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竟用3000雇佣军灭了古印度(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08:59
唐朝竟用3000雇佣军灭了古印度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 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http://bbs.chinanews.com.cn/thread-32788-1-1.html唐朝竟用3000雇佣军灭了古印度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 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http://bbs.chinanews.com.cn/thread-32788-1-1.html
征调的相关国家军队不算雇佣军的.
数万象兵是没有的,印度是联军,大概是5万人

借的兵记得是吐蕃人4000,尼泊尔1000
后来还缴获了几头大象准备翻过青藏高原送去长安献宝

结果冻死在路上鸟.....
印度那些土邦,没啥向心力的。比土鳖国还土,不能当一个正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看待
:o 惭愧,偶学识浅薄,以前竟不知有此事。大唐帝国泱泱风范,赞一个!
从另一个角度讲,吐蕃人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后来大非川也不奇怪
个人认为,还是不要从这个事情上找汉人自豪感的好,  别的好事例多的很。
据说阿罗顺后来一直居留在中国,唐太宗墓前的石像就有阿罗顺
YY吧:o :o
原来贴的大唐名将系列就有

壮士发冲冠——大唐名将之王玄策

  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那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时代,那是骄傲的大唐,那是英雄辈出的中华帝国。每个人都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每个人都拼命向上攀登,每个人都活得痛快淋漓、豪气万分,这中间,王玄策就是唐人的杰出风范,他的威名,千年以后,还有日本人田中芳树潜心为之立传,《天竺热风录》尽情想象了王玄策一生中最璀璨的传奇,让人感动之余,不禁追念中华先人的飒爽英姿和干云豪气,表达后世子孙最深切的景仰和怀念。在洛阳龙门石窟,有王玄策于公元665年的造佛像题记,在《法苑珠林》﹑《释迦方志》﹑《诸经要集》中,有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的片文只语,位于西藏吉隆(旧名宗喀)以北的《大唐天竺使出铭》摩崖碑刻,也是王玄策留下的遗迹, 碑刻清楚地记载了,同行的还有王玄策的儿子和侄子。尽管正史上有关王玄策的记载十分简单,但是透过寥寥记录,我们依然可以想见当年异国战场上的惊天动地。

  王玄策曾任融州黄水(今广西罗城西北)县令,右卫率府长史,当时的印度对他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唐初三藏法师与中天竺戒日王的友好交往,使戒日王尸罗逸多对东方强大的唐帝国产生了强烈的向往,遣使与唐朝通好。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王玄策作为副使,护送戒日王使臣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天竺,担任副使的是蒋师仁。当一行人到达天竺时,戒日王尸罗逸多已经去世,臣子阿罗那顺篡位自立,整个北印度都陷入混战之中。阿罗那顺派兵抢劫大唐使节,贡品被洗劫一空,王玄策及随从力战不敌,“悉为所擒”。王玄策和蒋师仁乘夜逃脱,他们没有逃向大唐的疆土,而是策马北上喜马拉雅,孤胆英雄此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雪耻。

  雪耻,就是借兵复仇,王玄策展开了全部外交手段,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计划。他来到吐蕃西境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王国,以吐蕃王的名义,向老国王借了七千骑兵。吐蕃松赞干布得知消息以后,也派出了一千二百名精锐士兵,听从王玄策的调遣。根据史籍的记载,西域的一个小国章求拨也向王玄策派出了援军。雄兵在手,王玄策一刻也不耽搁,昼夜兼程,直扑中天竺的茶和罗城,与拥有大象部队的阿罗那顺大战三昼夜,中天竺数万象军溃不成军,王玄策的部队斩首三千级,天竺兵被赶到水里淹死的有上万人。阿罗那顺见大势已去,赶紧弃城逃跑,收拾残兵败将,企图卷土重来。蒋师仁率领部队紧追不舍,大破中天竺和东天竺的联合军团,杀敌上千人,阿罗那顺被王玄策的部队擒获。阿罗那顺的妻子和儿子继续负隅顽抗,凭借乾陀卫江坚守,王玄策的部队一鼓作气,在蒋师仁的带领下,步步紧逼,节节胜利,将阿罗那顺的王妃和王子生擒,并俘获一万二千人、牛马二万多头。中天竺灭亡了,天竺各国胆战心惊,望风而降,“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东天竺曾出兵援助阿罗那顺与王玄策对决,此时王玄策的部队准备乘胜前进,踏平东天竺,东天竺国王尸鸠摩赶紧向王玄策献上厚礼,甘愿臣服大唐,王玄策这才罢兵。

  倒了大霉的阿罗那顺被披枷带锁押往长安,与之同往的还有一名自称活了二百岁的印度和尚,名叫那罗迩娑婆。回到长安,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喜出望外,当即将王玄策册封为朝散大夫,献俘于太庙。那位印度和尚自称能炼制长生不老药,大胆在唐太宗身上做实验,却直接促使了唐太宗的早死,王玄策的五品官衔就再也没能升上去。唐太宗去世后,阿罗那顺的石像与其他酋长一起,列于玄阙之下,供后人瞻仰。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回首大唐,热血澎湃,武将的血是热的,李靖、苏定方以一当十,穷追猛打,将敌人打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文人的血同样也是热的,身为使节的王玄策率领异国之兵,扫灭中天竺,威震印度。热血男儿构建了威加四海的大唐,无往不胜,无坚不摧,没有胆怯,没有懦弱,没有退缩,只有奋发向上的勇气。回首大唐,一时多少惆怅,今天的男儿,是否还有唐朝先人的气概和模样?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10 15:05 发表
从另一个角度讲,吐蕃人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强的,后来大非川也不奇怪
个人认为,还是不要从这个事情上找汉人自豪感的好,  别的好事例多的很。

这个事件最主要的看点不是土蕃人战斗力如何,而是王玄策这个人。
原帖由 gougou 于 2007-10-10 22:50 发表
YY吧:o :o

是不是YY你自己去西安唐太宗墓前看看不就知道了?何必在这里YY呢?
原帖由 dd.dragon 于 2007-10-11 07:02 发表

这个事件最主要的看点不是土蕃人战斗力如何,而是王玄策这个人。

王玄策有点类似于班超,都是有着强悍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的人物,可以远在异域充分调用外部力量达到自己的目标,值得钦佩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11 09:45 发表

王玄策有点类似于班超,都是有着强悍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的人物,可以远在异域充分调用外部力量达到自己的目标,值得钦佩

归根到底,这都是建立在当时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如果换成是在两宋或者晚清时代,就算他们个人的能力魅力再强十倍也没有用。
原帖由 风言 于 2007-10-12 01:01 发表

归根到底,这都是建立在当时中国强大的国力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如果换成是在两宋或者晚清时代,就算他们个人的能力魅力再强十倍也没有用。

也不全是,请看一下班超的历史,他在的时候几乎不费中央什么军队,以夷治夷了几十年,他一走,他的继任者马上是招架不住,汉在西域的统治很快就不复旧观了, 汉朝本身可是没多大变化,但局面是天壤之别。
原帖由 白云居士 于 2007-10-12 10:10 发表

也不全是,请看一下班超的历史,他在的时候几乎不费中央什么军队,以夷治夷了几十年,他一走,他的继任者马上是招架不住,汉在西域的统治很快就不复旧观了, 汉朝本身可是没多大变化,但局面是天壤之别。

你看清楚了,我说的是国力强大是个人能力发挥的基础,有了基础能不能成事当然还要看个人能力,但是如果连基础都没有了,个人能力再强也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