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疑:李自成余部究竟最后灭亡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00:57
莽山与李自成



发布者:李自成文化网 发布时间:2006-11-12 阅读:105次




  浩瀚莽山,古来即为藏龙卧虎之地。自宋代来,这里多次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著名的有宋代李金、陈峒二次起义;明洪武年间苗族首领谭应贞、杜回子、过天星等苗、瑶起义;明正德年间瑶族首领龚福全等领导的瑶汉起义;清代响应瑶族首领赵金龙起义,丐妇王萧氏倡立的沙钵会瑶汉起义,等等。神奇的莽山,渗透着瑶汉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还有令人称奇的是,我国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农民起义——北方的李自成起义军,南方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军,竟都转战至莽山。看似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却是铁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余部,千里转战莽山,在这里坚持最后的斗争达20余年之久,而且有过轰轰烈烈的辉煌壮举。莽山因而有辛与李自成及其余部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奇妙的传说,也留下了一桩桩的历史悬案和难解之谜。
               
神秘面纱——闯王归隐莽山
   
  李自成北京败退后,到底归宿何处?三百多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有说“归隐夹山寺为僧”的,有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起义军余部最后转战到了湘南的莽山。近些年来,根据发现的有关史志。遗迹和民间传说,李自成本人也很可能最后归隐到了莽山。
   
  据旧《宜章县志》记载:“顺治六年(1649)正月,闯王贼余党一支虎(即李自成侄李锦)败遁过郴,杀戮甚惨......”;又载:明朝副总兵曹志健“顺治五年,据龙虎关,自称公爵,六年,旋入县境;八年三月陷黄沙、笆篱两堡。......清兵围之莽山蕨子坪,粮尽,尽歼之”。这二段记载,看似互不相干,而据有关学者考证,实是一桩史事。原来,李自成退出北京后,仍有数万大军,且有高夫人、军师宋献策、猛将李锦、李双喜等相随。于1654年转战到湖北九宫山,邮部将李延充作闯王,并替其死于乡民之手,李自成则金蝉脱壳,神不知鬼不觉进入湘西。
  到了石门夹山寺,又披了块和尚袈裟,掩其面目,于是有了“归隐夹山寺为僧”之说。而实际上李自成率余部继续南下,1648年到广西龙虎关。而此时据守龙虎关的明朝副总兵曹志建恰已病故,李自成便施出“曹冠李戴”移花接木之际,改作曹志健,号称“曹国公”。然后1649年出龙虎关,经广东连县进入群山峻岭的莽山,与所谓“闯王贼余党一支虎”李锦,几乎就是同时进入莽山。只不过暗藏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已变成“曹志健”,而将“闯王”之职授以其侄李锦。李锦实是继李自成、李延之后的第三代闯王,在莽山继续高举闯王旗“奉天倡义”。后来的“陷黄沙、笆篱”、“围莽山蕨子坪,粮尽,尽歼之”,实则都是指的李自成余部。   
   
  李自成余部进驻莽山时,莽山还被称作“网山”。传说古时瑶民在此起义,朝庭派重兵镇压,用“拉网”战欲把瑶民一网打尽,殊不知拖垮自己,却没抓到登山爬树强悍如虎的瑶民,官兵摇头哀叹“撤了网竟捉不到麻雀”,以后管这里叫“网山”。据说是“曹国公”李自成闻得“网山”故事后,慨然而曰:“皇儿子要撒网,我就要把网撕烂!‘网山’了,就称‘莽山’”!李自成余部在这里坚持斗争数十年之久,在莽山及周围的溶家洞、白沙、笆篱、天塘、黄沙,以及广东境内的沙坪、太平洞等地都有频繁活动。其许多史实和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而且都认定“曹国公”就是李自成。
   
