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有一个问题一直搞不懂,50年底为什么志愿军要发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03:35
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虽然占了很多地方,但是并没有消灭多少敌人,而且还把自己补给差的弱点暴露给了美军。后来经过反复争夺,双方一直僵持在三八线上直到战争结束。和发动第三次战役前相比,在停战的时候志愿军占的地盘还少了不少,比如说朝鲜中部的铁三角地区平康,铁原,金化位于三八线以北,在第三次战役前是中朝方面占的,但是在53年停战的时候志愿军只是占据了平康,铁原和金化一直没有夺回来。这是从第三次战役以后的发展来说的。大概有人会说我这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呢从第三次战役爆发前的态势来看,发动战役的理由也很不充分,更别说当时的中国军队是人困马乏,非常需要休整。
  据说当时有一个15国提案,要求中国政府把战线稳定在38线上,毛泽东认为如接受这个方案在政治上不力,就命令彭德怀发动新的攻势。当时的毛泽东可以说对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他多少被二次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没有看到志愿军在异国作战的困难,当然这背后也少不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煽动。
  我的问题是毛的行为即使按照三次战役爆发前的态势来看,算不算是决策失误?还有一个问题,二次战役以后志愿军赢得了主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是不是可以拿它作为砝码去逼着美国在台湾和联合国问题上做出让步。我看到天涯上有文章说美国在当时政治上很被动,的确有这方面的打算。希望网友说一说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还有一个地方想不通,在二次战役后彭德怀为什么不抽时间回到国内一次去向毛泽东当面谈一下志愿军的实际困难和战场情况。毛如果了解的情况全面一些,是否发动新的战役恐怕就很难说了。因为有些事情靠打电报是说不清的。
  以前有文章说彭德怀是毛泽东在军队内最忠实的拥护者。我对这一点在看了有关朝鲜战争的书籍后是深信不疑的,毛给彭下达第三次战役的命令后,尽管彭认为在军事上不可行,可出于对毛泽东的一贯尊重还是执行了,结果就造成了以后的被动局面。如果是换了林彪,粟裕,我想他们会坚决顶住的。
  在这里说点题外话,在解放战争的48年初,毛泽东曾经命令粟裕带三个纵队过江,命令林彪南下北宁线。结果被这二位顶了回去,据说粟裕还专门到西柏坡去了一趟说服了毛。从以后的情况发展看这两个人无疑是正确的。后来批林彪的时候说林彪迟迟不南下是贻误战机,但是林在48年初就南下打锦州的话我看纯粹是找死,别的不说,那时的华北傅作义对蒋介石还是很忠心的,至少他会倾尽全力对付四野,傅作义是很能打仗的。在解放战争之初他和华北解放军打了一个大同-集宁战役,一个张家口战役,解放军都败的很惨,华北的这种敌强我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四野主力入关才告一段落。辽沈战役发起于48年9月,这中间虽然只隔了几个月,但是形势已经是大不一样了,傅作义对蒋已经是离心离德了。
  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第三次战役没有打,朝鲜战争是否就会在50年底结束呢?在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虽然占了很多地方,但是并没有消灭多少敌人,而且还把自己补给差的弱点暴露给了美军。后来经过反复争夺,双方一直僵持在三八线上直到战争结束。和发动第三次战役前相比,在停战的时候志愿军占的地盘还少了不少,比如说朝鲜中部的铁三角地区平康,铁原,金化位于三八线以北,在第三次战役前是中朝方面占的,但是在53年停战的时候志愿军只是占据了平康,铁原和金化一直没有夺回来。这是从第三次战役以后的发展来说的。大概有人会说我这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呢从第三次战役爆发前的态势来看,发动战役的理由也很不充分,更别说当时的中国军队是人困马乏,非常需要休整。
  据说当时有一个15国提案,要求中国政府把战线稳定在38线上,毛泽东认为如接受这个方案在政治上不力,就命令彭德怀发动新的攻势。当时的毛泽东可以说对朝鲜战场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他多少被二次战役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而没有看到志愿军在异国作战的困难,当然这背后也少不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煽动。
  我的问题是毛的行为即使按照三次战役爆发前的态势来看,算不算是决策失误?还有一个问题,二次战役以后志愿军赢得了主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是不是可以拿它作为砝码去逼着美国在台湾和联合国问题上做出让步。我看到天涯上有文章说美国在当时政治上很被动,的确有这方面的打算。希望网友说一说当时的真实情况。
  
