中箭骨折,被丢弃在战场上。后虽然好转,却被人送到已经背叛察合台汗国的阿黑昔城(今乌兹别克斯坦那曼干城),投入了监狱。

  这个不幸的王子,便是阿黑麻汗的第三子萨亦德,日后叶尔羌汗国的开国汗王。这次伤痛和牢狱之灾,只是他众多挫折的开始。他所信奉的真主安拉还会有很多考验在等着他。
  无论什么民族什么信仰,成大事要吃苦,是通行的铁律。
(二)磨难重重的王子
  
  在阿黑昔城的监狱里,萨亦德王子度过了他15岁的生日。无论是已经气愤而死的父亲,还是庸懦无能的伯父,都没有力量来解救他。至于他的长兄,已经继承父亲汗位的满素尔,更是不会来关照他这个不幸的弟弟。

  牢狱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但如果不能脱离牢狱,磨练便没有意义。
  命运的多变,总是让人始料不及。1503年,萨亦德的敌人,使他蒙受这次苦难的昔班尼汗再次进兵费尔干,占领了阿黑昔城,得知此城的监狱关押着这么一个身份高贵的犯人。出于对这个年轻王子的同情,下令将萨亦德释放。

  两个敌人见面了。昔班尼汗对这个英武的年轻人充满了好感,恢复祖上术赤荣耀的他也许在这个敌人的孩子身上也看到了察合台的影子。昔班尼汗将萨亦德留在了身边,“待之如己出”[8],带着他回到自己的首都撒马尔罕。
  萨亦德在昔班尼汗身边参与了对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地区的战争,学习了很多作战经验。面对既是敌人又是恩人的昔班尼汗,萨亦德的感情应该是充满矛盾的。但有着远大抱负的他,不会被温情所羁绊。当昔班尼汗出征花剌子模的时候,萨亦德与16个随从趁机逃走,投奔了自己的伯父马合木汗。

  此时的萨亦德,还没有自立门户的想法,只是希望帮助自己的长辈重新振兴国家。可马合木汗是一个“暗弱无能,昧于国事,不恤朝政”[9]的可汗,根本没有让自己发挥才干的可能。不满于伯父“慵懒和疏忽”[10]的萨亦德只得再次出走,进入蒙古斯坦,前去投奔自己的弟弟,身为吉利吉思人监治官的哈里勒王子。
  从此,萨亦德开始了自己奋斗,建功立业的历程。
  在与弟弟生活的四年中,萨亦德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了吉利吉思人的领袖。在此期间,伯父马合木汗和长兄满素尔汗都曾经来进攻他们,均被萨亦德所击败。

  1508年,做好了一切准备的萨亦德和弟弟哈里勒起兵攻打伯父马合木汗的领地,无能的马合木汗哪里是两个血气方刚侄子的对手,逃亡到乌兹别克汗国,被昔班尼汗处死。

  可两位王子刚刚获得了胜利便遭到满素尔汗的突然袭击,三个共同父亲的儿子在阿拉木图原野上展开恶战。立足未稳的萨亦德和哈里勒遭到了惨败,不但刚夺取的马合木汗的领地全部丢失,连自己的大本营也成了满素尔汗的囊中物,赖之以起兵的吉利吉思人全部被满素尔汗迁到了焉耆。面对着血本无归的境况,哈里勒王子失去了信心,也学习伯父去投奔昔班尼汗,结果比伯父的下场还惨,没等见到昔班尼汗本人,便被其堂弟、费尔干地区监治官札尼别处死。
  萨亦德自然不会如弟弟一样自投虎口,可他身边只有50人跟随,前途渺茫。为了摆脱困境,他曾派人去联络巴邻部落,但是失败。随从渐渐离散,最后仅剩他孤身一人。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只有19岁的萨亦德到了这步田地,仍然没有丧失信心,决定独自到丛林里以狩猎为生,“直到我看清事态发展为止”[11],然后出山再图后举。

  正当他要隐居山林的时候,一些随从和他的妻子找到了他。虽然人数很少,但也比一个人在丛林中狩猎要好得多。但命运的考验再次降临,统治向阳地的阿巴.癿乞尔所派的一支到蒙古斯坦抢劫的军队遭遇到了萨亦德一行。萨亦德身边除了妻子和几个随从之外,其他人全部被俘。

  虽然没有再次成为孤家寡人,可赖以狩猎的弓箭全部丢失,这回连隐居山林都不可能了。走投无路的萨亦德,只能前往乌兹别克汗国治下的安集延。
  作为敌国,萨亦德自然不会受到欢迎,刚到安集延便被监治官火者.阿里.巴阿秃尔监禁,并将这一消息禀报给费尔干监治官札尼别。曾经杀死萨亦德弟弟哈里勒的扎尼别原本是不会对萨亦德网开一面的,但前不久扎尼别从马上跌下使得头部受伤,一直神志错乱,接到报告后,便下令将萨亦德释放。但随后暂时恢复神志之后又急忙下令处死萨亦德,但萨亦德已经远走高飞。

  侥幸逃脱的萨亦德一定是拼命向着真主安拉祈祷表示感谢,他的神虽然屡屡让他经历磨难,却没有彻底抛弃他。他和妻子随从化装成商人、学者和云游教士,穿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阿富汗的喀布尔。
  此时统治喀布尔的,便是日后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的巴布尔皇帝。巴布尔的母亲是羽努斯汗的女儿,也就是萨亦德的姑姑。见到表兄弟的巴布尔很是高兴,热情款待并备加荣宠。萨亦德总算安定下来,在喀布尔度过了两年快活日子。

  但也许是萨亦德的才能太出众了,使得总有一些人愿意在他身边为他效力。一些蒙古埃米尔决定拥立他取代巴布尔,身受厚恩的萨亦德坚决不肯。但这样的状态下,时间久了必然生变。萨亦德必须寻找一个不伤害兄弟感情又能够建功立业的机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1510年冬,乌兹别克汗国昔班尼汗在与伊朗萨法维王朝皇帝亦斯马因的战争中战死。一个强者的逝去,必定会带来接连不断的动荡。昔班尼汗死后,乌兹别克汗国全体贵族在撒马尔罕聚会,除了推举新的可汗外,还作出了一个可怕的决定——进行大清洗,处死境内的所有蒙古人。

  参与会议的,有一位曾经是察和台汗国官员的赛义德,他在失势后投奔了费尔干的扎尼别,听到这个决议如五雷轰顶。所幸,这个时候他的新主人扎尼别又处在神志错乱阶段,坚决反对决议。赛义德得以脱身,率领自己的家人和军队逃走。可笑的扎尼别在清醒后又派人追赶,但赛义德已经到达安集延,并号召所有蒙古人起事,将乌兹别克驻军赶出费尔干。同时向巴布尔派出信使,请求支援。
  接到求援信的巴布尔正在考虑前去救援的人选,萨亦德不失时机地毛遂自荐,并指出这样可以“使旧日的恩情能够巩固,则双方都将深受其益。”[12]

