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郑成功镇江之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22:19
作者:钱老本
  
  
  
   1659年阴历六月,一支由三千多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载着十几万海陆军士兵自东海开入长江口。舰队的主力是福建造的三桅炮船,其主桅高四丈,船长二十丈,吃水深二丈,自甲板以下有五层船舱,船尾还设有三重舵楼。船上配有红衣大炮八门,千斤佛郎机四十门。伴随主力的有运载补给的沙船,侦察、驱逐用的排桨快船(蜈蚣船),还有身形低小却在两头架分别架设一门大口径火炮的“龙熕船”等。旗舰的主桅上飘扬着一面大纛,上书“大明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赐姓成功”。借助东南季风,舰队扬帆溯江而上,沿途炮击两岸


  清军的江防阵地,声如霹雳。面对这骇人的架势,平日在长江上耀武扬威的满清江防水师,尚未被打沉江底的船只悉数逃到了瓜洲的“滚江龙”防线后面,不敢再打阻击的主意。
   六月十三日,舰队在焦山附近的江面上停泊。白盔白甲的士兵走出船舱,在甲板上整齐列队,望之满江如荼。一声令下,全军向西南方向拜倒,行大礼遥祭明孝陵。礼毕全军高呼三遍“高皇帝”,声闻数十里,喊罢全军泣下。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时年35岁的郑成功披挂整齐,按剑立在旗舰的船头,慨然吟道: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信心满满。代号“永镇”的北伐行动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正如出征前的预计,郑家军无敌的海上力量势同泰山压顶,一路未受到有效的抵抗。在下游江面上击沉几艘清军战船时甚至没有开炮,只借着风势以重型福船向清军战船冲撞,转瞬之间就像车辗螳螂一样把它们压到了江底。
   作为防守一方的满清,其主要将领为两江总督郎廷佐、昂邦章京喀喀木,江宁巡抚蒋国柱和提督管效忠,以及刚刚到任、驻守在瓜洲的操江巡抚朱衣助。这几位不是满洲旗人就是关外的辽人。如此战略要地,自然是不能交给一般汉人去把守的。
   这些人很清楚,此次明军攻入长江非比平常所谓“海贼入寇”,但他们的锁江防线还是给了他们相当的安全感。从镇江(江南岸)到瓜洲(江北岸)江面十里,满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巨木和船只修筑了一道跨江长坝。坝面宽达三丈,顶上覆土,可以跑马。坝顶还设有木栅栏,可以从栅栏后面向江上射击。每隔不多远就有炮位,木坝的下游还以直径一尺的铁索横过长江,用来阻挡海船。与此配套的还有数座浮动在江面上的营盘,准备随时增援薄弱环节。在江心的潭家洲上还驻有两千士兵及大炮十余门。这么强大的江防,海贼逆流而上
  ,何能突破?


   然而在郑军将领的眼里,满清的锁江防线不过是黔驴技穷的表演而已。当年的孙皓就玩过这把戏,满清太没有创意了。镇江下游没有值得攻取的战略要地,舰队一路只对视野内的目标进行炮击,士兵并未登陆。六月十五日,舰队抵达焦山附近江面,逼近了锁江防线。防线上的清军严阵等待明军的强攻,不料明军主力抛锚停泊,只派出四艘小船扬帆向防线驶来。神经紧张的清军立刻开炮射击,小船速度快,操控灵活,清军打出来的炮弹难以命中,开到铁锁面前兜了一圈便复顺流而下。驶离清军射程不多远便又掉头驶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清军炮手的素质也是太差,打出去五百多发炮弹,居然没能击伤一艘船。时人或谓明军此举目的是浪费清军的炮弹;然而如此规模的江防,其炮弹火药岂是四艘小船就能耗尽的?根据后世的热兵器战术看,这四艘小船应该是在执行火力侦察。果然在摸清敌军火力配置之后,明军于十六日大举进攻,炮舰扬帆冲锋,猛烈炮击防线上的炮位,并派“蛙人”下水砍斫。半日之内明军一举冲破锁江防线,并将江面上的浮动营寨尽数烧毁。这道满清苦心经营数年的锁江防线,在一次进攻之下即土崩瓦解。

