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勇敢的台灣人 七年浴血抗戰...連載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7:48
]]
義民軍第一次圍攻台北城
台灣的統治士紳階層所表達的怕死精神,在日人一入侵台灣就讓人看了十分清楚。但站在台灣社會的主要成員的台灣人,有極堅定的台灣人立場,抗外意識也格外堅強。以刀和竹槍來驅逐來犯的日本人,不怕死的事蹟一再重演。在無政府組織系統、無武器、無糧餉下不分是河洛、客家、原住民集體抗日,令日人稱為台灣民族以有別於其他漢民族。
在一八九五年時在台灣北部以武裝對日進行抗戰的地區領袖有
1. 深坑的陳秋菊(前清四品武官)
2. 錫口(松山)五分埔的詹振
3. 八芝蘭(士林)的賴唱
4. 北投的楊勢
5. 金包里(金山)的許紹文(前清武秀才)、許石、林烏棟
6. 淡水的簡大獅、蔡伯
7. 大屯山的盧錦春
8. 宜蘭三貂堡的林李成(前清秀才、經營金礦)、林大北、徐祿
9. 宜蘭二圍的林維新(前清武秀才)、林火旺
10. 宜蘭三叉坑的王秋鴻、須錄英
11. 大料崁的簡玉和
12. 三角湧(三峽)的蘇力(樟腦製造商人)
13. 新竹平鎮的胡嘉猷(又名阿錦,前清五品武官)等人

日軍在佔領台南十月二十二日,後宣佈「全島平定」。但俱有台灣人意識的群眾,不願在日人的統治下生活。明知不可為,也知武力相差懸殊,但全不惜以犧牲性命來發動對日抗戰。各地民眾自動組織成義民戰士數百或數千人不等。林李成(前清秀才)等也清楚認識那些曾在高唱「抗日」的前清勢力及台灣人買辦士紳,是一群是不可靠的怯戰懦弱之徒,只有自已而無台灣的存在。惟有靠自己的力量,在一八九五年秋與淡水的簡大獅等各地義民軍的領袖齊聚一堂,欲集合大眾力量來與有優良裝備的日軍正面作戰。
林李成等看到四腳仔(日本人之外號)強佔台灣。又看到滿清官兵如此不堪作戰,見到日軍一律不戰而潰。唐山人拿了許多台灣人多年所繳的稅及糧,但卻不能保護台灣,這到底是為什麼。並深深以為不能再依賴唐山人來保護。台灣人必須自立自強。因此請來簡大獅來指導,如何以劣勢的裝備來擊垮敵人。

簡大獅,本名簡忠浩,生于台灣淡水。年青時長教簡德潤大宗祠開設武術館,延請武林高手,教授族中子弟練武強身。簡大獅身高體壯,對武術素有興趣,便留下來習武。他力氣根大,宗祠門口兩只石獅子,一般人都挪不動,他能舉起繞行宗祠一周。眾人稱他力大過獅,于是易名"簡大獅"。

簡大獅同意林秀才所言的「我們要靠自已」。並概略計劃「以同一天大家在所居住的地方發動對日抗戰」。一方面讓日軍疲於奔命,台北必然出現真空,屆時攻入台北,完成奪回台北的任務。
各地義民軍領袖約定以十二月三十一日除夕(日本過年)夜起義。共推胡嘉猷(前清四品武官)負責總指揮。大家約定在,以大屯山與觀音山的山頂舉火為號,各路一起行動,約定在元旦日以武力奪回台北城。如此展開了七年武裝浴血抗日戰爭的序幕。
1. 由林李成、王秋鴻、須錄英等抗日首領在一八九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在宜蘭頂雙溪召集抗日戰爭會議時,為日軍所佈出的密探所獲悉。日軍得報,以先發制人。立即攻擊在三叉坑的義民軍,林李成等數百人在不備中遭受攻擊而倉皇應戰,並反包圍攻打日軍,日軍的基隆憲兵屯所長上原尚英、憲兵大尉等被包圍者全部被義民軍所殲滅。日軍雖戰敗但牽制林李成等力量,未能將這股力量集中在台北發揮,甚為可惜。
2. 次日(即十二月二十九日)在深坑的陳秋菊等得知日軍搶先攻擊林李成等在頂雙溪,因此提早率領部屬襲擊深坑的憲兵屯所,擊斃了憲兵警察十多人,並佔領深坑庄。
3. 十二月三十一日 有二千多名的義民軍在林維新、林大北、徐祿、陳其山等的率領下,及林李成、王秋鴻從頂雙溪.瑞芳地區趕來會合。全軍交由林維新指揮,到除夕在山上火號一起,立即圍攻宜蘭城,將日本守軍逼得退守城中。
4. 詹振率部先攻錫口街,並切斷台北、基隆間的交通通信線,然後加入台北戰線。
5. 許紹文是在金包里的山中聚合一支義民軍,在除夕日混進金包里街,襲擊憲兵分駐所並成功地殲滅全部日本憲兵。許紹文、許石、林烏棟等首領再率領一千餘人,乘勝向基隆進攻。再與各路義民軍議定會師台北城。此時日軍有所戒備並埋伏於途中、許紹文等於進兵台北的途中就受夾擊,傷亡慘重,無法向台北進攻,不得不退入山中。
6. 胡嘉猷率領新竹、苗栗、平鎮等地的義民軍提早北上,按時包圍台北城。
7. 簡大獅率部一千餘人以大屯山一帶為基地,等到除夕見到觀音山、大屯山上烽火信號,即率眾先攻關渡。再和各路義民軍齊向淡水街進攻。翌日元旦整日敵我交戰。
8. 三角湧受蘇力所率的義民軍攻克,蘇力即趕來台北參加戰鬥。
9. 其他八芝蘭、北投,草山、竹仔湖、板橋等各地義民軍也趕來一起圍攻台北城。
日軍四處同時受到如此大的打擊,樺山資紀總督與水野遵局長皆愕然。不知所措,對台灣人能發出這麼大的反擊力量百思不解。雖然早已獲得義民軍將攻打台北的消息,樺山總督不太相信,但為了防止萬一也向日本國內申請援軍,所幸援軍來得迅速恰當,不然一世英名就栽在台灣。另外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宜蘭城被圍,在總督府的決定是不去援助,以保住台北更為重要。

