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东亚人的遗传组成和源流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6:56:48
]]
南染于越,北杂以胡,南北方汉族的异同

   去年的时候,文波等发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引起轰动,那就是《基因证据表明汉文化扩散源于人口扩张》。这篇文章在国内变成了“北方男子南下,造就世界最大种族”。实际上南下的当然有女人,而且还不少。不过女人的话题先放一边,虽然这篇文章的分析有疏漏之处,要证明他的命题是绰绰有余的了。那里面的数据是我所见到的对汉族遗传分析数据里最全的一个了,也是我将要用到的。很不幸的是,他用的还是较为古老的H1-17的命名系统,虽说古老,也就几年的光景,这不仅使人感叹“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得太快”。

   对于分布广,人口多,差异大的汉族来说,区区1200人的样本量实在是太少太少。你想想看,分到每个省都只有几十个,中国一个省抵世界一个中等国家,这就够了吗?我记得英国测了自己10000份血样后,最终宣布,1%的英国男人有黑人血统,估计是罗马帝国军团里的非洲人留下的种。既然如此,当年的凯而特人也不会被日耳曼蛮子灭了种。不过这比从中国取几十个样的好多了。这好比管中窥豹,在小管子里看了说,这豹子是灰色的。换一个大管子,噢,这豹子原来是花的,很幸运,豹子确实是花的。

   我把这份表作了一些修改,括号中的字是我加的。另外我统计了南北各类型的总人数,保证没有篡改基本数据。上面的C-P与我所添加的H1-14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例如F*里就有J型,K*里有N和部分O,P*可能就是R等等,下面会提及。

http://www.lqqm.net/Lqqm.Net/att ... nature02878-s21.doc
表一,文波等人的文章中的数据


图七,网友根据该数据作的图,图中少了P型

   从这份表里可以看出,汉族,无论是内蒙的还是广东的,福建的还是新疆的,都是H6和H8多。H8就是O3e,H6等同于除去H7(O3d),H8的O3, H6,H8总和大约在35-74%,平均54%,南北方差不离。这算是南北汉族的最大相同之处,也是认为南北方汉族有共同的根的立论依据。台湾当局的吕副总统秀莲女士声称,台湾人的祖先是小黑人,这么乱认祖宗,真让人笑掉大牙。我知道台湾汉族粗略的数据,对于平埔血统占多大比例不太清楚,由于几个台湾土著部族都不含C,台湾汉族却有较高的含量,估计他与闽南沿海地区汉族的父系遗传结构应当差不多。而闽南人,客家人都是H6+H8含量很大(超过70%)的族群。至于小黑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C型,在一些台湾部落身上基本不复存在,台湾土著的传说中确实有小黑人,只不过是他们的祖先屠戮的对象。

北方人比南方人多什么

   表中北方汉族的C,D,F,Q,P含量比南方多,一个一个分析,C型是阿尔泰语系群体和我国东部沿海常见的类型,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以C3为主,后者以C1为主。表中将两者一锅端,分不清了,不过可以认为山东沿海地区的C型C1为主,而内蒙汉族的C3为主,肯定错不了。Karafet发现,蒙古人和通古斯鄂温克人都是以C型为主,分别达到54%,40%,突厥人由于处在中亚,其遗传相当复杂。曾受蒙古人巨大影响的哈萨克人C型含量高达六七十个百分点,乌兹别克人只有20%左右。我们有理由相信原先北方阿尔泰诸族C型含量比现在的要高。而北方C型含量高的主要集中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相邻的地区,比如内蒙,甘肃。再加上一个靠海的山东莱州,要是除掉这几个最高点,其实与南方同样手段后差不多了。


图八,Karafet关于北方汉族Y染色体单倍型的组成

   D型是氐羌民族所拥有的,甘肃四川交界处的白马氐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氐族后裔,他们全部是D型。羌人由于很早与之接触,也有较高含量的D型。早期汉族由于早早向东发展,D型不多见。北方汉族D含量最高的还是与氐羌部落接近的甘肃,内蒙,或者再加上陕西西安,这里曾是氐羌贵族的统治中心。去掉这几处后也与南方差不多。