   冲破锁江防线后,明军于当日在瓜洲以步兵登陆。在瓜洲城中驻有一队满洲骑兵,发现明军登陆,即由东门冲出,欲趁明军立足未稳将他们赶下江去。登陆点是一处水田,骑兵的速度优势未能发挥,明军则重甲赤足,执云南斩马刀,弯腰砍斫马腿。根据后来荷兰人的描述,郑成功的明军所用斩马刀长柄、双手持握、刀刃极重,在与骑兵的近战中当可充分发挥威力。不久满洲骑兵崩溃,回头欲逃入瓜洲城中,却与在其身后列阵的汉族绿营军挤作一团。明军奋起追击,瓜洲城门不及关闭,明军得以冲入城中。满洲兵于是骑马从别的城门逃出
  ,绿营兵无心抵抗,纷纷投降。

   满洲骑兵出城攻击的时候,驻守瓜洲的操江巡抚朱衣助正在北门视察。他大概没意料到满洲骑兵会那么快崩溃,正在布置人手以应对围城,还在准备派人带令旗到淮安请援。突然其手下大呼“海贼来了”,朱衣助未及反应,便被追击至此的明军俘获。明军占领瓜洲城后立即将瓜洲城防上的红衣大炮集中起来,对准江心的谭家洲炮击。谭家洲上的两千清军为躲避炮弹,无法列阵,乱作一团。趁其之乱,二十名武艺高强的明军自船上下水,快速泅渡上岸,挥舞三尺多长的倭刀砍杀岸边清军,锐不可当,为后续部队开出一片登陆场。千余明军乘舢板迅速登陆,将洲上两千清军全歼。

   占领谭家洲后,明军又将谭家洲上的大炮调转向南,炮击镇江城。镇江守将高谦见瓜洲和潭家洲失守,忙派人向南京求援。南京“总负责”的武官是挂过“靖南将军”印的昂邦章京喀喀木,他的手下有一队身经百战的满洲骑兵(说到喀喀木我忍不住要说一句,这个人有数次屠城的记录,比较著名的一次是在潮州。而此人的父亲在清史稿亦上有数行记载,最后一句是“射熊,为所伤,卒”。)。喀喀木将骑兵派出,并集合附近常州、无锡、江阴等处的驻防满汉军队,共约一万五千余人(一半以上是骑兵),由蒋国柱和管效忠带领前往镇江增援。


   这些骑兵里面有一名姓罗的将领,名字待考。其原是洪承畴的部下,现在手下带着一支1000多人的骑兵队,据记载此队骑兵装备精良,“其铁甲如雪”(会不会是关宁铁骑的残余?)。罗某大言“这些海贼不够吾杀”,自荐居于前队。江南各郡调来的军队都没有战意,见罗某这个二愣子肯出头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管效忠带的满洲骑兵居第二队,之下还有七队,其顺序居然是各州府抓阄决定的。


   这一万五千多人呼啦啦地往镇江赶,六月十九日便在江边看到了明军的军舰。明军在江边做欲登陆状,罗某和满人性急,立即策马冲过去。明军升帆开走,另选一处江岸作登陆状。待清军再靠近,明军又从容离开。如此反复,明军带着这一万多清军沿着长江上上下下地跑了三天。注意日期,这可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到六月二十一日,正是长江中下游最热的时节。天气闷热非常,那些“铁甲如雪”的家伙更不能忍受。也大概是因为明军用枪炮封锁,致清军不敢离长江太近,这些沿江跑动的清军口渴时只能喝马蹄印里的积水。
   镇江城里送出食物来给这些清兵,这些清兵却因酷暑吃不下饭。据《明季南略》所载,有个士兵(大概是满洲人)向送食物的人报怨说,他们以前行军打仗吃的是牛粉,即用小牛肉磨成粉装在瓶中,临阵时啜食一些便可不饿。而现在,“当官的不懂这个,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说完大概还翻了翻白眼作饥饿状。


   而差不多就在此时,明军真的登陆了。三天来明军好整以暇地坐在船上看清军跑步,估计体力保持得不错。战船在某处江边停泊之后,这支明军的主将周全斌发现清军没有追上来,料定他们疲惫至极,于是放下舢板大举登陆。清军见明军登陆忙起身赶过来,但因为疲惫而行动迟缓,待靠近时明军已经在陆上列阵完毕。

   清军发现登陆的明军全是步兵,不禁又“甚轻之”。以往与明军步兵作战时,满洲铁骑总是锐不可当。他们的战法通常是先自远处拉弓攒射以扰乱敌阵,然后加鞭突进,冲击步兵阵列。若是步兵阵列出现了松动,立即集中力量由松动之处突破,冲入阵中践踏蹂躏。步兵阵形一乱,败局就定了。

