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一下三年时期的人口变动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03:01
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看到
阿修羅
发表的
“但是就餓死多少人的事情茶館早前已經討論過,有千万人规模的饿死人事件和以千万人规模計算的饿死人事件好像性質還是有不同的,但是就于對你的更正證明來說,還是足夠了!

在巨大的人口基數前提下,餓死多少人和人的人口数量可以迅速的增长沒有什么絕對的關系。通常來說,短時期內即使餓死一半的人口也不會對人口的增長速度、數量產生什么大的根本性影響!自然法則決定的啊!

对这句很感兴趣。

所以想在茶馆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注意为了不影响帖子被废,希望大家注意尺度,

在讨论时,最好用来源可靠数据来进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看到
阿修羅
发表的
“但是就餓死多少人的事情茶館早前已經討論過,有千万人规模的饿死人事件和以千万人规模計算的饿死人事件好像性質還是有不同的,但是就于對你的更正證明來說,還是足夠了!

在巨大的人口基數前提下,餓死多少人和人的人口数量可以迅速的增长沒有什么絕對的關系。通常來說,短時期內即使餓死一半的人口也不會對人口的增長速度、數量產生什么大的根本性影響!自然法則決定的啊!

对这句很感兴趣。

所以想在茶馆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注意为了不影响帖子被废,希望大家注意尺度,

在讨论时,最好用来源可靠数据来进行讨论
原帖子不是建議你去歷史去求解的嗎?

茶館早討論過了,估計會鎖貼或者轉歷史區吧!

現在xx大,刪貼的話也不奇怪!
]]
原帖由 阿修羅 于 2007-10-13 09:26 发表
原帖子不是建議你去歷史去求解的嗎?

茶館早討論過了,估計會鎖貼或者轉歷史區吧!

現在xx大,刪貼的話也不奇怪!


历史去以前讨论过了。所以就发到这个,看看能不能有新的看法。

如果有问题不妥的话。最好转走,不要删掉:(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09:28 发表


历史去以前讨论过了。所以就发到这个,看看能不能有新的看法。

如果有问题不妥的话。最好转走,不要删掉:(

哦,那當時歷史區的結論是什么?沒有餓死人嗎?
]]
]]
这里面的差异是十分大的。
]]
其中
1、1949―1956年人口总数根据《统计工作》1957年第11期提供的总人口数据(  
各年人口都是年底数,没有包含台湾省、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
其中:1954年底总人口为60,172万人,调整到60,266万人;1956年底总人口为62,780万人,使用此数据。
2、1962―1976年人口总数根据《半月谈》编辑部编《时事资料手册  》(198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第一版),第179页,《建国以来历年人口统计表》的总人口数(各年人口都是年底数,没有包含台湾省、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
3、1979―2000年人口总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表《4-1 人口数及构成》中年底总人口数(各年人口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数据, 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
4、2001― 2003年人口总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2002、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年末总人口数(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  
省的人口数据)。
1957―1959年的人口总数是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提供的三年自然增长率1957年23.23‰、1958年17.24‰、1959年10.19‰  
和1956年62,780万人,计算得到1957年64238万人、1958年65346万人、1959年66012万  
人。
1960年人口总数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和《半月谈》编辑部编《时事资料手册》(198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第一版),第179页,《建国以来历年人口统计表》,两者均给出1960年总人口为66,207万人。1961年人口总数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整理的《1949-2001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的1961年自然增长率3.78‰,1960年总人口为66,207万人,计算得到1961年66457万人。
1977、 1978年人口总数,根据《半月谈》编辑部编《时事资料手册》(1981年)(新华  
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第一版),第179页,《建国以来历年人口统计表》,1977年  
94,524万人,1978年95,809万人,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服务部整理的  《1949-2001年全国主要人口数据》中1977年94,974万人,1978年96,259万人,分别比前者两年的人口数各多出450万人。
另外根据
1995年10月1日1%人口抽样的数据显示:在占全国人口数1.04%的样本中:  
33岁(1962年出生):19.7万人;  
34岁(1961年出生):11.7万人;  
35岁(1960年出生):15.1万人;  
36岁(1959年出生):14.0万人;  
37岁(1958年出生):18.1万人;  
38岁(1957年出生):20.1万人.
原帖由 阿修羅 于 2007-10-13 09:33 发表

哦,那當時歷史區的結論是什么?沒有餓死人嗎?


