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滇池十多年投逾47亿元治理水质仍无根本好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34:10
云南滇池十多年投逾47亿元治理水质仍无根本好转
2007年06月03日  来源:新华网

滇池已遭遇严重污染。 中新社发 李忠金 摄

  云南省政府近日公布,10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47.62亿元治理滇池,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专家认为,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滇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和重建难度大;缺乏稳定的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及有效的融资机制等。
  今年云南将完成盘龙江中段水环境治理、昆明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2座垃圾焚烧发电场等污染控制性工程,并将启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项目实施,搬迁部分重污染企业至流域外。             近年来,云南相关部门开展了滇池污染治理“零点行动”,实施污水达标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推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对1630户重点污染企业实施监控;在滇池草海实施污染底泥疏浚工程,疏挖污染底泥633万立方米,机械清除富藻水780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53万吨;完成相关一些河道的截污整治等。
  滇池目前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滇池水体恶化不仅制约了滇池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滇池流域数百万群众的生活质量。(记者:王研)
云南滇池十多年投逾47亿元治理水质仍无根本好转 2007年06月03日  来源:新华网
滇池已遭遇严重污染。 中新社发 李忠金 摄

  云南省政府近日公布,10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47.62亿元治理滇池,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
  专家认为,滇池水质仍未根本好转的主要原因是,流域环境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滇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修复和重建难度大;缺乏稳定的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及有效的融资机制等。
  今年云南将完成盘龙江中段水环境治理、昆明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2座垃圾焚烧发电场等污染控制性工程,并将启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项目实施,搬迁部分重污染企业至流域外。             近年来,云南相关部门开展了滇池污染治理“零点行动”,实施污水达标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推进清洁生产等措施,对1630户重点污染企业实施监控;在滇池草海实施污染底泥疏浚工程,疏挖污染底泥633万立方米,机械清除富藻水780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53万吨;完成相关一些河道的截污整治等。
  滇池目前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劣V类;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体为V类。滇池水体恶化不仅制约了滇池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滇池流域数百万群众的生活质量。(记者:王研)
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搬迁人口和污染企业,合理统筹规划发展。这个需要防止贪官庸官误国。
要么生物治理,这个需要好好研究。不能让学术骗子钻空子祸国殃民
哀,都很难
这是因为污染比治理来得更凶猛。而且治理污染的资金是否全部到位,是否全部花在了该花的地方大家不得而知。
贪污比污染更严重
能有4亿用于治理就不错了。
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贪污。
滇池私有化可能能解决污染问题
治标不治本有何用?就算投入50亿,又如何?
就算全部投入治污也没那么快见效
泰晤士河用了整整80年,而且英国的法制比我们完善多了,贪污腐败也少多了
中新时评:不妨公布治理太湖滇池淮河的费用详单  
2007年06月0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6月4日电 题:不妨公布治理太湖、滇池、淮河的费用详单

  作者:郑根岭

  正当太湖蓝藻污染使得无锡百姓饮水困难的公共危机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之时,又听闻云南省政府公布:10多年来各级部门共投入47.62亿元治理滇池,但水质未获根本好转(新华网6月3日电)。



  这个消息让我不禁联想到此前已经知道的太湖、淮河治理耗资巨大的旧闻,进而产生疑问:这么多钱具体都是怎么花的,为什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就斗胆建议,能不能公布治理太湖、滇池、淮河和其他大工程的资费详单,让社会大众品头论足,看看哪些钱花得其所,多少钱花得不明不白,还有哪些工程本来有可能做得更好比如少花钱多办事……

  根据公开报道,历时15年并于一年前完工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投资逾百亿元,而二期工程预算投资则多达1000亿元。不知道这些资金中直接和间接用于治理污染的有多少,但眼下的蓝藻污染,无疑给太湖治污下了一个尴尬的结论,尽管诸多解释极力回避蓝藻污染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向太湖排放的联系,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任怎么样也抹杀不了。至于淮河污染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入600多亿元巨资,可到如今依然污浊不堪,沿河居民“守着淮河喝矿泉水、纯净水”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为治理水患和水体污染,国家和地方不惜投入巨资,可这些钱花出去了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应有效果,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惑,也就难免会让人往工程腐败上面猜想。加上这些巨额资金在系统内、部门内暗箱操作,等于为另类用途开了方便之门,由此也就难以回答公众的疑问,难以消除大家的猜测和疑虑。这些资金具体都是怎么分配的,每一笔钱都是由什么单位、什么部门、什么人具体负责操作的,都用在了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和成效?是由那些领导和专家验收的每一项工程,出具了权威鉴定意见,也应该公诸于众,毕竟理应谁说话谁向公众负责,不能糊弄了事,你好我好大家好。

  随着国力的提升,再造秀美山川成为党和政府的一大政策导向,各级政府用在治理环境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因此未雨绸缪,在此领域加大公开力度防止腐败就成为当务之急。污染本是罪过,可闹不好治理污染这件善事,却照样有可能成为工程腐败的一个品种,打着高尚的名义行贪腐之实,不是不会出现的事。这并不是说太湖、滇池、淮河治理当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过具体操作人应该给公众一个机会,让大家了解这些巨资具体都用到了什么地方,为什么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有什么经验,又有什么教训?

  随着GDP数字的膨胀,现在全国不少地方的官员,都是一副财大气粗的口气,好像都在发愁钱多了花不出去,可到底有多少钱真正用得其所,真正用到了国计民生急需改善的地方,又有多少被不合理地交了“学费”,用到甚至挪用到了本不该去的地方?拿了钱不认真干事,只是巧立名目套钱花钱――我们见多了公共投资的这种命运,决不能听任其一再重演了。
治理滇池我有妙招,只花一亿不到:直接拿土把滇池填平,立马清除水污染,还可以在上面卖地皮开发房地产,一举两得.
所以说想先污染再治理,代价不是一般的大.除了治理一份污染比制造一份污染更难,还因为如果污染形成,那么表明形成污染的一些因素已经产生了.比如,那些污染企业还在那里,还在时刻产生新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