   笆篱附近有座突兀而起的险山,名阿喜寨。原来是李自成的养子李双喜,因火烧笆篱,违犯军纪,被曹国公斩了。又是为纪念心腹爱将,便将此山命名为阿喜寨,而后曹国公到达桐木湾。据桐木湾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曾爆发瘟疫,由李自成化名的曹国公派来名老军医,救治了许多乡民,军医却不幸染病而死,火葬于该村万福桥,桥头建有墓塔,至今仍存;村人为感谢曹国公恩德,还为其塑神像供奉,直至“文革”时才遭毁。又据莽山永昌村黄氏族谱明文记载:永昌村原名黄家坪,因李自成的女儿李芝兰背生毒疮,被当地郎中黄法贵治好,李自成觉得黄郎中对军营有利,便把女儿下嫁给了黄郎中,黄家坪村也改为了永昌村,宗祠里也立了块“永昌厅”匾;以后李芝兰因思念父母心切,宗祠里也立了块“永昌庙”、“永昌娘娘庙”和“奉天庙”,而“永昌”正是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时用的年号。另外,“鬼子寨”一名即源于起义军与清军斗争的真实故事,还有许多山名、地名也与李自成其人其史密切相关。起义军最后在蕨子坪被清军剿灭,传说李自成便隐到天台山寺出家,并把“观音寺”改为“回龙寺”,以寄托其未酬壮志;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则逃至广东乐昌庆云,在凑云庵出家,号称“了识”和尚。确切地说,莽山与李自成及其余部,有许多割不断的历史缘份。
               
“千家坪街”——蕨子坪大本营
   
  李自成起义军余部进驻莽山后,相继在白沙、笆篱、黄沙等地转战,最后,才选在万山丛林之中的蕨子坪为其大本营。
    蕨子坪在莽山东南部与广东交界之处,海拨1400多米,四面是山,山谷处有块数平方公里的盆地,是莽山峰海中难得的平原之地。也是军事险要地段。起义军以此为大本营,在周围垦荒屯田,炼铁制兵器、农具,造纸换粮食,发展当地经济。过去人迹罕至的荒芜深山,一度人声鼎沸,聚集了千家大户,建成一条二里长的“蕨子坪街”,又唤作“千家坪街”。并在北部定有“米脂坳”,建有“永昌”。另外还有林子坪填、马坑省、五马归曹等一系列民居地和驻兵点,在临广东交界处还有宽敞的练兵场、点将台,一时把莽山开发成有声有色之军工基地和经济重镇。
     
  李自成余部以蕨子坪为大本营近20年,到清康熙十三年(1674),清兵吴三桂部多次大举围困,“围之莽山厥子坪,粮尽,尽歼之”。蕨子坪也被唤作了“贼子坪”、“绝子坪”,留下了叱世英雄们的千古遗恨。直到新中国建莽山林场,才给这里又赋了个“泽之坪”的新名。传说李自成余部把在北京带出的皇宫金银财宝、印玺,都埋在了蕨子坪地下,有“九驴十八担”,“三棺材金”。300年来,一批又一批想发横财的人来此挖宝,又生出许多在趣的真实故事。五十年代,林场民工在此建场,倒是挖出大量的旧时铁具、兵器和瓷片瓦砾。人们在凭吊这些残瓦废铁时,似乎又见到了当年繁华一时的“千家坪街”。
              
林海文明——造纸湖遗址
   
  李自成余部屯兵莽山20年,为不坐吃山空,便发挥军中的技术优势,首先利用莽山富有有的竹林资源,以造纸换粮食来解决部份军需。故在莽山的许多山沟里,至今仍见有一片片成梯田似的造纸湖遗址,数不胜数,烤纸遗弃的木炭,也堆积如山,经300年风雨不变。直至莽山林场开发建设时,还处理过许多木炭。现在游览青龙溪时,就可在溪边看到不少造纸湖遗址和满地的碎木炭。这种代表科学文明的造纸技术,还传至周围不少土著居民。如今白沙、笆篱一带村民中红火的造纸业,溯本正源,就是李自成余部当年开始传播下来的。
            
炉火犹红——炼铁基地
   
  李自成余部为莽山及周围地区留下的又一个历史贡献,就是大力炼铁,既保证了兵器发展需要,也有力推动了当地人民自然经济的发展。由军队采集当地铁矿石,在铁屎坪、同乐寨、马鞍山建有三座规模较大的炼铁基地,炼铁的窑址及废渣留存至今。如马鞍山炼铁基地,炼出的铁既造兵器,又制作农具、铁锅,故前来马鞍山求购农具者俱众,一时热闹非凡,在这里特设立了铁具专业市场“西南圩”,即陕西与湖南两省之兼称,圩名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而炼铁所遗弃的炉渣,堆成两座小山坡,直至于1992年才被当地村民拉去填了乡村公路。在铁屎坪,有三个冶炼场遗址,据考,其中一个就是炼铁厂,一个铸锅厂,一个炼铜厂。铜厂还铸钱,铸出的“皇帝通宝”、“开元通宝”解决了军民货币交换所需。解放后,村民在这些冶炼遗址上挖出了兵器、农具、菜刀、碎铁块、耐火泥风嘴、出铁嘴等遗物,还搜集有“皇帝通宝”铜币。历历在目的遗址遗物,使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炉火正旺热气腾腾的生动现象,再现了李自成起义军的英雄们为当地社会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
            
