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及其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15:55
]]
捷尔任斯基是一个充满了激情的人。他那高度的能量依靠经常不断的放电来维持。他在每个问题上,甚至在次要的问题上都十分冲动。人们形容,他那“薄薄的鼻翼翕动着、目光炯炯、声音高亢,到声嘶力竭的地步”。尽管在这样高强度的负荷下,捷尔任斯基从来没有情绪低落或消沉的时候,他好像永远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之中。列宁曾把捷尔任斯基比作一匹纯种烈马。捷尔任斯基狂热地爱着他所完成的每一件工作,热烈、坚决、狂热地保护他的部下,使他们免受干扰和批评。捷尔任斯基这样做,并不是出于笼络下属的私心,也没有任何个人方面的政治野心的考虑,可以说他的整个身心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        捷尔任斯基不是一位野心家。他自己一般没有独立的见解,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政治家,至少在列宁在世时是这样。他曾经多次对托洛茨基说:“我可能是个不坏的革命者,但我不是领袖,不是治国之才,不是政治家。”托洛茨基认为,捷尔任斯基这样说不仅是出于谦虚,他的自我评价基本是正确的。捷尔任斯基在政治上永远需要别人或者更准确些说是革命领袖的一些直接指导。捷尔任斯基曾经追随罗莎·卢森堡多年,在罗莎·卢森堡对波兰爱国主义和对布尔什维克的斗争中,捷尔任斯基也出过不少力,到1917年才加入布尔什维克的队伍。不过,难能可贵的是,捷尔任斯基身上却几乎没有过去彼此斗争(尤其是与参与罗莎·卢森堡对布尔什维克的斗争)所残留下的任何“后遗症”,列宁曾经高兴地说:“旧日斗争的痕迹一点也没有留下”。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捷尔任斯基自始至终都全身心地专注于工作。捷尔任斯基曾经有两三年的时间靠近托洛茨基,到后来才转而支持斯大林。
.
        如前所述,列宁本来是很器重捷尔任斯基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冷漠,缘于列宁认为捷尔任斯基不能够领导经济工作。这样就把捷尔任斯基推向了斯大林那一边。
        经过外贸垄断权的斗争和格鲁吉亚事件,列宁意识到他与斯大林之间的分歧是原则性的分歧,列宁确信斯大林掌权将葬送十月革命的理想、破坏社会主义原则,因而下决心从政治上彻底搞垮斯大林,并为此全力以赴,积极准备。除了“政治遗嘱”(包括1922年12月23~31日之间的口授文件和1923年1月4日增补的最后一条),1922年12月30~31日口授的关于民族问题和自治化问题的文件外,列宁还在1923年头几个月里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以调查格鲁吉亚事件。3月3日,以李可夫为首的调查委员会得出了调查结论。3月5日,列宁口授了一封短信,授权托洛茨基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并给斯大林下了最后通牒。3月6日,列宁口授了支持格鲁吉亚人的便笺。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认为有必要把捷尔任斯基作为斯大林的支柱予以打击,在3月6日写给穆迪瓦尼的短笺里,列宁答应完全支持格鲁吉亚的布尔什维克反对斯大林、捷尔任斯基和奥尔忠尼启则。不过,3月7日列宁再度中风,3月10日再度偏瘫,从此完全丧失说话能力,列宁的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哈哈,留山羊胡须的人。
托洛茨基为何于在夺权斗争中条件有利的情况下仍然败给了斯大林?
.
        列宁逝世后,捷尔任斯基被任命为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即全国工业的首脑。捷尔任斯基一如既往地热爱工作,他不断地号召、鞭策、鼓动,他以独有的气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正如列宁所判断的那样,捷尔任斯基对经济工作不在行,他对经济发展没有深思熟虑的构想,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导苏俄的国民经济滑向崩溃的边缘。应该说,苏联30年代的饥荒,捷尔任斯基负有一定的责任。只是因为“30年代的饥荒”这几个字在当时的苏联属于“反革命的宣传”,捷尔任斯基的错误被掩盖了起来。  
        捷尔任斯基在有生之年分担了斯大林的所有错误,并且用全部的热情来捍卫这些错误。他“几乎是站着死去的”,是在猛烈地抨击完“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后来称“国际左翼反对派”——林注)、刚刚走下讲台时死去的。
原帖由 RedTide 于 2007-9-30 23:15 发表
托洛茨基为何于在夺权斗争中条件有利的情况下仍然败给了斯大林?