此次攻打台北城未能一舉成功有下列因素:
1. 攻打台北的軍機早洩,日軍因而有所防範。
2. 在宜蘭的義民軍攻台北的計劃因日軍先攻而提早進入戰鬥,而無法配合攻打台北,圍宜蘭城若日軍趕來救援,則攻陷台北城的成功機會大增,同時來援的部隊也會被義民軍半途截擊。
3. 日本的效率奇快,由日國內派來的援軍二千名提早抵台,是義民軍所沒有料到的。
4. 火力的懸殊使得金包里、淡水等地義民軍的戰鬥無法勝敵,故不能按時趕到台北。
5. 深坑的陳秋菊在進襲台北途中獲悉戰況不利,竟未與敵開始戰鬥之前就轉退新店山中。
6. 敵我火力懸殊,義民軍火力極差,槍枝不敷用,竟然十之八九得持刀及竹槍而戰。
7. 日軍在台北的防禦計成立由台灣總督府軍務局員組成的第一備急隊,民政局員組成的第二備急隊,台北縣職員組成的第三備急隊及由鐵路隊組成的第四備急隊充分發揮全體日人動員力量,計有二萬名日人此次負起保衛台北城。
8. 日本政府的高效率,當台灣的日軍向本國發出求救信息,本國無條件,無遲疑立即派遣數批軍隊來台,立即介入戰爭。其中對台灣義民軍的認識似乎一點也不放以輕心。反而派出比先前對付民主國更多的兵力來台。
義民軍雖然一時稍佔優勢,但總督府預先知義民軍只攻台北,所以膽敢當天調動在新竹的駐軍北上台北。圍住台北城的抗日義民軍立即受到裡外夾攻。
到了一月三日,日軍第一師團的援軍二千人從本國到達基隆,總督府立即派遣對義民軍的反擊。並搜索台北城及其附近的錫口、南港、水返腳(汐止)、八芝蘭、北投等地,日人無從分辨何人是義民軍,何人不是,況且也不想分。一律認為凡是台灣人居住在該地區的都是義民軍,所以就盡燬民房並殺戮一切能看到的居民。一月五日日軍再次攻入金包里,即採取血腥的手段大肆燒殺。日本國內得知在元旦台北受攻擊,日本陸軍大本營也急急派出更大的援軍,在一月十三日派來混成第七旅團也趕到台灣。總督府再把這新援軍投入於新店、深坑、板橋、宜蘭、頭圍、番仔寮、三角湧、大嵙崁、平鎮、新竹等地的屠殺作業,日軍美其名為「臨機處分」而實際上就是公然屠殺的代號,不僅對義民軍或是抵抗者屠殺,凡是義民軍的家眷、房屋或有這麼一點關係的也一律殺無赦、燒燬,久而久之日軍警的鎮壓是變本加利更為嚴苛,加上這無人性的屠殺,不論是否抗日台灣住民,凡是日軍經過的路上所有的住民全部逃走,不敢居住。抗日義民軍及無辜百姓飲恨遭殺戮者極多,無法計算。
日人在宜蘭城被圍攻了四日後在一月四日日本援軍趕到,才在一月八日出城反攻。此時義民軍圍城已經八天,於是,解圍而退。此役義民軍戰死者達五百餘人。其後一月十二日日軍混成第七旅團第二大隊登陸蘇澳,立即在宜蘭平原大開殺戒,日人以討伐為名,其實是「嚴密搜查各村民房,以刀槍抵抗者當然格殺,凡持有武器者亦鎗斃,並將武器與房子一起銷毀。」。如此徹底殺戮,被殺戮的台灣人計有二千四百五十四名由第七旅所殺,三百七十七名由憲兵所戮,另有一千五百餘人被殺,被焚燬民房一萬餘幢,真如日人所說:「宜蘭平野之一大半盡歸灰燼。」
如此不斷進行的屠殺作業到了二月下旬,台北附近的抗日武裝行動才各見消熄。
在重大的日軍彈壓下有胡嘉猷、蘇力、許紹文、徐祿、林李成等抗日首領知目前根本無法在台灣生存,所以相繼偷渡到上海、廈門等地。但林維新(前清武秀才)首先向日本官方自首,自首並沒有改善問題,日人對林維新時常加以侮辱及虐待,他找到機會便逃亡大陸。
此次圍攻台北的武力抗戰,英勇的義民軍戰士計有五、六千人之眾,但在敵我武力裝備懸殊的情況下,攻城失敗,抗日精英喪失慘重,並且抗日首領紛紛逃亡大陸之後,在台灣的義民軍轉入深山,並以台灣天然的山岳天險為根據地,並不因攻台北城的失敗而退卻。
在各地的台灣人大都會主動提出一成的農產品捐給義民軍。
明天繼續.:D
还好,还有台湾人知道,日本人是侵略者:L
另外還有14年的連續抗日......:D
我對這議題有興趣,我家這邊的八卦山脈就是黑旗軍還是竹苗甚麼義軍跟日軍決戰的地方.日本天皇的胞弟就陣亡在此,我常去登山都會不小心看到一些古墓,還有一個看不清楚明子的清朝四品官墓.
[WARNING! WARNING!]

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WARNING! WARNING!]
[WARNING! WARNING!]

抗日霧社事件 vs. 台日軍高砂義勇隊
[WARNING! WARNING!]
[WARNING! WARNING!]
可惜真正有血性的都被鬼子杀光了
可惜,新生代还有不少哈日的
一个地方政权想维持自己的小朝廷,勾结曾经的敌人和中央政府作对。
天下是可以争的不能分的。
高金素梅到现在还在为“高砂义勇队”向日本抗争
繼續.....:D
圍攻台北城後的全民對日戰役
台灣北部的抗日義民軍在第一次圍攻台北城失敗後,並不因火力的懸殊而退卻,對日抗戰仍在各地如火如荼進行並分散於各地的山中險要並有許多新生的抗日領袖出現,北部各地區的抗日領袖計有:
1. 簡大獅、盧錦春、李勇、林清秀、劉簡全等據於淡水金包里地區
2. 詹振等據于南港錫口地區
3. 王貓研、陳豬英等據于三角湧地區
4. 陳秋菊、徐祿疊、鄭文流等據於景尾、深坑地區
5. 林火旺、林小花、蔣老福、林朝俊等據於宜蘭、頭圍地區。
6. 林李成等據於澳底瑞芳地區
7. 江振源據於龍潭地區
8. 陳瑞榮、林涼、林天義、許才、林清雲等據於桃園南崁地區
這些抗日義民軍得到一個認識,就是原本僅對日軍攻擊,但因日人四處殘殺我同胞,所以攻擊對象就不限於日本軍警,並延伸至日人眷屬。義民軍以游擊戰術,讓日軍防不勝防。

一八九六年一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十八日),賴唱率領義民五百人襲擊台北近郊八芝蘭(士林)的芝山巖學堂,擊斃日本教官楫取道明等六人及來救援的日本士兵十四人。
一月三日,日軍後備隊援軍二千名抵基隆,除以七百名立赴宜蘭外,其他悉數投入北部戰場,江振源結集一千餘義民,與日軍正面大戰於龍潭坡義民軍戰死者達六○○餘人。各地紊亂英國派兵至淡水護僑。
一月四日蔡池在下圭柔山與日軍大戰,十四日板橋地區的義民數百人,與日軍戰於土城庄,戰死者三十人,被俘而遭殺害者六十五人。十八日、二十二日義民軍在文山的新店、景尾、石碇、坪林尾、芎林仔等地與日軍展開游擊戰。
二月十九日,大隊日軍攻到三角湧。王貓研、陳豬英等義民奮起應戰,在劣勢的火力下,充分利用地形,以遊擊方式與敵軍周旋了十六天,日軍的強大火力竟然力不從心,無從發揮。此地歷來抗日作戰最為激烈,三角湧在去年(一八九五年)在蘇力的指揮下,設下陷阱讓日軍入三角湧、大嵙崁之間,然後加以痛擊,日軍不得不調派新力軍,齊赴三角湧救援山根支隊。日軍佔領後施展報復大肆燒殺,而此後人在此建立「三峽忠魂碑」(請參閱p14)。所以這次日軍來到三角湧,對它所施展的焚燬殺戮特別殘忍。在三層及頭寮公然處決了最頑強抵抗的義民十三人,後人將其遺骸收集埋葬,稱之為十三公,現在仍有十三公墓。
劉阿連等在銅鑼園、大湖,王成與李本源在新店的暗坑(今安坑),皆與日軍有激戰。三月六日詹振、林李成、陳捷陛等率領義民二百餘人,攻擊錫口(松山)憲兵屯所,雙方交戰於錫口街中。四月十六日在鶯歌石義民軍一千名與日軍大戰互有傷亡。三十一日詹振等五百名在南港與日軍作戰。
一八九六年六月 詹振、林李成(前清秀才)聯名頒發檄文並舉起「日寇罪狀」如下:
1. 不敬天不敬神
2. 不敬孔子不惜字紙
3. 貪官污吏輕侮百姓
4. 不重律法、私刑罰
5. 不顧廉恥禽獸
6. 不分善惡逆天意
7. 日本做事同乞食
8. 放尿要罰錢