   然而此次的明军所列之阵却似与从前不大相同。明军的第一排是斩马刀手,第二排是团牌手,一手执长刀一手执藤制盾牌,第三排则为火铳手。(这是《明季南略》上记载的,有关郑军的战术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传教士和荷兰人记载,郑军的阵型更类似于西班牙方阵。)队列后面还有一人敲着一面小鼓,方阵踩着鼓点前进,“如鼓声缓则兵行亦缓,鼓声疾则兵行亦疾”。所有士兵皆全身铁甲,戴着铁遮面,却光着双脚——连主将周全斌亦是如此。这当是为了方便登陆作战吧。根据郑成功部下户官杨英在《从征实录》里的记载,这些
  士兵每人还带“铳弹”三枚在身,“遇敌则掷”。(可能类似于西洋的掷弹兵)这次这批清兵运气不佳,遇到了郑成功部队的精锐——铁人队。


   铁人队全身的铁甲重达三十多斤,配合可以保护两人的大藤牌,当可有效抗击满洲兵的骑射和冲击。为了能在重甲内行动自如,这些“铁人”们平日总是双腿绑着大号沙袋,在厦门演武亭的校场一圈一圈地跑(熟悉厦门大学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这个地方)。长时间训练之后,身着如此重甲的铁人在战场上竟然亦能“疾走如飞”。
  
  
  
   清军骑兵开始整队准备冲锋了。在将校的口令下,数千骑兵策马列出一个不太整齐的方阵来。满洲兵对队列并不重视,本来冲锋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调整,无所谓的。带队军官拔出铁刀,叽里咕噜地大叫一阵,骑兵便全军发力,冲了过来。
   到了离明军将近一箭的距离,满洲兵开始抽箭在手,搭上弓准备发射了。就在此时,明军队列中轰然一排铳响,声如迅雷,密集的子弹将许多骑兵打下马来。满洲骑兵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尚不至于被火铳吓着。几乎便在同时,满洲兵的箭亦如飞蝗般射出。明军队列中的团牌手及时上前,以团牌护住前后两人,挡住箭矢。满洲兵执刀枪在手准备接阵,已而冲到阵中,兵器、躯体的撞击声响成一片。明军在强力冲击下虽有伤亡,阵形却自岿然不动。于是清兵收兵回却,退出几十米后又骤然发力向前冲击。结果和前次一样,没有冲乱明军阵形
  ,自己倒是在斩马刀下折损了不少人。如此三退三进之后,清军长技尽矣。他们正准备再组织一次冲锋的时候,突然看到明军背后有黑烟冉冉升起,而行军鼓声骤然急促地响成一片,明军开始反冲锋了!明军摘下腰间的手雷(铳弹),奋力向清军队列中掷出。一阵爆炸声后清军人仰马翻。硝烟犹未散去,“疾走如飞”的明军已经冲到了骑兵的面前。清军惊骇之下避不及避,许多人的战马便被大刀砍翻,摔下地来,马上有明军士兵往其身上补上一刀。原来冲锋过来的明军犹是三人一组进行战斗,一人以藤牌掩护,一人砍马足,一人砍人。据记
  载,斩马大刀锋利非常,有时一刀劈下竟可将战马自脊背斩作两段。前面的清军在凌厉的攻击下开始有溃退的迹象,于是提督管效忠及其督战队开始在队后击杀那些企图逃遁的士兵,退了数十米后稍稍稳住了队列。

   明军没有追上来,步兵毕竟是跑不过骑兵的。管提督正组织人马准备趁明军阵形已乱再来一次冲击,却见明军军官举起一面白旗一挥,当面的明军便急忙向两边跑开,在来不及跑开的居然抱着头趴在地上。这个情形好生怪异,管提督心中大喜,道海贼不过如此,这便要跑了!他马上命令全军急速突击,欲追亡逐北。“不虞郑阵中忽发一大炮,击死清军千余,清军惊溃”,(这也是《明季南略》上记载的,好像有些夸张,当时一炮过去,能打死几十个就算运气很不错了,估计郑军炮兵不少)明军的步兵阵后列有炮兵阵地,步兵闪开之后由炮兵向冲上来的清军齐射了霰弹。这种近距离的急促射杀伤效果好,而且突然之间气势骇人。在这完全出乎意料的打击下清军崩溃了。

