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张香桐院士逝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54:11
新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张香桐院士逝世

2007年11月07日12:19  来源:新华社
                                                               

  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原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先生,于2007年11月4日15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张香桐先生是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关于猴运动皮层肌肉代表性、肌肉神经传入纤维的分类等研究都是经典性的工作。他还是中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张香桐先后担任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获得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

  遵照张香桐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将于2007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张香桐遗体告别仪式。(记者王蔚)

百岁院士张香桐两弟子忆恩师
日期:2007-11-07 作者:江世亮 来源:文汇报
    中国神经科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的创办人张香桐先生,终于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4日下午3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室里,这位百岁院士安详地闭上了双眼。闻此噩耗,记者即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办公室取得联系,随后采访了两位跟随张先生多年、并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赵志奇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吴建屏院士。
   
家境贫寒  刻苦自励
   
    吴建屏院士1958年起就在张香桐先生的实验室工作,一直到1964年出国。赵志奇教授则是1962年大学毕业后到张先生的实验室做了近十年的助手,他们两位在神经科学界有张先生的大弟子和二弟子之称。谈起自己的恩师,两位弟子无不充满感念、崇敬之情。
   
    赵志奇说,张香桐先生和前些年去世的冯德培先生都有中国神经科学一代宗师之美誉。农家出生的张香桐的成长、成才之路充满坎坷,家境贫寒、磨难多多造就了他一生刻苦自励、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的坚强性格。张香桐14岁才上小学,两年里念完小学课程。
   
留学耶鲁  毅然回国
   
    抗战非常困难的时刻,张香桐受命护送心理研究所的图书和仪器到云、贵后方,在流离颠簸的环境下还从事解剖学研究。为了能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学习深造,30多岁的张香桐历尽周折得以到耶鲁大学留学,他的导师是耶鲁大学非常有名的大师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国外出名已是40多岁了,他在1956年回国时正是他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做得最好的时候。赵教授说他前几年到耶鲁大学访问时,有位熟悉张先生的美国学者说,如果张香桐不回国,有可能得诺贝尔奖。而张先生本人在谈起这件事说他对那时回国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他回国开创了中枢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脑科学研究人才,很多成为国内高校的神经生理学的学术带头人。由于他在学术界的名声,当时很多前苏联和东欧的学者都想到张香桐的实验室工作,先后有5名到他的实验室进修学习,其中有后来的乌克兰科学院院长等一批知名学者。
   
    谈到张香桐先生当年毅然回国的情形时,吴建屏院士补充说,1956年张先生回国时正是事业上处于高峰阶段,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他能放弃在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优良的工作环境,明知回国后工作条件相差极大,还是决定回国,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帮助建立中国的生理学研究。他回国的经历也是费尽周折,历时一个多月绕道欧洲,最后经前苏联回国,为了不引起美方的阻扰,他的藏书、存款、家具都没有带,只是带了一些必需的实验仪器,只身回国。
   
术有专攻  孜孜不倦
   
    赵教授说,张香桐院士是我国中枢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从事疼痛生理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国际疼痛学会的发起人、奠基会员和名誉会员。张先生对中国神经科学的一大贡献是为我国的神经科学研究、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大器晚成的张香桐能取得这样的学术地位与其孜孜以求专注做事的风格有很大的关系。给吴建屏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张先生专注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张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搞他的生理学科学研究,没有什么事能分散他的精力,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仍坚持做到这一点,在“牛棚”里还能抓紧时间写科普读物,《癫痫答问》一书就是在“牛棚”里完成的。有一次他在美国遇车祸只能卧床,卧床期间什么事都不能干,但张先生仍不想浪费时间,他看见床上贴有“朱子家训”,他就设法把它译成英文。吴院士感慨地说,这样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而不会被任何其他事情所干扰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也是他能取得很大成绩的重要原因。
   
    在赵志奇教授看来,对做实验充满兴趣,什么都自己动手做是张先生最大的特点。“他亲自动手做实验直到70岁。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他们动手,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而一旦当自己不在第一线做实验后,请他去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报告时,他说自己已经不做实验了,没有自己的研究结果不适合去报告”。
   
    本报记者  江世亮
   
张香桐生平简介
   
    张香桐,男,1907年11月27日出生,河北正定县人,中科院资深院士。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年去美国,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底回国。1957至1980年,担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至1984年,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9年1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新中国神经科学奠基人之一张香桐院士逝世

2007年11月07日12:19  来源:新华社
                                                               

  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原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先生,于2007年11月4日15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101岁。

