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四位功高震主者的不同结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08:05
一、最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周瑜

周瑜应该说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功高震主者(曹操为君主,不在讨论之列),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一位功高震主者。他的“功”究竟有多高?要知道吴国的版图是怎么来的,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可以说是首席功臣。孙策死后,周瑜成为托孤重臣之一。其后,周瑜又劝主送质,从而在以后曹操南下时没有后顾之忧。而在曹操真正南下时,周瑜又成功的打赢了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战。然后,周瑜又拼死取下了南郡。这些功劳,也就是孙权后来说的“非周公瑾,孤不帝也”的原因。为什么说周瑜是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呢?这是因为他只有36岁就死了。虽然说周瑜的死使吴国失去了夺取西川的机会,但是对于周瑜个人来讲,这可能真是幸运的。姑且不论周瑜是否真能取下西川,就算是取下了,真正实现了“二分天下”,那么周瑜的结局会是什么呢?一旦周瑜坐阵成都,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三气周瑜”的情况可能真就要实现了,可能还远不止三气,只不过这个“气”的主语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周瑜也能像陆逊那样活上六七十岁,可能真的就会被活活气死。但“幸运”的是,周瑜在取蜀的路上死去了。“天妒英才”的周瑜,虽然留下了遗憾,但却使他的人生变得完美起来。

二、最聪明的功高震主者--诸葛亮

要说聪明的功高震主者,那还得说是蜀相诸葛亮。说不定很多人还真不知道诸葛亮有功高震主之处,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刘禅“手下”的诸葛亮和刘协“手下”的曹操多少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论起“震主”来,恐怕连曹操都要望尘不及。据说汉献帝有一次对曹操说过一句话,说“我要是阻碍了您的事业,那您就直接把我杀掉得了”,曹操听后立即是汗流浃背,从此后再不入朝见君。而诸葛亮则不然,他往朝堂上一站,刘禅在后面就不知道是怎么坐住的。诸葛亮有一次在朝堂上大骂宦官,吓得刘禅也只能跟着点头。《出师表》就是诸葛亮震主的“罪证”。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诸葛亮完全是以一种老子教训儿子的口吻出现的,他还真把自己当成周公了。当然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以“鞠躬尽瘁”代替了“功高震主”。(其实《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更像是出自诸葛恪之手,因此这个“鞠躬尽瘁”一词也是来自诸葛恪,因此诸葛亮还真得感谢自己的这个侄儿)其实诸葛亮的“功”还得不到完全“震主”的时候,他的北伐并没有成功。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Zhang安,说不定一个“太祖高皇帝”就此就会诞生。

三、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陆逊

陆逊的功劳对于东吴来讲,与周瑜十分相像。但他实在是不比周瑜幸运,因为他抚佐的孙权是后期的孙权,而周瑜抚佐的则是刚刚继位的孙权。陆逊在彝陵之战后,就一直坐阵荆州。陆逊虽然说担任的武职,但他自己还是以书生自居,因此陆逊对荆州的治理是完全的“文官化”,使荆州十分井井有条。而且陆逊在练兵上也是完全的Army事家,荆州之兵无有不精者。但是,就是因为陆逊在荆州表现得太出色了,使得荆州就有了“只知陆伯言,不知孙仲谋”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头几年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孙权的称帝,这一切就都变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陆逊的妻子是孙策之女,而孙权对孙策的后人一向都有戒心。而陆逊又Zhang年统兵在外,万一他一造起反来……此时的孙权疑心很重,于是一幕“三气陆逊”的表演开始了。最终陆逊被活活气死在一个所谓的“二十条罪状”上,虽然说后来陆抗完全反驳了这“十十条罪状”,使得孙权不得不为陆逊守灵。但是一切都迟了,病逝于荆州的陆逊成了三国时期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
四、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司马氏