  精明的巴布尔大帝自然早就察觉那些蒙古埃米尔的动作,只是也没找到不动刀兵就解决他们的方法。见萨亦德主动请缨,便欣然照准,并下令“所有该去的人都一起跟随前往。”
  于是,萨亦德以及所有支持他的将军率军离开阿富汗前去支援费尔干。这其中,便有叶尔羌汗国的开国元勋们,如忽里、单.阿里及其弟弟阿黑麻.阿里、沙.米尔赞、米尔赞.阿里和库尔.纳赞尔等。

  1511年,萨亦德的军队到达安集延,受到赛义德及当地贵族的热烈欢迎。他们亲吻萨亦德的马镫表示臣服,并将刚控制的领土全部交给了萨亦德。而萨亦德对于赛义德也极为尊重,按照蒙古的传统,赐予他最为尊贵的“兀鲁斯别吉”称号,直译的意思是“国家首领”,是仅次于汗的最高官位。这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从此就如诸葛亮辅佐刘备一样辅佐萨亦德,身兼军师、将军、政务官多重身份,为萨亦德日后的开国建基立下汗马功劳。

  有英雄之志的萨亦德,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但他面对的不仅有乌兹别克汗国的威胁,还有身后察合台汗国众多势力的觊觎。从王子成为可汗,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三)圣战者的国度
  
  在战争年代,如宋襄公那样有君子风范的军队指挥是很少见到的。有些仁将可以在战后宽待战败者,但决不会在战争中有任何仁义的表现。在敌人立足未稳便发动进攻,只要智商正常的将领都会去做。

  虽然乌兹别克汗国这边有扎尼别这样的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但其他的将领可都神志正常。萨亦德的援军刚开进安集延,乌兹别克汗国的军队便在扎尼别、忽春汗和速赤云的带领下气势汹汹而来。
  乌兹别克军攻打安集延,必要经过柯散。萨亦德立即派米尔赞.阿里前往柯散加固城堡,并派出所有将军到柯散山区骚扰敌军两翼。两军围绕柯散逐渐展开阵势,一场大战在即。

  但还没等两只虎争斗起来,一位卞庄便亮出了刺虎之剑。统治向阳地的阿巴.癿乞尔此时已几经扩张到费尔干的乌支根、马都和奥希,见到萨亦德和乌兹别克军交战,趁机派军队驻扎到安集延近郊,日夜打造工程器械,准备一举拿下安集延。
  面对腹背受敌的局面,萨亦德只得命令驻守柯散的军队撤出城堡,和在山区的部队汇合后返回安集延,先对付这个想做黄雀的阿巴.癿乞尔。


  当阿巴.癿乞尔德部队准备好攻城武器准备攻城的时候,萨亦德却率军出城迎敌,原本没有准备野战的阿巴.癿乞尔军被迫和萨亦德在图特鲁克地方展开会战。萨亦德身先士卒,使得部下士气大振,1500人的部队大败阿巴.癿乞尔的两万大军,俘虏3000多人。
  按照惯例,俘虏是应该被杀掉的。而赛义德劝谏萨亦德:这些俘虏都是喀什噶尔的乡民,如果殿下不赦免他们,就等于对喀什噶尔进行了一次大屠杀,这将使殿下后悔不已。如果赦免他们,“殿下无论在今生或后世都将这一慈悲的作为而大获回赐。”[12]

  萨亦德听从了赛义德的劝谏,这一举动,大大获得了喀什噶尔的民心。为他日后他征讨阿巴.癿乞尔奠定了极好的民意基础。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使得乌兹别克军的统帅们对萨亦德的指挥能力刮目相看,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后又听说巴布尔率军攻陷了撒马尔罕,乌兹别克军撤军回国。
  萨亦德所面临的两线作战危机,全部化解。

  可他的表兄巴布尔大帝却没这么幸运。1512年春,巴布尔在布哈拉败于乌兹别克军,连撒马尔罕也丢掉了。面对着乌兹别克人的步步紧逼,巴布尔向伊朗萨法维王朝亦斯马因皇帝和表弟萨亦德求援。
  亦斯马因皇帝派大将纳扎木率军6万支援巴布尔。作为对巴布尔恩情的回报,萨亦德也派出了5000军队前去汇合。可他的援军刚到达失干便遭到乌兹别克速云赤汗7000军队的阻击,战败逃回,没有帮到表兄的忙。

  紧接着,巴布尔和伊朗联军被乌兹别克人彻底击溃,速云赤汗率军向安集延进军了。
  敌强我弱,萨亦德命赛义德坚守安集延,忽里防卫阿黑昔城,单.阿里镇守马尔亦囊,各城坚壁清野。自己则率主力部队进入北部山区牵制乌兹别克军,使之不敢贸然攻城。面对这种阵势,速云赤汗知道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战斗,而后方又受到哈萨克汗国哈斯木汗的攻击,只得撤军。


  不战而胜的萨亦德得知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拥有30万军队,极为强悍。为了和乌兹别克作战,1513年,他亲自访问哈萨克汗国,面见哈斯木汗,希望其出兵进攻乌兹别克汗国的达失干地区。哈斯木汗给萨亦德以最崇高的礼遇,并将自己价值连城的两匹名马之一送给萨亦德,不断举行宴会进行招待。可最后还是拒绝了萨亦德的请求。

  这一次出访虽然交到了难得的朋友,却没有找到牢固的盟友。表兄巴布尔在上次失败后,已经没有北上的想法,而是准备南下征服印度。伊朗萨法维王朝经过重创后,也不会再轻易举兵。而单独面对强大的乌兹别克军,对萨亦德来说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

  乌兹别克的速云赤汗也知道萨亦德的处境,为了尽快消灭这个很有潜力的敌人,他于1514年早春再次率军进攻费尔干,这一次,几乎所有乌兹别克贵族都参加了征战。
  萨亦德明白,无论自己怎么使用谋略,激发勇气,也难以战胜这回泰山压顶般袭来的敌军的。
  何去何从?萨亦德召开了军事会议。

  生死存亡关头,赛义德提出了自己的“隆中策略”:我们单独迎战,简直是“荒唐绝伦的事”。如果不想灭亡,只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哪里可以去呢?蒙古斯坦是不行的,那里是满素尔汗的领地,他骁勇善战,又是合法可汗,不能与之相争。另外,就是阿巴.癿乞尔的领地。此处易守难攻,腹地辽阔,可耕可牧,是可以开基立业的所在。而阿巴.癿乞尔本是可汗的臣属,却独立起来不受调遣,讨伐他符合法统。何况他此时已经六十岁,当政四十年以来,残酷暴虐,民怨沸腾,“毁灭的黑夜已经降临”。另外,他的部下很多都是我以前的同僚,看到我为殿下效力,也会投靠我们。只要我们击溃阿巴.癿乞尔“就有汗的辉煌前程”。[13]

