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和日本的结局不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0:32:01
  从与中国的对比来说,日本比满清强得多,无论科技军事还是人口,但是为什么日本失败了满清却成功了呢。如果没有美苏的干预,日本会征服中国吗,如果不能,那么抗战时的中国,比明末的中国,强在哪呢。
  请教!从与中国的对比来说,日本比满清强得多,无论科技军事还是人口,但是为什么日本失败了满清却成功了呢。如果没有美苏的干预,日本会征服中国吗,如果不能,那么抗战时的中国,比明末的中国,强在哪呢。
  请教!
明清之际,国家兴亡或者神州陆沉、衣冠废弃更多的是“士”的事情。对百姓来说不过是又一次战乱,反正之后“还是要做奴隶的”,反正百姓只有被屠杀的份,反正只是换个主子完粮纳税而已。
时代已经不同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已经向近代民族国家过渡。不管是“国统区”还是“根据地”,人民已经觉醒了,这是历代不能比拟的。这个意义上来说,抗战的过程正是觉醒的过程。
满人和汉人相处的时间太长了,
气质上差不多,彼此不怎么排斥。
满清灭明,不如说是叛逃的汉人灭掉自己的前朝
笨笨的马甲,请各位绕道
共产党比李自成强太多

蒋介石不是崇祯

日本人比皇太极 多尔衮差太远

就是拼汉奸实力。。。吴三桂也比汪精卫耐用多了~~~


因为崇祯上吊了,而花生米还在,共匪也不是李自成,其它军阀也不像明末诸势力那样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伐,都是听从花生米的指挥一致抗日的

因为崇祯上吊了,而花生米还在,共匪也不是李自成,其它军阀也不像明末诸势力那样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攻伐,都是听从花生米的指挥一致抗日的
深谋远虑 发表于 2011-3-30 21:09

满清鞑子入关选了一个好时机罢了,倘若吴三桂不是汉奸,李自成没有起义,鞑子酋长能一统华夏吗,不可能!
确切的说满鞑是早有鲸吞华夏的野心 机遇也拿捏的太好了真是千年一遇啊 特别是满鞑有个多额衮这个极其有能力的军政巨头在明朝灭亡农民军立足未稳的历史性机遇前以十数万八旗为核心大力运用汉奸以汉治汉终得天下。日本么有小技缺大略 说到全面侵华战略还真是没有的 日本人在占有满洲后也太低估中国抗日的决心和实力 战局走哪算哪始种不死不活拖着,又得罪美英 最后苏联搅局 不败也得败额 中国也称机收回满 台。
不同于满族入关时大明帝国已是事实上的崩溃,鬼子在泸沟桥惹的是一个已经初步捏合在一起的中华民国。再从大的方面说,满兴明灭之战只是东亚大陆封闭体系中的战争,而八年抗战时中日都在世界大战这个更大范围中受各各方面的影响。鬼子不对东南亚用兵,MD自然暂时不会动它,但没什么理由证明MD不会继续军援中国而有了可靠援助的中国支撑到欧战结束问题不大。而到了那时无论MD还是毛子都不会放过它,与历史的结局不会有任何不同。
如果楼主是笨笨,允许哥亲亲抱抱。
:kiss:嗯啊:kiss:哥想死你了:victory:
那个说满清有鲸吞之志的?它要有的话早就被明朝吞掉了,皇太极首先是生存第一,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其实是崇祯自己不争气,人家才将战略由小打小闹改为大决战的。
时代不同了,清末中国被西方列强打醒了,民族开始觉醒,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跟明末都不是一个档次的。清军入关后基本没遇到过什么抵抗,反倒是统一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才激起了大量的反抗。
qmsqms 发表于 2011-4-2 22:16

多额衮掌权时满清对华夏有鲸吞之志的。定都北京 以汉治汉  一统江山均出自此人手笔,此公不做皇帝也是为了这个大局。文治武功堪称伟哉。          皇太极么割据关东的军阀吧,不足道。
世界不同了,LS有人说得好,东亚大陆封闭体系和一个由现代技术紧密联系的地球,有MD这么个怪兽在,日本想吞中国。。。。哼哼。。。
derkat77 发表于 2011-3-31 15:32

不敢苟同,
看看当年的满洲国吧。

如果美国不出手,中国将第二次亡国。
日本是工业化国家,不是连文字都没有的满清部落。
caidian 发表于 2011-4-3 12:52

你不仅要假设美国不出手 而且要假设美国要持续平价的提供战略物资 甚至肯让日本人赊账 借钱给日本人征服中国

就像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时那样

否则日本那样的工业化 无法自我支撑 日本当时的工业技术在关键点上还有很大的缺失
时代不同了,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不具备可比性。
那个所谓 “美国人不出手 中国将第二次亡国”的说法简直太奇葩了。。。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回复 15# caidian


    又见JY
辛亥,五四,这些都是抗战的根本
各位都中了楼猪的圈套了。

明清战争是国内民族内战,抗日战争是中外国家战争,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居然能混在一起比较,而且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相对中国,满清,日本”如何如何,悄悄的就把清政权划分为外国政权,这居心何在?