   兵败如山倒,便是管提督也止不住了。明军也抓住战机冲了过来,大喊着“汉人闪开!”便从两侧包抄过来。那些伴随步兵的汉人清兵闻言便一哄而散,不及逃离的满洲兵被截住砍杀。有士兵盯上管效忠了,一刀劈过来,生生将管某的马首切下。管某也是久经战阵的旗人,深知如何保护自己,上阵从来都带着好几匹马。危急中他直接跃上另一匹马想跑,明军又至,又将其战马击杀;于是管某再换马。明军再砍,管效忠再换……(想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照黄渤的意思,直接把他砍了不就完了,费那事儿干嘛。)有一种说法是周全斌见此人勇猛,想为郑成功收伏他,故令部下生俘他。可惜最后还是让他跑脱了去,带着残余人马冲开包围圈逃掉了。步兵对骑兵作战的缺点即在此,可以击败对方,但若其逃跑开去,却是断断追不上,只能从背后击之以火铳了。

   管效忠带着骑兵的残军退到镇江附近的银山(即今云台山)。当时的云台山就在长江的边上,不似现在离长江尚有一段距离。管效忠部刚在银山上停下来,明军便已经坐着船赶过来了。管效忠看了觉得心里压抑得厉害,忿然向船上大喊着“只有马上皇帝,没有船上皇帝”之类。当然后来世界的发展证明他完全错了,从他那个时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最厉害的“皇帝”都是“船上的皇帝”。

   不过其实不需要他“激”,坐船赶上来的明军原本就是冲着他来的。两千明军在山下登陆,列阵。管效忠一发狠,又复整队自山上冲下,意图借山势加速将明军一举击溃。在如此强力的冲击下,明军表现出了惊人的纪律和战斗素质,阵形依旧不动。有的士兵的光脚上中箭,拔掉后继续战斗。清军冲锋没有得手,从山上冲下来又刹不住,于是在明军的反冲下又一次被包围。绝望的管效忠抢过清军执旗官的大旗,亲自扛着逃离战场,最后跟着他逃出生天的骑兵只有一百四十人。明军在其身后紧追,迫至镇江城濠前。镇江守军怕像瓜洲一样被
  明军夺门而入,不敢开城放他们进去,于是他们只好策马逃回南京。事后管效忠说:"吾自满洲入中国,身经十有七战,未有此二阵死战者。"


   六月二十二日,明军包围了镇江城。镇江城内开始骚动,胆大的居民公然剪辫易服。六月二十三日,经过一翻考量,守将高谦和知府戴可立率领官员和市民代表开城接纳明军。这两人大概是认识到,若不尽早主动献城,怕就要被城里居民绑了去献给郑成功了。
   明军列队进城,城中欢天喜地犹如过年一样,有父老对明军说:“吾等苦等十六年矣!”按周年算应该是不到十五年,十六年的说法大概是头尾年都算上吧。此情此景,有诗赞曰: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洒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至此镇江战役结束。明军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攻占了长江两岸的南北两岸的重镇瓜洲和镇江,满清苦心经营数年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并在陆战中击败数万清军满汉部队,只可惜在后来的南京之役中战败,不得不退回福建。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顺治皇帝的表现。接到“海贼”十七万入长江,瓜洲、镇江失守,漕运断绝,南京亦恐不保的消息后,顺治皇帝吓得不轻,惶惶然想着退回关外去了。孝庄太后见他如此不争气,将其训斥一顿,他便又觉得人格受辱,暴起而欲亲征,但嘴上说要亲征,实际却是心虚的很,只好跑到南海子围场去打些小猫小狗出气。等到郑成功败回福建,顺治又觉得有便宜可拣,就暗地里跟着大军南下,也想建立一番武功。次年二月,清军兵分海门、高崎、钟宅三路,大举进攻郑氏金厦根据地,结果全被击破,顺治自率大军出高崎,亦被郑军炮火击中身亡。作者:钱老本
  
  
  
   1659年阴历六月,一支由三千多艘大小船只组成的庞大舰队,载着十几万海陆军士兵自东海开入长江口。舰队的主力是福建造的三桅炮船,其主桅高四丈,船长二十丈,吃水深二丈,自甲板以下有五层船舱,船尾还设有三重舵楼。船上配有红衣大炮八门,千斤佛郎机四十门。伴随主力的有运载补给的沙船,侦察、驱逐用的排桨快船(蜈蚣船),还有身形低小却在两头架分别架设一门大口径火炮的“龙熕船”等。旗舰的主桅上飘扬着一面大纛,上书“大明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赐姓成功”。借助东南季风,舰队扬帆溯江而上,沿途炮击两岸


