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道导弹奠基人陈德仁逝世:为中国“杀出血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36:52
第三,甘于寂寞。

“他们的名字不能见报,文章不能发表,也不能出国交流访问。无名无利,但是他们无怨无悔,乐在其中。也许正因为守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才能成为福将。”陈明宣若有所思地说。

伟大来自平凡。团结协作,严、慎、细、实,甘于寂寞,这些凡人小事蕴涵了伟大的人格,孕育了辉煌的成功。


80朵玫瑰

陈老80岁时,同事们捧着80朵玫瑰花送到家里,为他庆寿。玫瑰花无言,但众口皆碑。

“陈老总很重视技术人才培养。”邱玉鎕说:“我们进了新人,都请他来给年轻人讲话。所里研究生评审,也都请他当主审评委。他是院士,完全可以推掉这份苦差事。但二十多年来,他都是有求必应。评审的文章都一字字地仔细看过,问题、意见一一标出,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大家受益匪浅。”陈明宣说,“父亲很爱才,让他最兴奋的是‘某某特别有才华,跟某某讨论能学到东西’,‘某某年轻人是个好苗子,有见地、有创新。’”

陈德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有一副热心肠。68岁的韩金堆回忆,1965年他参加工作时,粮油肉凭票供应,粮食每人每月只有30斤左右。陈德仁买到西瓜,主动拿到单位请大家吃。“听到有人说‘老韩个子高,吃不饱’,陈老总一次就给了我5斤粮票,怕我不收,他说‘我家里粮票多,吃不了’。”韩金堆至今还不知道,陈德仁一家只有三口,那时儿子还小,粮食定量比成人少得多,家中粮票也很紧张。研究员左大良说,上世纪70年代时电视机刚开始进入家庭,陈老总家里买了一台,“清晨遇到,他招呼我‘晚上带小孩来我家看电视’。”邱玉鎕说,“陈老总74岁去四川开会时,还和大家一起坐大巴。10年前,他因防治脑血栓吃阿斯匹林引起胃出血,住院时我们去看他,他主动向我介绍教训,提醒我也注意。”和陈德仁一起出差的年轻人,有的说吃过他请吃的饭,有的说抽过他的烟,有的说和他一起掰过手腕。

陈德仁严于律己,生活节俭。韩金堆回忆,他从不大手大脚,出差总要选择省钱的最佳路线。严华说,他不知道享受,吃饭从不浪费。“文革”中军装是最革命、最时尚的服装,家有军装的年轻人几乎必穿。陈德仁见到儿子穿起家里的旧军装,只轻轻说了一句:“你有本事穿你自己的!”儿子从此脱下,再没穿过。夫人为照顾他调到他时任所长的某研究所,她本是财经学院企管专业毕业,但为避嫌,却放弃专业去了后勤部门工作,最后才到研究室。