一八九六年下半年林火旺、詹振、盧錦春、陳豬英、黃文開、孫成、蘇來、蘇壽等各路英雄在九層源坑、尖山湖、錫口、觀音山、金包里、頂雙溪、頭圍的福德坑、湖底庄、新店、石碇、深坑、坪林尾、尖山湖、三角湧、宜蘭的員山,海山的打鐵坑、獅仔頭寮、景尾、頂埔、木柵、十五份、粗坑、獅仔頭寮、七堵、平溪的石尺坑等地與日軍展開無數次的攻防戰。
台灣民眾第二次圍攻台北城
進入一八九七年在海山的土城、大坑、八堵的鐵路工廠、文山的西粧寮、獅仔頭山、坪林尾、頭圍、南港、塗潭、雞頭山、烘爐地、蕃仔坑、礁溪等地,勇敢的台灣人前仆後繼屢敗屢戰,在上述各地向日軍挑戰不懈。
抗日義民軍的首領詹振、陳秋菊、簡大獅、徐祿、詹番等議定以國籍抉擇日(請參閱p213)的最後一天即在五月八日為第二次圍攻台北日,是日拂曉抗日義民軍四千餘人一齊起義,一隊從東南角的三張犁攻入台北城,在大稻埕襲擊法院與租稅檢查所,再從北門逼近台北。另一隊從西北角的八芝蘭地區同時起事,向台北進攻。然而這個台灣總督府的官員,並不是滿清的官員,對此國籍抉擇日有事前的警覺並且有防範,在台北城內有大批駐軍把守。於是立即出動業已等待多時的日軍與義民軍戰鬥。敵我激戰了三、四個小時,抗日義民軍傷亡慘重,戰死者己達一百多人,不得不撤退。在此戰役中,農民出身且最為堅強的抗日烈士台灣民族英雄詹振,在北門衝鋒時,身先士卒不幸中彈陣亡。
日方雖然獲得勝利,但日本統治台灣已經三年了,雖然在軍事上具有壓倒性,但首府台北卻經常受到攻擊,中南部的抗日戰爭也方興未艾,令日本政府顏面盡失。此時日本國內陸續傳來指責,並對佔領台灣是否附合日本利益大表懷疑。因而有人提議將台灣以一億日圓賣給法國。

一九九七年六月以後在三張犁、公埔、礁溪、劍潭、頂雙溪、內湖的鼻仔頭、雙面坑頂、西寮、五指山、海山憲兵屯所、八芝蘭的石閣、崁仔腳、下溪洲、雙溪口、頂埔、等各地皆有抗日戰爭,由李烏、周興吉、潘亮、李田裕、陳樹、陳潛、林九、游阿呆、盧錦春、徐祿、鄭文流、劉金等人所領導。七月間桃仔園南崁地區、大坵園(大園庄)地區、南港四堵地區各地抗日首領聚集義民屢起抗日,進行游擊戰術迫使日本軍警忙亂不堪。
八月二十三日在五指山向日軍攻擊六個半小時。 林九、游阿呆等殲滅在海山的憲兵屯兵所。九月九日盧錦春在八芝蘭的石閣,又在崁仔腳與日本軍、警作戰。 徐祿等在擺接的下溪洲與日軍激戰一晝夜。其他尚有在雙溪口、在頂埔、在金包里的阿里旁,萬里、坪林尾、金面山、瑞芳的獅仔頭山、粗窟等地義民軍燃起抗日烽火。
十月、簡大獅攻入金包里阿旁庄,其屬下曾享遂殺死日軍指揮官松本少尉。日本的討伐隊以步兵四個中隊組成針對在坪林尾、金包里義民軍,進行討伐。但日軍在金面山、瑞芳的獅仔頭山受到義民軍的攻擊。
十一月、簡大獅、盧錦春、林大平、詹番等共率抗日義民五百餘人,集合於大屯山下的竹仔湖,準備襲擊淡水街,雙方遭遇,即展開對日軍及保甲壯丁團作戰。二坪頂的抗日義民二百餘人也同時與敵戰鬥、也因戰敗而同樣的退入山中。簡大獅率義民軍在九芎林襲擊橫山憲兵屯所,在礁溪狙擊日軍,二十日在獅仔頭山由唐潘率領下作戰三小時,二十八日在四圍亦有戰事。
十二月簡大獅、詹和尚、林火旺、吳水久、王永泉等在士林的南雅、頂雙溪、錫口的冷水溪、在瑪練港、烘內、四圍的林尾、二圍的白石腳等地對日本軍警作戰。宜蘭的抗日首領林火旺率領義民三百餘人,出沒于台北地方的新店、錫口(松山)、水返腳( 汐止) 等地,以游擊戰術與日軍週旋。
一八九八年一月抗日戰爭發生在南港的大抗與十三份由陳秋菊主導,二月簡全襲擊北投憲兵屯所、張老思襲擊台奸並焚其宅,李養等在石碇的和尚頭,王銀泉、王蛤、朱晦永、黃萬軍等人在車秤與日軍作戰。三月大屯山的簡大獅、盧錦春等,再次結集抗日戰士一千餘人於竹仔湖。十日出兵襲擊金包里瑪陵坑、大武崙、礦溪等處的憲兵屯所。次日日軍的基隆守備隊趕來救援,十三日又有日軍援兵及北投憲兵隊再到,簡大獅明知日軍業已增援但仍有十名敢死隊進入憲兵屯所內,燒毀房屋,無視日軍的優勢火力,並迎敵在竹子山。敵我相持七日至十六日晨。其後簡大獅、盧錦春、詹番等各首領率眾各據一方,出沒於淡水、八芝蘭、基隆、景尾等地。日軍明知也無法處理。
一八九八年由林火旺統領宜蘭地區三份六庄的吳水養、小金面庄的蔣老福、五峰旗山林俊目等抗日首領,率抗日義民六百餘人,再次攻擊宜蘭街。在九份、鹿角坑、竹仔山、頂埔的三抱竹、台北的艋舺等地皆有戰事。
一石兩鳥的招降政策
到了一八九八年二月新任第四代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對台灣民眾以武裝抗日,不斷地、經常地在各各日人的據點攻擊,日人成為過街老鼠,如此十分不妥。為了改善現況,才逐漸認識到台灣人大眾的抗日意識極為堅強,與唐山人有絕對不同,同時也認識到單靠武力鎮壓無法使台灣人及其義民軍俯首就範。又因兒玉認為日俄之交戰乃遲早問題,所以必須盡早解決台灣抗日武力,以避免引節外生枝,所以大量收繳槍枝之舉並產生了「招降政策」。為了瓦解台灣人的抗日意識,更新吏治整頓一些貪瀆日人並加強社會開發。同時又採用第一號買辦辜顯榮的建議而沿用了前清的保甲制度藉以整頓治安,保甲制度是以十戶為一甲,置甲長一人; 十甲為一保,置保正一人。保正、甲長為名譽職,無薪俸,保甲內所有居民必需訂立保甲規約、若有犯罪行為則保甲內居民有連坐責任。又凡年滿十七至四十歲男子組成壯丁團。又公佈「匪徒刑罰令」殘酷殺害被捕的義民戰士。然後再利用辜顯榮平地青雲的形象,在各地製造更多的台灣人御用紳士,並擬一套「招降政策」對付抗日義民軍。 在中國歷史上將歸順的反抗人物以軍職或官員為酬庸,來安撫稱為「安撫政策」,日人亦學習此招但以「招降政策」取代「招撫政策」。後藤新平以其小學時代的老師,當時任台灣總督府事務官的阿川光裕及另一位事務官白井新太郎為負責官員來推動「招降政策」。所謂招降政策,即可免除本罪,並提供就業機會,另外還提供事業資金等以金錢的銀彈攻勢。 利用在各地的抗日首領及義民戰士因抗戰日久,在孤軍奮鬥子彈、糧食皆缺乏的情況下,以這套「招降政策」來瓦解軍心,因此受其利誘而投降歸順者增加。同時也放寬原來禁止神祇、舉辦廟會及遶境等的民間活動。原本台灣有二大族群,即是統治階層的唐山人及被統治者的本地人。二者的關係因日本人佔領,產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唐山人失去了政治靠山及特權後,除了少數享有特權人物離開台灣,其他唐山人全部毫無例外地變成了本地人。因此留台的唐山人從此也成為本地人,並也有部份成為武裝抗日份子。這是歷代的傳統,即是遇到新外來政權後,凡無特權的新移民,即成為台灣人。

