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族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消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1:42:16
作者:sskdisk

 奚,隋朝以前称库莫奚,系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民族之一.它的活动范围在松漠之间的群山之中,位置为今滦河上游与老哈河上游处,东与契丹为邻,北与西北是突厥.奚族虽说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它都笼罩在契丹的光环之下,其实,有一度它也曾辉煌过,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一闪即逝.它与契丹原本是"异种同类",同属东部鲜卑,在晋时共以"宇文部"相称,即在同类的旗帜下的不同属别.

   我们在探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源渊时,必须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诸族的迁徙性,另一方面就是它们的融合性.周一良先生于<论宇文周之种族>文中,详尽地论证了所谓"宇文氏实为匈奴南单于远属".但<隋书>,<晋书>,<通鉴>等史籍均言宇文氏为东胡或鲜卑者,这里出现分歧.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事实,自匈奴瓦解之后,世为匈奴的东部首领的宇文氏在蒙古草原东部已很难立足,而原属于匈奴统治下的鲜卑却力量非常强大,由于宇文部首领葛乌莬"雄武多算略",故鲜卑之众推其为主,"统十二部,世为大人".也就是说,匈奴宇文氏亦自号鲜卑,逐渐与鲜卑融合了,成为鲜卑的一部分.而作为宇文部鲜卑之各部的契丹和奚(当时称为库莫奚)也自然成为鲜卑的部落.

     库莫奚的名称出现在晋朝,宇文部于晋大兴二年(319年)为慕容部鲜卑所灭,而从属于宇文部的契丹与库莫奚也分离出来,开始见诸于史载.前秦时,居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当时库莫奚的东北为契丹,西北为柔然,这个位置一直保持到南北朝.隋朝时简称"奚",但位置已南移至滦河上游,大概是契丹受东北部诸族的侵扰和压迫而南移,奚族也受到影响而南移的缘故.唐朝时,契丹与奚归属于唐朝,但是,时归时叛,被称之为"两藩"."两藩"世居松漠山谷之地,凶悍难服,但是,在唐的实力雄厚强盛时,他们还是臣服于唐,在贞观18年(644年)协唐军往攻高丽.贞观23年(648年)契丹帅窟哥,奚帅可度者率领部落正式降唐,分以其地为州府,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唐高宗时(660年)契丹和奚共同反唐,被唐击败.武周时(696年)契丹与奚又反叛,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击败唐军曹仁师,并使其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硖石谷大战".

   后来的"安史之乱",奚族又成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帮凶.扮演了中亚历史上突骑施和葛逻禄的类似角色.杂胡种的安禄山本以狡诈和诡计袭击契丹和奚族而成名,收养契丹,同罗,奚族壮士约八千余人,名曰:"曵落河",以为死党,在安史之乱中所起的破坏性作用是很恶劣的.在叛军中,除了安禄山的部属外,同罗,奚,契丹,室韦各部族兵占有很大部分.

   契丹与奚在历史上与汉族或中央政权的朝廷,积怨很深,它们俩经常协同作战,形成互补.但是,这个平衡在阿保机建立辽国前后被打乱了,届时,契丹族有15万户,75万人,在北方诸族中虽说还算是强大,但是与汉族相比毕竟还是少数,为此,它们需要选择一个民族作为自己忠实可靠的帮手,最理想的帮手当然是奚族.首先两族"异种同类",晋朝时便共以"宇文部"相称.隋唐时,两族共进共退,多次携手并肩,反唐附唐.都是步调一致,在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统治,它们的遭遇和命运基本雷同.另外,隋唐,突厥,回鹘对两藩的政策大体一致.无怪两<唐书>和当时的很多人,称契丹和奚为"两藩".其风俗,语言相同,心理相通,住地相邻,故互相帮助,互相接触,乃至结合,当然方便的多.

   然而,契丹为使奚族为其统霸天下的帮手,但决不允许对方与它平等权利,平起平坐,或地位相等.契丹为此进行了深谋远虑的筹划,他们是通过一系列武力的征服来达到让奚彻底臣服的目的.唐末,奚族人口,粗略估计为五十万人,它们在滦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流域广袤的土地上游牧,狩猎.其实力与契丹相比,并非相差悬殊.奚族民风强悍骁勇,而且相当一部分奚人,世代以山为家,以猎为业,善于在高山林莽峻岭中战斗.由此可见,奚族拥有雄厚的物资和军事潜力.这正是契丹贵族们所需要的,所以,它们选择奚族作为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帮工,因为,奚族在历史上的作用就是这类角色.然而,奚族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却一蹶不振,也就是说奚族在"安史之乱"中比契丹更为投入.847年后,又因回鹘问题而遭到唐朝的打击,其后更加衰落,于是,奚族便失去称霸北方的能力与实力.