  如此条分缕析,萨亦德想不被说服也不行了,所有将军的也都赞同。既然做出决定,便要尽快行动,1514年4、5月间,在速云赤汗的军队还没有进入费尔干边境之前,萨亦德率领所有部属取道蒙古斯坦向喀什噶尔进军。

  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进军,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萨亦德已经压上了全部的本钱。
  而阿巴.癿乞尔在兵败安集延后,便时刻准备应对萨亦德的反攻。他拆毁了喀什噶尔古城及其近郊的房屋,将居民迁往叶尔羌。在听说萨亦德进军的消息后,更是在土曼河岸上修建了45000平方米,132米高的城堡,储存了几年的粮草,派大将玉思番率军1000驻守,自己则坐镇首府叶尔羌。
  萨亦德的部队到达边境的阿忒彭八失城后,将家属和辎重安置在城里,自己率主力4500人轻装前进,迅速推进到土曼河岸边,喀什噶尔城守军出城迎敌被萨亦德击败,从此闭门不出。面对着城高壕深的城堡,萨亦德没有强攻,而是绕道向英吉沙尔城进发。

  英吉沙尔的守军也坚守不出,萨亦德强攻失败,便将部队驻扎在城外,准备围城打援。可苦等了两个月,阿巴.癿乞尔的部队仍没有来。萨亦德有些焦急,正在这时,吉利吉思部首领马黑麻率军前来投效,对于自己刚出道时便跟随自己的老部下的来投,萨亦德很是欢喜,更让他高兴的是,马黑麻带来了阿巴.癿乞尔的消息,这位敌手正在竭力召集军队,可除了强迫农民、工匠、市民入伍之外,他根本没有一支可靠的野战军。

  萨亦德马上下令从英吉沙尔撤围,前去攻取叶尔羌。但入境以来,他还没有攻陷一座城市,有的部下对前途产生了怀疑,密谋逃走。事情很快败露,为了稳定军心,萨亦德没有惩处来不及逃走的人。但他知道,不打一场大的胜仗,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既然阿巴.癿乞尔连像样的军队都召集不起来,也就没有必要着急先打击他的首府。
  经过重新部署,萨亦德回军攻打英吉沙尔。这一次,他势在必得,将大帐扎在城下,亲自指挥,这大大鼓舞了斗志,士兵们连续五天挖掘隧道,用地雷炸开城墙。守军也拼命防堵,双方互不相让。

  与此同时,阿巴.癿乞尔总算调集齐军队,向英吉沙尔开来。消息传到军中,所有将军都主张撤围迎战。而萨亦德则向全军宣布,自己的箭既要射城堡,又要射阿巴.癿乞尔,直到战死为止,谁不愿意跟从,请自便。将军和士兵被他的决心感染,继续猛攻英吉沙尔。第六天,守将阿明.达鲁花顶不住攻势,在萨亦德保证保护他家人财产后,开城投降。
  英吉沙尔的投降,很快出现了连锁反应,喀什噶尔的守军也弃城而逃。萨亦德率军向叶尔羌进发。

  阿巴.癿乞尔新征集的军队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他自己都知道“带领这样的军队去打劫菜园都不保险”[14]。随着喀什噶尔、英吉沙尔等城相继陷落的消息传来,这个残暴的老人再没有了斗志,命儿子贾汗杰尔留守叶尔羌,自己逃往和田。
  贾汗杰尔是个胆小怕事的人,根本没有“留守”的信心,父亲逃走5天后,他自己也弃城而逃,并下令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带走财物。全城军民都开始抢劫,叶尔羌一片混乱。在他逃走后第四天,萨亦德的先锋火者.阿里率军进入叶尔羌,两天后,萨亦德也率军到达。他派单.阿黑麻攻取和田,并另派军队追击阿巴.癿乞尔。
  阿巴.癿乞尔逃到和田后,听说萨亦德的部队正在开来,便再次逃走。沿途丢弃不方便携带的珍宝,仅带细软逃到拉达克,这里本是他的属地,但现在已经不再服从他。阿巴.癿乞尔无奈,只得折返向萨亦德投降,迎面遇上追兵,不等表明来意便被砍掉了脑袋。

  1514年9月3日,历经磨难的萨亦德在叶尔羌受众将拥戴,登上汗位,叶尔羌汗国从此诞生。这一年,他26岁,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雄。
  所有的将领都得到了丰厚的封赏,尤其是赛义德,萨亦德汗赐给他十二大特权,最为重要的是两项,其一,所有的公文都必须赛义德副署后,才能生效;其二,在宴会时,赛义德的侍卫可以随侍在萨亦德汗身边,这是连汗的生命都交到赛义德手中。权力,是最忌讳和人分享的,可以想见,如此大的特权,君臣之间已经难以如患难相交时那么融洽了。
  汗国建立后,萨亦德立即和自己的长兄,东察合台汗满素尔取得联系,他没有记恨这位哥哥当年的赶尽杀绝,而是主动要求和睦相处,并甘愿自称臣属。这样的态度自然获得了满素尔汗的响应,兄弟二人言归于好,东察合台汗国在名义上恢复了统一。

  解除了东部的威胁,萨亦德汗开始整理内政,励精图治。废除阿巴.癿乞尔的严刑酷法和横征暴敛,实行公正清明的统治。到1520年,汗国出现了“如果一个老妪头上顶着一坛金子在这些路上行走,也不会不人抢”的景象。
  但是,要让游牧民族出身,又信奉伊斯兰教的萨亦德汗和他的将军们从此安于守成,不再兴兵,那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1522年,萨亦德汗开始了对外扩张,从此,汗国历任汗王,都在“圣战”的旗帜下,发动过一又一次战争。
  叶尔羌汗国,成为了圣战者的国度。
(四)圣战!圣战!!
  
  伊斯兰教教教规中,教徒必须要履行的义务被称为“五功”,也就是:念、礼、斋、课、朝。

  念,即念诵“清真言”;礼,即礼拜;斋,即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热麦丹月)斋戒1个月;课,即缴纳天课,也就是缴纳宗教税;朝,即朝觐,凡身体健康,旅途方便,并具有经济能力的男女成年穆斯林,一年中至少应去麦加朝觐一次。

  这五功相对于佛教、基督教来说,除了朝觐是稍微麻烦了一点,其余的,并不繁琐。而且也没什么侵略性。可是,伊斯兰教从诞生之日开始,便政教合一,用武力将教义推广到阿拉伯半岛,是宗教使统一得以实现。因此,与佛教、基督教早期是凭借僧侣和教士靠着信仰和毅力自下而上一步步传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不同,一手拿着《古兰经》,一手拿着弯刀来扩展伊斯兰国土,是穆斯林最行之有效的传教方式。