绵绵乡恋——地名之情怀
   
  这是一堆令人费解又十分惊叹不已的事实:在这个原本山高皇帝远的荒原林莽之地,却至今仍有一大批透出皇家王气光彩的地名和文物遗址。而这些地名,又无不与李自成有着难分难解的渊源关系。
   
  蕨子坪之北,有名闻遐尔的米脂坳,“米脂”源于李自成故乡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无疑。米脂坳上有个蟒蛇头雕石,天然的嘴,人工凿成的双眼,左眼睁,右眼微闭,栩栩如生,显然是喻指出生蛇日、人称蟒龙降世的李自成。李自成在攻河南开封府时,正是被左良玉射伤了右眼。蟒蛇头朝西北方向,表示李自成对故乡的永久思念,附近还有“复龙祠”,所托的斗志情怀更是裸露无遗。也正因有此蛇头,此山才被称为“米脂坳”,山上还有“出米寺”。
   
  在溶家洞白石岭上一个大岩洞旁,有座“太安寺”;炼铁基地之一称“马鞍山”,附近有个岩洞叫“皇藏岩”,据说这些都是李自成住过的地方。原来李自成出生的故乡就叫“太安里二甲”,村旁的山正叫“马鞍山”。
   
  莽山原有多处叫“永昌”的寺庙和村名,实际上指的都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永昌”年号;而莽山原有过的“永安局、永福局、永靖局”,则是指曾为大顺政权的行政机构;永昌村附近有“奉天坪”、“奉天庙”,更与李自成曾号称“奉天王”有关。还有“出米洞”、“真龙仙”、“太子庙”、“盘龙寨”、“和沿岩”等等,据说都源于李自成在这些地方住过。这些寄托李自成绵绵乡恋和壮志情怀,透出一股股浓浓王者气的古迹地名,至今仍在当地沿叫。
   
  李自成,这位米脂县穷山沟里出身的贫苦农民,在需要英雄的时代里干出了英雄的伟大业绩;在英雄末路时,他和他的部下们,自然要将深深的乡恋、失败的遗恨,以及刻骨铭心的王者意识,寄托在所驻莽山的这片神奇秀美的山水大地之中。巍巍莽山,与北方那黄土高坡和千年帝都一样,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并书写着李自成起义军的英雄历史和悲壮结局。莽山与李自成



发布者:李自成文化网 发布时间:2006-11-12 阅读:105次




  浩瀚莽山,古来即为藏龙卧虎之地。自宋代来,这里多次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著名的有宋代李金、陈峒二次起义;明洪武年间苗族首领谭应贞、杜回子、过天星等苗、瑶起义;明正德年间瑶族首领龚福全等领导的瑶汉起义;清代响应瑶族首领赵金龙起义,丐妇王萧氏倡立的沙钵会瑶汉起义,等等。神奇的莽山,渗透着瑶汉人民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百折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还有令人称奇的是,我国历史上两次最大的农民起义——北方的李自成起义军,南方的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军,竟都转战至莽山。看似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却是铁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的余部,千里转战莽山,在这里坚持最后的斗争达20余年之久,而且有过轰轰烈烈的辉煌壮举。莽山因而有辛与李自成及其余部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许多奇妙的传说,也留下了一桩桩的历史悬案和难解之谜。
               
神秘面纱——闯王归隐莽山
   
  李自成北京败退后,到底归宿何处?三百多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有说“归隐夹山寺为僧”的,有说“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自成起义军余部最后转战到了湘南的莽山。近些年来,根据发现的有关史志。遗迹和民间传说,李自成本人也很可能最后归隐到了莽山。
   