要说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那肯定是司马氏了。最终一统三国的就是司马氏,当然他们才是最成功的了。这里要说说司马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北伐加强了司马氏的兵权,这话当然对,但是要明白,兵权的加强离代魏称帝还差得很远。诸葛亮死时,司马懿手里确实握有重兵,但此时的魏国的兵马并非是全部在此。在吴蜀同盟以后,魏国就要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面先有曹真,后有司马懿;东线则是由满宠、文聘等人把守。由于演义中以蜀魏为主,所以东线这一边就没有什么描写,这也使得满宠、文聘等将领不被后人重视,其实这些人都是一代名将,完全能坐镇一方。司马氏在当时还根本不具备代魏的程度。但是事情总是有发展的,魏明帝曹叡死后,随着曹爽的出现,事情就完全改变了。正是因为曹爽的恶行,使得曹氏大失人心;而司马氏在这一时期则正在悄然倔起,曹氏此时拢络的都是像何晏这种公子哥型的人物,而司马氏集团中则是人才济济。正因为这样,司马懿才能够在高平陵事变中一举成功。加之司马懿诛杀王凌、令孤愚,司马师诛杀文钦、毋丘俭,司马昭诛杀诸葛诞,司马氏的江山就算是坐定了。因此,司马氏的成功,诸葛亮固然有因素,但真正成功的原因则是曹氏的没落。没有曹爽,就没有司马懿。在曹爽暴政的时候,司马懿正在广收人心,司马氏一旦与曹氏开战,人心所向,又怎能不胜?

魏王反汉立大魏,中原霸主,谁与争锋。魏继汉业甚繁荣,敲锣打鼓,歌舞升平。司马揽权弑曹爽,大魏皇权,进奸贼手。曹奂仿效汉献帝,退位禅让,大魏归晋。一、最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周瑜

周瑜应该说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功高震主者(曹操为君主,不在讨论之列),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一位功高震主者。他的“功”究竟有多高?要知道吴国的版图是怎么来的,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可以说是首席功臣。孙策死后,周瑜成为托孤重臣之一。其后,周瑜又劝主送质,从而在以后曹操南下时没有后顾之忧。而在曹操真正南下时,周瑜又成功的打赢了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战。然后,周瑜又拼死取下了南郡。这些功劳,也就是孙权后来说的“非周公瑾,孤不帝也”的原因。为什么说周瑜是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呢?这是因为他只有36岁就死了。虽然说周瑜的死使吴国失去了夺取西川的机会,但是对于周瑜个人来讲,这可能真是幸运的。姑且不论周瑜是否真能取下西川,就算是取下了,真正实现了“二分天下”,那么周瑜的结局会是什么呢?一旦周瑜坐阵成都,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三气周瑜”的情况可能真就要实现了,可能还远不止三气,只不过这个“气”的主语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周瑜也能像陆逊那样活上六七十岁,可能真的就会被活活气死。但“幸运”的是,周瑜在取蜀的路上死去了。“天妒英才”的周瑜,虽然留下了遗憾,但却使他的人生变得完美起来。

二、最聪明的功高震主者--诸葛亮

要说聪明的功高震主者,那还得说是蜀相诸葛亮。说不定很多人还真不知道诸葛亮有功高震主之处,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刘禅“手下”的诸葛亮和刘协“手下”的曹操多少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论起“震主”来,恐怕连曹操都要望尘不及。据说汉献帝有一次对曹操说过一句话,说“我要是阻碍了您的事业,那您就直接把我杀掉得了”,曹操听后立即是汗流浃背,从此后再不入朝见君。而诸葛亮则不然,他往朝堂上一站,刘禅在后面就不知道是怎么坐住的。诸葛亮有一次在朝堂上大骂宦官,吓得刘禅也只能跟着点头。《出师表》就是诸葛亮震主的“罪证”。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诸葛亮完全是以一种老子教训儿子的口吻出现的,他还真把自己当成周公了。当然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以“鞠躬尽瘁”代替了“功高震主”。(其实《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更像是出自诸葛恪之手,因此这个“鞠躬尽瘁”一词也是来自诸葛恪,因此诸葛亮还真得感谢自己的这个侄儿)其实诸葛亮的“功”还得不到完全“震主”的时候,他的北伐并没有成功。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Zhang安,说不定一个“太祖高皇帝”就此就会诞生。

三、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陆逊

陆逊的功劳对于东吴来讲,与周瑜十分相像。但他实在是不比周瑜幸运,因为他抚佐的孙权是后期的孙权,而周瑜抚佐的则是刚刚继位的孙权。陆逊在彝陵之战后,就一直坐阵荆州。陆逊虽然说担任的武职,但他自己还是以书生自居,因此陆逊对荆州的治理是完全的“文官化”,使荆州十分井井有条。而且陆逊在练兵上也是完全的Army事家,荆州之兵无有不精者。但是,就是因为陆逊在荆州表现得太出色了,使得荆州就有了“只知陆伯言,不知孙仲谋”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头几年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孙权的称帝,这一切就都变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陆逊的妻子是孙策之女,而孙权对孙策的后人一向都有戒心。而陆逊又Zhang年统兵在外,万一他一造起反来……此时的孙权疑心很重,于是一幕“三气陆逊”的表演开始了。最终陆逊被活活气死在一个所谓的“二十条罪状”上,虽然说后来陆抗完全反驳了这“十十条罪状”,使得孙权不得不为陆逊守灵。但是一切都迟了,病逝于荆州的陆逊成了三国时期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
四、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司马氏