    所有这些这些现实的和历史背景的因素,都促使两族的贵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走上结合的道路.当然,这不是平等权利的结合,于是,双方的一场大战势在必行.

   九世纪八十年代至天賛元年(922年)四十年间,契丹与奚的战争连绵不断.就其性质来说有二:统一战争与反抗战争.前者是契丹对奚族实施它的基本国策的第一步,后者为基本国策的实施提供经验和教训."

   契丹征服奚族的过程大略地说经过六次较大的战争.契丹在西南与奚族毗邻,唐末,奚是由五个部落和若干个分支组成.就当时的实力而言,奚虽说在与北方诸族争雄的过程中,失去了执牛耳的资格,但也绝非不堪一击.契丹的霸业计划不仅要受到奚族的干扰和掣肘,而且奚族犹如一堵墙壁挡住了契丹欲南下和西进的道路.所以,契丹必须认真而又尽可能快速地解决奚族臣服的问题.初步考证,仅就兼并而言,系经历了撒剌和阿保机两代的努力,约计30余年,共打了六次大仗,方才使奚族基本上归附.为完整,系统地探讨整个过程,追述如下:

   第一次战争,吐勒斯为奚王时,契丹”遥辇鲜质可汗讨之”奚族战败,”俘部曲之半”.根据<辽史>的<太祖记>和<兵卫志>,这次是由夷里堇撒剌直接领导和指挥的,撒剌既是鲜质可汗的权臣,又是阿保机之父,后来被尊为”德祖”.战争的时间为885年至887年之间,<新唐书>载,契丹”钞奚”.这一战就是契丹撒剌打击吐勒斯的战争.战争的规模,”德祖(撒剌)俘奚七千户,而且都是拒敌者,说明奚族方面至少有七千人以上的人参加战斗,而获胜者的军队肯定要多于奚族.双方出动如此数量的兵力,作为以牧猎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次战争,撒剌之后,统一北方的重任,就落在年轻果敢的阿保机身上,他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征服了包括”六奚”在内的周围许多部落,如:黑车子室韦,于厥等,提升了他的威望,被契丹人称之为”阿主沙里”,契丹语的汉译为:”大官人”较为贴切.<辽史>载,阿保机伐六奚时,身任”垯马狨沙里”,时间应当在九世纪末期的几年中。

   第三次战争,唐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身为契丹迭剌部夷里堇,再次对奚进行战争,但是受到奚族部长术里的顽强抵抗,但阿保机还是击败了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但由于术里的拼命抗拒,契丹军”攻莫能下”.阿保机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命令耶律曷鲁前往劝降,果然收到良好效果,术里率部降契丹,阿保机威望大盛,得到”大迭烈府夷里堇”的重要官职.

   第四次战争,唐天祐三年(906年)二月,阿保机打击燕地军阀刘仁恭,”还,袭山北奚,破之”.”山北奚”系指居住在山北面的奚人.奚族地区,山峦叠嶂,到底是哪座山呢?无法考索,只能判断出大概方位.刘仁恭原为卢龙节度使,割据于奚和契丹的南部.因此,山北奚应该是靠近刘仁恭割据的地区,即奚族驻牧范围的南部.山北是个局部地区,故这次战争的规模和范围不可能太大.

   第五次战争,唐天祐三年(906年)十一月,阿保机”遣偏师讨奚,霫诸部”,”悉破降之”.此次战斗的背景值得注意:在偏师凯旋归来不到一个月,阿保机便举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他没有像以往那样”亲征”,而使用了偏师,正是在忙于这个重大政治活动的筹备工作,把这支奚人及其霫人统一在即帝位之前,也是他在登基前的一次政治献礼.

  第六次战争,生活在妫州北山地区的奚人称之为”西部奚”,有数千帐,去诸为西部奚王,他们依附于北燕军阀刘氏父子,并协助他们与契丹对抗.西部奚不仅容纳契丹的逃民,而且严重阻碍契丹向西部的推进.因此,阿保机绝不能让西部奚长期游离于辽朝之外,故多次”诏谕”,企图和平解决,但均为西部奚拒绝.辽太祖五年(911年)正月,阿保机发重兵,向西部奚大举进攻,虽说西部奚进行了顽强拼搏和抵抗,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各道防线纷纷溃退,散失,辽军很快占领了这个地区.至此,辽”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或入版籍”.并刻石记功于滦水畔.

   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曾几何时与契丹并立”两藩”的奚族,彻底消亡了.对新兴的辽朝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领了滦河中游西南的广大地区,使辽与燕地军阀盘距地区的接触线向西南延长了数百里,又打通了一条南下的通道,中京-----泽州东------北安州北------古北口------檀州.这就为契丹继续南下和西进创造了地理条件,也为辽后来干预中原王朝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作者:sskdisk

 奚,隋朝以前称库莫奚,系我国东北地区古代民族之一.它的活动范围在松漠之间的群山之中,位置为今滦河上游与老哈河上游处,东与契丹为邻,北与西北是突厥.奚族虽说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它都笼罩在契丹的光环之下,其实,有一度它也曾辉煌过,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一闪即逝.它与契丹原本是"异种同类",同属东部鲜卑,在晋时共以"宇文部"相称,即在同类的旗帜下的不同属别.