  据旧《宜章县志》记载:“顺治六年(1649)正月,闯王贼余党一支虎(即李自成侄李锦)败遁过郴,杀戮甚惨......”;又载:明朝副总兵曹志健“顺治五年,据龙虎关,自称公爵,六年,旋入县境;八年三月陷黄沙、笆篱两堡。......清兵围之莽山蕨子坪,粮尽,尽歼之”。这二段记载,看似互不相干,而据有关学者考证,实是一桩史事。原来,李自成退出北京后,仍有数万大军,且有高夫人、军师宋献策、猛将李锦、李双喜等相随。于1654年转战到湖北九宫山,邮部将李延充作闯王,并替其死于乡民之手,李自成则金蝉脱壳,神不知鬼不觉进入湘西。
  到了石门夹山寺,又披了块和尚袈裟,掩其面目,于是有了“归隐夹山寺为僧”之说。而实际上李自成率余部继续南下,1648年到广西龙虎关。而此时据守龙虎关的明朝副总兵曹志建恰已病故,李自成便施出“曹冠李戴”移花接木之际,改作曹志健,号称“曹国公”。然后1649年出龙虎关,经广东连县进入群山峻岭的莽山,与所谓“闯王贼余党一支虎”李锦,几乎就是同时进入莽山。只不过暗藏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已变成“曹志健”,而将“闯王”之职授以其侄李锦。李锦实是继李自成、李延之后的第三代闯王,在莽山继续高举闯王旗“奉天倡义”。后来的“陷黄沙、笆篱”、“围莽山蕨子坪,粮尽,尽歼之”,实则都是指的李自成余部。   
   
  李自成余部进驻莽山时,莽山还被称作“网山”。传说古时瑶民在此起义,朝庭派重兵镇压,用“拉网”战欲把瑶民一网打尽,殊不知拖垮自己,却没抓到登山爬树强悍如虎的瑶民,官兵摇头哀叹“撤了网竟捉不到麻雀”,以后管这里叫“网山”。据说是“曹国公”李自成闻得“网山”故事后,慨然而曰:“皇儿子要撒网,我就要把网撕烂!‘网山’了,就称‘莽山’”!李自成余部在这里坚持斗争数十年之久,在莽山及周围的溶家洞、白沙、笆篱、天塘、黄沙,以及广东境内的沙坪、太平洞等地都有频繁活动。其许多史实和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百姓中广为流传,而且都认定“曹国公”就是李自成。
   
   笆篱附近有座突兀而起的险山,名阿喜寨。原来是李自成的养子李双喜,因火烧笆篱,违犯军纪,被曹国公斩了。又是为纪念心腹爱将,便将此山命名为阿喜寨,而后曹国公到达桐木湾。据桐木湾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曾爆发瘟疫,由李自成化名的曹国公派来名老军医,救治了许多乡民,军医却不幸染病而死,火葬于该村万福桥,桥头建有墓塔,至今仍存;村人为感谢曹国公恩德,还为其塑神像供奉,直至“文革”时才遭毁。又据莽山永昌村黄氏族谱明文记载:永昌村原名黄家坪,因李自成的女儿李芝兰背生毒疮,被当地郎中黄法贵治好,李自成觉得黄郎中对军营有利,便把女儿下嫁给了黄郎中,黄家坪村也改为了永昌村,宗祠里也立了块“永昌厅”匾;以后李芝兰因思念父母心切,宗祠里也立了块“永昌庙”、“永昌娘娘庙”和“奉天庙”,而“永昌”正是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时用的年号。另外,“鬼子寨”一名即源于起义军与清军斗争的真实故事,还有许多山名、地名也与李自成其人其史密切相关。起义军最后在蕨子坪被清军剿灭,传说李自成便隐到天台山寺出家,并把“观音寺”改为“回龙寺”,以寄托其未酬壮志;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则逃至广东乐昌庆云,在凑云庵出家,号称“了识”和尚。确切地说,莽山与李自成及其余部,有许多割不断的历史缘份。
               
“千家坪街”——蕨子坪大本营
   
  李自成起义军余部进驻莽山后,相继在白沙、笆篱、黄沙等地转战,最后,才选在万山丛林之中的蕨子坪为其大本营。
    蕨子坪在莽山东南部与广东交界之处,海拨1400多米,四面是山,山谷处有块数平方公里的盆地,是莽山峰海中难得的平原之地。也是军事险要地段。起义军以此为大本营,在周围垦荒屯田,炼铁制兵器、农具,造纸换粮食,发展当地经济。过去人迹罕至的荒芜深山,一度人声鼎沸,聚集了千家大户,建成一条二里长的“蕨子坪街”,又唤作“千家坪街”。并在北部定有“米脂坳”,建有“永昌”。另外还有林子坪填、马坑省、五马归曹等一系列民居地和驻兵点,在临广东交界处还有宽敞的练兵场、点将台,一时把莽山开发成有声有色之军工基地和经济重镇。
     