分歧和我之前回复的差不多,饥荒肯定有,但是如果说三年内一下子有几千万人规模的饿死人事件不太可能

即使是按照83年数据推测的李成瑞的大跃进时期的人口变动一文中,也达不到.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10:05 发表


分歧和我之前回复的差不多,饥荒肯定有,但是如果说三年内一下子有几千万人规模的饿死人事件不太可能

即使是按照83年数据推测的李成瑞的大跃进时期的人口变动一文中,也达不到.

你为什么要用“不太可能”这个字眼呢 ?看来你自己也对你的结论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想再讨论这个数字问题 转点别的吧
对17级以上高中级干部予以副食品补助反映了中央对干部阶层的体恤关心,正式的说法是:“干部是国家宝贵的财产”。[56]1962年初,对干部阶层的照顾,除了供应糖豆、肉蛋等副食品,还有其它的形式。在北京,“党中央决定举办17级以上党员干部学习班”,主要目的,一是“为了统一党内思想”,二是为了让干部得到营养补充。这种学习班带有“保养性质”,“每期两个月”,每天的饭食有“富强面粉的馒头、花卷,有大米饭,还有市场上少见的猪肉、鸡蛋和香肠等荦菜”,“每天的伙食标准一元钱”。[57](当时,省会城市一般家庭成员一月的最低生活标准是8-10元;在全国工资类别最高地区的上海,收入较高的纺织厂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仅为40多元。)[58]辽宁省委照顾干部的方法是,安排他们轮流“住在宾馆,看看马列主义的书,同时改善伙食。”[59]对农村县社基层干部的补助水平,则远逊于大城市。一些省地市县经常以开会为由,让县社一级干部在县食堂补餐,“进城开会期间,三两天有一顿猪肉,开四五天会,可吃两次肉……几天不吃药,肿就消了”,因而许多农村基层干部“最盼的就是到县上开会”。[60]由于干部进城开会,吃住在县城,农民根本不知干部进城开会补养身体的事。

  以常理观之,领导层用制度的方式对17级以上干部实施照顾,是希望他们努力工作,更好地“带领群众抗灾救灾,恢复生产”。但部分地区却更热衷于借着 “照顾17级”的东风,将这个门缝越挤越大。据有关资料反映,1962年上半年,河北省唐山、承德等七个专区,大大突破“照顾17级”的范围,规定17级以上干部,每人每月供应食糖1斤、大豆3斤、食油0.5-3.5斤,肉0.5-3.5斤,鸡蛋0.5-2斤,纸烟2条,下水2-3斤,水产3-5斤,粉条 3-5斤,豆腐3-5斤。丰南县还别出心裁地将该县200余名负责干部分划为“三等九级”。县委书记处书记一级,平均每月吃掉鸡、鸭、猪羊肉40多斤,而县委第一书记一个月则分到了70多斤肉。

  17级以上干部虽然较群众先吃了一步,或多吃了一些,但毕竟表明现在已经有了可吃的食物。1961年底,国家增加了城市人口的粮食定量标准。第二年初,虽然还有消极现象——仅河南商丘、开封、新乡、安阳、信阳6个专区外流饥民就达到了32万,[62]但全国经济形势已出现好转迹象。以浮肿病现象为例,1962年初江苏省浮肿病人达到39.3万人,虽比1961年底增加了8万多人,但比上一年同期仍减少了许多[63].伴随经济的逐步恢复,城市居民的副食品供应也相应得到改善,代食品逐步退出人民生活领域。
我老家是安徽北边的砀山的 我们那里的灾情并不是最严重的 可当时听老人们讲 还是饿死了不少人 那时大队里有“闻香队”。天黑以后就躲在别人的窗户下面 要是闻到谁家有偷着升火做饭的味道 就带着一群大队里的干部去搜粮砸锅 要锄头把人家房子里的地下翻一遍 看你埋了粮食没有  有个我奶奶的女同事 小闺女饿死 舍不得埋了 就煮了要吃 煮好了 一揭锅盖 看到闺女被煮熟的尸体 心里一难受   也死在了锅台上
附录:安徽省凤阳县1958 —1962年灾难实录  
  笔者按:凤阳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和东经117°09′~117°57′之间。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其中岗地占63.7%,浅山区占22%,平原占11.2%,湖泊占3.1%。凤阳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年平均气温15℃,日照2248小时,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0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1958年有耕地143万亩,人口402 700人。  

我们先把散见于档案材料中的凤阳县历年人口情况抄录于下:  
  1954年 ——342 426人;  
  1956年 ——390 046人;  
  1958年 ——402 700人;  
  1961年 ——245 262人;  
  1962年 ——255 480人;  
  1964年 ——334 171人(人口普查);  
  1978年 ——461 560人;  
  1982年 ——543 622人(人口普查)。  