   F型是西亚常见型,同时它还是后面H5-17的祖型,有H5-17的地方或多或少都会有F型,所以光看这一项不能说明问题。不过我从Karafet的图中发现,其实表中的F型实际还包含了G,J等型,这是中亚西亚北非高加索地区的常见类型。至于南方是否也有G,J型,我不太清楚,由于南方比北方少的多,姑且认为南方的F型是本来就有的,而北方则有自中亚而来的成分。估计是元代色目人所带来的。

   一般认为Q型来自西伯利亚,如今在美洲土著中最为常见,南美卡亚帕人是100%的Q。中国的Q可能是通过东北亚的民族来到汉族中间的。南方汉族也有不少这种类型的,大概很早就加入到汉族中间来了。春秋的山戎,战国时的中山国人似乎就来自东北。

   表中有P型,Karafet文中没提到中国有P型,这里可能含有R型,无论P,R都是中亚常见的,印度欧洲R最常见,在中国也只能算是零星见于甘肃河南西安新疆一带。来源大抵同J。

   综上面所述,北方汉族从周边西北中亚北亚东北亚吸收了一些成分。

南方人比北方人多什么

   南方人比北方人多O3d,O1,O2,这些都是南方少数民族常见类型,由于南方民族的交流也很频繁,许多类型混见于多个少数民族,我只能说个大概了。 O3d是苗瑶语系的常见的,福建汉族中的该成分似乎来自当地的畲族,云南的来自苗瑶等族。前面所述,O1是夷越诸族最常见的,在南方汉族中的比例相当高,在北方也有一定比例,历史上夷人也曾在北方长期立足。南方有个地区比较集中,那就是当年吴越争霸的地方,可以看到江苏南京18%,上海郊区25%,浙北杭州27%,浙南更甚,注意到杭州有不少人有原来北方讲官话的祖先,这个比例会更高。而上海郊区的马桥金汇地区这些四千年的土著,O1更是高达50%以上。两广地区倒没那边频率高。这似乎反映了越人内部的差异。

   O2一般认为是濮人的常见型。在南方分布有啥规律不太清晰。

小结东亚人类的迁徙经历

   东亚的人群按父系可以分为三支,C,D,F或称Eurasian。他们早在非洲就都已经分化出来了。CD型先踏上东征的路途,他们沿着海路向前向前向前,遍布于印度东亚东南亚澳大利亚,并向内陆纵深发展。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种除了个别遗址,大多属于这些人。Eurasian来到亚洲比前者晚,起初也是沿着海路迁徙,大概是由于前者的竞争,不得不早早就向内陆发展。由于内陆条件差得多也险恶得多,于是发展出更高的技术,但也因此因祸得福,在后来得竞争中打败先到的CD型,把他们推向边缘。我国新石器时代人多数属于这些人。

   F型在印度的一支带上了M9突变,也就是K型。大约在此时已经向内陆发展了,其中一支向北迁移的产生M45突变,被称为P型,在中亚时分出两支,向西的拥有M207的一支被称为R型,一直前进到欧洲,有一支还返回了非洲。向东的一支主要是Q型,有部分南下到了中国境内,部分向东跨越白令海峡,构成美洲土著的主体。K型中的部分在东南亚时已产生M214突变,拥有该突变的人群有两支,一支为N型,跟着当时冰川后退的步伐逐步推进到北极圈附近,成为乌拉尔人群的特色类型;另一支就是我国最常见的O型。早在东南亚的时候,O1O2O3已经分化了。他们分三路大举北伐。O1是夷越人群的特色类型,李辉等认为他们北伐的基地是两广地区。O2O3在中西部北上,常见于西南的少数民族中。在大西南时O3分化出O3abcde诸类型,O3e(也就是H8)是羌人的特色类型,大约六千年前,一支羌人与其他人分道扬镳,向东向南进军。不消说,这是华夏人的祖先。至今在黄土高原上,O3e1类型还占有很高的比例。随后,经历夏商周三代,春秋时华夏族意识确立起来。经过秦汉两朝,汉族意识也最终确立。原先中原地区的各色人等融为一体。