以此可知,楼猪根本就是个历史文盲!
铁血丹心陈水扁 发表于 2011-3-30 21:59
满清统治下的百姓才是奴隶,明朝的统治很宽松的,国家赋税很低,可以公开甚至当面骂皇帝。明末大乱主要是天灾,长达几十年持续的天灾,任何一个王朝都要完蛋。
还要纠正一点,明朝不是被满清灭亡的,满清入关的时候明朝已经亡了。满清是乘新王朝没有建立,利用自身已经比较完善的组织,击败了中原还没来得及成熟的各路军阀。
明朝其实亡得很冤枉,中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从1580年开始),我国历史学家的考证证明,这个时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冷的时期,被称作“小冰河期”。根据有的学者的意见,历次游牧民族的南下均与气候的改变有较大关系。无论何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旦气候趋向严寒,部族和牲畜的食品供给短缺,这是南朝肥沃的土地,生活的幸福就会无限的扩大,为了自己的幸福,当然无所不用其极了。我国的地震学家也证明,这个时期也是华北大地震最多的时期。

         据英国天文学家蒙德研究证明,公元1595到1645年间,太阳上很少有黑子活动。这个时期,北欧气候非常寒冷。人们认为这个时期的寒冷和地震与太阳上少黑子有关。 酷寒必将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当时随之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从万历中叶开始,旱灾竟持继了七十年之久!!这对于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来说,完全是致命的打击,崇祯年间的农民大起义就不足为奇了。   

         在频繁的旱灾的同时,鼠疫也随时威胁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同年,在太原府(治今太原)的太谷县、忻州、苛岚州及保德州都有大疫的记载。次年,疫情传至辽州(治今左权),再传至潞安府(治今长治),疫情进一步扩大。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患者表现为肿项,传染性极强。 万历十年鼠疫传到相邻的河北宣府(治今宣化)地区,这里是军卫密集的军事重镇。疫情发生时,“人肿颈,一二日即死,名大头瘟。起自西城,秋至本城,巷染户绝。冬传至北京,明年传南方。”此疫不仅造成怀来卫城中的人口大量死亡,并且传入北京。 北京周围地区,直到清末光绪年间当地人仍然能够回忆:“万历十年四月,京师疫。通州、东安亦疫。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患大头瘟症死者枕藉,苦传染,虽至亲不敢问吊。”“大头瘟症”就是颈项肿大。 在疫区,死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0%,如真定府(治今正定)新乐县,“万历十年春夏大头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武强、栾城二县的记载相同。另外,来自各地方志的资料表明,鼠疫还传播到了山东及河南北部等地区。

          从崇祯六年(1633年)开始,华北鼠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流行。这次爆发地点仍是山西。一条来自山西兴县的报告说: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特点的描述。 崇祯十七年(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顺治十八年《潞安府志》卷15《纪事》记载这次疫情,“病者先于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阖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祯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同样,河北地区也深受鼠疫流行之害。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治今邢台)、河间府(治今河间)和大名府(治今大名)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死亡人口的比率相当高。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崇祯十四年七月,鼠疫再一次传入了北京城。 崇祯时人刘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况时说:“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疙瘩”是对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的称呼。崇祯十六年夏秋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又如河间府景县,“崇祯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当时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如一份清代档案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抱阳生在《甲申朝事小计》卷6中提到崇祯十六年二月的北京城,“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死人太多,白天已可见城中处处鬼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当时“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京营兵士在遭受鼠疫侵袭之后,元气大伤。以至于北京城墙上,平均每三个垛口才有一个羸弱的士兵守卫,怎么能抵挡李自成精锐之师的进攻。

      事实上,北京城是不攻而克的。 崇祯十六年,天津爆发肺鼠疫流行,上引同一份清代档案说:“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一片悲惨凄惶。奇怪的是,李自成的军队转战南北,文献中不见这些人死于瘟疫的记载。 河南北部也是崇祯年间的鼠疫流行区,在汝州郏县、开封府的阳武、荥阳、通许、商水以及河南府、彰德府、归德府等地都有鼠疫流行的记载。如在阳武县,“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在荥阳县,“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人口死亡也是相当惊人的。 据估计,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因此清兵能顺利入主中原就不足为奇了。 顺治元年(1644年),即清兵入关的次年,华北日趋风调雨顺,大范围的鼠疫流行也已熄灭。社会开始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