"条件有利"指的是具体哪些条件?只有列宁的支持是不够的。
简要地讲,托氏的失败主要是几个原因:
一是核心领导层里的其他人都靠向斯大林,或者直接与斯氏结成了利益同盟;
二是过于忠于自己的理想,没有预料到斯大林的手段是如此的决绝;
三是在权力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毫无必要的损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四是过于自信,自认为即使一时败给对手,最终也能够把局面扳回来;
五是存有幻想,不希望中央决策层因此出现分裂。
布哈林也曾是托洛茨基的盟友啊,但后来却转而支持斯大林,还有列宁的妻子。看来托洛茨基并没有很好地团结他人打击对手,某非这就是知识分子常犯的自命清高的书生意气所导致的结果?看来托洛茨基虽然无愧为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和理论家,但至少在作为一个政治家方面,他是有严重不足的。
托氏并非“知识分子常犯的自命清高的书生意气”,看他在国内战争期间领导红军的有关情况就知道了。问题讲起来还比较复杂,如果各位有兴趣,我试着展开来讲讲。
托洛茨基在领到内战的红军时没有效建立起对红军的个人权威.
原帖由 f22 于 2007-10-5 17:38 发表
托洛茨基在领到内战的红军时没有效建立起对红军的个人权威.

“个人权威”怎么定义?
还有,托洛茨基把布琼尼介绍入党,结果布琼尼成了斯大林的亲密战友。
关键不是这个人,以苏联当时的情况,即使斯大林被列宁打倒,估计苏联的发展还是这个模式
原帖由 国务顾问 于 2007-10-6 18:52 发表
关键不是这个人,以苏联当时的情况,即使斯大林被列宁打倒,估计苏联的发展还是这个模式

列宁在最后岁月里有过一系列的改革计划,如果天假以年,苏联不会是后来的那个样子。
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苏联的体制就在哪儿,列宁的改革能否成功,难说。而且列宁之后是谁,列宁自己是否会也倾向于斯大林,都难说。
套句老话,历史文化经济条件就在哪儿,发展是可以预测的。
已经跟未来战士约好,这一两天会出一个帖,专谈对列宁和斯大林如何评价的问题,顾问兄到时候一起聊聊吧。
一定一定,不过要等13\14日了,你们先聊着
原帖由 国务顾问 于 2007-10-7 11:37 发表
一定一定,不过要等13\14日了,你们先聊着

边聊边等吧。
顾问兄方便的话,先发几个民国史、国军史方面的原创佳作上来。时政类的暂时不要发,原因另奉。
林兄,我觉得列宁想把斯大林和他的同党去除掉的可能性不大,并且如果他使用的是党内的合法途径的话,我感觉他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如果靠其个人威望用突然手段又不符合他的原则。所以,斯大林的地位是命中注定+个人能力组成的。
原帖由 davidlgx 于 2007-10-7 16:56 发表
林兄,我觉得列宁想把斯大林和他的同党去除掉的可能性不大,并且如果他使用的是党内的合法途径的话,我感觉他可能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如果靠其个人威望用突然手段又不符合他的原则。所以,斯大林的地位是命中注定+个 ...