 武店公社3年死亡14 952人(1960年就死亡11 992人),占总人口的27%,严重的地方死亡人口达50%以上。凤淮大队小唐家96人,死掉52人,占54.16%。
 小溪河公社据初步统计,1958年全社有56 470人,现有37 469人,减少34.7%;全社有17个村庄因死亡、外流、并庄而没有人烟。乌云山生产队1958年有142户566人,现有91户267人,人口减少53.4%。
宋集公社原有4743人,死去1139人,占24.2%。武店公社半井大队原有4100人,死去1627人,占39.7%,大庙公社夏黄庄原有70人,死掉48人,占68.6%。
全县死绝的有2404户,占总户数的3.4%。死跑而空的村庄27个。小溪河公社曾有21个村庄因人死跑而空。武店公社凤淮大队李嘴庄20户,死绝4户。县实验小学校长王焕业同志家中12口人全部死光,曹店公社和平大队北山下小队社员曹宜乐家34口人,死去30人。小溪河公社长塘大队赵庄子张玉璞的父亲,死后两天还抱着未死的女儿。有的人家两口子一夜同时死在一张床上。



  1960年  
  考城大队代表王家来说:“我们大队原有5000多口人,现在只有3200人了。日本鬼子来我们也没有死这么多,日本鬼子来,我们还可以跑,今年(1960)我们哪都跑不掉,活活在家管死了。我家六口人,死掉4口人。我是最后一个喂牛的,快要接上午收才没有死,12个喂牛的都死了。”说着就哭了起来。(1961.1,⑶.)  
  1960年  
  武店公社光明大队代表说:“光明大队原有1638人,现在还有806人,死绝83户,还有20个孤儿。” (1961.1,⑶.)  
  1960年  
  被毛主席表扬过的合作化带头人陈学梦在会上揭发说:“今年(1960)春天,生活困难,顿顿饭都不离草。王家湖有37户人家,大人大部分都死光了,现在每户只有一个少老子无娘的孤儿。小孩子们看到我说:老主任,我们家大人都见不到你了,就剩下我一个人看看你,多痛心,多凄惨哪!” (1961.1,⑶.)  
  1959-1960年  
  北山底下宣东家庄34人,去冬今春死掉30人,还剩4口。曹泽祥死去六七天家里没有人埋,耳朵和脸都给老鼠吃掉了。(1961.1,⑶.)
这还只是一个县的
这里一篇研究当时四川死亡人数的文章 有兴趣的看看吧
http://club.beelink.com.cn/dispbbs.asp?boardID=6&曹树基:1958-1962年四川人口死亡研究                                       
            载《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曹树基,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人口普查资料及新修地方志所载数据,对1958-1962年间四川各地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五年大饥荒中,四川全省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940万,占灾前全省人口总数的13%.
  
ID=94394&page=27
原帖由 lubicun 于 2007-10-13 13:05 发表

你为什么要用“不太可能”这个字眼呢 ?看来你自己也对你的结论没有十足的把握


是这么回事,在民国时期,人口长期停滞,包括各种原因在内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毫无疑问是主要的原因,我看到的一些估计,大致是每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万到300万之间,可见这样的死亡水平,对于当时中国的人口增长就有了很大的影响,

而如果在三年时期,中国出现了几千万的人口非正常原因的死亡,那么不可能对之后的中国人口变化没有任何的作用,而且根据民国时期的相对数据,这样的影响即使不能影响久远,但是肯定会对接近的几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在三年之后,从中国的人口数字来看并没有出现停滞,反而出现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状况。

这些只是我的推测,并没有什么量化的分析,所以我就用了“不太可能”的字眼。
但是在三年之后,从中国的人口数字来看并没有出现停滞,反而出现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状况。
一樣的話,兄弟和我顯然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我認為是人口不正常消耗后強化補充的結果。你應該是認為可以證明人口沒有不正常消耗的結果吧。

朝鮮戰爭后我們也實行了鼓勵多生的政策!(越南反擊戰時忘記是什么人口政策了。)
]]
人口的高速增长完全可以掩盖人口的高死亡
非洲现在人口爆炸就说了这个问题
另外国家统计局上面2002的统计4.2的死亡率只到1978年
http://210.72.32.26/yearbook2001/indexC.htm
]]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16:44 发表
关于楼上“人口的高速增长完全可以掩盖人口的高死亡“

这个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学家陈达教授于1934年根据17个地区的材料估计,人口出生率为38‰,死亡率为33‰,自然增长率为5‰。,这样的高出生率在建国后都是少有 ...