   早在西周时,那时中国地广人稀,中原有很多异族部落。钱穆先生认为此时华夷之分仅在于是否筑城而居上。这些部落有的属于羌人,有胡人,甚至按一些人的看法还有小黑人。随着人口增加,这些地方逐步纳入华夏族诸侯国的势力范围。一些人被驱逐,一些人被吸收,也有的反客为主,成为战国诸强之一,譬如中山国。至于楚国,其实楚身上华夏色彩很浓,不能简单的看成是南蛮的代表。即使到了汉族形成的时候,汉族与北方诸胡,南方诸蛮越并非泾渭分明。

   等到西晋因为内战而崩溃,中国进入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纷至沓来。这时就应该有中亚西亚的民族进出。而北方人此时也大批南迁。华夏族南下时间比这早得多,在上海就发现战国时代属于O3e的人。估计当时的吴人颇有不少华夏族的遗传,因为吴的国君是周人。

   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几次,同时由于南方的逐步开发,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北方人南下的规模是比较大的。这些人肯定会把先前融入的胡人类型或多或少地带往南方。在吸收了各色异族人群之后,南北方汉族基本上又走到同一起跑线上,这表现在南北H6H8的比例差不多上。

有关线粒体DNA和常染色体基因

   前面提到女性的流动性比男性大,这导致了线粒体DNA数据的不稳定。比如法国西班牙交界处的巴斯克人,一般认为他们是古欧洲人的孑遗,有人从当地一万多年前的克罗马农人的遗骨中提取出线粒体DNA片断,结果发现与今天的巴斯克人大不一样。相邻的群体,Y染色体类型可能截然不同,线粒体数据常常没有区别。文波的文章中也发现,越往南,南方汉族的mtDNA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区别越小。同样,北方汉族的mtDNA类型比较接近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这种接近应该发生得很早,考虑到汉族发源地毗邻传统阿尔泰地区。如果说北方少数民族是汉族的表兄弟,南方少数民族是南方汉族的表兄弟,这句话大体上是成立的。据说蒙古地区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姐姐远嫁南方成为汉人的祖先,妹妹留在故乡成为蒙古人的祖先,这倒是比较客观的。不过它不可能反映五六千年前那么远的事,很可能反映的是当下的民族通婚状况。记得当年我还小,在小学生作文里见到一篇回忆他的奶奶的文章,里面提到边疆地区的汉族喜欢娶蒙系人(他们对蒙古人的称呼)为妻,他奶奶就是一位蒙古人。

   文波等人的《基因证据表明汉文化扩散源于人口扩张》一度在媒体上炒得很热,但是很多人作了不恰当的解释。报纸上就用“北方男子南下,造就世界最大种族”这一耸人听闻的标题。网上更有人称这是汉族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留女不留男”种族屠杀政策的结果。这样的事可能发生过,比如闽南地区的唐哺人的传说。但这种后果与他的数据并不符合。其实一般的通婚就可形成文中的格局。假想一批汉族移民来到南方某个地方,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后来由于汉族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或是由于汉族的排挤,这些夷人被迫南迁,这样汉夷人口比比原初高了,这一点很重要。此时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这些夷人逐渐汉化融合于汉族之中。由于初期女性交流多,保留下来的夷人的线粒体类型明显比Y染色体多。这样的过程反复多次,就会形成由北往南的梯度,北方女性对南方汉族的“基因贡献率”衰减得比男性快得多。对比于海外同族,南方少数民族里肯定会有原北方汉族女性贡献的线粒体成分。这样的事不但发生在中国,缅甸的缅族同样源于北方,北缅对南缅的 “基因贡献率”同样是男女有别。不过另一方面,中国北对南的“基因贡献率”女性明显低一些,缅甸的性别差异只有约20%不到,中国最大则达到60%。即使考虑到地理长度,这也嫌大。似乎南下时男性比女性多一些。而且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南方的大批驻军也加大了这一差异。