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虽然说列宁当时的威望如日中天,但当真要开除斯大林及其“同伙”的党藉,能否如愿呢?
此前推翻外贸垄断权,列宁靠的是与托洛茨基的同盟。这次呢?列、托同盟还会奏效吗?
.
        列宁认为,一个真正的政治领袖是能够把理想主义者忠于学说的原则和实用主义结合起来的人,而且还要有足够的个人感召力。他对现实必要性的考虑是大前提,只要有必要,就能够并且敢于排除其他考虑,乃至使用一些不大光明磊落的手段,如反对查苏利奇、阿克雪里罗得、普列汉诺夫;有时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乘坐德国铅封车回国就是一例,否则,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者部长们”和劳合•乔治是不会让他顺利地回到祖国的。他的实用主义使他不至于沦为乌托邦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使他在在处理问题上注重策略性、灵活性和随机应变;他的理想主义和理论原则又使他能够高瞻远瞩、忠于理想,永远不为实用手段所左右,而是让手段为目的服务,从而保证他不至跌入实用主义的泥潭之中。在列宁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忠于理想原则和实用主义的不择手段的完美结合。在现实中,这样的结合并不多见。
        斯大林完全是另一种类型的人。他没有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领袖的大智大勇。他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当中本来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人,但在十月革命后,他的地位稳步上升,这种上升所凭借的是他强烈的摄取权力的欲望和不择手段、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关键的还是列宁对他的器重。因为列宁发现,在实用主义方面,斯大林比他自己还要更胜一筹。斯大林的才能最突出的一点,那就是不受任何理论和原则和束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更简单地说,斯大林不是不受理论和原则和束缚,而是根本就没有理论和原则。即便有,理论和原则在他手中也不过是达到目的手段而已。
.
       尽管不排除策略,有时候也使用一些不大光明磊落的手段,但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内斗争是良性的,取胜主要是依靠理论和决策的正确性,通过辩论和投票解决问题。这种党内斗争是同志之间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分歧的斗争,斗争的双方是同志,允许犯错误、允许保留观点,也给改过的机会。可惜这个优良的党内斗争传统被斯大林夺权斗争的罪恶手段破坏殆尽。
        “玩弄强权把戏”,硬把强制命令乔装打扮成民意,弄虚作假,搞阴谋诡计是斯大林处理事情的典型手法。对于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来说,他们与托洛茨基之间的最高权力之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夺取权力是唯一目标,因而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斗争的对手是获得和保持权力的障碍,不把障碍排除掉就得不到权力,所以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干掉对手。布哈林说:“他(斯大林)是一个没有原则的阴谋家,使一切服从于维护他自己的权力。他怎样改变他的理论,全看他此时要搞掉的是什么人。他设置种种圈套,指控人们搞背叛。”
.
        十月革命只迈出了夺取政权的第一步,真正确实政权性质的工作——立法和建立新制度的工作更加艰巨。由于当时的俄国非常落后,人民文化素养低下,广大党员与党的领导层的距离非常遥远,又加上十月革命建立的政权还十分脆弱,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使列宁无法实现他在《国家与革命》中描述的社会主义蓝图。列宁不得不集中所有的权力以应付危机,在喀琅施塔得反革命暴乱后,取消了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使多党联合执政变为一党专政,党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最后集中在政治局。在内战期间,由于党组织、工作方法和组织制度的全部军事化和高度集中制,使任命制得以普通实行。俄共十大通过了禁止派别活动的决议,这个决议消除了在党内不同观点派别斗争的可能性。本来是为了推动国家发展、促进社会民主正义而建立的专政有可能变成与其原来宗旨相悖的异化物,使工具本身变成目的,产生一批享有特权的官僚。
        内战结束后,列宁清醒地看到了权力过分集中而产生的弊端,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领导人陷入官僚主义泥潭的危险。他力图通过扩大党内民主、加强监察机构、取消委任制、进行民主选举等措施,以消除弊端、避免危险。但由于种种原因,列宁的努力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既没有改变国内战争期间已经确立的政治体制框架,也没有改善权力高度集中的状况。正因为如此,列宁在病重期间才如此重视格鲁吉亚事件,直至下决心撤销斯大林总书记的职务。因为通过格鲁吉亚事件和外贸垄断权的斗争,列宁发现,斯大林正是党内官僚主义的代表。为了捍卫自己的革命理想和原则,列宁在其政治生涯的最后阶段进行了最后的斗争。他考虑撤换斯大林并从政治上彻底搞垮对手,彻底改变党的建制,扩大中央委员会的规模,恢复其权威。而斯大林则在与加米涅夫就列宁的备忘录交换简短的便条里写道:“我认为我们应该坚决地对付列宁。”列宁虽然在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之前已经制好打击斯大林的“炸弹”(他的笔记和全部案卷),可惜他已不能亲自用它来炸毁目标。这些“炸弹”交给了托洛茨基,但托洛茨基没有在十二大上把它投出,却与斯大林达成了“靠不住的妥协”,使列宁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付诸东流。
.
        关于列宁和斯大林的评价,可说的事情还很多。比如两人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又比如卫国战争、前苏联成为超级大国,等等。
        应战士、大秦之约,我先把前面这一段东西整理出来,做个引子。
        大家有什么看法的,欢迎参与。
]]
在列宁时期布尔什维克的党内竞争是良性的?我不敢说是劣性的,但是我敢说你美化了苏共(布)的历史。这个问题有更深了,解决了斯大林,我也要说说这个问题。这里就一句话,布尔什维克的发家史也有不光彩的地方。
]]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2:50 发表
斯大林首先打倒了托洛斯基,这是斯大林对苏联政治的一大贡献