  对于伊斯兰教徒来说,用“圣战”向真主传达敬意,比“五功”更能表现虔诚。
  圣战可以问心无愧讨伐异教徒,可以心安理得的占有战争所获得财务,可以以此凝聚人心,可以以此巩固国家。
  萨亦德汗和他的后继者们,自然不能不对真主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何况,作为游牧国家的首脑,没有显赫的战功,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属的敬畏的。
  萨亦德汗的第一个圣战目标,是蒙古斯坦。


  这里本是满素尔汗的领地,但因为在东方受到卫拉特人的进攻,满素尔汗已经没有余力经营这片西部疆土,这里,已经是吉利吉思人的天下。这些游牧部落不信仰伊斯兰教,并经常抢掠费尔干地区。虽然,费尔干现在是乌兹别克汗国的领土,和萨亦德汗没有关系,但想要收复自己的家乡,扩大领土的他仍然宣布“决意不是任何穆斯林受折磨,不让一个异教徒猖狂横行”[15],开始了长达5年的圣战。
  1522年,萨亦德汗命长子拉失德为统帅,阿里.塔海为副帅,在英吉沙尔之战中投效的吉利吉思首领马黑麻为先锋,出兵蒙古斯坦。

  早期,在马黑麻的招抚下,吉利吉思人纷纷投效,战局进展顺利。可不久,哈萨克的塔希尔汗介入到了蒙古斯坦的战事当中。相对于半耕半牧的叶尔羌汗国来说,还是纯粹游牧的哈萨克汗国对于吉利吉思人更有吸引力,连马黑麻最后都意图投靠塔希尔汗,虽然被萨亦德汗发觉后囚禁,但初期的大好局面再也没有出现过。吉利吉思人的反抗连续不断,哈萨克人也成群结队进入蒙古斯坦定居,人数超过了20万众。1526年底,萨亦德汗不得不承认对于蒙古斯坦的圣战失败,他再也不能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了。
  这次的失败,使得萨亦德汗的威望下降,汗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起来,一些开国元勋如火者.阿里、沙.马黑麻等都死于非命。萨亦德汗依靠赛义德稳定了局势,也开始筹措下一次的圣战。

  1527年、1529年,萨亦德汗分别向博洛尔和巴达克发动战争,均取得胜利,汗的权威获得了恢复。可这样单纯的依靠战功来稳定汗权让萨亦德汗感到很不安全,为了找到更可靠的支持,他拜纳克什班底教派的第三代教长阿赫拉尔之孙玉素甫为师,甚至表示愿意放弃汗位追随其去做苦行僧。玉素甫希望扩大教权,就不能让支持自己的汗退位,他对萨亦德汗言道:“统治权是接近真主的最佳捷径,……王者一句话所给予的恩赏,比苦行僧终身所给予的恩赏还要高。”[16]这是宗教人物进入叶尔羌汗国高层的开始,为日后宗教教派左右朝政导致汗国衰落埋下了伏笔。

  萨亦德汗接受了老师的话,决定在王者的位置上,对真主更加尽心竭力。他的作为,便是对身边最大的“异教徒”实行“圣战”——进攻藏传佛教的中心乌斯藏。
  1532年,萨亦德汗命赛义德的侄子马黑麻.海达尔为先锋,自己统帅主力从和田出发,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圣战。

  马黑麻.海达尔便是著名的《拉失德史》的作者,不但史学成就斐然,而且还是卓越的军事指挥官,很快攻下了努布拉。萨亦德汗随之赶到,但高原气候使他患上了高原病,难以继续进兵。后由马黑麻.海达尔继续前进,自己则前往巴尔提驻扎,收服了那里的头人。
  马黑麻.海达尔一路上攻城略地,进入克什米尔地区,1533年攻陷其首府斯里纳加。这里的统治者无法抵抗,只得向叶尔羌汗国称臣,献上大量珍宝,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萨亦德汗的次子亦斯干达尔。马黑麻.海达尔取得胜利后,率军返回巴尔提,受到萨亦德汗最高规格的奖赏。

  此时的萨亦德汗还没有从上次的高原病中恢复过来,继续前往乌斯藏无异于自杀,于是,他将“摧毁卫藏的偶像庙”的任务交给了马黑麻.海达尔和自己的儿子亦斯干达尔王子,自己返回叶尔羌养病。但在翻越昆仑山的时候,萨亦德汗的高原病急剧恶化,部队日夜兼程,希望能够尽快赶到地势较低的地区,可这一回,真主的保佑没有再一次降临到他的信徒身上,1533年7月9 日,在离“高原病不大流行的地方”只有不到20公里的时候,这位戎马一生的可汗撒手人寰,享年45岁。[17]
  萨亦德汗去世时,只有阿里.海塔在他身边,而这位将军与萨亦德汗所倚重的赛义德不和,趁机假传汗命给萨亦德汗的长子,现任阿克苏总督的拉失德,要他一定要铲除赛义德家族,否则“政权一日不能归于我儿之手”[18]。

  拉失德王子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是从小历经磨难,一出生就和父亲一起坐牢。萨亦德汗起兵后,他一直在父亲身边,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是一个果敢坚韧的人。虽然他知道这道汗命未必就是父亲的遗命,但也知道赛义德是汗国创建的头号功臣,身受父亲所赐的十二大特权,现在不仅官居“兀鲁斯别吉”高位,同时身兼喀什噶尔总督,整个家族在汗国的势力如日中天。何况,自己的弟弟亦斯干达尔王子与赛义德家族关系非凡,现在和勇将马黑麻.海达尔领兵在外,自己不采取突然手段,继承汗位的便会是自己的弟弟。

  拉失德王子以奔丧的名义赶到叶尔羌,而赛义德已经先于他到达,这个智勇双全的人物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成为拉失德王子必须铲除的目标。7月23日,赛义德到萨亦德汗陵墓前迎接拉失德王子,被拉失德当场下令处死,随后全家被杀,距他所效忠的萨亦德汗去世,仅14天。
  可以说,没有赛义德,就没有叶尔羌汗国的建立,他的无端被处死实可看作悲剧。但也因为他的死,汗国内乱的种子泯灭,拉失德汗开创了汗国的辉煌时代。一个能臣,用自己的血为自己参与建立的国家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而马黑麻.海达尔在进入乌斯藏后,一路杀向拉萨,沿途缴获甚丰,但也遭到佛教徒们英勇的抵抗,再加上气候严酷,士兵们疲惫不堪。最后,虽然离拉萨只有8天的路程,仍然不得不折返。当军队行进到拉达克时,新任可汗拉失德汗发来了敕令,命令他留原地任职,同时命令解散军队。一夜之间家破人亡的马黑麻.海达尔自然不愿奉命,但士兵们纷纷逃走,亦斯干达尔王子也经受不住磨难返回了叶尔羌。武力对抗已无所依仗,马黑麻.海达尔只好流亡到了印度,后来成为克什米尔的统治者。在克什米尔期间,他撰写了巨著《拉失德史》,详细记载了从1347年到1541年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的历史,成为研究中亚史的经典著作。虽然拉失德汗害得他背井离乡,但他仍在前言中写道:将此书献给我祖国的统治者拉失德汗。对拉失德汗的功绩给予了客观评价。

