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和醇亲王的关系是怎么回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0:59
请高人指点一下,为什么咸丰对鬼子六儿不待见???
另外,肃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后人应该怎么评价???请高人指点一下,为什么咸丰对鬼子六儿不待见???
另外,肃顺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后人应该怎么评价???
十万个为什么又发问了;P
首先要先搞清醇亲王是何人,鬼子六又是何人。

鬼子六-------恭亲王奕(1833~1898),道光帝六子,咸丰帝异母弟,因排行第六所以人称鬼子六。他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他积极出谋献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然而他命运坎坷,他支持慈禧太后北京政变,得到了委以重任的报答,但随即而至的是慈禧太后的不安和打击。后期他在统治集团内部浮浮沉沉,意志消沉,无所建树。

醇亲王奕譞(1840年----1891年)道光帝旻宁第七子。奕譞生母是道光帝皇贵妃乌雅氏,第八子钟郡王奕詥,第九子孚郡王奕譓也都是她所生。奕譞为人谦卑在政治上懦弱无能,一生无多少建树。唯一被后世称道的就是他是光绪皇帝的亲爹。而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载沣,光绪十六年(1890)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三十四年(1908)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成为摄政王。因此醇亲王家族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两位帝王的本家。
]]
肃顺(1816—1861),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豫亭,满洲镶蓝旗人。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为镇压太平天国,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地主胡林翼、曾国藩。为解决财政困难,主张发纸币、铸大钱。对外国侵略者疑惧颇深,要维持“天朝”尊严,对侵略者的过高要求不肯应允,甚至起而抗争。1857年英法联军入侵广州时,在咸丰帝面前,“(奕)主和,(肃)顺主战,哄于御前不能决”。1859年与俄使伊格纳切夫谈判,斥责其侵略要求,把未经批准互换的《瑷珲条约》文本,“掷于桌上”,宣布这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咸丰帝驾崩后受遗命与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七人辅佐年幼的同治皇帝,史称顾命八大臣。后为慈禧、恭亲王在政变中杀害。


纵观肃顺的政治主张与政治才能,在清末堪称能臣,但以他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严重的制衡了慈禧的政治权利,所以他只能去死。
肃顺等人优柔寡断决定了清王朝的覆灭!如果当时能够当机立断宰了慈僖,何许清政府还能延长一段时间.
谈何容易!慈僖是圣母皇太后,是同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八个顾命始终是外臣,权利在大又有何用?毕竟清朝政治制度严禁不可能想三国时期一样。
小时候看小人书,当同治死后,慈溪在大殿上当众宣布由醇亲王奕譞之子继位时,醇亲王当场昏了过去,为什么?是高兴还是害怕?
]]
]]
这是不可能!太后者天下之母,在封建制度最鼎盛时期的清王朝别说杀太后就是废个嫔妃也没有那么简单的,在说从咸丰驾崩到慈僖和奕发动政变前后不过几个月,大丧还没过。即便是曹操在世也没有胆量在这期间杀太后吧!而且八个顾命初掌政权根基未稳,羽翼未满怎么能说杀太后就杀太后?就是杀了太后他们将会面临什么局面?说到慈安她在当时和慈僖是联盟体,在对付八顾命的问题上可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至于后来的两宫相斗是后话!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8 16:52 发表
这是不可能!太后者天下之母,在封建制度最鼎盛时期的清王朝别说杀太后就是废个嫔妃也没有那么简单的,在说从咸丰驾崩到慈僖和奕发动政变前后不过几个月,大丧还没过。即便是曹操在世也没有胆量在这期间杀太后 ...

那倒未必,主席尸骨未寒滴时候,羽翼未丰的那些人怎么就把太后那帮人给宰了呢?
教主对慈僖老佛爷也感兴趣?:D
原帖由 aspman 于 2007-6-8 19:13 发表

那倒未必,主席尸骨未寒滴时候,羽翼未丰的那些人怎么就把太后那帮人给宰了呢?