准备得挺充分的。不要防备给偶三两下击倒,而是反过来想要几个回合之内把偶打倒啊。;P
问题一个个来。先说说斯大林如何夺权。
如果真如战士所云,那斯大林对苏联政治的一大贡献还讲得不够完整。他不但打倒了托洛斯基,其后还先后审判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拉狄克、皮达可夫、布哈林、李可夫、拉科夫斯基……。
基洛夫被暗杀。
至此,苏联(苏俄)原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包括中央最高领导层的其他成员,除列宁去世和斯大林本人外,全部被打倒。
政治道德的问题,不急,放在后面慢慢说。
我来挑战士的第二个贡献。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2:50 发表
其次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在苏联”口号,在我看来这个政策转变了苏联自列宁时期以来的被动局面,是苏联发展的转折点;

“社会主义在苏联”口号的实质就是强制所有国家的共产党、社会民主党等无产阶级党派,无条件以苏联为世界革命的中心,无条件地为苏联贡献一切和牺牲一切。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
正是在这个口号下,第三国际变成了斯大林的工具和奴仆。
不知道战士对大国沙文主义这个词怎么理解?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2:50 发表
第三,斯大林是苏联全面工业化的主要推动着,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苏联的强国道路终于在沙皇俄国解体二十年之后再次开始了

推动工业化的功绩这个不能否认。不过得失也需要全面地看,而且要从后来的发展走向看。
请战士考虑下苏联农民、农村、农业当时及二战前的发展状况。
]]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2:50 发表
第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下,苏联顽强的抵抗了德军的军事入侵,在最困难的时候斯大林都没有轻易放弃莫斯科,在最后关头斯大林命令攻克柏林。

这个是斯大林最大的历史功绩。
从来没有想过去否定,也否定不了。:victory: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2:50 发表
在斯大林的一生中,他唯一一次答应出让领土的就是把亚瑟港和中东铁路交还给中国。斯大林以实际行动说明苏联对于新中国的肯定。

毛泽东的第一次莫斯科之行,不只是表面上的鲜花与欢呼,内里还有无数的委屈与无奈。大连港和中东铁路的收回是有代价的。
这方面的史料,近年披露得比较多,待我一一道来。战士这个说法,可能是受了过去资料的一些误导。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2:56 发表
在列宁时期布尔什维克的党内斗争是良性的?我不敢说是劣性的,但是我敢说你美化了苏共(布)的历史。这个问题有更深了,解决了斯大林,我也要说说这个问题。这里就一句话,布尔什维克的发家史也有不光彩的地方。

是的。布尔什维克的政权是从昔日的盟友手中抢过来的,而且后来掉转枪口镇压了孟什维克并给他们扣上了“资产阶级”帽子。
我说的那段话,请看清楚“列宁时期布尔什维克的党内竞争是良性的”,只是指布尔什维克的党内斗争。战士这里可能理解得宽泛了。
先说这几个,等着战士来砸砖。
大秦那厮跑哪去了?怎么还不上?等着揪偶的漏子放冷箭啊?:D
]]
原帖由 未来戦士 于 2007-10-10 13:50 发表
莫斯科领导下的共产国际是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领导者

那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也是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喽?:L
这里键少了几个字吧?我看加上中间加上四个字可能比较准确些——“国际无产阶级反法西斯阵线”。
另外,共产国际也不能说成是在“莫斯科领导下”。两者关系不能倒置,虽然实际上是儿子管着老子,但表述上还是得严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