  清军的江防阵地,声如霹雳。面对这骇人的架势,平日在长江上耀武扬威的满清江防水师,尚未被打沉江底的船只悉数逃到了瓜洲的“滚江龙”防线后面,不敢再打阻击的主意。
   六月十三日,舰队在焦山附近的江面上停泊。白盔白甲的士兵走出船舱,在甲板上整齐列队,望之满江如荼。一声令下,全军向西南方向拜倒,行大礼遥祭明孝陵。礼毕全军高呼三遍“高皇帝”,声闻数十里,喊罢全军泣下。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时年35岁的郑成功披挂整齐,按剑立在旗舰的船头,慨然吟道: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姓朱。
  
   郑成功信心满满。代号“永镇”的北伐行动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正如出征前的预计,郑家军无敌的海上力量势同泰山压顶,一路未受到有效的抵抗。在下游江面上击沉几艘清军战船时甚至没有开炮,只借着风势以重型福船向清军战船冲撞,转瞬之间就像车辗螳螂一样把它们压到了江底。
   作为防守一方的满清,其主要将领为两江总督郎廷佐、昂邦章京喀喀木,江宁巡抚蒋国柱和提督管效忠,以及刚刚到任、驻守在瓜洲的操江巡抚朱衣助。这几位不是满洲旗人就是关外的辽人。如此战略要地,自然是不能交给一般汉人去把守的。
   这些人很清楚,此次明军攻入长江非比平常所谓“海贼入寇”,但他们的锁江防线还是给了他们相当的安全感。从镇江(江南岸)到瓜洲(江北岸)江面十里,满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巨木和船只修筑了一道跨江长坝。坝面宽达三丈,顶上覆土,可以跑马。坝顶还设有木栅栏,可以从栅栏后面向江上射击。每隔不多远就有炮位,木坝的下游还以直径一尺的铁索横过长江,用来阻挡海船。与此配套的还有数座浮动在江面上的营盘,准备随时增援薄弱环节。在江心的潭家洲上还驻有两千士兵及大炮十余门。这么强大的江防,海贼逆流而上
  ,何能突破?


   然而在郑军将领的眼里,满清的锁江防线不过是黔驴技穷的表演而已。当年的孙皓就玩过这把戏,满清太没有创意了。镇江下游没有值得攻取的战略要地,舰队一路只对视野内的目标进行炮击,士兵并未登陆。六月十五日,舰队抵达焦山附近江面,逼近了锁江防线。防线上的清军严阵等待明军的强攻,不料明军主力抛锚停泊,只派出四艘小船扬帆向防线驶来。神经紧张的清军立刻开炮射击,小船速度快,操控灵活,清军打出来的炮弹难以命中,开到铁锁面前兜了一圈便复顺流而下。驶离清军射程不多远便又掉头驶回来,如此循环往复。清军炮手的素质也是太差,打出去五百多发炮弹,居然没能击伤一艘船。时人或谓明军此举目的是浪费清军的炮弹;然而如此规模的江防,其炮弹火药岂是四艘小船就能耗尽的?根据后世的热兵器战术看,这四艘小船应该是在执行火力侦察。果然在摸清敌军火力配置之后,明军于十六日大举进攻,炮舰扬帆冲锋,猛烈炮击防线上的炮位,并派“蛙人”下水砍斫。半日之内明军一举冲破锁江防线,并将江面上的浮动营寨尽数烧毁。这道满清苦心经营数年的锁江防线,在一次进攻之下即土崩瓦解。

   冲破锁江防线后,明军于当日在瓜洲以步兵登陆。在瓜洲城中驻有一队满洲骑兵,发现明军登陆,即由东门冲出,欲趁明军立足未稳将他们赶下江去。登陆点是一处水田,骑兵的速度优势未能发挥,明军则重甲赤足,执云南斩马刀,弯腰砍斫马腿。根据后来荷兰人的描述,郑成功的明军所用斩马刀长柄、双手持握、刀刃极重,在与骑兵的近战中当可充分发挥威力。不久满洲骑兵崩溃,回头欲逃入瓜洲城中,却与在其身后列阵的汉族绿营军挤作一团。明军奋起追击,瓜洲城门不及关闭,明军得以冲入城中。满洲兵于是骑马从别的城门逃出
  ,绿营兵无心抵抗,纷纷投降。