----------------------------------------------------------
题外话,前段时间刘夫人死时,有人称其为"国母",但本朝首任国家主席是毛.我是不承认什么"国母"的,即便是有,那么也应该是江比王更有资格的.大家的意思呢?
]]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8 22:54 发表
这是当然的,毛的职务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主席任期 1943年3月20日—1976年9月9日(六大至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主席任期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主席 ...


-------------------------------------------
那样算的话"国母"可多了!
那当然,开国国母和其她的不能一样,所以江青才应该是国母。
所以还是肃顺等人优柔寡断,横竖是一个死,不如假昭咸丰,说需要慈僖殉葬,清有这个先类!如果慈僖不从,则更有抗旨不遵杀之。想想咸丰为什么要立八大臣为顾命?还是对慈僖的不放心啊!在承德是八大臣说了算,回北京就很难说了!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9 10:28 发表
那当然,开国国母和其她的不能一样,所以江青才应该是国母。


-----------------------------------------------------------------------
听说开国大典时刘夫人上了天安门,毛夫人却没有,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这个不知道:L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9 13:50 发表
所以还是肃顺等人优柔寡断,横竖是一个死,不如假昭咸丰,说需要慈僖殉葬,清有这个先类!如果慈僖不从,则更有抗旨不遵杀之。想想咸丰为什么要立八大臣为顾命?还是对慈僖的不放心啊!在承德是八大臣说了算,回北京就 ...



当时八个顾命虽然被咸丰指为辅政大臣,但其权利并未达到可以只手遮天独断朝纲的地步,他的对立面还有母后皇太后慈安,恭亲王亦忻。特别是亦忻的势力很大,当时他虽然被咸丰勒令在家读书,但他家的包衣有很多在步兵统领衙门等京畿卫戍部门做高官的,所以肃顺等的灭亡是迟早的。
醇亲王办海军还是不错的,能想办法弄钱给海军,虽然能力不足,但是不懂的事能听底下人的意见,可惜他底下的李鸿章比他还差劲。:D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骂声太多,但我觉得并不客观,对李内心诠释的比较不错的就是那部饱受争议的《走向共和》。
肃顺估计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惨死
一定梦见过,自古权臣无好下场,以肃顺的精明不会不知道。
东风兄。有理有据.精彩
:$ :$ :$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9 13:50 发表
所以还是肃顺等人优柔寡断,横竖是一个死,不如假昭咸丰,说需要慈僖殉葬,清有这个先类!如果慈僖不从,则更有抗旨不遵杀之。想想咸丰为什么要立八大臣为顾命?还是对慈僖的不放心啊!在承德是八大臣说了算,回北京就 ...