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研究抗日領袖中,認為在深坑的陳秋菊應該是最理想的招降人物,因陳秋菊是前清四品武官,而非是基層的台灣大眾出身,也就是草根性不夠。抗日的意識雖然比起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高出甚多,但因曾任職滿清的官員其受降的機率絕對高。故在一八九八年六月即下令台北縣知事村山義雄負起招降的責任,又運用當地的御用紳士為嚮導而入山和陳秋菊、徐祿等抗日首領會見。果然如同後藤新平的判斷,素有勇者之稱的深坑陳秋菊在谷信敬先的保証下,不追既往及在歸順後發給生業補助金,然後提出了歸順條件。
在八月十日陳秋菊等表示接受日本當局所提的歸順條件,並繳出共有一千二百三十五人的歸順者名簿而歸順投降。總督府對陳秋菊這抗日大集團的來降受到極大的鼓舞,即將二萬圓 以道路建設資金的名目,交給陳秋菊。於是陳秋菊等歸順者依據日方命令開闢從宜蘭頭圍經過坪林尾而至景尾新店的公路。這樣的「歸順政策」造成一箭雙鵰的實際效果。即無損兵折將就將抗日義民軍化解,並且打擊整個台灣人的抗日意識。又開鑿道路名為推動資產業開發,況且道路的開發就選在歸順者的山區,實際上今後在該山區的日軍得以快速運送人員、武器、大砲等。陳秋菊則在投降後讓所有的人都不敢想像,他竟然與日人總督府合作,大力撲殺抗日革命軍。日人也以製造樟腦、造鹽、開墾等特權賞賜。

陳秋菊的投降讓後藤新平確定他的判斷正確。于是鼓勵各地日人向義民軍招降 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乃透過頭圍辦務署參事,莊雲卿等當地的御用紳士,得知林火旺等抗日首領有意投降。于一八九八年七月十二日林小花、林朝俊提出「歸順請願(嘆願)書」。旋在同年八月二十八日,在礁溪公園舉行「歸順典禮」。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第八憲兵隊長林忠夫等到場以視隆重,林火旺亦率領所屬三百餘人出席。「歸順典禮」日人以日語發表談話,再由日人的北京翻譯官譯為北京話,其後由台灣人將北京話翻為台灣話。

水返腳(汐止)辦務署長透過御用紳士鄭維隆誘降盧錦春。盧錦春等投敵後,簡大獅、林清秀、劉簡全等也受到總督府通譯官.谷信近的勸誘,終在一八九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提出了六百餘人的「歸順請願(嘆願)書」。至十月八日、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池田聯隊長、山形憲兵副官等人的印證下,在士林舉行「歸順典禮」。是日簡大獅率領屬下二百餘人以手舉槍、腰掛刀、身著勁裝撐起大大小小的旗幟,從容不迫地出席,這些被日人稱為土匪的有不少人十分英俊瀟灑,又在首領人物群中的林清秀年約三十七面貌溫和、身體修長十分紳士,劉簡全年約三十二,身材短小但眼光炯炯有神,十分威嚴,而簡大獅年僅三十許,方臉、高頰、大鼻、黑唇、身體修長,著白上衣、紺褲,不攜武器,但身旁有六名手持長槍的英俊青年保護著,站立在兩隻長柄大傘之下,直直挺立,放眼望之不怒而威。 眾多日人看到後才知這位就是多次在台北街頭以苦力打扮、以講古先聚集民眾的台灣義民軍領袖。 後藤新平對簡大獅等的歸順義民軍以開鑿從士林經過菁磬而至金包里這一條道路為方式,提供給簡大獅等三萬圓資金,一方面使每人皆有工作,又有收入就不思反日,更重要的是道路開好了之後,日軍的馬隊、重砲皆可快速抵達此原來簡大師等人盤據地,澈底摧毀抗日的天險,這就是一石兩鳥的政策
看來當時的台灣義軍戰鬥力比八旗還強....

如果當時用台灣人去打朝鮮半島打甲午戰爭,不讓日本割幾個島給中國才怪....:D

據管仁健的資料,清朝時期台灣出過66個武進士....:L
當時台灣才多少人?這個比例應該相當高....:D
原帖由 HF3 于 2008-6-21 04:21 发表
http://tw.youtube.com/watch/v/-mDlLjv38XA

日本人比濁水溪的石頭還多
  比森林的樹葉還繁密
   可我反抗的決心比奇萊山還要堅定

:D :D :D
原帖由 BMCC20033 于 2008-6-21 10:55 发表
高金素梅到现在还在为“高砂义勇队”向日本抗争

你老不知道,高小姐同样极为“痛恨”土共~~~~~
如果高小姐等人搞獨立.則為名正言順...
1.他們是原住民,他們才是真正的台灣人
2.同文同種不適用於他們
3.中國自古以來從未統治過他們....

可能大家對第三點有爭議...
因為從鄭成功到清朝統治台灣都是只管理漢人部分,與原住民有劃地界,只不過漢人越來越多,漢人地界逐漸擴大....
而完成全島統治是日本人開始,但是日本人也採取分隔統治,
老蔣到台灣後才對原住民採少數民族優待政策.而大陸方面既然稱老蔣是"偽政權"那麼是不是原住民就有資格喊獨立?
不過似乎他們並不支持台獨....:D

從歷年選舉可以看出,他們支持民進黨的人非常少.:D
還有個問題....

台灣有個九族文化村....就是說他們有9個比較大的族,小族不計其數....
我在幾年前到日月潭玩,那裡就有百來戶人家為一族,有自己的語言.....

所以他們喊獨立好像也不對....:D
要哪一族當家?:D
大家可以查一下,當年日本人為了在台灣建鐵路派了5隊人馬勘查地形...
結果三隊被少數民族割了腦袋去祭神了....:D
]]
台湾人民我的血肉同胞,这是谁也无法否定拆开的
原帖由 hunterc01 于 2008-6-21 11:59 发表
看來當時的台灣義軍戰鬥力比八旗還強....

如果當時用台灣人去打朝鮮半島打甲午戰爭,不讓日本割幾個島給中國才怪....:D

據管仁健的資料,清朝時期台灣出過66個武進士....:L
當時台灣才多少人?這個比例應該相當 ...