   拉失德汗在位27年,是一个治国有术,统兵有方,而且能诗会文,擅长音律的可汗。统治期间联合乌兹别克汗国发动多次对哈萨克汗国的圣战,一度占居了蒙古斯坦,并摆脱了与东察合台汗国的臣属关系。在国内继续推行父亲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一生当中,三次微服巡游全国,了解民情。在第三次巡游时,病逝于和田,享年52岁。
  拉失德汗的长子阿不都.拉提夫王子在于哈萨克人作战中阵亡,次子阿不都.哈林王子继位。这位可汗注重文治,强调法制,使得汗国秩序井然,百业兴旺。但作为虔诚的穆斯林,他也对外发动圣战,吞并了东察合台汗国,使得汗国疆域囊括了吐鲁番、哈密等地,有了空前扩大。在阿不都.哈林汗统治的33年中,纳克什班底教派分裂成为势不两立的黑山、白山两派,黑山派进入叶尔羌传教,在贵族和百姓中产生重大影响。

  阿不都.哈林汗63岁去世,按照长者继位的传统,五弟马黑麻继承汗位。在位的18年中,击退了乌兹别克汗国的入侵,使国家达到极盛,“商贾如鲫,百货交汇”[19],如“天堂一样”[20]。可这位可汗在作阿克苏总督时,便拜黑山派和卓伊斯哈克为师,成为黑山派信徒,成为可汗后对黑山派推崇备至,宗教人士开始对汗廷施加影响。到他以73岁高龄去世时,黑山派的沙迪和卓已经拥有了众多的信徒和庞大的财产,对整个汗国事无巨细,都有了发言权。

  中亚的统治者往往寿命都不长,到60岁便已经很是难得,阿黑麻汗可说是难的寿星,73岁高龄才离开人世。临终前,他也许会庆幸自己信仰了黑山派,扶助他们,庇护他们,让他们茁壮成长,自己才会在创造辉煌后得享天年。
  遗憾的是,如果真有天堂的花园,在那里看到日后叶尔羌汗国的局面,马黑麻汗必定会后悔的捶胸顿足。

  从萨亦德汗开始,“圣战”便是历任可汗必定修习的科目,这使得汗国国势在九十六年中蒸蒸日上。马黑麻汗去世后,对外的圣战几乎停止了,并不是汗王们不再对真主虔诚了,而是因为过于虔诚,对真主在人间的代言者都低下了头颅。宗教首领染指政权,可汗、贵族、将军们在教权的阴影下自相残杀,汗国在同室操戈的血泊中,迅速走向了衰落。
 
  (五)黑白之争
  
  人是合群的动物,脱离了自己的群体便无法生存。但人又是最善于窝里斗的动物,在大群体里,分成各个小群体互相争斗,小群体里分成更小的还是继续争斗。世界是这样,国家是这样,民族是这样,宗教也不能超凡脱俗。
  基督教先是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后来又出现了新教,教派之间的战争你死我活。新教所衍生出来的教派更是种类繁多,英国清教、路得宗、长老会等等都在其中。最与世无争的佛教,在佛祖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便出现了提婆达多与佛祖分庭抗礼,创建“头陀行”一派。之后一再结集,一再分裂,未等传出次大陆便已经是宗派林立,传到中国,又有南传、中原、藏传三个分支。中原佛教又出现禅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等,而藏传佛教不但分成格鲁(黄)、萨迦(花)、噶玛(白)、宁玛(红)四大教派,还经常出现“宗教战争”。
  基督教和佛教相对而言较为平和,尚不能免除教派之争。战斗性最强的伊斯兰教就更为激烈。先是有什叶、逊尼、哈瓦利吉、穆尔吉埃等派,逊尼派又分出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等。随着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进入伊斯兰教,又产生了苏菲派,苏菲派又产生出许多小教派,各个教派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帝国的分裂,分布于各个国家。冲突,战争从而此起彼伏。