话说之前大清朝可没有太后立朝这一说啊!更何况,咸丰还要留下慈禧给肃老六上点眼药呢。不然,万一这肃老六学敖少保了该怎么办?
这个马屁拍的舒服啊!;P 。其实咸丰对于两宫和八大臣都是有所顾忌的,一怕出现武则天,二怕出现敖少保。本来以为自己这招高明,但他没有想到会是这么一个结果。最终西宫还是和小叔子勾搭起来翻了天。八大臣各有各的打算,齐不了心,肃顺空有抱负也施展不了。其实如果狠狠心在承德宰了慈僖结果应该是两样,说白了八大臣不是那块料,也就怨不得最后菜市口问斩了!
从嘉庆开始清朝的各位帝王统是庸才,特别是咸丰帝最是资质平平,如果不是他老子道光觉得老六奕忻性格太过张扬,不符合其选接班人的标准,要不怎么也轮不到咸丰当皇帝。所以我个人认为咸丰并没有那长远的谋略,他选顾命只不过是想让自己的儿子在成年前有几个顶事的帮手,不选材能出众的奕忻是因为私人恩怨而已,对于慈僖的问题,咸丰帝可能有所认识但可惜他并没有那种大丈夫的手段和胆识而已。
历史的局限性
其实咸丰能够获得道光的青睐还是动了很多脑子的,不仅仅是鬼子六性格张扬,咸丰不是痴呆,对于家国他还是上心的,只不过个人能力有限,说他没有谋略有点过了,道光怎么不济也不会将江山社稷传给一个白痴儿子手上的!
公元1861年,在北京慈禧太后叶赫那拉和恭亲王奕欣①联合发动一场针对以端华和肃顺为代表顾命八大臣的政变,从而夺取了统治权的政变,此次政变确立了慈禧太后在大清的最后岁月里47年的统治,此次政变共有三个名称叫得最多的是北京政变,此次政变的策划是在承德,其实施地点发生在北京,故得此名;第二次叫法是辛酉政变,此种叫法和甲午战争和辛丑条约一样是按当时的干支纪年;第三个是祺祥政变,对于这种人叫法或许人们大有不解,因为祺祥这个年号只在晚清出现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销声匿迹了,这还要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咸丰帝逃难到热河说起,这位十一年的咸丰帝在登基的岁月里似乎经历了两件大事,一是太平天国起义,江南各省“发匪”猖獗;二是大清开国以来首次被人打进北京城,自己则以“谒陵”的名义,逃难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或许是因为受到惊吓和心难圆明园被焚毁,在承德没有几个月,便撒手人间了,临终之前,参照本朝成例,设立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年公六岁的儿子载淳,此时,肃顺建议咸丰“效钩弋故事”杀掉懿妃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咸丰不允。后来,因此事慈禧对其恨之入骨。此次顾命大臣共有八人,此八人是:
    载垣: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五世孙,袭亲王爵。道光时,任御前大臣,受顾命。咸丰继位:为宗人府宗正,领侍卫内大臣。
    端华: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道光年间袭郑亲王爵,授御前大臣。道光帝死,受顾命。咸丰继位后,为领侍卫内大臣。
    肃顺:宗室,郑亲王之后,端华之弟。咸丰继位后,由护军统领、授御前侍卫。又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都统,后任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
    景寿:满洲镶黄旗人,为世袭一等诚嘉毅勇公、固伦公主额驸、御前大臣。
    穆荫:满洲正白旗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国子监祭酒(非进士特旨)。
    匡源:山东胶州人,道光进士,军机大臣。
    杜翰:山东滨州人,道光进士,咸丰师傅杜受田之子,军机大臣。
    焦祐瀛:直隶天津人,道光举人,军机章京、军机大臣。
  