  张香桐先生是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关于猴运动皮层肌肉代表性、肌肉神经传入纤维的分类等研究都是经典性的工作。他还是中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张香桐先后担任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还获得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

  遵照张香桐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将于2007年11月11日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礼堂举行张香桐遗体告别仪式。(记者王蔚)

百岁院士张香桐两弟子忆恩师
日期:2007-11-07 作者:江世亮 来源:文汇报
    中国神经科学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上海脑研究所的创办人张香桐先生,终于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4日下午3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室里,这位百岁院士安详地闭上了双眼。闻此噩耗,记者即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办公室取得联系,随后采访了两位跟随张先生多年、并在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研究所赵志奇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吴建屏院士。
   
家境贫寒  刻苦自励
   
    吴建屏院士1958年起就在张香桐先生的实验室工作,一直到1964年出国。赵志奇教授则是1962年大学毕业后到张先生的实验室做了近十年的助手,他们两位在神经科学界有张先生的大弟子和二弟子之称。谈起自己的恩师,两位弟子无不充满感念、崇敬之情。
   
    赵志奇说,张香桐先生和前些年去世的冯德培先生都有中国神经科学一代宗师之美誉。农家出生的张香桐的成长、成才之路充满坎坷,家境贫寒、磨难多多造就了他一生刻苦自励、靠自己的奋斗改变命运的坚强性格。张香桐14岁才上小学,两年里念完小学课程。
   
留学耶鲁  毅然回国
   
    抗战非常困难的时刻,张香桐受命护送心理研究所的图书和仪器到云、贵后方,在流离颠簸的环境下还从事解剖学研究。为了能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学习深造,30多岁的张香桐历尽周折得以到耶鲁大学留学,他的导师是耶鲁大学非常有名的大师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国外出名已是40多岁了,他在1956年回国时正是他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做得最好的时候。赵教授说他前几年到耶鲁大学访问时,有位熟悉张先生的美国学者说,如果张香桐不回国,有可能得诺贝尔奖。而张先生本人在谈起这件事说他对那时回国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他回国开创了中枢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并培养了一大批脑科学研究人才,很多成为国内高校的神经生理学的学术带头人。由于他在学术界的名声,当时很多前苏联和东欧的学者都想到张香桐的实验室工作,先后有5名到他的实验室进修学习,其中有后来的乌克兰科学院院长等一批知名学者。
   
    谈到张香桐先生当年毅然回国的情形时,吴建屏院士补充说,1956年张先生回国时正是事业上处于高峰阶段,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他能放弃在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优良的工作环境,明知回国后工作条件相差极大,还是决定回国,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用自己的学识帮助建立中国的生理学研究。他回国的经历也是费尽周折,历时一个多月绕道欧洲,最后经前苏联回国,为了不引起美方的阻扰,他的藏书、存款、家具都没有带,只是带了一些必需的实验仪器,只身回国。
   
术有专攻  孜孜不倦
   
    赵教授说,张香桐院士是我国中枢神经生理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从事疼痛生理学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国际疼痛学会的发起人、奠基会员和名誉会员。张先生对中国神经科学的一大贡献是为我国的神经科学研究、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大器晚成的张香桐能取得这样的学术地位与其孜孜以求专注做事的风格有很大的关系。给吴建屏留下极深印象的是张先生专注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张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搞他的生理学科学研究,没有什么事能分散他的精力,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仍坚持做到这一点,在“牛棚”里还能抓紧时间写科普读物,《癫痫答问》一书就是在“牛棚”里完成的。有一次他在美国遇车祸只能卧床,卧床期间什么事都不能干,但张先生仍不想浪费时间,他看见床上贴有“朱子家训”,他就设法把它译成英文。吴院士感慨地说,这样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而不会被任何其他事情所干扰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也是他能取得很大成绩的重要原因。
   
    在赵志奇教授看来,对做实验充满兴趣,什么都自己动手做是张先生最大的特点。“他亲自动手做实验直到70岁。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要他们动手,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而一旦当自己不在第一线做实验后,请他去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报告时,他说自己已经不做实验了,没有自己的研究结果不适合去报告”。
   
    本报记者  江世亮
   
张香桐生平简介
   
    张香桐,男,1907年11月27日出生,河北正定县人,中科院资深院士。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年去美国,1946年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底回国。1957至1980年,担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至1984年,任原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9年1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进来悼念一下!
在我的少年,看《少年科学》就知道这样一位科学家了!
可惜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太少太少!
沉痛悼念!
张老,您老走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