  作为圣战者的国度,叶尔羌汗国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其中。
  从萨亦德汉时期开始,便信奉苏菲派中的纳克什班底教派,但一直到阿不都.哈林汗时期,宗教总要依附于汗廷,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纳克什班底教派到第五任教长马哈图木去世后再次出现分裂,长子额敏一派成为白山派,而四子伊斯哈克一派成为黑山派。两派在大本营河中地区争来斗去,都没有什么发展,伊斯哈克另辟蹊径,选择进入叶尔羌。
  初来乍到,伊斯哈克便看出未来的马黑麻汗前程远大,便收其为徒,为其出谋划策。待到马黑麻汗正式继位,黑山派在叶尔羌成了最受可汗青睐的教派,受到大力扶持。待到伊斯哈克的儿子沙迪和卓时期,已几乎到了权倾朝野的地步。
  马黑麻汗虽然对伊斯哈克自称“最劣等的奴隶”,愿意把“头颅作为贡献礼物献给”他[21]。但在在位的时候,仍能牢牢掌握汗权,宗教只能帮忙,不能添乱。可到他去世后,教权就成了脱缰野马,没人制得住了。
  1610年,马黑麻汗去世。按照传统,应该是长者继位,众多贵族中,马黑麻汗的幼弟,吐鲁番总督阿杜剌因王子,以及他的侄子,和田总督沙.海达尔王子年纪最长,是合法的继承人。可黑山派和卓沙迪联络众多朝中重臣,违背传统,拥立喀什噶尔总督,马黑麻汗长子阿黑麻继承汗位。
  规矩的好处,就在于都按着规矩来便会平安无事。而一旦有人破坏了规矩,就会人人效仿。你可以破坏规矩,谁不可以?
  阿黑麻汗刚刚继位,他的表弟,东部重镇察力失的总督哈斯木王子起兵反叛,并邀请卫拉特人支援。紧接着,有汗位继承资格的吐鲁番总督阿杜剌因王子也竖起反旗。汗国东部一片混乱。
  所幸阿黑麻汗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儿子帖木儿王子,率军东征击败叛军,收复察力失、库城等地。但没能彻底消灭叛军,阿杜剌因王子从此不再受中央控制,自行称汗实行割据。而卫拉特人,这个日后汗国的噩梦,开始频频出现。
  帖木儿王子在东征胜利后,自恃有功,荒淫暴虐,1615年因意外而死。长子的死不但是阿黑麻汗失去了继承人和重要战将,更使得喀什噶尔局势动荡,堂弟沙拉夫.丁王子叛乱,阿黑麻汗迅速将其镇压。派自己的少子拉提甫王子为总督,并让所有贵族派自己的儿子前去辅佐,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避免再起争端。
  可事与愿违,他的侄子兼女婿亦斯干答儿又接着反叛,旋即失败。这使得阿黑麻汗再也不信任自己的同宗,不但已经反叛的或杀或流,一些并没有表现反迹的也遭到流放。汗廷宗族势力大衰,而重臣沙家族得以指掌大权。阿黑麻汗又不得不提拔一些身份较低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加以遏制,结果引来杀身大祸。
  1619年,阿黑麻汗在游猎时被沙家族派兵偷袭,面对穷追不舍的刺客,为了不牵连随行人员,他主动将自己暴露,当场被杀。这位可汗虽然死得很有骑士风范,却留下了烂摊子:沙家族拥立其堂弟忽失歹为汗,可仅九天后,其少子拉提甫王子率兵攻陷叶尔羌,杀忽失歹汗,并彻底铲除沙家族。自立为汗后,又将阿黑麻汗的“纳吉卜”,也就是监军,与黑山派和卓沙迪同属“圣裔”的拉扎克驱逐出境。这样一来,可以制约沙迪和卓的权臣和宗教人士全部清除,黑山派的地位已经无人可以撼动了。
  拉提甫汗在位的12年中,汗国的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割据东部的阿杜剌因屡屡联合哈萨克汗国和卫拉特人入侵中西部地区,使得生灵涂炭,最后拜城丢失,库车也成了实际上的独立地区。朝廷内部,各大臣党争频繁,流血事件此起彼伏。面对如此局面,年轻的可汗忧愤成疾,年仅26岁便病逝了。
  继位的是帖木儿王子的次子速檀马黑麻,这又不是“长者继位”,战端再起。他的哥哥,帖木儿的长子速檀马合木起兵反叛,将弟弟驱逐,自己做了可汗。仅三年后,速檀马合木汗便在做礼拜时被沙迪和卓派人暗杀,速檀马黑麻汗复辟。
  在他们兄弟相残的时候,1634年至1635年间,天山北部的草原上,卫拉特人几经分化整合,崛起了一个新的汗国——准噶尔汗国。同时,与黑山派势不两立的白山派也在教长玉素布的带领下进入到叶尔羌,在喀什噶尔传教。这两件事,都是对病魔缠身的汗国雪上加霜。
  所幸,转机也随之而来。毕竟有一百多年的根基,叶尔羌汗国枯木逢春,迎来了自己的中兴之主。割据东部的阿杜剌因王子去世,其子阿卜杜拉哈继位,这是一个骁勇的王子,不但大多数贵族倾心于他,黑山派也对他极有好感。刚继承父亲的位置,便有了统一汗国的机遇。
  1639年,阿卜杜拉哈王子率军西进,一路上所向披靡,降者如云。速檀马黑麻汗第二次下台,逃往国外。阿卜杜拉哈将分裂近三十年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成为全国的可汗。随后,将朝廷的重臣大换血,巩固汗权,并任命自己的弟弟们出任各地总督,消除割据势力,让国家在不断的内乱中缓了一口气。
  在击退准噶尔汗国的进攻后,阿卜杜拉哈汗恢复了从马黑麻汗时代便中断的“圣战”。1641年迫使巴达克山重新臣服;1643年率倾国之兵讨伐吉利吉思人,大获全胜,被历史学家载入史册,称为“阿克赛进军”。
  1644年,在汗国内呼风唤雨数十年的黑山派和卓沙迪去世,其子玛木特称为和卓,继续支持阿卜杜拉哈汗。同年,中原的王朝从大明换成了大清,阿卜杜拉哈汗派使臣前去进贡,顺治皇帝准许“自此以后,着五年一次来贡”[22],正式建立了朝贡关系。

  顺治皇帝并不知道,这个主动前来的恭顺之国,没有几个安静的五年来朝贡了。
  阿卜杜拉哈汗实现了汗国的中兴,但在吸取前人的教训下,多次用铁血手段清除他所不信任的贵族和亲人,用大肆的杀戮和大批的流放来展示自己的权威,甚至两个立有大功并忠心耿耿的弟弟——伊卜喇伊木王子和伊斯玛依勒王子都被无端驱逐出境。逐渐,有为之君的光环退色,而把暴君的帽子戴在了头上,众多总督与他貌合神离,刚继位时的统一局面出现崩坏。
  内部不稳,外患便接踵而至。北部的准噶尔汗国自从建立之初,便对叶尔羌虎视眈眈,见阿卜杜拉哈汗流放众多贵族,便支持这些贵族返国进行武力抗争。伊卜喇伊木、伊斯玛依勒都在准噶尔军的支持下,回国对兄长实施报复。全面的内战爆发。
  阿卜杜拉哈汗多次进行反击,有胜有败,并没有被伤到筋骨,可自己的儿子却生乱于肘腋。长子尤勒巴尔斯在担任喀什噶尔总督之后,便与白山派过从甚密,白山派的和卓伊达耶提拉知道,要取得宗教领导权必须有在汗廷的地位,而与自己水火不容的黑山派现在是汗廷的支持者。于是,便拥护尤勒巴尔斯反对自己的父亲
  尤勒巴尔斯在白山派的支持下,招兵买马,对父亲步步紧逼,逐渐扩大自己的封地,直到父亲直接控制的领地仅剩下首都叶尔羌城。阿卜杜拉哈汗眼见汗位不保,开始了反击,命自己的次子努尔.丁率兵讨伐。努尔.丁虽然占领了喀什噶尔,但很快病死,阿卜杜拉哈汗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军队。1668年,面对儿子的大军压境,阿卜杜拉哈汗以“朝圣”的名义出走麦加,凄凉的结束了自己的“中兴”。尤勒巴尔斯进入叶尔羌宣布自己为汗,开始大肆迫害黑山派教徒。
  可在阿卜杜拉哈汗出走之后,黑山派便到准噶尔迎回了伊斯玛依勒王子,宣布他为可汗,不承认由白山派拥立的尤勒巴尔斯汗。双方的军队多次交战,尤勒巴尔斯汗均都失利,危难之中准噶尔汗国的第二任汗王僧格派军队支援,勉强维持了平衡,尤勒巴尔斯汗在外国的帮助下稳定了局势,继续迫害黑山派。