    以上八人的领导集体,五满三汉,要么为宗师子弟,要么世受皇恩,可谓是满汉全席,比之康熙初年四人的顾命大臣全由满人来担任可看出清朝对内政策的有了较大转变,此八人的领导集体,便是人们所谓的“顾命八大臣”,也叫“赞襄政务大臣”,政变发生之后,由于此八人实则以肃顺为首,又被称为“肃党”。
    顾命八大臣在位之后,便给自己辅佐小皇帝定了个年号“祺祥”。此时,刚刚成了寡妇的圣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便奈不住寂莫,招来自己的小叔子恭亲王奕欣,密谋搞掉咸丰所任命的顾命大臣,由自己来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欣来当摄政王大臣,此二人一拍即合,指使山东监察道御使董元醇上书要求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和简派近支亲王一两人加入辅佐,另外再给小皇帝另选师傅。此时“后党”己隐约成形。
  两宫太后将奏折留中之后,召对八大臣之时,八大臣激烈反对,气得两宫太后手直哆嗦,小皇帝也没有见过这个阵试,吓尿了裤子。又经过一番明争暗斗之后,后党也没有得势反倒是惹恼了八大臣,肃顺等便消极怠工,此后两宫太后虽然心里狠不得将肃顺等,吃其肉,饮其血,但是不便当面提出垂帘之事,表面上只争“礼节细顾”,背地里将阳谋变成了阴谋。
  九月份,咸丰灵柩回京之时,慈禧太后命肃顺护送灵柩在后,两宫太后与皇帝和其他七位打大臣一同回京,发动了政变,给八大臣罗织罪名,十月,将罪首肃顺斩立决,载垣、端华由于是亲王,只能赐其自尽,穆荫发往军台效力,景寿、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被削职。把八大臣给小皇帝定得年号“祺祥”废除,改用新年号“同治”。两宫如愿以常的垂帘听政,恭亲王也成为议证王。
  以上教科书式的叙述可能感觉上很乱,但是这并非笔者本意,在前几日,查看清史稿之时,在政变发生之后的记载中,又几次看到了一个名字,也就是说八大臣之中有个特列,那就是景寿,他只是被削职,而其额付和一等诚嘉毅勇公等职位,未被削去,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同是令慈禧和恭王恨之入骨的“反革命犯罪集团”主要成员,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来,仅仅是因为他是额附吗?那为什么不削其一等诚嘉毅勇公爵哪?看样子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可能还要引发出一段隐情来。
    景寿,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其先祖为乾隆时重臣明瑞,因为乾隆三十二年,缅甸为乱犯边,明瑞以云贵总督领兵部尚书衔,经略军务,出征缅甸,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连战连捷,封一等诚嘉毅勇公,世袭罔替,此后因急功冒近,粮尽兵溃而自缢。乾隆震惊,亲临到明瑞家祭祀,以示哀悼。后传至其孙,即景寿父博启图,此人官至工部尚书兼领侍卫内大臣,道光十四年,博启图病逝后,由其长子景寿的哥哥景庆袭爵,道光三十四年,景寿受赐顶戴,入上书房读书。道光二十五年,朝廷为表彰这一家的功勋,赐景寿尚寿恩固伦公主,两人成婚之后,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其后景庆死后,景寿便袭了爵位。
  到了咸丰朝,景寿更是官运亨通,在宦海里一路高歌猛进。于咸丰五年授蒙古都统,六年又授御前大臣,此后又兼领侍卫内大臣,可谓是位极人臣,此时他己进入自己宦海里的第一个高峰。后来他位成了上文中八大臣之一。但是政变之后的四个月里,他又被重新起用,任命为蒙古都统,此后,政变之中削去的职务,一一恢复,难道单单因为他是额附,怕让公主守寡,便照顾他吗?也不然,其实公主在两年前己经死。那么说把首犯肃顺处死,两位王爷圈了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还难免一死哪?说到此处,诸人可能都明白了,敢情这小子吃里扒外,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一种可能,那便是恭亲王奕欣在承德之时,便于将这种额附给征取到了后党阵营之中,在关键时刻,才让这位额附的屁股才没有做错凳子。为什么会给恭亲王争取过来哪,还要从他娶的那位公主说起。
    寿恩固伦公主,其生母为静贵妃,博尔吉济特氏,清代公主分两级,一种由皇后所生的称为固伦公主,一种是刀嫔生的或皇后抚养宗女称为和硕公主,由于道光连丧三位皇后,心伤之余己不能再立皇后,让静贵妃统摄后宫事务,己成为实际上的皇后,只是差了个名而己,这就是为什么公主能叫固伦公主,而不是和硕公主的原因。静贵妃除公主以外,还生有一子,那就是奕欣,后来的政变中的主角之一恭亲王。另外咸丰帝奕柱②十岁之时,其母钮钴禄氏病逝,奕柱也由静贵妃抚养长大,奕柱也视静贵妃如同亲母一般,和奕欣和寿恩公主也亲如同胞,那为什么奕欣还在咸丰继位之后一度失势过哪?这里倒还有一段异文故事:
    到了咸丰五年,成为贵太妃的静贵妃,己病入膏肓,咸丰前去问安,太妃睡得迷学糊糊的错将咸丰当成了奕欣,说了些咸丰性情不测之类的话,于是咸丰对恭王产生了嫌疑;后来恭王看到其母病情日重,去咸丰那里讨要封号,咸丰只是点沉许了一声,再没表示。不料恭王跑到军机处后假传圣旨,给其母定谥号为“孝静康慈弼天抚圣皇后”,咸丰得知后大怒,在其母死后,罢职恭王军机,命其回上书房读书。③
    此后至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恭亲王才领旨在京议和,算是得到起用。此后,这种王爷未入顾命之列,当然心有不满,时时想翻身,这才和自己的己守了寡的嫂子联成一气,发动政变。但是话还要说到回来,恭亲王和景寿关系应当很密切,妹夫和大舅哥的关系,当然比和肃顺近,策反他应当不成问题,要不然为何其他顾命大臣,都是杀头的杀头,流放的流放,而这位景寿却原复原职,得以善终哪。在政治上慈禧和奕王应当不会这位额附开恩,他们不会不明白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残忍,何况寿恩公主此时己不在人间,也不用看着自己姐姐的面子,对这位额附网开一面。如果说网开一面的话,那么两位铁帽子王,从根本上说又无大错,有清一代赐死亲王的也不多见,何况这八位大臣又是咸丰依照列祖列宗的家法任命来赞襄政务,本朝又无垂帘听政先例,恭王未入顾命大臣行列也是咸丰遗诏白纸黑字,诏告天下的。
    美国人斯特林.西格雷夫在其书《龙夫人慈禧故事》④里认为景寿是后恭王安插在八大臣中的卧底,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好像不太可能,因为景寿的职务是咸丰任命的,恭王和寿恩公主是亲姐弟不假,但是当时景寿的官位己是位极人臣了,何况恭王也不能算到,咸丰会死在热河,就一定会认命景寿会顾命大臣,况且这后恭王己经失势了,咸鱼的可能性也不太,当时恭王的地位也不可能安排这样一位高官来给自己做卧底。极有可能是在恭王到承德哭丧之际,与太后达成一致,共同策反这位“肃党”之中的重要人物,来完成他们的计划,按照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只有恭王能完成这个使命。因为,八大臣任何一位不可能单独请见两宫太后,这种排除了慈禧的可能性。恭王到承德之后,自然可以接近这位姐夫,而对他“晓以大义”。来成全他的政治目的。
    景寿的大落大起足以说明,他在这次政变之中,扮学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这样一个史书上极少提到的人物可能主宰了大清以后的命运,这场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政变至今还迷雾重重,此时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只能用这种猜想的办法,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
   