   满洲骑兵出城攻击的时候,驻守瓜洲的操江巡抚朱衣助正在北门视察。他大概没意料到满洲骑兵会那么快崩溃,正在布置人手以应对围城,还在准备派人带令旗到淮安请援。突然其手下大呼“海贼来了”,朱衣助未及反应,便被追击至此的明军俘获。明军占领瓜洲城后立即将瓜洲城防上的红衣大炮集中起来,对准江心的谭家洲炮击。谭家洲上的两千清军为躲避炮弹,无法列阵,乱作一团。趁其之乱,二十名武艺高强的明军自船上下水,快速泅渡上岸,挥舞三尺多长的倭刀砍杀岸边清军,锐不可当,为后续部队开出一片登陆场。千余明军乘舢板迅速登陆,将洲上两千清军全歼。

   占领谭家洲后,明军又将谭家洲上的大炮调转向南,炮击镇江城。镇江守将高谦见瓜洲和潭家洲失守,忙派人向南京求援。南京“总负责”的武官是挂过“靖南将军”印的昂邦章京喀喀木,他的手下有一队身经百战的满洲骑兵(说到喀喀木我忍不住要说一句,这个人有数次屠城的记录,比较著名的一次是在潮州。而此人的父亲在清史稿亦上有数行记载,最后一句是“射熊,为所伤,卒”。)。喀喀木将骑兵派出,并集合附近常州、无锡、江阴等处的驻防满汉军队,共约一万五千余人(一半以上是骑兵),由蒋国柱和管效忠带领前往镇江增援。


   这些骑兵里面有一名姓罗的将领,名字待考。其原是洪承畴的部下,现在手下带着一支1000多人的骑兵队,据记载此队骑兵装备精良,“其铁甲如雪”(会不会是关宁铁骑的残余?)。罗某大言“这些海贼不够吾杀”,自荐居于前队。江南各郡调来的军队都没有战意,见罗某这个二愣子肯出头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管效忠带的满洲骑兵居第二队,之下还有七队,其顺序居然是各州府抓阄决定的。


   这一万五千多人呼啦啦地往镇江赶,六月十九日便在江边看到了明军的军舰。明军在江边做欲登陆状,罗某和满人性急,立即策马冲过去。明军升帆开走,另选一处江岸作登陆状。待清军再靠近,明军又从容离开。如此反复,明军带着这一万多清军沿着长江上上下下地跑了三天。注意日期,这可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到六月二十一日,正是长江中下游最热的时节。天气闷热非常,那些“铁甲如雪”的家伙更不能忍受。也大概是因为明军用枪炮封锁,致清军不敢离长江太近,这些沿江跑动的清军口渴时只能喝马蹄印里的积水。
   镇江城里送出食物来给这些清兵,这些清兵却因酷暑吃不下饭。据《明季南略》所载,有个士兵(大概是满洲人)向送食物的人报怨说,他们以前行军打仗吃的是牛粉,即用小牛肉磨成粉装在瓶中,临阵时啜食一些便可不饿。而现在,“当官的不懂这个,我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说完大概还翻了翻白眼作饥饿状。


   而差不多就在此时,明军真的登陆了。三天来明军好整以暇地坐在船上看清军跑步,估计体力保持得不错。战船在某处江边停泊之后,这支明军的主将周全斌发现清军没有追上来,料定他们疲惫至极,于是放下舢板大举登陆。清军见明军登陆忙起身赶过来,但因为疲惫而行动迟缓,待靠近时明军已经在陆上列阵完毕。

   清军发现登陆的明军全是步兵,不禁又“甚轻之”。以往与明军步兵作战时,满洲铁骑总是锐不可当。他们的战法通常是先自远处拉弓攒射以扰乱敌阵,然后加鞭突进,冲击步兵阵列。若是步兵阵列出现了松动,立即集中力量由松动之处突破,冲入阵中践踏蹂躏。步兵阵形一乱,败局就定了。

   然而此次的明军所列之阵却似与从前不大相同。明军的第一排是斩马刀手,第二排是团牌手,一手执长刀一手执藤制盾牌,第三排则为火铳手。(这是《明季南略》上记载的,有关郑军的战术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传教士和荷兰人记载,郑军的阵型更类似于西班牙方阵。)队列后面还有一人敲着一面小鼓,方阵踩着鼓点前进,“如鼓声缓则兵行亦缓,鼓声疾则兵行亦疾”。所有士兵皆全身铁甲,戴着铁遮面,却光着双脚——连主将周全斌亦是如此。这当是为了方便登陆作战吧。根据郑成功部下户官杨英在《从征实录》里的记载,这些
  士兵每人还带“铳弹”三枚在身,“遇敌则掷”。(可能类似于西洋的掷弹兵)这次这批清兵运气不佳,遇到了郑成功部队的精锐——铁人队。