  世界上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僧格派援军来并不是义务帮忙,而是为了颠覆汗廷。尤勒巴尔斯汗直到准噶尔军协助手下贵族冲入汗宫把刀砍向自己的时候的时候才明白,但已经太晚了。贵族们拥立他的儿子阿卜杜.拉提夫为汗,这仅仅是个傀儡。
  驻军在阿克苏的伊斯玛依勒王子听闻汗廷有变,迅速率军前往叶尔羌,用切断水源的方法迫使叶尔羌开城投降,1670年4月2日,被宣布为可汗。黑山派在遭到两年的迫害后,终于扬眉吐气,开始反攻倒算,对白山派进行血腥屠杀。白山派保护阿卜杜.拉提夫汗逃到自己的大本营喀什噶尔,但随后也被攻陷,阿卜杜.拉提夫汗和所有尤勒巴尔斯汗的儿子全被处死,白山派教徒遭到残酷迫害,和卓伊达耶提拉逃亡到印度。
  伊斯玛依勒汗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当年他是阿卜杜拉哈汗抑制权贵,加强中央汗权的牺牲品,但在自己当上可汗后,也完全仿照哥哥的做法。黑山派和卓玛木特重新成为汗国无可争议的大教长,敌人白山派已经元气大伤,连和卓都流亡到国外了,还能有什么作为?
  伊斯玛依勒汗和玛木特和卓都可以露出胜利的微笑了。
  先露出笑容的人,往往不是胜利者。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拉失德汗在位27年,是一个治国有术,统兵有方,而且能诗会文,擅长音律的可汗。统治期间联合乌兹别克汗国发动多次对哈萨克汗国的圣战,一度占居了蒙古斯坦,并摆脱了与东察合台汗国的臣属关系。在国内继续推行父亲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得经济进一步恢复。一生当中,三次微服巡游全国,了解民情。在第三次巡游时,病逝于和田,享年52岁。


这个国王比较好玩,微服私访时顺便寻找萝莉:

     据和田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于回历1271年(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写成的《乐师史》记载:阿曼尼莎汗出生在塔里木河岸边一个小村庄里,父亲名叫马合木提,是名樵夫,家境贫寒,颓垣断壁。一天晚上,家门口来了两位穿着破烂衣裳的过客,为首的一位提出想借宿一夜,得到好心的马合木提的允许。进屋后看到墙角上挂着一把弹拨尔,就请主人弹上几首乐曲。马合木提说:”这琴是我女儿的,还是让我女儿弹给你听吧。”

     阿曼尼莎汗拿起弹拨尔落落大方地弹奏了“盘吉尕木卡姆”,她弹得非常绝妙,使客人大为惊奇,而使他更惊奇的是阿曼尼莎汗竟然自己填词演唱起来:

  我们的主啊,万分感谢你,

  你把一个公正人封为国王,

  阿不都热西提为弱者穷人遮住炎阳。

  乃裴斯啊,要为神圣的真主祈祷……

     她的歌优美动人,客人从未听过,急忙问道:“谁是乃裴斯?这首歌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阿曼尼莎汗说:“这首诗是我自己写的,乃裴斯是我的笔名。”

      客人问姑娘多大了,马合木提说十三岁了,客人更是惊叹不已。

      见来客对诗感兴趣,难觅知音的阿曼尼莎汗来了兴致,又朗诵了自己写的几首诗,这些诗情感深沉又富有哲理,不像出自少女之手。

     客人想再试探一下这姑娘才华几许,就说:“能不能当场即兴写一首让我看看。”

     阿曼尼莎汗拿起笔墨纸张,飞快地写下这样的诗句:

   真主啊,我面前的这个奴仆把我愚弄,

   今晚顿觉屋子里荆棘丛生。

     客人笑着说:“相信我吧,但别讥笑。”接着说,”我出去一会儿再来。”

     原来他就是赛义德之子、当今国王拉失德汗,又称阿不都热西提汗,率领官员卫士来到卡勒玛克戈壁打猎,晚上化装成穷人,深入民间,微服私访,体察民情。酷爱音乐和文学的这位国王没想到幸运地遇上了才貌双全的阿曼尼莎汗。他回到临时驻地,头戴王冠,披上斗篷,准备了十只羊和茶叶绸缎,带上众官员,再次来到马合木提家,公开自己的身份,请求主人把女儿嫁给他。于是他和阿曼尼莎汗喜结良缘,共同生活了二十年。

      阿曼尼莎汗堪称是一位音乐大师,不但会演奏木卡姆,著有诗集《精美的诗篇》和《美丽的情操》,还有一部关于诗歌、音乐和书法理论的著作叫《心灵的协商》。进入宫廷,成为王妃后,她在拉失德汗的大力支持下,邀请木卡姆演唱家、高明的音乐大师喀迪尔汗等一大批乐师、歌手和诗人来改革木卡姆。虽曾遭到顽固势力的抵制,但是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在阿曼尼莎汗的主持和喀迪尔汗的引导下,对当时的木卡姆从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一使维吾尔木卡姆通过整理得到规范,与中亚木卡姆之间的混杂情况得到澄清;二使木卡姆的概念扩大了,积极吸收民间歌舞,向带歌唱的舞蹈过渡;三是重新确定了木卡姆歌词,从陈旧晦涩的充满宗教色彩的宫廷诗词中摆脱出来,主要以古典诗人纳瓦依为首充满进步文明的诗作为主。经过改革的维吾尔木卡姆,变得健康高雅、清新动听,讴歌公正与善良、幸福和爱情,成了十二木卡姆永恒的主题。维吾尔族从此有了一座音乐的金字塔,一桌歌、诗、乐、舞的盛宴,三百二十首乐曲,四十位诗人的四千四百九十二行诗,全部演唱一遍要花整整二十四小时!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蒙古人打天下行,坐天下不行.
最后还不是被准噶尔灭了!:D
  (六)佛徒的征服
  