“接触父亲的人都说,陈老总是个好人。”陈明宣似有所悟地说,“在所有的光环褪去之后,这也许是最好的评价。”
以笨鸟自励
“父亲究竟作出过什么贡献,他在家里严守保密规定,从不多讲。”陈明宣说,“只知道他总是以笨鸟自许。他说自己禀赋不高,不过是个先飞、勤飞、尽力奋飞的笨鸟。”
陈德仁192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4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交大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在该校电机系读书的19岁的陈德仁不愿做亡国奴,毅然离开上海,历尽艰辛,从上海走到重庆,进入重庆新建的交大苦读,靠着勤奋每年考取前三名,获得奖学金,才完成学业,194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1956年钱学森回国,次年,一批优秀的年轻知识分子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为了祖国的生存和强大,投入到国防尖端武器、战略导弹的研制之中。毛泽东主席下定决心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陈毅元帅也曾发出誓言:当了裤子也要把中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
陈德仁负责的控制系统是弹道导弹最关键的部分。他未曾留过学,为了能够阅读国外有关科研资料,更好地完成这个光荣任务,在遭受国外封锁的特殊环境下,他硬是靠蚂蚁啃硬骨头的精神,捧着大词典一点点攻下了一门又一门外语,竟然达英、日、德、俄四门之多,这使他负责的型号试制更加得心应手。他为此自嘲:“没法子,这都是逼出来的!”
陈德仁的自讨苦吃还表现在编书上。在办公室里,杨树诚搬出了一摞陈德仁主持编写的固体弹道导弹丛书,暗红色的封面已有些陈旧,却是主人最珍贵的书籍之一,放在书柜里最方便拿取的地方。杨树诚说,“我曾多次参加编委会工作。编书时陈老总已经退休,身体不好,但非常认真,中午有时就吃盒饭,吃完也不休息,书中的每个数据他都要一一核对,实在太累了!他主持编辑的这14本书,是这个行业的宝贵财富,至今发挥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父亲并没有特别出众的禀赋。是旧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辱的状况激励着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心、使命感推动着他,为了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甘愿付出更多的投入和牺牲。”这是陈明宣对父亲以“笨鸟”自许的解读。
其余皆可抛
陈德仁酷爱音乐。建国初期,他在北京一安下家,就买了一个留声机,西方古典名曲伴随他度过了半个世纪。
陈德仁常听的有激昂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舒缓的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优雅的舒伯特小夜曲等。《命运交响曲》抒发了挫折与奋进的争斗,演绎了命运在敲门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使他不断汲取着奋进的力量;《自新大陆》柔和、舒缓而又深情,为他缓解紧张工作所带来的疲劳……这些音乐打动着他,滋养着他,是他声气相通的好友。
兴之所至,他会亲自操琴演奏家乡名曲《二泉映月》,沉醉在那从心灵深处流淌出的如泣如诉的乡音中,充满沧桑感的曲调饱含了对家乡的情,对祖国的爱。
陈德仁还喜欢旅游,喜欢大自然,喜欢祖国的名胜古迹,喜欢打太极拳……喜欢小孩。每次出门遛弯他都要抓一把糖,送给路上见到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孩子们。而孩子们一见他也会跑过来,“老爷爷”“陈爷爷”“工程师爷爷”的叫声响成一片。
陈德仁同样关爱家人。前不久他病情日重,病魔的摧残使每个看望他的人都不忍目睹,但他不吭一声,还对回京看望的儿子说:“让我出院吧,只有你妈妈在家,我出院还可以帮帮她。”严华曾亲眼看到他在家里帮助做家务。孙女小时,他把她搂在怀里,给她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讲时事,讲古典音乐,这时便是家中最温馨的时刻。他希望孙女学理,但不愿孙女感到任何压力,只是慈爱地对孙女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孙女眼里,他是个慈爱、真诚、和蔼、热爱生活的老人。
“父亲的爱好很广泛,”陈明宣说,“但工作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工作忙了,其他爱好就都放弃了。”
一位功成名就的航天老总来陈德仁家里探望时十分感慨地说,“陈老总从没为家里提过任何要求,一辈子没向组织上张过口。”
事实还不止如此。上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固体潜地战略武器工程启动时,陈德仁为了工作,把家从住房宽敞清静的永定路迁到了居所狭小嘈杂的木樨地,放弃了组织上配给的住房家具待遇,和另一家人挤住一个单元。初到时,家中除了书,只有两张床、两把小椅子,两摞书架上一块面板,就是书桌兼餐桌。这一挤就几乎是10年,尽管后来又增补了一间,陆续添置了一些家具,仍然简陋。
以后几经调整,今年又搬进了新居。但因病重,“这刚搬进来的新家,父亲都没能住上一天。”望着装修一新的新家,陈明宣不免黯然神伤。“父亲把辛劳当成自己的本分,他和功利、权术绝缘。为了工作,其余一切皆可抛舍。”“其他的,只是他生活中的调味剂。”孙女抹去脸上的泪水,补充说。
采访中,我们谈到了鲁迅的名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谈到了陈德仁院士热爱祖国、精益求精、迎难而上、淡泊名利、克己奉公、乐于奉献、谦虚谨慎、不尚虚荣……
“当年,这些都是父亲身上最平常、最普通的东西,现在他走了,”陈明宣陷入沉思:“有多少平凡随他而去;还有父亲身上许多打上那个时代印记的、不为人知的更深刻的东西,也一起离去了……”
给了中国人一根壮胆用的打狗棍
:') 敬礼,一路走好:(
共和国的脊梁。。
为中国战略安全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祖国不会忘记!
这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啊
原帖由 银灰 于 2008-1-26 22:44 发表
为中国战略安全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祖国不会忘记!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一路走好!
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的科罗廖夫!
真正的好男儿。
沉痛哀悼:')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