   大约九十年代时赵桐茂,杜若甫等人的对中国人白细胞表面抗原分型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南北区别很明显。不过这东西在网上传来传去就变了味,有几个南方人拿着这个说,这证明北方汉族基本上就是胡人,当然,反过来说也行,以至于有人说江浙汉族最正宗。不过原文的一句话也很有误导性,那就是“北方人受阿尔泰语系的人影响很大,南方受侗台语系的人影响很大”,似乎汉族不应该和和别人有相似之处。另外这还给人一种看法,汉族是北方阿尔泰部的人群与南方台语族人群融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过渡区,最早提出类似观点的是要算日本汉学家桥本万太郎先生。南北方汉族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与南北方汉族Y染色体很高的一致性不矛盾。既然是常染色体遗传(包括X染色体),那就是男女都有贡献。通过一代一代的通婚,原有的表面特征会消失。但在父系社会,只要世系可靠,Y染色体仍然能反映出祖先的情况。虽然汉族群体之间体征上的差别远大于与临近少数民族的差别,Y染色体组成仍然相当一致。(这理所当然的是就大范围情况而言,你别拿一个小村庄来说事)。一个例子是广西的六甲人,他们甚至忘了自己原先的族属,通过对他们Y单倍型的分析才知道最可能源自福建汉族。

   至于北方汉族常染色体遗传与阿尔泰,藏族更为接近,我以为那是因为早期汉族与阿尔泰,藏等族的接近引起的,不大可能是后来的胡人南下造成的。北方各族与汉族的Y染色体类型有鲜明的差别,并在长城以南汉族中的影响不大。我认为,南北方Gm1,3;5和Gm1;2的梯度其实是汉族(也许是更早的华夏族)的扩张引起的。我希望能尽早见到Y染色体各类型频率分布图。

摘录1991年中国〝遗传学报18(2):97-108〞赵桐茂的数据(这里只列二个分型):

.省..市(人数)Gm1,3;5.Gm1;2...市(人数)Gm1,3;5.Gm1;2

河南.洛阳(149).28.26%.39.35%..商丘(112).24.04%.35.48%

浙北.肖山(100).34.32%.37.34%..宁波(104).39.19%.33.16%

浙南.金华(115).50.84%.19.89%..温州(150).52.01%.25.56%

湖北.黄石(126).53.91%.22.91%..武汉(116).49.99%.18.19%

江西.南昌(104).54.59%.23.86%..宜春(150).59.85%.15.81%

湖南.长沙(140).60.78%.21.63%..韶阳(132).63.76%.18.10%

四川.重庆(136).62.94%.11.54%..成都(194).62.09%.16.84%

福建.福州(088).59.47%.18.36%..厦门(115).64.55%.21.12%

粤东.汕头(110).58.46%.16.79%..梅县(092).71.71%.11.76%

两广.广州(144).74.09%. 9.58%..柳州(227).66.76%.14.50%
浙江景宁畬族(120).75.44%.11.06%
广西南宁壮族(113).77.19%. 3.62%
广西侗族(199)...81.05%. 4.56%
贵州台江苗族(114).87.51%. 9.07%
贵州三都水族(119).92.11%. 3.93%
河北青龙满族(104).18.00%.49.92%
西藏拉萨藏族(103). 6.05%.56.24%
塞北归化蒙古族(106).28.55%.40.90%