  ①②均为错字,那两个字好像打不出来。
原帖由 雨轩 于 2007-6-13 17:24 发表
其实咸丰能够获得道光的青睐还是动了很多脑子的,不仅仅是鬼子六性格张扬,咸丰不是痴呆,对于家国他还是上心的,只不过个人能力有限,说他没有谋略有点过了,道光怎么不济也不会将江山社稷传给一个白痴儿子手上的!



我没有说咸丰是白痴,只是说他的资质很一般,做皇帝完全不称职而已。道光为人一生勤俭,性格也很木纳。所以他虽然很喜欢奕忻的才能,但却不放心他的为人,怕奕忻做皇帝后矫奢所以道光最后选择了他认为为人忠厚的咸丰,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12 14:17 发表
从嘉庆开始清朝的各位帝王统是庸才,特别是咸丰帝最是资质平平,如果不是他老子道光觉得老六奕忻性格太过张扬,不符合其选接班人的标准,要不怎么也轮不到咸丰当皇帝。所以我个人认为咸丰并没有那长远的谋略,他 ...


庸才算不上,清朝政治上唯一可取的优点就是对于皇储的选拔和培养。再加上清朝皇族的满汉杂交优势:D ,对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延续超过3代的朝代,清朝的皇帝质量应该名列前茅的。当然从咸丰开始质量有所下降,但清朝衰落更多出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而不是统治者素质的下降。
清朝皇帝的勤政还是要肯定的,这是历代帝王不能比拟的。
原帖由 oo7yjg 于 2007-6-14 10:51 发表


庸才算不上,清朝政治上唯一可取的优点就是对于皇储的选拔和培养。再加上清朝皇族的满汉杂交优势:D ,对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延续超过3代的朝代,清朝的皇帝质量应该名列前茅的。当然从咸丰开始质量有所下 ...


----------------------------------------
满汉杂交----应该是满蒙杂交吧?
]]
汉八旗不也是满族吗?
原帖由 东风强劲 于 2007-6-8 22:54 发表
这是当然的,毛的职务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主席任期 1943年3月20日—1976年9月9日(六大至十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主席任期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主席 ...

问题是本朝未称任何人为国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