   铁人队全身的铁甲重达三十多斤,配合可以保护两人的大藤牌,当可有效抗击满洲兵的骑射和冲击。为了能在重甲内行动自如,这些“铁人”们平日总是双腿绑着大号沙袋,在厦门演武亭的校场一圈一圈地跑(熟悉厦门大学的朋友们肯定知道这个地方)。长时间训练之后,身着如此重甲的铁人在战场上竟然亦能“疾走如飞”。
  
  
  
   清军骑兵开始整队准备冲锋了。在将校的口令下,数千骑兵策马列出一个不太整齐的方阵来。满洲兵对队列并不重视,本来冲锋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调整,无所谓的。带队军官拔出铁刀,叽里咕噜地大叫一阵,骑兵便全军发力,冲了过来。
   到了离明军将近一箭的距离,满洲兵开始抽箭在手,搭上弓准备发射了。就在此时,明军队列中轰然一排铳响,声如迅雷,密集的子弹将许多骑兵打下马来。满洲骑兵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尚不至于被火铳吓着。几乎便在同时,满洲兵的箭亦如飞蝗般射出。明军队列中的团牌手及时上前,以团牌护住前后两人,挡住箭矢。满洲兵执刀枪在手准备接阵,已而冲到阵中,兵器、躯体的撞击声响成一片。明军在强力冲击下虽有伤亡,阵形却自岿然不动。于是清兵收兵回却,退出几十米后又骤然发力向前冲击。结果和前次一样,没有冲乱明军阵形
  ,自己倒是在斩马刀下折损了不少人。如此三退三进之后,清军长技尽矣。他们正准备再组织一次冲锋的时候,突然看到明军背后有黑烟冉冉升起,而行军鼓声骤然急促地响成一片,明军开始反冲锋了!明军摘下腰间的手雷(铳弹),奋力向清军队列中掷出。一阵爆炸声后清军人仰马翻。硝烟犹未散去,“疾走如飞”的明军已经冲到了骑兵的面前。清军惊骇之下避不及避,许多人的战马便被大刀砍翻,摔下地来,马上有明军士兵往其身上补上一刀。原来冲锋过来的明军犹是三人一组进行战斗,一人以藤牌掩护,一人砍马足,一人砍人。据记
  载,斩马大刀锋利非常,有时一刀劈下竟可将战马自脊背斩作两段。前面的清军在凌厉的攻击下开始有溃退的迹象,于是提督管效忠及其督战队开始在队后击杀那些企图逃遁的士兵,退了数十米后稍稍稳住了队列。

   明军没有追上来,步兵毕竟是跑不过骑兵的。管提督正组织人马准备趁明军阵形已乱再来一次冲击,却见明军军官举起一面白旗一挥,当面的明军便急忙向两边跑开,在来不及跑开的居然抱着头趴在地上。这个情形好生怪异,管提督心中大喜,道海贼不过如此,这便要跑了!他马上命令全军急速突击,欲追亡逐北。“不虞郑阵中忽发一大炮,击死清军千余,清军惊溃”,(这也是《明季南略》上记载的,好像有些夸张,当时一炮过去,能打死几十个就算运气很不错了,估计郑军炮兵不少)明军的步兵阵后列有炮兵阵地,步兵闪开之后由炮兵向冲上来的清军齐射了霰弹。这种近距离的急促射杀伤效果好,而且突然之间气势骇人。在这完全出乎意料的打击下清军崩溃了。

   兵败如山倒,便是管提督也止不住了。明军也抓住战机冲了过来,大喊着“汉人闪开!”便从两侧包抄过来。那些伴随步兵的汉人清兵闻言便一哄而散,不及逃离的满洲兵被截住砍杀。有士兵盯上管效忠了,一刀劈过来,生生将管某的马首切下。管某也是久经战阵的旗人,深知如何保护自己,上阵从来都带着好几匹马。危急中他直接跃上另一匹马想跑,明军又至,又将其战马击杀;于是管某再换马。明军再砍,管效忠再换……(想起来有点莫名其妙,照黄渤的意思,直接把他砍了不就完了,费那事儿干嘛。)有一种说法是周全斌见此人勇猛,想为郑成功收伏他,故令部下生俘他。可惜最后还是让他跑脱了去,带着残余人马冲开包围圈逃掉了。步兵对骑兵作战的缺点即在此,可以击败对方,但若其逃跑开去,却是断断追不上,只能从背后击之以火铳了。