要说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那肯定是司马氏了。最终一统三国的就是司马氏,当然他们才是最成功的了。这里要说说司马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北伐加强了司马氏的兵权,这话当然对,但是要明白,兵权的加强离代魏称帝还差得很远。诸葛亮死时,司马懿手里确实握有重兵,但此时的魏国的兵马并非是全部在此。在吴蜀同盟以后,魏国就要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面先有曹真,后有司马懿;东线则是由满宠、文聘等人把守。由于演义中以蜀魏为主,所以东线这一边就没有什么描写,这也使得满宠、文聘等将领不被后人重视,其实这些人都是一代名将,完全能坐镇一方。司马氏在当时还根本不具备代魏的程度。但是事情总是有发展的,魏明帝曹叡死后,随着曹爽的出现,事情就完全改变了。正是因为曹爽的恶行,使得曹氏大失人心;而司马氏在这一时期则正在悄然倔起,曹氏此时拢络的都是像何晏这种公子哥型的人物,而司马氏集团中则是人才济济。正因为这样,司马懿才能够在高平陵事变中一举成功。加之司马懿诛杀王凌、令孤愚,司马师诛杀文钦、毋丘俭,司马昭诛杀诸葛诞,司马氏的江山就算是坐定了。因此,司马氏的成功,诸葛亮固然有因素,但真正成功的原因则是曹氏的没落。没有曹爽,就没有司马懿。在曹爽暴政的时候,司马懿正在广收人心,司马氏一旦与曹氏开战,人心所向,又怎能不胜?

魏王反汉立大魏,中原霸主,谁与争锋。魏继汉业甚繁荣,敲锣打鼓,歌舞升平。司马揽权弑曹爽,大魏皇权,进奸贼手。曹奂仿效汉献帝,退位禅让,大魏归晋。
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Zhang安,说不定一个“太祖高皇帝”就此就会诞生。
-----------
:D 现在不少学者也这么演绎,还写了洋洋洒洒数万言论证,俺以最负责任地角度给这个猜想下个结论:扯淡[:a16:]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8-15 09:11 发表
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Zhang安,说不定一个“太祖高皇帝”就此就会诞生。
-----------
:D 现在不少学者也这么演绎,还写了洋洋洒洒数万言论证,俺以最负责任地角度给这个猜想下个结论:扯淡 ...

白帝城,那是刘备在试诸葛亮,诸葛亮敢顺水推舟,就就地斩立决
]]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8-15 10:20 发表

白帝城,那是刘备在试诸葛亮,诸葛亮敢顺水推舟,就就地斩立决

子龙在一边按剑而立呢:D
]]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8-15 10:20 发表

白帝城,那是刘备在试诸葛亮,诸葛亮敢顺水推舟,就就地斩立决

:D 司马宣王亦受顾命,誓死效忠言犹在耳,曹家忠臣就被戮个一干二净.
;P 这种伎俩岂能阻挡有心人?
若真以为刘备此举只是试探诸葛,那可太小瞧这位枭雄鸟.;P
诸葛受遗在刘备大败之后,南中多反之时,蜀政为其稳定,蜀军为其再造,其于国中地地位岂是半路出家的司马宣王可比?;P
俺只知道诸葛非但没对皇位动过心,儿孙们也是安安分分.自个为刘禅累死不说,儿孙也为蜀汉战死沙场:L
人家要地是实现理想展示自己地舞台,不是龙椅.:hug:
原帖由 云烟过水 于 2007-8-15 10:30 发表
诸葛亮死的时候,阿斗一开始不想给他立庙,朝臣劝说也不允许.后来百姓祭祀的实在太多.大臣们都说应该规范对先丞相的祭祀才无奈同意了.可见对孔明还是有怨恨的
陆逊,陆抗,陆机这一家三代的结局都不怎么样,一代比一代惨