八旗在闹三藩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应该说台湾义勇比淮军还强。
其实当初,黑旗军刘永福只带了300名手下到台湾,按照最初的设想他只负责南部防务,北部有唐景嵩负责,但是唐在割台半个月后就逃往大陆,刘永福甚至来不及控制北部清军(淮军)以至于出现大规模溃散、抢掠的行为。南部清军大部分也是淮军,刘也很难指挥的动。各地义军虽然纷纷拉起来,但是缺乏武器、缺乏训练、缺乏指挥人才。但是就算是这样,刘永福还是指挥着这么混乱的军队取得了比在东北和朝鲜取得的战果大得多的战果。这个一个是刘比较能指挥,另一个就是义军不怕死!而淮军则是背水作战吧。

但是刘在指挥上也有几大失误,过于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从北到南,一个城镇一个城镇的和有优势兵器火力的日军争夺下来,基本上抛弃了其当初在越南与法国人战斗的精髓,最后刘不得不逃回大陆,上万名义军、淮军将士星散台湾各地,为台湾的下一次反日高潮做了人力准备。
日本出兵廈門與孫文惠州起義
日人因而向滿清政府下壓力,以保持台灣的安全為藉口,屢向清國政府主張不把福建割讓於他國的要求,於一八九八年(明治三十一年、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清日兩國之間訂立了「福建省不割讓條約」,此條約的簽訂十分有利於日本對中國華南的入侵。但此條約卻引起了英、美、俄、法等列強的注意,認為是日本欲指染福建的前奏。
日本更進一步在一九○○年(明治三十三年、光緒二十六年)一月,新設立一特定的政務機構稱「對岸事務掛」,使之統轄和福建、廣東的有關政務。二月滿清政府在日本的壓力下低頭,將從淡水逃抵廈門的台灣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請參閱p30)逮捕。並以日本國之匪徒為由,接受日本的引渡將簡大獅遞解出境,簡大獅被引渡押返台灣後,在三月十一日被絞死於台北監獄的刑場內。
四月二日至二十四日間台灣民政局長後藤新平由台灣到廈門。官式上是表示日華親善,又同時在廈門開設「台灣銀行」之分行,及連絡台灣富戶林維源(台灣民主國國會議長)等買辦商人。五月一日,在廈門開設台灣銀行支店,準備充足的資金與眾多行員。
一九○○年歲次庚子光緒二十六年在五月時在中國北京城發生了發生義和團的全面暴動。六月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組聯軍二萬名,七月十四日佔天津、八月十四日佔北京。
日人認為時機成熟以日本帝國主義極其露骨的陽謀,欲混水摸魚,強將清國把中國南部地方,尤其福建省,完全落入日本的勢力範圍 。日人由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陸軍大臣桂太郎(曾任台灣第二任總督),台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等四人,並設計一個事件由兒玉與後藤二人來執行。
但義和團的動亂僅限於中國北部地區,滿清政府也十分戒心防範,怕波及中南部,並防止日本有藉口占領廈門。但日方廈門特派辦理公使室田,提出清國必須逮捕抗日台灣人,並列出名單,計有賴阿乾、黃文開、林清秀、蘇力、蘇俊、黃曉潭、王赤牛、許紹文、吳清秀、陳俊卿、許木春等十一名,並強力要求引渡。
在另一方面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與陸軍大臣桂太郎,獲得明治天皇的敕許,於八月二十三日向兒玉總督秘密下達訓令。訓令要兒玉總督在台灣準備要軍隊步兵一大隊、砲兵二中隊、工兵一中隊,配合在廈門港外的日本「和泉」艦,隨時待命,以便出兵襲擊廈門並達成佔領。
八月二十四日凌晨零時三十分,位於廈門仔頂街的日本東本願寺布教所發生火災。日人依據此火災製造了出兵廈門的藉口。
八月二十六日後藤新平秘密啟程從台灣抵廈門,以執行既定政策。並計劃在八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時,台灣的日軍大隊人馬自基隆港出港急航廈門。八月三十日後藤新平預料等陸軍部隊一抵達量立即在三十日向清國以「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的火警是中國暴民向日本攻擊為藉口,向清官員發出最後通牒。並預估會遭到拒絕,於是準備在翌日(三十一日)凌晨五時展開軍事行動。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廈門同時流傳廈門東本願寺布教所的火災是日人自導自演的醜劇,因東本願寺的二位住持高松與片貝被居民看到先行搬出私人物品然後再發生火災,故判定是日人自行縱火。除此之外又謠傳「最近台灣總督府將派遣數千名兵員赴廈門與福州」。因此,清國與歐美列強早已察知該寺火災是日本的藉口,欲進行私自強占廈門、福建。尤其是去年日清的「福建省不割讓條約」,引起列強的注意及防範。於是清國向日本提出抗議,俄國也於二十六日向日本提議撤兵,接著英、美、法、俄等均以實際行動派遣軍艦至廈門,準備陸戰隊登陸,大有不惜一戰的態勢,以阻止日本在馬關條約後占領台灣又想來占領廈門。
日本外務大臣青木周藏事前未獲通報,得知日本軍將占廈門及列強的強烈反彈,急急尋找解決之道,得到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的協助,又得到傾國重臣伊藤博文的支持。提出中止派兵廈門。這項提議獲得明治天皇的核准,在二十八日晚上十時,中止派兵的命令正式傳達兒玉總督,兒玉聽命雖極不願意但也立即命令將已乘船出發的作戰部隊自廈門港外停止進兵廈門並轉向回台。兒玉總督,對上級政府態度突然轉變表示強烈抗議,並提出辭呈,不過,明治天皇特派遣敕使以阻止其辭意。
一九○○年(光緒二十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國革命軍領袖孫文 (孫中山) 認為廈門事件是一項良機。故化名為「叫仲」渡海來台,與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訂立「密約」,乃以台灣總督援中國革命為交換條件,表示可以把廈門委於日本之手(參閱藤井森昇三「孫文研究」一九六六年p32-36)。
孫文向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請求援助推翻滿清支持惠州起義。後藤新平、兒玉總督皆同意並約定「中國革命黨先起義,以其力擾亂廈門的後方地區,為日本出兵製造藉口,等日軍占領廈門時,就能對孫文的起義軍援助武器、補充兵力」。因此,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以承諾援助孫文起義,意圖利用惠州事件,做為延續尚未冷卻的廈門事件之大好機會。(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 向山寬夫著 楊鴻儒譯 p60-67)
孫文在台灣停留四十二天,期間向兒玉總督與後藤民政長官提出革命計畫,請求援助,也獲得兒玉總督對補給武器彈藥,以及派遣現役軍人指導之承諾。九月二十八日孫文轉往淡水,在台灣遙控在廣東的武裝起義。並在十月八日,孫文指示,在中國的革命志士鄭士良(號弼臣),在廣東省的三州田發動惠州事變的軍事起義,革命軍也以優勢攻略惠州。
話分兩頭說,在日本因廈門事件引起,引發日本國內政爭,山縣內閣於一九○○年九月二十六日總辭,次日(二十七日)由立憲政友會總裁伊籐博文為首的伊藤內成立組閣。伊藤博文與山縣有朋的交惡在一八九四年清日甲午戰爭時期,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就曾出席大本營(戰時所設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的協議機構)會議,撤換了無視參謀本部方針,一意主張進攻北京的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這次伊藤博文再次組閣。
然而新的伊藤內閣,卻對中國的革命支援又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伊藤內閣下令台灣總督禁止對中國的武裝起義提供任何協助,要求在台灣的兒玉總督與後藤新平民政長官執行,並嚴令孫文離開日人所統治的台灣。孫文此時得知無日人武力的支援助及配合,革命成功機會喪失,不得不派日本人上田良政在十月二十八日,向鄭士良說明得不到日援的因由,並立即解散革命軍。可是為時己晚,滿清軍隊全力反擊,革命軍慘敗,鄭士良逃亡香港,而日人上田良政卻被清軍逮捕並遭殺害。