   我们在探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源渊时,必须要重视两个问题:一是诸族的迁徙性,另一方面就是它们的融合性.周一良先生于<论宇文周之种族>文中,详尽地论证了所谓"宇文氏实为匈奴南单于远属".但<隋书>,<晋书>,<通鉴>等史籍均言宇文氏为东胡或鲜卑者,这里出现分歧.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事实,自匈奴瓦解之后,世为匈奴的东部首领的宇文氏在蒙古草原东部已很难立足,而原属于匈奴统治下的鲜卑却力量非常强大,由于宇文部首领葛乌莬"雄武多算略",故鲜卑之众推其为主,"统十二部,世为大人".也就是说,匈奴宇文氏亦自号鲜卑,逐渐与鲜卑融合了,成为鲜卑的一部分.而作为宇文部鲜卑之各部的契丹和奚(当时称为库莫奚)也自然成为鲜卑的部落.

     库莫奚的名称出现在晋朝,宇文部于晋大兴二年(319年)为慕容部鲜卑所灭,而从属于宇文部的契丹与库莫奚也分离出来,开始见诸于史载.前秦时,居于西拉木伦河上游,当时库莫奚的东北为契丹,西北为柔然,这个位置一直保持到南北朝.隋朝时简称"奚",但位置已南移至滦河上游,大概是契丹受东北部诸族的侵扰和压迫而南移,奚族也受到影响而南移的缘故.唐朝时,契丹与奚归属于唐朝,但是,时归时叛,被称之为"两藩"."两藩"世居松漠山谷之地,凶悍难服,但是,在唐的实力雄厚强盛时,他们还是臣服于唐,在贞观18年(644年)协唐军往攻高丽.贞观23年(648年)契丹帅窟哥,奚帅可度者率领部落正式降唐,分以其地为州府,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唐高宗时(660年)契丹和奚共同反唐,被唐击败.武周时(696年)契丹与奚又反叛,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击败唐军曹仁师,并使其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硖石谷大战".

   后来的"安史之乱",奚族又成为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帮凶.扮演了中亚历史上突骑施和葛逻禄的类似角色.杂胡种的安禄山本以狡诈和诡计袭击契丹和奚族而成名,收养契丹,同罗,奚族壮士约八千余人,名曰:"曵落河",以为死党,在安史之乱中所起的破坏性作用是很恶劣的.在叛军中,除了安禄山的部属外,同罗,奚,契丹,室韦各部族兵占有很大部分.

   契丹与奚在历史上与汉族或中央政权的朝廷,积怨很深,它们俩经常协同作战,形成互补.但是,这个平衡在阿保机建立辽国前后被打乱了,届时,契丹族有15万户,75万人,在北方诸族中虽说还算是强大,但是与汉族相比毕竟还是少数,为此,它们需要选择一个民族作为自己忠实可靠的帮手,最理想的帮手当然是奚族.首先两族"异种同类",晋朝时便共以"宇文部"相称.隋唐时,两族共进共退,多次携手并肩,反唐附唐.都是步调一致,在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统治,它们的遭遇和命运基本雷同.另外,隋唐,突厥,回鹘对两藩的政策大体一致.无怪两<唐书>和当时的很多人,称契丹和奚为"两藩".其风俗,语言相同,心理相通,住地相邻,故互相帮助,互相接触,乃至结合,当然方便的多.

   然而,契丹为使奚族为其统霸天下的帮手,但决不允许对方与它平等权利,平起平坐,或地位相等.契丹为此进行了深谋远虑的筹划,他们是通过一系列武力的征服来达到让奚彻底臣服的目的.唐末,奚族人口,粗略估计为五十万人,它们在滦河上游和老哈河上游流域广袤的土地上游牧,狩猎.其实力与契丹相比,并非相差悬殊.奚族民风强悍骁勇,而且相当一部分奚人,世代以山为家,以猎为业,善于在高山林莽峻岭中战斗.由此可见,奚族拥有雄厚的物资和军事潜力.这正是契丹贵族们所需要的,所以,它们选择奚族作为自己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帮工,因为,奚族在历史上的作用就是这类角色.然而,奚族在经过"安史之乱"后却一蹶不振,也就是说奚族在"安史之乱"中比契丹更为投入.847年后,又因回鹘问题而遭到唐朝的打击,其后更加衰落,于是,奚族便失去称霸北方的能力与实力.

    所有这些这些现实的和历史背景的因素,都促使两族的贵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走上结合的道路.当然,这不是平等权利的结合,于是,双方的一场大战势在必行.