  李自成余部以蕨子坪为大本营近20年,到清康熙十三年(1674),清兵吴三桂部多次大举围困,“围之莽山厥子坪,粮尽,尽歼之”。蕨子坪也被唤作了“贼子坪”、“绝子坪”,留下了叱世英雄们的千古遗恨。直到新中国建莽山林场,才给这里又赋了个“泽之坪”的新名。传说李自成余部把在北京带出的皇宫金银财宝、印玺,都埋在了蕨子坪地下,有“九驴十八担”,“三棺材金”。300年来,一批又一批想发横财的人来此挖宝,又生出许多在趣的真实故事。五十年代,林场民工在此建场,倒是挖出大量的旧时铁具、兵器和瓷片瓦砾。人们在凭吊这些残瓦废铁时,似乎又见到了当年繁华一时的“千家坪街”。
              
林海文明——造纸湖遗址
   
  李自成余部屯兵莽山20年,为不坐吃山空,便发挥军中的技术优势,首先利用莽山富有有的竹林资源,以造纸换粮食来解决部份军需。故在莽山的许多山沟里,至今仍见有一片片成梯田似的造纸湖遗址,数不胜数,烤纸遗弃的木炭,也堆积如山,经300年风雨不变。直至莽山林场开发建设时,还处理过许多木炭。现在游览青龙溪时,就可在溪边看到不少造纸湖遗址和满地的碎木炭。这种代表科学文明的造纸技术,还传至周围不少土著居民。如今白沙、笆篱一带村民中红火的造纸业,溯本正源,就是李自成余部当年开始传播下来的。
            
炉火犹红——炼铁基地
   
  李自成余部为莽山及周围地区留下的又一个历史贡献,就是大力炼铁,既保证了兵器发展需要,也有力推动了当地人民自然经济的发展。由军队采集当地铁矿石,在铁屎坪、同乐寨、马鞍山建有三座规模较大的炼铁基地,炼铁的窑址及废渣留存至今。如马鞍山炼铁基地,炼出的铁既造兵器,又制作农具、铁锅,故前来马鞍山求购农具者俱众,一时热闹非凡,在这里特设立了铁具专业市场“西南圩”,即陕西与湖南两省之兼称,圩名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而炼铁所遗弃的炉渣,堆成两座小山坡,直至于1992年才被当地村民拉去填了乡村公路。在铁屎坪,有三个冶炼场遗址,据考,其中一个就是炼铁厂,一个铸锅厂,一个炼铜厂。铜厂还铸钱,铸出的“皇帝通宝”、“开元通宝”解决了军民货币交换所需。解放后,村民在这些冶炼遗址上挖出了兵器、农具、菜刀、碎铁块、耐火泥风嘴、出铁嘴等遗物,还搜集有“皇帝通宝”铜币。历历在目的遗址遗物,使人仿佛看到了当年炉火正旺热气腾腾的生动现象,再现了李自成起义军的英雄们为当地社会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
            
绵绵乡恋——地名之情怀
   
  这是一堆令人费解又十分惊叹不已的事实:在这个原本山高皇帝远的荒原林莽之地,却至今仍有一大批透出皇家王气光彩的地名和文物遗址。而这些地名,又无不与李自成有着难分难解的渊源关系。
   
  蕨子坪之北,有名闻遐尔的米脂坳,“米脂”源于李自成故乡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无疑。米脂坳上有个蟒蛇头雕石,天然的嘴,人工凿成的双眼,左眼睁,右眼微闭,栩栩如生,显然是喻指出生蛇日、人称蟒龙降世的李自成。李自成在攻河南开封府时,正是被左良玉射伤了右眼。蟒蛇头朝西北方向,表示李自成对故乡的永久思念,附近还有“复龙祠”,所托的斗志情怀更是裸露无遗。也正因有此蛇头,此山才被称为“米脂坳”,山上还有“出米寺”。
   
  在溶家洞白石岭上一个大岩洞旁,有座“太安寺”;炼铁基地之一称“马鞍山”,附近有个岩洞叫“皇藏岩”,据说这些都是李自成住过的地方。原来李自成出生的故乡就叫“太安里二甲”,村旁的山正叫“马鞍山”。
   