兒玉總督的侵華構想也煙消雲散。原本有一個大計劃是對中國的福建、廣東二省實施,將並計畫寫出一篇名為「廈門事件始未及對岸將來之政策」的備忘錄。

伊藤內閣之成立對台灣的影響是,原逃亡在廈門的台灣抗日義民軍人物,因日政府的政策改向得以不被押返台灣處罪。
鐵國山武裝抗日
在台灣淪入日本人之手五十年中,鐵國山的武裝抗日堪稱為震驚中外之重要事件。日方調集二、三師團兵力,配合憲兵、警察,但此事件中日本失守多處,傷亡頗重,松村雲林支廳長被懲戒、免官革職,佐藤大隊長(少校)、古市中隊長等人被移付軍法會議判刑十二年。
這起因是位在雲林大坪頂(今南投近集集),因地勢險要是一天然要塞,從古時就是柯氏家族早年遷入為世居之地,為抗日基地。
抗日英雄 : 簡義(梅仔坑人)又稱「九千歲」、柯錢之長子柯鐵又名柯鐵虎有臂力、富俠義、溪邊厝的陳文晃、他里霧(今斗南)的黃丑、斗六張呂赤、張大猷、黃才、賴福來等。 柯鐵及其五兄弟,柯龍波、黃貓選等十七位驍將稱「十七大王」。集合抗日台灣義民一千餘人。
時間: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日起至一九○二年八月止計六年二個月。
改元「天運」。這是標明是完全不附清,在獨立口號下成立政權的武裝抗日。

一八九五年日軍南侵時,柯鐵率眾會同簡義、陳文晃、廖璟琛、黃丑等、與日軍戰鬥于斗六門。
一八九六年六月十日柯鐵率六○○餘義民下山襲擊斗六街,戰勝後並不久留,即日班師回鐵國山。
六月十一日,日軍的小部隊進襲鐵國山、卻受到義民軍激烈的反擊,日軍死傷數十人之後敗退回斗六街。
六月十四日簡義率眾攻擊雲林支廳,毀日人商社。日本雲林守備隊長中村中尉率其部下三十人,深入鐵國山偵察義民軍。被發覺並包圍,中村中尉及其部下,死傷殆盡。
日軍在六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向無辜民眾屠殺史稱「雲林大屠殺」(請參閱p34)。
六月二十八日義民軍又展開活動,襲擊林杞埔並佔領其憲兵屯所。
六月二十九日集集的台灣人義民軍襲擊當地的日軍守備隊並佔領憲兵屯所。
六月三十日晨柯鐵等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擊戰猛攻斗六街,使日方守軍五百人倉惶失措,日本守備隊長佐藤少校及隊附石塚上尉臨陣退怯,率軍而敗走斗六。 斗六街又為抗日義民軍所佔。在集集的憲兵屯所幾乎全滅,有八十名日軍陣亡。日本斗六守備隊長亦戰死。
七月二日鐵國山義民軍圍攻南投、使此地的日軍守備隊陷于危急。
七月三日數百義民襲擊台中守備隊。
七月四日義民襲擊北斗,義民軍相繼攻克員林、永靖。並在彰化、嘉義等地皆有義民蜂起,到處襲擊日本守備隊,殺死憲兵警察多人。
七月七日.劉獅、楊勝率領鐵國山義民軍六百餘人、長驅攻擊了鹿港街。日軍被迫應戰,急急向總部呼救待援。
辜顯榮(鹿港出身)所培植編成的日方守軍「別動隊」保甲壯丁團,此時也義無反顧,見到雲林大屠殺台灣意識油然而生,反戈相向,向日軍開火,更使日軍前後受敵陷入苦戰。
七月十一日義民軍攻陷樹莿桐巷、大莆林等地。
雲林大屠殺
日軍第二旅團在六月十六日至六月二十三日以台中一聯隊(一個團)進攻雲林之鯉魚頭、打貓東二堡一帶,報復蹂躪雲林地區,雲林支廳長松村雄之進稱: 「雲林轄下無良民」把村庄指為匪窖全部加以焚燬,在連續所謂的「掃蕩」七天之中,到處施展毫無人性的報復屠殺,在山區中遇人殺人,見屋則燒屋,婦女幼兒也在殘殺之列,此為後人所稱的「雲林大屠殺」。日本事後自己統計報告計焚燬村莊五十六處,縱火民房四千九百二十五戶,無辜百姓逾三萬名無端被殺,受害範圍廣及五十餘村庄。斗六街及石龜溪庄遭受最為慘重。進攻鐵國山之兒玉中隊,自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撤回雲林時,沿途縱火,九芎林、石榴班、海豊崙各庄盡成焦土。
招降政策
日本在一八九六年派來了第三任總督陸軍中將乃木希典,乃木一上任就獲知鐵國山的抗日義民軍,亦知曉日軍的報復--雲林大屠殺。他請民政局長水野遵對當前的情勢分析。
水野遵的官運亨通,自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隨樺山資紀上任以來,樺山任職一年改由陸軍中將桂太郎在次年六月二日就職台灣第二任總督,但桂太郎實際視事不到三個月即離職,總督府的大小事務概由水野局長代行。
乃木希典就任後對台灣義民軍的燒殺不滿意,因為越燒殺義民軍越多。所以在政策上改變為採取懷柔的政策。
於是水野遵,就是運用由辜顯榮領導的親日派先以利誘與鐵國山有關的人士,再向鐵國山抗日義民軍施展「招降」。又有陳紹年等御用紳士加入遊說團。
乃木總督就任後又看到了日本軍與警在執行任務時的責任衝突。所以在一八九七年六月起,實施「三段警備」的方法。三段是以抗日的層級來定。有嚴重的抗日地區由陸軍與憲兵負責。比較安定的地區派遣憲兵與警察,而已經平定的地區則由警察負責其治安,此就是「三段警備」。同時乃木也接受宜蘭警察署長「土匪招降政策」的建議。但此三段警備並沒有解決台灣總督府民政局與軍務局對立,反而對無辜的百姓大肆遭受到軍人的暴行。
在一八九六年十月二十五日鐵國山的首領簡義在日軍的強大攻擊下,眼見鐵國山將受不了日軍現代化武器的攻擊,他接受了辜顯榮、陳紹年、林武琛等人不斷的利誘及恐嚇,辭別了鐵國山的弟兄,僅有部屬二人(鄭芳春、陳一昌)隨之下山,向日方投降,此舉對鐵國了的影響並不大。
鐵國山的首領袖簡義的對日歸順,對乃木總督而言是一項大好的消息,深深覺得辜顯榮的力量的確是很大,同時也忘了辜顯榮的保甲壯丁團叛變的事實。因此對辜顯榮爭取多時的樟腦專買事業,以總督府的訓令讓辜享有樟腦獨佔,以對其歷經雲林大屠殺後仍以日人優先的功勞賞賜。
台灣鐵國山總統 柯鐵
不久柯鐵(柯鐵虎)即被推為台灣鐵國山總統,率領鐵國山義民軍,堅持對日抗戰到底。此時鐵國山因新領袖產生抗日士氣反轉高昂,柯鐵受大眾共推為台灣鐵國山總統,改元「天運」,以「奉天征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義勇軍柯」之名義發表檄文。日軍無法在深山中保持軍力,不久即自動退出佔領的鐵國山,所以柯鐵等仍舊回到鐵國山,並頒檄文呼籲鄰近居民協助抗日。檄文如下:
「奉天征倭鎮守台灣鐵國山總統各路義勇軍柯、為曉喻事、照得我台灣自開闢以來、治本仁政、俗敦禮義、民殷國富、斯文日盛。去年日賊來侵疆土、我民俱思清官己去、唯望平治、盡皆歸降。不意此賊大非人類、任意肆虐、無大小之罪、無喜惡之分、無黑白辨、唯嗜殺戮、拏之即決、燒庄燬社、淫辱婦女、種種非法、難以盡擬。本總統等目擊不平、爰招英雄、聚鎮鐵國山、與伊抗拒、誓欲滅彼、朝夕克復台灣、實為我台灣生靈、並非希圖漁利也::天運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省通志稿」卷九抗日篇、一九五四年p49)。
高嵩的鐵國山
日本人從來就沒想到佔據台灣一年多來,殺害了無以計數的台灣人之後仍有這種以地方的武力向日本國家挑戰,損兵折將,令享有盛名的日本最偉大的武將台灣總督乃木希典顏面盡失如坐針氈,因此在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令從新編組日本軍憲警,編成混合大軍加強火力,以絕對的優勢來殲滅地方土匪,並很有自信訓令以限期三日攻佔鐵國山才可略略收回失去的面子。