  我还有一个地方想不通,在二次战役后彭德怀为什么不抽时间回到国内一次去向毛泽东当面谈一下志愿军的实际困难和战场情况。毛如果了解的情况全面一些,是否发动新的战役恐怕就很难说了。因为有些事情靠打电报是说不清的。
  以前有文章说彭德怀是毛泽东在军队内最忠实的拥护者。我对这一点在看了有关朝鲜战争的书籍后是深信不疑的,毛给彭下达第三次战役的命令后,尽管彭认为在军事上不可行,可出于对毛泽东的一贯尊重还是执行了,结果就造成了以后的被动局面。如果是换了林彪,粟裕,我想他们会坚决顶住的。
  在这里说点题外话,在解放战争的48年初,毛泽东曾经命令粟裕带三个纵队过江,命令林彪南下北宁线。结果被这二位顶了回去,据说粟裕还专门到西柏坡去了一趟说服了毛。从以后的情况发展看这两个人无疑是正确的。后来批林彪的时候说林彪迟迟不南下是贻误战机,但是林在48年初就南下打锦州的话我看纯粹是找死,别的不说,那时的华北傅作义对蒋介石还是很忠心的,至少他会倾尽全力对付四野,傅作义是很能打仗的。在解放战争之初他和华北解放军打了一个大同-集宁战役,一个张家口战役,解放军都败的很惨,华北的这种敌强我弱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四野主力入关才告一段落。辽沈战役发起于48年9月,这中间虽然只隔了几个月,但是形势已经是大不一样了,傅作义对蒋已经是离心离德了。
  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第三次战役没有打,朝鲜战争是否就会在50年底结束呢?
不在前线的人头脑发热
转贴请给链接!!!
老话题了,后面的几次战役,政治的原因很大,而且非国内政治。
二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留在三八线上不再南下的确是明智选择,不过这只能事后才能看出来,在当时的国际政治气氛下很难做出这种决定。

再者,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肯定美军就不会喘过气来反扑,战局不利以谈判拖延时间等待元气恢复再行反攻也是有可能的。对比当时中美两国实力,美国的恢复能力毫无疑问比中国强得多
别说当时二次战役后双方没有坐下来谈的意思,就是1951年6月双方也没有真正要坐下来谈,因为当时谁也不服谁

真正有诚意谈判了,应该是1951年美军秋季攻势之后了,双方都意识都无法把对方赶出朝鲜半岛,这样才有耐心的谈判
为了证明你能打过来三八线,我也能打过去。
]]
去仔细读一下已公开的这段中国档案,或者哪怕读一下这类小说,你就明白了
具体的政治、军事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的背景就是:当时的美国和中国领导人,无论是政界还是军方,都是二战熏陶出来的,对于战争胜败的看法就是“要么全部,要不全不”,什么局部战争、什么不分胜败,在战略层面根本不予考虑。所以双方都是铁定要打到知道自己赢不了为止。

当然,这需要两年多时间和多几倍的伤亡和消耗。
原帖由 大秦猛士 于 2007-10-9 08:30 发表
具体的政治、军事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的背景就是:当时的美国和中国领导人,无论是政界还是军方,都是二战熏陶出来的,对于战争胜败的看法就是“要么全部,要不全不”,什么局部战争、什么不分胜败,在战略层面根本 ...

应该是双方都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都认为自己能把对方赶下/海江
问一下,毛泽东等中共高层在入朝参战前,对战争结果的预期是什么?把美军赶出去,解放全朝鲜?我觉得,他们是有38线的心理准备的,不过当时美国人不会这么想,所以尽管军事上条件很困难,但从政治上考虑,必须再打几仗,才有谈的可能。
原帖由 一轮红日 于 2007-10-9 10:18 发表
问一下,毛泽东等中共高层在入朝参战前,对战争结果的预期是什么?把美军赶出去,解放全朝鲜?我觉得,他们是有38线的心理准备的,不过当时美国人不会这么想,所以尽管军事上条件很困难,但从政治上考虑,必须再打几 ...

开始是有这想法,后来前期进攻顺利就高估了自己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