根本就不需要所謂的要多高的出生率才能掩盖的事情。一切黨說了算,黨說有就有,說沒有就沒有。現在的很多資料都是當時沒有封殺掉的漏網之魚。

兄弟你著相了!因為你用了人的思維去想和邏輯那時代的事情,當然你就會有很多想不通的事。
黨的數據地球人都知道代表的是什么。
]]
原帖由 阿修羅 于 2007-10-13 17:41 发表
黨的數據地球人都知道代表的是什么。


但是一些人就非常的奇怪,一边大声疾呼共产党的数据不可信,可是在讨论三年时期人口变化的人,却没有一个不引用共产党数据的。

另外请你解释一下你这个“朝鮮戰爭后我們也實行了鼓勵多生“是根据什么得来的
lz啊,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你的论据是拿民国时期人口数据做得比较,但这个比较是否科学呢?两段时期国家社会的状态有很大差异,是不是可以直接对比要问专家才行。
这个事情是说不清楚的
起码我的父亲和母亲家里那时候都在农村
但两家一个人都没有饿死
但我父亲告诉我
他记忆中饿死了不少人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09:26 发表
我想讨论主要是两点
1。因为饥荒所造成大量的人口减少,是否会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比如在民国时期,人口长期停滞,包括各种原因在内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毫无疑问是主要的原因,我看到的一些估计,大致是每年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在200万到300万之间,可见这样的死亡水平,对于当时中国的人口增长就有了很大的影响, ...


这个的根据从何而来?怎样推出“比如在民国时期,人口长期停滞,包括各种原因在内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毫无疑问是主要的原因”的?
要考虑民国时期是否有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及死亡人口的年龄结构问题;还要考虑民国时是否各地死亡率相差不大----根据资料三年时期死亡人口相对较集中;另外要考虑民国时期与“后三年”时期国家生产力的差距,生产力恢复的能力等等,不能简单把两者对比。
]]
看看31楼,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个应该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
原帖由 deam 于 2007-10-13 19:12 发表


这个的根据从何而来?怎样推出“比如在民国时期,人口长期停滞,包括各种原因在内的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毫无疑问是主要的原因”的?

这个的确是我的推测,因为从民国的数据来看,是高出生,和高死亡两个特点造成。

所以我推测高死亡率是各种非正常死亡原因造成的,比如战争,疾病和贫困。
找到当时几个受灾严重大省后来的人口统计资料讨论才有意义。要看三年后人口增长都来自什么地区,原来受灾的地方又怎样,这才能分析出数据是否有误。
同样,民国时期的资料也要分区域研究,中国这么大,整体研究误差会很大。
]]
想推测出一个真实的数字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了 也没有什么意义 政府在这方面又是遮遮掩掩的 做为老百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牢记这个教训  反正现在我对政府的话是不怎么相信的
现在各个地方政府犯的类似的错误也不少 只不过危害的影响小点 比如我的老家 一些镇政府让村民把种了很多年的老梨树砍了 种黄桃 结果黄桃还没有结果 镇里原来和韩国人签的合同又做废了 原来的梨树白砍了 村民现在都不知道新种的黄桃卖给谁 镇政府现在也不管这事情了 还有县里前两年新来的县长说是扩建街道
把大街扒掉了一半 有几个比较牛的钉子户不肯拆  现在这事情也不了了之了  光剩下被拆了一半的大街在那里 也没有人管了
我现在对于政府的号召不那么相信 也不那么热心 原因总不在我吧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19:36 发表


你的意思是说,存在这种可能,人口大规模变动发生在有限的地区内,对这个地区各类人口可能产生剧烈影响,但是对于全国大部分的人口结构却并不剧烈,人口的变动并不是分摊的。

那么在全国人口发展影响变化不大 ...

的确有这种可能,我不太了解统计情况,但距我的了解,四川河南由于省领导的极左政策是重灾区,其他省份程度尚好,东北这里虽然也受了水旱减产严重但仍有余力支援关内
原帖由 于冰 于 2007-10-13 19:05 发表


但是一些人就非常的奇怪,一边大声疾呼共产党的数据不可信,可是在讨论三年时期人口变化的人,却没有一个不引用共产党数据的。

另外请你解释一下你这个“朝鮮戰爭后我們也實行了鼓勵多生“是根据什么得来的

在中國,你除了黨的數據還可以引用誰的?僅此一項就夠了。

很多話說的太白了會傷自己和別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