鸣谢

    感谢李辉先生网上的解惑,感谢一些网友作的图。

    参考文献就不列了,反正引用的地方我都说了出处。如有感兴趣的,等下次再列。
不大懂,但是还是要支持一下.
]]
以上面的数据类推.Gm1,3;5.遗传的东东应该就是长江以南古百越人的特征遗传~~~~
]]
谢谢,收了,请问原文在哪儿?我好去考图
不懂,不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D
]]
]]
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汉朝时期才有的说法
]]
在当今中国搞所谓的汉、满之争,如果不是卑鄙的可耻,就是弱智的可笑。
转贴的贴子请注明出处也是对原作者版权的尊重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8-1-10 11:35 发表
转贴的贴子请注明出处也是对原作者版权的尊重

原作者至今不详。不过可以肯定是李辉的朋友。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1-10 08:56 发表
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汉朝时期才有的说法

那这个就和商王征讨东夷的说法矛盾了.
原帖由 T62 于 2008-1-10 09:54 发表
汉族群体之间体征上的差别远大于与临近少数民族的差别
================================================

所有想在中国内部挑起民族矛盾的傻B和准备相信挑拔的傻孩子,请记住上面这一句。

自己思考一下也可认 ...

其实,当罗马远征军到印度留下后代以后,现在这些在印度居住的罗马人的后代,我们基本无法从体表特征和意大利半岛的罗马人联系起来.
原帖由 che 于 2008-1-10 11:38 发表

原作者至今不详。不过可以肯定是李辉的朋友。

不过我还是对图片更感兴趣点,毕竟这个是比较直观的印象.正如楼主所说,现代科学的研究是一套枯燥的事情.
但是作为科普性的文章,怎样把要表达的意思更直接更浅显的表达也是一门学问.
楼主图片里都是叉烧包,点开了也看不到.
原帖由 东风113 于 2008-1-10 13:55 发表
为了分裂中国,数据是可以造假地

是说某吕秀莲说台湾是小黑人的后代的说法么?
我还曾经在某论坛见过一小白,说山东人是东夷的后代,要鼓动山东东夷来反抗汉族的压迫.
结果这小白被当正了那里的瓦2.
原帖由 修罗刀 于 2008-1-10 16:24 发表

其实,当罗马远征军到印度留下后代以后,现在这些在印度居住的罗马人的后代,我们基本无法从体表特征和意大利半岛的罗马人联系起来.

你说的是克什米尔的布鲁沙斯基人?他们自称是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远征军的后代,直接理由就是他们世世代代都出生蓝眼睛的婴儿。
]]
]]
attachment.php.jpg
attachment.php.jpg
汉族的历史大迁徙:
attachment.php.gif
谢谢,收藏了,另外,我会抽空去查阅下原典了,让CHE见笑了.
这不是公然叫板中国人起源与北京猿人说吗;P
原帖由 che 于 2008-1-10 16:55 发表

你说的是克什米尔的布鲁沙斯基人?他们自称是亚历山大大帝马其顿远征军的后代,直接理由就是他们世世代代都出生蓝眼睛的婴儿。

这个,应该是其王公在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时候,去英国伊顿公学学习以后发表的言论。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意义。
]]
原帖由 屠狗英雄 于 2008-1-10 20:22 发表



觉得你是有历史知识的,所以只能认为你在装傻试图欺骗别人。五帝的时候就有东夷,是华夏族的朋友,“益干启位,启杀之”(想必贵宾先生应该知道这话的来源,就不用我注明了),益就是东夷人。北狄也很早了。
...