   管效忠带着骑兵的残军退到镇江附近的银山(即今云台山)。当时的云台山就在长江的边上,不似现在离长江尚有一段距离。管效忠部刚在银山上停下来,明军便已经坐着船赶过来了。管效忠看了觉得心里压抑得厉害,忿然向船上大喊着“只有马上皇帝,没有船上皇帝”之类。当然后来世界的发展证明他完全错了,从他那个时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最厉害的“皇帝”都是“船上的皇帝”。

   不过其实不需要他“激”,坐船赶上来的明军原本就是冲着他来的。两千明军在山下登陆,列阵。管效忠一发狠,又复整队自山上冲下,意图借山势加速将明军一举击溃。在如此强力的冲击下,明军表现出了惊人的纪律和战斗素质,阵形依旧不动。有的士兵的光脚上中箭,拔掉后继续战斗。清军冲锋没有得手,从山上冲下来又刹不住,于是在明军的反冲下又一次被包围。绝望的管效忠抢过清军执旗官的大旗,亲自扛着逃离战场,最后跟着他逃出生天的骑兵只有一百四十人。明军在其身后紧追,迫至镇江城濠前。镇江守军怕像瓜洲一样被
  明军夺门而入,不敢开城放他们进去,于是他们只好策马逃回南京。事后管效忠说:"吾自满洲入中国,身经十有七战,未有此二阵死战者。"


   六月二十二日,明军包围了镇江城。镇江城内开始骚动,胆大的居民公然剪辫易服。六月二十三日,经过一翻考量,守将高谦和知府戴可立率领官员和市民代表开城接纳明军。这两人大概是认识到,若不尽早主动献城,怕就要被城里居民绑了去献给郑成功了。
   明军列队进城,城中欢天喜地犹如过年一样,有父老对明军说:“吾等苦等十六年矣!”按周年算应该是不到十五年,十六年的说法大概是头尾年都算上吧。此情此景,有诗赞曰: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洒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至此镇江战役结束。明军只用了六天时间就攻占了长江两岸的南北两岸的重镇瓜洲和镇江,满清苦心经营数年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并在陆战中击败数万清军满汉部队,只可惜在后来的南京之役中战败,不得不退回福建。
   值得一提的是满清顺治皇帝的表现。接到“海贼”十七万入长江,瓜洲、镇江失守,漕运断绝,南京亦恐不保的消息后,顺治皇帝吓得不轻,惶惶然想着退回关外去了。孝庄太后见他如此不争气,将其训斥一顿,他便又觉得人格受辱,暴起而欲亲征,但嘴上说要亲征,实际却是心虚的很,只好跑到南海子围场去打些小猫小狗出气。等到郑成功败回福建,顺治又觉得有便宜可拣,就暗地里跟着大军南下,也想建立一番武功。次年二月,清军兵分海门、高崎、钟宅三路,大举进攻郑氏金厦根据地,结果全被击破,顺治自率大军出高崎,亦被郑军炮火击中身亡。
算了吧,郑成功六天拿下镇江,后面呢?待那么长时间干什么?师老兵疲!大败而回!

作为一个将领,缺乏战略眼光,海军作为海上机动能力极强的部队,待在陆上等着挨打真的是有料啊!

如果他能留下个把坚固据点,大部分兵力及时地撤军,转而攻击清军沿海、沿江的其他地方,清军必然疲于奔命!

英军鸦片战争就是如此。
太可惜了!明末那么多将领那么多英雄,就没有一个力挽狂澜之人!时乎?命乎!:')
:D   真爽.看起來像在看電影. 比那個美國大片斯巴達勇士還合情理.嘿嘿.爽.勝敗無所謂.重要是戰況描逑.一個字........爽.

===================================

  沒有啦.我就想問.不要笑我.  順治是那麼死的嗎??:D
最后这个炮击也算上个历史上的悬案吧;P
原帖由 琉球人中山王 于 2007-6-10 17:34 发表
太可惜了!明末那么多将领那么多英雄,就没有一个力挽狂澜之人!时乎?命乎!:')

------------------------------------------
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的结果.
最高指挥官缺乏应有滴军事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