是听易中天教授说的吧,人家从的是尹韵公教授的观点,属于典型地一家之言.;P
没给立庙再正常不过,"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原因是"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事实上先主刘备死后都没立庙,刘禅凭什么给臣子诸葛亮立?:Q
至于易中天先生所说的"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前面地理由只是不给诸葛亮立的借口这一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那些"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是私祀啊,现下是要朝廷给诸葛亮立公祀,有汉以来诸葛亮怕是第一人.;P 因为之前地功臣多半是配祀宗庙之类.
后主对诸葛亮地感情还是比较深地.诸葛死后,刘禅"为之流泪累日",有个家伙说诸葛坏话,还当场被杀了.:hug:
呵呵~~~受三国演义之类野史影响何其深也~~~~~~~~
诸葛不像小说描写的那么神,其在蜀的影响也没小说中所写那么大~~~
"人之初,性本善",虽说政治斗争很丑陋,人在权力的诱惑下本性会扭曲,但非要说周喻早死是得了善终,诸葛要成功到了长安就会是"太祖高皇帝",实在是有乖人心~~~呵呵~~
倒是司马氏父子两代枭雄,三国众多人物中无出其右者,可惜"富不过三代",子孙不肖,君不见西晋历史何其短也~~~
历史规律,江山代有新人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原帖由 asdrem 于 2007-8-15 14:22 发表
呵呵~~~受三国演义之类野史影响何其深也~~~~~~~~
诸葛不像小说描写的那么神,其在蜀的影响也没小说中所写那么大~~~
"人之初,性本善",虽说政治斗争很丑陋,人在权力的诱惑下本性会扭曲,但非要说周喻早死是得了善 ...

西晋以后到东晋,傻子皇帝比较多。娱乐业比较发达
原帖由 fengxiang 于 2007-8-15 15:19 发表

西晋以后到东晋,傻子皇帝比较多。娱乐业比较发达

;P 报应啊.;P ;P
陆伯言为孙权所忌,不完全是因为其功高盖主,还有他参与了孙权晚年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的储为之争有关,这种事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
原帖由 可笑所以哈哈 于 2007-8-15 16:05 发表
陆伯言为孙权所忌,不完全是因为其功高盖主,还有他参与了孙权晚年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的储为之争有关,这种事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能容忍的。

---------------
当事人人数众多,可追究地却不多,老陆算一个,介不是倒霉催地么;P
谁说的?太子一党多被流放和诛杀。孙权晚年的“宫闱之祸”有历史学家就认为是导致东吴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帖由 成都乱 于 2007-8-15 12:19 发表

是听易中天教授说的吧,人家从的是尹韵公教授的观点,属于典型地一家之言.;P
没给立庙再正常不过,"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原因是"今若尽顺民心,则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偪宗庙,此圣怀所 ...

没有,这件事资治通鉴和三国志上都有,自己瞎想的
原帖由 可笑所以哈哈 于 2007-8-15 16:21 发表
谁说的?太子一党多被流放和诛杀。孙权晚年的“宫闱之祸”有历史学家就认为是导致东吴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P 鲁王党地步鸷,亲太子地诸葛恪...
孙权还是对鲁王霸偏袒多一些,另外,太子党多为江东大族,打击太子党也是打击了江东世族。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

这当中几人受了处分?
孙权还是对鲁王霸偏袒多一些,另外,太子党多为江东大族,打击太子党也是打击了江东世族。
原帖由 可笑所以哈哈 于 2007-8-15 16:36 发表
孙权还是对鲁王霸偏袒多一些,另外,太子党多为江东大族,打击太子党也是打击了江东世族。

:( 实际上鲁王党是彻底地比较彻底地,正因为鲁王党中江东大族少,"小人佞幸"多,所以孙权杀起来全无顾虑.
"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阴共附霸,图危太子。谮毁既行,太子以败,霸亦赐死。流竺尸于江,兄穆以数谏戒竺,得免大辟,犹徙南州。霸赐死后,又诛寄、安、奇等,咸以党霸构和故也"。
-------------------
孙霸及其亲信被一锅烩.
小喽罗而已,真正的骨干像全公主、孙俊等废帝孙亮时权势可是炙手可热。
原帖由 可笑所以哈哈 于 2007-8-15 16:47 发表
小喽罗而已,真正的骨干像全公主、孙俊等废帝孙亮时权势可是炙手可热。

动大人物是要担风险的:D
所以除陆逊,顾谭等外,两边地头面人物基本上都米事.;P
陆逊可不就是倒霉催地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