  伊斯兰教的崛起史,也是众多其它宗教的灭亡、衰落或与之争斗的历史。
  基督教、佛教、袄教等等宗教均受到弯月战刀的强有力打击。袄教最先衰落,但反抗相当激烈,即使是萨珊波斯帝国灭亡后,袄教教徒仍还刺杀了阿拉伯帝国第二任哈立法欧麦尔,为自己的宗教唱响悲壮的挽歌。基督教的抗争更为激烈,不但顶住了征服,还进行过一系列例如十字军东征这样的反征服。到了近代,更是咸鱼翻身,成为所有伊斯兰教国家的噩梦。
  只有佛教,命运最为悲惨,非暴力、宽容和出世的佛教在穆斯林的征服面前毫无反抗之力,玄奘法师取经所经过的中亚、印度这些原本佛寺林立、香烟缭绕的地区被扫荡的只剩断壁残垣,佛徒们要么被屠杀,要么流散异邦。佛祖降生之地,佛教反而一蹶不振。
  叶尔羌汗国前身的东察合台汗国原本也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吐鲁番还是中亚重要的佛教中心,但随着汗王们信奉伊斯兰教,也付与尘灰了。萨亦德汗建国之后,便对乌斯藏进行了圣战,要不是高原病使得他中道崩殂,藏传佛教的历史恐怕也会改写。
  对穆斯林来说,佛教徒简直就是任自己宰割的羔羊。
  但在叶尔羌汗国后期的衰乱中,佛教的信徒准噶尔人频频发动进攻和煽动内乱,无论是可汗、和卓还是贵族将军们都头疼不已。直到伊斯玛依勒汗夺取汗位,将国家安定下来,佛徒们的压力才似乎减少了。
  然而,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宁静,一场世界上唯一的佛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征服战争即将开始。
  伊斯玛依勒汗接手的汗国是一个地道的烂摊子,且不说战乱造成的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就是贵族、教派之间的矛盾也是暗潮汹涌。为了安定局势,他重新任命官员,大力打击白山派,避免出现势均力敌的政治和宗教派别。同时,安集流民,修复被毁坏的道路桥梁及清真寺,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很快,汗国出现了“小康”局面,与中原王朝的朝贡关系也重新恢复。1673年,康熙皇帝接待了久已不来的叶儿羌汗国的使团,笑纳“西马四,蒙古马十五,璞玉千斤”[23]的丰厚贡品。在康熙皇帝心目中,这应该是一个恭顺而又富足的国家。
  伊斯玛依勒汗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复兴国家,他的才能本应是足以成为第二个中兴之主,延长汗国的国祚的。
  但人要成功,除了智慧、辛劳和不懈的精神之外,最重要的,还要有些运气。所谓人定胜天,只是人们自大时的幻觉而已。就如历史上那么多马上民族兴起,匈奴的冒顿单于,突厥的颉利可汗,吐蕃的松赞干布赞普都是一时英雄,却没有建立如成吉思汗那么宏大的基业。其原因,便是与他们同时代的,出现了和他们相当或更强的如汉高祖、唐太宗这样的不世雄主。成吉思汗崛起时所有老大帝国都在衰落的千年难寻的好运气没有出现在他们的时代。
  伊斯玛依勒汗什么都具备了,就是没有运气,他遇到了17世纪中亚最为耀眼的明星,让俄罗斯和清朝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敢小看的枭雄——准噶尔博硕克图汗——噶尔丹。他和自己的父亲、哥哥都不同,是绝不仅仅满足于守成的,作为达赖喇嘛的亲传弟子,又是被指认的活佛,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以黄教为国教的大帝国。这样的雄心,是不会让近在咫尺的伊斯兰国家继续生存下去的。
  有了这样的强邻,一些原本不必放在心上的小人物,也就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白山派的和卓伊达耶提拉便是这个“小人物”。
  这位和卓自从逃离叶儿羌汗国后,在费尔干、克什米尔、印度北部以及青海、甘肃地区流亡,虽然也招收了一些信徒,但处境和在祖国当教长相比着实苦不堪言。他一直寻找着回国的办法,寻找帮助自己东山再起的人,可十年之中,这样的人始终没有出现。直到他来到了乌斯藏。
  在拉萨,这个伊斯兰教长拜谒了五世达赖喇嘛。很难想象连个信仰完全不同的人是如何交流的,可以肯定的是,伊达耶提拉一定是卑躬屈膝在达赖喇嘛法座之前的,否则是不会获得达赖喇嘛的欢心的。
  达赖喇嘛作为藏传佛教最高教主,又是噶尔丹的恩师,他的好恶决定了伊达耶提拉能否达成心愿。达赖喇嘛给了他一封转交给噶尔丹的亲笔信,让他“确立阿帕克和卓在喀什噶尔和叶尔羌的地位”[24]。
  早已有吞并叶尔羌汗国之心的噶尔丹在看到老师的信的时候,必定是欣喜的,老师不仅给了自己明确的指示,还送来了进入叶尔羌大门的钥匙。自己还有什么理由再等待下去呢?
  1679年,噶尔代派大将阿拉达尔和硕奇率军三万侵入叶尔羌汗国东部,一路拿下哈密、吐鲁番、察力失等城,伊斯玛依勒汗的侄子阿卜杜.里什特王子投降,整个东部地区沦陷。
  伊斯玛依勒汗苦心经营近十年,竟然得到了半壁江山转瞬丢失的回报,其震惊与愤恨是不言而喻的。
  可这还只是开始。
  1680年,噶尔丹亲率12万大军南征叶尔羌汗国,有伊达耶提拉作为向导,又有白山派信徒的策应,阿克苏、乌什等城不战而降。准噶尔军兵临喀什噶尔城下。
  此时的喀什噶尔总督是伊斯玛依勒汗的长子巴巴克.苏里坦王子,年轻的王子不愿困守危城,率军出城迎战,陷阵而死。喀什噶尔陷落。
  伊斯玛依勒汗只剩下了首都叶尔羌,这座都城自萨亦德汗建国以来虽然饱经风霜,但还没有被外敌攻陷的先例。守将伊瓦兹伯克率军死守,但外有数十倍于己的敌军,内有白山派信徒的策应,个人的忠勇是无济于事的。经过激烈战斗,伊瓦兹伯克战死,叶尔羌陷落,留在汗宫中的伊斯玛依勒汗及所有汗室成员全部被俘。噶尔丹将他们送到伊犁监禁。
  叶尔羌汗国历经6代12位可汗,立国166年,至此寿终正寝。圣战者的国度,最终被佛教徒的“圣战”所征服。
 (七)和卓续写的故事
  
  噶尔丹并没有强迫伊斯兰教徒们改变自己的信仰,他需要的是一个服从于自己为自己提供军需物资的稳定领地。他扶持伊斯玛依勒汗的侄子阿卜杜.里什特为傀儡可汗,同时封伊达耶提拉为“阿巴克”,也就是“首领”,但伊达耶提拉却把蒙语“阿巴克”改成了波斯语“阿帕克”,就成了“宇宙”的意思。从此,阿帕克和卓便成了天山南麓的实际统治者,每年向准噶尔汗国缴纳10万两白银和24万斤麦子的贡赋。
  阿帕克和卓横征暴敛的统治了十年,其间更换了两个可汗,在他死后不到八个月,儿子雅雅和卓便被杀。白山派的统治结束,黑山派在准噶尔人扶持下掌握大权。
  17世纪末,再没有傀儡叶尔羌汗出现,汗国的尾声也结束了。
  1755年,清朝乾隆皇帝派遣大军攻伐准噶尔末代汗王达瓦奇,准噶尔汗国崩溃。白山派和卓波罗尼、霍集占兄弟趁机摆脱囚禁,归附清朝。
  在清朝的支持下,波罗尼攻占叶尔羌等地,黑山派和卓加罕及其家属全部被杀,仅有其弟弟阿卜杜拉和两个儿子逃亡。
  但清朝是不会再允许独立的宗教政权出现在天山以南的。波罗尼、霍集占兄弟于是于1757年公开起兵反清,史称“大小和卓之乱”。
  1759年,兄弟二人最终失败,天山南北全部划为清朝版图。
  1820年,波罗尼之孙张格尔由浩罕汗国进入新疆,拉开“张格尔之乱”序幕,直到1826年方才以张格尔被擒而告结束。
  1865年,波罗尼曾孙布素鲁克在浩罕汗国阿古柏的护卫下回到新疆,成为“哲德沙尔汗国”的傀儡可汗,后在图谋独立失败后被驱逐出境。
  
  叶尔羌汗国灭亡185年后,准噶尔汗国灭亡110年后,和卓们续写的故事也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