  莽山原有多处叫“永昌”的寺庙和村名,实际上指的都是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永昌”年号;而莽山原有过的“永安局、永福局、永靖局”,则是指曾为大顺政权的行政机构;永昌村附近有“奉天坪”、“奉天庙”,更与李自成曾号称“奉天王”有关。还有“出米洞”、“真龙仙”、“太子庙”、“盘龙寨”、“和沿岩”等等,据说都源于李自成在这些地方住过。这些寄托李自成绵绵乡恋和壮志情怀,透出一股股浓浓王者气的古迹地名,至今仍在当地沿叫。
   
  李自成,这位米脂县穷山沟里出身的贫苦农民,在需要英雄的时代里干出了英雄的伟大业绩;在英雄末路时,他和他的部下们,自然要将深深的乡恋、失败的遗恨,以及刻骨铭心的王者意识,寄托在所驻莽山的这片神奇秀美的山水大地之中。巍巍莽山,与北方那黄土高坡和千年帝都一样,实实在在地见证了并书写着李自成起义军的英雄历史和悲壮结局。
写这种文章的人脑子进了水
:L 大顺余部在晚期的人才远不如大西军。

夔东十三家缺乏领军人物。
但是为什么却是最后灭亡的呢?
原帖由 xcxy 于 2007-8-21 14:52 发表
但是为什么却是最后灭亡的呢?

内乱造成的,孙可望与李定国在很多方面矛盾很深。
明朝末年的历史太令人惋惜了!!
某个几十年不上朝的家伙要对明朝的灭亡付大部分责任.
原帖由 max2006 于 2007-8-21 14:15 发表
:L 大顺余部在晚期的人才远不如大西军。

夔东十三家缺乏领军人物。
李过李来亨皆与李定国相去甚远.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8-21 19:05 发表

内乱造成的,孙可望与李定国在很多方面矛盾很深。


你得仔细看我的话啊!
原帖由 xcxy 于 2007-8-22 00:03 发表


你得仔细看我的话啊!

呵呵,是振兴经济,发展自己才使得自己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
:D 郑成功连自家人都容不得,难怪孙可望了。

不过看孙李刘艾四天王的造型,怎么也要嘀咕嘀咕张献忠真是屠四川的蠢货吗?
原帖由 max2006 于 2007-8-22 14:46 发表
:D 郑成功连自家人都容不得,难怪孙可望了。

不过看孙李刘艾四天王的造型,怎么也要嘀咕嘀咕张献忠真是屠四川的蠢货吗?

张主要杀士绅,郑成功与大西最大区别,在于郑军里,郑成功谋略最强,而大西军里,谋臣勇将无数
不过郑成功壮大实力确实不太光彩,是把郑彩郑联的厦门金门偷袭得下来的
:( 小郑一家人是不咋的,对鲁王就看出来,什么光复江山,整一个借酒发疯,成了也就是一小号赵匡胤。
李自成其实丢了西安后是两路流窜的吧,好久没看了。连个策应的都没有,也是一塌糊涂。
十三家谁听谁的,堕落成帮会互助组织了。
李自成最后是跑一路败一路,河北败,山西败,实在是败无可败了。没办法,清军以骑兵追击,两条腿还能在华北平原上跑过大马啊:L
:D :D 大西的西南政权是不是和滇马的质量还是有关的,南宋至忽必烈南下之前就靠在西南收马吗。
原帖由 max2006 于 2007-8-22 15:20 发表
:D :D 大西的西南政权是不是和滇马的质量还是有关的,南宋至忽必烈南下之前就靠在西南收马吗。

这个不好说,西南政权当时主要也是立足云南贵州,向四川,广西发展,最远打到湖南广东,那一带马的使用还不是绝对的吧?
李自成余部之所以不如张献忠余部,主要是李自成把根据地丢了,而张献忠余部在四川经营了几年,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李自成余部最南到了广东,然后向西、北张献忠余部靠拢,但是孙可望发动袭击杀了李过,李自成余部终于群龙无首,虽然李来亨号称大顺继承人,但是号召力不足,不过李自成余部在实力减弱之后,杀到了川鄂边茅麓山一带,以此为根据地打游击,余部加上当地武装,凑成了13家军(13个头领所属的武装)。成为大陆上最后一支灭亡的反抗武装。
;funk 李过是孙可望干掉的?忠贞营的人似乎后来又陆续回根据地去了。:L
原帖由 max2006 于 2007-8-22 15:40 发表
;funk 李过是孙可望干掉的?忠贞营的人似乎后来又陆续回根据地去了。:L

一部分跑到了川东,一部分在荆州失败后投降清朝因反复而被斩了
李过是病死的吧
:L 好像是的,被孙可望袭击的是高一功,也是大顺政权继承人啊。
李匪也算英雄???

