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藏金之谜:历史的玩笑还是巨型宝藏(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8:04
2007年10月19日 08:06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延安肤施(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家庭。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入蜀,在成都称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权。

对于张献忠,成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有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又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
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大西政权发行的铜钱
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全长97.3公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宝有联系呢?多年来,这里总是出现令人惊奇的线索。在彭山江口镇,人们发现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产生了沉宝谜踪的第二种版本。
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由于受到冲刷,头部已被毁坏,但虎身仍清晰可见。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又会在哪里呢?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明参将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
而按照《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
书有“西王赏功”字样的大西军铜钱
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原来,清政府曾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
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2005年4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银锭,银锭上“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清晰可见。
出土银锭藏匿于木筒内。木筒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银锭中的铭文可以看出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崇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
300多年来,张献忠沉银之说一直是一道谜团。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仍未完全浮出水面。(据《文史春秋》张超俊/文)2007年10月19日 08:06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张献忠(1606—1647),字秉吾,号敬轩,延安肤施(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家庭。1644年,张献忠率农民军入蜀,在成都称帝登基,建立大西政权。

对于张献忠,成都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1646年7月,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在锦江筑起高堤,但并不是为了治理水灾,而是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据称,张献忠曾留有一张“藏宝图”。他将劫掠来的金银埋藏在成都的某处,并以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多年来,成都有童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有资料记载:晚清时,有个叫杨白鹿的贡生知道了这个惊天秘密,又在晚年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的好友马昆山,并把一张无价的“藏宝图”给了他。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当即成立“锦江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杂各类工人,购置各种工具,又订购了金属探测器等必要设备,于1938年农历九月,轰轰烈烈大干了起来。几天后,果真挖出一个大石牛,还挖出了大石鼓!
经理宣称:“石牛、石鼓都出来了,‘万万五’还跑得脱吗?”不久,又传来惊心动魄的“喜讯”:坑旁安置的金属探测仪突突直响。没有金银,哪来的响声?旋即,狂热的浪潮席卷整个成都。锦江淘金公司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准备大批箩筐扁担,订购一部起重机,金银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运,直接缴存银行。然而,历史却偏偏爱和人们开玩笑,工人们奋力挖出来的不是金银,只有三大箩筐小铜钱。


大西政权发行的铜钱流经成都市内的锦江,其干流起于成都市金牛区洞子口,止于成都所辖的彭山县江口镇,全长97.3公里。江口镇作为锦江的下游,有没有可能与这批沉宝有联系呢?多年来,这里总是出现令人惊奇的线索。在彭山江口镇,人们发现在这里竟也流传着与宝藏相关的歌谣,产生了沉宝谜踪的第二种版本。
当地人这么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不同的是,石牛和石鼓换成了石龙和石虎,而歌谣的格式则一模一样。在江口镇的石龙沟中,石龙石虎遥遥相对。石龙沟位于江口镇石盘山,在曲折的山路尽头,一条石龙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由于受到冲刷,头部已被毁坏,但虎身仍清晰可见。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又会在哪里呢?
据《彭山县志》载:顺治三年,在张献忠撤离成都时,因为旱路已被清军封阻,只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张献忠的船队从成都启程,沿锦江行至彭山县江口境内时,遭到明参将杨展部队的伏击,几乎全军覆灭,许多载满金银的木船就沉没在彭山县江口境内的水域中。
而按照《蜀难纪实》的说法,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银两多得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里面放入银锭,让它漂流而下。本来打算在重庆下游的巫山附近江流狭窄的地段,再把它们打捞上岸,可在江口镇就遇到阻击,大量金银也沉没于此。
书有“西王赏功”字样的大西军铜钱彭山县江口镇境内水域到底有多少当年张献忠的沉银?据《蜀难纪实》记载,“累亿万,载盈百艘”,因为当时张献忠船队遇到阻击时,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银两都沉没于此。那么,这一大宗金银会流落到哪里了呢?据《彭山县志》载:“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渔者于江口河中获刀鞘一具,转报总督孙士毅,派员赴江口打捞数日,获银万两并珠宝玉器等物”。原来,清政府曾组织过大规模打捞行动,部分沉银被打捞起来充实了国库
沉银谜踪却并未就此结束。2005年4月2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彭山县江口镇岷江大桥附近的老虎滩河床引水工程建设工地上挖掘出了一些银锭,银锭上“崇祯十六年八月,纹银五十两”字样清晰可见。
出土银锭藏匿于木筒内。木筒长118厘米,外径18厘米,为两个半圆形木桩,将内挖空把银锭放入其中,然后合在一起,两头用铁丝箍紧。银锭分别重1800余克,呈船形。正面刻有铭文,如“沅陵县征完解司载充兵饷银五十两崇祯十年八月银匠姜国太”;“京山县十五年饷银肆十两”;“巴陵县榆口饷银五十两”。从出土银锭中的铭文可以看出来自湖南、湖北地区,为崇祯时期的税银,与张献忠转战路线及所占地点十分吻合。
300多年来,张献忠沉银之说一直是一道谜团。挖掘出土的银锭,无论从银锭本身还是其外包装,都与史料记载相吻合,从而证实了张献忠在此沉银之说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可是,歌谣里提到的大笔财富却仍未完全浮出水面。(据《文史春秋》张超俊/文)
玩笑吧,要真有这笔财富,李定国还用得着去木鼓寨和那些土司合伙开采银矿充当军饷?直接把银子做成大棒砸死辫子军得了[:a4:]
噱头不错嘛
传奇故事而已
说不定胡八一就去找张献忠的宝藏了
让我想起那个138岁的孙中山!
挖坟寻宝,问题是传言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P
哪有这么多宝哦
忽悠,接着忽悠.
八一  胖子  看你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