   九世纪八十年代至天賛元年(922年)四十年间,契丹与奚的战争连绵不断.就其性质来说有二:统一战争与反抗战争.前者是契丹对奚族实施它的基本国策的第一步,后者为基本国策的实施提供经验和教训."

   契丹征服奚族的过程大略地说经过六次较大的战争.契丹在西南与奚族毗邻,唐末,奚是由五个部落和若干个分支组成.就当时的实力而言,奚虽说在与北方诸族争雄的过程中,失去了执牛耳的资格,但也绝非不堪一击.契丹的霸业计划不仅要受到奚族的干扰和掣肘,而且奚族犹如一堵墙壁挡住了契丹欲南下和西进的道路.所以,契丹必须认真而又尽可能快速地解决奚族臣服的问题.初步考证,仅就兼并而言,系经历了撒剌和阿保机两代的努力,约计30余年,共打了六次大仗,方才使奚族基本上归附.为完整,系统地探讨整个过程,追述如下:

   第一次战争,吐勒斯为奚王时,契丹”遥辇鲜质可汗讨之”奚族战败,”俘部曲之半”.根据<辽史>的<太祖记>和<兵卫志>,这次是由夷里堇撒剌直接领导和指挥的,撒剌既是鲜质可汗的权臣,又是阿保机之父,后来被尊为”德祖”.战争的时间为885年至887年之间,<新唐书>载,契丹”钞奚”.这一战就是契丹撒剌打击吐勒斯的战争.战争的规模,”德祖(撒剌)俘奚七千户,而且都是拒敌者,说明奚族方面至少有七千人以上的人参加战斗,而获胜者的军队肯定要多于奚族.双方出动如此数量的兵力,作为以牧猎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

   第二次战争,撒剌之后,统一北方的重任,就落在年轻果敢的阿保机身上,他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征服了包括”六奚”在内的周围许多部落,如:黑车子室韦,于厥等,提升了他的威望,被契丹人称之为”阿主沙里”,契丹语的汉译为:”大官人”较为贴切.<辽史>载,阿保机伐六奚时,身任”垯马狨沙里”,时间应当在九世纪末期的几年中。

   第三次战争,唐天复元年(901年),阿保机身为契丹迭剌部夷里堇,再次对奚进行战争,但是受到奚族部长术里的顽强抵抗,但阿保机还是击败了奚帅辖剌哥,俘获甚众.但由于术里的拼命抗拒,契丹军”攻莫能下”.阿保机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命令耶律曷鲁前往劝降,果然收到良好效果,术里率部降契丹,阿保机威望大盛,得到”大迭烈府夷里堇”的重要官职.

   第四次战争,唐天祐三年(906年)二月,阿保机打击燕地军阀刘仁恭,”还,袭山北奚,破之”.”山北奚”系指居住在山北面的奚人.奚族地区,山峦叠嶂,到底是哪座山呢?无法考索,只能判断出大概方位.刘仁恭原为卢龙节度使,割据于奚和契丹的南部.因此,山北奚应该是靠近刘仁恭割据的地区,即奚族驻牧范围的南部.山北是个局部地区,故这次战争的规模和范围不可能太大.

   第五次战争,唐天祐三年(906年)十一月,阿保机”遣偏师讨奚,霫诸部”,”悉破降之”.此次战斗的背景值得注意:在偏师凯旋归来不到一个月,阿保机便举行了隆重的即位大典.他没有像以往那样”亲征”,而使用了偏师,正是在忙于这个重大政治活动的筹备工作,把这支奚人及其霫人统一在即帝位之前,也是他在登基前的一次政治献礼.

  第六次战争,生活在妫州北山地区的奚人称之为”西部奚”,有数千帐,去诸为西部奚王,他们依附于北燕军阀刘氏父子,并协助他们与契丹对抗.西部奚不仅容纳契丹的逃民,而且严重阻碍契丹向西部的推进.因此,阿保机绝不能让西部奚长期游离于辽朝之外,故多次”诏谕”,企图和平解决,但均为西部奚拒绝.辽太祖五年(911年)正月,阿保机发重兵,向西部奚大举进攻,虽说西部奚进行了顽强拼搏和抵抗,但仍然无法挽回败局,各道防线纷纷溃退,散失,辽军很快占领了这个地区.至此,辽”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或入版籍”.并刻石记功于滦水畔.

   战争的胜利,意味着曾几何时与契丹并立”两藩”的奚族,彻底消亡了.对新兴的辽朝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占领了滦河中游西南的广大地区,使辽与燕地军阀盘距地区的接触线向西南延长了数百里,又打通了一条南下的通道,中京-----泽州东------北安州北------古北口------檀州.这就为契丹继续南下和西进创造了地理条件,也为辽后来干预中原王朝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