我恨不得生食其肉,啖其血。
李自成当然算英雄,就是李这样的人太少,明末才一团乱。
原帖由 中国sunyan 于 2007-8-22 15:11 发表
李自成最后是跑一路败一路,河北败,山西败,实在是败无可败了。没办法,清军以骑兵追击,两条腿还能在华北平原上跑过大马啊:L
大顺军骑兵也不少,主要还是军无斗志.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10-6 16:10 发表


李匪也算英雄???

我恨不得生食其肉,啖其血。

:hug: 李比张像个英雄。
]]
李自成咋就那么给落单了捏?几十个团练就杀了他,他跟前的人怎么就那么不济?据说李双喜当时也在他跟前,他在东路大顺军中怎么不起眼呢,好歹也是大顺皇帝义子,怎么就没有人推他当首领?东路大顺军到底怎么了,后来竟然集体闹投降?
伪候伪伯不相上下,臣亦安能以空拳徒手操纵自如?

李自成的死的确莫名其妙,历代如黄巢都是穷途末路才自尽或被杀的。

李自成这个实在是点被,5月被杀,8月李过,马重喜等九营就从汉中打到湖广,围着荆州还打了半个月
原帖由 幻海魔刀 于 2007-8-21 21:06 发表
某个几十年不上朝的家伙要对明朝的灭亡付大部分责任.


同胞大革命時已把他拿出來鞭了:@ ;funk :D
原帖由 李见深 于 2007-10-6 18:29 发表
李自成咋就那么给落单了捏?几十个团练就杀了他,他跟前的人怎么就那么不济?据说李双喜当时也在他跟前,他在东路大顺军中怎么不起眼呢,好歹也是大顺皇帝义子,怎么就没有人推他当首领?东路大顺军到底怎么了,后来 ...


不是的,李自成之后,余部由高一功(高迎祥、高桂英侄子)、李过(李自成侄子)为头,双头体制由于高夫人高桂英尚在,所以得以维持,后来高一功被孙可望袭击死后,李过数年后病死,剩下李来亨(李自成侄孙),威望不足,号称十三家最高头领,但实质只掌握手上的几千人马而已。

李自成部的首领世系应该是王家膺——高迎祥——李自成——高一功——李过——李来亨。
原帖由 萨达姆·侯赛因 于 2007-10-6 16:10 发表


李匪也算英雄???

我恨不得生食其肉,啖其血。

大总统也魔障了[:a3:]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12 10:27 发表


不是的,李自成之后,余部由高一功(高迎祥、高桂英侄子)、李过(李自成侄子)为头,双头体制由于高夫人高桂英尚在,所以得以维持,后来高一功被孙可望袭击死后,李过数年后病死,剩下李来亨(李自成侄孙),威 ...


他的意思是大概是说,因为李自成的突然死亡,李自成的东路军最终解体。负面影响很大,要不是后来满清坚决要求剃发,连李过的西路军也跟着投降了。

大顺军的分崩离析,使这支军队在之后的抗清战争中表现要远差于大西军的余部
顺军没有大规模投降清朝的事件,前面的活计大概是说投降南明。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12 14:24 发表
顺军没有大规模投降清朝的事件,前面的活计大概是说投降南明。


是没有最终投向,但是接洽过,因为剃发,就吹了
这个比大西军孙可望胁一半实力投向要好吧
明朝末年的历史太令人震惊了。一个前游牧民族入主了中原
原帖由 wxever 于 2007-10-12 15:43 发表
明朝末年的历史太令人震惊了。一个前游牧民族入主了中原


那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拥清派的存在。

靠几万半兽人一样的蛮子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
原帖由 xcxy 于 2007-10-12 15:33 发表
这个比大西军孙可望胁一半实力投向要好吧


  那也是因为八大王猝死,如果八大王没死,有他坐镇,借孙可望李定国十个胆,他们也不敢闹分裂,更别说投降剃辫子当汉奸
总的说来 没有李匪们不顾大局的捣乱  我大明就不会被满鞑子入主 汉人也不会在脑袋后面拖上300来年的辨子   想起来都丢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