谁都有自己知识的盲点的,除非发展出大脑无线联网的科技.
当然,你说的也没错。

但是从这位贵宾嚣张的气焰上看,似乎对自己的历史水平非常自信,要他承认自己的无知恐怕比较不容易。所以我推论他是骗子。(在我的几个朋友之间,我的历史水平应该是最低的,尚且知道)。
原帖由 che 于 2008-1-10 17:38 发表


上图:

YCC命名系统
640010

这么多梳子,基本是没什么分类意义;funk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8-1-10 08:56 发表
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汉朝时期才有的说法

《礼记》:“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先秦的东夷,即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泰山以东以南的东夷各部落与方国,到战国晚期都已经华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秦汉以后的东夷,主要是指先秦的东北夷,又将倭人列于其中,是泛指东方的民族和国家。

文献记载中,蛮常指南方民族,如三苗、楚、濮、群蛮、巴等,但不专指南方,南蛮的总称,大概出现于战国。《孟子·滕文公上》称楚人许行为“南蛮鴃舌之人”,是说南蛮讲话如鴃鸟(八哥)那样舌头不好使;南蛮是对今伏牛山脉以南汉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云贵高原各个民族的统称,其中族系复杂:长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蛮;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长江中上游有濮与巴蜀;云贵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一个族系。

至于“西戎”,在西周到战国,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汉以后,整个中国古代,狭义即指氐羌诸部,广义则包括中国西部各民族。

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
原帖由 修罗刀 于 2008-1-10 16:22 发表

那这个就和商王征讨东夷的说法矛盾了.


并不矛盾,韩奕》称“因时(是)百蛮“这里的蛮,指的就不是南方少数民族而是北方少数民族。

而在周人称呼商人的时候也称呼商人为夷,《泰誓》称:“纣夷居”。民、氓和闽、蛮都是同音同义而书写不同的字,这些字的本义都指的人。起初并无轻视的意思。

所以才有“东夷仁”一说
原帖由 屠狗英雄 于 2008-1-10 20:22 发表



觉得你是有历史知识的,所以只能认为你在装傻试图欺骗别人。五帝的时候就有东夷,是华夏族的朋友,“益干启位,启杀之”(想必贵宾先生应该知道这话的来源,就不用我注明了),益就是东夷人。北狄也很早了。
...

我原来真的对你有些期望,希望你能真正有些实力和我玩玩,不过这么早就让我看出你没本事,实在不应该。


你的第一段与此毫无联系,就不多说了,周人说自己是农官之后,是传承母系之所说。所以才有《诗·大雅·绵》称:“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再者,如果周人为农官之后 。《史记·周本纪》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不知道周人如何失去农业技术,又如何在文化经济落后的戎狄又恢复了农业技术的?
]]
所以,周人为农官之后,是抄袭自其母系姜族人的文化而已。

所以文王时代《生民》所说的:“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东夷与华夏族所谓朋友不朋友实在是幼稚可笑,建议你多看一些先秦史书。

我第一个建议你就查查扶余人是怎么来的
没人和你谈农业技术,你不用忙着转移话题。

你所谓“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汉朝时期才有的说法 ”根本是你自己在瞎编。
至少上面che引的《孟子·滕文公上》“南蛮鴃舌之人”已经证明先秦就有南蛮的说法,(当然,也许你能证明《孟子》这一部分是汉朝才出现的)。你的说法就已经是错误的。

百度百科的说法: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这是个二手材料,原文没给出来源。


和你这种时间和脸皮都富裕的人比不上。不过我记得你不是禁言了嘛,怎么这么快就放出来了,而且好象依然NB的很,看来你很有背景嘛,咱玩不起玩不起。
]]
原帖由 屠狗英雄 于 2008-1-11 20:31 发表
没人和你谈农业技术,你不用忙着转移话题。

你所谓“所谓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是汉朝时期才有的说法 ”根本是你自己在瞎编。
至少上面che引的《孟子·滕文公上》“南蛮鴃舌之人”已经证明先秦就有南蛮的说法,(当然 ...

是你自己先提周人农官的事情,不记得了??


根本是我在瞎编?估计先秦史论稿也没看过吧?;P 所谓南蛮北狄等等说法,在先秦时期,尤其在夏商时期,并非特指,

比如“蛮”可以指南方少数民族,也可以指北方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