大隊日軍在十二月十二日發動的鐵國山的攻擊,柯鐵不因日軍的優勢而改變心態,除了發佈檄文對日抗戰,並率領黃才、張呂赤、賴福來等一千餘人義民軍沉著應戰,在鐵國山的外圍,奮勇拒敵於打貓東頂堡吊境庄及同堡二坪仔庄。柯鐵及其部屬,每人都善加利用天然山地險竣,巧妙阻擊堅守各條防線,日軍只憑火力及人力是無法在鐵國山順利前進。日軍雖以大規模優勢的武力信誓旦旦在三日內攻佔鐵國山,但實際上花了三日仍無法接近鐵國山,更不用說是佔領。所以改以砲兵來主攻,在湖仔寮東北高地建立砲兵陣地,再以長距離的大砲向鐵國山猛烈砲擊。又急急再調集更多的武力。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第十四日),從台中調來的台灣守備第四聯隊援軍到達,將本部設在崁頭厝(今日雲林縣古坑鄉永光村)。在日本極享盛名的乃木中將,感到他的名聲不能栽在一處名不見經傳的台灣山丘。所以下令不顧任何犧牲而開始總攻擊(這種作法後來重演在一九○五年日俄戰爭中為攻佔遼東半島二○三高地乃木犧牲了五萬名日軍)。日軍兵分三路進攻,同時以臼砲猛攻。
柯鐵及所率領的台灣義民軍對日軍火力的旺盛及兵力強大,毫不畏縮以各種方式纏鬥。度過了二十五日,是夜日軍休息,義民軍並不休息而乘黑摸到日軍軍營,黑夜中開槍射擊,日軍看不到敵人,全營立即驚醒在極度的恐嚇下戰備,對著山區胡亂開槍、開砲。如此折騰了一夜。次日十二月二十六日(陰曆十一月二十三日)日軍再以充沛的火葯,對任何看不到的地方皆開火,如大樹的背後是看不到的,所以就把大樹轟掉。步步為營,步步前進。柯鐵知道鐵國山無法保住,既然日本人那麼喜歡鐵國山,就把鐵國山暫時送給日本人。即下令諸首領化整為零,放棄鐵國山,各自分散退入深山,以待東山再起。自己親自安排了大批火葯暗藏在鐵國山上,後亦撤離。歷經十五日的血戰日軍終於佔上了鐵國山。大約三個小時後在遠處的柯鐵看到了也聽到了在鐵國山上的一聲巨響,其後又有數聲巨響,火光四射的大爆炸。柯鐵會心的微笑不知是那位日本將軍享受到鐵國山的呼嘯。
(上圖為柯鐵之家人被捕,右一柯錢(柯鐵之父)七十歲、中張怨 西螺人柯鐵之妾二十歲,左 林愛為簡芳之妻,古坑人十七歲)

日軍雖然付出了重大代價佔據了鐵國山,但發覺要保有它是有極度的困難,因鐵國山的補給線是柯鐵等人以逸待勞的攻擊目標,補給線一旦中斷在鐵國山的日軍又成為柯鐵的獵殺對象。如此擁有的佔據苦不堪言,最後不得不厚起臉皮向台灣總督府報告抗日基地鐵國山被日軍完全摧毀,而隱藏了日軍無法長期佔據事實,不久日軍悄悄地撤出鐵國山。
柯鐵也以為保有一個抗日基地其代價十分高昂,即下令各抗日戰士暫避深山,但在其後,乃不斷將人力分散妥為保存實力。柯鐵深感以弱勢的武力相對抗強大火力的日軍,應以游擊戰來取代正面作戰。所以今後即以游擊戰法和各地日本侵略者的憲兵警察周旋,對武器、彈葯、火葯的供應則採取直接由日本人來供應的方法,也就是向各地的憲兵屯所、警察局及日人的機關進行攻擊,而獲得所需的武器補給,這個方法又得以獲得新式的武器,所以在一八九六至九七年的二年間,有無數次的攻擊戰及大大小小的游擊戰發生於中部地方。但一直是柯鐵夢寐以求的大砲卻不在憲兵屯所或是警察局。
一八九七年一月黃隆、賴鳥屎等抗日戰士潛返嘉義公田庄與日軍打游擊。廖阿燒與陳天德在南投新厝攻擊警察。襲擊二林的憲兵屯所、番挖警察派出所。
二月: 鄭巖與鄭藍在溪州與日軍警作戰,林暗弄襲擊斗六。
三月張呂赤在打貓東下堡大崎腳,陳仔裕以佔據同堡松仔腳為基地,時常集結義民軍出擊深坑仔庄、竹頭崎、凍仔腳、梅仔坑、大莆林、過溪庄等地日本的憲兵站、警察派出所,使日軍防無所防疲於奔命。澮水溪、番仔山、九重橋等地皆有鐵國山抗日戰士出沒。南投方面的憲兵警察多次遭抗日戰士所襲擊,日本憲兵多人被擊斃。
六月鐵國山義民軍攻擊六甲辦務署。陳母知、陳訓林內及崁斗山殺日憲兵多人,在南投的過渡與日軍接戰。
七月至九月鐵國山義民軍攻擊員林皮仔寮警察派出所。高有福、林銀、陳雲等率眾在南投、大葫底、斗六等地與日軍作戰。柯鐵與簡知山在苦岭山與日軍作戰。
十月、十一月鐵國山義民軍攻擊二林路口厝警察派出所,八名警察被擊斃。又番挖警察派出所亦被襲擊等。襲擊斗六,員林等地日人機關。柯鐵與張呂赤攻擊大坪頂、崁頭厝。

至一八九七年十一月,柯鐵認為武力又可正面與日軍抗衡,所以再聚集舊部屬的抗日義民六百餘人,這次並不要在原來的鐵國山建立基地,而在離鐵國山不遠的林內的觸口山(在濁水溪出山口之南側),積極準備恢復大規模的抗日作戰。
日本派民政局的內務部長古莊嘉門來到斗六街,運用當地的親日台奸,實施慰撫工作,如招撫、脤貧,戶口調查。此項工作配合辜顯榮的「聯庄保甲法」(即一人有罪全庄頂罪)惡法。這個惡法也有其效力,當柯鐵結集六百餘人時,日方即獲得消息。日軍十二月四日以一中隊的步兵向觸口山進攻,但未能進展,所以再增援四個中隊,又深知砲兵的威力在十二月十二日調動三砲兵部隊及二騎兵隊、工兵隊、憲兵等再度進攻柯鐵所佔據的觸口山。孤軍奮鬥的台灣人抗日義民軍不因糧食、彈藥補給困難、外無援軍而退卻,但卻因敵不過日軍無限制、無目標猛烈密集向基地的砲擊,柯鐵以下在未接觸到敵人即有負傷者達五十六員,柯鐵此時認為不宜以硬碰硬的方式來抗日,所以採取斷然措施迴避其纓,保存實力退入深山。日軍在大量砲擊下遂在十四日向乃木總督邀功的方式佔領林內觸口山義民軍的基地。
沒有多久在隔年即一八九八年一月柯鐵與其他抗日領袖林發、劉德杓等人合併起來有義民軍七百餘人,於是在崇山峻嶺之中的大鞍庄建立基地。日軍又獲得情報於是在三月九日派遣步兵第四聯隊加上砲兵、工兵、騎兵,從三面圍攻大鞍庄。日軍此次進兵有二十三名傷亡,大鞍庄雖然位于斷崖絕壁之上攀登困難,日軍又以大砲長距離砲轟,火砲猛烈,柯鐵等不得不又棄基地,向南進入大山之中。其後柯鐵体驗到基地的擁有是造成日軍攻擊的顯著目標,這場抗日戰爭應以打游擊的方法來進行,因此義民軍深藏在民間,只要敲鑼打鼓即可集合抗日隊伍,時常出擊於林杞埔(竹山)、南投、東勢角等地,使日本人不論白天或夜晚不敢出門,再強大的日軍防禦也無法勝任,一有警訊日本軍警疲於奔命,怨天尤人向手無寸鐵無辜的民眾報復,民眾於是更加抗日。
原帖由 木头龙 于 2008-6-22 22:57 发表
其实当初,黑旗军刘永福只带了300名手下到台湾,按照最初的设想他只负责南部防务,北部有唐景嵩负责,但是唐在割台半个月后就逃往大陆,刘永福甚至来不及控制北部清军(淮军)以至于出现大规模溃散、抢掠的行为。南部 ...


我猜劉永福跟日本人逢城必爭也不是沒道理.
他在越南可以跟法國人打游擊,因為地方大可以到處跑.
可是台灣地方小,可能對地形也不熟,沒什麼地方可以打游擊.
日本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與日本內務省衛生局後藤新平(日本岩手縣人,須賀醫校畢,一八九○年留學德國,一九○三年任日本貴族院議員,一九○六年任南滿鐵路首任總裁,曾任內相及外相),在一八九八年二月來台第四任總督的民政局長之職。 原本後藤在日清戰爭(一八九四年)後擔任兒玉中將的事務官長。二人非但認識而且是莫逆之交。兒玉源太郎發表為台灣總督很自然的要求後藤新平來擔任民政局長。
台灣割讓與日本後,對清國留下的台灣阿片(鴉片)(請參閱p218)問題,引起日本國內的熱烈討論。有人主張「嚴禁論」,相對的也有人提出「非禁論」。此時後藤以日本內務省衛生局長提出「漸禁論」的主張,深得當局的賞識。在一八九七年一月台灣的乃木希典總督依後藤的主張頒佈「台灣阿片令」。建立了世間特有的台灣阿片專賣制度。
阿片漸禁政策與專賣制度,是為了減少吸毒者,同時吸食阿片者必須向有牌照的零售商採購。專賣收入是有極龐大的利益。後藤還將此種有厚利特權的大盤商、零售商規劃給各地的御用紳士及協助對付台灣義民軍人士以為犒賞。當然首先獲得獨利的人物便是辜顯榮,他總掌管阿片的進口、販賣、吸食者登記等事宜。如此吸食阿片的人數獲得控制,又增加許多想分一杯羹的人,他們唯一能做的是成為義民軍的告密者,這樣讓台灣義民軍受到極大的傷害,當然專賣利益也是一大項目。這可謂後藤的如意算盤,一舉數得。
兒玉任職台灣總督的時間是自一八九八年二月至一九○六年四月,計有八年有餘。但能者多勞於一九○○年十二月又在東京就任第四次伊藤內閣的陸軍大臣。一九○三年七月為桂太郎組閣時納入內閣為內務大臣,並兼任文部大臣。日露(俄)關係惡化時,辭去內務大臣轉任軍職的參謀本部次長。日露(俄)戰爭爆發後人就到遼東半島任滿州軍總參謀長。在長期的不在台灣的情況下,兒玉成為「缺席的總督」,這段時間實際統治台灣一切委由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後藤在常對人說道: 「治理台灣的方式絕對不是把成功的日本經驗套在台灣人民身上。我們以生物學上的比目魚為例,比目魚的兩眼長在身体的同一邊。若你一定要把比目魚的眼晴改裝在身体的兩邊,那就是違反了生物學的原則。比目魚眼晴之所以長在同一邊是有生物學上的必要才產生的。在政治上亦同,我們必須先了解台灣人的習性,依據其習性定出一套管理辦法才有效。」
因此後藤掌權後就根據這個生物學的原理,設立社會科學調查機關的「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並進行地籍調查和人籍調查。再依據所得的報告設計治台方法及相關的法律。這部份發揮在消滅台灣義民軍(日人稱為「土匪」)上有極大的幫助。
如此台灣及台灣人民在後藤新平長達八年的實際統治下,逐步將台灣內外環境改造提昇成附合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地區。也將促使台灣財政不用依賴日本的挹注。
鞭笞的方法
後藤就任後不久,接到各個機構對台灣及台灣人的研究報告。從報告中決定建立新的治台方式而非伐台。於一八九八年六月首先廢止前總督乃木的伐台「三段警備」制度,總督兒玉宣佈: 「雖就軍事教育之素養而言,憲兵確有較優之處,然將禍機防於未然,而轉禍為福,莫如運用警為宜。」 因三段警備這個制度常常造成互相推責,影響工作成效,所以減少軍事的干預,提高警察的功能。若要出動軍隊,必須先向民政部門申請許可,於是「三段警備」制度就此結束,代之專以警察為中心來對付「土匪」(台灣義民軍)。把警察組織、功能及人數擴大起來,警察力量立即迅速地浸透遍及台灣各地方各階層。如此對警察的擴權稱之為「警察政治」。又於同年八月頒佈「保甲條例」。再於十一月公佈「匪徒刑罰令」,對「土匪」、「匪徒」加以嚴罰。後藤以鐵腕武力貫徹執行所訂定的法律。僅匪徒刑罰令,在一八九九年一年間依據此法被處死刑者達一千零二十三人。而自後藤就任至一九○二年的五年期間被處刑的「土匪」總數達三萬二千人,超過當時台灣人口的百分之一。
以談判瓦解鐵國山
一八九八年(明治三十一年、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及民政局長後藤新平正式就任。這位日本中將卻有政治頭腦,對抗日戰爭就是停止以武裝鎮壓,再來又以招撫政策,又發表比較寬大的「匪徒刑罰令」,原本犯此法是唯一死刑罪,但修正其中規定犯匪徒刑罰令者若自動向官府自首時,量情節減輕或全免其刑。並提供資金及工作。後藤利用投誠的「土匪」建造至今仍在使用的台北至宜蘭的峻急山區道路。
對台灣義民軍將採用「招降政策」,配以各種「軍事大掃蕩」的來進行作業。
台中縣的「大掃蕩」乃是十一月十二日開始、至二十三日終止。在這十二天之間,據總督府的統計: 被殺戮者二百二十八人、 被捕三百二十四人。所獲槍枝五十二枝。依常理判斷實際上當然是遠超過總督府所公佈的數字。